2023年天津市南开区中考化学三模试卷(含解析)
展开2023年天津市南开区中考化学三模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 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放易燃物”的是( )
A. B. C. D.
2. 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酒精挥发 B. 食物腐烂 C. 石蜡熔化 D. 铁水铸锅
3. 下列不属于空气质量指数(简称AQI)中污染物监测范畴的是( )
A. 二氧化硫 B. 二氧化氮 C. 臭氧 D. 二氧化碳
4. 食用低钠高钾盐,能够预防高血压,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这里的“钠”“钾”指的是
A. 原子 B. 离子 C. 元素 D. 单质
5. 分类是认识物质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不正确的是( )
A. 化合物:氯酸钾 B. 单质:液氧
C. 混合物:冰水混合物 D. 有机物:甲烷
6. 健康人的体液必须维持在一定的酸碱度范围内,下列正常体液一定显碱性的是( )
A. 尿液(4.7--8.4) B. 乳汁(6.6--7.6)
C. 血浆(7.35--7.45) D. 胃液(0.9--1.5)
7. 我国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基于二氧化钒的“冷热双吸”材料,有望助力实现“双碳”目标。钒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钒为金属元素 B. 钒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3
C. 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g D. 氧化钒的化学式为VO2
8. 以下是某同学记录实验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
A.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B.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D.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9.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变化之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吹灭燃着的蜡烛的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
B. 不慎打翻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用湿抹布扑灭主要是降低着火点
C. 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D. 做饭时,燃气灶火焰呈现出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此时应调小灶具的进风口
10. 载人航天器中处理CO2的另一种方法是将CO2与氢气反应,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乙和丙的元素组成相同 B. 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
C. 反应前后氧原子个数不相等 D.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4:1
1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合成材料包括:合金、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B. 不使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过氧化氢仍可以分解产生氧气
C. 长期施用硫酸铵会使土壤呈酸性,应将硫酸铵与熟石灰混合施用
D. 蜡烛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说明燃烧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12. 根据下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
A. 图1: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 B. 图2:探究铁钉生锈时氧气是否参与反应
C. 图3:比较红磷和白磷的着火点 D. 图4: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13. 为达到下列实验目的,相应的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 )
选项
实验目的
所选药品或方法
A
除去氧气中混有的氮气
将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铜粉
B
除去氯化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盐酸
加入过量铁粉,过滤
C
检验一氧化碳气体中是否含有少量二氧化碳气体
将混合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现象
D
探究二氧化锰是否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向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观察产生气泡情况
A. A B. B C. C D. D
14. 如图所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间相互关系中的反应,均为初中化学常见反应(“—”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反应,“→”表示通过一步反应能实现转化),下列选项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 )
选项
甲
乙
丙
丁
A
K2CO3
BaCl2
K2SO4
CaCl2
B
Mg
H2SO4
Cu
H2
C
Na2CO3
Ca(OH)2
CO2
CaCO3
D
Fe2O3
HCl
Fe
FeCl2
A. A B. B C. C D. D
15. 某固体粉末可能含有碳酸钙、氧化铜、氧化铁、木炭粉中的几种,取mg该固体粉末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本流程涉及到的反应均为初中化学常见反应,且各步均恰好完全反应) ( )
A. 气体W的质量为0.2g B. 该固体粉末A的组成最多有两种情况
C. 固体Z为纯净物 D. 原固体混合物质量m可能为8.9g
16. 化学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现有①氯化钠②熟石灰③碳酸氢钠④干冰⑤石墨⑥盐酸,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序号)。
(1)人体胃液中含有的是 ______ 。
(2)可用于焙制糕点的是 ______ 。
(3)可作干电池电极的是 ______ 。
(4)可用来配制波尔多液的是 ______ 。
(5)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______ 。
(6)可用作厨房调味品的是 ______ 。
17.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科学。回答下列问题:
(1)从微观角度分析,汞是由 ______ 构成的(填“汞分子”或“汞原子”)。
(2)根据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①碲化镉发电玻璃成为绿色和科技的创新点。图一是碲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其中碲原子的质子数为 ______ ,在化学反应中易 ______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②碲元素与硫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它们的 ______ 相同。
③氟化钠是由钠元素和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氟化钠的化学式为 ______ 。
18. 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生产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1)打开可乐瓶盖后,有大量气泡冒出,这种现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 ______ 有关。
(2)制备手机芯片的主要材料是硅,可以利用石英砂(主要成分是SiO2)制得,二氧化硅中硅元素的化合价是 ______ 。
(3)山药中含有碱性皂角素,皮肤沾上会奇痒难忍。你认为可涂厨房中的 ______ 来止痒。
(4)水是生命之源,鉴别生活用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取样加入 ______ 进行验证。
(5)电解水实验中,电源正极连接的电极产生的气体是 ______ (填化学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
19.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硫在空气中燃烧______;
(2)高温煅烧石灰石______;
(3)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______.
