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语文预测卷(二)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2023届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语文预测卷(二)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语文预测卷二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两微一端、短视频等新媒体已然成为高校师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新媒体不仅获取信息便捷,而且蕴含的信息也相当丰富,大数据、云计算特别是 5G 技术的来临,极大降低了人们参与公共生活的门槛。每个人都成了自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拿摄像头,人人都能够针对话题便捷地表达看法、发表观点。新闻传播观念,由传统的灌输发布向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转变,融媒体转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就传播主体来说,评论的分量显得格外重要。
有目共睹,中国经济总量目前位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 3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华民族实现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但是经济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社会矛盾也日渐凸显,譬如社会两极分化严重,贫富差距较之过去越来越大。各种社会问题都会不同程度以各种形式在校园内体现,加之某些专业领域大学生本身就业压力大、就业难的问题,这种长期的社会矛盾和压力积聚到一定程度,遇到特定的事件定会被激发,容易利用便捷的网络平台发泄愤懑与不平,煽动情绪传染,扩散不详事件,给受众留下想象的空间,你评我赞,引起网络危机事件。加之后真相时代的利益诉求表达特点,使危机雪上加霜。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刘晓程博士曾说,后真相时代一些人为了自身利益,无视客观事实,盲目迎合受众的情绪和心理,使用断言、猜测、感觉等表达方式,强化、极化某种特定观点,博取大众眼球,获得认可或支持。
基于高校特定事件,因受众范围广, 传播面积大,网络舆论更会推波助澜,混淆视听,影响学生认知,对教学管理秩序产生不良影响,关乎学校形象。价值观重塑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期待网络舆论弘扬社会公序良俗,激浊扬清,期待对现实具有导向意义的评论予以引导,亟需青年大学生提高自身媒介素养,自觉承担起这一责任和使命,弘扬社会公序良俗。
在过去的传播格局中,受众获得信息围绕着有限的几家媒体,也许是订阅的某家报纸,也许是青睐的某个电台,抑或是喜欢的某个电视节目。一杯茶,一张报,一个抑扬顿挫的电台,打开了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惊讶、欣喜、悲痛之余,情绪和主张的表达似乎无处可去,只能茶余饭后邻里街坊谈论评议,诉说新奇。但是在新媒体的舆论格局中,人们喜欢追踪某个感兴趣的话题,话题聚焦,情感宣泄,主张肆意。受众的广泛、集中,新媒体平台的便捷, 聚焦的话题如同星火燎原之势,火速传遍网络。加之自媒体从业者良莠不齐,虽然有些自媒体从业时间较早,占据了有利的流量入口,围观了大量的受众,但是在流量说话的利益面前,媒介素养有待提高的个别自媒体还会别有用心地去煽动受众的情绪,博取眼球吸引受众,主动带节奏让你宣泄,抑或是情感,抑或是主张,至于事实原来的面貌,留给受众自己去想象。
后真相的背后更有“媒介伤害”推波助澜。李骏骧在其《伤害了,就不能一笑而过——浅析“媒介伤害”》一文中曾说:“公民新闻的兴起,Web2.0 理念从理论假设变成深入人心的实践,手机媒体的方兴未艾,各种信息就像冲破了潘多拉的魔盒,在将各种事件行为无孔不入地渗透受众自身生活的同时,也将受众的行为无限放大、传播、进行各种方式的解读。”互联网世界的开放性以及隐秘性,让更多人恣意在网络的海洋中丰富精神世界的同时,忽视了该有的媒介素养,躲在屏幕背后唇枪舌剑、随意抨击别人,伤害别人的同时无形中也伤害着自己。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这一特定的群体对社会矛盾问题已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待社会矛盾问题也更加敏感,总是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解析这一问题,发表个人见解,体现一名血性青年的社会良知。但是又由于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太明确,对于获取的信息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加之从众心理,僭越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还不自知,实为后真相时代的牺牲品。
