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训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训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课件),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齐鲁青未了,素湍绿潭,行舟绿水前,一碧万顷,青树翠蔓,直挂云帆济沧海,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核心素养:文化自信】《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令小文震撼。他查阅资料,对诗剧中展现的《千里江山图》做了进一步了解。这幅宋代名画用“青绿”营造美妙的意境,启发小文制作了“只此青绿”古诗文佳句积累卡,以探求“青绿”在中国古典诗文中的意蕴。请你帮他把空缺的古诗文原句补写出来。(10分)
【素养落地】 本题创设真实任务情境,依托古诗文佳句积累卡,围绕对“青绿”的解读,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识记与理解。整体而言,试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生活相融合,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文化自信”的学科核心素养。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第(1)(2)题相对简单,考生结合诗文积累,根据给出的上句或下句写出对应的句子即可。作答(3),考生要先抓住语段中给出的关键信息,如“盼鸟传信”“一片丹心永垂史册”;然后结合对诗歌的理解,选择相应的句子写在横线上。需要注意的是,作答时,不仅要关注“诗句梳理”部分的阐述,还要关注“色彩意蕴”部分的提示信息。如(1)对应的“色彩意蕴”提示所填诗文名句与“深绿色”有关;(2)对应的“色彩意蕴”提示所填诗文名句可能含有“碧”“翠”“沧”等表示“绿”的词语;(3)对应的“色彩意蕴”提示了诗句中的关键词“青鸟”“汗青”。由此可知,考生也可按照“色彩意蕴”中的提示,检查所填诗文名句是否恰当。
2.【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根据《朝花夕拾》的相关内容,按要求答题。(6分)
(1) 鲁迅写人常用白描,寥寥几笔,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请根据书中两处白描填出对应的人名。(2分)
① 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 )
②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
(2) 不少读者运用短语来表达对《朝花夕拾》全书的理解,如“慈爱与悲怆”“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等。请另用一个短语表达你的理解,并简述这样表达的理由。(4分)短语: 理由:
[答案] (4分)示例一:温情与冷峻。鲁迅回忆故人故事,往往饱含深情,如回忆保姆阿长,回忆与范爱农同去看光复后的绍兴城;鲁迅又用冷峻的态度审视这些旧事,如《〈二十四孝图〉》中对愚孝的批判。示例二:迷茫与笃定。鲁迅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经历了从迷茫到笃定的过程。他先前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因父亲病逝决定学医;在日本学医期间遭遇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最终决定弃医从文。(短语能表达对《朝花夕拾》的整体理解2分,理由阐述合理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1)要求根据人物描写辨析对应人物。第①句,由“名医”可知该句出自《父亲的病》,由对该人物的描写可知,其为“陈莲河”;第②句,根据【名著积累】 和人物的外貌特征可知,描写的应为“范爱农”。(2)考查对《朝花夕拾》的理解与分析。作答时,首先要明确《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的特点,即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在抒情的同时,又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讽刺和批判。然后由题干所给的两个短语示例可知,拟写的短语应由一组表意相对的词语构成,如“温情与冷峻”“迷茫与笃定”。最后根据拟写的短语,选取书中的具体情节进行阐述。
3.【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语言实践活动。(12分)
“孝”,小篆写作“&1& ”,用小孩扶持老人的形象来表达“孝”的原意。
“百善孝为先”,中国传统节日中多有推崇孝、实践孝的内容。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尽心奉养。“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才是完整的孝。“祭之以礼”主要在传统节日进行,清明节、中元节等均以祭祖悼亡为核心,春节、冬至、重阳节也不乏祭祖的内容。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祭祖悼亡,基于血缘关系,但又不限于血缘关系,而会延展至对族群、国家、社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文祖先和历代先贤。清明节对黄帝炎帝、革命烈士的祭祀,端午节对屈原的祭祀等,不仅使个人虽死犹生,还具有激励后人的力量。
活动一:洋洋的爷爷是一名语文老师,年满六十退休。洋洋要赠送爷爷一副对联,你建议他选下面的哪一副?简述理由。(3分) 对联1:人活古稀非为易 福在心田实乃安 对联2:诗文馨香漫乡里 桃李天下绽芬芳选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爷爷年满六十退休,而对联1中的“古稀”指人七十岁,故不适合;对联2中,“诗文”“桃李”能体现爷爷“语文老师”的职业特点,“漫乡里”“绽芬芳”则赞美爷爷的育人成就。将其送给爷爷最合适。
活动二:尽孝道与距离远近有关吗?结合下面两幅漫画的内容,说说你的理解。(4分)
[答案] (4分)我认为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尽孝道与距离远近无关。图1中,妈妈、孩子虽与家中老人共处一室,但各自沉迷手机,让老人做家务,并没有尽孝道;图2中,一家三口虽然不在老人身边,但他们通过视频通话的方式与老人把酒言欢,让老人感受到幸福的陪伴。由此可见,尽孝道与距离远近无关。
活动三:班会就“清明祭祖”话题展开讨论。有同学认为这种活动形式烦琐,意义不大。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想法。100字左右。(5分)
