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05【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押题卷(广东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卷05【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押题卷(广东卷)(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全真模拟押题卷(广东卷)
高三生物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
一、选择题( 本题共 16 小题,其中 1 ~ 12 小题,每题 2 分;13 ~ 16 小题,每题 4 分,共 40 分。在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群落交错区又称为生态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在群落交错区内出现物种数目和种群密度增大的现象称为边缘效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边缘效应会导致群落交错区物种之间的竞争加剧
B.群落交错区生态位相似的种群可能通过生态位分化共存下来
C.群落交错区植物的防风固沙作用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群落交错区物种丰富度明显高于群落交错区两侧的群落
【答案】C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有食用、药用、工业原料、观赏等;间接价值主要指生态方面的价值。
【详解】A、边缘效应会导致群落交错区物种之间的竞争加剧,A正确;
B、群落交错区生态位相似的种群可能通过生态位发生分化而减少或排除了相互竞争,使不同种群共存下来,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B正确;
C、群落交错区植物的防风固沙作用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
D、由题意可知,群落交错区物种丰富度明显高于群落交错区两侧的群落,D正确。
故选C。
2、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宣布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作为学生,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践行节能减排,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以下行为,不利于实现节能减排的是( )
A.常坐父母的私家车来上学 B.离开课室关掉风扇和灯管
C.积极参加公益植树活动 D.商场购物自备环保购物袋
【答案】A
【分析】碳中和,节能减排术语。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详解】A、私家车排放尾气引起环境污染,不利于实现节能减排,A正确;
B、离开课室关掉风扇和灯管,节约能源,B错误;
C、积极参加公益植树活动,可以固定更多的碳,C错误;
D、商场购物自备环保购物袋,减少垃圾产生,实现物质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A。
3、2022年2月6日中国女足亚洲杯夺冠,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机体内会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
A.运动员体内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以维持体温恒定
B.运动员肌肉细胞释放CO2的量明显多于吸收O2的量
C.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使运动员心跳加快
D.运动员体内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保持不变
【答案】C
【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运动员在比赛中,身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以维持体温的恒定,A错误;
B、人体进行有氧呼吸吸收氧气呼出CO2,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CO2,所以运动员肌肉细胞释放CO2的量等于吸收O2的量,B错误;
C、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是兴奋的,可使机体表现为呼吸加快,心跳加速,C正确;
D、运动员体内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不变,D错误。
故选C。
4、美国细菌学家艾弗里将加热杀死的III型肺炎球菌(S型菌)的细胞破碎后,依次除去各种杂质,得到纯化的转化因子,并且纯化的转化因子仍然具有类型特异的、可遗传的转化活性。得到具体的实验证据如下:
①转化因子的化学元素分析与计算出来的DNA组成非常接近②纯化的转化因子在光学、超速离心、扩散和电泳性质上与DNA相似③转化活性不因去除蛋白质或脂类而损失④用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处理不影响其转化活性⑤用RNA酶处理也不影响其转化活性⑥用DNA酶处理可使其转化活性丧失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本实验的思路是将组成S型菌的各种物质分离开来,单独观察某种物质对R型菌的作用
B.证据③表明转化因子与蛋白质或脂质无关
C.实验证明转化因子的化学本质不是RNA和蛋白质
D.该实验运用了减法原理,可得出“III型肺炎球菌转化因子的化学本质是DNA”的结论
【答案】A
【分析】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详解】A、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的的设计思路是将 S 型菌的各种物质分离开来,单独和 R 型菌混合培养,直接观察各种物质的作用, A 错误;
B、转化活性不因去除蛋白质或脂类而损失,由此可知转化因子与蛋白质或脂质无关, B 正确;
C、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即证明了转化因子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是 RNA 和蛋白质, C正确;
