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02【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押题卷(天津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卷02【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押题卷(天津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全真模拟押题卷(天津卷)
高三生物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卷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淀粉酶可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获得,生产菌株在含有淀粉的固体培养基上可释放淀粉酶分解淀粉,在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为了提高酶的产量,研究人员欲利用诱变育种的方法获得能产生较多淀粉酶的菌株。下列实验步骤中不正确的是( )
A. 将生产菌株分为两组,实验组用一定剂量的诱变剂处理,对照组不做处理
B. 制备含水、淀粉、氮源和无机盐等成分的固体培养基,并进行灭菌处理
C. 把实验组的菌株接种于多个配制好的培养基中,同时接种对照组,相同条件下培养
D. 观察两组菌株菌落周围是否出现透明圈,选出有透明圈的菌株即为所需菌株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利用诱变育种的方法获得能产生较多淀粉酶的菌株的实验中,需要设置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而实验组用一定剂量的诱变剂处理,A正确;
B、根据生产菌株能分解淀粉的特点,培养基需要加入水、淀粉、氮源和无机盐等成分。欲观察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则培养基应该是固体培养基。为了防止杂菌污染,需要进行灭菌处理,B正确;
C、实验应该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把实验组的菌株接种于多个配制好的培养基中,同时接种对照组,相同条件下培养,C正确;
D、观察两组菌株的菌落周围是否出现透明圈,选出有透明圈范围最大、最明显的菌株即为所需菌株,D错误。
故选D。
2、下列关于DNA相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利用DNA在酒精中溶解度较大的特点来提取DNA
B. 用二苯胺试剂鉴定DNA时,沸水浴加热后呈蓝色
C. 粗提取的DNA中可能含有蛋白质
D. PCR产物一般可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来鉴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DNA粗提取和鉴定的原理:(1)DNA的溶解性: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DNA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2)DNA的鉴定: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
【详解】A、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是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则溶于酒精,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将DNA与蛋白质进一步的分离,A错误;
B、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B正确;
C、粗提取的DNA中可能含有蛋白质、脂质、糖类等,C正确;
D、不同的DNA片段在电泳时移动的速率不同,可以将PCR产物的电泳结果与标准DNA样品的电泳结果进行比对,从而鉴定PCR的产物,常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D正确。
故选A。
3、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如图是解释结肠癌发生的简化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来辅助判断细胞是否发生癌变
B. 健康人细胞中的DNA上不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C. 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
D. 结肠癌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1、癌细胞具有以下特征:
(1)在适宜的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在人的一生中,体细胞一般能够分裂50—60次,而癌细胞却不受限制,它们迅速地生长、分裂,无限增殖;
(2)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例如,体外培养的正常的成纤维细胞呈扁平梭形,当这种细胞转变成癌细胞后就变成球形了。
(3)癌细胞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胞彼此之间的粘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2、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着与癌有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
【详解】A、由图可知,癌变的结肠上皮细胞与正常的结肠上皮细胞形态不一样,所以可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来辅助判断细胞是否发生癌变,A正确;
B、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着与癌有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B错误;
C、在适宜的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癌细胞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胞彼此之间的粘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C正确;