20. 溶液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1)下列少量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______ 。(填字母)
A.碘
B.食盐
C.冰块
D.硝酸铵
(2)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t2℃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顺序是 ______ 。
②t1℃时,将20g的A放入50g的水中充分溶解后形成溶液的质量为 ______ g。
③将t2℃时的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三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为 ______ 。
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 (填序号)。
A.将A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B.将t1℃时C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其溶液的质量一定减小
C.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所含溶剂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B>C
(3)用固体硝酸钾和水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硝酸钾溶液。用到的玻璃仪器除量筒、胶头滴管、烧杯外,还有 ______ ;若用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加水配制该溶液,应量取水的体积是 ______ mL(水的密度为1g/cm3)。
21. 现有A~F六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分别为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硫酸钠溶液、稀盐酸。已知硫酸钠溶液成中性。某同学进行实验如下:
(1)能从外观直接观察出来的溶液D为 ______ 。
(2)从剩余的五瓶溶液中取少量放入试管中,滴加2滴酚酞溶液后变成红色的为A、C、F;取A和C混合后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取滤液测得pH=14,向过滤出的沉淀中加入B,无明显现象,加入E后沉淀溶解,则溶液B为 ______ ;A与C反应的方程式为 ______ 。
(3)为继续鉴别A、C的成分,分别取A溶液和C溶液于试管中如图所示。
分别向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试管②中无明显现象,证明C溶液为 ______ 。实验结束后将试管①、试管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无气泡产生,烧杯底部白色沉淀明显增多,则试管①内溶液中的溶质为 ______ (填化学式);烧杯内一定有的溶质为 ______ (填化学式)。
22. 请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①的名称为 ______ 。
(2)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选用的装置为 ______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3)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选用的装置为 ______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如果要证明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后的废液呈酸性,不可选用的试剂是 ______ (填字母)。
A.紫色石蕊溶液
B.石灰石
C.氧化铜
D.硝酸银溶液
23. 金属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应用广泛。
(1)下列生活用品利用金属良好导热性的是 ______ (填序号)。
A.镀铬水龙头
B.铸铁暖气片
C.黄铜钥匙
(2)航天器的天线用钛合金制成,钛合金比金属钛的硬度 ______ (填“大”或“小”)。金属钛在工业上通常是在高温下用四氯化钛(TiCl4)与金属镁发生置换反应获得,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3)“玉兔号”月球车是中国首辆月球车,飞船上的镀铬铁制品能防锈蚀,其防锈原理是阻止了铁与空气中的 ______ 接触。
(4)向硝酸铜、硝酸铝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呈无色,则滤出的固体一定有 ______ ,滤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是 ______ (填离子符号)。
(5)将26g锌加入到含32g硫酸铜和15.2g硫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的质量为 ______ g。
24. 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
(1)下列对于化石燃料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 。
A.化石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燃料
B.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C.在当今社会,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
(2)“液态阳光”是指由阳光、二氧化碳和水通过人工光合得到的绿色液态燃料。其有望驱动未来能源世界。二氧化碳与水在催化剂的条件反应生成可再生燃料(C3H8O)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3)某有机化合物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取该有机物2.3g,将其充分燃烧后的产物(水和二氧化碳)通入足量的石灰水中,产物被完全吸收,经过滤,得到10g沉淀物,滤液的质量比原来石灰水质量减少了2.9g。求该有机物充分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______ g,该有机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 (精确到0.1%)。
25. 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一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长征二号F”用偏二甲肼(C2H8N2)做推进剂。请回答:
(1)偏二甲肼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______ 。
(2)偏二甲肼中碳、氮元素质量比为 ______ 。(填最简比)
(3)120g偏二甲肼中含氢元素的质量为 ______ 。
26. 一瓶久置的固体氢氧化钠,部分变质为碳酸钠。为测定该瓶固体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取一定质量样品,加入100g水使其完全溶解形成117.2g溶液,再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钡溶液102.5g,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得到滤液200g。计算:
(1)该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该图标是禁止放置易燃物标志,故A正确;
B、此图标是禁止燃放鞭炮标志,故B错误;
C、此图标是有毒品标志,故C错误;
D、此图标是禁止吸烟标志,故D错误;
故选:A。