D、实验依次除去各种杂质,运用了减法原理,可得出“III型肺炎球菌转化因子的化学本质是DNA”的结论,D正确。
故选A。
5、荔枝的冬梢是影响翌年开花结果的因素之一。“出冬梢、春无花,夏无果”,幼龄树早花或花量大是造成花而不实的弊病根源。研究表明,乙烯利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理施用对荔枝具有一定的控梢促果的效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喷洒不同浓度乙烯利对荔枝抽穗的影响
浓度/(mg.L-1)
对照
500
1000
2000
3000
花穗长度/cm
22.02
19.4
16.59
15.85
15.78
每穗平均花量/朵
1238
1079
1023
630
317
雌花比率/%
10.06
11.74
11.79
30.14
46.42
抽穗率/%
93.73
91.46
86.87
54.97
53.71
A.乙烯利是由植物自身产生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
B.乙烯利能为荔枝生长提供能量,也能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C.实验浓度范围内,乙烯利能抑制花穗伸长且浓度越高效果越好
D.荔枝经处理后,雌花比率随抽穗率的提高而提高
【答案】C
【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其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详解】A、乙烯利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是由植物自身产生的,而是人工合成的,A错误;
B、乙烯利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既不为荔枝生长提供能量,也不参与细胞代谢,只是起调节作用,B错误;
C、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与对照相比,实验范围内,不同浓度乙烯利处理后花穗长度均有所降低,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C正确;
D、荔枝经处理后,实验浓度内,雌花比率随乙烯利浓度升高而升高,而抽穗率随乙烯利浓度升高而降低,D错误。
故选C。
6、细胞是多种元素和化合物构成的生命系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C、H、O、N等化学元素是构成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基础,在细胞中含量丰富
B.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C.酶、激素、抗体和神经递质等都是细胞中的微量高效物质,作用后都立即被分解
D.同一种酶不可能存在于同一生物个体内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
【答案】A
【详解】C、H、0、N等化学元素在细胞中含量丰富,是构成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基础,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蛋白质,其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四种,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糖类和脂肪均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和构成生物膜基本支架的磷脂双分子层都是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有机化合物,构成细胞生命大厦的基本框架,A正确;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在有氧存在时发生在线粒体中,在无氧时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B错误;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发生作用后立即被分解或被相应的细胞回收,酶是生物催化剂,发挥催化作用后不被灭活,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可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C错误;同一种酶可能存在于同一生物个体内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例如ATP合成酶,D错误。
7、研究表明,植物叶片中气孔导度(即气孔张开的程度)与K+、糖类等含量有关。K+能在保卫细胞中大量积累,保卫细胞吸水后气孔导度增大,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和气孔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水分经原生质层进入液泡增多,气孔导度逐渐变大
B.气孔导度增加,有利于促进叶肉细胞中糖类的合成
C.细胞膜上参与主动运输K+的载体蛋白也具有催化ATP水解的作用
D.随保卫细胞中K+和糖类物质含量升高,细胞吸水能力减弱
【答案】D
【分析】由题意可知,K+在保卫细胞中大量积累,使细胞液浓度增大,保卫细胞的吸水能力加强,保卫细胞吸水后气孔导度增大,气孔张开,有利用二氧化碳进入叶片内部,促进叶肉细胞中糖类的合成。
【详解】A、水分经原生质层进入液泡,引起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导度逐渐变大,A正确;
B、气孔导度增加,有利于二氧化碳进入叶片内部,促进叶肉细胞中糖类的合成,B正确;
C、细胞膜上参与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需要载体和ATP供能)K+的载体蛋白具有催化ATP水解的作用,C正确;
D、随保卫细胞中K+和糖类物质含量升高,细胞液浓度增大,细胞吸水能力加强,D错误。
故选D。
8、酒精是生物实验中常用的试剂,下列酒精在不同实验中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
酒精的作用
A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B
检测生物组织中脂肪
洗去苏丹Ⅲ染色后的浮色
C
菊花的组织培养
对外植体进行消毒
D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溶解DNA
