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冲刺押题卷(四)含答案
展开2023届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冲刺押题卷(四)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日,中国老年人才网正式上线,老年人可以通过网站向有意向的岗位投递简历,招聘企业也可以通过人才库招聘需要的人才,用人单位与求职者借此实现“双向奔赴”。据网站相关运营方消息,目前该网站已有超过5000名中老年求职者、超过100家招聘企业注册。
可以明确,当前,促进“银发族”再就业问题正式提上公共政策议程。如此“议程设置”,背后是“慢变量”与“快变量”的交织影响。
所谓“慢变量”,主要指向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持续改善与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据官方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已提高至78.2岁,相比1978年提升了10岁有余。社会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也意味着老年人口具备更高的社会参与意愿与能力。而至于“快变量”,则与我国加速的人口老龄化有关。
日前,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推进老龄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显示,“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203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4.2亿左右,占比将超过30%。这意味着,未来10年,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并加速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虽然人口结构的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接连跨越临界点所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老龄人口的增多,将进一步加重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劳动年龄人口的大批退出,加剧了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进而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构成影响。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将这一不可逆转的人口趋势变化视作“快变量”。
照此逻辑,“银发族”再就业,虽然不能改变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的老龄化曲线,但却实现了“社会时钟”概念上的“延缓衰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迟滞老龄化所带来的冲击,如社会养老增负及用工难题等。不仅如此,“银发族”,尤其是低龄老年人口的部分群体,积累有一定的人力、文化资本等,他们重返劳动力市场、参与社会建设,对经济发展乃至文明涵育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老年人的就业权利和需求一度不被重视,大量仍具有劳动能力的退休人员被排除出劳动市场,当他们重返职场时,也多遭遇不同程度的歧视和排斥。此次中国老年人才网的上线,或将提醒人们,该从权利的视角重新看待老年人口再就业问题,走出相关的观念误区,进而推动构建更具包容性的老年友好型社会。
在人口老龄化已成全球大趋势的当下,重视并开发老年人的经济社会价值已成为普遍共识,促进“银发族”再就业、开发利用该群体人力资源成为通选之一。不论其再就业的目的是发挥和延长个人社会价值,还是仅出于储备养老财富的经济考虑,老年人口的就业权利都需要被正视和保障。
这不仅需要有关部门主动搭建平台、畅通渠道,让就业信息和机会更便捷抵达想要“老有所为”的人群;同时也应填补针对这一人群的技能培训空白,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使他们持续积累人力资本成为可能。对于备受关注的老年人口就业权益保障,如劳动风险、社会保障等,也亟须给予关注。传统劳动用工背景下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何因时制宜,如何为老年再就业群体提供完备的社会支持,这些问题已经确确实实摆在了我们面前。
深度老龄化是大势所趋,恐慌大可不必,前瞻应对必不可少。探索实现积极老龄化社会的路径,丰富“老有所为”的内涵,不妨就从应对就业问题着手。
(摘编自王丹《“银发族”再就业提速意味着什么》,光明日报2022.9.20)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老年人才网正式上线,表明促进老年人再就业问题已正式提上了公共政策议程。
B.老年人再就业问题凸显,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健康状况持续改善和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C.社会对老年人再就业有不同程度的歧视和排斥,应改变观念,正视他们的权利问题。
D.面对深度老龄化趋势,“银发族”再就业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老龄化造成的社会压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中国老年人才网正式上线”为引,提出了中国正在快速走向老龄化的问题。
B.文章引用相关数据,论证了“慢变量”与“快变量”的交织对我国制定公共政策的影响。
C.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结构,论证了在“促进老年人再就业问题”上存在的两种态度。
