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西省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第四次名校大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西省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第四次名校大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第四次名校大联考
生物(四)
一、选择题
1. 下列物质中一定含有氮元素的是( )
A. 纤维素 B. 维生素D C. 三酰甘油 D. 膜蛋白内
【答案】D
【解析】
【分析】糖类的元素组成是C、H、O,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是C、H、O、N等,不同类的脂质的元素组成不同,脂肪和固醇的元素组成是C、H、O,磷脂的元素组成是C、H、O、N、P,核酸的元素组成是C、H、O、N、P。
【详解】A、纤维素属于糖类,糖类元素组成为C、H、O,A错误;
B、维生素D属于脂质中的固醇,元素组成为C、H、O,B错误;
C、三酰甘油属于脂肪,元素组成为C、H、O,C错误;
D、膜蛋白属于蛋白质,元素组成为C、H、O、N,,也有氮元素,D正确。
故选D。
2. 糖类和脂质在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关于生物体内糖类和脂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糖类和脂质的组成元素中均有C、H、O
B. 糖类代谢发生障碍时,脂肪可以大量转化为糖类
C. 某些糖类与脂质结合后可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D. 等质量的脂肪和糖类相比,脂肪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更多
【答案】B
【解析】
【分析】糖类一般由C、H、O组成,是细胞中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固醇,其中脂肪作为良好的储能物质,等质量的糖类与脂肪氧化分解,脂肪释放的能量更多,消耗的氧气更多。
【详解】A、糖类一般由C、H、O组成,脂质中的磷脂由C、H、O、N、P组成,脂肪和固醇由C、H、O组成,A正确;
B、糖类代谢发生障碍时,脂肪不会大量转化为糖类,B错误;
C、某些糖类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可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C正确;
D、与糖类相比,由于组成脂肪的元素中H的含量高,所以等质量的脂肪和糖类相比,脂肪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更多,D正确。
故选B。
3. 下列与“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实验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的根尖细胞中没有叶绿体,而叶片细胞等细胞都含有叶绿体
B. 高倍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随细胞质流动的叶绿体的双层膜等结构
C. 本实验通过观察叶绿体的运动来观察细胞质的流动
D. 活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质都能流动,且流动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加快
【答案】C
【解析】
【分析】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散布于细胞质中,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
【详解】A、叶片的保卫细胞、叶肉细胞都含有叶绿体、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A错误;
B、高倍镜下不能观察到叶绿体的双层膜结构,B错误;
C、叶片中含有叶绿体,且呈绿色,故可用叶绿体的运动作为观察细胞质流动的标志,C正确;
D、活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质都能流动,温度会影响细胞质流动的速度,随着温度升高,细胞质流动的速度加快,但温度超过一定的范围后,细胞质流动的速度又会减慢,D错误。
故选C。
4. 下列与细胞膜功能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膜是动物细胞的边界,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的边界
B. 人体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使靶细胞的代谢活动发生改变
C. 植物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必须依赖细胞间的直接相连
D. 细胞膜严格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所以细胞外的有害物质不能进入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
1、通过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2、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传递信息。3、通过细胞通道来传递信息,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的胞间连丝。
【详解】A、细胞膜也叫质膜,是动物细胞的边界,也是植物细胞的边界(细胞壁具有全透性,不能作为细胞的边界),A错误;
B、胰岛素是体内唯一一种降血糖的激素,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以后,可以加速靶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把细胞的代谢活动发生改变,B正确;
C、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只是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形式,高等植物相邻细胞之间还可以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C错误;
D、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但控制能力是相对的,如病毒等病原体可能会进入细胞,D错误。
故选B。
5. 下列关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核生物细胞中有DNA,没有RNA
B. 原核生物都是单细胞生物,真核生物都是多细胞生物
C. 原核生物细胞中都有核糖体,且核糖体是唯一的细胞器
D. 真核生物细胞中都有细胞核,且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答案】C
【解析】
【分析】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本质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原核细胞有拟核区域,该区域中有一个环状的裸露的DNA,只有一种细胞器。
