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北京21中、22中联考初一(上)期中语文含答案 试卷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436631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8北京21中、22中联考初一(上)期中语文含答案 试卷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436631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8北京21中、22中联考初一(上)期中语文含答案 试卷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436631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8北京21中、22中联考初一(上)期中语文含答案
展开2018北京21中、22中联考初一(上)期中
语 文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分)
1.(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菜畦qí 脊梁jí 攲斜 qī 黄晕yūn
B.争执zhì 粗犷guǎng 桑葚shèn 应和hé
C.脑髓suí 缠络luò 吝啬lìn 着落zháo
D.拗 ǎo 霎时shà 倜傥tì 静谧mì
2.(2分)下列词语中,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感慨 憔悴 骄媚 混为一谈
B.斑螯 逃窜 宽敞 油然而生
C.原有 书熟 云宵 截然不同
D.贮蓄 诀别 鉴赏 人声顶沸
3.(2分)结合语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远亲不如近邻,很多党员住户与社区里的孤寡老人结成对子,帮扶关爱老人,组成了“温暖”的大家庭。
B.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心、爱护人才,使各方面的人才各得其所,发展其长。
C.正如演出前预料的那样,赵雷将歌曲《成都》演绎的荡气回肠,这让导演喜出望外。
D.读书如果草草而过,不求甚解,那到用时也不过纸上谈兵。
4.(2分)下列作家作品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春》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是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
B.《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等。
C.“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出自《天净沙•秋思》,作者是有“曲状元”之称的元代散曲家马致远,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
D.冰心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诗人,“五四”爱国运动的元老,新文学运动的先驱。她的代表作有《繁星》《飞鸟集》,以“满蕴着温柔”的笔墨,清新隽丽的文字,表现了“爱的哲学”。
5.(2分)结合语境,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当一切回复 ,她又悄悄地进来。《秋天的怀念》
②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新绿,随意的 着。《散步》
③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 出花和树叶的气息。《雨的四季》
④母亲扑过来, 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秋天的怀念》
A.沉寂 生长 漾 攥
B.沉寂 铺 漾 抓
C.寂静 铺 散 抓
D.寂静 生长 散 握
二、名著阅读(共5分)
6.(5分)名著阅读。
①《 》是鲁迅1926年所作的回忆性的 ② 集,是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见证。书中真实地记述了从戊戌政变到辛亥革命前后,作者所经历的种种生活,每一篇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角。从主题上大致分为:怀念师长故人的,如③《 》追忆儿时生活的,如④《 》;批判旧制度旧道德的,如⑤《 》
三、古诗文阅读(共23分)
7.(12分)古诗文默写
(1)《观沧海》中,描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语句是: , 。
(2)《次北固山下》中,点明时令,表现时序交替并蕴含着事物必将取代就事物的哲理的诗句: , 。
(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 。
(4)“月”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古人钟爱清幽、皎洁的月光,常常借月抒怀。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助月寄托思念之情的语句是: , 。
(5)你还能写出一句描写“月”的古诗词吗? , 。
8.(11分)古文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 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句末语气词
(选自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下车引之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2)将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3)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① 。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② 例子,乙文选取的是③ 的正面例子。
四、现代文阅读(共22分)
9.(6分)课内阅读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从下列句中选取其中的一句,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②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2)从下列语句中选取其中的一句,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10.(16分)课内阅读
母亲的诗
①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是今天,当我坐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里,打开电脑写这篇文章时,竟忽然觉得,母亲似乎写过一首诗﹣﹣
②十多年前,我上小学。冬天,家乡铺天盖地下了一场雪。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田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躯干,把我家的门窗撞得哗啦啦地响。吃罢早饭,我背上书包上学去。打开房门,一股袭人的寒气迎面扑来,顿时让我打个寒噤。我赶紧把门撞上,哆哆嗦嗦地说:“哎呀,好吓人的风雪哟!”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缩头缩尾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风雪吓人吗?不,冬天的门就是风雪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上学去!”
