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刷卷05——【高考三轮冲刺】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20天冲刺必刷卷(河北卷)(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绝密★启用前
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信息必刷卷05
河北专用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2022年河北卷考查知识比例增加,但是难度整体是有所下降的,将实验题也化整为小,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非选择题题型的考查注重知识的整体掌握程度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特别突出激素调节和内环境稳态及生态问题,而且创新性很强,此外本套试卷的阅读量比较大,题干中会出现大学知识,但整体难度不大。
从去年河北卷分析,试卷的特点表现为一是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即以生活中的现象为背景进行考查,意在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卷不少试题都创设了真实的情境,围绕生活中的小现象进行探究,贴合生活实际,符合新高考的趋势,二是更加注重能力的考查,因此题目不再单纯的考查知识点,而是将长的题干、图形等融合在题目中,考查学生多种能力,三是与新课标标准提出的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逐渐接轨。
第I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卷共13题,每题2分,共26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生命建立在生物大分子的基础上。下列关于生物大分子结构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物大分子是单体的聚合物,以碳链为骨架
B. 单体的种类不同导致纤维素和淀粉结构不同
C. 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功能的多样性
D. 核酸分子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1、蛋白质的多样性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
2、DNA分子的多样性: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虽只有4种,配对方式仅2种,但其数目却可以成千上万,更重要的是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n对碱基可形成4n种)。
【详解】A、组成一些重要生物大分子的单体均以碳链为基本骨架,A正确;
B、纤维素和淀粉的单体种类相同都是葡萄糖,B错误;
C、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功能的多样性,C正确;
D、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基因控制性状,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所以DNA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D正确。
故选B。
2、下列关于物质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水和甘油进出细胞的方式完全相同
B. 类囊体腔内H+浓度大于腔外,由此推知H+进入腔内消耗能量
C. Na+通过通道蛋白进入神经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D. 甘氨酸可作为神经递质被突触前膜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释放出来
【答案】B
【解析】
【分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1)自由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如水,CO2,甘油;(2)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3)主动运输的特点是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
【详解】A、水可以通过水通道进行协助扩散,甘油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所以水和甘油进出细胞的方式不完全相同,A错误;
B、类囊体腔内H+浓度大于腔外,类囊体外的H+逆浓度进入类囊体腔内,属于主动运输,由此推知H+进入腔内消耗能量,B正确;
C、Na+通过通道蛋白进入神经细胞是顺浓度梯度,不消耗能量,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C错误;
D、甘氨酸可作为神经递质被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出来,D错误。
故选B。
3、血液中谷丙转氨酶的含量是反映肝功能的指标之一。谷丙转氨酶存在于人体的各个细胞中,肝细胞中含量最高。若肝细胞受损,会有较多的谷丙转氨酶进入到血液里面,做肝功能检查时会出现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的情况。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谷丙转氨酶在肝细胞中含量高是与肝脏的功能相适应的
B. 谷丙转氨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自身不会被分解,但也要不断更新
C. 谷丙转氨酶可作为检查肝功能的指标依据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D. 谷丙转氨酶属于胞内蛋白,因此在游离的核糖体合成后需要高尔基体进行加工
【答案】D
【解析】
【分析】谷丙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是肝细胞内一种重要的标志蛋白,血液中谷丙转氨酶含量升高,原因可能是患者肝细胞受损,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功能丧失。
【详解】A、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所以谷丙转氨酶在肝细胞中含量高是与肝脏的功能相适应的,A正确;
B、谷丙转氨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自身不会被分解,但由于蛋白质具有一定的寿命,所以也要不断更新,B正确;
C、由于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功能,故正常人血液中不会出现大量谷丙转氨酶,因此谷丙转氨酶可作为检查肝功能的指标依据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C正确;