A.A B.B C.C D.D
【答案】D
【分析】酒精是生物实验常用试剂之一,如检测脂肪实验中需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都需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对材料进行解离;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需用无水酒精来提取色素;果酒和果醋制作实验中可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进行消毒,DNA的粗提取和鉴定中可以体积分数为95%的冷酒精进一步纯化DNA等。
【详解】A、叶绿体中的色素可以溶于有机溶剂无水乙醇,故酒精可以用于提取绿叶中的色素,A正确;
B、“检测生物组织中脂肪”实验中,可以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苏丹Ⅲ染色后的浮色,B正确;
C、菊花的组织培养中,要用酒精对外植体进行消毒,C正确;
D、“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蛋白质能溶于酒精,DNA不溶于酒精,故可以用酒精初步分离DNA与蛋白质,D错误。
故选D。
9、由甲状腺自身病变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甲减)称为原发性甲减,由下丘脑、垂体病变引起的甲减分别称为下丘脑性继发性甲减和垂体性继发性甲减。下表所示为健康人和几种常见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的激素含量指标,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受测者
健康人
原发性甲减
①
②
TRH
正常
高
低
高
TSH
正常
高
低
低
甲状腺激素
正常
低
低
低
A.甲减患者临床表现为甲状腺功能低下,出现体温偏低、食欲减退等症状
B.原发性甲减患者低浓度的甲状腺激素促进垂体的活动,导致其TSH高于正常值
C.注射TSH后患者的摄碘率有所升高,则该患者属于继发性甲减
D.给患者注射TRH后,甲状腺激素增多,则其病变部位在下丘脑,对应表中①
【答案】B
【分析】1、下丘脑分泌TRH,可促进垂体分泌TSH,TSH可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2、根据题干和表格表格信息可知,①TRH含量高而TSH和甲状腺激素含量低,可能是垂体病变引起的垂体性继发性甲减,②中三者均低,可能是下丘脑病变引起的下丘脑性继发性甲减。
3、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影响细胞内有机物的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详解】A、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从而促进升高温度的作用,甲状腺激素可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所以甲减患者体温偏低、反应迟钝,A正确;
B、原发性甲减患者低浓度的甲状腺激素对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其TSH高于正常值,B错误;
C、注射TSH后患者的摄碘率有所升高,说明患者甲状腺正常,不可能是甲状腺病变引起的原发性甲减,则该患者属于继发性甲减,C正确;
D、TRH可促进垂体分泌TSH,TSH可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说明病变部位在下丘脑,对应表中① ,D正确。
故选B。
10、科研人员在制备杂交瘤细胞的过程中,获得了能够产生双特异性抗体(简称双抗)的双杂交瘤细胞,双抗可以同时结合两种抗原。下图是抗双特异性抗体作用结果的示意图,该双抗既能与肿瘤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也能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已知颗粒酶、穿孔素是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两种抗原分别注射到小鼠体内产生细胞免疫以制备双抗
B.细胞分泌颗粒酶和穿孔素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体现了免疫监视功能
C.分离出两种T细胞并与瘤细胞结合,能获得可产生双抗的双杂交瘤细胞
D.抗双特异性抗体能同时与两种细胞结合,说明抗体不具有专一性
【答案】B
【分析】1、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能大量制备的特点。
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首先用特定抗原注射小鼠体内,使其发生免疫,小鼠体内产生具有免疫能力的B淋巴细胞。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将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的两次筛选:第一次筛选:利用特定选择培养基筛选,获得杂交瘤细胞,即AB型细胞(A为B淋巴细胞,B为骨髓瘤细胞),不需要A、B、AA、BB型细胞。第二次筛选:利用多孔板法和抗原-抗体杂交法筛选,获得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详解】AC 、为了制备抗EGFR/CD3双特异性抗体,科研人员需要将抗原 CD3 注射到小鼠体内产生B淋巴细胞,制备产生抗CD3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将抗原EGFR注射到小鼠体内产生B淋巴细胞,制备产生抗EGFR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然后通过一定的方法诱导两种杂交瘤细胞融合,从而得到双杂交瘤细胞,抗原注射到小鼠体内获得B淋巴细胞属于体液免疫,AC错误;
B、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所以T 细胞分泌颗粒酶和穿孔素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体现了免疫监视功能,B正确;
D、抗 EGFR/CD3 双特异性抗体能同时与肿瘤细胞表面的受体 EGFR 结合,也能与 T 细胞表面的抗原 CD3 结合,说明抗体仍然具有专一性,D错误。
故选B。
11、Joubert综合征是一种单基因控制的神经系统疾病(Y不含致病基因),患者在人群中出现的频率为1/10000,图a为某Joubert综合征家系图,II-3是该家系中Joubert综合征先证者,b是利用电泳技术对该家系部分成员相关基因检测图谱,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II-3致病基因不可能来自I-2或I-1
