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高考地理三轮冲刺过关查漏补缺(全国通用版)
回归教材重难点14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查漏补缺】2023年高考地理三轮冲刺过关(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回归教材重难点14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查漏补缺】2023年高考地理三轮冲刺过关(全国通用),文件包含回归教材重难点14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查漏补缺2023年高考三轮冲刺过关解析版docx、回归教材重难点14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查漏补缺2023年高考三轮冲刺过关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回归教材重难点14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是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和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或实地调查身边的资源、环境状况,分析问题及成因,有理有据提出可行性对策(地理实践力)。能够综合分析各种区域性或全球性资源和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了解国家资源利用现状及政策和法规对维护国家安全的意义(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够树立和谐的人地关系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的意识(人地协调观),是高考高频考点。2022年湖北高考的第18题,2022年天津高考的第7题,2022年辽宁高考的第19题等都对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进行了考查。
易错01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
1.影响资源安全问题的因素
因素
影响
表现
资源禀赋
受制于资源的有限性和地域性
因资源供给数量达到极限或不稳定造成资源绝对短缺
可开采非可再生资源减少乃至枯竭
可再生资源利用超过其最大更新能力
资源波动幅度超过安全范围
资源生产与供给能力
资源开发、购买、调配受技术、经济和社会等条件制约
技术不足或社会经济成本过高
资源开发技术和经济能力不足
跨区域资源调配工程的技术风险和区域冲突
资源贸易的市场、经济和运输风险
资源
消费需求
受人类对资源消费的数量和质量需求影响
因资源的需求量超过资源供给能力而造成的资源相对短缺
人口增长造成的短缺
消费水平提高造成的短缺
消费质量标准提高造成的短缺
2.中国国家资源安全战略措施
(1)资源勘察:大比例尺资源普查、增加探明储量。
(2)贸易伙伴:考虑该国世界资源贸易份额、地缘、运输通道、政府及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
(3)资源储备:保持合理的储备率,石油20%、粮食17%。
(4)资源效率:转变资源意识,运用市场、价格、税收、核算等手段,建立资源节约激励机制。
(5)资源替代:通过投资和科技,开发替代产品。
(6)消费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消费模式,节粮、节能、节水、节地。
3.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分析思路
(1)“开源”,即增加资源供应来源,可以是同种资源,通过加大勘探开发而增加产量;也可以是其他资源,如煤炭供应紧张,可以增加石油供应,火电供应不足,可以发展风电、核电等。
(2)“节流”,即节约,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节流一方面是从生产中进行,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改善生产方式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损耗;另一方面是从生活中进行,每个人都应行动起来,从身边小事做起,不浪费一滴水,随手关灯等。
4.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主要措施
(1)开源: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力度,提高能源开采率;积极开发水能资源;加快发展核电;鼓励发展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2)节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能源节约,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产业。
(3)区际协调: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建设石油储备基地,保证我国能源的正常供应。
5.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的措施
措施
具体表现
加大勘察力度,实现“开源”
国土辽阔,成矿条件优越,加大勘察力度,摸清家底
健全政策法规,科学“节流”
①制定和健全矿产资源勘察、开采等法律法规;②打击非法盗采、走私矿产资源等行为
完成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体系
①储备稀土、钨、煤炭等相对优势的矿种;②储备铜、铝、铁、锰、铀等相对短缺的矿种;③协调政府、企业、社会三方面力量,完善矿产资源的储备体系
推进资源供给国际化战略
①坚持和平共赢与互利互惠的资源外交方针,实施走出去战略;②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利用国外资源的能力和水平;③积极参与国外矿产资源的勘查与开发,建立稳定的供给基地
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提供资源利用效率
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
6.中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总体目标
(1)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
(2)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3)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
(4)立足国内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7.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
项目
具体措施
保障粮食数量安全
必须坚持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农田总量不减少,同时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
保障粮食质量安全
①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禁止向耕地任意排放各种污染物;②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减少农药、化肥在耕地中的残留;③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变耕作制度、换土、深翻等手段,维持土壤肥力
易错02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1.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环境问题
危害(后果)
全球气候变暖
