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期末复习】高中地理全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展开第一节 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知识点1:环境安全问题
1.环境安全
(1)概念:又称生态安全,是指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与威胁处于环境或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2)表现
①从自然角度看:意味着自然环境及其服务能力处于良好的状况或没有遭到难以恢复的破坏。
②从人类社会角度看:意味着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与解决环境问题付出的代价,不至于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2.环境安全问题
(1)含义:不同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服务的需求不同,所要求的环境安全临界值不同,如果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超过某个临界值,就会成为环境安全问题。
(2)类型
①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由超高浓度污染物排放、危险化学品泄漏、核泄漏等突然发生的严重环境污染事件导致的;能够在短时间内造成重大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响应措施。
②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由污染物不断累积或生态退化逐步加剧导致的;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累积才能达到产生重大危害的程度;一旦发生,其影响会长期存在。
知识点2: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其应对
1.影响
(1)可能通过危及生命和财产安全、损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影响国家安全。
(2)可能成为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安全问题的触发器和放大器,影响国家安全。
(3)虽然发生概率很小,却能造成重大损害或威胁,影响范围可能波及全国。
2.应对途径
(1)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的调节功能,减少环境问题出现的概率,降低环境问题演变成为环境安全问题的可能性。
(2)人类要尽量避免在高环境安全风险区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提高承受环境安全风险和应对环境安全问题的能力。
1.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环境问题 | 危害(后果) |
全球气候变暖 | 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被淹没;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可能导致自然灾害增加 |
臭氧层破坏 | 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危害人体健康;导致气候异常,影响生态平衡 |
淡水短缺 | 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粮食产量,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引发国际冲突 |
森林锐减 |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生态脆弱、土地沙化、河道淤积、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失衡 |
土地荒漠化 | 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沙化或退化,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减少 |
水土流失 | 使山区成为荒漠,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淤积湖泊、水库、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
生物多样性锐减 | 致使许多珍稀的生物种群已经或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 |
酸雨蔓延 | 河湖水酸化危害生物;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农作物,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 |
水体污染 | 污染水源,引发一些疾病;污染海洋和生物的生存环境;赤潮等生态灾害频繁发生 |
垃圾污染 | 占用土地、污染大气、传播疾病、污染水源和土壤、威胁人类健康 |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产生的原因
影响因素 | 对环境的影响 | 原因 |
工业生产 | 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 | 向自然环境索取的资源日益增多; 排放到环境中的“三废”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
产生众多化学物质 | ||
产生固体废弃物 | ||
人口的 高速增长 | 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受到干扰和破坏 | 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不断扩大 |
环境污染加剧 | 排放的废弃物不断增多 | |
科学技术 的进步 | 军事武器的破坏力大幅度提高 | 火药的发明和核能的开发 |
许多动物濒临灭绝 | 猎捕工具的改进 | |
威胁人类健康 | 产生电子产品垃圾 |
(2)分析产生环境问题原因的方法
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问题多数是由人类不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如对于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但一些自然因素往往会加剧污染程度。如:
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光化学烟雾。
②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③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3.我国环境保护的措施
措施 | 具体内容 |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 针对工业企业大气污染问题,加强综合治理,加快环境修复和绿化。针对重污染天气,提前采取应急减排措施,实施区域应急联动,降低污染程度 |
保护水源 | 对水污染问题,推进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加快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和水生态系统整治,减少水体污染,保障用水安全 |
修复土壤污染 | 对农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的土壤污染问题,进行强化管控和修复。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处理,推动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 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清洁生产。全面节约资源,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节约用地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倡导绿色生活 |
加快生态保护与修复 | 坚持自然恢复为主,全面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统筹开展全国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
第二节 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
知识点1: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国家安全
1.概念:指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突然爆发并造成严重影响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2.特点:发生的随机性和瞬时性、成因与形式的多样性、危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等。
