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3届高三生物新高考考前冲刺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2023届新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卷【浙江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对世界作出的承诺。“碳达峰”指在某一个时间点,CO2的排放不再增长而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CO₂排放总量和通过一定途径吸收的CO2总量相等,实现CO2“零排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控制碳排放需要全球所有国家共同努力,体现了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B. 开发清洁能源、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有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
C. 在引入外来物种的过程中,需要了解该物种的生态位
D. 实现“碳中和”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会明显减慢
【答案】D
【解析】
【分析】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详解】A、大气中的CO2能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需要全球所有国家共同努力,体现了碳循环的全球性,A正确;
B、开发清洁能源、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可以减少碳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B正确;
C、在引入外来物种的过程中,需要了解该物种的生态位,以防止其通过竞争挤占本土物种的生态位,引起本地物种的灭绝,C正确;
D、实现“碳中和”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还是可以顺利进行的,不会明显减慢,D错误。
故选D。
2. 下列有关“骨架”或“支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基本支架都是磷脂和蛋白质
B. 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C. 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构成,与细胞的分化、胞内运输、信息传递有关
D. 单糖是以碳链作为基本骨架,多糖也是以碳链作为基本骨架
【答案】A
【解析】
【分析】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网架结构,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的;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碳链。
【详解】A、细胞膜和细胞器膜均属于生物膜,生物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A错误;
B、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B正确;
C、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具有锚定并支撑细胞器,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C正确;
D、碳元素是最基本元素,单糖是以碳链作为基本骨架,多糖也是以碳链作为基本骨架,D正确。
故选A。
3. 人们为了方便培养基的制作、运输和存储,把培养基所具有的成分脱水后获得干粉或颗粒,称为脱水培养基。下列有关脱水培养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可以直接用来培养细菌
B. 使用时不需要再进行灭菌处理
C. 脱水培养基中含有碳源和氮源
D. 可以用来培养各种微生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培养基的化学成分包括 水、无机盐、碳源、氮源 (基本成分)和生长因子等。
【详解】AB、脱水培养基需要加入适量水分,并灭菌后,再用于细菌的培养,A、B错误;
C、脱水培养基中应含有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等物质,C正确;
D、脱水培养基不能培养病毒,D错误。
故选C。
4. 科学家曾将拟南芥细胞与人类HT1080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细胞,杂交细胞中形成了人类—植物融合染色体,该融合染色体能稳定存活、增殖,并进行基因表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细胞在与人类细胞融合前需要用酶去掉细胞壁
B. 推测在上述杂交细胞中可能发生染色体易位
C. 可以用PEG诱导植物细胞和人类细胞融合
D. 两种细胞融合过程不需要进行消毒处理
【答案】D
【解析】
【分析】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1、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就是将不同种的植物体细胞原生质体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完整植物体的技术。
2、过程:
(1)诱导融合的方法:物理法包括离心、振动、电刺激等。化学法一般是用聚乙二醇(PEG)作为诱导剂。
(2)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新的细胞壁的生成。
(3)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终点是培育成杂种植株,而不是形成杂种细胞就结束。
(4)杂种植株的特征:具备两种植物的遗传特征,原因是杂种植株中含有两种植物的遗传物质。
【详解】A、植物细胞有细胞壁,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后才能与动物细胞融合,A正确;
B、由题干信息可知,杂交细胞中能形成人类—植物融合染色体,同时还能稳定存活、增殖,并进行基因表达,因此,在杂交细胞中可能发生染色体易位,B正确;
C、可以用PEG诱导动植物细胞融合,C正确;
D、两种细胞融合前和融合过程都要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杂菌污染,D错误。
故选D。
