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期末复习】高中地理全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展开第一节 常见天气系统
知识点1:锋与天气
1.气团
(1)概念: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比较均匀,垂直方向上物理性质也很相似的大范围空气。
(2)分类及天气
①分类:温度比移经地区气温高的气团叫暖气团,比移经地区气温低的气团叫冷气团。
②天气:单一冷气团或暖气团控制的区域,天气现象单一,多晴朗天气。
2.锋面
(1)概念:当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接触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交界面,叫作锋面,如图中B。锋面与地面相交而成的线,叫作锋线,如图中C。一般把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
(2)天气特征
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差别很大,锋面附近常伴有云、大风、降水等天气现象。
知识点2:锋的类型
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可把锋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
| 冷锋 | 暖锋 | 准静止锋 | |
概念 |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移动幅度很小的锋 | |
符号 | ||||
剖面示意图 | ||||
气团位置 | 冷气团密度大,在锋面下;暖气团密度小,在锋面上 | |||
锋面坡度 | 较大 | 较小 | 很小 | |
雨区位置 | ||||
天气特征 | 过境前 | 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 | 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
过境时 | 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常出现较大的风,云层增厚,并出现雨、雪等天气现象 | 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连续性降水 | 暖气团抬升或爬升,形成持续性降水 | |
过境后 | 冷气团占据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 暖气团占据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 |
我国典型天气 |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尘暴、寒潮,“一场秋雨一场寒” | “一场春雨一场暖” | 华南“清明时节雨纷纷”,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贵阳冬半年“天无三日晴” |
知识点3:低气压(气旋) 、高气压(反气旋)
1.低气压(气旋)
(1)低气压: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叫作低气压,简称低压。
(2)气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低压的气流由四周向中心流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向右偏转,按逆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相反),大气的这种流动叫气旋。
(3)天气:低压中心形成上升气流,常出现阴雨天气。
2.高气压(反气旋)
(1)高气压: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叫作高气压,简称高压。
(2)反气旋:高压气流由中心向外流出,在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流出(南半球相反),这种环流系统与气旋相反,叫反气旋。
(3)天气:高压中心形成下沉气流,天气晴朗。
一、我国东部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1)锋面类型
北进过程主要是暖锋,南退过程主要是冷锋,6月江淮流域主要是准静止锋。
(2)正常年份雨带推移规律
5月:南部沿海进入雨季;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梅雨;7~8月: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区;9月:雨带南撤;10月:雨季结束。
(3)夏季风强弱对锋面进退的影响
夏季风势力强,则锋面行进快,我国易出现北涝南旱。
夏季风势力弱,则锋面行进慢,我国易出现北旱南涝。
二、冷暖锋的判断
(1)在等压线分布图中看符号
(2)依据锋面结构图的特点判断
①看冷气团的运动方向
②看锋面坡度
③看雨区的位置
(3)依据气温、气压的变化来判断
①冷锋影响下的温压变化:气温逐渐降低,气压逐渐升高。
②暖锋影响下的温压变化:气温逐渐升高,气压逐渐降低。
三、气旋与反气旋
| 气旋 | 反气旋 | |
气压状况 | 低气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 | 高气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 | |
水平气流与风向 | 北半球 | 逆时针向中心辐合 | 顺时针向四周辐散 |
南半球 | 顺时针向中心辐合 | 逆时针向四周辐散 | |
垂直剖面图 | |||
过境前后气压变化曲线 | |||
我国典型的天气 | 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 | 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
四、锋面气旋图的判读
第一步:确定低压中心。图中①处等压线闭合且气压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升高,为低压中心。
第二步:确定低压槽。图中AB和CD所在的狭长区域是从低压中心延伸出来的,为低压槽。
第三步:确定锋面位置。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位置,锋线往往与低压槽槽线重合,如图中AB、CD处。
第四步: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和锋面类型。图中E、F、G、H四点中,F、G处分别相对于E、H处来说,位于纬度较高的地区,位于冷气团一侧;E、H位于纬度较低的地区,位于暖气团一侧。根据图中E、F、G、H各处的风向及冷、暖气团的性质,可确定AB为冷锋,CD为暖锋。
第五步:分析天气特征。图中暖锋(CD)的锋前G处多连续性阴雨天气,冷锋(AB)的锋后F处多出现大风、降水天气,气旋中心①处也多阴雨天气。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知识点1:大气环流
1.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意义: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
3.成因: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知识点2: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
1.三圈环流: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2.七个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赤道附近)、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30°附近各一个)、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纬60°附近各一个)、极地高气压带(南北极各一个)。
3.六个风带:
①北半球:东北信风带、盛行西风带(西南风)、极地东风带;
②南半球:东南信风带、盛行西风带(西北风)、极地东风带。
知识点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规律(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知识点4:海陆分布对气压分布的影响
1.原因:海陆的热力差异。
(1)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出现冷高压。