(摘编自柳娟娟《后真相时代青年大学生何以自处》)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在人人都成为自媒体的时代,信息接受者转变成了信息发布者,这使得融媒体传播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
B.某些大学生网络危机的出现固然有就业压力的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经济发展造成的社会两极分化等社会矛盾。
C.传统传播格局中,因为受众获取信息渠道有限,情绪和主张缺乏表达的渠道,所以舆论危机事件不易产生。
D.公民新闻兴起,手机媒体方兴未艾,那些犹如魔鬼的信息像冲破了潘多拉的魔盒般广泛地渗透到受众生活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文章大体按照“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进行论证,论证过程清晰明了。
B.文章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使观点更具说服力。
C.文章既有对社会现象的精准描绘,又有对深层原因的透彻分析,语言精当,逻辑严密。
D.文章的最后一段,结合青年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论述,体现出时代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考虑到高校特定事件本身具有受众范围广和传播面积大的特点,网络舆论更需要弘扬社会公序良俗的评论。
B.如果自媒体能经受得住流量利益诱惑和驱使,互联网上就不会出现煽动情绪和博人眼球的言论。
C.后真相时代媒体传播具有情感宣泄、主张肆意等特点,因此其产生的影响往往超过客观事实对人们的影响。
D.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既方便给广大受众提供各种信息,又为一些人肆意抨击他人提供了场所。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德国科学家海涅于1914年率先发现,与白天学习相比,人在晚上睡觉前学习新知识,记忆效果更好。在睡觉时,大脑会以某种方式重演当天遇到的事,并将它从海马体移动到大脑其他区域来长期储存。既然人的记忆可以在睡眠中发生如此大的迁移,那么我们可否在睡眠时强化那些我们在白天遇到但却没有足够时间去思考的信息?
多项研究表明,睡眠时大脑可以形成类似条件反射的基础记忆。在一项实验中,科学家让吸烟者在一间混合了烟味和臭鸡蛋味的房间里睡了一晚,发现受试者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吸烟量明显减少。可见,在睡眠期间产生的某些记忆确实可以影响人的行为。
当我们处于清醒状态下时,这种改变是不太容易发生的。即使每天都在恶臭的垃圾桶旁吸烟,大脑也不会将烟味和臭味主动联系在一起,因为你知道两者关系并不大。可见,在清醒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可不是那么容易上当。
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边睡觉边学习甚至能够帮助人们记住单词等简单信息。在一次实验中,研究人员编造了几组词典里没有的单词,并赋予了它们含义,比如将“guga”赋予“大象”含义。科学家在受试者睡眠阶段播放这些内容的音频。当受试者醒来后,他们被要求在一系列选项中选出这些编造词对应的正确释义。结果,这些受试者在考试中的表现比那些单靠随机选择完成测试的对照组成绩要好,也就是说睡眠学习起效了。
科学家还发现,睡眠期间大脑虽然能够形成记忆,但我们无法自由使用这些记忆,因为我们很难意识到它们的存在。比如,受试者并不确定“guga”就是“大象”的意思,但是又能凭着直觉选对答案。到这里,事情就变得非常有趣了:我们知道这种隐性的信息真的存在,可是该如何利用它?
学习一种新语言涉及许多方面,比如识别语音、掌握词汇和语法等。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在睡眠中熟悉一门语言的语音语调甚至单词含义都是有可能的,但是它仅仅停留在一种很弱的水平上,牢靠程度甚至不如我们在白天不经意间接受到的信息。因此,如果睡眠期间的信息刺激扰乱了我们的正常睡眠,影响大脑在夜间整理记忆,就得不偿失了。
我们花了1/3的时间在睡觉,其间有很多时候是在做梦。在梦境里,人是有思考和记忆的,这似乎比睡眠学习法的“弱学习形式”要强。既然这样,我们可以利用梦境来学习吗?
诚然,我们无法控制自己晚上做什么梦,梦中的很多东西也是虚无缥缈没有逻辑的。虽然其中仍会产生一些有益的想法可以应用在现实中,可多数时候我们都记不住自己的梦。即使某天你醒来,脑海里还幸运地闪现着梦中的部分场景,这些记忆也很快会烟消云散。这是为什么?