5. 如图是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部分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细胞C能特异性识别病菌
B. 物质Ⅱ发挥作用属于感应阶段
C. 物质Ⅰ使致敏的细胞C分裂
D. 图中过程主要发生在淋巴结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图解可知,该过程表示体液免疫,图中细胞A为吞噬细胞,细胞B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C为B淋巴细胞,细胞D为浆细胞,物质Ⅰ为细胞因子,物质Ⅱ为抗体。B淋巴细胞可以特异性识别病菌。
【详解】A、细胞C为B淋巴细胞,可以特异性识别病菌,A正确;
B、物质Ⅱ为抗体,抗体发挥作用属于效应阶段,B错误;
C、抗原与B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使B淋巴细胞致敏,在淋巴因子刺激下致敏的B淋巴细胞恢复分裂能力,开始增殖分化,C正确;
D、图中过程为体液免疫的感应阶段和增殖分化阶段,特异性免疫的感应阶段和增殖分化阶段主要发生在淋巴结中,D正确。
故选B。
6. 马(2N=64)和驴(2N=62)交配后产生的骡子既具有驴的负重能力和抵抗能力,又有马的灵活性和奔跑能力,是非常好的役畜,但不能生育。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骡子体细胞中存在等位基因
B. 骡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形成四分体
C. 马和驴交配后可产生骡子,两者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D. 马和驴的亲缘关系可用DNA分子杂交技术鉴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AB、骡子体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因而不存在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也不会形成四分体,AB错误;
C、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称为生殖隔离,马和驴交配后可产生骡子,但骡子不能生育,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
D、两种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它们细胞内DNA的核苷酸序列也越相似,因此可用DNA分子杂交技术鉴定马和驴的亲缘关系,D正确。
故选D。
7.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大量增加,形成了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导致气温升高,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加快,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如图所示为碳循环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②可分别表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碳均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交换
B. 甲、丁依次表示生产者、分解者,该生态系统中含有5条食物链
C. 碳循环指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内部的循环
D. 碳元素通过图示过程在某种生态系统内部独立完成循环过程
【答案】A
【解析】
【分析】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详解】A、由过程①②可知,乙表示生产者,X表示二氧化碳,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通过呼吸作用排出二氧化碳,A正确;
B、甲、丁依次表示分解者、消费者,该生态系统包含的食物链条数无法判断,B错误;
C、碳循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C错误;
D、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碳元素通过图示过程进行全球性循环,D错误。
故选A。
8. 下列关于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增加养鱼塘的原始投放量会提高鱼的环境容纳量
B. 在逻辑斯谛增长的加速期,种群密度增长最快
C. 逻辑斯谛增长减速期种内斗争比加速期激烈
D. 在逻辑斯谛增长的饱和期,种群的性别比例接近1:1
【答案】C
【解析】
【分析】“S”形曲线形成的原因: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其大小与环境条件有关。
【详解】A、增加养鱼塘的原始投放量,会使达到环境容纳量的时间缩短,但不会提高养鱼塘的环境容纳量,A错误;
B、在逻辑斯谛增长的转折期(种群数量为K/2),种群密度增长最快,B错误;
C、种内斗争的程度主要与种群密度大小有关,减速期的种群密度比加速期的种群密度大,减速期的种内斗争比加速期激烈,C正确;
D、在逻辑斯谛增长的饱和期,种群数量接近或达到K值,种群的性别比例不一定接近1:1,D错误。
故选C。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胰岛素原是一条多肽链。1分子胰岛素原在相关酶的作用下水解为1分子胰岛素和1分子C肽,C肽和胰岛素同时释放到血液中。血液中C肽与胰岛素含量相等,且很稳定,因此C肽含量是分辨糖尿病类型的重要依据。
9. 如图表示无活性的胰岛素原经加工成为有活性的胰岛素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可能在细胞核内进行
B. 胰岛素原在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
C. 可用双缩脲试剂鉴别胰岛素原、胰岛素和C肽
D. 合成、分泌胰岛素所需能量均来自线粒体
10. 下列关于胰岛素和糖尿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C肽含量低于正常人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B. 胰岛素通过与组织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来调节血糖平衡
C. 肝脏、肌肉及脂肪组织中的细胞均有胰岛素的特异性受体
D. 交感神经兴奋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答案】9. B 10. D
【解析】
