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04【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押题卷(天津卷)(解析版)
展开【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全真模拟押题卷(天津卷)
高三生物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卷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高尔基体可将蛋白前体水解为活性物质,如将1分子胰岛素原水解为1分子胰岛素和1分子C肽(后者不易降解),然后将这些产物分类、包装、分泌到细胞外。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可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高尔基体的亚显微结构
B. 人体不同细胞中高尔基体的数目和发达程度取决于遗传物质的差异
C. 高尔基体可合成蛋白酶参与胰岛素原的水解
D. 通过检测C肽含量可推测糖尿病人胰岛B细胞的受损情况
【答案】D
【解析】
【分析】高尔基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和分泌有关,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分泌过程中,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并且形成囊泡,包裹分泌物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细胞外。
【详解】A、要观察高尔基体的亚显微结构需要使用电子显微镜,A错误;
B、人体不同细胞都是由受精卵细胞分裂分化产生的,因此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相同,由于细胞分化使得不同细胞中高尔基体的数目和发达程度不同,B错误;
C、蛋白酶合成是在核糖体上完成的,C错误;
D、根据题意可知,高尔基体可以将1分子胰岛素原水解为1分子胰岛素和1分子C肽,且C肽不易降解,而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因此通过检测C肽含量可推测糖尿病人胰岛B细胞的受损情况,D正确。
故选D。
2、呼吸性碱中毒是指肺过度通气使血浆H2CO3浓度或动脉血CO2分压(PaCO2)降低而导致pH升高的现象,患者可能出现眩晕、手足麻木、抽搐等症状。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患者内环境pH大于7.45
B. 维持内环境pH稳态只依靠呼吸系统
C. 情绪激动时呼吸急促可能引起呼吸性碱中毒
D. 可用大纸袋捂住患者口鼻增加PaCO2以缓解症状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详解】A、内环境正常的酸碱度在7.25-7.45之间。呼吸性碱中毒会导致患者内环境pH大于7.45,A正确;
B、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维持内环境pH稳态需要依靠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B错误;
C、情绪激动时呼吸急促,会导致肺过度通气,进而可能引起呼吸性碱中毒,C正确;
D、可用大纸袋捂住患者口鼻增加CO2分压,进而缓解眩晕、手足麻木、抽搐等症状,D正确。
故选B。
3、下列关于分离的相关实验中,叙述错误的是( )
A. 依据吸收光谱的差异对光合色素进行纸层析分离
B. 利用离心技术将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开
C. 用胰蛋白酶处理离体的动物组织,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
D. 利用电泳技术将不同长度的DNA片段分离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详解】A、依据光合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对光合色素进行纸层析分离,A错误;
B、由于噬菌体和细菌的质量不同,所以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颗粒或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沉淀物中留下重量较重的大肠杆菌,将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开,B正确;
C、胰蛋白酶处理动物组织,可以使动物组织细胞间的胶原纤维和细胞外的其他成分酶解,获得单个细胞,C正确;
D、DNA凝胶电泳是根据DNA分子大小来分离和识别DNA片段的技术,在一定的电场强度下,DNA分子的迁移速度取决于分子筛效应, 具有不同的相对分子质量的DNA片段泳动速度不一样,可进行分离,D正确。
故选A
4、图表示几种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图1中H+向外运输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B. 图1所示全部过程中,光能转化为了ATP中的化学能
C. 图2中Na+向细胞内运输与葡萄糖进红细胞的方式相同