D.文章提到“劳动风险、社会保障”等,是为了论证有关部门应主动搭建平台、畅通渠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中国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凸显,就业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B.为使我们未来社会的构建更具包容性,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老年人口再就业问题。
C.老年人的再就业,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发挥余热”观念,而是有了更多的内涵。
D.促进“银发族”再就业是积极应对并解决由于深度老龄化带来的社会诸多问题的前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机体是如何通过免疫系统发挥免疫防御功能的吧。皮肤、黏膜是我们抵御外界入侵者的第一道防线,任何突破这道防线的入侵者立刻会受到人体固有免疫系统的狙击。固有免疫系统的细胞(包括NK细胞、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补体系统,它们的激活共同构成了我们抵御外界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些固有免疫系统的细胞被激活后大量释放炎症介质,并通过吞噬的作用消灭病原体,炎症介质的释放也同时导致机体出现炎症反应——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就是发热,与此同时,炎症的局部会出现发红、肿胀、疼痛。当肆虐的病原体突破了人体的前两道防线,我们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构成的第三道防线(适应性免疫反应)就会发挥强大的作用,产生T细胞和B细胞,分泌抗体,建立持久的免疫力。
(摘编自孙佳鹏《让我们帮您了解您所不知道的免疫系统》)
材料二:
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后,首先登场的是淋巴因子,它可以摧毁入侵的病毒,也不放过正常细胞,同时上场的还有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吃完病毒和细胞尸体,需要把垃圾通过鼻咽部送出体外。我们的鼻涕开始变色、变黏稠,咳嗽、咳痰也就出现了。
随着局部冲突愈演愈烈,鼻咽部的抵抗力量已无法阻挡大量繁衍的病毒,人体开始提升战争等级——变局部战争为全面战争。为抑制病毒复制速度、防止病毒扩散,中枢神经系统命令体温升高——我们还是发烧了。与此同时,抗原呈递细胞把病毒的特征传递至免疫系统总部,快速找到能匹配入侵病毒的T细胞和B细胞。在随后几个小时内,免疫系统会产生成千上万的T细胞,并调集大军开赴前线;而B细胞则产生上百万个抗体。T细胞负责消灭在细胞内的病毒,B细胞产生的抗体负责让细胞外病毒缴械。
全面战争非常消耗我们的能量,身体会缩减其他器官的能量供给,尤其是高耗能的肌肉。运动肌群缺少能量,我们开始乏力疲倦;胃肠的平滑肌群缺少能量,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此时,充足的休息就是对我们免疫系统最有力的支持:降低全身能量消耗,优先保障T细胞和B细胞大军的补给。大战结束后,神经系统将体温调回正常,人体通过出汗散热快速恢复正常体温。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吞噬细胞还在继续打扫战场,所以我们暂时还会有一些咳嗽和流涕。一般来说,流感病程为2—3周,我们需要耐心地等待战争结束。如果让药物代替了免疫系统的功能,久而久之,免疫系统里的士兵们战斗力难免下降。
(摘编自孙虎《你可能不知道,感冒是这么一回事儿》)
材料三:
大多数情况下,当病毒在体内大量增殖的时候,免疫系统的反应速度还要更快一些,所以不用借助外来力量,我们就可以控制住这些病毒实现自愈。当然,对于战争异常艰难的患者,外来力量也会参与进来,发挥帮助作用。一方面,给需要的人群增派援军(一些抗流感病毒药物);另一方面,帮我们缓解和处理战争期间的误伤(伴随或继发症状)。
(摘编自王冉冉《流感病毒背后的秘密》)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外界病原体突破皮肤和黏膜后,人体固有免疫系统被激活,形成抵御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个阶段人体会出现炎症反应。
B.如果病毒没有被固有免疫系统的细胞全歼,冲入第三道防线,免疫系统就会产生大量T细胞和B细胞来消灭细胞内的病毒。
C.鼻咽部的抵抗力量无法起到抵抗病毒繁衍的作用,为抑制病毒复制速度,中枢神经系统便通过提高体温的方式与病毒战斗。
D.随着感冒病毒对人体的攻击强度加大,咳嗽的症状逐渐变得明显,直到人体恢复正常体温之后,咳嗽的症状就会彻底消失。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带有病毒的玻璃碎片扎进脚趾时,病毒已经突破了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B.人体免疫系统跟病毒的战争会大量消耗肌群能量,从而导致疲倦、腹泻症状。
C.有些感冒药的作用是收缩鼻腔血管,以此减轻流涕的症状,这是治标不治本。
D.被流感病毒感染后三周内,服用感冒药症状好转,不一定是药物产生了作用。
6.你如果得了流感,有咳嗽发烧的症状,并不想按父母的要求马上用药,可以向父母传达哪些信息来说服他们?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本一:
拜堂(节选)
台静农
镇上已经打了二更。趁着夜静,她悄悄往田大娘那里去。
她坐在小椅上,半晌没有说话,田大娘很奇怪,也不好问。终于她说了:“大娘,我有事……就是……”她未说出又停住了。“真是丑事,现在同汪二这样了。如今有了四个月的胎了。”她头深深地低着,声音也随之低微。“我不恨我命该受苦,只恨汪大丢了我,使我孤零零地,又没有婆婆,只这一个死多活少的公公。……我好几回就想上吊死去,……”
“唉,怎么这样说!小家小户守什么?就是大家的少奶奶,又有几个能守得住的?”