D、谷丙转氨酶不属于分泌蛋白,但合成后需要在内质网进行加工,D错误。
故选D。
4、自由基学说是被众多学者认可的细胞衰老的原因之一,该学说认为机体的细胞在氧化代谢过程中,经过射线的照射、化学药剂的损害等产生大量的自由基,这部分自由基是有害的,可攻击蛋白质使其活性下降,它还能攻击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磷脂分子,破坏了细胞膜的结构,最终引起细胞功能积累性退化衰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衰老细胞的体积减小,从而使细胞的相对表面积增大,物质运输效率增强
B. 自由基攻击生物膜上的磷脂后,引起细胞损伤的过程体现了正反馈调节
C. 自由基的产生与细胞内的代谢有关,也受环境影响
D. 自由基可能影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答案】A
【解析】
【分析】自由基学说认为:细胞产生的自由基会攻击磷脂和蛋白质分子而损伤细胞,当自由基攻击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磷脂分子时,会产生的产物也是自由基,新产生的自由基又会继续攻击磷脂和蛋白质分子导致细胞遭受更多的损伤,这正是正反馈调节。
【详解】A、衰老细胞的体积减小,但由于膜的通透性改变、水分减少、酶活性下降,物质运输效率减弱,A错误;
B、当自由基攻击生物膜上的磷脂时,产物同样是自由基,这些新产生的自由基又会去攻击别的分子,由此引发雪崩式的反应,这体现了正反馈调节,B正确;
C、自由基学说认为,机体的细胞在氧化代谢的过程中,经过射线的照射、化学药剂的损害等产生大量的自由基,C正确;
D、由于自由基可以攻击蛋白质使其活性下降,当其攻击突触后膜上递质的受体使其活性下降后,即可影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D正确。
故选A。
5、下图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二倍体生物精子形成不同时期图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图①细胞的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 B. 图②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核DNA数目相同
C. 图③细胞正在进行染色体复制 D. 图④细胞的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
【答案】A
【解析】
【分析】1、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现象;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分析题图:①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②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④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由图可知,①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该时期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现象,A正确;
B、由图可知,②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时期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因此图②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核DNA数目的一半,B错误;
C、由图可知,③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而染色体复制发生在间期,C错误;
D、由图可知,④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而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错误。
故选A。
6、某植物有缺刻叶品系甲和乙,让它们分别与一纯合的正常叶植株丙(AABBCC)杂交得F1,F1 自交得 F2,杂交结果如下表所示,据此推测正确的是( )
杂交组合
甲×丙
乙×丙
F1
全为正常叶植株
全为正常叶植株
F2
正常叶植株36株,缺刻叶植株28株
正常叶植株27株,缺刻叶植株37株
A. 品系甲、乙均为纯合子,其控制叶形的基因型均有多种
B. 控制叶形的三对等位基因均遵循分离定律,但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 上述 F2 中的杂合子植株自交均会发生性状分离
D. 上述两个 F1杂交,理论上后代正常叶植株中杂合子的比例为17/18
【答案】D
【解析】
【分析】甲和丙杂交,F1全为正常叶,F2中正常叶的比例为36÷(36+28)=9/16,说明F1中有两对等位基因,因此甲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cc、aaBBcc、aabbCC;
乙和丙杂交,F1全为正常叶,F2中正常叶的比例为27÷(37+27)=27/64,说明F1中有三对等位基因,基因型是AaBbCc,乙的基因型是aabbcc;
正常叶的基因型是A_B_C_,其余基因型都是缺刻叶,三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根据分析,甲乙都是纯合子,但乙的基因型只能是aabbcc,A错误;
B、根据分析,三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均遵循分离定律,B错误;
C、乙丙杂交F1基因型是AaBbCc,如果F2自交,只有正常叶的杂合子自交会发生性状分离,缺刻叶的杂合子自交不会发生性状分离,例如Aabbcc的杂合子,自交都是缺刻叶,不会发生性状分离,C错误;
D、如果甲的基因型是AAbbcc,则F1基因型是AABbCc,乙丙杂交F1基因型是AaBbCc,二者杂交,正常叶的比例为1×3/4×3/4=9/16,纯合子AABBCC=1/2×1/4×1/4=1/32,所以正常叶中纯合子的概率为1/32÷9/16=1/18,杂合子的比例为17/18,D正确。
故选D。
7、我国考古学家利用现代人的DNA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种类似磁铁的“引子”,成功将极其微量的古人类DNA从提取自土壤沉积物中的多种生物的DNA中识别并分离出来,用于研究人类起源及进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引子”彻底水解的产物有两种
B. 设计“引子”能将古人类的DNA识别出来,说明现代人和古人遗传信息完全相同
C. 现代人类是由原始祖先与其他生物及环境共同进化而来的
D.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改变了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决定了生物的进化方向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可知,“引子”是利用现代人的DNA序列设计并合成的,其化学本质是一段单链DNA序列。“引子”可以通过碱基互补配对来识别古人类DNA。