C.II-1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2/101
D.若II-3再次怀孕,可通过基因检测筛查胎儿是否携带致病基因
【答案】B
【分析】分析图a:Ⅲ-3患病,II-3和II-4表现正常,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遗传病;分析图b:Ⅲ-3只有一个条带,II-3和II-4均含有两个条带,说明控制该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详解】A、综合分析图a和图b可知,Ⅲ-3患病,电泳条带只有一条,II-3和II-4表现正常,均含有两条电泳条带,II-4为男性,同时含有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说明该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正确;
B、I-1和I-2均只含有正常基因,II-3含有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II-3的致病基因是II-3发生基因突变造成的,也可能是I-2或I-1形成配子过程发生基因突变形成致病基因并传递给II-3,B错误;
C、患者在人群中出现的频率为1/10000,若相关基因为A、a,则人群中a基因频率=1/100,A基因频率=99/100,人群中Aa基因型频率=99/100×1/100×2=198/10000,II-1表现正常,II-1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198/10000÷(1-1/10000)=2/101,C正确;
D、若II-3再次怀孕,II-3的致病基因可能通过配子传递到子代,可通过基因检测筛查胎儿是否携带致病基因,D正确。
故选B。
12、纸片扩散法是药敏试验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取少量大肠杆菌的培养液,均匀涂在培养皿内的培养基上,再放上4片含有链霉素(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然后在无菌、适宜条件培养12~16h,滤纸片周围出现抑制大肠杆菌生长的环圈(简称抑菌圈,见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 )
A.图1中的培养基需冷却至50℃左右时再倒平板,该操作需要在酒精灯旁进行
B.接种后的平板在培养时的放置应如图2中的①所示
C.抑菌圈越大,说明大肠杆菌对链霉素的敏感性越小
D.图3中Ⅳ的抑菌圈中出现了部分菌落,可能是大肠杆菌发生了基因突变
【答案】C
【分析】抑菌圈的大小可以反映测试菌对药物的敏感程度。抑菌圈越大,说明该菌对此药敏感性越大,反之越小,若无抑菌圈,则说明该菌对此药具有耐药性。透明圈直径大小与药物浓度、细菌浓度有直接关系。
【详解】A、对培养液进行灭菌后需冷却(至50℃左右)再倒平板,倒平板时应在酒精灯前进行,可以尽可能减少培养基污染,A正确;
B、接种后的培养基需要倒置放置,这样可以防止培养基中水分过快蒸发,同时防止冷凝形成的水珠倒流冲散菌落,应如图2种的①所示,B正确;
C、抑菌圈越大说明抑菌效果越好,即大肠杆菌对该抗生素敏感性越强,C错误;
D、Ⅳ的抑菌圈中出现了少数几个菌落说明这几个菌落出现了抗药性,抗药性的获得是由于这些细菌发生了基因突变,D正确。
故选C。
13、如图是某课外活动小组探究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时绘制的实验结果图(实验中用盐酸创设酸性条件,盐酸能催化淀粉水解)。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将淀粉与淀粉酶溶液混合后再调节各组混合液的pH
B.pH为3和9的两支试管中的淀粉酶的活性相同
C.pH为13的试管调到pH为7后继续反应,淀粉含量将明显下降
D.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无法推测出淀粉酶的最适pH为7
【答案】D
【分析】题意分析,横坐标为不同的pH,纵坐标为淀粉剩余量,故该实验的自变量是pH的不同,因变量是lh后淀粉剩余量。根据柱形图结果可以判断,α-淀粉酶的最适PH在7左右,并且在酸性条件下,淀粉的分解量增加。
【详解】A、实验中需要将淀粉与淀粉酶溶液分别调节pH,然后再将pH相等的淀粉和淀粉酶混合后再进行相应的因变量的检测,这样获得的数据更有说服力,A错误;
B、分析柱形图可知,pH为3条件下和pH为9条件下淀粉剩余量基本相等,而由于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易分解,因此pH为3条件下的酶活性小于pH为9条件,B错误;
C、pH为13的试管调到pH为7后继续反应,由于酶已经失活,则淀粉含量将不会明显下降,C错误;
D、分析柱形图可知,淀粉酶的最适pH在7左右,并不是最适pH为7,D正确。
故选D。
14、DNA甲基化是指在有关酶的作用下,DNA分子中的胞嘧啶结合一个甲基基团的过程,它能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调控基因的表达。细胞中存在两种DNA甲基化酶,从头甲基化酶只作用于非甲基化的DNA,使其半甲基化;维持甲基化酶只作用于DNA的半甲基化位点,使其全甲基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基化后的DNA在复制时,碱基配对的方式会发生改变
B.甲基基团与胞嘧啶结合导致基因突变,进而引起生物性状改变
C.从头甲基化酶与维持甲基化酶功能不同,但二者结构可能相同
D.从头甲基化酶不能作用于全甲基化的DNA复制一次所形成的子代DNA
【答案】D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无法合成相应蛋白,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
【详解】A、据题意可知,DNA甲基化后碱基序列不会发生改变,因此在DNA在复制时,碱基配对的方式不会发生改变,A错误;
B、基因突变是DNA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者改变,从而导致基因结构改变,甲基基团与胞嘧啶结合,但基因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不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
C、结构决定功能,功能与结构相适应,因此从头甲基化酶与维持甲基化酶功能不同,二者结构也应该不同,C错误;