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被淹没;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可能导致自然灾害增加
臭氧层破坏
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危害人体健康;导致气候异常,影响生态平衡
淡水短缺
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粮食产量,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引发国际冲突
森林锐减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生态脆弱、土地沙化、河道淤积、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失衡
土地荒漠化
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沙化或退化,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减少
水土流失
使山区成为荒漠,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淤积湖泊、水库、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生物多样性锐减
致使许多珍稀的生物种群已经或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
酸雨蔓延
河湖水酸化危害生物;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农作物,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
水体污染
污染水源,引发一些疾病;污染海洋和生物的生存环境;赤潮等生态灾害频繁发生
垃圾污染
占用土地、污染大气、传播疾病、污染水源和土壤、威胁人类健康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产生的原因
影响因素
对环境的影响
原因
工业生产
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
向自然环境索取的资源日益增多;
排放到环境中的“三废”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产生众多化学物质
产生固体废弃物
人口的
高速增长
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受到干扰和破坏
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不断扩大
环境污染加剧
排放的废弃物不断增多
科学技术
的进步
军事武器的破坏力大幅度提高
火药的发明和核能的开发
许多动物濒临灭绝
猎捕工具的改进
威胁人类健康
产生电子产品垃圾
(2)分析产生环境问题原因的方法
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问题多数是由人类不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如对于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但一些自然因素往往会加剧污染程度。如:
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光化学烟雾。
②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③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3.我国环境保护的措施
措施
具体内容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针对工业企业大气污染问题,加强综合治理,加快环境修复和绿化。针对重污染天气,提前采取应急减排措施,实施区域应急联动,降低污染程度
保护水源
对水污染问题,推进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加快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和水生态系统整治,减少水体污染,保障用水安全
修复土壤污染
对农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的土壤污染问题,进行强化管控和修复。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处理,推动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清洁生产。全面节约资源,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节约用地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倡导绿色生活
加快生态保护与修复
坚持自然恢复为主,全面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统筹开展全国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4.水污染及其防治
类型
生物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
污染源
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
危害
危害人体健康:可引起人体中毒、致癌等
危害农作物生长:使农作物物种发生变异,甚至大面积死亡
危害水生生物生长:使水生生态系统变得简单、脆弱,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防治
预防:通过有效控制,使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减少到最小量,工业污染最有效的控制方法是推行清洁生产
治理:通过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等,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管理:对污染源、水体及处理设施的管理,以管促治
5.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1)大气污染的主要类型、成因及危害
主要类型
成因
危害
酸雨
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
河湖水酸化,鱼类死亡 ;土壤酸化,危害农作物、森林;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光化学
烟雾
排入大气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等受太阳紫外线作用产生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
烟雾积聚不散,造成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温室效应
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发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改变和自然灾害加剧等
可吸入
颗粒物
降水量较少,植被覆盖率低,土地荒漠化加剧;工业烟尘;建筑尘土
人体吸入过多或颗粒物中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就可能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康
(2)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6.固体废弃物污染
常见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方法
方法
优势
分类收集,密封运输
有利于废品回收与资源利用,可大幅度减少垃圾处理量
破碎、压缩、焚烧
体积缩小,消除某些有害物质
