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5章第2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练习课件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11/1431690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5章第2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练习课件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11/1431690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5章第2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练习课件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11/1431690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5章第2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练习课件04](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11/14316902/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5章第2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练习课件05](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11/14316902/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5章第2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练习课件06](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11/14316902/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5章第2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练习课件07](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11/14316902/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5章第2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练习课件08](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11/14316902/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集体备课ppt课件
展开一、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1.植物呼吸作用的实验(1)装在暖水瓶中的萌发的种子使温度计显示的温度 ,说明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其中的 发生了变化,释放出 ,一部分能量用于 ,还有一部分能量以 的形式散失了。 (2)将萌发的种子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 ,说明种子萌发时放出了 。 (3)将燃烧的蜡烛放入装有萌发种子的瓶子中,火焰立刻 ,说明瓶中的 被萌发的种子吸收了。
2.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 ,将有机物分解成__________和 ,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3.呼吸作用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细胞中的 内进行的。 5.农田适时松土,遇到涝害时排水,都是为了使植物的根得到充足的 ,保证 作用的正常进行。 6.贮藏粮食时,保持干燥和 ;贮藏水果、蔬菜时,降低温度或 浓度,都是为了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
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1.呼吸作用的实质是 分解,释放 。 2.任何活细胞都在不停地进行呼吸作用,一旦 作用停止,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三、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作用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不断消耗大气中的 ,又将 排放到大气中,对维持生物圈中 的相对平衡起了重要作用。 2.要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一方面应当保护现有森林,并 ,充分发挥绿色植物消耗 、制造 的功能;另一方面,要开展国际合作,减少 的排放。
影响呼吸作用的主要因素1.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呼吸作用加强;温度过高或过低,呼吸作用减弱。2.水分在一定范围内,细胞含水量增加,呼吸作用增强。3.氧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呼吸作用显著加强。4.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较大时,会抑制呼吸作用。在贮藏蔬菜、水果、粮食时用低温、干燥、充加二氧化碳等措施,延长贮藏时间。
【例题】 在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有时要促进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时又要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下面四个选项中,与其他三个作用不同的是( )A.低温贮藏水果、蔬菜B.农田及时松土C.贮藏粮食时,向密闭的粮仓内充加二氧化碳D.小麦种子晒干入仓解析:低温会抑制水果、蔬菜的呼吸作用,延长保鲜时间;及时松土可以促进植物根的呼吸作用;贮藏粮食时,向密闭的粮仓内充加二氧化碳,可以抑制粮食的呼吸作用,延长保存时间;小麦种子晒干后,水分少,呼吸作用弱,可以延长保存时间。答案:B
1.下列四名同学的观点,正确的是( )A.小王认为: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无法进行呼吸作用B.小柯认为:绿色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时一定不能进行光合作用C.小明认为: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利用二氧化碳,放出氧气D.小红认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为人和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氧气
2.夏天,把手伸进刚收获的小麦堆里,会感到发烫,其原因是( )A.夏天的气温过高B.种子呼吸作用旺盛,产生的热量多C.种子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热量D.种子呼吸作用微弱,产生的热量多
3.人们在清晨刚进入种植蔬菜的密闭大棚内,会感到气闷,主要原因是( )A.蔬菜的呼吸作用使温度降低B.蔬菜的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C.蔬菜的光合作用制造了氧气D.人体呼出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4.植物任何部位的活细胞都能进行的生理过程是 ( )A.呼吸作用B.光合作用C.蒸腾作用D.细胞分裂
5.蔬菜、水果放在冰箱冷藏柜中,贮藏时间会更长,其主要原因是低温条件下( )A.光合作用减弱B.水分的蒸发减少C.细胞分裂的速度加快D.呼吸作用弱,有机物消耗少
6.夜间卧室内不宜放置过多的花草,否则会影响人的健康,其原因是( )A.使室内空气潮湿B.与人争夺氧气C.与人争夺二氧化碳D.释放过多的氧气
7.农民伯伯经常在雨后一两天对庄稼进行松土,意义在于( )A.使土壤中充满空气,促进根部呼吸B.排除田间杂草,促进植物生长C.使土壤中充满二氧化碳,抑制根的呼吸D.锄断庄稼过多的根,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8.右图实验中,广口瓶内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内放一株绿色植物,用瓶塞塞住,并用凡士林密封。请回答下列问题。(1)要验证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需将装置放置在黑暗的环境中,目的是避免瓶内的植物进行 作用,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 (2)在黑暗中放置较长时间后,发现广口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得 ,表明植物 作用释放的 与澄清石灰水发生了反应。 (3)将该装置移到阳光下较长时间,取下其中一片叶进行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处理,结果发现叶片 (填“变蓝”或“不变蓝”),原因是 。 (4)该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是 。
解析:(1)验证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需将装置放在黑暗的环境中,否则绿色植物会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使实验效果不明显。(2)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表明了呼吸作用释放出了二氧化碳。(3)在阳光的照射下,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叶片遇碘变蓝。(4)该实验如果设计对照实验,将会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答案:(1)光合(2)浑浊 呼吸 二氧化碳(3)变蓝 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4)缺少对照实验(或对照组或对照)
9.下面左图是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示意图,右图是植物细胞内进行生命活动的示意图,甲为细胞内有关结构,a、b分别表示某种气体。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吸收的水绝大部分通过 作用散失,其失水的“门户”是左图中的[ ] 。 (2)若右图中a、b分别表示二氧化碳和氧气,则甲代表的结构是 ,此时细胞内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为 作用,该项生命活动能合成储存能量的 ,并能维持大气中的 平衡。(3)若b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右图表示细胞内正在进行 作用,其主要意义是为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 。
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课文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课文配套课件ppt,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一昼夜,上下两面,叶绿素,黄白色,叶绿体,纤维素,蛋白质和脂质,DNA,生产者,食物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图片ppt课件: 这是一份生物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图片ppt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成熟区,水蒸气,保卫细胞,气体交换,大气湿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备课课件ppt,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卵细胞,受精卵,人工辅助授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