“现在真没有脸见人……”她的声音有些哽咽了。
“是不是打算出门呢?本来应该出门,找个不缺吃不缺喝的人家。”
“不呀,汪二说不如磕个头,我想也只有这一条路。我来就是想找大娘你去。”
“要我牵亲么?”
“真丢脸,不过要拜天地,总得要旁人的;要是不恭不敬地也不好,将来还要过活的。”
“那么,总得还要找一个人。”
“是的,我想找赵二嫂。”
“对啦,她很相宜。”田大娘说。
深夜静寂的帷幕,将大地紧紧地包围着。人们都酣卧在梦乡里,谁也不知道大地上有这么两个女人,依着这小小的灯笼的微光,在这漆黑的帷幕中走动。
田大娘向赵二嫂低声说了来意,赵二嫂换件褂子就出门了。她们三个在这黑路上缓缓走着,灯笼残烛的微光,更加暗弱。柳条迎着夜风摇摆,荻柴莎莎地响,好像幽灵出现在黑夜中一般,顿时使三个女人不禁地感觉着恐怖的侵袭。汪大嫂更是胆小,几乎全身战栗得要叫起来了。
到了汪大嫂家以后,烛已熄灭,只剩下烛烬上的一点火星子了。汪二将茶已煮好,汪大嫂赶紧奉茶。赵二嫂问:“什么时候拜堂呢?”
“就半夜子时吧。”田大娘说。
“那么,你就净净手,烧香吧。”赵二嫂说着,忽然看见汪大嫂还穿着孝。“你这白鞋怎么成,有黑鞋么?”
“有的,今天下晚才赶着上起来的。”她便到房里换鞋去了。
“扎头绳也要换大红的,要是有花,还要戴几朵。”田大娘一面说着,一面到了房里帮她去打扮。香烛都已烧着,黄表预备好了。供桌检得干干净净的。汪二于是轻轻地跑到东边墙外半间破屋里,听到他的爹爹在打鼾,倒放下心。
赵二嫂因为没有红毡子,不得已将汪大嫂床上破席子拿出铺在地上。汪二也穿了一件蓝布大褂,将过年的洋缎小帽戴上,帽上小红结,系了几条水红线;因为没有红丝线,就用几条棉线替代了。汪大嫂也穿戴周正地同田大娘走出来。
烛光映着陈旧退色的天地牌,两人恭敬地站在席上,顿时显出庄严和寂静。
“站好了,男左女右,我来烧黄表。”田大娘说着,向前将表对着烛焰燃起。“磕吧,天地三个头。”赵二嫂说。
汪大嫂本来是经过一次的,也倒不用人扶持;听赵二嫂说了以后,却静静地和汪二磕了三个头。
“祖宗三个头。”
汪大嫂和汪二仍旧静静地磕了三个头。
“爹爹呢?请来,磕一个头。”
“爹爹睡了,不要惊动吧,他的脾气又不好。”汪二低声说。
“好罢,那就给他老人家磕一个堆着罢。”
“再给阴间的妈妈磕一个。”
“还有……给阴间的哥哥也磕一个。”
忽而汪大嫂的眼泪扑的落下地了,全身颤动抽搐;汪二也木然地站着,颜色变得难看,可怕。双烛的光辉,竟暗了下去,大家都张皇失措了。终于田大娘说:“总得图个吉利,将来还要过活的!”