[答案] (5分)我认为清明祭祖很有必要。因为祭祖悼亡也是孝道的一部分,而且祭祀的对象不限于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还有对族群、国家、社会有重要贡献的祖先和先贤。开展“清明祭祖”活动,不仅可以更好地铭记逝去的先人,寄托哀思,还可以从中获取精神力量。
【核心素养: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在班级举办的“善学精思”交流会上,启慧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大家学习古诗文。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10题。(17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选自《论语》)
4.辨其音·走进文本: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中“好”的读音和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好语似珠B.好学不倦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点字字音、字义的把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中的“好”是“喜爱,爱好”的意思,读作“hà”。A项中的“好”指优点多的,使人满意的,读作“hǎ”;B项中的“好”指“喜爱,爱好”,读作“hà”。故答案选B。
5.明其义·理解内容:请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2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答案] (2分)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翻译文言语句,一定要在把握语段整体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文内容理解句意,并力求以直译为主。翻译时要做到字字落实,文从字顺,不能只翻译大概而不求精准,特别是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要翻译到位。本题要注意反问句式“不亦……乎”。
6.取其精·学以致用:《论语》中有不少格言警句,如果要从以上文段中选择一句作座右铭,你会选择哪句?为什么?(4分)温馨提示:座右铭泛指激励、警醒自己的格言。
[答案] (4分)【示例】座右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分)理由:我以此句为座右铭是为了警醒自己学习时要边读书边思考。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只有将“学”和“思”结合起来,才能学得扎实深刻。(3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论语》名句的理解与运用。这是一道开放型试题,作答时,考生要先依据对《论语》内容的理解,从中选择一句对自己有激励、警醒作用的话作为座右铭;然后联系对这句话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经历来阐述理由。阐述理由时,可先简述这句话的含意,再联系生活实际阐述其对自己的激励、警醒作用;也可先简述这句话给自己怎样的激励或警醒,再联系生活实际具体阐述。需要注意的是,激励或警醒作用是从语句中衍生出来的,二者之间的联系一定要紧密。
7.悟其理·丰富思想:《礼记》中说:“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请摘抄下面诗中告诉了我们“至道”的诗句,并将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批注在相应位置。(3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王某曰:古之学者,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故为师者不烦,而学者有得也。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①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夫孔子岂敢爱其道,骜②天下之学者,而不使其蚤③有知乎!以谓其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其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不专不固,而可以入者,口耳而已矣。吾所以教者,非将善其口耳也。
【注】 ①悱:想说而说不出来。②骜:同“傲”,傲慢。③蚤:同“早”。
[答案] (3分)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1分)批注: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要用乐观的精神看待社会人生。(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概写诗人被贬的遭遇;颔联运用典故,抒写被贬归来的感触;颈联充满哲理意味,表达了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尾联酬答友人,表达共勉之意。题干中的“至道”指的是最好的道理。结合对诗歌的理解,不难判断告诉我们“至道”的诗句应是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分析诗句蕴含的哲理时,要结合对诗句的理解。颈联中,选取了“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这样两两相对的意象,表现了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活力,是诗人用乐观的精神看待社会人生的形象写照。据此,不难为诗句做出批注。
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 而学者有得也( )
(2)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
9.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1分)虽 问 以 口 而 其 传 以 心
[答案] (1分)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仔细观察上下文可知,“虽问以口”与“虽听以耳”句式相同,“而其传以心”与“而其受以意”句式相同,考生可据此断句。
10.学习的时候专注,获取的知识牢固,是学习的理想状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学习上的“专”与“固”呢?请阅读选文,作出回答。(3分)