科学家发现,当我们睡觉时,不同的脑区会先后进入休眠。海马体是最后才停止工作的几个脑区之一。海马体因形似海马而得名,与人的记忆、学习和情绪有关,负责将大脑的短期记忆转存为长期记忆。科学家猜测,按照“早睡早起,晚睡晚起”的原则,如果海马体是最后一个停止工作的,那么它应该也是最后才恢复清醒的。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你醒来后明明记得梦中的某些场景和情节,但没过多久就忘得一干二净,因为当你清醒时,海马体还没有完全恢复清醒,大脑也就无法将这些信息转化为长期记忆。
想要利用梦境吸收复杂的知识和信息,甚至搞定一种带有操作性的新技能,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沉睡中的大脑没有这么聪明,它只会机械地整理你白天的经历。所以,在科学家真正揭开大脑的奥秘,找到最好的睡眠模式之前,对我们来说,最好的睡眠学习法就是高质量的睡眠本身。
(摘编自葛一帆《边睡觉边学习,这可能吗?》)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科学家在20世纪初已证明了人们在晚上睡觉前学习新知识的记忆效果比白天更好。
B.当人们处于清醒状态下时,他们的行为不会受到睡眠期间产生的某些记忆的影响。
C.人在睡眠中是有思考和记忆的,利用梦境熟悉一门语言的语音语调或单词含义是可能的。
D.因为海马体在人们清醒时还没有完全恢复清醒,所以我们通常都记不住自己的梦。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睡眠时大脑可以形成基础记忆,作者以澳大利亚科学家所做的实验为例进行了说明。
B.“我们知道这种隐性的信息真的存在,可是该如何利用它?”“这是为什么?”等问句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睡眠期间的信息刺激由于水平微弱,不如我们在白天不经意间接受到的信息牢靠,因而会影响大脑在夜间整理记忆。
D.沉睡中的大脑难以吸收复杂知识,只会机械地整理人们白天的经历,目前最好的睡眠学习法是高质量的睡眠。
6.我们可以利用梦境来学习吗?为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原上有骏马
何 鸿
苍穹之下,勇士越野车离巴颜喀拉山脚下的军马群越来越近。这是海拔4100米的巴塘草原,四周拱卫着连绵的雪山。
眺望草原深处,可以看到马群。是的,那远远的几簇与天空相接、缓慢有序地游移在大地上的褐色“云团”,应该就是骑兵连外训营地的军马群了。
半开的车窗冲进来一股大风,猛力地撕扯我系在脑后的马尾长发。窗外,有个高大的黑影突然一闪而过,我和车上另一位女孩不约而同一起欢呼:“马!军马!”越野车停在了一道长长的沟壑前。草滩上,两名身披宽大迷彩雨衣的战士各牵着一匹马,踩着泥泞的草地,向我们走来。战马,真正的战马!
我们幸运地得到特许,经骑兵班长的指教,骑上了配鞍的军马。一切来得有些突然。我几乎难以相信,自己真的骑在一匹黑色战马结实的背上抓着缰绳。
黑马甩了甩浓密的马尾,平和地凝视着远方,那棕黑晶莹的眸子映衬出圣洁的雪山之巅。我眼底一热,眼角竟然滚下一行泪水。
我们到来的这个时节,草原上的各种植物渐次醒来。先冒出来的绿色小草装扮着荒芜的大地。裸露的沙土上,一簇簇、一团团地盛开着白色的蒲公英。
这时候,我注意到那位满身尘土的战士一直在马侧面两米开外徒步跟着,他应该是我平生见到的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骑兵。
“它,有没有名字?”我虽然不善言辞,此刻还是觉得应该和一名真正的骑兵说点什么。“它是53号。”“53号?”听到黑马并没有名字,我不免有些怅然。“它多大了?”我不甘心地问。“23岁,算是老马了。”骑兵解释道。
一匹老马,难怪这么温顺。我恍然明白他们刚才为什么牵马走来,而不是骑马过来。“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唐朝诗人戎昱在塞上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去年秋天,在重庆我看了英国舞台剧《战马》。那匹名叫乔伊的老马从战场归来时已是奄奄一息,主人为寻找乔伊参战负伤,双眼失明;硝烟未尽,咫尺天涯,主人在绝望的思念中吹响了伴随他们成长的哨音,乔伊奇迹般挣扎着重新站起来,循声走向主人……剧中主题曲一直萦绕在我心底,保持着一种新鲜而锐利的力量。
53号马在一块青草旺盛的地方,步子停了下来。我下意识地拉紧缰绳想要它往前走。年轻的骑兵上前来说:“我来牵它走吧。嗯,要不就在这让它吃会儿草吧。”我意识到他是心疼马,又或许是我们这些来访的作家、记者耽误马吃草了。而且,年轻骑兵在草地上一直跟着马走了这么久,我也于心不忍。
“放马不枯燥吗?”“不!其实很有趣的,马也有感情的。”“马有感情?”对陌生新鲜的事情,我习惯打破砂锅问到底。
年轻骑兵一说起自己的马,就打开了话匣子。他说:“我遇到过这样一匹马,平时训练的时候,过障碍它总是过不去。可我一点都没嫌弃它,也没有因为我们训练不过关就责骂它一句,还是一直对它好,精心护理它。在最后考核的时候,不知怎么,那一天它突然就能过去了,给我一个很大的惊喜……”