汪大嫂不得已,忍住了眼泪,同汪二又呆呆地磕了一个头。
第二天清晨,汪二的爹爹提了小酒壶,坐在茶馆里。
“给你老头道喜呀,老二安了家。”推车的吴三说。
“道他妈的喜,俺不问他妈的这些事!”汪二的爹爹愤然地说。“以前我叫汪二将这小寡妇卖了,凑个生意本。他妈的,他不听!”
“也好。不然!老二到哪里安家去,这个年头?”拎画眉笼的齐二爷庄重地说。
“好在肥水不落外人田。”摆花生摊的小金从后面这样说。
文本二:
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尽管他未对乡土文学做正面定义,但勾画了乡土小说的创作面貌。当时的乡土文学作家多寄寓都市,沐浴现代都市的文明,领受“五四”新潮的洗礼。
关于乡土文学,茅盾更进一步指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的图画,虽能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在乌篷船、咸亨酒店构成的乡土环境中,鲁迅以启蒙者的眼光揭示着乡土人物的麻木和愚昧。在他的乡土世界里,乡土环境绝非寄予着某种人生理想的世外桃源,鲁镇几乎等同于他所说的“铁屋子”。这种对乡土环境的严峻态度,为台静农等现代乡土作家所接受、追随。他们以朴实细密的写实风格书写老中国儿女在各自的乡土上发生的种种悲剧性故事,而小说叙述者所营造出悲哀与阴郁交织的乡村氛围,则表现出这批乡土作家对当时中国最底层社会的强烈使命感。
(摘编自《中国乡土小说史》)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事发生的时间设在夜深人静之时,既体现了主人公汪大嫂谨慎、朴实的性格,也反映了农村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的根深蒂固。
B.不同于祥林嫂被迫与人拜堂,汪大嫂主动请人牵亲,然后与汪二自愿拜堂,这表明汪大嫂勇于摆脱“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的束缚。
C.小说运用工笔对拜堂的全过程作了细致的描写,俭朴而恭敬的仪式背后是汪大嫂对获得社会承认和求得内心安宁的极度渴望。
D.小说中汪二的父亲话语虽然不多,但短短几句话就写出了他对汪二的强烈不满,而“骂不离口”则将其粗俗的特点刻画得入木三分。
8.文本一中“将来还要过活的”这句话出现两次,意蕴有相同也有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6分)
9.文本二认为,乡土文学在“特殊的风土人情画外”,应当还有“对于命运的挣扎”。小说中“对于命运的挣扎”,体现在什么地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景公登路寝之台,不能终,而息乎陛,忿然而作色,不说,曰:“孰为高台?病人之甚也!”晏子曰:“君欲节于身而勿高,使人高之而勿罪也。今高,从之以罪,卑亦从以罪,敢问使人如此可乎?古者之为宫室也,足以便生,不以为奢侈也,故节于身,谓于民。及夏之衰也,其王桀背弃德行,为璇室玉门,殷之衰也,其王纣作为倾宫灵台,卑狭者有罪,高大者有赏,是以身及焉。今君高亦有罪,卑亦有罪,甚于夏殷之王,民力殚乏矣,而不免于罪,婴恐国之流失,而公不得享也!”公曰:“善!寡人自知诚费财劳民,以为无功,又从而怨之,是寡人之罪也!非夫子之教,岂得守社稷哉!”遂下,再拜,不果登台。
景公成路寝之台。逢于何遭丧,遇晏子于途,再拜乎马前。晏子下车挹之,曰:“子何以命婴也?”对曰:“于何之母死,兆在路寝之台墉下,愿请命合骨。”晏子曰:“嘻!难哉!虽然,婴将为子复之,适为不得,子将若何?”对曰:“夫君子则有以如我者侪小人吾将左手拥格右手捆心立饿枯槁而死以告四方之士曰于何不能葬其母者也。”
晏子曰:“诺。”遂入见公,曰:“有逢于何者,母死,兆在路寝,当如之何?愿请合骨。”公作色不说,曰:“古之及今,子亦尝闻请葬人主之宫者乎?”晏子对曰:“古之人君,其宫室节,不侵生民之居,台榭俭,不残死人之墓。故未尝闻诸请葬人主之宫者也。今君侈为宫室,夺人之居,广为台榭,残人之墓,是生者愁忧,不得安处,死者离易,不得合骨。丰乐侈游,兼傲生死,非人君之行也。遂欲满求,不顾细民,非存之道。且婴闻之,生者不得安,命之曰蓄忧;死者不得葬,命之曰蓄哀。蓄忧者怨,蓄哀者危,君不如许之。”公曰:“诺。”
(节选自《晏子春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夫君子则有以/如我者侪小人/吾将左手拥格/右手捆心/立饿枯槁而死/以告四方之士曰/于何不能葬其母者也
B.夫君子则有以/如我者侪小人/吾将左手拥格/右手捆心/立饿枯槁而死/以告四方之士曰/于何不能/葬其母者也
C.夫君子则有以/如我者侪小人/吾将左手拥格/右手捆心立/饿枯槁而死/以告四方之士曰/于何不能/葬其母者也
D.夫君子则有以/如我者侪小人/吾将左手拥格/右手捆心立/饿枯槁而死/以告四方之士曰/于何不能葬其母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病人之甚也”与“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两句中的“病”字含义不同。
B.“及夏之衰也”与“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两句中的“衰”字含义不同。