【分析】血糖平衡调节:①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②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血糖上升。
【9题详解】
A、胰岛素原经加工成为胰岛素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中,A错误;
B、胰岛素为分泌蛋白,胰岛素原在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B正确;
C、胰岛素原、胰岛素和C肽都含有多个肽键,都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C错误;
D、合成、分泌胰岛素所需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还可来自细胞质基质,D错误。
故选B。
【10题详解】
A、若糖尿病患者体内C肽含量低于正常人,则可推测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A正确;
B、胰岛素的特异性受体位于细胞膜上,胰岛素通过与组织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来调节血糖平衡,B正确;
C、胰岛素的靶细胞为组织细胞,肝脏、肌肉及脂肪组织中的细胞均有胰岛素的特异性受体,C正确;
D、胰岛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副交感神经促进胰岛素分泌,交感神经抑制胰岛素分泌,D错误。
故选D。
11. 下列关于表观遗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表观遗传不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不能遗传给后代
B. 组蛋白的乙酰化有利于基因与RNA聚合酶的结合
C. DNA甲基化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没有影响
D. 人们的生活经验不会改变组蛋白乙酰化和DNA甲基化的程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表观遗传: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DNA的甲基化:生物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变化,但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进而对表型产生影响。这种DNA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使后代出现同样的表型。
【详解】A、表观遗传不改变基因的碱基序烈,可以遗传给后代,A错误;
B、组蛋白的乙酰化有利于基因进行转录,因此有利于基因与RNA聚合酶的结合,B正确;
C、DNA甲基化不利于基因进行转录,使有关蛋白质不能合成,从而影响细胞的有关结构和功能,C错误;
D、人们的生活经验,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身体上的,都能改变组蛋白乙酰化和DNA甲基化的程度,从而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和身体状况产生影响,D错误。
故选B。
12. 细胞呼吸是细胞重要的生命活动,细胞呼吸的原理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种子晾干储存,降低自由水含量并减缓细胞呼吸
B. 制作酸奶时,先通气后密封有利于乳酸菌快速增殖并发酵
C. 用慢跑等有氧运动代替无氧运动可有效避免肌肉酸胀
D. 水稻田间歇性换水,避免厌氧呼吸产物对根产生毒害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内自由水所占的比例越大,细胞的代谢就越旺盛;而结合水越多,细胞抵抗干旱和寒冷等不良环境的能力就越强。
【详解】A、种子晾干可降低自由水的含量,进而减缓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消耗,便于储存,A正确;
B、乳酸菌为严格厌氧型生物,需密封发酵,B错误;
C、慢跑等有氧运动可有效避免肌细胞厌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带来的肌肉酸胀无力,C正确;
D、水稻田间歇性换水可避免水稻根细胞厌氧呼吸产生酒精,进而对根产生毒害作用,D正确
故选B。
13.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细胞膜有良好的维持原状能力。将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放入低渗溶液中,细胞吸水涨破并释放出血红蛋白和胞内其他可溶性蛋白,这时细胞膜仍然保持原来的形状和大小,这种结构称为血影。通过改变处理血影的离子强度,血影蛋白和肌动蛋白消失,血影形状变得不规则。用某种去垢剂处理血影,带3蛋白和血型糖蛋白消失,血影仍维持原状。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细胞膜良好的维持原状能力可由( )
A. 血红蛋白和血影蛋白赋予
B. 带3蛋白和肌动蛋白赋予
C. 带3蛋白和血型糖蛋白赋予
D. 血影蛋白和肌动蛋白赋予
【答案】D
【解析】
【分析】血影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
【详解】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吸水涨破并释放出血红蛋白和其他可溶性蛋白后出现血影;用某种去垢剂处理血影后,带3蛋白和血型糖蛋白消失,血影能维持原状,说明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细胞膜良好的维持原状能力不是由血红蛋白、带3蛋白和血型糖蛋白赋予的。通过改变处理血影的离子强度,血影蛋白和肌动蛋白消失,血影形状变得不规则,说明血影蛋白和肌动蛋白能赋予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细胞膜良好的维持原状能力。综上所述,仅D项正确。
故选D。
14. 雌性蝗虫体细胞中有两条性染色体,为XX型,雄性蝗虫体细胞中仅有一条性染色体,为XO型。现有一只基因型为AaXRO的蝗虫,分别用红色和绿色的荧光物质标记该蝗虫的生殖腺细胞中的基因A和a,下列关于该蝗虫细胞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细胞中均存在两个R基因
B. 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含有的性染色体数为1条或0条
C. 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均有两种颜色的荧光标记和四个荧光点
D. 若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的一极含有1个红色荧光点,则另一极可能含有1个绿色荧光点