【详解】A、利用现代人的DNA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种类似磁铁的“引子”,成功将极其微量的古人类DNA从提取自土壤沉积物中的多种生物的DNA中识别并分离出来,据此可以推测:“引子”是一段单链DNA序列,彻底水解产物有磷酸、脱氧核糖和四种含氮碱基,共6种产物,A错误;
B、“引子”能将古人类的DNA识别出来,是因为古人类DNA中存在与“引子”的碱基序列互补配对的碱基序列,而非现代人和古人遗传信息完全相同,B错误;
C、现代人类是由原始祖先与其他生物及环境共同进化而来的,即协同进化导致现代人类的诞生,C正确;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之一是:自然选择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D错误。
故选C。
8、下列与高中生物显微观察相关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 观察花生种子中的脂肪颗粒需用斐林试剂染色
B. 观察细胞质流动需选择液泡有颜色的植物细胞
C. 可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动态过程
D. 可观察根尖细胞从间期到末期的连续分裂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1、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2、叶绿体主要分布于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散布于细胞质中,可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和分布。
3、“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既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既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4、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详解】A、观察花生种子中的脂肪颗粒应该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A错误;
B、观察细胞质流动需选择有叶绿体的的植物细胞,B错误;
C、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细胞一直是活的,因此可用显微镜观察到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过程,C正确;
D、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步骤时细胞已经被杀死了,因此不可能观察到从间期到末期的连续分裂过程,D错误。
故选C。
9、铁皮石斛是一种名贵中药材,科研人员将铁皮石斛的带芽茎段经植物组织培养得到原球茎,并探究 6-BA 与 2,4-D 诱导原球茎增殖的最适浓度组合,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0.5mg·L-16-BA 与 0.8mg·L-12,4-D 是促进原球茎增殖的最适浓度组合
B. 实验结果表明 2,4-D 对原球茎增殖作用未体现两重性
C. 此实验为预实验,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实验误差
D. 实验结果证明 6-BA 和 2,4-D 协同使用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1、据图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究6-BA浓度和2,4-D浓度,因变量是原球茎增殖数。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当两种溶液的浓度都为0时,原球茎增殖数最少;当6-BA浓度为0.5mg/L、2,4-D浓度为0.8 mg/L时,原球茎增殖数最多。
2、 6-BA是一种细胞分裂素,2,4-D是常见的生物素类似物。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当6-BA浓度为0.5mg·L-1,2,4-D浓度为0.8mg·L-1时,原球茎增殖数最多,但是不能证明此组合为促进原球茎增殖最适浓度组合,A错误;
B、与2,4-D浓度为0的对照组相比,其他浓度的2,4-D都表现为促进作用,因此不能说明2,4-D对原球茎增殖作用具有两重性,B正确;
C、在正式实验之前先做预实验,可以摸索实验条件,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与可行性,预实验并不能减少实验误差,C错误;
D、由于缺乏 6-BA 和 2,4-D 单独使用的对照组,因此无法比较6-BA和2,4-D协同使用的效果与单独使用的效果的比较,D错误。
故选B。
10、下图为某人在饥饿状态下参加冰桶挑战时体内的一些生理变化过程示意图(①~④为相关激素,A~C表示器官、组织或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活动过程中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减少
B. 冰水浇湿时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接受刺激并产生冷觉
C. 寒冷刺激时激素②可以反馈调节甲状腺和下丘脑相应激素的分泌
D. 图中的C主要指肝脏,④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激素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激素④是胰高血糖素。A表示大脑皮层,B表示垂体,C表示肝脏。
【详解】A、外界寒冷时,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从而减小散热,A错误;
B、冰水浇湿时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接受刺激,大脑皮层产生冷觉,B错误;
C、寒冷刺激时激素③甲状腺激素可以反馈调节下丘脑和垂体相应激素的分泌,C错误;
D、饥饿状态下,血糖浓度较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所以图中的C主要指肝脏,胰高血糖素(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D正确;
故选D。
11、RNA疫苗进入人体细胞后,指导合成的抗原蛋白既可激活T细胞也可激活B细胞,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进入细胞的RNA与核糖体结合指导抗原蛋白合成
B. B细胞仅需要辅助性T细胞呈递信号即可激活
C. 细胞毒性T细胞可通过增殖分化产生记忆T细胞
D. 注射特定RNA疫苗仅对相应疾病起到预防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1、疫苗属于抗原,常见的疫苗有减毒活疫苗、灭活病毒疫苗、重组蛋白疫苗、重组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