根据图标的具体意义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了常见图标的意义,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2.【答案】B
【解析】解:A、酒精挥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食物腐烂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C、石蜡熔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D、铁水铸锅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差别和判断依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本题判断的关键是根据物质变化的特征,进行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看变化的前后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
3.【答案】D
【解析】解:空气污染指数监测项目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和可吸入颗粒物。
A、二氧化硫是空气污染物,属于空气质量指数(简称AQI)中污染物监测范畴,选项错误;
B、一氧化碳是空气污染物,属于空气质量指数(简称AQI)中污染物监测范畴,选项错误;
C、臭氧是空气污染物,属于空气质量指数(简称AQI)中污染物监测范畴,选项错误;
D、二氧化碳没有毒性,不是空气污染物,不属于空气质量指数(简称AQI)中污染物监测范畴,选项正确。
故选:D。
根据空气污染指数监测项目解答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空气污染物,注意理解空气污染指数监测项目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和可吸入颗粒物。
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元素与微观粒子及物质的区别,学生应明确微观粒子和宏观概念在使用上的差别。
食品、药品、营养品、矿泉水等物质中的“钠、钾”等不强调以单质、分子、原子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或质量分数)来描述。
【解答】
这里的钠、钾等是指元素,与具体存在的形态无关。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或质量分数)来描述。
故选C。
5.【答案】C
【解析】解:A、氯酸钾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液氧是液态的氧气,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C、冰是固态的水,冰水混合物中只含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甲烷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A、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
B、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
C、混合物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
D、根据有机化合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简称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等除外),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的判别,了解常见物质的组成、抓住各概念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6.【答案】C
【解析】解:A、尿液的pH为4.7~8.4,近中性,有可能是酸性也有可能是碱性,故选项错误。
B、乳汁的pH为6.6~7.6,近中性,有可能是酸性也有可能是碱性,故选项错误。
C、血浆的pH为7.35~7.45,大于7,显碱性,故选项正确。
D、胃液的pH为0.9~1.5,小于7,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故选:C。
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7.【答案】C
【解析】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钒,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3;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3,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钒元素的元素符号为V,二氧化钒的化学式为VO2,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答案】D
【解析】解:A、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A、根据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9.【答案】C
【解析】解:A、吹灭燃着的蜡烛的灭火原理是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说法错误;
B、不慎打翻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用湿抹布扑灭主要是隔绝氧气,说法错误;
C、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以防发生爆炸,说法正确;
D、做饭时,燃气灶火焰呈现出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这是氧气不足,燃气不充分燃烧造成的,此时应调大灶具的进风口,说法错误。
故选:C。
A、根据灭火的方法与原理来分析;
B、根据实验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来分析;
C、根据防范爆炸的做法来分析;
D、根据促进燃料燃烧的措施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灭火的原理、防范爆炸的做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答案】D
【解析】解: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甲是氢气,乙是二氧化碳,丙是水,丁是甲烷,化学方程式为4H2+CO2− 一定条件 2H2O+CH4。
A、根据分析可知,乙是二氧化碳,丙是水,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A错误。
B、丙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18,故B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故反应前后氧原子个数相等,故C错误。
D、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4:1,故D正确。
故选:D。
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甲是氢气,乙是二氧化碳,丙是水,丁是甲烷,化学方程式为4H2+CO2− 一定条件 2H2O+CH4。
此题是对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问题的考查,根据分子构成判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类,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结合相关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11.【答案】BD
【解析】解:A、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合金属于金属材料,说法错误;