3.危害
(1)在短期内严重威胁生命财产安全和基础设施安全,导致重大健康损害及人员伤亡,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2)使区域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在短期内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导致一定时期内区域环境质量或宜居性恶化、经济发展衰退乃至难以为继。
(3)导致公众对环境恶化的担忧和不满情绪,诱发环境群体性事件,使环境安全问题转化为公共安全问题,从而威胁正常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
知识点2:污染物跨国转移影响国家安全
1.方式
(1)污染物跨国传输:通过大气环流、河流径流等自然过程传输到其他国家。
(2)废弃物跨国转移:通过正常贸易或非法入境的手段,将在本国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输送到其他国家。
(3)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有毒有害物质超标或含有尚未被认识的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从一个国家进入其他国家。
2.危害
(1)对输入国家或地区的环境安全造成威胁。
(2)引发跨境环境污染物输出国与输入国之间的矛盾或外交争端。
(3)演变为政治、经济和军事冲突,对双方的国家安全均造成影响。
知识点3:跨国污染问题的应对
1.从污染物的源头防范、事中风险控制、事后治理等环节采取措施。
(1)对通过自然过程产生影响的跨国污染源
①源头防范: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国际合作机制促进污染物来源国的污染治理;②事中风险控制:及时采取应急响应,控制影响范围,消除危害;③事后治理:做好生态恢复、赔偿损失等善后处理工作。
(2)对废弃物跨国转移、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类型的跨国污染问题
①源头防范:严格环境准入,从源头上控制境外污染物的输入;严格禁止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超标的产品和高污染固体废弃物入境;严格打击走私和私自夹带高污染固体废弃物等行为。②事中风险控制:对一些必须进口的有污染的废弃物和产品,应加强无害化处理,积极发展国内替代以逐步减少进口。③事后治理:对已经产生的跨国污染,要强化污染治理,及早消除污染危害。
2.国家之间减少冲突,加强合作有利于国家安全。
一、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1.水污染及其防治
类型 | 生物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 |
污染源 | 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 |
危害 | 危害人体健康:可引起人体中毒、致癌等 |
危害农作物生长:使农作物物种发生变异,甚至大面积死亡 | |
危害水生生物生长:使水生生态系统变得简单、脆弱,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 |
防治 | 预防:通过有效控制,使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减少到最小量,工业污染最有效的控制方法是推行清洁生产 |
治理:通过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等,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 |
管理:对污染源、水体及处理设施的管理,以管促治 |
2.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1)大气污染的主要类型、成因及危害
主要类型 | 成因 | 危害 |
酸雨 | 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 | 河湖水酸化,鱼类死亡 ;土壤酸化,危害农作物、森林;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
光化学 烟雾 | 排入大气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等受太阳紫外线作用产生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 | 烟雾积聚不散,造成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
温室效应 | 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 |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发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改变和自然灾害加剧等 |
可吸入 颗粒物 | 降水量较少,植被覆盖率低,土地荒漠化加剧;工业烟尘;建筑尘土 | 人体吸入过多或颗粒物中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就可能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康 |
(2)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3.固体废弃物污染
(1)固体废弃物的来源及其污染危害
(2)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应坚持“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原则,其主要处理方法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常见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方法
方法 | 优势 |
分类收集,密封运输 | 有利于废品回收与资源利用,可大幅度减少垃圾处理量 |
破碎、压缩、焚烧 | 体积缩小,消除某些有害物质 |
卫生填埋 | 占地面积小,土地利用率高;土地可重新利用;不会对水体和大气造成污染 |
资源化 | 可从固体废弃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促进物质循环,创造经济价值 |
②常见资源化模式
4.解决城市垃圾问题的主要措施
解决城市垃圾问题,必须从源头入手,实行全过程控制。
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尽量减少城市垃圾总量。
②建设垃圾发电厂,变废为宝。
③商品包装要尽量使用可降解或可回收利用的材料。
二、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1.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方式
主要方式 | 内容阐释 |
污染物跨国传输 | 可通过大气环流、河流径流等自然过程传输 |
废弃物跨国转移 | 通过正常贸易或非法入境的手段,将在本国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输送到其他国家 |
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 | 通过国际贸易从一个国家进入其他国家 |
2.污染物跨境转移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类型 | 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
大气跨境污染 | 不仅对污染源所在地区的空气质量造成影响,还可能对周围城市,甚至是周围国家和地区造成大气污染,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与身体健康 |
水体跨境污染 | 河流上游发生污染事件,中下游的河水将受到波及,靠近河流的水井也会受到污染,破坏河流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会危及沿岸生活的人们。发生在海洋上的污染,随着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影响的范围可能更大 |
固体废弃物跨境污染 | 处理固体废弃物会因焚烧造成大气污染,因清洗造成河流污染和土壤污染等,进而对周围的人们和其他生物造成危害,威胁环境安全 |
3.应对污染物的跨境转移的措施
(1)国际合作应对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①禁止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和转移危险废物,各国需要把危险废物的产生数量减到最低限度,并采用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式就地储存和处理。
②如果出于环保考虑确有必要越境转移废物,出口国必须事先向进口国和有关国家通报废物的数量及性质;越境转移危险废物时,出口国必须持有进口国政府的书面批准书。