C.“适为不得”与“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适”字含义相同。
D.“命之曰蓄忧”与“命曰琵琶行”(《琵琶行》)两句中的“命”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景公登路寝的高台,没有登上去就在台阶上休息,埋怨把台修得太高的人,被晏子劝谏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再登台。
B.晏子指出景公的做法比商纣王更严重,他认为景公让百姓精疲力竭仍避免不了罪名,这样长久下去国家就会有覆灭的危险。
C.逢于何的母亲去世,占卜的结果显示要在景公修的路寝的基墙下面与他的父亲合葬,逢于何于是专程去向晏子请教对策。
D.景公听到逢于何要把母亲葬在自己的宫室之内很生气,晏子从“人君之行”和“存之道”两个方面劝说景公并说服了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高,从之以罪,卑亦从以罪,敢问使人如此可乎?
(2)古之人君,其宫室节,不侵生民之居,台榭俭,不残死人之墓。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14-15题。
菩萨蛮舟次青神①
【元】李齐贤
长江日落烟波绿,移舟渐近青山曲。隔竹一灯明,随风百丈轻。
夜深蓬底宿,暗浪鸣琴筑。梦与白鸥盟②,朝来莫漫惊。
【注】①这是李齐贤奉使川蜀途中所写的一首词。②白鸥盟:出自《州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跨岛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后人以与鸥鸟置餐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词按照时间顺序,从“日落”写到“灯明”,然后写到“夜深”,再至“朝来”,依次叙写。
B.“轻”是“双关”的修辞手法,既指船行,也表现了船上人心情的轻松愉快。
C.下片写晚上人睡的情景,夜深人静,词人宿于船篷之下,暗浪拍打船舷,给人一种悲凉凄冷之感。
D.结尾写词人梦中与白鸥结盟,早上醒来时请白鸥不要惊惧,借典抒发了词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15.“长江日落烟波绿,移舟渐近青山曲”,这里写的“日落”景象,与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桃花源记》以生于溪岸、别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__”的桃花林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意境开阔博大,其中“_________”是写景的总括之句,“_________”则由景物过渡到人事。
(3)黄河文化博大精深,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来深受诗人喜爱和重视,是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能否将珍贵的文物置于掌中观赏品味?能否步入千年墓穴一探究竟?能否与未曾展出的国宝亲密接触?……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博物馆已经发生了____①_____的变化。有了科技的助力,这些往日因时空限制而____②____的事情都已成为现实。“博物馆+高科技”让那些沉睡千年的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为越来越多的人带来不一样的观展体验,让他们可以去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看那些本来“看不到的事物”。
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那场名为《清明上河图3.0》的高科技互动展演艺术,用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古代绘画艺术。观众们沿着张择端的笔触走进繁华的北宋都城汴梁,穿梭于楼台之间,泛舟于汴河之上,观两岸人来人往,看水鸟掠过船篷。沉浸其中,确有一种____③____的情趣。在2016年的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上,首都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上下6层、深达7.5米的妇好墓葬一览无余。此外还有一些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以数字化方式展现文物全貌。观众只需在屏幕上滑动手指,就可近距离、全角度现赏文物,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仓库里、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托在手上”,全方位观察岁月留下的每一处细痕。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5分)