B、不使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过氧化氢仍可以分解产生氧气,只是分解速率较慢,说法正确;
C、硫酸铵是一种铵态氮肥,与碱性的熟石灰混用时会释放出氨气,造成肥效降低,说法错误;
D、蜡烛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说明燃烧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说法正确。
故选:BD。
A、根据材料的分类来分析;
B、根据过氧化氢分解的原理来分析;
C、根据铵态氮肥的性质来分析;
D、根据氧气的性质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材料的分类、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铵态氮肥的性质以及氧气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12.【答案】AB
【解析】解: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氧气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图中装置起洗气功能时进气管与出气管的方向是“长进短出”,故选项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B、实验过程中,左边试管中的铁钉和水、氧气同时接触,能够生锈;右边试管中的铁钉只与水接触,不能生锈,说明铁生锈需要与氧气接触,故选项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C、实验过程中,红磷和白磷都不能燃烧,不能比较红磷和白磷的着火点,故选项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虽除去氧气,但增加了新的气体,没有形成压强差,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选项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故选:AB。
A、根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铁锈蚀的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D、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生成的物质为非气态。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3.【答案】B
【解析】解:A、加热时,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除去了原物质氧气,该选项不正确。
B、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过滤得到氯化亚铁溶液,该选项正确。
C、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无明显现象,该选项不正确。
D、探究二氧化锰是否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应该探究是否能够改变反应速率,并且应该探究质量和化学性质反应前后是否改变,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B。
A、加热时,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
B、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
C、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D、催化剂能够改变反应速率,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4.【答案】C
【解析】解:A、甲(碳酸钾)不能转化成丁(氯化钙),故选项不符合图示关系。
B、乙(硫酸)不能和丙(铜)反应,故选项不符合图示关系。
C、甲(碳酸钠)能转化成丁(碳酸钙)、丙(二氧化碳),丁(碳酸钙)能转化成丙(二氧化碳),乙(氢氧化钙)能和甲(碳酸钠)、丙(二氧化碳)反应,故选项符合图示关系。
D、甲(氧化铁)不能直接转化成丁(氯化亚铁),故选项不符合图示关系。
故选:C。
A、根据甲(碳酸钾)不能转化成丁(氯化钙)来分析;
B、根据乙(硫酸)不能和丙(铜)反应来分析;
C、根据甲(碳酸钠)能转化成丁(碳酸钙)、丙(二氧化碳),丁(碳酸钙)能转化成丙(二氧化碳),乙(氢氧化钙)能和甲(碳酸钠)、丙(二氧化碳)反应来分析;
D、根据甲(氧化铁)不能直接转化成丁(氯化亚铁)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5.【答案】BD
【解析】解:A、固体Z全部溶解得到浅绿色溶液N,则Z中一定有铁,W是氢气;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6,氧化钙的相对分子质量也是56,由Fe+2HCl=FeCl2+H2↑和CaO+2HCl=CaCl2+H2O可知,当铁中混有氧化钙时,5.6g固体消耗盐酸的质量是一样的,所以当固体Z全部是铁时,气体W的质量为0.2g,当铁中混有氧化钙时,气体W的质量不是0.2g,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分析可知,原固体粉末中一定有氧化铁和木炭粉,一定没有氧化铜,碳酸钙可能有可能没有,则该固体粉末A的组成为氧化铁和木炭粉,或者氧化铁和木炭粉和碳酸钙,则该固体粉末A的组成最多有两种情况,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分析可知,固体Z可能全部是铁,也可能是铁和氧化钙的混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D、当固体Z全部是铁时,即固体粉末A的组成为氧化铁和木炭粉时,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质量关系为:
2Fe2O3+3C=高温4Fe+3CO2↑
320 36 224
8g0.9g5.6g
则此时原固体混合物质量m为8.9g,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D。
某固体粉末可能含有碳酸钙、氧化铜、氧化铁、木炭粉中的几种,取mg该固体粉末进行实验。固体粉末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气体X,X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X是二氧化碳,白色沉淀是碳酸钙;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铁和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固体Z5.6g加入100g7.3%的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气体W,固体Z全部溶解得到浅绿色溶液N,则Z中有铁,W是氢气,浅绿色溶液N中有氯化亚铁溶液,铜不能和稀盐酸反应,所以原固体粉末中一定有氧化铁和木炭粉,一定没有氧化铜,碳酸钙可能有可能没有;据此分析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推断,解答时要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6.【答案】⑥ ③ ⑤ ② ④ ①
【解析】解:(1)人体胃液中含有的是盐酸。
(2)可用于焙制糕点的是碳酸氢钠,因为碳酸氢钠受热时会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3)可作干电池电极的是石墨,因为石墨具有导电性。
(4)可用来配制波尔多液的是熟石灰。
(5)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干冰,因为干冰易升华,会吸收大量的热。
(6)可用作厨房调味品的是氯化钠。
故答案为:(1)⑥;
(2)③;
(3)⑤;
(4)②;
(5)④;
(6)①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回答。