③发达国家依托在污染物管理、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技术转让、信息交流和人员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2)中国防治污染物的跨境转移的应对措施
需要从法律、经济、技术、国际合作和公众参与等多个维度制定综合性的应对措施。例如,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维护我国的发展权和环保权;制定和完善与国际产业转移相关的法律制度;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增加污染物转移的违法成本;调整产业结构和对外招商引资的方向,提高产业准入的环境门槛,严禁高污染和低技术的产业引入;提高和完善环境标准体系,确立依法打击污染物非法入境的依据;开展绿色贸易,打击和整治污染物走私等。
第三节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知识点1: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生态退化通常是长期渐进的,不同区域表现各异。如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等。
2.影响
(1)导致自然环境服务功能逐步下降。
(2)危害是逐步累积的,一旦严重到某种程度,就会动摇国家安全的自然环境基础,演变为威胁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乃至国家安全问题。
知识点2:实施生态修复
1.概念:指利用自然环境自身恢复能力或辅以人工措施,使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趋向良性循环。
2.类型:自然恢复、人工修复。
3.我国生态修复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矿山生态修复等。
知识点3:建立自然保护区
概念 | 指对自然界中有代表性的保护对象所在的区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
保护的对象 | 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 |
保护 措施 | ①对未经改造或轻微改造的生态系统,禁止人类活动干扰与破坏,使其继续保持自然状态;②对已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停止继续破坏,将人为干扰降到最小,通过科学管理使其恢复到原生或次生的稳定状态,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 |
划分 | 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
类型 | 分为自然生态系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3个类别9个类型 |
意义 | ①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②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
一、生态退化表现与生态修复的意义
1.主要的生态退化表现及其影响
(1)破坏森林的危害
(2)草地退化的原因、表现及危害
对草地退化的分析可以依逻辑顺序从原因、表现及危害三个方面入手,具体分析如下:
(3)物种灭绝的原因
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及生活加速了物种的灭绝速度。
原因 | 表现 | ||
自然原因 | 物种的平均寿命大约为500万年,地球历史上最近2亿年以来,平均1.1年灭绝一个物种 | ||
人为原因 | 人类社会早期 | 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加剧物种灭绝,300万年的狩猎历史,是许多地区的野兽濒于绝迹的原因之一 | |
工、农业生产活动 | ①大面积砍伐、火烧和开垦森林、草地,过度放牧和过度垦殖,以及工业、城市和交通发展占用了大量土地,导致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破坏和大量丧失,保留下来的也都支离破碎,对野生物种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②对物种的高强度捕猎和采集等,使野生物种难以正常繁衍;③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或侵入,使原物种受到严重威胁;④土壤、水和大气的污染,危害了森林,特别是给相对封闭的水生生态系统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 | ||
2.生态修复的方法
(1)退化坡面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①退化耕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少施化肥,增施农家肥料;种植绿肥植物,增加固氮作物品种;轮作、套作,间种、混种;减少化学防治,增加生物防治;种植等高植物篱等。
②退化林地、草地、荒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在封禁的基础上,补种乡土树种、草种。封禁时间的长短因生态系统类型、受损程度、气候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乔木林、灌木林、草地生态系统可分别为8年以上、5~8年、3~5年。
(2)退化河流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在土壤侵蚀地区,导致河流退化的驱动力主要有修路、开矿、樵采、河岸放牧、化肥与农药的面源污染、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点源污染、过度捕鱼等,对由于这些驱动力所导致的退化河流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最重要的是要减轻或解除导致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力,让河流休养生息。
(3)内陆河流域退化绿洲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施生态应急补水工程,至少要满足天然绿洲生态系统最小生态需水量;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适当减少人工绿洲面积,使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面积比例调整到1∶1左右。
(4)退化矿山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该生态系统的土壤、植物等组分完全受损,缺乏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对这种严重退化的生态进行生态修复,可采取的方法有:覆盖土壤,对土壤进行物理处理,添加营养物质,去除有害物质,种植适应性强的先锋树种或草种、间种乡土树种或草种。
二、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1.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条件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凡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
(1)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区域。
(2)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
(3)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
(4)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
(5)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
2.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和级别
根据自然保护区内主要保护对象的不同,我国自然保护区一般分为三大类别九个类型。
类别 | 保护对象 | 类型 |
自然生态系统类 | 主要保护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和完整性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 | ①森林生态系统类型、②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③荒漠生态系统类型、④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⑤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 |
野生生物类 | 以野生生物物种,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为保护对象 | ⑥野生动物类型、⑦野生植物类型 |