【答案】B
【解析】
【分析】1.减数分裂Ⅰ的主要特征:(1)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2)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以发生互换;(3)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结果是: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形成1个次级卵母细胞和1个极体细胞。该过程染色体数目减半。
2.减数分裂Ⅱ的主要特征: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结果是:2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4个精细胞;1个次级卵母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和1个极体细胞,第一极体形成2个极体细胞。
【详解】A、间期DNA完成了复制,所以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细胞中存在两个R基因,A正确;
B、结合题意可知,雄性蝗虫体细胞内只有一条X染色体,故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得到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别含有1条和0条X染色体,含有1条X染色体的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都含有1条X染色体,后期着丝粒分裂,含有2条X染色体,B错误;
C、间期DNA进行复制后,基因组成均为AAaa,所以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均有两种颜色的荧光标记和四个荧光点,C正确;
D、若减数分裂时发生交叉互换,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两极的基因组成均为Aa,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两极的基因分别为A和a,则细胞一极含有1个红色荧光点,另一极含有1个绿色荧光点,D正确。
故选B。
15. 已知某种优质水稻品种甲具有对螟虫的抗性(简称抗虫,相关基因为A/a)和对稻瘟病的抗性(简称抗病,相关基因为B/b)。甲自交所得F1的表型及比例为抗虫抗病:抗虫不抗病:不抗虫抗病:不抗虫不抗病=41:7:7:9(已知各种配子存活率相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B. F1中抗虫抗病纯合子占9/64
C. F1中抗虫抗病个体的基因型有4种
D. F1中抗虫抗病个体基因型与甲相同的占9/32
【答案】D
【解析】
【分析】第一步:判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显隐性。甲抗虫抗病,F1的表型及比例为抗虫抗病:抗虫不抗病:不抗虫抗病:不抗虫不抗病=41:7:7:9,说明F1的基因型为AaBb,抗虫、抗病为显性性状;41:7:7:9不是9:3:3:1的变式,A/a、B/b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第二步:判断F1产生的配子情况。F1中不抗虫不抗病个体(aabb)占9/64,故甲产生的ab配子占3/8,AB配子占3/8,Ab配子和aB配子均占1/8,由以上分析可知,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详解】A、第一步:判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显隐性。甲抗虫抗病,F1的表型及比例为抗虫抗病:抗虫不抗病:不抗虫抗病:不抗虫不抗病=41:7:7:9,说明F1的基因型为AaBb,抗虫、抗病为显性性状;41:7:7:9不是9:3:3:1的变式,A/a、B/b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第二步:判断F1产生的配子情况。F1中不抗虫不抗病个体(aabb)占9/64,故甲产生的ab配子占3/8,AB配子占3/8,Ab配子和aB配子均占1/8,由以上分析可知,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A正确;
BCD、F1中抗虫抗病个体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这4种,F1中抗虫抗病纯合子(AABB)占3/8×3/8=9/64,F1中与甲基因型(AaBb)相同的个体占3/8×3/8×2+1/8×1/8×2=10/32,BC正确,D错误。
故选D。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5-羟色胺(5-HT)是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研究发现,5-HT还能参与机体的体温调节。5-HT受体介导的体温调节作用依其受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小鼠实验表明,腹腔注射5-HT2受体激动剂(即兴奋剂)能引起小鼠体温升高,而注射5-HT1A受体激动剂能引起体温下降。
16. 下列有关5-HT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5-HT作用于突触后膜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内正外负的电位
B. 5-HT和5-HT2受体结合可能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
C. 5-HT和5-HT1A受体结合可能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D. 5-HT通过体液运输到作用部分,且可以持续起作用
17. 若某药物可阻断突触处5-HT传递信息,则该药物的作用机理不可能是( )
A. 抑制突触间隙中能分解5-HT的相关酶的活性
B. 阻碍突触小体中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
C. 抑制突触后膜上5-HT受体的识别功能
D. 与突触间隙中的5-HT特异性结合
【答案】16. B 17. A
【解析】
【分析】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16题详解】
A、5-HT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不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A错误;
B、5-HT和5-HT2受体结合可使体温升高,其原因可能是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加,B正确;