D、据题意可知,从头甲基化酶只作用于非甲基化的DNA,使其半甲基化,DNA复制是半保留方式,而全甲基化的DNA复制一次所形成的子代DNA是半甲基化,因此从头甲基化酶不能作用于全甲基化的DNA复制一次所形成的子代DNA,D正确。
故选D。
15、由于细胞中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不含重要基因的短片段在细胞分裂中丢失(如图甲),导致某女子的14号和21号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会发生异常联会(如图乙)。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意一极。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女子不可能产生染色体正常的卵细胞
B.该女子细胞中只有染色体结构出现异常
C.该女子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出现三个染色体联会的现象
D.该女子与正常男子婚配生出患遗传病孩子的概率为0
【答案】C
【分析】正常人体细胞中含有46条染色体,23对同源染色体,染色体一般成对存在。减数分裂时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意一极,据此可分析该女子产生的卵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类型。
【详解】A、该女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一条异常的染色体和两条正常的染色体联会后.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随机移向细胞任意一极,因此该女子有可能产生染色体正常的卵细胞,A错误;
B、由图可知,DNA发生了断裂、错接,并导致染色体数目缺少一条,该女子细胞中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均出现异常,B错误;
C、依题意“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意一极”可知,该女子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出现三个染色体联会的现象,C正确;
D、该女子可以产生异常染色体+21号染色体的配子,该女子与正常男子婚配生出患遗传病孩子的概率不为0,D错误。
故选C。
16、新冠病毒包膜表面的S蛋白能识别人体细胞膜表面的ACE2受体并导致病毒入侵人体细胞。制备重组亚单位新冠疫苗的线路是:提取新冠病毒RNA→通过RT-PCR(反转录酶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扩增筛选RBD蛋白(S蛋白中真正与ACE2结合的关键部分)基因(图1)→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图2)→导入CHO细胞并培养→提取并纯化RBD蛋白→制成疫苗。图3为利用电泳技术对PCR的产物进行纯度鉴定,1号泳道为标准(Marker),2号泳道为阳性对照组,3号泳道为实验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RT-PCR技术获取RBD蛋白基因时,需加入逆转录酶、TaqDNA聚合酶
B.利用PCR扩增含有限制酶切点的RBD蛋白基因时,应选择的引物为引物4、引物5
C.2号泳道是以(提纯的)RBD蛋白基因片段为材料所做的阳性对照组
D.为提高目的基因和运载体的正确连接效率,应选择限制酶EcoRI切割
【答案】D
【分析】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的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利用的原理是DNA复制,需要条件有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过程包括:①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②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
【详解】A、RT-PCR技术是将RNA的反转录和cDNA的聚合酶链式扩增(PCR)相结合的技术,利用RT酶PCR技术,获取S蛋白基因时,需加入逆转录酶、Taq酶,A正确;
B、引物与模板链的3'端碱基互补配对,故引物1、引物2、引物7和引物8不合适,扩增得到的RBD蛋白基因也应该含有限制酶的酶切位点,故引物3和引物6不合适,故选引物4和引物5,B正确;
C、PCR的产物可通过电泳鉴定,设置如下:1号泳道为标准(Marker),2号泳道是以RBD蛋白基因片段为材料做的阳性对照组,3号泳道为实验组,C正确;
D、质粒上没有SmaⅠ酶切位点,且若使用EcoRⅠ酶切,易造成目的基因和质粒自身环化,故应该选择BamHⅠ和HindⅢ,D错误。
故选D。
第II卷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7、某科研小组研究了低温、弱光对黄瓜叶片中相关光合色素的影响,研究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处理条件(昼夜温度、光照强度)
叶绿素含量/
叶绿素a含量/
叶绿素b含量/
类胡萝卜素含量/
20℃/12℃、3000 lx
19.2
11.96
7.24
0.91
15℃/8℃、3000 lx
18.5
11.35
7.15
0.71
20℃/12℃、1500 lx
19.01
11.91
7.10
0.82
16.9
10.41
6.49
0.91
对照组:25℃/17℃、正常光照(高于3000 lx)
20.41
12.99
7.42
0.98
(1)黄瓜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采用纸层析法对提取到的光合色素进行分离时,在滤纸条上得到从上到下的四条色素带,其中叶绿素a、叶绿素b分别位于第______条色素带。
(2)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可知,表中的处理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表格数据不能得出低温和弱光对黄瓜叶片中相关光合色素的影响具有协同作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表格内容分析,低温、弱光导致黄瓜叶片光合作用速率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3、4
(2) 温度、光照强度 15℃/8℃、1500 lx 缺少低温和弱光单独处理的实验组别
(3)低温、弱光会使黄瓜叶片中光合色素的含量下降,导致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减少,进而影响暗反应的进行