③踏着洒满积雪的小路,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季节的故事,而且全部和门有关。走到学校的时候,母亲有关季节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采,竟成了这么几句:“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阴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④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身上加的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身子热乎乎的。从此,我天天念着它去上学,再不畏惧风霜雪雨。年年如母亲所说,飞雪送来了春,花朵盼来了夏,绿阴又迎来果实累累的秋……
⑤岁月如流,人生如流,转眼十余年过去。我从大学毕业了,正赶上就业艰难,许多单位下岗分流。毫无门路的我,只得像一只无头小鸟似的在人才交流中心乱闯,结果半年过去后,依然没有找到一份工作。
⑥那天,我又碰了一鼻子灰,悻悻地走出人才交流中心。抬头望,天空灰蒙蒙,弄得我的心情更加灰黯。既然城市容不下我,我便想到了回家去。于是,我搭上一辆便车,当天傍晚就来到乡下。
⑦乡村的夜说来就来,不一会儿,四周就拉起了黑色的帷幕。我独立门前,仰望长空,星星闪烁。可在我看来,那些星星却像在对我眨着嘲笑的眼。我低头哀叹道:“唉,人倒霉连星星都生厌啊!”然后咚地撞上房门,坐在屋内唉声叹气。
⑧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垂头丧气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星星生厌吗?不,黑夜的门就是星星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看星星去。”
⑨坐在满天星斗的院坝,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人生的故事,而且全都和门有关。天快亮的时候,母亲有关人生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来,竟成了这么几句:“星星把黑夜的门推开了/黑夜把坚韧的门推开了/坚韧把成功的门推开了/成功把生活的门推开了……”
⑩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的心加了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心里热乎乎的,我虽然未置一词,但是我却知道了自己应该怎样去做。
(1)文章写了母亲给“我”关心爱护的两件事,请用简洁语言加以概括。
(2)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第⑩段中画线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
(4)教育孩子,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方法。阅读本文,想想文中的母亲,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如何教育子女这一问题的认识。
五、作文(40分)
11.(40分)作文
题目:第一次,我很
提示语:中学时代是人生最美好的“花季”,教室里刻苦地学习,跑道上奋勇地拼搏,课堂上郎朗的书声,午休时欢乐的游戏,校园外敬老的爱心,家庭中感恩的孝心,都如同一朵朵绽放的花儿,明艳而充满生机。经历、目睹了这一切。你一定心生好奇、快乐、感动,或许还有忧虑和烦恼……将它记录下来,写成一篇完整的记叙文。
要求:(1)讲题目补充完整,例如:感动、快乐,伤心……
(2)描写上中学后,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或事,可写自己的经历,也可以写与自己相关的人和事。
(3)运用一定的人物描写方法。
(4)条理清晰,要点突出。
(5)抒写你的感受。
(6)有明确、健康的主旨
(7)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修改,不能使用涂改工具。
(8)字数不少于500字。
2018北京21中、22中联考初一(上)期中语文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分)
1.【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的读音掌握程度,解答本题首先要拿准注音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解答】A.有误,“脊梁”中的“脊”应读为“jǐ”;“黄晕”中的“晕”应读为“yùn”;
B.有误,“争执”中的“执”应读为“zhí”;“应和”中的“和”应读为“hè”;
C.有误,“脑髓”中的“髓”应读为“suǐ”;“着落”中的“着”应读为“zhuó”;
D.正确。
故选:D。
【点评】中考常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同音字,易误读字,而字音多而杂,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要树立长期积累的意识。
2.【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解答】A.有误,“骄媚”中的“骄”应为“娇”;
B.全部正确。
C.有误,“书熟”中的“熟”应为“塾”;“云宵”中的“宵”应为“霄”;
D.有误,“人声顶沸”中的“顶”应为“鼎”;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同音字和形近字;同时还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辨析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对成语要做好积累,可以从词意、感情色彩和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另外,我们还要了解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喜出望外”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该成语与语境不符,它指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而赵雷的演唱水平在演出前已经预料到了。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我们首先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然后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最后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4.【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解答】ABC.正确;
D.有误,冰心的代表作有《繁星》《春水》,没有《飞鸟集》,《飞鸟集》是印度作家泰戈尔的作品。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注意依靠平时的积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按朝代、国籍等分类整理。
