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训练-- 专题十一 说明文阅读(课件)
展开一、(2021衡阳中考)说明文阅读(6分)
①在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万米海底处,一条柔软的“鱼”在轻轻扑翼。 ②这是一条仿生鱼,它源自李国瑞10年前的创意。“那时,我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就读,学校倡导科技创新,我觉得水下机器人有意思,就在大一暑假琢磨着做了一个仿生鱼雏形,能遥控它在水里游动。”李国瑞说。2017年,李国瑞课题组做出了电驱动的水下机器人。
③接下来朝哪个方向研究?深海水压那么高,海洋生物为什么能经受住压力生存?这或许说明在深海环境,软材料比钢铁更具优势。于是,下一步方向有了:开始研发深海软体机器人!“造一条能在马里亚纳海沟游泳的机器鱼!”李国瑞兴致勃勃。 ④马里亚纳海沟是已知的海洋最深处,低温、寂静,水压极高。深海机器人必须有高强度的金属耐压容器保护,才能抵抗巨大的压力。在马里亚纳海沟6 000~11 000米之间,生活着一种狮子鱼,它的骨骼分布在凝胶状柔软的身体中。从狮子鱼身上,李国瑞获得灵感:“要是将单薄
的电子元器件离散分布,并嵌入柔软的硅橡胶中,扛住高压,不就能摆脱传统深海机器人必用的抗压外壳了吗?” ⑤深海狮子鱼的“生命之秘”化作了“机器之力”。最后成型的仿生软体智能机器鱼,形似一条深海狮子鱼。它长22厘米,翼展宽度28厘米,大小跟一张A4纸差不多。两个会扑动的侧鳍,与躯体的“肌肉”相连。当它的电池发出的电信号经过“肌肉”时,这些“肌肉”便会舒张,通过节律性扑翅实现游动。 ⑥ 2019年12月,仿生鱼潜至马里亚纳海沟深处。海试影像记录显示,
在马里亚纳海沟10 900米的地方,仿生鱼实现了稳定扑翼驱动。2020年8月27日,仿生鱼在南海3 224米深处成功游泳。 ⑦目前,深海机器人的抗压外壳成本高昂。仿生鱼又轻又灵巧,重量还不到200克,而且成本远低于现有的深海机器人。李国瑞说:“软体机器人有很多特殊优势,对复杂环境、极端环境、恶劣环境适应性都好。”未来或将看到,软体机器人深入有待探索的深海区,在珊瑚礁、水下洞穴中穿行,参与海洋监测、海洋污染清理和预防、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诸多工作。(摘选自《让仿生鱼游向万米深海》,《人民日报》2021年3月29日,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项,仿生鱼“分别在南海深处和马里亚纳海沟成功游泳”表述有误。根据第⑥段可知,应是“在马里亚纳海沟实现了稳定扑翼驱动,在南海深处成功游泳”。
2.与深海机器人相比,仿生鱼具有轻便灵巧、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优势。(2分)
环境适应性强(每空1分)
3.指出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的两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2分)
[答案] (2分)列数字,作比较。通过列举具体的数字,以及将仿生鱼的大小与A4纸的大小进行比较,准确地说明了仿生软体智能机器鱼的外形特点。
二、(2021株洲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对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垃圾,从简单化的角度看,有两种一般性处理办法。一种是由管理者无差别回收后进行填埋,另一种是居民按管理者要求进行严格分类后投放,由管理者进行回收再利用。无疑,随着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管理者会倾向于采取后一种处理办法,即强制性要求居民进行前端的分类投放。但到底采取哪种办法好,还是要对两种办法的成本—收益进行比较,看哪种办法在扣除成本后的相对收益更高。否则,即便是出发点很好,也可能干出违背规律的事。
把垃圾进行无差别回收,然后进行填埋,其温室气体排放已占全球排放总量的5%,而且问题还在变得日益严重。建设大型垃圾填埋场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这对人口密度较高而土地资源较少的国家来说,显然成本太高。另一方面,垃圾场的存在造成周边土地商业价值损失,居住在填埋场大约三公里内,房产价值可能会降低一半。另外,还会导致工业材料供应减少,例如废弃的金属,因为是从矿产中经过工业开采、提炼和加工所得,而矿产资源是用一分则少一分,提炼和加工也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和人力成本,因此,对其进行填埋,会因人为造成稀缺而不断抬高后续开采、提炼和加工的价格。
如果管理者要求居民进行严格的垃圾分类,并对其可回收部分再利用,无疑,上述成本就会减少,由此构成了垃圾分类并回收利用的收益。但是,对垃圾进行分类并回收利用,同样要付出另外的成本,比如收集垃圾将其运至通常比垃圾填埋场更远的回收利用设施处,运输成本会增加不少。而再回收利用同样需要能耗,一些垃圾回收利用需要的能耗,并不低于直接生产新产品的能耗。还有,垃圾回收利用前的强制分类,居民进行垃圾分类以及管理者为确保垃圾分类雇用监督者,总社会劳动时间成本将很高,导致回收再利用的实际成本可能被低估,经济效率被
高估。而对垃圾进行分类并回收利用那些低价值材料的劳动时间,原本可以用来做一些更有利于富有生产性的环境保护工作。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反对垃圾分类和回收再利用。严格来说,正因为两种简化的一般性处理方法各有优缺点,因此,到底采取何种办法来处理垃圾就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更需要一种组合式策略。制定组合式策略的出发点则是最大限度降低社会成本,或者说,最大限度提高社会收益。垃圾回收利用是否划算,取决于类型的不同。有一些诸如锡、铝和钢,从最初的原材料中提炼出来困难而且昂贵,因此回收利用的回报
率也往往较高。而破烂家具的回收成本通常高于社会收益,填埋产生的污染也不会很高,干脆填埋更好。因此,管理者即使是对可回收利用的垃圾,也不宜一刀切要求全部回收利用。 垃圾回收也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比如,发达国家垃圾处理表面上看水平很高,甚至有的国家提出所谓“垃圾零投放”目标,但即使是垃圾处理水平最高的芬兰,也就能够处理50%左右。而美国和欧洲产生的绝大多数垃圾,都出口到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由此,一方面培育了发展中国家回收再生性产品市场,但另一方面,对广大发展中国家造成了更大的环境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行社会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权衡。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对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垃圾,只有两种处理办法。B.管理者总是强制要求居民对垃圾细致分类投放。C.