我惊奇地望着这名年轻的骑兵。他头顶是辽远的天空,岩石般的云层在大风的推动下翻涌变幻。他的身后是上百匹威武的战马,正在生机勃勃的草原上无比惬意地啃着青草。骑兵黝黑皲裂的脸上,有了几道绽放的笑纹。
“那,你们怎么吃饭?”“呵呵,在草原上,马可比人重要!我们吃不吃都没什么,马一定得吃饱。”他又严肃起来,认真地说,“马吃不饱很快就会瘦。马瘦了就容易生病,抵抗不了草原上漫长的冬天。”
“你二十几了?”我随口一问。“明年就20岁了。”骑兵说。我下意识地仔细打量了一下他。高原上的战士常常风餐露宿,加之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确实显得比实际年龄大一些。
云层里翻滚着高原上独有的敬畏与忧伤,空旷与寂静揉捻在一起,静静陪伴着骑兵与马群。不知什么时候,我眼里不可抑制地滚动着热泪。
我相信,每一名寂寞的骑兵都在等待一种新的召唤,他们时刻准备着。
(节选自《解放军报》)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本文以散文的形式,从来访者的视角,描写高原牧马的战士,以小见大,唱响一曲爱国主义的赞歌。
B.文中描写雪域高原的自然景色,既正面写出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雄浑,也侧面表现了战士牧马守疆的艰苦与豪迈。
C.本文通篇采用顺叙的方式,按照事件的自然进程展开,从见面,到骑马,再到交流,“我”内心的情感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
D.标题“原上有骏马”一语双关,原上不仅有英勇善战的骏马,更有骏马之上满怀爱国之情的骑兵战士。
8.“我眼底一热,眼角竟然滚下一行泪水。”“我眼里不可抑制地滚动着热泪。”请简要分析“我”两次流泪的主要原因。(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在文中插入“英国舞台剧《战马》”的内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硃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 路旁一岐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涌。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巨,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节选自徐霞客《游黄山后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
B.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
C.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
D.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庵,本义是不对外开放的房屋,引申为小庙。这里的意思是尼姑居住的寺庙。
B.黄山,中国最著名的山岳之一,古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
C.文殊,即文殊菩萨,略称“文殊”,意为“妙德”“妙吉祥”等。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
D.游僧,即游方僧,四方云游的和尚。僧人有“禅师”“浮屠”“比丘”等诸多别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选文是徐霞客初四这一天游览黄山的日记,主要写作者登山过程中所见奇景。
B.作者再游览黄山既痛快又惭愧,痛快是因见到许多奇景,惭愧是因上次没见到。
C.仆役惧险行后,作者独登峰头;庵僧劝说明天再登天都峰,作者决意立刻攀登。
D.作者攀上天都峰后,见到了更加奇异的景象。浓雾忽起忽止,柏如苔藓一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清 溪 行[注]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清溪〕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此诗写于作者离开长安,游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之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诗歌一开篇,作者就直接表达了自己的主观感受,突出了清溪景色具有独特的魅力。