19.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
B.去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
C.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
D.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仓库里、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托在手上”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相比于传统的语言机器人,ChatGPT能够理解聊天的上下文语境,并且使用更接近人类日常的语言进行聊天。___①__,ChatGPT还能完成撰写邮件、视频脚本、翻译、代码,甚至写小说、做考试题和撰写学术论文。ChatGPT在开放后引发了人工智能圈的轰动,短短几天时间内就吸引了几百万人的注册,不少人称誉它为“最智能的聊天机器人”。
另一方面,ChatGPT对教育界和学术界造成了重大的冲击。它不仅能够通过大学和专业资格考试,还能_ _②___,这些由人工智能生成的论文甚至连专业研究者也无法轻易分辨出来。据《自然》杂志网站报道,至少有4份已发表和预印本上的论文使用了ChatGPT作为论文的“合著者”。
目前, _③_ ,完全禁止或严格限制使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机器人撰写学术论文,如《自然》杂志明确了学术论文中使用人工智能写作工具的规定,《科学》杂志声明不接受使用ChatGPT生成的投稿论文。学术工作者普遍认为,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很有趣,但离真正的学术写作(或科学研究)还很远。正如工具开发者所述,“ChatGPT有时会写出看似合理但不正确或荒谬的答案”。
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根据文段三个小节内容,以“ChatGPT”为开头,运用被动句的形式分别对ChatGPT作出评价。(3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要求:全面理解漫画的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启发式解析,像学霸一样思考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押题卷(四)(全国甲卷)
答案详解
【答案速查】 倍速核对 有的放矢
1-3BBD 4-5 AB 7D 10-12ACC 14C 19B
【详解详析】 查漏补缺 融会贯通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押有所据·押热点素材
论述类文本王丹《“银发族”再就业提速意味着什么》为阅读材料,关注社会热点,提出了老年人的再就业问题,对于备受关注的老年人口就业权益保障,亟须给予关注,老年人重返劳动力市场、参与社会建设,对经济发展乃至文明涵育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实用类文本节选自一组人体免疫等相关科普类材料,体现了关注生命关注健康的育人理念。
押题指数:☆☆☆☆☆
1 B
2.B
3 D
4.A
5.B
6.①咳嗽发烧的症状是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与病毒战斗的必然表现,不必过分惊慌;②流感病程为2—3周,要有耐心,如果让药物代替免疫系统的功能,不利于免疫系统的锻炼;③免疫系统的反应速度快,一般不需借助外力就可以控制病毒实现自愈。
(二)现代文阅读Ⅱ
押有所据·押热点素材
《拜堂》选自二十年代乡土作家台静农的小说。被鲁迅誉为“在争写着恋爱的悲欢,都会的明暗的那时候,能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
小说《拜堂》写的是兄亡嫂嫁弟的转房婚俗。哥哥汪大死后,弟弟汪二和嫂子有了关系,已有了四个月的身孕,他们决定拜堂成婚,小说以简洁沉郁的笔调描写了他们半夜子时草草拜堂成亲的场景,揭示了充满了封建色彩的古老乡镇下层人们的窘困悲苦的生存状态和压抑苦痛的内心世界。
双文本链接,命题选材与《中国乡土小说史》相比较,扣《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押题。
押题指数:☆☆☆
7 D
8.相同:都体现出对礼教的屈从,是为了让婚姻得到大家认可。
不同:第一次体现的是汪大嫂为了将来的生活有脸面的心理,包含着生存的无奈;第二次田大娘所说,意在安慰,劝汪大嫂把仪式举行完。
9.①为了活下去,汪大嫂无奈选择同汪二结合,体现了生命的坚韧;②田大娘认为小户人家不必守节,是对汪大嫂再嫁的支持;③田大娘和赵二嫂的坦然相助以及体贴的安慰,为汪大嫂与汪二拜堂注入了坚定的力量。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A
11.C
12.C
13.(1)现在修高了,跟着就给加上罪名;修低了,也跟着给加上罪名,我冒昧地问一句,像这样役使人可以吗?