详解】A、原核生物细胞中不仅有DNA,还含有RNA,A错误;
B、原核生物都单细胞生物,真核生物不一定都是多细胞生物,比如:酵母菌,B错误;
C、原核生物细胞中唯一的细胞器是核糖体,C正确;
D、有些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细胞核,比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高等植物的筛管细胞,D错误。
故选C。
6. 下列通过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不能验证的是( )
A. 成熟植物细胞的生理活性 B. 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
C. 成熟植物细胞相当于一个渗透系统 D.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构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内因:1.成熟的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成熟的大液泡);2.活细胞。
【详解】A、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才会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所以质壁分离和复原可验证成熟植物细胞的生理活性,A错误;
B、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原生质层收缩,细胞壁处于原来的位置,说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B错误;
C、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细胞液有一定的浓度,当把成熟的植物细胞放于某种溶液中,就构成一个渗透系统,C错误;
D、质壁分离和复原不能验证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构成,可用纤维素酶去除细胞壁证明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构成,D正确。
故选D。
7. 将刚萎缩的整株小青菜放入清水中,菜叶细胞吸水使菜叶恢复坚挺,主要原因是水分进入了小青菜细胞中,水分进入小青菜细胞的方式可能是( )
A. 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B. 主动运输
C. 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 D. 协助扩散
【答案】A
【解析】
【分析】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属于被动运输,不需要能量,属于顺浓度梯度的运输。
【详解】水分子可以穿过磷脂分子的间隙进出细胞,也可以通过水通道蛋白的协助进出细胞,所以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两种方式。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8.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温度、光照和pH分别属于( )
A. 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B. 自变量、无关变量和因变量
C. 无关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 D. 自变量、无关变量和无关变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自变量是指在一组变量中,能够影响其他变量发生变化;
因变量是指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
无关变量是指除自变量外,对因变量有影响的变量。
【详解】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因此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酶的活性,光照、PH等属于无关变量,D正确。
故选D。
9. 进行生物实验时正确选择实验材料和方法是得出正确结论的前提。下列有关实验材料或方法的选择,正确的是( )
A. 研究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荧光标记法
B. 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真核细胞模型—物理模型
C. 观察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D. 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发菜
【答案】B
【解析】
【分析】1、模型构建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2、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借助同位素原子研究有机反应历程。通过追踪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就可以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3、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条件有:①必须是活细胞;②细胞液与外界溶液必须有浓度差;③植物细胞必须有大的液泡(成熟的植物细胞),且液泡最好有颜色便于观察。
【详解】A 、研究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采用同位素标记法, A 错误;
B 、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真核细胞模型为物理模型, B 正确;
C 、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含叶绿体,无法观察, C 错误;
D 、发菜属于原核生物,无大液泡,不符合, D 错误。
故选: B 。
10. ATP是直接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机物。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酒精发酵过程中有ATP生成 B. ATP可为物质跨膜运输提供能量
C. ATP中高能磷酸键水解可释放能量 D. ATP由腺嘌呤、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过程中有ATP生成,A正确;ATP可为主动运输提供能量,B正确;ATP中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水解可释放能量,为生命活动供能,C正确;ATP由腺嘌呤、核糖和磷酸组成,D错误。
11. 细胞呼吸的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降低温度和氧含量可以延长粮食的保质期
B. 适时疏松土壤有利于农作物根系生长