【分析】光合作用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在这两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是直接需要光的称为光反应,第二阶段不需要光直接参加,是二氧化碳转变为糖的反过程称为暗反应。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光反应的场所位于类囊体薄膜,暗反应的场所在叶绿体基质。
【详解】(1)黄瓜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采用纸层析法对提取到的色素进行分离时,在滤纸条上得到的从上到下的四条色素带分别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所以叶绿素a、叶绿素b分别位于第3、4条色素带。
(2)依据表格数据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光照强度,表中C4的处理条件是15℃/8℃、1500 lx。欲探究低温和弱光对黄瓜叶片中相关光合色素的影响是否具有协同作用,需要设置四组实验,实验处理分别为用弱光单独处理、用低温单独处理、用低温和弱光共同处理、用正常温度和光照处理,而表中只有正常温度和光照处理的组别以及低温和弱光共同处理的组别,没有低温和弱光单独处理的组别。
(3)与对照组相比,低温、弱光条件下黄瓜叶片中光合色素的含量较少,说明低温、弱光会使黄瓜叶片中光合色素的含量下降。黄瓜叶片中光合色素的含量下降会使光反应合成的NADPH和ATP减少,进而影响暗反应的进行,导致光合作用速率降低。
18、慢波睡眠分为浅睡期和深睡期。深睡期对青少年生长发育、中老年人的体温和血糖稳定、人体的精神和体力恢复等尤其重要。在整个慢波睡眠中,以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最近研究表明,生长激素(GH)分泌的高峰在慢波睡眠期,GH不但能促进机体生长,还能提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回答下列问题。
(1)慢波睡眠中,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此时瞳孔_____(填“收缩”或“扩张”)、_____(填“促进”或“抑制”)胃肠蠕动。
(2)胰岛素可以促进血糖_____,从而降低血糖。某些Ⅱ型糖尿病患者在夜间深睡眠期间出现低血糖甚至危及生命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_____。
(3)哺乳动物GH的分泌机制如图所示:
下丘脑分泌的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和生长抑素(SS)均能调节GH的分泌,TGF-1为生长介素(图中实线代表促进作用,虚线代表抑制作用)。据图分析,GH分泌的调节机制是_____。为研究GHRH与SS对垂体分泌GH哪一方占据优势,可切断实验大鼠垂体与下丘脑的血管联系,预期结果及结论_____。
【答案】(1) 收缩 促进
(2) 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变为脂肪(甘油三酯) 深度睡眠时,GH的分泌量增加,提高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吸收和利用,血糖水平下降
(3) 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若GH含量上升,则SS占据优势;若GH含量下降,则GHRH占据优势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详解】(1)慢波睡眠中,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此时人体处于安静状态,心跳减慢,瞳孔收缩,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2)胰岛素属于降血糖激素, 可以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转化或储存,如组织细胞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变为脂肪(甘油三酯),从而降低血糖。某些Ⅱ型糖尿病患者在夜间深睡眠期间,GH的分泌量增加,GH不但能促进机体生长,还能提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吸收和利用,使血糖水平下降,从而容易出现低血糖甚至危及生命的现象。
(3)据图,下丘脑分泌的GHRH能促进垂体分泌GH,血浆中的GH能促进TGF-1的合成,GH和IGF-1能促进SS的合成。GH浓度增大时能抑制垂体分泌GH,TGF-1浓度增大时,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SS能抑制垂体分泌GH,则GH分泌的调节机制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为研究GHRH与SS对垂体分泌GH哪一方占据优势,可切断实验大鼠垂体与下丘脑的血管联系,则SS和GHRH不能作用于垂体,若SS占据优势,则SS不能抑制垂体分泌GH,GH含量上升;若GHRH占据优势,GHRH不能促进垂体分泌GH,GH含量下降。
19、牡蛎是一种重要的肉质鲜美的经济贝类。一般分布在潮间带和潮下带水深不超过10m的范围内,以水体中的颗粒有机物、浮游植物、底栖微藻为食。同时,大量牡蛎聚集固着生长于硬底物表面,形成牡蛎礁。牡蛎礁具多种功能,被称为亚热带、温带地区的“珊瑚礁”。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牡蛎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牡蛎还被广泛用于监测持久性环境污染物(如微塑料和重金属物质),因为这些污染物可通过_______作用在牡蛎体内聚集。
(2)过去100多年中,受过度采挖、海岸带开发、泥沙淤积、病害侵染等因素的影响,全球牡蛎礁退化严重,使得各近岸海域的水产资源丰富度下降,分析其可能的原因: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3)为保护这一独特的海洋生境,我国在部分地区建立了牡蛎礁海洋特别保护区,这属于对牡蛎礁资源的____保护。近年来我国又逐步开启了牡蛎礁修复试点项目。牡蛎礁修复除了需要添加附着底物外,还需要补充牡蛎(如异地引种)以增加种群数量。下表为修复地牡蛎种群(A)和异地待引种牡蛎种群(B)种群生物学(繁殖力、遗传多样性和病害侵染等)相关调查数据。
种群生物学项目种群
A
B
繁殖力指数
600
1013
遗传多样性指数
0.00028
0
病害浸染率
17.2%
47.3%