[答案] (3分)只有问得深切,思考得深入,才能做到学习上的“专”与“固”。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仔细阅读选文可知,文中关于“专”与“固”的论述是“以谓其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其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不专不固,而可以入者,口耳而已矣”。这两句话是从反面论述的。其中,第一句指出“不专”是因为问得不深切,“不固”是因为思考得不
深入;第二句指出了“不专不固”的弊端。作答时,考生锁定第一句,切换视角,反向思维,不难得出答案:只有问得深切,思考得深入,才能做到学习上的“专”与“固”。【参考译文】 王某人说:古代做学问的人,虽然(学生们)用嘴来提问,但他却用心去传授;虽然(学生们)用耳朵来聆听,但他将意义传授。所以做老师的不厌烦,求学的人才有所收获。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心中渴望通达而不能实现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一个方面,他却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便不再教他了。”孔子难道敢于专爱自己的道理,就在天下求学的人面前傲慢,不愿他们早些有智慧呢?我认为(孔子的意思是)他们问得不深切,那么听得就不专注;他们思考得不深入,那么得到的知识就不牢固。不专注又不牢固,那么(知识)进入的只是嘴和耳朵罢了。我要教的,并不是要提高他们嘴和耳朵的学问啊。
【核心素养:文化自信、思维能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10分)
甲 传统节日知多少 ①“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欢快民谣,唱的是习俗丰富的端午。 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很多,除了端午节,还有元宵节、花朝节、上巳节、清明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也很丰富。元宵节吃汤圆,猜灯谜,赏花灯。清明节祭先祖,放风筝,荡秋千。二月十二花朝节,
民间有“赏红”之俗,文人雅士会相聚饮酒,赋诗唱和。三月三上巳节,人们以香草沐浴,与亲友偕游……丰富的习俗让传统节日成为古往今来人们共同的期盼。 ③作为祭祀、天文、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的载体,传统节日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如灼灼夺目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彩。除夕烹鱼,寓意年年有余。上巳沐浴,祈愿身体安康。重阳登高,怀想亲朋故交。中秋赏月,更是构筑了文人墨客的精神家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传统节日体现了先民对天地自然的认识和敬畏,是千百年来人们哀乐祈愿等情感的仪式化表达。(摘自《中国风俗大辞典》,有删改)
乙 小议传统节日的“打开”方式
①“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插艾,吃粽,赛龙舟,这些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端午活动。如今它们正以新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 ②2021年河南卫视的晚会《端午奇妙游》,以“网剧+网综”的形式,串联《祈》《龙舟祭》等节目,将端午祈福、赛龙舟等习俗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近年来,不少传统节日都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如春节集五福、中秋新诗会。值得一提的是,因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回答了2 000多年前屈
原的“天问”,一些地方还举办了端午航天展。新的过节方式提高了参与度,增强了体验感。人们纷纷感慨:“传统节日有魅力,过节这么有意思!爱了,爱了!” ③然而,仅仅是形式新就够了吗?理解节日内涵、弘扬节日文化才是根本。如此,才有助于深度融入传统节日,深刻理解民族文化,从而更有效地建立文化自信。《端午奇妙游》做了好的尝试,它的开场舞《祈》,舞者拂袖起舞,拨裙回转,使人仿佛回到了古人端午祈福的场景,感受那些美好的向往。《龙舟祭》则再现了端午祭祀盛景,让人们在此情境中追思先哲,体悟爱国为民的伟大精神。 ④吃吃粽子,穿穿汉服,只是形式。传统节日的“打开”,如不追根溯源,理解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情不知所起”,自然也就谈不上“一往而深”。(摘自“人民网”等,有删改)
11.传统节日受到喜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两文内容,分点概括。(3分)
[答案] (3分)传统节日习俗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增加了人们喜欢的新的过节方式。
12.甲、乙两文开头都引用端午民谣,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4分)同:点出端午的几种习俗;以有趣的民谣作为开头,增强可读性。(2分)异:甲文中,引出说明对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说明传统节日习俗丰富;乙文中,引发对传统节日“打开”方式的论述。(2分)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训练-- 专题一 字音(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题型1音形综合,2分kàn,2分嶂,2分彰,涵每空1分,题型2字音辨析,题型3字形辨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训练-- 专题十一 说明文阅读(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主题1前沿科技,2分成本低,主题2热点话题,主题3生活科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训练-- 专题十五 表达与写作(课件),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查内容1小作文,《布局谋篇》思维导图,写作提纲,考查内容3命题作文,考查内容5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