(2)古代的国君,他们修宫室节约,不侵占百姓的居室,楼台亭榭简朴,不毁坏死人的坟墓。
参考译文:
景公登路寝宫前的高台,不能到达顶端,就在台阶上休息,非常气愤地改变了脸色,很不高兴地说:“是谁建的高台?让人这么疲惫?”晏子说:“您如果想节省体力,就不要让人修这么高;既然让人修这么高,就不要怪罪修建的人。现在修高了,跟着就给加上罪名;修低了,也跟着给加上罪名,我冒昧地问一句,像这样役使人可以吗?古时候君主修建宫室,是为了便利生活,不搞成奢侈华丽,所以他们自身节俭又教育百姓。到了夏朝衰微的时候,它的君王桀背弃了为君的德行,修建了以美玉为材料的宫室门户;商朝衰微的时候,商的君王纣修建了倾宫灵台,修得低矮的有罪,修得高大的有赏,因此他们自身都遭到了祸害。现在您的情况是,修高了也有罪,修低了也有罪,这比夏、商的君王桀、纣还厉害,百姓精疲力竭,但仍避免不了罪名,我担心国家将有覆灭的危险,您也不能享有齐国了!”景公说:“您说的好,我自己知道修建路寝台确实劳民伤财,没有用处,又埋怨筑台的人,这是我的罪过了。假如不是先生您的教诲,我怎么能够保持国家?”景公于是下了路寝台,拜了两拜,不再登上去。
景公修成了路寝台的台基。逢于何遇上丧事,在路上遇到晏子,在晏子的马前拜了两次。晏子下车向逢于何拱手还礼,说:“先生有什么事吩咐我?”逢于何回答说:“我的母亲去世了,占卜要葬在路寝台的基墙下,希望请求国君准予合葬。”晏子说:“唉!困难啊,虽然这样,我将替你转告这件事,如果请求得不到同意,你将怎么做?”逢于何回答说:“君子总是有作为的,像我这样的小民我将用左手扶着灵车右手捶心站到饥饿枯槁而死。用它来告知四方的人士:我是不能安葬我母亲的人。”
晏子说“好。”于是入朝见景公,说:“有一个叫逢于何的,母亲去世了,占卜说要葬在路寝墙下,当如何处置此事?他希望母亲和父亲合葬。”景公改变脸色,很不高兴,说:“从古到今,你听说过请求安葬死人在国君的宫室的事情吗?”晏子回答说:“古代的国君。他们修宫室节约,不侵占百姓的居室,楼台亭榭简朴,不毁坏死人的坟墓。所以未听说过请求安葬死人在国君的宫室的事情。现在君王大量修建宫室,抢夺百姓的居室,到处建楼台亭榭,毁坏死人的坟墓,这使活着的人忧愁,不能安居,死了的人分离,不能合葬。过度奢侈玩乐,对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一概轻慢,不是做国君的德行啊。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与需求,不顾念百姓,这不是保存国家的办法。况且我听说,活着的人不得安居,叫做蓄积忧愁;死了的人得不到安葬,这叫蓄积悲哀。蓄积忧愁就怨恨,蓄积悲哀就危险,您不如答应他。”景公说:“好。”
(二)古代诗歌阅读
14.C
15.①本词这两句写的是川蜀途中所见的日落景象,重点写了烟波之色彩和青山之形状;白词写的是江南日出景象,突出江花江水的色彩。
②虽为不同时间的景象,但都是色彩明媚的、美丽的、迷人的。
③都借景抒情,体现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李词两句写行船之人在日落时靠岸停泊看到了美景,寻到了住处,可见其心情愉悦。白词两句借美好的江南风景抒写自己回忆起江南时的愉悦心情。
名篇名句默写
16.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1)翻天覆地(2)不可企及(3)身临其境
18.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那场名为《清明上河图3.0》的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是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与古代绘画艺术的完美融合。
19.B
20.①除了聊天机器人的功能;②撰写专业性极高的学术论文;③最近多家学术期刊也发表声明。
21.①ChatGPT被誉为“最智能的聊天机器人”。②ChatGPT被用于撰写专业性学术论文。③ChatGPT撰写的学术论文被认为答案看似合理但不正确或荒谬。