填埋任何垃圾,都一定会导致大量温室气体的产生。D.最大限度降低社会成本就是最大限度提高社会收益。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项,由“对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垃圾,从简单化的角度看,有两种一般性处理办法”可知,A项说法太绝对;B项,由“管理者会倾向于采取后一种处理办法,即强制性要求居民进行前端的分类投放”可知,B项“管理者总是强制要求居民对垃圾细致分类投放”说法与原文不符;C项,文章中并没有说“填埋任何垃圾,都一定会导致大量温室气体的产生”。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由“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反对垃圾分类和回收再利用。严格来说,正因为两种简化的一般性处理方法各有优缺点,因此,到底采取何种办法来处理垃圾就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更需要一种组合式策略”可知,B项“如果要降低成本,关于垃圾分类利用的各种见解的矛盾就无法调和”的理解与文章要表达的意思不符。故选B。
3.权衡社会成本与收益,请你为发展中国家发展垃圾进口处理产业提出两条具体可行的建议。(4分)
[答案] (4分)示例:①源头管控,严禁高污染垃圾进口;②尽量进口处理成本低、收益高的垃圾;③(人口密度低)土地资源相对充裕的国家可适度建设大型垃圾填埋场;④如锡、铝和钢等金属材料(回收利用的回报率往往较高),可以回收利用;⑤如破烂家具等(回收成本往往较高,填埋产生的污染也不会很高),可以填埋。(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三、(2020常德中考)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0分)
真实的声音 ①你了解自己的声音吗? ②相信不少读者在用社交软件和别人进行语音聊天时,都会有意无意地按到自己发送出去的语言信息,听到被录下的声音,却发现自己的声音是如此陌生,和原先认为的大相径庭;也有些唱歌的朋友,在用唱歌软件录制自己的歌声并上传后,却听到自己的音色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连忙尴尬地删除。
③这一系列现象的发生,不免让我们疑惑:我们自己的声音究竟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自己说话时觉得声音还不错,但传到别人耳朵里后,就变得“傻乎乎”的?或许很多朋友会认为,其实别人听到的才是自己真实的声音,而自己说话时听到的,是经过“自行脑补”后美化了的,并不真实。 ④这样认为的朋友,其实你们只猜对了一半,自己说话时听到的声音和别人同时听到的确实不一样,但自己听到的也并非“脑补”,它也是真实的。
⑤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声音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 ⑥第一个渠道是空气传导。当外界出现嘈杂的声音时,这些声音会首先通过你耳朵的外耳道振动鼓膜,然后通过鼓膜传导到听觉感受器中,最后通过感受器中的听觉神经将声波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传导到大脑皮层,声音就这样被听到了。我们听自己的录音,或者别人听我们自己的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导。
⑦第二个渠道是骨传导。当我们自己发出声音时,声音会通过中耳的听小骨传递到颅骨,再由颅骨传递到听觉感受器,经听觉神经在大脑皮层感知声音。我们自己说话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就是通过骨传导被大脑接收。这就是为什么即使你用双手将自己的耳朵严实地捂住,然后轻轻地说话,就算再小声都能听得到的原因——我们听自己的声音,不用通过空气。 ⑧那么问题来了,空气传导也好,骨传导也罢,究竟哪个声音,才是自己最真实的声音呢?
⑨其实,你自己说话时通过骨传导被大脑接收的声音,才是你最本真的声音。声波在固态物质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因为固态物质微粒之间的间距比气态和液态物质更小,微粒振动时的能量能够紧密传递下去,所以声波在颅骨中传播的能量不会有太多损失,音调、响度、音色都
1.第④段中说,“其实你们只猜对了一半”,那么,“另一半”指什么?(2分)
[答案] (2分)自己听到的声音也是真实的(我们自己说话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也是真实的)。
2.“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差异呢?”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它最恰当的位置应该是( )(3分)A.第②段后B.第③段后C.第④段后D.第⑤段后
[解析] 本题考查语句还原。解答此类试题,一定要联系语境。所给句子表明下文应阐明造成这样的差异的原因。联系前四段的内容可知,“这样的差异”是指自己说话时听到的声音和别人听到的声音不一样。由此可知,所给句子应放在第④段后。故答案选C。
3.第⑨段中的“最接近真实”与第⑪段中的“最真实”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答案] (2分)不矛盾。“最接近真实”即不是完全的真实,这是就骨传导本身而言的。骨传导时,声波在颅骨中传播的能量只有很小的损失。(1分)“最真实”则是相对于空气传导而言的。声音在空气中传导时,能量损失较大,音调、响度、音色都会发生改变。(1分)
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训练-- 专题十四 文学作品阅读(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训练-- 专题十四 文学作品阅读(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主题1真挚情感,勤劳能干,补置嫁妆做家具,还贷款,感恩每空1分,主题2人性光辉,分析人物形象,劝贼归正,拓展加练,主题3人生感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训练-- 专题十三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训练-- 专题十三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主题1社会热点,主题2传统文化,材料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训练-- 专题十二 议论文阅读(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三轮冲刺训练-- 专题十二 议论文阅读(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主题1品格培养,主题2人生哲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