2、细胞免疫过程为:a.感应阶段: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b.反应阶段:细胞毒性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c、效应阶段: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效应-裂解靶细胞。
【详解】A、RNA疫苗进入人体细胞后可与核糖体结合翻译出抗原蛋白,A正确;
B、B细胞需要辅助性T细胞呈递信号和抗原的刺激才可激活,B错误;
C、细胞毒性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同时细胞毒性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细胞因子,C正确;
D、注射疫苗为主动免疫,疫苗具有特异性,所以一种疫苗可以对一种疾病起到预防作用,D正确。
故选B。
12、调查某森林群落乔木层的5个优势种的年龄结构,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5个优势种与其他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共同构成了森林群落
B. 调查乔木年龄结构时应采用样方法,选取1m×1m的正方形
C. 香果树和野核桃的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其余3种接近衰退型
D. 随着群落的演替,香果树种群的优势地位将更加明显
【答案】D
【解析】
【分析】1、群落是指一定区域内所有物种的集合。
2、年龄结构:(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详解】A、群落包括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因此5个优势种与其他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不构成森林群落,A错误;
B、调查乔木年龄结构时可采用样方法,样方选取100m2的正方形,B错误;
C、由图可知,香果树的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其余4种接近衰退型,C错误;
D、香果树的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而其余4种接近衰退型,因此随着群落的演替,香果树种群的优势地位将更加明显,D正确。
故选D。
13、为探究菌株ZI对病原菌Ⅰ、Ⅱ、Ⅲ生长的抑制效果,取病原菌的菌丝块放置在平板中央,在距离中央3cm处用接种环分别在4个位点接种菌株ZI,28℃培养3~5天,观察抑菌圈大小,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菌株ZI能在图中所示培养基上生长
B. 三种病原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的速度不同
C. 菌株ZI对病原菌Ⅱ的抑制作用最强
D. 菌株ZI通过释放分泌物抑制病原菌生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将含有杀菌物质的滤纸片放到滴有细菌培养液的固体培养基上,经过培养,杀菌物质杀死细菌后会在滤纸片周围形成抑菌圈。
抑菌圈越大,说明该菌对此药敏感性越大,反之越小,若无抑菌圈,则说明该菌对此药具有耐药性。透明圈直径大小与药物浓度、细菌浓度有直接关系。
【详解】A、据图可知,菌株ZI病原菌的菌丝块放置在平板中央,图示培养基中菌落抑菌圈范围有限,证明菌株ZI能在图中所示培养基上生长,A正确;
B、图示三种病原菌所形成的的抑菌圈大小不同,故三种病原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的速度不同,B正确;
CD、菌株ZI能通过释放分泌物抑制病原菌生长,据图可知,菌株ZI对病原菌I的抑制作用最强,C错误,D正确。
故选C。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农谚是古人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下列有关农谚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作物需要保暖和水分,低温能冻死害虫,故而能增加作物产量
B. “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作物需要大量施肥,肥料为其提供有机物,能增加作物产量
C. “白天热来夜间冷,一棵豆儿打一捧”,适当提高昼夜温差,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能增加作物产量
D. “地尽其用用不荒,合理密植多打粮”,适当提高农作物种植密度,可提高光能利用率,能增加作物产量
【答案】ACD
【解析】
【分析】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有:
(1)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
(2)合理密植、间作套种;
(3)合理调整光照强度;
(4)增大昼夜温差;
(5)适当提供有机肥等。
【详解】A、“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作物需要保暖和水分,刚下的新雪孔隙大,保温效果最好,有利于作物越冬,同时,低温能冻死害虫,减少虫害,增加作物产量,A正确;
B、肥料可以为土壤中的微生物提供有机物,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大量的无机物,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增加作物产量,但肥料不能为植物提供有机物,B错误;
C、“白天热来夜间冷,一棵豆儿打一捧”,可以看出该农业增产措施主要是白天升高温度,夜间降低温度,通过提高昼夜温差,促进有机物的积累,增加作物产量,C正确;
D、“地尽其用用不荒,合理密植多打粮”,说明农作物终止密度合理可以增产,因为合理密植可提高光能利用率,能增加作物产量,D正确。
故选ACD。
15、 果蝇的红眼(A)对白眼(a)为显性,且A,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基因存在位置效应,某杂合红眼果蝇的A基因转移到4号常染色体上的异染色质区后,由于异染色质结构的高度螺旋,某些细胞中的A基因不能正常表达,在眼睛中表现出红、白两色细胞镶嵌的现象,称之为花斑型眼。下图表示花斑型眼果蝇的基因所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基因转移到4号染色体的异染色质区属于易位
B. 花斑型眼果蝇初级卵母细胞中,A基因和 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不能发生交叉互换
C. 转移到4号异染色质区的基因由于翻译受阻而不能正常表达
D. 4号染色体上的A基因距离异染色质区远可能容易表达
【答案】AD
【解析】
【分析】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分析题意,A,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某杂合红眼果蝇的A基因转移到4号常染色体上,该过程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因此图示异常表示染色体易位。