C. 密封缺氧条件有利于酵母菌增殖和产生酒精
D. 适量有氧运动能避免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种植农作物时,疏松土壤能促进跟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根细胞对矿质离子的主动吸收。
(2)利用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的原理酿酒,利用其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原理制作馒头、面包。
(3)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剧烈运动会导致氧气供应不足,使肌细胞因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引起肌肉酸胀乏力。
(4)果蔬、鲜花的保鲜要在低温、低氧、适宜湿度的环境中保存。
【详解】A、降低温度(抑制酶的活性)和氧含量可以减弱粮食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从而延长粮食的保质期,A正确;
B、适时疏松土壤、改善通气状况,有利于农作物根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释放能量,储金根部细胞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有利于根系生长,B正确;
C、密封缺氧条件,有利于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但不利于酵母菌繁殖,C错误;
D、剧烈运动会导致氧气供应不足,使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引起肌肉酸胀乏力,适量有氧运动能避免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D正确。
故选C。
12. 在我国新疆大部分地区,夏季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那里出产的瓜果都特别甜。这主要是因为( )
A. 白天光合作用微弱,晚上呼吸作用微弱,糖类物质消耗少
B. 白天光合作用旺盛,晚上呼吸作用强烈,糖类物质消耗多
C. 白天光合作用微弱,晚上呼吸作用强烈,糖类物质消耗多
D. 白天光合作用旺盛,晚上呼吸作用微弱,糖类物质消耗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当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时,植物才会生长。
【详解】新疆地区,夏季日照时间长,白天光合作用强度大,白天积累了大量的有机物。夜晚由于温度低,降低了呼吸酶的活性,所以晚上呼吸作用微弱,糖类物质消耗的少,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二、选择题
13. 如图是两种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与甲细胞相比,乙细胞特有细胞器有⑧⑨⑩
B. 甲细胞中参与抗体合成和分泌的具膜细胞器有②③⑤⑦
C. 可以利用差速离心法将图示各种细胞器分离开
D. 乙图中⑨的生长与②③⑤⑦有关
【答案】CD
【解析】
【分析】由图分析可知:
图甲为动物细胞,①细胞膜,②核糖体,③内质网,④细胞核,⑤线粒体,⑥中心体,⑦高尔基体
图乙为植物细胞,⑧细胞壁,⑨液泡
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
无膜结构的细胞器:中心体、核糖体
【详解】A、⑩为细胞壁,不属于细胞器,A错误;
B、②为核糖体,不具有膜结构,B错误;
C、可以利用差速离心法将图示各种细胞器分离开,C正确;
D、乙图⑨(液泡)的膜上有载体蛋白,属于膜蛋白。它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后,经过高尔基体的加工、分类、包装,通过膜泡运输转运到液泡膜上去的。在此过程中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因此乙图中⑨的生长与②③⑤⑦有关,D 正确。
故选CD。
14. 将大小、长势相同的某种植物幼苗均分为甲、乙两组,在两种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中培养(其他条件相同且不变)。两组植物培养时鲜重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6h时,两组幼苗都已出现菱蔫现象,直接原因是蒸腾作用失水和根细胞失水
B. 6h后,甲组幼苗因根系开始吸收K+、NO3-,吸水能力增强,使鲜重逐渐提高
C. 12h后,若继续培养,甲组幼苗的鲜重可能超过处理前,乙组幼苗将死亡
D. 一般情况下,植物从土壤中吸收K+、NO3-是主动运输,需要根细胞呼吸作用提供能量
【答案】ACD
【解析】
【分析】渗透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自由扩散,例如氧和二氧化碳进出细胞膜;协助扩散,例如葡萄糖穿过红细胞的细胞膜;主动运输,例如 Na+、K+穿过细胞膜。
【详解】A、6h时,由于蒸腾作用失水和根细胞失水,两组幼苗都已出现萎蔫现象,A正确;
B、实验开始时,甲组幼苗根系就已开始吸收K+、NO3﹣,而不是在6h时才开始吸收K+、NO3﹣,到6小时时细胞液浓度大于KNO3溶液浓度,从而使吸水能力增强,使鲜重逐渐提高,B错误;
C、12h后,由于甲组根系不断通过主动运输吸收K+、NO3-,从而保持根细胞内外浓度差,使其吸水量大于蒸腾量而有可能超过处理前的鲜重量;乙组放在比根细胞液浓度大很多的KNO3溶液中,根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和蒸腾作用不断大量失水造成严重萎蔫最后死亡,C正确;
D、一般情况下,植物从土壤中吸收K+、NO3﹣是主动运输,需要根细胞呼吸作用提供ATP,D正确。
故选ACD。
15. 如图表示某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产生总量的相对变化。对植物生理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
A. 光照强度为a时,光合作用强度不为零
B. 光照强度为b时,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C. 光照强度为c时,光合作用强度是呼吸作用强度两倍
D. 光照强度为d时,光合作用从环境中吸收2单位CO2
【答案】BD
【解析】
【分析】在光合作用作用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呼吸作用过程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可通过氧气的产生量或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来判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弱。
【详解】A、光照强度为a时,只有CO2的释放,并且氧气的产生总量为0,说明此时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
B、光照强度为b时,有CO2的释放,说明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B正确;
C、光照强度为c时,氧气的产生总量等于a时的二氧化碳的释放量,说明此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C错误;