D、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至少在一个细胞中发生5-6个基因突变,才能赋予癌细胞所有的特征,这是一种积累效应,因此结肠癌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4、如图是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过程。孔蛋白是线粒体外膜上的亲水性通道蛋白,可以协助丙酮酸顺浓度梯度自由通过。在H+的协助下,丙酮酸逆浓度梯度通过内膜进入线粒体基质,该过程不消耗ATP。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外膜和内膜都是生物膜,其组成成分相似
B. 丙酮酸通过外膜和内膜都需要膜蛋白的协助
C. 丙酮酸通过内膜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
D. 在低氧环境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基质的速率会降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表明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是依靠氢离子进入线粒体的势能提供能量进入线粒体内膜的。
【详解】A、细胞内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都很相似,A正确;
B、由题目信息可分析出丙酮酸通过外膜是协助扩散,通过内膜是主动运输,都需要膜蛋白的参与,B正确;
C、由题目信息可分析出丙酮酸通过外膜是协助扩散,通过内膜是主动运输,C错误;
D、由示意图可以分析,如果氧气含量低,会降低内外膜之间H+的浓度,从而不利于丙酮酸通过内膜的运输,D正确。
故选C。
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群之间的双向迁移,即种群间互有迁出和迁入,会引起种群间遗传差异的减少,种群内变异量增大
B. 基因的多样性能有效地增大种群基因库,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C. 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
D. 一般情况下,自交能改变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但不能改变基因频率,且不遵循遗传平衡定律,非随机交配不会改变种群亲子代之间的基因频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进化、基因频率、自交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详解】种群间互有迁出和迁入,会使两个种群(1、2)之间的基因交流机会增加,引起种群1和2两个种群间遗传差异的减少,同时因为1种群的迁入,使2种群中基因的多样性增加,种群2内的变异量增大,A正确;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所有基因,称为种群的基因库,故基因的多样性能有效地增大种群基因库,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B正确;自然选择会保留适应环境的个体,故该类型的基因型频率会升高,在持续选择条件下(如育种),会不断加强对某基因纯合子的选择比例,故不被选择的对应基因频率可能降为零,C正确;环境条件适宜的种群非随机交配一般不会改变亲子代之间的基因频率,但若出现致死(花粉致死、胚胎致死)或者某类个体不适应环境被淘汰时,则亲子代之间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D错误。
【点睛】自交: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交配。
6、20世纪70年代, Fred sanger发明了双脱氧终止法对DNA进行测序。其原理如图,在4个试管中分别加入4种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和1种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dNTP);ddNTP可以与dNTP竞争核苷酸链延长位点,并终止DNA片段的延伸。在4个试管中DNA链将会分别在A、G、C及T位置中止,并形成不同长度的DNA片段。这些片段随后可被电泳分开并显示出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这种测序方法需要引物和耐高温的DNA连接酶
B. 电泳图谱中的箭头所指的DNA片段以鸟嘌呤结尾
C. 测得未知DNA的序列为5’- GATTCGAGCTGA-3’
D. ddNTP与dNTP竞争的延长位点是核苷酸链的5’末端
【答案】B
【解析】
【分析】
PCR技术:
1、概念: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
2、原理:DNA复制;
3、前提条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合成一对引物;
4、条件: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
5、过程:①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
【详解】A、这种测序方法需要引物和耐高温的DNA聚合酶,A错误;
B、电泳图谱中的箭头所指的DNA片段以鸟嘌呤结尾,B正确;
C、测得未知DNA的序列为5’- TCAGCTCGAATC-3’,C错误;
D、ddNTP与dNTP竞争的延长位点是核苷酸链的3’末端,D错误。
故选B。
7、单抗可以识别抗原分子的特殊部位,如可识别一个蛋白侧链上5或6个氨基酸基团的构象。将某病毒蛋白外壳注入小鼠体内,可利用该小鼠的免疫细胞制备抗病毒蛋白质外壳的单抗,也可以从该小鼠的血清中直接分离出多抗(多种针对该病毒外壳的抗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利用该小鼠可制备出多种抗病毒蛋白的单抗
B. 融合后的杂交瘤细胞经细胞培养就可获得大量抗病毒蛋白的单抗
C. 病毒蛋白外壳部分结构改变后会出现原部分单抗失效而多抗仍有效的情况