由表中数据可推测:如果以B牡蛎种群作为A种群牡蛎礁修复的异地引种群,除了可能导致外来物种入侵外,还可能导致的生态风险有①_______;②_______。如果牡蛎的数量超过了环境容纳量,就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失衡和破坏,所以还需要确定最佳的引种量,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原理。
【答案】(1) 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物富集
(2)牡蛎礁退化,导致①牡蛎种群数量减少,使得水体中硝酸盐和颗粒有机物的含量增加,浮游植物、藻类大量繁殖,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加剧;②海洋水体洁净度下降,不利于海草的生长③为海洋生物提供的栖息地减少,使得近岸海域的水产资源丰富度下降。
(3) 就地 遗传多样性下降 病害感染风险增大 协调
【分析】1、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如果生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的限度 ,就会引起系统的失衡和破坏。
2、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大类。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详解】(1)牡蛎以水体中的颗粒有机物为食时属于分解者;以浮游植物、底栖微藻为食时属于消费者;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所以牡蛎还被广泛用于监测持久性环境污染物(如微塑料和重金属物质),因为这些污染物可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在牡蛎体内聚集。
(2)过去100多年中,受过度采挖、海岸带开发、泥沙淤积、病害侵染等因素的影响,全球牡蛎礁退化严重,使得各近岸海域的水产资源丰富度下降,其原因可能是:牡蛎礁退化,导致①牡蛎种群数量减少,使得水体中硝酸盐和颗粒有机物的含量增加,浮游植物、藻类大量繁殖,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加剧;②海洋水体洁净度下降,不利于海草的生长;③为海洋生物提供的栖息地减少,使得近岸海域的水产资源丰富度下降。
(3)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因此我国在部分地区建立了牡蛎礁海洋特别保护区,这属于对牡蛎礁资源的就地保护;
由表中数据可推测:如果以B牡蛎种群作为A种群牡蛎礁修复的异地引种群,除了可能导致外来物种入侵外,还可能导致的生态风险有①遗传多样性下降;②病害感染风险增大;如果牡蛎的数量超过了环境容纳量,就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失衡和破坏,所以还需要确定最佳的引种量,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协调原理要求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
20、正常女性体细胞中X染色体比男性多1条,女性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数量上是男性的2倍,因此某研究小组认为女性X染色体上基因的表达量也应该比男性X染色体上基因的表达量多一倍。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研究小组想验证其观点,可通过检测_________的量来反映基因的表达量,经检测发现男性和女性X染色体上基因的表达量基本相同。
(2)该研究小组进一步观察发现雌猫及女性的体细胞核中均存在高度凝缩的X染色体,又称巴氏小体。巴氏小体可经___________染色后观察到,由于其高度折叠的结构阻碍了_________过程,导致该X染色体上的基因无法表达而失活。
(3)结合上述结果,该研究小组提出了解释雄性和雌性哺乳动物X染色体上的基因表达水平相同的假说:由于________________,导致雄性和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X染色体上的基因表达量基本相同,且X染色体的失活是随机的。
亲本
黑色雌猫(♀)×黄色雄猫(♂)
F1表型及比例
黑黄相间色(♀)∶黑色(♂)=1∶1
F2表型及比例
黑黄相间色(♀)∶黑色(♀)∶黑色(♂)∶黄色(♂)=1∶1∶1∶1
(4)已知猫的毛色黑色和黄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A基因控制合成黑色素,a基因控制合成黄色素,现将两种单色猫进行多次杂交,得到的F1雌雄个体交配后得到F2,对杂交子代进行统计如表所示。
①据此判断猫毛色的遗传________(填“是”或“否”)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认为以上实验结果支持该同学的假说吗?请说明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5)请举例说明巴氏小体在产前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__________(说出一点即可)。
【答案】(1)蛋白质/mRNA
(2) 醋酸洋红液/甲紫溶液 转录
(3)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有1条X染色体失活,使雌性和雄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均只有1条X染色体上的基因能正常表达(或有活性)
(4) 是 F1雌雄个体交配后子代表型及比例为黑黄相间色∶黑色∶黄色=1∶2∶1,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支持,黑黄相间色个体的基因型为XAXa,说明该个体的体细胞中X染色体发生了随机失活
(5)实施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或筛查性染色体数目异常个体)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
2、雌性的体细胞核中均存在高度凝缩的X染色体,又称巴氏小体。
【详解】(1)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可通过转录产物mRNA或翻译产物蛋白质的量来反映基因的表达量。
(2)由于巴氏小体是染色体,可通过碱性染料(醋酸洋红液或甲紫溶液)染色后观察到。巴氏小体高度折叠的结构使DNA难以解旋,阻碍了转录过程,导致该X染色体上的基因无法表达。