D、光照强度为d时,实际光合速率就是图中的氧气的产生总量8,即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吸收总量为8,而呼吸作用产生6个单位的二氧化碳,因此光合作用从环境中吸收2单位CO2,D正确。
故选BD。
16. 下图表示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物质的转化过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②分别表示H2O、O2
B. 图中产生[H]的场所都是线粒体
C. 用18O标记葡萄糖,则在产生的水中能检测到放射性
D. 图示过程在有光、无光的条件下都能进行
【答案】AD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有氧呼吸的过程。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释放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
【详解】A、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物质①是H2O,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物质②是O2,A正确;
B、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因此产生[H]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B错误;
C、根据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含18O的葡萄糖中的18O到了丙酮酸中,再根据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含18O的丙酮酸中的18O到了二氧化碳中,即18O转移的途径是: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产物水中不会检测到18O,C错误;
D、植物细胞有氧呼吸作用不需要光照,有光无光均可进行,D正确。
故选:AD
三、非选择题
17. 如图分别表示生物体内的生物大分子的部分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的三种物质都是由许多__________连接而成的,其中属于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是__________。存在于动物肝脏细胞中并能调节血糖的是__________。这三种物质中,在功能上与另外两种截然不同的是__________,这种物质参与植物细胞__________的构成。
(2)乙图所示化合物的基本组成单位可用图中字母__________表示,各基本单位之间是通过__________(填①、②或③)连接起来。
(3)若b中的含氮碱基为T,则b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b形成的多聚体能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葡萄糖 ②. 淀粉 ③. (肝)糖原 ④. 纤维素 ⑤. 细胞壁 ⑥. b ⑦. ② ⑧.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⑨. 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是多样的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甲图是多糖的分类和基本组成单位,淀粉、纤维素、糖原都是由单体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乙图是核酸的部分结构,核酸是由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的多聚体。
【详解】(1)由题图知,淀粉、纤维素、糖原都是由单体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是淀粉;糖原是动物细胞特有的多糖,肝糖原在维持血糖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纤维素不是能源物质,是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
(2)1分子核苷酸由1分子磷酸、1分子含氮碱基和1分子五碳糖组成,即图中的b;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即图中的②。
(3)b中含氮碱基为T,而T只参与构成脱氧核苷酸,所以构成的核苷酸名称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b形成的多聚体是DNA分子,由于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是多样的,所以DNA分子具有多样性。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糖类的分类、分布和功能,核酸的分类、基本组成单位,DNA与RNA在组成成分上的异同点,DNA分子的结构,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并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18. 我国热带植物研究所在西双版纳发现一个具有分泌功能的植物新品种,该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的局部图如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核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A能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则结构A为________。
(2)该细胞中磷脂的合成场所是________(填中文名称)。
(3)经检验该植物细胞的分泌物含有一种多肽,请写出该多肽在细胞中从合成至分泌出细胞的“轨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和字母表示)。
(4)该植物相邻细胞之间可通过F进行信息交流,则F代表________。
(5)与蓝细菌相比,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遗传信息库,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②. 核孔 ③. 内质网 ④. B→C→M→G→N ⑤. 胞间连丝 ⑥.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该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的局部图,其中结构A为核孔,B为核糖体,C为粗面内质网,D为滑面内质网,E为线粒体,F为胞间连丝,G为高尔基体,M和N为囊泡。
【详解】(1)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结构A为核孔,其能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2)磷脂属于脂质,其合成场所是内质网。