C、5-HT和5-HT1A受体结合会使体温降低,而毛细血管的收缩会减少散热,导致体温升高,C错误;
D、5-HT通过体液运输到作用部分,但其不会持续起作用,D错误。
故选B。
【17题详解】
A、若该药物能抑制突触间隙中能分解5-HT的相关酶的活性,则5-HT发挥作用后不能被及时分解,从而使5-HT持续起作用,不能阻断突触处5-HT传递信息,A符合题意;
B、若该药物能阻碍突触小体中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则突触前膜释放5-HT的过程受阻,从而阻断5-HT传递信息,B不符合题意;
C、若该药物能抑制突触后膜上5-HT受体的识别功能,则5-HT与突触后膜上5-HT受体的结合过程受阻,从而阻断5-HT传递信息,C不符合题意;
D、若该药物能与突触间隙中的5-HT特异性结合,可能会阻止5-HT作用的发挥,从而阻断5-HT传递信息,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8. Danon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伴X染色体遗传病,表现为心肌无力、智力障碍等,由LAMP2基因内部分序列缺失造成溶酶体相关蛋白质缺失所致。患者中男性通常比女性更早发病,且病情更严重。如图为某家系关于该病的遗传系谱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Danon综合征是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病
B. 人群中Danon综合征的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C. Ⅰ1、Ⅲ9基因型相同,Ⅱ5、Ⅱ7、Ⅲ10的基因型相同
D. Ⅱ7与一正常男性婚配,所生患病孩子的患病程度不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第一步: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由题干可知,Danon综合征是伴X染色体遗传病,结合Ⅱ5患病,Ⅲ8不患病,可推出Danon综合征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第二步:判断个体基因型。设相关基因为D/d,Ⅰ1、Ⅲ9为患病男性,基因型均为XDY,Ⅰ2不患病,基因型为XdXd,故Ⅱ5、Ⅱ7的基因型均为XDXd,Ⅱ6不患病,Ⅲ10患病,故Ⅲ10的基因型为XDXd。
【详解】A、LAMP2基因内部分序列缺失(碱基对缺失),该变异属于基因突变,A正确;
B、Danon综合征是伴X染色体遗传病,结合Ⅱ5患病,Ⅲ8不患病,可推出Danon综合征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人群中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B正确;
C、设相关基因为D/d,Ⅰ1、Ⅲ9为患病男性,基因型均为XDY,Ⅰ2不患病,基因型为XdXd,故Ⅱ5、Ⅱ7的基因型均为XDXd,Ⅱ6不患病,Ⅲ10患病,故Ⅲ10的基因型为XDXd。Ⅰ1与Ⅲ9的基因型均为XDY,Ⅱ5、Ⅱ7、Ⅲ10的基因型均为XDXd,C正确;
D、Ⅱ7(XDXd)与一正常男性(XdY)婚配,所生患病孩子的基因型可能为XDXd或XDY,患病程度与患病孩子的性别有关,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D错误。
故选D。
19. 研究人员将雪花莲凝集素(GNA)基因和尾穗苋凝集素(ACA)基因连接成融合基因后再与pBI121质粒载体结合并导入玉米细胞,最终获得了抗蚜虫玉米新品种,部分操作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和过程②分别需要使用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
B. 可将含有重组载体的溶液滴加到玉米受粉后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内,获得抗蚜虫玉米新品种
C. 在加入了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存活下来的玉米细胞均成功导入了重组载体
D. 若用PCR技术检测出玉米细胞含有融合基因,则该玉米为抗蚜虫玉米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具有启动子、终止子、复制原点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详解】A、过程①为获得融合基因,过程②为构建基因表达载体,两过程均需要使用DNA连接酶,A错误;
B、将含有重组载体的溶液滴加到玉米受粉后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内,重组载体可通过花粉管通道进入卵细胞、合子或早期胚胎细胞中,这是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之一,B正确;
C、在加入了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存活下来的玉米细胞,可能是成功导入重组载体的细胞,也可能是导入含有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非重组载体的细胞,C错误;
D、用PCR技术检测出玉米细胞含有融合基因,不能说明该玉米为抗蚜虫玉米,因为融合基因可能不能正常表达,D错误。
故选B。
20. 现以某种多细胞绿藻为材料,研究环境因素对其叶绿素a含量和光合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其中的绿藻质量为鲜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由甲图可知,绿藻在低光强下比高光强下需吸收更多的Mg2+
B. 由乙图可知,在实验温度范围内,高光强条件下光合速率并不是随着温度升高而升高
C. 由乙图分析可知,在20℃下持续光照2h,高光强组比低光强组多消耗CO2150μmol·g-1
D. 若细胞呼吸的耗氧速率为30μmol·g-1·h-1,则在30℃、高光强下每克绿藻每小时积累葡萄糖26.5μmol
【答案】D
【解析】
【分析】
总(真正)光合速率 | 净(表观)光合速率 | 呼吸速率 |
“同化”“固定”或“消耗”的CO2的量 | “从环境(容器)中吸收”或“环境(容器)中减少”的CO2的量 | 黑暗中释放的CO2的量 |
“产生”或“制造”的O2的量 | “释放至容器(环境)中”或“容器(环境)中增加”的O2的量 | 黑暗中吸收的O2的量 |
“产生”“合成”或“制造”的有机物的量 | “积累”“增加”或“净产生”的有机物的量 | 黑暗中消耗的有机物的量 |
【详解】A、由甲图可知,叶绿素a含量在低光强下比高光强下高,而叶绿素a含有Mg2+,所以绿藻在低光强下比高光强下需吸收更多的Mg2+,A正确;
B、由乙图可知,在高光强条件下,在25℃下的光合速率高于在20℃下和在30℃下的光合速率,B正确;