B.“新安江”以水清闻名,在诗歌中,作者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突出了清溪水的清澈。
C.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正面描写了清溪如画之景。
D.诗歌最后一联才交代了作者此时的身份,情感也出现了陡转,诗歌突起波澜。
15.在本诗中,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客人吹洞箫时,先是正面描写,写洞箫的声音呜咽、不绝如缕,再以侧面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现洞箫声音的悲凉。
(2)杜甫《登高》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道出郁积在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
(3)荀子《劝学》中,以终日殚精竭虑地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黑洞引力非常大,无论是物质还是辐射,光甚至都难以从黑洞内部逃跑。也正因为如此,人类无法直接看到它们。科研人员表示,黑洞无法直接________,但可以借由一些间接方式得知黑洞的存在与质量。例如,借由物体被黑洞吸入前因黑洞引力带来的加速度而导致的摩擦放出的射线信息,可以推测出黑洞的存在,也可借由间接观测恒星或星际云气团绕行轨迹来获取黑洞的位置以及质量。而要估计宇宙中究竟存在多少个恒星级质量黑洞,关键要弄清恒星级质量黑洞在宇宙演化过程中的分布情况,( )。事实上,测算黑洞数量,还可以使用双星演化数据、其他不同的理论模型,或基于引力波探测的结果来估计恒星级质量黑洞的分布,________得到宇宙中黑洞的数量。
研究团队利用自己开发的恒星和双星演化代码并________宇宙演化历程中星系物理性质的统计,得到了恒星级质量黑洞在整个宇宙演化历程中的质量分布。由此结果,人们便可以估算出目前整个可观测宇宙中恒星级黑洞的总数量。________,还可以帮助人类进一步理解宇宙“巨型怪兽”是如何从“轻种子”黑洞成长起来的,让人们对恒星演化、星系演化等基本天体物理过程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双黑洞系统的形成渠道有更清楚的分辨,对双星演化涉及的物理过程有更好的理解。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A.观察 进而 配合 更有甚者
B.观测 因而 配合 除此之外
C.观察 因而 结合 更有甚者
D.观测 进而 结合 除此之外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A.在天文学中将其称为黑洞的质量函数
B.这在天文学中被称为黑洞的质量函数
C.这在天文学中称为黑洞的质量函数
D.这在天文学中将其称为黑洞的质量函数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①____________
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是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的结合。其头部外壳造型取自冰雪运动头盔,装饰彩色光环,流动的明亮色彩线条象征冰雪运动赛道及5G高科技。整体造型酷似航天员,充满未来感、时代感、速度感。
②____________
吉祥物冰墩墩以熊猫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熊猫是中国独一无二的珍稀动物,世界公认的中国国宝,其形象友好可爱、憨态可掬、独具魅力,深受各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朋友的喜爱。
③____________
吉祥物冰墩墩名字中的“冰”,象征纯洁、坚强,是冬奥会的特点。“墩墩”,意喻敦厚、健康、活泼、可爱,契合熊猫的整体形象,象征着冬奥会运动员强壮的身体、坚韧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奥林匹克精神。
④社会评价
“冰墩墩生动可爱、独特精致,把中华文化元素、现代国际风格、冰雪运动特征、主办城市特色有机融为一体,生动展现了中国人民对北京冬奥会的热切期盼、对全世界朋友的盛情邀约,形象诠释了顽强拼搏、团结友谊、理解包容的奥林匹克精神,热情表达了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20.请用四字词语在①②③三处各拟一个小标题。(6分)