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17.【答案】汞原子 52 得到 最外层电子数 NaF
【解析】解:(1)汞是一种金属单质,是由汞原子构成的;故答案为:汞原子;
(2)①由图一中碲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碲原子的质子数为52,最外层有6个电子,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故答案为:52;得到;
②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则碲元素与硫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故答案为:最外层电子数;
③氟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显−1价,钠原子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而显+1价,则氟化钠的化学式为NaF;故答案为:NaF。
(1)根据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来分析;
(2)根据原子结构、元素的概念以及化学式的写法来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元素周期表和粒子构成示意图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解答。
18.【答案】压强 +4 食醋 肥皂水 O2 2H2O=通电2H2↑+O2↑
【解析】解:(1)打开可乐瓶盖后,有大量气泡冒出,是因为打开瓶盖,压强变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这种现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
(2)山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SiO2中O为−2价,设Si的化合价为x,则x+(−2×2)=0,x=+4。
(3)山药中含有碱性皂角紫,皮肤沾上会奇痒难忍,可用酸性物质来止痒,在厨房中可以选醋酸(或白醋或食醋)来止痒,因为其中含有的醋酸能中和山药中含有碱性皂角素。
(4)鉴别生活用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取样加入肥皂水进行验证,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的是硬水。
(5)电解水时,电源正极连接的电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其化学式为O2。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通电2H2↑+O2↑。
故答案为:
(1)压强;
(2)+4;
(3)食醋;
(4)肥皂水;
(5)O2;2H2O=通电2H2↑+O2↑。
(1)根据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酸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硬水与软水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5)根据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了学生整合基本化学知识的能力。
19.【答案】S+O2 点燃 SO2;CaCO3 高温 CaO+CO2↑;HCl+NaOH=NaCl+H2O
【解析】解:(1)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 点燃 SO2.
(2)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 高温 CaO+CO2↑.
(3)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故答案为:(1)S+O2 点燃 SO2;(2)CaCO3 高温 CaO+CO2↑;(3)HCl+NaOH=NaCl+H2O.
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写、配、注、等)进行书写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化学方程式书写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不符合客观事实、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写条件、不标符号等.
20.【答案】BD A>B>C 60 B B 玻璃棒 75
【解析】解:(1)A、碘几乎不溶于水,与水混合能形成悬浊液,故A错误;
B、食盐易溶于水,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B正确;
C、冰块与水是同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溶液是混合物,故C错误;
D、硝酸铵易溶于水,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D正确;
故选:BD。
(2)①由题中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2℃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顺序是A>B>C;
②t1℃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20g,即50g水中最多可溶解10gA物质,则将20gA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只能溶解10gA物质,有10g未溶解,故形成溶液的质量为10g+50g=60g;
③将t2℃时的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降温至t1℃,A、B两种物质会析出晶体,仍为饱和溶液,B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A溶液的质量分数,C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t1℃时的B物质的溶解度大于t2℃时的C物质的溶解度,故所得三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为B;
④A、若把A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分数不变,则将A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的说法错误,故A说法错误;
B、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将t1℃时,C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会析出晶体,溶质减少,溶液的质量减小,则将t1℃时C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其溶液的质量一定减小的说法正确,故B说法正确;
C、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顺序是A>B>C,则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所含溶剂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B>A,而不是A>B>C,故C说法正确;
故选:B。
(3)用固体硝酸钾和水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硝酸钾溶液。用到的玻璃仪器除量筒、胶头滴管、烧杯外,还有玻璃棒,设水的体积为x,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可得100g×5%=20%(100g−x×1g/cm3),则x=75cm3,即应量取水的体积是75mL。
故答案为:(1)BD;
(2)①A>B>C;
②60;
③B;
④B;
(3)玻璃棒;75。
(1)根据物质的溶解性来分析解答;
(2)①根据题中溶解度曲线图来分析解答;
②根据t1℃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20g来分析解答;