C、乙图中的绿藻放氧速率表示净光合速率,则在20℃下持续光照2h,高光强组比低光强组释放的氧气量多2×75=150(μmol·g-1),根据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可知,6分子的氧气对应6分子的二氧化碳,则多消耗二氧化碳的量也为150μmol·g-1,C正确;
D、乙图中的绿藻放氧速率表示净光合速率,根据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可知,6分子的氧气对应1分子的葡萄糖,则绿藻在30℃、高光强条件下,每克绿藻每小时积累的葡萄糖量为129÷6=5(μmol),注意此处计算的是积累的葡萄糖量,不要加上细胞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
21. 为了恢复生态环境,某地着力推进退耕还草生态工程建设。在退耕还草过程中,草原植被的优势种发生如下变化:1~2年,狗尾草等;3~6年,羊草等;7~8年后,贝加尔针茅。10~15年后恢复形成稳定的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回答下列问题:
(1)对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的形成有_____的物种称为优势种,从这一角度来看,群落演替是不同种群与环境变化相互作用而发生的_____的过程。
(2)在退耕还草的过程中,第1~2年的优势种狗尾草在第3~6年时被羊草替换。此现象说明这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存在_____现象,具有这种现象的物种会发生_____,从而减少或排除竞争。
(3)15年后的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_____(填“是”或“不是”)顶极群落,理由是_____,该地区演替成草原群落类型主要是由_____决定的。
【答案】(1) ①. 明显决定作用 ②. 优势种取代
(2) ①. 重叠 ②. 生态位分化
(3) ①. 是 ②. 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已演替成稳定的群落 ③. 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
【解析】
【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
【小问1详解】
优势种是个体数量多,通常占据竞争优势,并能通过竞争来取得资源的优先占有地位,对群落的结构和内部环境的形成有明显决定作用,从这一角度来看,群落演替是不同种群与环境变化相互作用而发生的优势种取代(不是取而代之)的过程。
【小问2详解】
在退耕还草的过程中,第1~2年的优势种狗尾草在第3~6年时被羊草替换,即狗尾草和羊草之间存在竞争,此现象说明这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存在重叠现象,生态位有重叠的物种会发生生态位分化,从而减少或排除竞争。
【小问3详解】
15年后恢复形成稳定的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故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是顶极群落。该地区演替成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类型主要是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决定的。
22. 已有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表面具有多种蛋白,其中的S蛋白能与人体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使其吸附并侵入细胞。人体对S蛋白发生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可与S蛋白结合,使病毒无法吸附到人体细胞表面而阻止感染。
(1)当人体感染新冠病毒时,病毒产生的毒素刺激机体细胞产生致热性细胞因子,可以改变_____中的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使_____(填两种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人体新陈代谢加快,体温升高。
(2)为了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科学工作者从新冠病毒的RNA中,剪切出S蛋白对应的RNA片段,该RNA片段经_____后形成单链DNA,再合成双链DNA,编辑成目的基因并与相应的质粒结合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后,导入工程菌中培养,从中分离提取_____,加工制成新冠疫苗。利用这种方法制备疫苗的优点是_____(至少答1点)。
(3)为检测某种灭活疫苗的安全性,某研究所选择了15只生理状况相同的大鼠,随机分为5组。A组每只注射0.5μg疫苗;B组每只注射5μg;C组每只注射50μg;D组每只注射5mg;E组进行X操作。第1次免疫后,第7d加强免疫,第21d攻毒,第35d解剖检验。A、B、C、D均出现抗新冠病毒抗体,且均未患病。
①对E组的X操作是_____。
②该实验结果说明:_____。
【答案】(1) ①. 下丘脑 ②.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2) ① 逆转录##反转录 ②. S抗原蛋白 ③. 快速、大量、安全
(3) ①. 每只不注射疫苗 ②. 在注射该种灭活疫苗剂量不大于5mg时是安全的,能有效预防新冠病毒感染
【解析】
【分析】疫苗相当于抗原,进入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定的免疫反应,能产生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
【小问1详解】
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两种激素在提高细胞代谢速率,增加产热方面表现为协同作用。
【小问2详解】
mRNA变成DNA,是通过逆转录过程实现的,因此S蛋白的RNA经逆转录形成单链DNA,再合成双链DNA,编辑成目的基因并与相应的质粒结合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后,导入工程菌中培养,从工程菌中分离提取S抗原蛋白,加工制成新冠疫苗。利用这种方法制备的疫苗只含有S抗原蛋白,不能致人患病,故这种疫苗更安全,可快速和大量制备。
【小问3详解】
①实验目是检测某种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实验的自变量是疫苗的有无,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故对E组的X操作是每只不注射疫苗,作为空白对照。
②由于A、B、C、D4组均出现抗新冠病毒抗体,且均未患病,所以该实验结果证明在注射该种灭活疫苗剂量不大于5mg时是安全的,能有效预防新冠病毒感染。