21.请参考材料中“④社会评价”的内容,为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写一段推介词,不超过100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指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该“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选择一种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即完美境地的职业”。
请结合自身的个人经历和读书体验,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卷二
一、
(一)
1.C 2.A 3.B
(二)
4.B
5.C
6.不可以。(1分)①我们无法自由使用睡眠期间大脑形成的记忆;(2分)②如果睡眠期间的信息刺激扰乱了正常睡眠,会影响大脑在夜间整理记忆,得不偿失;(2分)③多数时候我们都记不住自己的梦。(1分)
(三)
7.C 8.①“我”第一次流泪主要是因为意外与新奇而产生的惊喜与激动;②第二次流泪主要是因为感受到了骑兵战士不惧艰苦、勇于奉献、保家卫国的精神,从而产生的感动与崇敬。(每点3分)
9.①文中插入英国舞台剧《战马》的内容,与后文骑兵所说的“马也有感情的”相照应,引出后文战马与骑兵的故事; ②表现了骑兵对战马的爱护,以及战马对骑兵的忠诚;③拓展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作品的文化意蕴。(每点2分)
二、
(一)
10.B 11.A
12.C 13.(1)阻塞的地方被凿开,陡峭的地方修出阶梯,断裂的地方搭木接通,悬空处安置梯子连接。(“塞”“级”“植梯”各1分,句意2分。) (2)环顾四周,奇峰高下错落排列,众多沟谷纵横交错,真是黄山上最绝妙的胜景!如果不是第二次到黄山,哪里会知道黄山竟有如此奇妙的景色呢?(“错”“绝”“焉”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初四这天。(动身行走)十五里到汤口。(又走)五里到汤寺,在汤池沐浴。手拄拐杖、遥望着硃砂庵攀登。再走十里,登上黄泥冈。刚才云雾笼罩的群峰渐渐地显露出来,也渐渐地落在我的拐杖下。转身进入石门,从天都峰侧面穿越而下,就(望见)天都、莲花两座峰顶,都秀丽地突出在天空中。路边有一条岔路往东上,是我从前没有到过的地方,于是往前顺岔路直上,几乎上到天都峰侧面。又往北上,在石缝中穿行。石峰一片片地夹着路耸起,路在石峰之间弯来转去,阻塞的地方被凿开,陡峭的地方修出阶梯,断裂的地方搭木接通,悬空处安置梯子连接。往下俯瞰,壑谷峻峭、阴森,枫树和松树相互夹杂,五彩缤纷,像图画、锦绣一样灿烂。于是想到黄山应是有生以来的奇览,却还有如此的奇异景致,以往没有探寻过,这一次重游真是既痛快又惭愧啊!这时仆人们都因山路险阻而落在后面,我也停下来不朝上走;而一路上奇丽的景色,不知不觉地吸引我独自前往。登上峰头后,一座庙如鸟翅张开,庙名为文殊院,也是我往年想攀登而没有登上的地方。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背靠玉屏峰。莲花、天都两峰的秀美山色,近得似乎可以伸手揽住。环顾四周,奇峰高下错落排列,众多沟谷纵横交错,真是黄山上最绝妙的胜景!如果不是第二次到黄山,哪里会知道黄山竟有如此奇妙的景色呢?巧遇云游僧人澄源也登上此峰,于是游兴更为高涨。时间过了正午,仆人们才赶上来。站在文殊院前,指着天都、莲花两峰点评。庵中的僧人说:“天都峰虽然离得近,却没有路上去;莲花峰有路上去,路程却很远。只宜从近处观赏天都峰,明天攀登莲花峰顶。”我不同意,决心游览天都峰,和澄源、仆人们一齐从原路下到峡谷。到达天都峰侧,顺着流石像蛇一样地爬行而上。抓扯草木荆棘攀援,石块丛密而起就从中穿越,石崖陡斜则扒崖而行。每当遇到手脚无着落的地方,必然是澄源先爬上去再伸手接应我。一想到上去已经如此艰难,到时候该怎么下来呢?最终什么也不顾及了。经历了数次危险,终于登上了天都峰顶。(峰顶上)只有一块耸起数十丈高的岩石,澄源在岩石旁边寻找、观察,发现石阶,便扶持着我攀登。万座山峰无一不低伏在脚下,唯独莲花峰能与之抗衡。此时浓雾忽起忽止,每当一阵浓雾飘来,就连对面都看不见。眺望莲花诸峰,大多笼罩在云雾之中。只有在天都峰上,我走到前面,云雾则落在身后;我越到右侧,云雾便从左侧升起。顶上还有横枝弯曲、主干挺拔的松树;柏树的枝干虽然有手臂粗,却全都平贴在岩石上,像苔藓一样。山高风大,雾气来去不定。往下看群峰,有时露出碧绿色的尖顶,有时又淹没为银色的云海;再眺望山下,则是日光晶莹闪光,是另外一个世界。夜色渐渐临近,于是把脚朝前伸出去,用手在后面撑着地,坐着往下滑行。滑到最险要的地方,澄源肩手并用地接住我。穿过惊险地段,下到山坳时,暮色已经降临。又顺着峡谷越过栈道而上,到文殊院住宿。
(二)
14.B 15.诗歌综合运用多种手法,包括衬托、反问、比喻,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着意描写清溪的清澈,表达出对清溪美景的喜爱之情;尾联笔锋突转,营造了一个凄凉清寂的境界,表达了客游他乡的悲切与离开帝京的落寞之情。(情感概括准确,3分;结合诗句分析,3分。)
(三)