D. 实验获得的多种抗病毒蛋白的单抗可用于研究病毒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1)制备产生特异性抗体的B淋巴细胞:向免疫小鼠体内注射特定的抗原,然后从小鼠脾内获得相应的B淋巴细胞。(2)获得杂交瘤细胞:①将鼠的骨髓瘤细胞与脾细胞中形成的B淋巴细胞融合;②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该杂种细胞既能够增殖又能产生抗体。(3)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4)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5)提取单克隆抗体: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的腹水中提取。
【详解】A、该病毒蛋白外壳注入小鼠体内,可以在小鼠血清中分离出多抗,证明该病毒蛋白外壳可致敏多种B淋巴细胞,可通过单克隆抗体技术制备多种抗病毒蛋白的单抗,A正确;
B、融合后的杂交瘤细胞在抗体检验后,经细胞培养可获得大量抗病毒蛋白的单抗,B错误;
C、病毒蛋白外壳部分结构改变可能导致部分抗原部位改变,导致部分单抗失效,多抗中仍存在部分抗体可以识别未变化的抗原部位,C正确;
D、单抗作为特异性探针,可用于研究抗原蛋白的结构,细胞学分布和功能,D正确。
故选B。
8、如图是甲、乙两精原细胞内一对同源染色体发生的结构变化,字母A到H排列的是正常染色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为染色体畸变中的缺失,乙为染色体畸变中的倒位
B. 图中变化会涉及DNA分子的断裂和连接
C. 乙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
D. 上述变异均可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有一条染色体少了E基因,属于染色体畸变中的缺失;乙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有一条染色体的CDE基因发生了倒置,属于染色体畸变中的倒位。
【详解】A、甲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有一条染色体少了E基因,属于染色体畸变中的缺失;乙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有一条染色体的CDE基因发生了倒置,属于染色体畸变中的倒位,A正确;
B、图中所示的染色体结构改变,涉及DNA分子的断裂和连接,B正确;
C、乙细胞发生了染色体畸变中的倒位,属于可遗传变异,说明其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C错误;
D、个体甲和乙的变异都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因而可通过显微镜观察到,D正确。
故选C。
9、阿霉素是一种抗肿瘤抗生素,可抑制RNA和DNA的合成。阿霉素没有特异性,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还会对机体其它细胞造成伤害。科研人员将阿霉素与能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结合制成抗体-药物偶联物(ADC),ADC通常由抗体、接头和药物三部分组成,作用机制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阿霉素对肿瘤细胞和已经分化的组织细胞都有杀伤作用
B. 将肿瘤抗原反复注射到小鼠体内,从小鼠的血清中分离出的抗体为单克隆抗体
C. ADC的制成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
D. 利用同位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在特定组织中的成像技术,可定位诊断肿瘤
【答案】B
【解析】
【分析】 血清抗体与单克隆抗体的比较:血清抗体由B淋巴 一般从血清中分离,产量低、纯度低、特异性差,单克隆抗体由杂交瘤细胞分泌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能大量制备。
【详解】A、题干中阿霉素没有特异性,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还会对机体其它细胞造成伤害,所以阿霉素对肿瘤细胞和已经分化的组织细胞都有杀伤作用,A正确;
B、将肿瘤抗原反复注射到小鼠体内,从小鼠的血清中分离出的抗体为血清抗体,单克隆抗体由杂交瘤细胞分泌 特异性强,B错误;
C、阿霉素与能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结合制成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所以ADC的制成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C正确;
D、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强,利用同位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在特定组织中的成像技术,可定位诊断肿瘤,D正确。
故选B。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餐厨垃圾在运输到厌氧消化处理厂之前需要经过收集、储存和运输过程,通常耗时2—5天,因餐厨垃圾水分和有机物含量丰富、极易腐败、发臭,包括大肠杆菌在内的细菌会大量繁殖,严重影响城市环境以及其资源化利用,研究人员研究了不同保存方式对抑菌效果的影响,具体结果如图所示。(CFU/ml是每毫升检样所生长出来的细菌菌落总数)。
10. 大肠杆菌细胞结构中不具有( )
A. 细胞核 B. 核糖体 C. 细胞壁 D. 细胞膜
11. 为考查不同保存方式的抑菌效果,测定了各组大肠杆菌数量随保存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灭菌+乳酸菌厌氧保存组大肠杆菌数为0
B. 从抑菌效果看,直接厌氧保存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卷01【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押题卷(天津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卷05【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押题卷(天津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卷04【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押题卷(天津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