③根据t1℃时,A、B二种物质的溶解度和C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来分析解答;
④A、根据A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分数不变来分析解答;
B、根据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将t1℃时C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会析出晶体来分析解答;
C、根据饱和溶液的质量相等时,溶解度越大,溶质水的质量越少来分析解答;
(3)根据用固体硝酸钾和水配制硝酸钾溶液所需玻璃仪器来分析解答;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来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知识结合题干的信息进行解答。
21.【答案】硫酸铜溶液 硫酸钠溶液 Ca(OH)2+Na2CO3=CaCO3↓+2NaOH 澄清石灰水 NaCl、Na2CO3 NaCl
【解析】解:(1)硫酸铜溶液为蓝色,其余溶液为无色,故能从外观直接观察出来的溶液D为硫酸铜溶液;
(2)澄清石灰水(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钙)、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故从剩余的五瓶溶液中取少量放入试管中,滴加2滴酚酞溶液后变成红色的为A、C、F,故A、C、F分别为澄清石灰水(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钙)、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中的一种;其中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故取A和C混和后产生白色沉淀,可知A与C分别为澄澄清石灰水和碳酸钠溶液一种;F为氢氧化钠溶液,过滤,取滤液测得pH=14,说明溶液呈碱性,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向过滤出的沉淀中加入B无明显现象,说明B为硫酸钠溶液,加入E后沉淀溶解,说明E为稀盐酸,故溶液B为硫酸钠溶液,A与C反应为澄清石灰水(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故反应的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3)为继续鉴别A、C的成分,分别取A溶液和C溶液于试管中,澄清石灰水(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方程式为:2HCl+Ca(OH)2=CaCl2+2H2O,反应过程无明显现象;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反应后有气泡冒出;故分别向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试管②中无明显现象,证明C溶液为澄清石灰水(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钙);实验结束后将试管①、试管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无气泡产生,烧杯底部白色沉淀明显增多,证明稀盐酸无剩余,碳酸钠有剩余,氯化钠为产物,故试管①内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和碳酸钠,化学式为:Na2CO3、NaCl;烧杯内一定有的溶质为NaCl;
故答案为:
(1)硫酸铜溶液;
(2)硫酸钠溶液;Ca(OH)2+Na2CO3=CaCO3↓+2NaOH;
(3)澄清石灰水;NaCl、Na2CO3;NaCl。
A~F六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分别为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硫酸钠溶液、稀盐酸;硫酸钠溶液显中性,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均显碱性,都能与盐酸反应,但只有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白色碳酸钙沉淀;硫酸铜溶液显蓝色,稀盐酸为无色;据以上分析解答。
本题考察了酸碱盐的鉴别等相关知识,掌握常见的酸、碱、盐的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2.【答案】集气瓶 AC或AD 2KMnO4=△K2MnO4+MnO2+O2↑ BD CaCO3+2HCl=CaCl2+H2O+CO2↑ D
【解析】解:(1)图中仪器①的名称为集气瓶;故答案为:集气瓶;
(2)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该反应属于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选择A,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来收集;故答案为:AC或AD;2KMnO4=△K2MnO4+MnO2+O2↑;
(3)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属于固液常温型,选择B作为发生装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A.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可以验证;
B.石灰石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可以验证;
C.氧化铜能与盐酸反应生成蓝色的氯化铜溶液,可以验证;
D.硝酸银溶液既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也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不可以验证;
故答案为:BD;CaCO3+2HCl=CaCl2+H2O+CO2↑;D。
(1)根据仪器的名称来分析;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与反应的条件确定发生装置、根据氧气的性质确定收集方法、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
(3)根据反应物的状态与反应的条件确定发生装置、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确定收集方法、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酸的性质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熟练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3.【答案】B 大 2Mg+TiCl4=高温2MgCl2+Ti H2O、O2 Ag、Cu A13+、Zn2+ 24.9
【解析】解:(1)A.镀铬水龙头利用了金属的防腐蚀性较好,故A错误;
B.铸铁暖气片需要散热,利用了良好导热性,故B正确;
C.黄铜钥匙利用了其硬度大和易加工性,故C错误;
故选:B;
(2)一般来讲,合金的硬度大于其组成各成分金属的硬度,因此钛合金比金属钛的硬度大;金属钛在工业上通常是在高温下用四氯化钛(TiCl4)与金属镁发生置换反应获得,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TiCl4=高温2MgCl2+Ti;
(3)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飞船上的镀铬铁制品能防锈蚀,其防锈原理是阻止了铁与空气中的H2O、O2接触;
(4)向硝酸铜、硝酸铝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锌首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然后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不与硝酸铝反应;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呈无色,说明硝酸铜全部参加反应,那么硝酸银一定全部反应完了,则滤出的固体一定有Ag、Cu;滤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是A13+、Zn2+;