【详解】A、A基因存在位置效应,某杂合红眼果蝇X染色体上的A基因转移到4号染色体的异染色质区,发生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片段,属于易位,A正确;
B、花斑型眼果蝇初级卵母细胞中,能发生类似十字形的特殊联会,故A基因和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仍能发生交叉互换,B错误;
C、转移到4号异染色质区的基因由于异染色质结构的高度螺旋,DNA无法解旋,不能正常转录而不能正常表达,C错误;
D、由于异染色质结构的高度螺旋影响基因转录,4号染色体上的A基因距离异染色质区远可能容易表达,D正确。
故选AD。
16、与维持内环境稳定相关的生理活动包括( )
A.剧烈运动时血液中的乳酸上升
B.干渴时尿量明显减少
C.人少量失血后,血量很快恢复正常
D.炎热的夏天,人体内产生的热引起发汗而使体温不至于上升
【答案】BCD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供能,血液中的乳酸上升,这不利于维持内环境稳定,A错误;
B、干渴时血浆渗透压上升,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尿量明显减少,这有利于维持内环境渗透压平衡,B正确;
C、人少量失血后,造血功能增强,血量很快恢复正常,这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稳定,C正确;
D、炎热的夏天,人体内产生的热引起发汗而使体温不至于上升,这样有利于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属于维持内环境稳定,D正确。
故选BCD。
17、为研究多种血糖调节因子的作用,我国科学家开发出胰岛素抵抗模型鼠。为扩增模型鼠数量,科学家通过诱导优良模型鼠体细胞转化获得诱导胚胎干细胞(iPS细胞),继而利用iPS细胞培育出与模型鼠遗传特性相同的克隆鼠,具体步骤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诱导优良模型鼠体细胞转化为iPS细胞的过程类似于植物组织培养的脱分化
B.为获得更多的双细胞胚,可对白色鼠1注射性激素达到超数排卵的目的
C.胚胎移植后,重构胚进一步扩大导致囊胚腔破裂的过程称为孵化
D.为确定克隆鼠培育是否成功,须对黑色鼠3进行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检测
【答案】ACD
【分析】哺乳动物胚胎干细胞是由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胚胎干细胞的细胞核一般较大,核仁明显,而细胞质相对较少;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
植物组织培养的脱分化:让已经分化的细胞,经过诱导后,失去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而转变成未分化细胞的过程。
【详解】A、优良模型鼠体细胞在诱导因子的作用下转化为iPS细胞的过程与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脱分化过程类似,是组织细胞恢复分裂能力的过程,A正确;
B、用促性腺激素处理,使其排出更多的卵子,而非注射性激素,B错误;
C、囊胚进一步扩大,会导致透明带的破裂,胚胎从其中伸展出来,这一过程叫做孵化,C正确;
D、据图示,最终得到了黑色鼠3个体,实验最终目的为“开发出胰岛素抵抗模型鼠”,故为确定克隆鼠培有是否成功,须对黑色鼠3进行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检测,D正确。
故选ACD。
18、“鲸起万物灭,鲸落万物生”,鲸落是指鲸鱼死亡后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鲸落形成初期,鲨鱼、盲鳗等生物吞食软组织,中期蠕虫、螃蟹等生物定居下来,啃食尸体,接着鲸骨的脂类在厌氧细菌的分解中释放硫化物, 一些硫细菌可通过氧化这些硫化物来制造有机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科学家对鲸落的关注和研究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
B.鲸落为许多底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复杂的生境
C.鲸的遗体以及生活在此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鲸落生态系统
D.鲨鱼和螃蟹等动物作为分解者清除鲸鱼的软组织
【答案】BD
【分析】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潜在价值:是指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A、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即科学家对鲸落的关注和研究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A错误;
B、根据题干“鲸落是指鲸鱼死亡后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鲸落形成初期,鲨鱼、盲鳗等生物吞食软组织,中期蠕虫、螃蟹等生物定居下来”可知鲸落为许多底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复杂的生境,B正确;
C、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鲸的遗体以及生活在此的所有生物没有包括无机环境,故不属于生态系统,C错误;
D、鲨鱼和螃蟹等动物以鲸鱼的软组织为食,营腐生生活,即鲨鱼和螃蟹等动物作为分解者清除鲸鱼的软组织,D正确。
故选BD。
第II卷
三、非选择题:共 5 题, 共 59分。
19、 研究表明CTK(细胞分裂素)与植物一系列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其中包括衰老等生命现象。叶片衰老是叶片生命周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叶绿素含量下降,叶片开始黄化,活性氧积累,细胞中各种水解酶激活,最后细胞大量死亡。有研究表明CTK能够延缓叶片衰老,但其分子机制有待深入研究。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研究过程中发现,用外源CTK处理花椰菜的叶片,叶绿素降解被抑制。为了验证这个结论设计了相关实验,请完善下列实验思路和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思路:将若干生长状态相同的花椰菜植株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喷洒一定浓度的CTK溶液,乙组喷洒_____,其他培养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取等量甲、乙组的叶片分别提取色素,并用_____法进行分离。
预测实验结果:甲组滤纸条上从上往下数第_____条色素带的颜色比乙组深,宽度比乙组宽。
(2)如图所示为CTK延缓叶片衰老的一种机制。位于细胞膜上的组氨酸受体激酶AHK3接受外源CTK信号,通过磷酸化激活下游的CTK响应调节因子ARR2和CRF6,进而诱导细胞壁转化酶基因(CWINV)表达。据图分析,图中的己糖为_____。有人认为,叶片中单糖积累是叶片衰老的潜在诱因,而CTK可以通过调节叶片糖输出来延缓叶片衰老,据图分析,CWINV能够维持较高的糖输出速率的机理是_____。