16.(1)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2)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3)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三、
(一)
17.D 18.B
19.黑洞引力非常大,无论是物质还是辐射,甚至光都难以从黑洞内部逃脱。(改对一处给1分,改对两处给3分。) (二)
20.①形象特点//造型特点 ②形象来源//设计原型 ③名称寓意//形象内涵 (每处2分)
21.雪容融的整体造型渲染了2022年中国春节的节日气氛,(1分)吉祥物灯笼外形的发光属性寓意点亮梦想、温暖世界,(1分)代表着友爱、勇气和坚强,(1分)体现了冬残奥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激励世界的冬残奥会理念。(2分) 四、
22.
〖优秀例文〗
追求自身完美,选择利国之业
余秋雨在《借我一生》中写道:“人生的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去走,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人生的选择。”当今世界,理念日趋多元,科技飞速发展,国际形势风云诡谲,青年人应追求自身完美,选择利国之业。
首先,职业选择不能单单追求物质利益的丰厚,而应追求自身的完美。
随着社会进步,按道理来说,选择新兴职业未尝不可。但如果年轻人觉得传统职业赚钱少、工作累而选择新兴职业,那就值得深思了。所择之业不是出于兴趣,不是基于特长,那不但成就不了自己,可能还会因为选错了位置而毁掉自己的未来。如果我们让网红主播和运动员换一下位置,让网红去运动会,让运动员去当主播,结果可想而知。比尔·盖茨因爱好软件事业而投身其中,终成世界首富,而非追求成为首富而选择软件事业。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在选择职业上依然有指导作用。
其次,职业的选择还与国家、社会息息相关。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无数人对此作出了生动的诠释。58年前,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青年人扎根塞罕坝,从一棵松到百万亩林海,在风沙肆虐的茫茫荒原创造了绿色事业。同在那一年,年轻的樊锦诗深入大漠,在艰苦与孤寂中坚守半世纪,以保护敦煌为终身事业。还有放弃百万年薪选择回到最贫困山村的秦玥飞,疫情当前不计报酬的最美逆行者……“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他们自觉践行的择业观。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社会,才能在每一份职业中无愧于心,才能实现自身的完美与人类幸福的统一。
诚如马克思所言,在职业的选择上,个人的完美与人类的幸福并非敌对、互相冲突的。时代与祖国的发展给了我们更多职业选择的机会,我们的奋斗与收获,也能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为时代的幸福增色,这是一个相互成就的过程。将个人选择与国家发展相统一,融“小我”于“大我”,则涓滴可汇聚成汪洋,个人与时代共成长。
作家路遥曾说,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愿我们带着热爱,选择理想的职业并为之奋斗,做时代中的一颗星,点缀时代的天空,让更多人分享璀璨星光!
〖名师点评〗 文章开篇使用了引用论证,紧扣标题“追求自身完美,选择利国之业”,开宗明义,点明中心论点,使读者一目了然。两个分论点立论清晰:分论点一从“职业选择应追求自身的完美”出发,使用道理论证和举例分析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观点,极具说服力;分论点二从“职业选择应考虑国家以及社会因素”切入,例证鲜活、丰富,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有理有据,充分论证了观点。文章结尾升华主题,指出青年的职业选择要将个人选择与国家发展相统一,紧扣材料立意,且呼告式的结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中学语文冲刺模拟卷(二)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八两句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语文预测卷(二)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语文预测卷(一)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