5.【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解答】①沉寂:是非常寂静,听不见一丝声音。寂静:没有声音,很静。比较两个词“沉寂”更适合句子,表示没有一丝声音。
②生长:也指生物个体长度与重量的增长。铺:把东西展开或摊平。比较两个词,结合句子“大块儿小块儿新绿”,“铺”更适合语境。
③漾:因充满或盛满而溢出。散:由聚集而分离。比较两个词“漾”更适合句子的意境,而“散”却没有这样的效果。
④抓: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攥:用手抓住或抓稳。握:用手攥住。这三个词中,抓和前面的“扑”组合,更显示出母亲心情。
故选:B。
【点评】分辨一组近义词,并把它们分别填进不同的句子里面。这样的题目先做有把握的,然后再区分剩下的词语和句子,把词语填进句子里面多读几遍,看看到底怎么填才合适。
二、名著阅读(共5分)
6.【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记死背硬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注意明确作者的作品及主要内容以及艺术特色。
《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后由鲁迅改为《朝花夕拾》,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朝花夕拾》共收入十篇作品。包括:表现了鲁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实质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解答】答案:
①朝花夕拾;
②散文集;
③藤野先生;
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⑤《二十四孝图》。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及其作品必须熟记。
三、古诗文阅读(共23分)
7.【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注意“澹”的书写)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注意“生”的书写)
(3)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8.【分析】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啊,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丢下、舍弃。
②句意: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
③句意: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方:才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舍,放弃。去,离开。乃:才
句意: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②重点词有:故人,老朋友;暮,傍晚;食,吃饭;待,等待;
句意:老朋友到傍晚没来,吴起不吃饭等他。
(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词句,明确文章的结构思路、写作特色、作者思想意图等。
甲文中友人不按约定时间到达,从反面表达不守信用的主题,乙文从正面写郭伋即使是答应孩子的事情也要做到守信。两个故事都告诉人们做人一定要讲信用。
答案:
(1)①丢下、舍弃。 ②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 ③才。
(2)①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
②老朋友到傍晚没来,吴起不吃饭等他。
(3)①做人要讲信用(答出“讲信用”之意即可);反面; 郭伋守信(或:郭伋不违信于儿童)
【点评】“之”的用法: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水陆草木之花(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孔子云:“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四、现代文阅读(共22分)
9.【分析】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选段描绘了春天的风和雨,展示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作者热情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词语赏析。第①句,用“卖弄”来形容鸟儿,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卖弄”在这里是贬词褒用,是炫耀的意思,从听觉生动地描绘出鸟儿在和煦的春风中尽情鸣叫的可爱情态,强烈地表现出了鸟儿活泼、可爱的特点。第②句,“发亮”一词,形容绿的程度很深,描写春天树叶的色彩特点,给人鲜亮的感觉,很形象,充满无限活力。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赏析。第①句,综合引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春风和煦的特点。“抚摸”一词巧妙地表达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这是从触觉的角度写春风的柔和。第②句,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春雨比做了牛毛,花针,细丝,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春雨的形态,给人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斜织”生动地描述了雨下的很密,“薄烟”形象的写出了轻盈、迷蒙的特点,渲染了春雨的轻柔、湿润,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形态,给人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
答案:
(1)第①句,“卖弄”运用拟人,贬词褒用,强烈地表现出了鸟儿活泼、可爱。第②句,“发亮”形容绿的程度很深,给人鲜亮的感觉,充满活力。(任选一句分析)
(2)第①句,运用引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春风的和煦、温暖、轻柔、清新的特点。第②句,运用排比、比喻、拟人,写出春雨的细、密、多的特点,渲染了春雨的轻柔。(任选一句分析)
【点评】语言赏析题目是现代文阅读重点考查的题型,这类问题的设置灵活多样,常针对修辞使用、词语使用、描写角度等来考查,要根据具体的文章内容,赏析其所起到的作用,有的是使语言生动形象,有的是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要结合语句具体分析。