D. 图2中甲、乙载体蛋白都可以运输两种物质,说明载体蛋白不具有专一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1为光反应过程,图2为钠钾泵转运过程,其中图2中Na+向细胞内运输需要载体,且从浓度高向浓度低转运,不消耗能量,与葡萄糖进红细胞的方式相同,均属于协助扩散。
【详解】A、图1中H+向外运输的方式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A正确;
B、图1中所示全部过程为光反应,该过程发生了光能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的能量转换,B正确;
C、图2中Na+向细胞内运输需要载体,且从浓度高向浓度低转运,不消耗能量,与葡萄糖进红细胞的方式相同,属于协助扩散,C正确;
D、尽管图2中甲、乙载体蛋白都可以同时参与运输两种物质,不能转运其他物质,不能说明载体蛋白不具有专一性,D错误。
故选D。
5、研究人员在线虫细胞中发现了一种只由21个核苷酸组成的RNA,命名为lin4。lin4本身不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但是可以结合在M基因转录出的mRNA上,抑制M蛋白的合成。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lin4中碱基的数量关系满足A+G=C+U
B. lin4与M基因的mRNA存在碱基互补的序列
C. lin4通过抑制M基因的转录过程,进而抑制M蛋白的合成
D. 若lin4的基因发生突变,则细胞中M蛋白的含量将会下降
【答案】B
【解析】
【分析】lin4能与M基因转录出的mRNA结合,抑制M蛋白的合成,说明二者存在碱基互补配对序列,通过影响M基因的翻译的过程影响M蛋白的合成。
【详解】A、lin4是单链RNA,单链中不一定满足A+G=C+U,A错误;
B、lin4能与M基因转录出的mRNA结合,说明二者存在碱基互补配对序列,B正确;
C、lin4通过抑制M基因的翻译过程,进而抑制M蛋白的合成,C错误;
D、若lin4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会导致该基因与M基因转录出的mRNA不能结合,减少对M蛋白合成的抑制作用,M蛋白的含量可能上升,D错误。
故选B。
6、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细胞正常的生命现象,对维持个体正常的生长发育及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只有衰老的细胞才会发生细胞凋亡
B. 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
C. 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D. 衰老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答案】A
【解析】
【分析】1、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A、蝌蚪尾巴的消失、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等都涉及细胞的凋亡,并非只有衰老的细胞才会发生细胞凋亡,A错误;
B、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对于多细胞生物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B正确;
C、根据分析可知,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C正确;
D、衰老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D正确。
故选A。
7、如图为某自花传粉的二倍体植株一个体细胞中一对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A1/A2基因和B/b基因的遗传都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B. 若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则可能产生四种基因型的花粉
C. 若A2基因所在染色体片段缺失,且该植株花色性状发生改变,则A2相对于A1为显性
D. 若该细胞在含有15N的营养液中有丝分裂一次,则子细胞中有1/2 的DNA分子含15N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自由组合型和交叉互换型;DNA在复制时,以亲代DNA的每一条链作模板,合成完全相同的两个双链子代DNA,每个子代DNA中都含有一条亲代DNA链,这种现象称为DNA的半保留复制。
【详解】A、单考虑一对基因,A1/A2基因和B/b基因都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它们的遗传都遵循基因分离定律,A正确;
B、若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则可能产生四种基因型(A1B、A1b、A2B、A2b)的花粉,B正确;
C、若A2基因所在染色体片段缺失,且该植株花色性状发生改变,说明原来基因型(A1A2)便变成(A1)时由红色变成白色,则A2相对于A1为显性,C正确;
D、最初DNA分子的两条单链均不含15N,在含15N的营养液中进行一次有丝分裂,DNA只复制一次,根据半保留复制特点,每个新合成的DNA分子都含15N,D错误。