23. 根瘤菌能够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并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以供植物利用。科研人员为了研究光照和氮元素的相互作用对大豆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做了相关实验,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 正常光 | 遮光 | ||
未接种根瘤菌 | 接种根瘤菌 | 未接种根瘤菌 | 接种根瘤菌 | |
固氮酶活性相对值 | — | 114 | — | 86 |
叶绿素相对含量 | 741 | 2135 | 1983 | 1992 |
净光合速率相对值 | 4.25 | 7.88 | 3.5 | 3.6 |
(1)高等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位于_____上的光合色素能吸收、传递并转化光能,并通过光反应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_____中。
(2)遮光组大豆由于净光合速率下降,不能为根瘤菌提供充足的_____,此时固氮酶的活性降低,在该条件下接种根瘤菌几乎不能提高叶肉细胞中叶绿素的含量,其原因可能是_____。
(3)实验发现未接种根瘤菌的大豆经遮光处理后,再置于正常光照条件下培养,大豆的光合速率下降了17.6%,但胞间CO2浓度和叶绿素含量却均上升了,试提出未接种根瘤菌的大豆经遮光处理后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_____(答出一点即可)。
(4)科研人员推测大豆在接种根瘤菌后进行遮光处理会导致其气孔导度明显降低,请你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_____。
【答案】(1) ①. 类囊体膜 ②. ATP和NADPH
(2) ①. 有机物 ②. 该条件下根瘤菌中固氮酶活性低,固定的氮素减少,不能为大豆植株提供充足的氮元素用于叶绿素的合成
(3)光合作用中与碳反应有关的酶活性降低或叶肉细胞中缺乏磷等必需元素
(4)实验思路:①选择长势相同的接种过根瘤菌的大豆幼苗若干;②将大豆幼苗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继续正常光照,乙组进行遮光处理,其他条件保持相同且适宜;③6~7天后检测甲、乙两组大豆幼苗的气孔导度。预期实验结果:甲组幼苗的气孔导度明显大于乙组
【解析】
【分析】光反应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包括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
【小问1详解】
高等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膜上,光合色素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并将光能转化为ATP和NADPH中的化学能。
【小问2详解】
遮光组大豆的净光合速率下降会导致其不能为“根瘤菌”提供充足的有机物,此时“根瘤菌”体内固氮酶的活性降低,该条件下接种“根瘤菌”几乎不能提高叶肉细胞中叶绿素的含量,其原因可能是该条件下“根瘤菌”中固氮酶活性低,固定的氮素减少,不能为大豆植株提供充足的氮元素用于叶绿素的合成。
【小问3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未接种根瘤菌的大豆经遮光处理后,再置于正常光照条件下培养,其光合速率下降,但是胞间CO2浓度反而上升,叶绿素的含量增多,胞间CO2浓度和叶绿素的含量不限制植物的光合速率,因此未接种根瘤菌的大豆经遮光处理后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光合作用中与碳反应有关的酶活性降低或叶肉细胞中缺乏磷等必需元素。
【小问4详解】
实验设计如下表所示。
实验目的 | 验证大豆在接种根瘤菌后进行遮光处理会导致其气孔导度明显降低 |
实验的自变量 | 是否遮光处理 |
实验的因变量 | 气孔导度 |
实验思路 | ①选择长势相同的接种过根瘤菌的大豆幼苗若干。 ②将大豆幼苗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继续正常光照,乙组进行遮光处理,其他条件保持相同且适宜。 ③6~7天后检测甲、乙两组大豆幼苗的气孔导度 |
实验结果 | 接种根瘤菌后对大豆进行遮光处理会导致其气孔导度明显降低 |
24. 草甘膦是一种非选择性除草剂,杀死杂草的同时也杀死农作物。它与植物体内的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结构相似,可与PEP竞争结合EPSP合酶,阻止PEP转化,影响植物细胞正常代谢。我国科学家从施用草甘膦的土壤中的微生物体内获取草甘膦抗性基因GR79,并将其导入玉米体细胞中获得抗草甘膦转基因玉米。回答下列问题:
(1)启动子位于基因的_____,终止子的功能是_____。欲用含基因GR79的土壤微生物构建cDNA文库,需要提取该微生物细胞的全部_____。
(2)若用PCR技术扩增基因GR79,扩增的起点和终点由_____决定,PCR过程包括变性、退火和_____,其中退火指_____。
(3)通过培养转入基因GR79的玉米细胞的原生质体,可以获得抗草甘膦转基因玉米。获得原生质体时需要在_____溶液环境下进行,目的是_____,然后用_____酶处理玉米细胞。
(4)待抗草甘膦的转基因植株长出新叶后喷洒适量含_____的水溶液,选取存活植株移栽到温室,以获得具有除草剂抗性的植株。若科研人员发现部分获得基因GR79的玉米幼苗不具有抗草甘膦的能力,原因可能是_____。
【答案】(1) ①. “上游” ②. 终止转录 ③. mRNA
(2) ①. 引物 ②. 延伸 ③. 温度降低(50~60℃)后,2个引物分别与各自互补的DNA单链结合
(3) ①. 0.5~0.6mol/L的甘露醇(或一定浓度的蔗糖) ②. 使细胞处于微弱的质壁分离状态,有利于完整的原生质体的释放,防止原生质体被破坏 ③. 纤维素酶和果胶
(4) ①. 草甘膦 ②. 草甘膦抗性基因转录或翻译异常(或草甘膦抗性基因表达异常)
【解析】
【分析】PCR技术:
(1)概念: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
(2)原理:DNA复制。
(3)前提条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合成一对引物。
(4)条件: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
(5)过程:①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②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
【小问1详解】