10.【分析】文章写了母亲给“我”关心爱护的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我”害怕寒冷不敢上学,听到妈妈说关于门的故事而变得不畏惧风雪。第二件事是“我”因找不到工作心情低落,听见母亲说关于门的故事,又重新竖起了信心。母亲的话充满了感情,饱含对“我”的爱,也因为母亲随口说出的话语言朴实,给了“我”极大的教育和鼓励。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认真阅读文章,根据问题和提示,在上下文中筛选出关键信息。从第二段可以总结出第一次在我不愿上学,惧怕风雪时,母亲给我鼓励;从第⑤段找到第二次在我找不到工作心情沮丧时,母亲鼓励我。
(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及作用。“四周就拉起了黑色的帷幕,仰望长空,星星闪烁。可在我看来,那些星星却像在对我眨着嘲笑的眼”中写道的黑色的夜空、眨眼的星星都是环境描写,夜晚的黑暗和星星也像嘲笑我,烘托我找不到工作时沮丧、郁闷的心理。也就是一定要答出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心情的意义。
(3)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的心加了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心里热乎乎的”明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亲的话比作温暖的棉袄;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母亲的话带给我的温暖;教会我在挫折中学会坚强,在逆境中寻找希望,使我懂得了如何乐观地面对生活,表达了我的母亲感激之情。注意在分析比喻时一定要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分析表达效果。
(4)本题考查阅读表达。此题的答案比较开放。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绝对不能离开原文来断定答案。立场要鲜明,根据要真实有效。母亲富有智慧,聪明能干,善于教育、激励孩子,富有爱心,教育方法富有诗意,这些教育方法值得肯定。同时可举现实生活的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自己父母以身作则、鼓励教育、培养良好习惯等事例。
答案:
(1)①下雪时,母亲送我去上学;②找不到工作时,母亲给我以鼓励。
(2)环境描写; 烘托我找不到工作时沮丧、郁闷的心理。
(3)母亲教会我在挫折中学会坚强,在逆境中寻找希望,使我懂得了如何乐观地面对生活。
(4)文中的母亲富有智慧,聪明能干,善于教育、激励孩子,教育方法富有诗意。这样的教育子女方法非常值得肯定。我的爸妈非常善于鼓励我,每当我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爸妈从不批评我,只是鼓励我找出问题,积极面对,让我倍感鼓舞。
【点评】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五、作文(40分)
11.【分析】【审题立意】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审题可知,题目中的空白处填写的应是第一次给我带来的心理体验。“第一次”可以指第一次做的某事,也可泛指所有的第一次。前者可以是第一次做饭,第一次旅行,第一次独处回家等。后者则需要表现勇于深度的主旨。在生活中,总有很多的第一次,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但不管怎样,这所有的第一次汇集起来,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生。创作本文,需要从生活中取材,写出自己对于第一次的独特感悟。
【写作思路】文体选择记叙文。首段点明生活中有很多的第一次,但第一次做饭的经历让我记忆犹新。主体部分按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记叙自己因为父母都不在家,自己独处第一次做饭的经历,采用以小见大,详略得当的写法。末段以议论收束全文,表述自己从第一次做饭中得到的收获与感悟,与首段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而完整。
【解答】【例文】
第一次,我很喜欢
在这丰富多彩的人生道路中,有无数的第一次,如:第一次学游泳、第一次学着和面、第一次炒菜……但让我最难忘的第一次是喝咖啡。
爸爸总是夸咖啡如何如何香,而且说要细细品,却从来不肯让我喝,说是不适合小孩子喝。听得我心里直痒痒,心想:难道咖啡比可乐、雪碧还好喝吗?于是,我总想找个机会尝一尝。
今天,趁没人在家,我决定偷一包咖啡喝喝。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偷偷看着窗外,爸爸终于走远了。我蹑手蹑脚地溜进他们的房间。我总感觉有人在跟踪我,所以我脚步特别慢,心跳得却好似揣了一只小兔子跳得特别快,总感觉爸爸妈妈的眼睛在盯着我似的。我手忙脚乱地从爸爸的书桌里拿出一包咖啡。我照着爸爸平时冲咖啡的方法,三下五除二,一杯又香又浓的咖啡冲好了。热气腾腾的咖啡散发出诱人的香气,似乎有些像巧克力。我本以为这咖啡会很美味,所以一口喝了大半杯。我吧嗒吧嗒嘴巴,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享受着,心里别提多美了。然后迫不及待地端起杯子,猛地喝了一大口这梦寐以求的香浓甘甜的饮品……
过了一会儿,我才意识到我嘴里是如此的苦。我连跌带撞地跑进厨房,使劲喷出那一大口“香浓甘甜的饮品”。“哇!怎么这么苦?难喝死了!”我大声埋怨道。我气急败坏,心想:这么难喝的东西,爸爸还喝得津津有味,真难为他!后来我又想起爸爸常说的那句话::“冲完咖啡后,先喝上一小口,品尝它是苦,是酸,还是其它的风味,用心感受咖啡的原汁原味。再逐渐往咖啡里加入奶精和糖,再细细品位。”
于是,我按照爸爸说的重新品味,发现这咖啡不但不是很苦,还有一些甜味,可真是回味无穷……
虽然,这是我第一次喝咖啡,但我却深深的喜欢上了那浓浓的味道,经历了这件事,让我懂得任何事不能只相信自己的理解,要亲自尝试,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身。
【点评】这是一篇记叙文,作者叙述了自己难忘的第一次,叙事完整。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直接点出“喝咖啡”,引出下文的叙述。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得出“事必躬亲”的结论,深化主题。
2018北京一零一中学初一(上)期中语文: 这是一份2018北京一零一中学初一(上)期中语文,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加点字注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18北京五十七中学初一(上)期中语文: 这是一份2018北京五十七中学初一(上)期中语文,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运用,名著阅读,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18北京首都师大附中初一(上)期中语文: 这是一份2018北京首都师大附中初一(上)期中语文,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0,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