故选D
8、为调查沟渠中钉螺的数量,捕获900只钉螺,用红色、白色、蓝色颜料各标记300只,放回沟渠20天(钉螺已充分分散)后随机捕获300只,其中红色、白色、蓝色标记钉螺分别为24、21、26只。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该调查采用了标记重捕法
B. 依据白色标记进行估算,种群数量约为1250只
C. 计算三种颜色估算结果的平均值,可减小误差
D. 如果出现部分钉螺标记丢失,会使估算结果偏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标记重捕法。这种方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
【详解】A、该调查方法先捕获部分个体标记后放回,再捕获部分个体后根据标记数进行计数,是标记重捕法,A正确;
B、依据白色标记计算,第一次标记300只,第二次捕获300只中有21只被标记,即300÷x=21÷300,x约为4286,B错误;
C、不同颜色得到的数据不同,根据三种颜色估算结果的平均值是可减小误差,C正确;
D、如果部分标记丢失,说明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有标记的个体数目偏少,会导致估算结果偏大,D正确。
故选B。
9、明代冯时任在《酒中》记载:“每至桑落时,取其寒暄得所,以井水酿酒甚佳”意思是每到桑叶飘落的季节,井水的温度最适宜酿酒,所酿造的酒品质最好。有关桑叶酒的酿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用密闭容器进行桑叶酒发酵时,需定期放气
B. 采用井水酿制,主要是因井水温度有利于微生物发酵
C. 酿制中期起泡现象是微生物有氧呼吸产生的CO2释放形成的
D. 桑叶酒发酵时,可用重铬酸钾测定酒精含量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果酒制作利用了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可以把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
【详解】A、酿酒时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CO2,需定期放气,A正确;
B、井水温度较高,采用井水酿制,主要是因井水温度有利于微生物发酵,B正确;
C、酿制中期起泡现象是微生物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释放形成的,C错误;
D、桑叶酒发酵时产生酒精,酸性重铬酸钾遇酒精变成灰绿色,可根据颜色深浅测定酒精含量的变化,D正确。
故选C。
10、当受到干旱、盐渍或寒冷环境胁迫时,植物体内的脱落酸(C15H20O4)水平会急剧上升,并出现若干特定基因的表达产物,抗逆性增强。倘若植物体并未受到胁迫,只是吸收了相当数量的脱落酸,其体内也会出现这些基因的表达产物。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植物激素及环境因素对植物生命活动都具有调节作用
B. 果蔬、粮食中均天然含有脱落酸,对人类和环境安全
C. 使用外源脱落酸可增强植物的抗逆性,可用于农业生产
D. 环境影响脱落酸的含量,脱落酸是基因表达的直接产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脱落酸的生理功能有以下几种:1.抑制生长,外施脱落酸浓度大时抑制茎、下胚轴、根、胚芽鞘或叶片的生长;2.维持芽与种子休眠,休眠与体内赤霉素与脱落酸的平衡有关;3.促进果实与叶的脱落;4.促进气孔关闭,脱落酸可使气孔快速关闭,对植物又无毒害,是一种很好的抗蒸腾剂;5.影响开花,在长日照条件下,脱落酸可使草莓和黑莓顶芽休眠,促进开花;6.影响性分化,赤霉素能使大麻的雌株形成雄花,此效应可被脱落酸逆转,但脱落酸不能使雄株形成雌花。
【详解】A、脱落酸是一种植物激素,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产生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环境因素也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A正确;
B、成熟的果蔬、粮食中均天然含有脱落酸,对人类和环境安全,B正确;
C、据题意可知,使用外源脱落酸,植物体内也会出现若干特殊基因表达产物,可增强植物的抗寒性、抗旱性和抗盐性,用于农业生产,C正确;
D、基因表达的直接产物为RNA或者是蛋白质,从脱落酸分子式(C15H20O4)可以判断出脱落酸既不是RNA也不是蛋白质,所以脱落酸不是基因表达的直接产物,D错误。
故选D。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睡眠剥夺(SD)即减少受试者的睡眠时间。研究发现,睡眠会影响人体内一氧化氮(NO)的含量。NO是迄今在体内发现的第一种气体神经递质,NO存在于神经元、免疫细胞等细胞中。NO具有疏水性,可自由穿过细胞膜,细胞膜上未发现相应的受体蛋白。
科学家最早在海马突触中发现,NO能刺激前后两个神经元持续兴奋,这被认为是生物体学习与记忆的基础机制。在海马神经元中,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谷氨酸(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Ca2+内流,在钙调蛋白的作用下,一氧化氮合酶(NOS)被激活,生成的NO可逆向传递信息,调节突触强度。