四、写作
例文:
人生之常是无常
漫画中的人奔波在外,忽然下起瓢泼大雨,而他没带伞,只得戴上帽子,但他并没有奔跑,更没有惊慌失措,好像已经习以为常,任凭淅淅沥沥的雨洒在身上。
“下雨没带伞,带伞不下雨”,就像人生。如果说不定的雨意味着可能遇见的意外,那伞就是我们提前的准备了。雨不知何时会下,伞也不知何时要带。人生变幻多端,难以预测,或许我们无法时刻做好准备,但当它发生时,无论是否带伞,我们都应该大胆面对。同样,提前带伞,却不下雨,虽说是做了“无用功”,但未雨绸缪,就算虚惊一场,也是值得。
“说是人生无常,却也是人生之常。”生活中,有些人有些事,上一秒恒定如常,下一秒变化无常。面对无常,我们不该执着于圆满。酒饮微醺,花看半开,就是面对无常最好的姿态。
人生之常是无常,所以我们要保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心态。“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是洪应明的豁达;“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是陶渊明的潇洒;“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是苏轼的坦荡。生活中,我们往往无法预料到哪天会下雨,毕竟人生所遇无常事居多,我们要经历的跌跌撞撞、起起伏伏从来不可提前知晓。生命不是一道铁轨,我永远不知道自己将要驶向何方,路上又会遇上怎样的风景。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我们面临的意外越来越多,所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开始被外界干扰,开始迷茫,开始怀疑自我。身边亲近的人也许会忽然离开,我们竭尽全力去做的事也许还会失败。既然这样,只有我们不再执着,才能真正释怀。因此,人生中,面对无常事时,我们以当平常心对待,放平心态,纵然泰山崩于前,依然处变不惊,去留无意。
人生之常是无常,既然如此,我们更该把握当下,继续前行。不论好与坏,顺或逆,都是一场值得期待的邂逅。处于人生路上,逝去的依然逝去,未来的还未到来,只有当下还能把握。前方道路一切皆有可能,并非必然,我们能做的唯有抓住当下。常常我们考试前复习的知识点,一个也没考,而考到的全是没复习到的;常常我们努力工作时老板看不到,稍微懈怠会儿又恰好被逮个正着。未来未知,我们不能彷徨,而应继续前行,努力不一定会有收获,不努力却一定没有机会。明天是否会下雨,没有人会告诉你。但把握当下,继续前行,始终是我们现在最该做出的选择。
人生无常,有雨不定。有所准备,可以从容不迫,突然来临,也要勇敢面对。保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更需得把握当下,继续前行。
2023届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冲刺押题卷(四)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冲刺押题卷(四)含解析,共27页。
2023届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冲刺押题卷(三)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冲刺押题卷(三)含解析,共23页。
2023届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冲刺押题卷(二)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考前30天冲刺押题卷(二)含解析,共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