(3)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因此,该多肽在细胞中从合成至分泌出细胞的“轨迹”:B核糖体→C内质网→M囊泡→G高尔基体→N囊泡。
(4)高等植物细胞之间可以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
(5)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植物属于真核生物,与原核细胞相比,真核细胞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结构的图象,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解题难点是对图中字母表示的结构的辨别。
19. 甲图表示A、B两种植物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改变的变化曲线,乙图表示将A植物放在不同浓度的CO2环境条件下,A植物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影响的变化曲线。
请分析回答(1)~(6)题:
(1)在 较长时间连续阴雨的环境中 , 生长受到显著影响的植物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甲图中的a点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以缺镁的完全营养液培养A植物幼苗, 则b点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在c点时,叶绿体中ADP的移动方向是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向移动;下图与c点相符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e点与d点比较,e点时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点与f点比较,e点的叶肉细胞中的C3的含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 “高”“低”或“基本一致”)
(5)当光照强度为g时,比较植物A、B的有机物积累速率M1、M2的大小和有机物合 成速率N1、N2的大小,结果分别为M1__________________ M2、N1____________________N2。
(6)增施农家肥可以提高光合效率的原因是:
①_____
②____
【答案】 ①. A ②. A植物的呼吸速率 ③. 向右 ④. 叶绿体基质 ⑤. 类囊体薄膜 ⑥. D ⑦. 低 ⑧. 高 ⑨. = ⑩. > ⑪. 农家肥被微生物分解后为农作物提供CO2 ⑫. 提供矿质元素
【解析】
【分析】1、图甲是不同植物随光照强度变化光合作用强度变化的曲线,纵轴表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代表的是净光合作用强度,a点对应的数值是植物A的呼吸作用强度,b是植物A的光的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c点是植物A的光的饱和点,与B相比,植物A的光补偿点和饱和点都比B植物高,因此A可能是阳生植物,B可能是阴生植物。
2、图乙是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对A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影响图,其中d点光合作用强度受光照强度影响,e和f点光合作用强度的差异受二氧化碳浓度影响。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图中A代表的是阳生植物,B代表的是阴生植物,因此在较长时间连续阴雨的环境中,生长受到显著影响的植物是A。
(2)据图分析,图甲中a点对应的光照强度为0,此时植物细胞不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该点表示A植物呼吸作用速率;镁是组成叶绿素的重要元素,如果以缺镁的完全营养液培养A植物幼苗,A植物叶绿素的含量降低,光合作用强度减弱,而呼吸作用不变,因此其光的补偿点将升高,即b点将右移。
(3)c点时植物的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暗反应,发生ATP水解产生ADP的过程,而ADP合成ATP的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因此叶绿体中ADP由叶绿体基质向类囊体薄膜移动;图甲中c点为光饱和点,此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对应于图D。
(4)e点与d点相比较,二氧化碳浓度相同,但e点光照强度大,光反应产生的ATP和还原氢多,三碳化合物还原速率快,而二氧化碳固定产生的三碳化合物不变,因此e点细胞中三碳化合物含量低;e点与f点相比较,光照强度相同而二氧化碳浓度不同,e点二氧化碳浓度高于f点,二氧化碳固定产生的三碳化合物多,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和ATP数量不变,三碳化合物被还原速率不变,因此e点细胞中三碳化合物含量高。
(5)分析题图可知,光照强度为g时,植物A、B净光合作用强度的曲线相交于一点,说明A、B的有机物积累速率M1、M2相等;但实际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由于植物A的呼吸作用强度大于植物B,因此实际光合作用强度是N1>N2。
(6)农家肥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可被分解者分解形成二氧化碳、无机盐等无机物,其中二氧化碳可以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而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进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无机盐可以为植物提供矿质营养进而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明确甲、乙两图中的因变量是净光合作用强度,进而准确判断图中各点的含义以及影响因素,并能够根据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中的气体变化情况判断题(3)中各个图中两种代谢过程的大小关系。
20. 图甲表示洋葱根尖的不同区域,图乙表示洋葱根尖处于有丝分裂各阶段,一个细胞核中DNA的相对含量变化,图丙呈现的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某一物质的形态变化。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①②③④细胞形态不同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图丙中①→②表示的遗传物质变化过程发生在图乙的___(填字母),②→③表示的生理变化过程发生在细胞周期的___期。图乙曲线的获得是选择图甲中的___(填序号)区细胞为材料。
(3)在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制作临时装片的操作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我们发现即使操作正确,也难以看到很多处于分裂期的细胞,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②. b ③. 前 ④. ③ ⑤. 解离 ⑥. 漂洗 ⑦. 染色 ⑧. 制片 ⑨. 细胞分裂间期在细胞周期中持续时间长,分裂期持续时间短