长期严重SD使NO的含量增加,从而影响人体的学习与记忆能力,严重时还可能使神经元凋亡,NO含量异常容易诱发机体自身免疫疾病。NO的含量不同会触发生物体发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其主要机制如下图所示。
11. 下列关于NO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NO与谷氨酸的释放方式相同
B. NO的受体位于靶细胞内
C. 突触间隙中的NO可以向突触前膜传递信息
D. Ca2+内流会改变膜内外电位差,并促进NO生成
12. 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有助于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的NO运输途径可能是途径I
B. 长期严重SD易引起过敏反应
C. 长期严重SD可能通过抑制有氧呼吸促进细胞凋亡
D. 谷氨酸的作用引起NO扩散并调节谷氨酸释放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
【答案】11. A 12. B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①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②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等。③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④兴奋传递特点:单向性(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⑤神经递质作用效果有两种:兴奋或抑制。
【11题详解】
A、NO具有疏水性,可自由穿过细胞膜,以自由扩散方式从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以胞吐的方式释放 ,A错误;
B、细胞膜上未发现NO相应的受体蛋白,NO的受体位于靶细胞内 ,B正确;
C、NO能刺激前后两个神经元持续兴奋,突触间隙中的NO可以向突触前膜传递信息 ,C正确;
D、Ca2+内流,会使膜内正电位增大,会改变膜内外电位差,并促进NO生成 ,D正确。
故选A。
【12题详解】
A、途径I中突触后膜释放的NO,逆向传递信息,使前后两个神经元持续兴奋,有助于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的NO运输途径可能是途径I ,A不符合题意;
B、长期严重SD易引起自身免疫病 ,B符合题意;
C、长期严重SD使NO的含量增加,经途径Ⅲ抑制细胞核和线粒体的活动,长期严重SD可能通过抑制有氧呼吸促进细胞凋亡 ,C不符合题意;
D、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谷氨酸(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释放的NO逆向传递信息,促进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进而使突触后膜释放NO,谷氨酸作用引起NO扩散并调节谷氨酸释放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 ,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共 5 题, 共 52分。
13、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气孔因素是导致光合速率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者获得了某作物的OST1基因功能缺失突变体,并利用该作物的野生型和突变体进行了相关实验。
(1)在研究干旱胁迫与气孔导度(气孔张开程度)以及胞间CO2浓度的关系时,发现轻度胁迫下,野生型的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同时下降,原因是______;而重度胁迫下,气孔导度下降,胞间CO2浓度反而增加,请从CO2的来源和去路的角度分析其原因______。
(2)在研究光照强度与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关系时,得到某光照强度下突变体与野生型的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的数据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______(填“野生型”或“突变体”)在单位时间内固定的CO2多,理由是______。
(3)研究表明,野生型植株中OST1蛋白能够促进气孔打开,提高光合速率。研究人员推测,OST1基因表达受到光合作用产物(如蔗糖)的调控,蔗糖浓度升高能降低气孔开放程度。为了验证上述推测,利用下面给定的实验材料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结果______。
实验材料:传粉后第15天的该作物野生型和突变体各若干株、蔗糖溶液、蒸馏水等。
【答案】(1) ①. 轻度胁迫下,气孔部分关闭,CO2供应不足,导致胞间CO2浓度下降,所以气孔导度和CO2浓度都下降 ②. 重度胁迫导致代谢功能的破坏,使得CO2的固定明显减少,胞间CO2的消耗也减少;干旱可能导致呼吸作用增强,使得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2) ①. 野生型 ②. 野生型的气孔导度大,进入叶片的CO2多,而胞间CO2浓度与突变体相近,说明野生型的光合速率较高,能较快地消耗CO2