启动子位于基因的“上游”。终止子位于基因末端,当RNA聚合酶到达时,释放出RNA产物,转录结束。欲用含草甘膦抗性基因GR79的土壤微生物构建cDNA文库,其方法是从该微生物细胞中提取并纯化全部mRNA,然后在逆转录酶等酶的催化下,以mRNA为模板合成互补的DNA,即cDNA,最后,借助载体,利用与构建基因组文库相同的方法构建cDNA文库。
【小问2详解】
若用PCR技术扩增基因GR79,扩增的起点和终点由引物决定,PCR过程包括变性、退火和延伸,其中退火指温度降低(50~60℃)后,2个引物分别与各自互补的DNA单链结合。
【小问3详解】
通过培养转入基因GR79的玉米细胞的原生质体,可以获得抗草甘膦转基因玉米。获得原生质体时需要在0.5~0.6mol/L的甘露醇(或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环境(较高渗透压)下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植物细胞,先用较高渗透压溶液处理的目的是使细胞处于微弱的质壁分离状态,这样有利于完整的原生质体的释放,防止原生质体被破坏。
【小问4详解】
待抗草甘膦转基因植株长出新叶后,需在个体水平鉴定该植株是否具有抗草甘膦的性状,故应喷洒适量含草甘膦的水溶液,从而筛选出具有除草剂抗性的植株。获得基因GR79的玉米幼苗通过基因表达可以表现出抗草甘膦性状,若不具有抗草甘膦的能力,则可能是因为草甘膦抗性基因(基因GR79)转录或翻译异常。
25. 某二倍体植物的雌、雄花序分别由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基因A控制生成雌花序,基因B控制生成雄花序,当基因A和B均存在时,该植物表现为雌雄同株,当该两对等位基因隐性纯合时表现为雌株。其叶片的锯形和非锯形受等位基因N/n控制,宽叶和窄叶受等位基因M/m控制,让非锯形窄叶雌株、锯形宽叶雄株杂交,F1全为非锯形宽叶雌雄同株。回答下列问题:
(1)F1自交得到F2,F2中雌雄同株有90株,雌株有40株,雄株有30株,推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
(2)F1自交得到F2,F2中非锯形宽叶有91株,非锯形窄叶有31株,锯形宽叶有29株,锯形窄叶有10株,若题述四对等位基因均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则F2雄株的锯形宽叶植株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让F2中非锯形宽叶雌雄同株与纯合的锯形窄叶雄株杂交,后代中产生纯合的锯形窄叶雌株的概率是_____。
(3)研究人员在用该植物的纯合细茎雌雄同株植株(AABBRR)和粗茎雌雄同株植株(AABBrr)杂交时,偶然得到了一株粗茎个体(植株甲)。研究人员推测植株甲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缺失。请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探究植株甲出现的原因,简要写出杂交实验思路,并写出预期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______。(若不含基因R或r,则形成的种子无发芽能力)
【答案】(1)基因A/a和B/b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且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 ①. 8/9 ②. 0
(3)实验思路:用植株甲与纯合的细茎植株杂交获得F1,F1随机交配产生F2,观察、统计F2植株的表型及比例。
预期结果和结论:若F2表型及比例为细茎:粗茎=3:1,则该植株甲的成因是基因突变;若F2表型及比例为细茎:粗茎=4:1或者细茎:粗茎:不发芽种子=12:3:1,则该粗茎植株的成因是染色体片段缺失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F2中雌雄同株(A_B_)有90株,雌株(aabb和A_bb)有40株,雄株(aaB_)30株,比例为9:4:3,符合9:3:3:1的变式,说明A/a和B/b这两对等位基因在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且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小问2详解】
让亲本非锯形窄叶雌株与锯形宽叶雄株杂交,F1都是非锯形宽叶雌雄同株,说明非锯形和宽叶均为显性性状,且双亲均为纯种,推测亲本基因型为AAbbNNmm和aaBBnnMM,F1基因型为AaBbNnMm,F1自交,F2雄株中锯形宽叶的基因型为aaB_nnM_,其中杂合的概率=1-锯形宽叶纯合(aaBBnnMM)的概率=1-1/3×1/3=8/9;F2中非锯形宽叶雌雄同株(A_B_N_M_)与纯合的锯形窄叶雄株(aaBBnnmm)杂交,后代中不会出现基因型中带有bb的个体,故产生纯合的锯形窄叶雌株概率是0。
【小问3详解】
若是发生了基因突变,用植株甲(rr)与纯合的细茎植株(RR)杂交获得F1(Rr),F1随机交配产生的F2的表型及比例为细茎:粗茎=3:1.若是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缺失,用植株甲(rO,O表示相应基因缺失)与纯合的细茎植株(RR)杂交获得F1(Rr、RO),F1产生的配子为1/2R、1/4r、1/4O,根据题干信息和配子法可知,F2表型及比例为细茎:粗茎=4:1或者细茎:粗茎:不发芽种子=12:3:1。
浙江省深研2024届高三2月选考模拟卷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深研2024届高三2月选考模拟卷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2024届浙江省高三2月选考深研模拟卷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2024届浙江省高三2月选考深研模拟卷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深研2024届高三1月选考模拟卷(首考专用)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深研2024届高三1月选考模拟卷(首考专用)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2024届浙江省高三1月选考深研模拟卷首考专用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2024届浙江省高三1月选考深研模拟卷首考专用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三新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卷【河北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高三新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卷【河北卷】(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