(3)叶片衰老过程中,乙烯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上升,说明在叶片衰老过程中CTK和乙烯最可能具有_____作用。
【答案】(1) ①. 等量的清水 ②. 纸层析 ③. 3、4
(2) ①. 果糖和葡萄糖 ②. CW1NV表达产物可以在细胞外将从韧皮细胞运出的蔗糖催化分解为已糖(果糖和葡萄糖),再由己糖转运蛋白重新运回韧皮细胞中合成蔗糖,从而形成一个蔗糖输出的“无用循环”
(3)拮抗
【解析】
【分析】1、在提取色素实验中,使用的试剂有二氧化硅(目的:是叶片充分研磨),碳酸钙(目的:防止色素分子被破坏),丙酮或无水乙醇(目的:溶解色素)。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小问1详解】
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目的是“验证外源CTK处理花椰菜的叶片会抑制叶绿素降解”,则实验的自变量是外源CTK的有无,因变量是花椰菜的叶绿素含量,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甲组喷洒一定浓度的CTK溶液,乙组喷洒等量的清水;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且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故色素的分离方法是纸层析法;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由于甲组施加CTK,能延缓叶片衰老,叶绿素含量相对较多,则甲组滤纸条上从上往下数第3、4条色素带的颜色比乙组深,宽度比乙组宽。
【小问2详解】
蔗糖属于二糖,是由葡萄糖和果糖组成的,据图分析,图中的己糖可以合称为蔗糖,故己糖为葡萄糖和果糖;据图分析,CWINV能够维持较高的糖输出速率的机理是:CW1NV表达产物可以在细胞外将从韧皮细胞运出的蔗糖催化分解为已糖(果糖和葡萄糖),再由己糖转运蛋白重新运回韧皮细胞中合成蔗糖,从而形成一个蔗糖输出的“无用循环”。
【小问3详解】
结合题意可知,CTK可以延缓叶片衰老,叶片衰老过程中,乙烯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上升,说明在叶片衰老过程中CTK和乙烯最可能具有拮抗作用。
【点睛】本题考查探究不同光照条件对西洋参光合作用的影响的实验分析,考查学生的识记、识图和理解与实验探究分析能力,解答关键是记住和理解光合作用过程和影响因素分析、准确识图结合知识要点正确回答。
20、普通小麦为六倍体,两性花,自花传粉。小麦糯性对非糯性为隐性。我国科学家用两种非糯性麦培育稳定遗传的糯性小麦,过程如下图。请回答:
(1)小麦与玉米在自然条件下不能杂交产生可育后代,因为它们之间存在________。
(2)人工杂交时,需要在开花前去除小麦花内未成熟________并套袋,3~5天后授以玉米的花粉。
(3)单倍体小麦体细胞中一般有________个染色体组。
(4)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后,产生六倍体小麦,其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变异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
(5)单倍体胚培养7天后,科研人员将秋水仙素添加到培养基中。一段时间后,统计单倍体胚的萌发率和染色体加倍率,结果如图。结果表明秋水仙素可________胚的萌发;就染色体加倍而言,浓度为________mg·dL-1的秋水仙素效果最好。
(6)在对植物b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________(填“是”或“否”)发生了进化。
【答案】(1)生殖隔离 (2)雄蕊 (3)3
(4) ①. 抑制纺锤体形成 ②. 染色体数目变异
(5) ①. 抑制 ②. 100
(6)否
【解析】
【分析】1、遗传变异的应用:(1)逐代挑选变异,培育优良品种;(2)人工方法(用药物或紫外线照射),使染色体和基因发生改变产生新变异个体,获得新品种;(3)利用航天技术进行空间的技术育种。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小问1详解】
小麦与玉米不是同一物种,自然条件下这两种生物不能杂交产生可育后代,存在生殖隔离。
小问2详解】
人工杂交时,为防止小麦自花传粉,需要在开花前,去除小麦花内未成熟的雄蕊,并套袋,3~5天后授以玉米的花粉。
【小问3详解】
普通小麦为六倍体,其配子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故单倍体小麦体细胞中有3个染色体组。
【小问4详解】
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后,产生六倍体小麦,其作用机理是秋水仙素可以抑制纺锤体形成,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小问5详解】
据图可知,随着秋水仙素浓度的增加,胚萌发率逐渐减小,故秋水仙素可抑制胚的萌发;就染色体加倍而言,浓度为100mg•dL-1的秋水仙素处理时,染色体加倍率最大,效果最好。
【小问6详解】
第一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则Dd的比例为20%,所以D的基因频率为10%+1/2 ×20%=20%,a的基因频率为80%。第二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则Dd的比例为32%,所以D的基因频率为4%+1/2 ×32%=20%,a的基因频率为80%,尽管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但基因频率并没有改变,因此,生物没有发生进化。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变异及其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可遗传变异的类型,掌握生物变异在育种工作中的应用;识记几种常见育种方法的原理、方法、优缺点、实例,掌握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等。
21、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如胆囊炎常在右肩体表发生疼痛,该牵涉痛形成的一种解释是胆囊的传入神经与右肩体表的传入神经汇合于同一脊髓段,由同一上行纤维传入脑。请回答:
(1)牵涉痛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兴奋在①处以_____形式传导,其形成是Na+内流引起的,Na+入膜的方式是_____(填“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3)②接受刺激会产生兴奋,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_____的过程。
(4)兴奋在③处传递是_____向的,其信号转换方式是_____。