(3)实验思路:分别用一定量的蔗糖处理传粉后第15天的野生型和突变体作物,对照组注射等量的蒸馏水,一段时间后检测叶片中气孔的开放程度。预测结果:与对照组相 比,实验组气孔开放程度明显降低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野生型气孔导度大,进入叶片的CO2多,而胞间CO2浓度与突变体相近。说明野生型的光合速率较高,能较快地消耗CO2,所以野生型在单位时间内固定的CO2多。
【小问1详解】
轻度胁迫下,主要是气孔因素起作用,此时部分气孔关闭,CO2供应不足,导致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下降。
严重胁迫下,主要是非气孔因素起作用,重度胁迫导致代谢功能的破坏,使得暗反应CO2的固定减少,对胞间 CO2的消耗减少;重度胁迫还可能导致呼吸作用增强,使得胞间CO2浓度增加。
【小问2详解】
根据柱形图,野生型气孔导度大,进入叶片的CO2多,而胞间CO2浓度与突变体相近,说明野生型的光合速率较高,能较快地消耗CO2,所以野生型在单位时间内固定的CO2更多。
【小问3详解】
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OST1基因表达受到光合作用产物蔗糖的调控,进而影响气孔的开放程度。实验材料为OST1基因功能正常的野生型植株和OST1缺失突变体,两种植物均用蔗糖处理,再对叶片气孔的开放程度进行检测。根据上述分析,实验思路为:分别用一定量的蔗糖处理野生型和突变体作物,对照组注射等量的蒸馏水,一段时间后检测叶片中气孔的开放程度。蔗糖浓度升高能降低气孔开放程度,所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气孔导度明显降低。
14、“纳米曝气-生物膜-水生植物”一体化生态修复集成系统是当前城市黑臭河道治理常用技术手段,该系统分别从水体增氧、微生物负载增殖、植物吸收降解等途径对黑臭水体进行全面水质净化,有效地消除水体黑臭,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实现对河道的生物修复。下图1是该河道引清渐推生态修复工程流程图,图2是该河道的模拟修复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河道因工厂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会导致水体中_______等元素含量升高,引起藻类大量繁殖,其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引起水体溶氧量下降,造成鱼类等死亡,进一步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
(2)纳米曝气机可产生纳米级的细小气泡,能快速增加水体溶解氧,有利于__________,从而提高治污效果。
(3)沉水植物对于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和保持水体清洁状态具有重要作用,河道沉水植物在选择时要综合考虑河道水体的__________(答出3点)等条件。在向河道内移栽沉水植物之前,先引进清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和浮床上的挺水植物相比,沉水植物在净化水体效果方面的优点有__________。
(4)在水体中放养食藻虫能有效降低藻类和有机碎屑的含量,这说明食藻虫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可能是_________。相比于直接投放到水体中,将光合细菌和硝化细菌等微生物固定在生物膜上的优点有__________。
【答案】(1)N、P (2)增强好氧生物的有氧呼吸,促进河中的污染物加速降解
(3) ①. 温度、光照条件和污染状况 ②. 增加水体透明度,有利于沉水植物光合作用,促进生长 ③. 沉水植物根茎叶完全沉浸,可以从底泥中吸收N、P等元素,增加水体溶解氧的含量
(4) ①. 消费者和分解者 ②. 防止微生物沉降,造成二次污染
【解析】
【分析】1、反馈又称回馈,是控制论的基本概念,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反馈可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前者使输出起到与输入相反的作用,使系统输出与系统目标的误差减小,系统趋于稳定;后者使输出起到与输入相似的作用,使系统偏差不断增大,使系统振荡,可以放大控制作用。
2、天然水体中磷和氮(特别是磷)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是浮游生物数量的控制因素。天然水体接纳含有大量的氮、磷及其他无机盐类的废水后,水中营养物质增多,促使自养型生物旺盛生长,某些藻类的个体数量迅速增加,而藻类的种类则逐渐减少。水体中的藻类本来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蓝细菌的大量出现是富营养化的征兆,随着富营养化的发展,最后变为以蓝细菌为主。
3、沉水植物是指植物体完全沉没于水中的植物。它们的根有时不发达或退化,植物体的各部分都可吸收水分和养料,通气组织特别发达,有利于在水中缺乏空气的情况下进行气体交换。这类植物的叶子大多为带状或丝状,如苦草、金鱼藻、狐尾藻、黑藻等。
【小问1详解】