【解析】
【分析】分析甲图:图甲表示洋葱根尖的不同区域,其中①为成熟区;②为伸长区;③为分生区;④为根冠。
分析乙图:图乙表示洋葱根尖处于有丝分裂各阶段,一个细胞核中DNA的相对含量变化,其中a为G1期;b为S期;c为G2期;d为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e为分裂末期。
【详解】(1)图甲中①②③④细胞是细胞分化形成的,它们的形态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丙图中①→②表示染色体的复制,发生在分裂间期,对应于乙图的b;②→③表示染色体的形成过程,发生在分裂前期;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应该选择分生区细胞,即甲图中的③。(3)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由于细胞分裂间期在细胞周期中持续时间长(90%~95%),分裂期持续时间短(5%~10%),因此在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即使操作正确,也难以看到很多处于分裂期的细胞。
【点睛】本题结合题图,考查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细胞分化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根部结构,能准确判断甲图中各细胞所在的部位;识记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乙图各阶段所代表的时期;识记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变化规律。
21. 下面的表格分别是某兴趣小组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步骤和探究过氧化氢酶作用的最适pH的实验结果。已知α-淀粉酶作用的最适温度为60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实验一)
实验步骤
分组
甲组
乙组
丙组
①新鲜α-淀粉酶溶液
1 mL
1 mL
1 mL
②可溶性淀粉溶液
5 mL
5 mL
5 mL
③温度
0 ℃
60 ℃
90 ℃
④测定单位时间内淀粉的_____
探究过氧化氢酶作用的最适pH的实验(实验二)
分组
A组
B组
C组
D组
E组
pH
5
6
7
8
9
H2O2完全分解所需时间(秒)
300
180
90
192
284
(1)pH在实验一中属于_____变量,而在实验二中属于_____变量。
(2)实验一中的对照组为_____组。
(3)实验一的①②③步骤为错误操作,正确的操作应该是_____,实验一的第④步最好选用_____(填试剂名称)测定单位时间内_____。
(4)如将实验一的新鲜α-淀粉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换为新鲜肝脏研磨液和H2O2溶液,你认为是否科学?_____。为什么?_____。
(5)分析实验二的结果,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在该预实验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探究该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可在pH为_____之间设置梯度。
【答案】 ①. 无关 ②. 自 ③. 乙 ④. 使新鲜α-淀粉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分别达到预设温度后再混合 ⑤. 碘液 ⑥. 淀粉的剩余量 ⑦. 不科学 ⑧. 因为温度会直接影响H2O2的分解 ⑨. 该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约为7,pH降低或升高酶活性均降低 ⑩. 6~8
【解析】
【分析】分析表格:实验一探究的是温度对酶活性影响,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酶活性(淀粉的剩余量)。 实验二探究的是某种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值,因此自变量是pH,因变量是过氧化氢酶的活性(H2O2溶液完全分解所需时间),且在pH5~7的范围内随pH的升高该过氧化氢酶活性升高,在pH7~9的范围内随pH的升高该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
【详解】(1)实验一探究的是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因此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酶活性,pH属于无关变量;而实验二是探究过氧化氢酶作用的最适pH,自变量是pH。
(2)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60 ℃是α-淀粉酶作用的最适温度,是实验前已知的,乙组的实验结果是另外两组的参照,故为对照组。
(3)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应该先使新鲜α-淀粉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分别达到预设温度,然后再将底物和酶混合进行反应,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实验一的①②③步骤为错误操作。淀粉遇碘液变蓝,因此实验一的第④步最好选用碘液测定单位时间内淀粉的剩余量,单位时间内淀粉的剩余量越多,说明酶活性越低。
(4)将实验一的新鲜α-淀粉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换为新鲜肝脏研磨液和H2O2溶液是不科学的,因为温度会直接影响H2O2的分解,所以实验一的新鲜α-淀粉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不能换为新鲜肝脏研磨液和H2O2溶液。
(5)由实验二的结果可知,该过氧化氢酶作用的最适pH约为7,pH降低或升高酶活性均降低。在该预实验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探究该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可在pH为6~8之间设置梯度。
【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要求考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正确区分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能对实验一进行修正,能分析实验二的结果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部分高中学校2024届高三9月大联考 生物试卷及答案,共7页。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河南省部分学校大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