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怀疑与学问》导学案3-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展开《怀疑与学问》导学案(教师用) 主备: 审核:
授课人: 授课班级: 学生姓名: | |
一、学习目标: 1、理清思路,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明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品味论证语言。 4、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二、重难点预测: 重点: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难点: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三、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古史辨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1980年12月25日因病逝世,享年87岁。
2、议论文知识简介 议论文的定义: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即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 议论文的要求:①要对论述的问题有正确的看法。②用充足有说服力的论据。③要言之有理,合乎逻辑。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据类型: ①事实的材料作为论据的事实材料,可以是a. 具体的事例,b.概括的事实,c. 统计数字, ②理论的材料作为论据的理论材料,可以是a.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b. 民间的谚语和俗语,C.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 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用名言警句、谚语俗话、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突出全面地论证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 5.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四、学习内容: (一)感知性理读 学生自由读课文,从中心论点入手,进行层层理读,理清作者论述的思路。 1、 文章提出了什么论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 为了论证这一论点,提出了几个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两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递进) 4、论述第一个分论点,分哪几个层次? (分为两层来论证中心论点: 第一层(3-4)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第二层(5)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敢于怀疑。) 5、 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按怎样的思路? ①第(2)(3)(4)(5)四句同第(1)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四句中,又可分哪几个小层次? 第(2)(3)(4)(5)句是用道理去论证第(1)句提出的论点。第(2)(3)是第一层: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第(4)(5)是第二层: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②第(6)、(7)、(8)(9)句同第(1)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三句中,又可分为哪几个小层次? 第(6)(7)(8)(9)是用事例去论证第(1)句提出的论点。 第(6)句是第一层:提出一个小论点。第(7)(8)句是第二层:用大学问家戴震的事例来证明第(6)句的小论点和第(1)句的全段论点。第(9)句则是由点到面证明。 ③第(10)、(11)两句是分别从什么方面论述的? 第(10)句从正面论述,第(11)句从反面论述。 (师:先正反对比论证然后举例论证怀疑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做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6、理清结构(图解略)
(二)探究性评读 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围绕“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评一评文中主要论证方法在论说中的作用和本文准确、周密的语言特色。 1、 评论证方法。要求先画出文中的三句引用、四个事例、四处对比,再逐一评说引用论证、事例论证、对比论证在文中的作用。 (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知识链接”中的“议论文知识”自由讨论并交流,要求言之有据言之有理。)
2、 评论证语言。要求先概括语言特点,再举例加以印证。 (提示:议论文的语言必须准确、鲜明、严密、有针对性。段落与段落之间要有非常清楚的逻辑关系 ,如总分 、对照 、层进 、并列等。借助起过渡性作用的语句来突出这种关系。如:“有”、“还有”、“虽 然……但是……”“固然”“诚然”“由此”等等。) 示例:第6段 ①第(9)句“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句中的冒号为什么不宜改为句号? 不能。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的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句中的冒号表示后面的一句是前几句的总括。所以不能改为句号。 ②第(11)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互换吗? (11)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不能互换。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 “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说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
(三)拓展性研读 学生再读课文,在准确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 1、 你是否赞成文章的论点,如果赞成,请再举出相关的名言警句和典 型事例;反之,请说理由并辅以相关名言警句和典型事例。 2、 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举出你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事例,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在怀疑中成长”为话题,说一段话。
五、达标检测: 阅读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多疑,往往是不好的。因为多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况。俗话说:疑心生暗鬼。确有一定的道理。古往今来,不少人由于多疑,不知闹出了多少笑话,演出了多少悲剧。且不说“杯弓蛇影”使人大病一场,给疑者带来的痛苦有多大,就因为多疑而夭折的也并非一起。《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因生性多疑,以致忧郁成疾,这也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 如果说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由于多疑而只是个人遗恨终身的话,那么一些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由于多疑而造成损兵折将的也为数不少。曹操就是一个。因多疑,错杀了不少忠臣良将!推迟了曹魏政权的建立。以前事,无须多论。 今天我们的一些同志由于多疑,为人办事互不信任,疑心叠起,顾虑重重,当齐心的不齐心,当合作的不合作,甚至故意设置障碍,出些难题,给事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同志之间应互相信任,去疑存诚。当然对某些人和事物,不轻信,存疑端,也是必要的。但这就另当别论。 1、文段的论点是什么? (多疑,往往是不好的。) 2、本段论点与课文《怀疑与学问》的论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本段主张“不要多疑”,是从与人相处的角度提出的;课文主张“要多疑”,是从治学角度提出的。) 3、.本段的论证思路是( B ) A.由正到反 B.由古及今 C..由远及近 4、本段论证的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和__道理_论证。 5、划线的三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 ( A ) ( C ) ( B ) A.统领全段 B.承上启下 C.领起下文 6.文段末两句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不能。避免误解,使论述更周密。)
六、课外作业 “怀疑”是要有一定根据、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怀疑”。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请以《也谈怀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论据充分。
| 备 注 (教师复备栏和学生整理及笔记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