(2)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出现热低压。
2.影响
(1)北半球: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①1月份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使副极地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
②7月份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2)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知识点5:季风环流
1.季风: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变换,形成季风。
2.分布及成因
(1)东亚季风区: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南亚: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冬季盛行东北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一、气压带的成因及特点
气压带 | 成因 | 特性 | 气流 | 属性 |
极地高压带(2个) | 热力原因(冷却收缩下沉) | 冷高压 | 下沉 | 干冷 |
副极地低压带(2个) | 动力原因(暖轻气流爬升到冷重气流之上) | 冷低压 | 上升 | 冷湿 |
副热带高压带(2个) | 动力原因(堆积下沉) | 热高压 | 下沉 | 干热 |
赤道低压带(1个) | 热力原因(受热膨胀上升) | 热低压 | 上升 | 湿热 |
二、风带的分布、成因及特点
风带 | 风向 | 属性 | |
北半球 | 南半球 | ||
极地东风带(2个) | 东北风 | 东南风 | 干冷 |
中纬西风带(2个) | 西南风 | 西北风 | 温湿 |
低纬信风带(2个) | 东北风 | 东南风 | 干热 |
三、巧记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
口诀法:“陆高切低,陆低切高”。冬季,陆地上形成高压,副极地低压带被陆地上的高压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副热带高压带被陆地上的低压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
图示法:
| 大西洋 | 亚欧大陆 | 太平洋 |
7月 | 亚速尔高压 | 亚洲低压 | 夏威夷高压 |
1月 | 冰岛低压 | 亚洲高压 | 阿留申低压 |
四、气压带和风带的判读
1.读纬线,辨气压带和风带
(1)0°纬线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
(2)30°纬线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3)60°纬线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4)90°纬线附近为极地高气压带。
(5)0°~3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信风带。
(6)30°~6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西风带。
(7)60°~9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极地东风带。
2.读风向,辨南北半球
(1)风向右偏为北半球,如甲、丙两图。
(2)风向左偏为南半球,如乙、丁两图。
3.读气压带位置,辨节气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变化。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如下图所示。
4.读风向,辨气压带高低和名称
(1)风由中间向两侧吹的为高气压带。如上上图中甲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乙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2)风由两侧向中间吹的为低气压带。如上上图中丙为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丁为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第三节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知识点1: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1.低压带控制地区:盛行上升气流,水汽容易凝结,降水丰富,气候湿润。
2.高压带控制地区: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降水稀少。
(1)暖高压控制地区:气候炎热干燥。
(2)冷高压控制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知识点2: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气流:降水较多。
2.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气流:降水较少。
3.海洋吹向陆地的气流:降水较多。
4.陆地吹向海洋的气流:降水较少。
知识点3: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区:气候特点呈现显著的季节差异。
1.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气候分布、成因和特点
气候类型 | 分布规律 | 典型地区 | 气候成因 | 气候特点 |
热带雨林气候 | 南北纬10°之间 | 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印度尼西亚 | 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 全年高温多雨 |
热带沙漠气候 |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 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 | 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 全年炎热少雨 |
温带海洋 性气候 |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海岸 | 西欧 |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 终年湿润;气温年变化较小,冬不冷夏不热 |
2.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下气候的分布、成因和特点
气候类型 | 分布规律 | 典型地区 | 气候成因 | 气候特点 |
热带草原气候 | 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 | 非洲中部、南美洲巴西高原、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南部 | 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 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 |
地中海气候 | 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 地中海沿岸 | 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
知识点4: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
一个地区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影响因素 | 对气候影响的表现 | |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 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 |
大气 环流 | 气压带、 风带 | 低气压带控制多雨,高气压带控制干燥;西风带控制多雨,信风带和极地东风带控制干燥;海风(向岸风)控制多雨,陆风(离岸风)控制少雨;风从低纬吹向高纬增温,反之降温 |
季风 | 夏季风控制高温多雨,冬季风控制低温少雨或寒冷干燥 | |
下 垫 面 | 海陆分布 | 沿海地区一般气温年较差小,降水较多;内陆地区一般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 |