自然遗迹类 | 主要保护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 | ⑧地质遗迹类型、⑨古生物遗迹类型 |
3.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以保护为主,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将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生产和旅游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主要意义体现如下:
保护自然本底 | 自然保护区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各类型生态系统,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天然的“本底”,是今后在利用、改造自然时应遵循的途径,也为评价人类活动的后果提供了准则 |
贮备物种 |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贮备地,也是拯救濒危物种的庇护所,并为物种的生存和自然进化提供场所 |
保护生物多样性 | 自然保护区不仅保护了所在生境物种个体、种群和群落,保证了物种正常发育与进化,还保护了物种在原生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
提供生态服务 | 自然保护区内的多种生态系统可持续为人类提供生态服务,如给人类提供食物、医药及工农业生产的原料等 |
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 | 许多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森林能减缓地表径流及雨水下渗速度;森林土壤疏松,林内枯枝落叶又能保水;森林还能吸收有毒气体、杀菌和阻滞粉尘,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
科学研究理想的天然实验室 | 自然保护区为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为种群和物种的演变与发展以及环境的监测和定位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 |
研学游基地 | 自然保护区是理想的科学研究基地、宣传教育场所和生态旅游目的地 |
美学价值 | 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优美的自然景观,可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知识点1: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1.全球气候变化的特征
全球气温虽有波动,但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增温尤其明显。
2.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 温室气体 | 温室效应 | 碳循环 |
概念 | 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甲烷等 | 温室气体可以强烈地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球接收的太阳能不会马上散失掉,形成温室效应,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 | 指碳元素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之间迁移、转化所构成的循环 |
与全球气候 变化的关系 | 工业革命前: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的相对稳定,温室效应不显著,全球气候增温不明显 | ||
工业革命后:人类活动主要通过使用化石燃料和改变土地利用两种方式,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改变了全球碳循环过程,使地球的温室效应增强。人类活动被认为是20世纪以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
知识点2: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全球变暖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影响的主要表现
2.全球变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生存空间的丧失是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最为严重的影响。
(2)加剧资源危机或自然灾害影响国家安全。
(3)激化国家间的资源争端而影响国家安全。
(4)受其他国家波及而间接影响国家安全。
知识点3: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1.减缓措施
(1)减少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
(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
2.适应措施:以趋利避害为目标,降低全球变暖导致的不利影响或利用全球变暖带来的发展机遇。
3.世界各国开展有效和公平的国际合作,建立国际共同应对的机制。
一、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
1.碳循环
(1)示意图式
碳循环示意
(2)结构图式
(3)文本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机物的燃烧以及腐烂分解等过程,源源不断地重新释放出来,结果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数量与重新释放出的数量大致相等。
2.温室效应原理
(1)示意图式
(2)结构图式
(3)文本式:大气具有允许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低层,并阻止地面和低层大气长波辐射逸出大气层的作用。地面接受太阳短波辐射后增温,同时地面还向外释放长波辐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温度升高,并把热量返还给地面。这种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
二、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和碳减排的对策
1.碳排放的影响
2.碳减排的对策
第四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期末复习】高中地理全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这是一份第四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期末复习】高中地理全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件包含第四章挖空版期末复习高中地理全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docx、第四章背诵版期末复习高中地理全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章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期末复习】高中地理全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这是一份第二章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期末复习】高中地理全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件包含第二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挖空版期末复习高中地理全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docx、第二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背诵版期末复习高中地理全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期末复习】高中地理全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这是一份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期末复习】高中地理全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件包含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挖空版期末复习高中地理全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docx、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背诵版期末复习高中地理全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