(5)细菌性胆囊炎是由细菌感染导致的。细菌进入人体后会被_____细胞摄取,通常情况会在该细胞内溶酶体的作用下被水解,此种免疫属于_____免疫。当该菌在体液中活动时,引起特异性免疫,会被相应的_____消灭。在体液免疫过程中(不考虑B细胞直接与抗原结合),人体的免疫系统需要(a)B细胞、(b)T细胞,(c)浆细胞、(d)吞噬细胞参与反应,上述细胞参与反应的正确顺序是_____(用字母表示)。
【答案】(1)不属于 (2) ①. 电信号 ②. 协助扩散
(3)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
(4) ①. 单 ②.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5) ①. 吞噬细胞 ②. 非特异性免疫 ③. 抗体 ④. d→b→a→c
【解析】
【分析】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婴儿的吮乳、排尿反射等都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例如看到梅子分泌唾液。
2、人体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等;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小问1详解】
痛觉产生过程只涉及感受器、传入神经和大脑皮层,反射弧结构不完整,不属于反射,故牵涉痛不属于反射。
【小问2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图中的①是传入神经,受到刺激后,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内,形成内正外负的膜电位,兴奋在①处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小问3详解】
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②接受刺激会产生兴奋。
【小问4详解】
图中,③是突触,兴奋在③处的信号转换方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③处的传递具有单向性。
【小问5详解】
人体内的吞噬细胞能够吞噬病菌,通常情况下大多数病菌在吞噬细胞内溶菌酶的作用下被水解消灭,此种免疫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当细菌在体液中活动则通过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会被相应的抗体消灭,体液免疫过程为(d)吞噬细胞→(b)T细胞→(a)B细胞→(c )浆细胞→抗体,当进入人体细胞内部时需要通过细胞免疫过程消灭细菌;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属于特异性免疫。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和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上海崇明东滩湿地是亚太地区水鸟迁徙的重要通道,上世纪90年代引入互花米草用作防风消浪。十几年后,调查发现该湿地鸟类的种群数量和多样性大大降低。
(1)互花米草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和耐受能力很强,入侵后种群数量在短时间内常呈现“_____”形增长,在与本地植物的_____中逐渐占据优势。
(2)该湿地中的鸟类,有的以海三棱藨草的球茎和小坚果为食,有的以芦苇的嫩芽为食,还有的捕食生活在潮沟里的鱼类及底栖动物。每种鸟类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_____,但多数鸟类均不采食互花米草。互花米草的大量繁殖还堵塞了潮沟。请用流程图分析互花米草入侵导致鸟类种群数量和多样性下降的原因。_____
(3)2012年启动的“互花米草控制和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采用人工刈割、使用除草剂和生物防治等措施治理互花米草。下图表示该湿地鸟类种类与数量的变化。
统计结果说明_____。
(4)有研究者进一步构建了互花米草资源化利用工程,模式图如下。
①图中a表示互花米草等植物从土壤中吸收营养物质,b表示_____。
②此生态工程对互花米草进行了深度开发利用,实现了_____的同步发展。
【答案】(1) ①. J ②. (种内)竞争
(2) ①. 生态位 ②.
(3)互花米草的治理有利于水鸟种群数量的上升,对水鸟的种类影响不大,对非水鸟的数量及种类均影响不大
(4) ①. 动物的遗体、排遗物等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 ②.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解析】
【分析】1、“J”形增长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
2、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用利用同样有限资源和空间的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3、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小问1详解】
根据题干“互花米草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和耐受能力很强”,可知入侵后种群数量在短时间内常呈现“J”形增长,没有环境阻力。互花米草会与本地植物争夺空间和资源,属于竞争关系,因互花米草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和耐受能力很强,故在与本地植物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小问2详解】
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故每种鸟类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互花米草入侵后,一方面互花米草与本地植物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导致海三棱藨草、芦苇等植物的数量下降,多数鸟类均不采食互花米草,而以海三棱藨草、芦苇等植物为食,从而导致鸟类种群数量和多样性下降;另一方面互花米草的大量繁殖造成潮沟堵塞,导致鱼类、底栖动物数量下降,而鱼类、底栖动物是鸟类的食物来源之一,从而导致鸟类种群数量和多样性下降,相关流程图见答案。
【小问3详解】
对照区没有进行互花米草的治理,治理示范区进行了互花米草的治理,由图可知,互花米草的治理有利于水鸟种群数量的上升,对水鸟的种类影响不大,对非水鸟的数量及种类均影响不大。
【小问4详解】
由图可知,b表示鸟、鱼、底栖动物等其他动物的遗体、排遗物等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图中的生态工程对互花米草进行了深度开发利用,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点睛】本题以互花米草为素材,考查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以及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概念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和分析图的能力,难度不大。