地形 | 山地较同纬度平原气温低,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山地迎风坡比背风坡降水多 | |
洋流 | 暖流使沿岸气温升高,降水增多;寒流使沿岸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
知识点5:气候与自然景观
不同气候类型→不同水热条件组合→不同自然景观。
一、季风气候与大陆性气候
气候类型 | 气候成因 | 气候特点 | 分布规律 | 典型地区 |
热带季风气候 |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 北纬10°~25°之间大陆东岸 | 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
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 |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 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 |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
温带季风气候 |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 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 | 我国华北、东北,日本和朝鲜半岛中北部 |
温带大陆性气候 |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 冬冷夏热,干旱少雨 |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内部 |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
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三、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
(1)四处热带雨林气候(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均处于来自海洋的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海域又有暖流流经,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加强了地形雨的形成,从而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2)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如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温度较低,上升气流弱,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3)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位于西风带内,但处于山脉的背风坡。如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4)南北美洲西海岸气候的分布范围仅局限于沿海地带,并呈南北延伸、南北更替的分布特征,主要是因为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气候分布不能深入内地,而局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
(5)北半球同一种气候,在中高纬度大陆东岸一般分布的纬度较低,这是受沿岸寒流影响的结果;而在大陆西岸一般分布的纬度较高,这是受沿岸暖流影响的结果。
四、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以温定半球
根据平均气温最低月和最高月出现的月份,判断所处的半球。
最低月 | 最高月 | 半球 |
1月 | 7月 | 北半球 |
7月 | 1月 | 南半球 |
(2)以温定热量带
根据最冷月和最热月平均气温,判断所处的热量带。
最冷月均温(℃) | 最热月均温(℃) | 热量带 |
>15 | >25 | 热带 |
>0 | >18 | 亚热带 |
<0 | >18 | 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
<10 | 寒带 |
(3)以水定型
根据年降水量及各月的分配情况,确定降水季节分配类型(雨型)。
雨型 | 特征 | 可能气候类型 |
年雨型 | 全年降水分配均匀 | 热带雨林气候 |
温带海洋性气候 | ||
冬雨型 | 降水集中在冬季 | 地中海气候 |
夏雨型 | 降水集中在夏季 | 热带季风气候 |
热带草原气候 | ||
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 | ||
温带季风气候 | ||
温带大陆性气候 | ||
少雨型 | 全年降水少 | 热带沙漠气候 |
寒带气候 |
(4)确定气候类型:综合考虑热量带和降水季节分配类型,判断气候类型。
五、几种易混气候类型的比较
| 相似点 | 不同点 |
热带季风气候 | 气温:终年高温(最冷月均温>15 ℃) 降水:有明显的旱(干)季和雨(湿)季 | ①年降水量较多(>1 500 mm);②7月份降水可突破600 mm;③雨季较短,多为6~9月 |
热带草原气候 | ①年降水量相对较少(750~1 000 mm);②湿季较长,多为5~10月 | |
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 | 雨热同期 | ①最冷月均温>0 ℃;②雨季较长;③年降水量较多(800~1 500 mm) |
温带季风气候 | ①最冷月均温<0 ℃;②雨季较短;③年降水量较少(500~600 mm) | |
温带海洋性气候 | 降水总量有时相当 | 最冷月均温>0 ℃,各月降水分配较均匀 |
温带季风气候 | 最冷月均温<0 ℃,降水集中在夏季 | |
温带季风气候 | 冬冷夏热,降水集中在夏季 | ①均温低于0 ℃的月份少;②有明显的雨季;③年降水量相对较多 |
温带大陆性气候 | ①均温低于0 ℃的月份多;②单月降水一般不超过100mm;③年降水量相对较少 |
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期末复习】高中地理全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这是一份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期末复习】高中地理全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件包含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挖空版期末复习高中地理全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docx、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背诵版期末复习高中地理全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期末复习】高中地理全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这是一份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期末复习】高中地理全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文件包含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挖空版期末复习高中地理全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docx、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背诵版期末复习高中地理全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四章 水的运动——【期末复习】高中地理全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这是一份第四章 水的运动——【期末复习】高中地理全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文件包含第四章水的运动挖空版期末复习高中地理全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第四章水的运动背诵版期末复习高中地理全册单元知识点梳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