(3)结合第(1)小问题干可知,男性和女性X染色体上的基因表达量基本相同,结合第(2)小问题干可知,X染色体形成巴氏小体后其基因无法表达,因此可推测该假说内容为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有1条X染色体失活,使雌性和雄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均只有1条X染色体上的基因能正常表达或有活性,且X染色体的失活是随机的。
(4)F1的基因型为XAXa和XAY,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比为1∶2∶1,因此猫毛色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该实验结果中XAXa个体表现为黑黄相间色,说明该个体的体细胞中的X染色体发生了随机失活,即该个体部分体细胞的XA基因所在染色体失活而合成黄色素,部分体细胞的X基因所在染色体失活而合成黑色素。
(5)由于正常情况下只有女性才有巴氏小体,因此可用于鉴定胎儿性别;若男性中也出现了巴氏小体,说明该个体的X染色体不只1条,因此也可用于筛查性染色体数目异常个体。
21、塑料制品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造成了短时期难以降解的“白色污染”。研究人员欲比较肠杆菌YT1和芽孢杆菌YP1两类细菌降解塑料(主要成分为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等,两类细菌主要降解PE)的能力,并通过基因工程拼接黄粉虫肠道内菌株WZ的降解PVC的胞外酶基因A,培育降解塑料的“超级菌”。
(1)菌株的筛选。配置固体培养基,接种菌株后表层覆盖0.1mm厚度的PE塑料。分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培养基及接种菌株
培养基1
培养基2
培养基3
单独培养并接种YT1
单独培养并接种YP1
混合培养YT1和YP1后,选取YP1接种
降解圈(直径D/mm)
3.5
1.8
4.2
①在筛选分解PE塑料能力大小的菌株时,应将两类菌株接种到以_____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从功能上讲,该培养基属于_____。
②筛选分解PE塑料能力强的菌株不能直接以降解圈的大小为指标,其原因是_____。培养基3中接种混合培养后的YP1,其降解圈直径明显加大,其原因可能是_____。
(2)培育“超级菌”。对菌株WZ的A基因测序可知,如果在其调节功能区增加一个碱基对A/T,则可以大大增强其基因表达能力。通过经典的大引物PCR定点诱变技术在体外改造A基因,操作过程如图1.然后与图2所示的质粒构建表达载体,培育“超级菌”。
①利用大引物PCR进行定点诱变需要进行两轮PCR(PCR1,和PCR2),在PCR,中获得的大引物是指_____,至少需要_____个PCR循环才能获得完整的改良A基因。
②构建改良基因表达载体时,为实现质粒和改良基因的准确连接,应选用的限制酶是_____。表达载体导入受体菌株时,有的质粒含有改良的A基因,有的质粒为空白质粒。在含氨苄青霉素和β半乳糖苷的平板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其中白色菌落含有重组质粒,判断的依据是_____。
【答案】(1) PE塑料 选择 因为菌体繁殖力不同,形成的菌落大小不同 YP1和YT1混合培养过程中,YP1菌株整合了YT1的对PE塑料高分解力的基因,发生了转化
(2) 以诱变引物延伸得到的DNA链为模板,引物1与之结合延伸得到的DNA子链 4 XmaⅠ和BglⅡ 含有改良基因A的重组质粒不含有完整的LacZ基因,受体菌不能分泌分解β-半乳糖苷而使培养基变蓝的酶
【分析】PCR技术的原理是模拟生物体内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利用DNA分子热变性原理,通过控制温度控制控制DNA分子的解聚和结合,过程:①高温变性: DNA解旋过程;②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 目的基因的筛选和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 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1)在筛选分解PE塑料能力大小的菌株时,应将两类菌株接种到以PE塑料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不能分解PE塑料的细菌,因为缺少营养物质碳源死亡;该培养基属筛选出能分解PE塑料类的细菌,所以从功能上讲属于选择培养基;筛选分解PE塑料能力强的菌株不能直接以降解圈的大小为指标,因为菌体繁殖力不同,形成的菌落大小不同,故应该看菌落直径和降解圈直径的比值来判断菌株对PE塑料的分解能力;原本YP1对PE塑料的分解能力弱于YT1,而培养基3中接种混合培养后的YP1,其降解圈直径明显加大,其原因可能是YP1菌株整合了YT1的对PE塑料高分解力的基因,发生了转化。
(2)①观察图1PCR1大引物是指:以诱变引物延伸得到的DNA链为模板,引物1与之结合延伸得到的DNA子链;经过PCR1得到大引物再利用大引物和引物2至少3个PCR循环才能获得完整的改良A基因,所以至少需要4个PCR循环才能获得完整的改良A基因;
②构建改良基因表达载体时,为实现质粒和改良基因的准确连接,应选用的限制酶是XmaⅠ和BglⅡ,酶切位点在目的基因两侧,且在质粒中这两个酶切位点在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不破坏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复制原点等重要原件,两种限制酶,形成的黏性末端不同,所以不会出现目的基因和质粒的自我环化以及目的基因的反向连接;在含氨苄青霉素和β半乳糖苷的平板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其中白色菌落含有重组质粒,判断的依据是含有改良基因A的重组质粒不含有完整的LacZ基因,受体菌不能分泌分解β-半乳糖苷而使培养基变蓝的酶。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卷05【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押题卷(广东卷)(原卷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卷05【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押题卷(江苏卷)(解析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卷05【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押题卷(天津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