23、单宁酶可水解单宁酸为没食子酸,降低茶汤中单宁酸含量,解决茶饮料“冷后浑”问题和果汁类饮料除涩问题。我国科学家在土壤中筛选出分泌单宁酶的黑曲霉Lys117,利用基因工程对其进行改造,提取单宁酶基因与强表达组件(强表达启动子和信号肽)结合,最终实现单宁酶的高产。回答下列问题:
(1)黑曲霉Lys117的分离筛选:将土样稀释适量倍数后,采用涂布平板法接种于含有溴酚蓝(溴酚蓝在单宁酸环境中为蓝紫色,在没食子酸环境中为黄色)的选择培养基上。该选择培养基按物理性质分属于________培养基。根据选择培养基的________(填现象)作为挑取单宁酶产生菌的标志。
(2)单宁酶基因扩增及组装如图所示:P1左侧有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位点,为实现单宁酶基因与强表达组件定向连接,PCR扩增设计引物时需对引物添加相应的限制酶识别序列。则PCR应选择的引物对为________,在各引物前添加的识别序列对应的限制酶分别是________。
(3)与强表达组件结合后的基因与Ti质粒重组;该过程为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即___________。利用农杆菌的Ti质粒作为载体的原理是___________,与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类似。已知信号肽负责把蛋白质引导到不同的具膜细胞器内,本实验中信号肽存在的意义为___________。
(4)重组Ti质粒导入目的菌并检测:将重组Ti质粒用特定方法导入黑霉菌Lys117,记为Lys117+,可依据___________,最终鉴定出高产单宁酶的黑霉菌。
【答案】(1) 固体 黄色圈(变色圈)直径的大小
(2) P2与P3 Bg1Ⅰ、EcoRⅠ
(3)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农杆菌的Ti质粒上的T-DNA(可转移的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 信号肽会引导肽链转移到内质网继续合成与加工
(4)Lys117+中单宁酶表达量的高低
【分析】基因工程基本操作步骤,需要经历四步:目的基因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检测与鉴定,其中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
【详解】(1)根据题干“将土样稀释适量倍数后,采用涂布平板法接种于含有溴酚蓝(溴酚蓝在单宁酸环境中为蓝紫色,在没食子酸环境中为黄色)的选择培养基上 ”可知该培养基按物理性质分属于固体培养基;由题干“单宁酶可水解单宁酸为没食子酸,溴酚蓝在单宁酸环境中为蓝紫色,在没食子酸环境中为黄色”可知:若培养基上有单宁酶产生菌的存在,因其会分泌单宁酶,可以水解单宁酸为没食子酸,含有溴酚蓝的培养基上会出现以该菌为中心的黄色圈,黄色圈越大,则该处单宁酶产生菌的量越多。
(2)PCR技术的原理为DNA半保留复制,子链延伸方向为5,端→3,端,结合图示,故应选择引物P2与P3;
分析题图,BamHⅠ能识别目的基因中的核苷酸序列,破坏目的基因的完整性,不能选择该酶;而在载体上存在EcoRⅠ、Sau3AⅠ、EcoRⅤ三种酶切位点,为了保证信号肽的正常存在,考虑选择EcoRⅠ、Sau3AⅠ,而根据图中所给各种限制酶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可知:Sau3AⅠ限制酶也能将BamHⅠ识别的序列切割,故不可选用Sau3A限制酶,也会破坏完整的目的基因,只能用Bg1Ⅰ来取代Sau3AⅠ,它与Sau3AⅠ能切割出相同末端,故应选用Bg1Ⅰ与EcoRⅠ这两种限制酶进行切割。
(3)基因工程基本操作步骤,需要经历四步:目的基因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检测与鉴定,其中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利用农杆菌的Ti质粒作为载体的原理是:农杆菌的Ti质粒上的T-DNA(可转移的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
根据题干“已知信号肽负责把蛋白质引导到不同的具膜细胞器内”,可推测本实验中信号肽存在的意义为:信号肽会引导肽链转移到内质网继续合成与加工,利于单宁酶的正常合成与分泌。
(4)本实验的目的是筛选出高产单宁酶的黑霉菌,因此可以依据Lys117+中单宁酶表达量的高低来筛选出高产菌株。
必刷卷05——【高考三轮冲刺】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20天冲刺必刷卷(福建卷)(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必刷卷05——【高考三轮冲刺】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20天冲刺必刷卷(福建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必刷卷05高考三轮冲刺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20天冲刺必刷卷福建卷解析版docx、必刷卷05高考三轮冲刺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20天冲刺必刷卷福建卷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必刷卷05——【高考三轮冲刺】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20天冲刺必刷卷(浙江卷)(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必刷卷05——【高考三轮冲刺】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20天冲刺必刷卷(浙江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必刷卷05高考三轮冲刺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20天冲刺必刷卷浙江卷解析版docx、必刷卷05高考三轮冲刺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20天冲刺必刷卷浙江卷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必刷卷02——【高考三轮冲刺】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20天冲刺必刷卷(河北卷)(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必刷卷02——【高考三轮冲刺】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20天冲刺必刷卷(河北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必刷卷02高考三轮冲刺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20天冲刺必刷卷河北卷解析版docx、必刷卷02高考三轮冲刺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20天冲刺必刷卷河北卷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