生活污水和化肥、食品等工业的废水以及农田排水都含有大量的氮、磷及其他无机盐类。
【小问2详解】
对于水体有机物污染降解的主力军之一是好氧微生物。增加水体的溶氧量,有利于增强好氧生物的有氧呼吸,促进河道中的污染物加速降解,从而提高治污效果。
【小问3详解】
由于沉水植物是完全沉没于水中的,如果污染特别严重导致水质过差,河道所在区域光照不佳,这些都会导致水体透光性不良,影响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在选择利用沉水植物进行河道水体治理时需要考虑光照、温度及污染情况。
引进清水可增加水体透明度,有利于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促进生长。
从图示可以看出,浮床上的挺水植物根系没能扎入水底的土壤中,而沉水植物的根系是扎入水底土壤中的。因此,和浮床上的挺水植物相比,沉水植物在净化水体效果方面的优点有沉水植物根茎叶均完全浸没,可以从底泥中吸收N、P等元素;植物的根系能够释放一定量的氧气,通过改变根系周围环境的氧化还原状态,从而影响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过程。
【小问4详解】
从“在水体中放养食藻虫能有效降低藻类和有机碎屑的含量”可以推测,食藻虫能够以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因此食藻虫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可能是消费者和分解者。相比于直接投放到水体中,将光合细菌和硝化细菌等微生物固定在生物膜上具有防止微生物沉降,造成二次污染的优点。
【点睛】本题围绕对生态修复集成系统的分析进行相关知识的考查,涉及的知识点有:反馈调节,植物对于生态修复的功能,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等。注意生态平衡被打破、环境的恶化等是正反馈调节的实例。
15、瘦素(Leptin)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类激素,能抑制食欲,增加能量代谢、抑制脂肪合成从而减少脂肪积累。当健康者外周脂肪增多时,瘦素分泌增多并作用于下丘脑,通过图甲所示的途径参与血脂代谢的调节,图乙为图甲虚线框内放大。
(1)人体内脂肪含量偏高时,瘦素释放量增加导致食欲降低,其机理可能是神经元A__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信号分子X释放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神经元B_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信号分子Y、Z的释放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已知信号分子X、Y、Z均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2)暴饮暴食的肥胖者不能口服瘦素达到减少摄食目的,原因是_________。
(3)研究发现,大多数肥胖者体内瘦素浓度高于正常人,但却不能阻止肥胖的发生,这种情况称为瘦素抵抗。从激素作用特点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回答一个即可)
(4)根据图甲可知,发生瘦素抵抗会导致下丘脑对胰岛B细胞的抑制作用_________,使胰岛素分泌量_________,促进脂肪细胞中②过程,使机体内脂肪增多引起肥胖,由于肥胖者对胰岛素不敏感,易诱发2型糖尿病。
【答案】(1) ①. 兴奋 ②. 增加 ③. 抑制 ④. 减少
(2)瘦素是蛋白质,口服会被消化分解,无法发挥作用
(3)下丘脑细胞膜上瘦素受体数量不足(或瘦素受体结构异常或瘦素受体基因突变)
(4) ①. 减弱 ②. 增加
【解析】
【分析】由题意和题图可知,瘦素作用于下丘脑,促进肾上腺分泌X,X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分解形成甘油和脂肪酸,激素X是肾上腺素;同时抑制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Y胰岛素,胰岛素具有促进脂肪酸和甘油合成甘油三酯的功能,因此瘦素能抑制甘油和脂肪酸合成甘油三酯。
【小问1详解】
结合题图和以上分析知,人体内脂肪含量偏高时,瘦素释放量增加,引起神经元A兴奋,使信号分子X分泌量增加,神经元B抑制,信号分子Y、Z释放减少,使饥中枢处于抑制状态。
【小问2详解】
瘦素的本质是蛋白质,如果口服,会被消化分解,无法发挥作用,所以不能口服瘦素达到减少摄食目的。
【小问3详解】
激素需要和相应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大多数肥胖者血液中瘦素水平没有降低,推测最可能的原因是其体内瘦素的受体失去功能或丘脑细胞膜上瘦素受体数量不足。
【小问4详解】
发生瘦素抵抗导致下丘脑对胰岛B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使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促进脂肪的合成,使机体内脂肪增多引起肥胖。
【点睛】本题以瘦素为题材,考查了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考生能够充分摄取题干中有效信息并对题图正确分析和总结是解题的关键。
16、 玉米是一种二倍体异花传粉作物。回答下列问题:
(1)玉米子粒的饱满与凹陷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在自然条件下获得的玉米子粒,用这两种玉米子粒为材料验证分离定律,写出一种验证思路及预期结果。_____
(2)玉米的大粒杂种优势性状(杂合子性状优于显性和隐性纯合子)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现将若干大粒玉米杂交种平均分为甲、乙两组,相同条件下隔离种植,甲组自然状态 受粉,乙组人工控制其自交。若所有的种子均正常发育,在第3年种植时甲组和乙组杂种优势衰退率(小粒所占比例)分别为_____、_____。
(3)少一条4 号染色体的单体玉米可以正常生活且能进行正常减数分裂,可用于遗传学研究,无4 号染色体的玉米植株不能存活。玉米的抗病对感病是显性性状,位于某对常染色体上,现有感病、抗病纯合正常植株与纯合的抗病4 号染色体单体植株作为实验材料,探究抗病基因是否位于4号染色体上。
实验步骤:
①用_____与_____作为亲本杂交,得F1;
②观察并统计F1的表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
若F1表型及比例为_____,则说明抗病基因不在4号染色体上。
若F1表型及比例为_____,则说明抗病基因在4号染色体上。
【答案】(1)①两种玉米分别自交,若某些玉米自交后,子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
②两种玉米分别自交,在子代中选择两种纯合子进行杂交,F1自交,得到F2,若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
③让子粒饱满的玉米和子粒凹陷的玉米杂交,如果F1都表现一种性状,则用F1自交,得到F2,若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
④让子粒饱满玉米和子粒凹陷的玉米杂交,如果F1表现两种性状,且表现为1∶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四种方法任选其一)
(2) ①. 1/2 ②. 3/4
(3) ①. 纯合的抗病4号染色体单体植株 ②. 感病正常植株 ③. 全为抗病 ④. 抗病:感病=1∶1
【解析】
【分析】验证分离定律的三种方法:1、自交法 ,子代出现3:1性状分离比,即可验证分离定律;2、测交法:子代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即可验证分离定律;3、花粉鉴定法。
【小问1详解】
可利用自交法,子代出现3:1性状分离比可验证分离定律;还可以利用测交法,子代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即可验证分离定律;
验证思路及预期结果为:
①在自然条件下两种玉米分别自交,若某些玉米自交后,子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
②两种玉米分别自交,在子代中选择两种纯合子进行杂交,F1自交,得到F2,若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
③让子粒饱满的玉米和子粒凹陷的玉米杂交,如果F1都表现一种性状,则用F1自交,得到F2,若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
④让子粒饱满的玉米和子粒凹陷的玉米杂交,如果F1表现两种性状,且表现为1∶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
【小问2详解】
根据题意,只有杂合子才能表现杂种优势,甲组实验中自然状态受粉,进行是自由交配,因此不管种植多少年,三种基因型的比例均为1/4AA、1/2Aa、1/4aa,只有1/2Aa表现为杂种优势,因此衰退率为1/2;
乙组人工控制其自交,第2年种植时种下的是子一代,子一代基因型的比例均为1/4AA、1/2Aa、1/4aa,所以第3年种植时种下的是子二代,子二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3/8AA、1/4Aa、3/8aa,杂合子的比例为1/4,纯合子比例为3/4,所以衰退率为3/4。
【小问3详解】
玉米的抗病对感病是显性性状,位于某对常染色体上,抗病和感病用E/e表示,现有感病、抗病纯合正常植株与纯合的抗病4 号染色体单体植株作为实验材料,探究抗病基因是否位于4号染色体上。
由于单体产生的配子类型有两种(含正常染色体数的配子和含有缺少一条染色体的配子),若抗病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则该单体产生两种配子,一个含有显性基因(E)的配子,一个不含显性基因(E)的配子相当于该单体产生一显一隐两种配子,若抗病基因不位于4号染色体上,则该单体产生一种配子(E),则该实验的目的实际是验证单体的配子类型,因此可设计测交实验:用纯合的抗病4号染色体单体植株与感病正常植株作为亲本杂交,得F1;观察并统计F1的表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若F1全为抗病,则说明抗病基因不在4号染色体上。若F1表型及比例为抗病:感病=1∶1,,则说明抗病基因在4号染色体上。
17、 人乳铁蛋白(hLF)对细菌、真菌和病毒等都有抑制作用。研究人员开展人乳铁蛋白基因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构建及转染研究,主要流程如下图,图中AseⅠ、NheⅠ、SalⅠ、BamHⅠ代表相关限制酶切点,neor为新霉素抗性基因,BLG基因为β乳球蛋白基因,GFP基因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RT-PCR为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是将RNA的反转录和聚合酶链式扩增(PCR)相结合的技术。请回答:
(1)过程①中,不能从人肌肉细胞中提取RNA用于RT-PCR,是因为hLF基因________________。在RT-PCR过程中,加入引物需在5'端添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以便于hLF基因插入pEB中。
(2)过程②中,hLF基因插入到BLG基因之后的目的是使人乳铁蛋白基因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③中,使用人工膜制成的脂质体将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依据的主要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转染后的山羊乳腺上皮细胞先置于含新霉素的培养液中培养,能够存活的细胞应该是导入__________的细胞,再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山羊乳腺上皮细胞中_____________,以筛选出转染成功的细胞。
(4)要获得转基因山羊,还需要将成功表达hLF基因的乳腺上皮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山羊__________细胞中,再借助____________技术孕育出羊羔。
【答案】(1) ①. hLF基因在人肌肉细胞中不转录(表达) ②. Sal I和BamH I
(2) ①. 在山羊的乳腺细胞中表达 ②. 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 ①. pEB质粒或pEBL质粒 ②. 是否有绿色荧光
(4) ①. 去核的卵母 ②. 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
【解析】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小问1详解】
人肌肉细胞使高度分化的细胞,hLF基因在人肌肉细胞中不转录(表达),故过程①中,不能从人肌肉细胞中提取RNA用于RT-PCR。Sal I和BamH I在质粒上挨着,切割质粒不破坏其他基因,故在RT-PCR过程中,加入的引物需在5'端添加Sal I和BamH I两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以便于hLF基因插入pEB中。
【小问2详解】
过程②重组载体的构建,hLF基因插入到BLG基因之后的目的是使人乳铁蛋白基因在山羊的乳腺细胞中表达。过程③重组载体导入受体细胞,使用人工膜制成的脂质体将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依据的主要原理是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小问3详解】
neor为新霉素抗性基因,具有抗新霉素的作用,故将转染后的山羊乳腺上皮细胞先置于含新霉素的培养液中培养,能够存活的细胞应该是导入pEB质粒或pEBL质粒的细胞,GFP基因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作为标记基因,可再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山羊乳腺上皮细胞中是否有绿色荧光,以筛选出转染成功的细胞。
【小问4详解】
要获得转基因山羊,还需要将成功表达hLF的乳腺上皮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山羊去核卵母细胞中,再借助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技术孕育出羊羔。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卷01【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押题卷(天津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卷01【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押题卷(天津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卷04【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押题卷(天津卷)(原卷版): 这是一份卷04【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押题卷(天津卷)(原卷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卷04【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押题卷(江苏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卷04【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押题卷(江苏卷)(解析版),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