(5)设与硫酸铜反应的锌的质量为a,生成铜的质量为b,则:
Zn+CuSO4=Cu+ZnSO4
65 160 64
a 32g b
65160=a32g,a=13g;16064=32gb,b=12.8g;
设与硫酸亚铁反应的锌的质量为c,生成铁的质量为d,则:
Zn+FeSO4=Fe+ZnSO4
65 152 56
c 15.2g d
65152=c15.2g,c=6.5g;15256=15.2gd,d=5.6g;
故滤渣的质量为26g−13g−6.5g+12.8g+5.6g=24.9g;
故答案为:
(1)B;
(2)大;
(3)H2O、O2;
(4)Ag、Cu;A13+、Zn2+;
(5)24.9。
(1)根据金属或合金的性质进行回答;
(2)一般来讲,合金的硬度大于其组成各成分金属的硬度,镁与四氯化钛高温下发生置换反应,据此分析;
(3)根据铁生锈的原理即防止生锈的方法进行分析;
(4)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分析;
(5)根据锌与硫酸铜、硫酸亚铁反应的方程式中相关物质的质量关系列式计算消耗锌的质量和生成铜、铁的质量;再根据题文信息计算出滤渣的质量。
本题考察了金属锈蚀的条件及防护,金属的性质,合金的性质,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的计算等相关知识,掌握金属的性质及活动性规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4.【答案】AC 6CO2+8H2O=催化剂2C3H8O+9O2 4.4 34.8%
【解析】解:(1)A、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是化石燃料中的清洁燃料,故A说法正确;
B、化学反应过程中大多数都会发生放热现象,少数会发生吸热现象,如碳在高温条件下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吸热反应,则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的说法错误,故B说法错误;
C、在当今社会,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说法正确,故C说法正确;
故选:AC。
(2)二氧化碳与水在催化剂的条件反应生成可再生燃料(C3H8O)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CO2+8H2O=催化剂2C3H8O+9O2;
(3)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得到10g沉淀物就是碳酸钙的质量;
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O2+Ca(OH)2=CaCO3↓+H2O
44 100
x 10g
44100=x10g
x=4.4g
即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有机化合物燃烧生成水的质量为10g−4.4g−2.9g=2.7g,则2.7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2.7g×218×100%=0.3g,4.4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4.4g×1244×100%=1.2g,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可得,有机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2.3g−0.3g−1.2g=0.8g,故该有机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0.8g2.3g×100%≈34.8%。
故答案为:(1)AC;
(2)6CO2+8H2O=催化剂2C3H8O+9O2;
(3)4.4;34.8%。
(1)A、根据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无污染进行分析;
B、根据化学反应过程中大多数都会发生放热现象来分析解答;
C、根据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来分析解答;
(2)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在催化剂的条件反应生成可再生燃料(C3H8O)和氧气来分析解答;
(3)根据碳酸钙的质量求出二氧化碳的质量即可;根据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碳酸钙的质量和滤液减少的质量求出水的质量,进而求出氢元素的质量,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求出碳元素的质量,进而求出氧元素的质量,再除以有机物的质量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了化石燃料的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等方面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物质的性质进行。
25.【答案】60 6:7 16g
【解析】解:(1)偏二甲肼的相对分子质量=12×2+1×8+14×2=60;
(2)偏二甲肼碳元素与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4×2)=6:7;
(3)120g偏二甲肼中所含氢元素质量为120g×8×160×100%=16g。
故答案为:(1)60;(2)6:7;(3)16g。
(1)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6.【答案】解: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
生成沉淀的质量为:117.2g+102.5g−200=19.7g
Na2CO3+Ba(OH)2=2NaOH+BaCO3↓
106 80 197
x y 19.7g
106197=x19.7g
x=10.6g
117.2g−100g=17.2g
17.2g−10.6g17.2g×100%=38.4%
80197=x19.7g
y=8g
17.2g−10.6g=6.6g
6.6g+8g200g×100%=7.3%
答:(1)该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38.4%;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3%。
【解析】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2022年天津市南开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word版无答案): 这是一份2022年天津市南开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word版无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Ca 40Zn 65,8g 溶质质量分数为 9,55g 的稀盐酸 26,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天津市南开区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天津市南开区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共15题,共3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9~1,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天津市南开区中考三模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天津市南开区中考三模化学试卷,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