卫生填埋
占地面积小,土地利用率高;土地可重新利用;不会对水体和大气造成污染
资源化
可从固体废弃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促进物质循环,创造经济价值
7.解决城市垃圾问题的主要措施
解决城市垃圾问题,必须从源头入手,实行全过程控制。
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尽量减少城市垃圾总量。
②建设垃圾发电厂,变废为宝。
③商品包装要尽量使用可降解或可回收利用的材料。
8.主要的生态退化表现及其影响
(1)破坏森林的危害
(2)草地退化的原因、表现及危害
对草地退化的分析可以依逻辑顺序从原因、表现及危害三个方面入手,具体分析如下:
(3)物种灭绝的原因
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及生活加速了物种的灭绝速度。
原因
表现
自然原因
物种的平均寿命大约为500万年,地球历史上最近2亿年以来,平均1.1年灭绝一个物种
人为原因
人类社会早期
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加剧物种灭绝,300万年的狩猎历史,是许多地区的野兽濒于绝迹的原因之一
工、农业生产活动
①大面积砍伐、火烧和开垦森林、草地,过度放牧和过度垦殖,以及工业、城市和交通发展占用了大量土地,导致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破坏和大量丧失,保留下来的也都支离破碎,对野生物种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②对物种的高强度捕猎和采集等,使野生物种难以正常繁衍;③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或侵入,使原物种受到严重威胁;④土壤、水和大气的污染,危害了森林,特别是给相对封闭的水生生态系统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
9.生态修复的方法
(1)退化坡面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①退化耕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少施化肥,增施农家肥料;种植绿肥植物,增加固氮作物品种;轮作、套作,间种、混种;减少化学防治,增加生物防治;种植等高植物篱等。
②退化林地、草地、荒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在封禁的基础上,补种乡土树种、草种。封禁时间的长短因生态系统类型、受损程度、气候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乔木林、灌木林、草地生态系统可分别为8年以上、5~8年、3~5年。
(2)退化河流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在土壤侵蚀地区,导致河流退化的驱动力主要有修路、开矿、樵采、河岸放牧、化肥与农药的面源污染、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点源污染、过度捕鱼等,对由于这些驱动力所导致的退化河流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最重要的是要减轻或解除导致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力,让河流休养生息。
(3)内陆河流域退化绿洲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施生态应急补水工程,至少要满足天然绿洲生态系统最小生态需水量;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适当减少人工绿洲面积,使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面积比例调整到1∶1左右。
(4)退化矿山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该生态系统的土壤、植物等组分完全受损,缺乏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对这种严重退化的生态进行生态修复,可采取的方法有:覆盖土壤,对土壤进行物理处理,添加营养物质,去除有害物质,种植适应性强的先锋树种或草种、间种乡土树种或草种。
10.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以保护为主,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将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生产和旅游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主要意义体现如下:
保护自然本底
自然保护区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各类型生态系统,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天然的“本底”,是今后在利用、改造自然时应遵循的途径,也为评价人类活动的后果提供了准则
贮备物种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贮备地,也是拯救濒危物种的庇护所,并为物种的生存和自然进化提供场所
保护生物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不仅保护了所在生境物种个体、种群和群落,保证了物种正常发育与进化,还保护了物种在原生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提供生态服务
自然保护区内的多种生态系统可持续为人类提供生态服务,如给人类提供食物、医药及工农业生产的原料等
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
许多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森林能减缓地表径流及雨水下渗速度;森林土壤疏松,林内枯枝落叶又能保水;森林还能吸收有毒气体、杀菌和阻滞粉尘,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科学研究理想的天然实验室
自然保护区为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为种群和物种的演变与发展以及环境的监测和定位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
研学游基地
自然保护区是理想的科学研究基地、宣传教育场所和生态旅游目的地
美学价值
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优美的自然景观,可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一、选择题
(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苏里南人口约60万,人口构成中有来自中国广东省等地的华裔,中国农历新年是全国性节日之一。该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7千美元(2020年),工业以铝土矿开采和加工为主,原始森林覆盖率超过90%,2014年已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读图完成下面1-2小题。
1.与中国广东省相比,苏里南( )
A.天然植被开发程度更高 B.同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
C.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当 D.迎来中国农历新年较晚
2.苏里南( )
A.人口密度北部大于南部 B.铝土矿开采过程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C.保护区地形以平原为主 D.北部沿岸地区受寒流的影响形成沼泽
【答案】1.D 2.A
【解析】1.依据材料信息:苏里南“原始森林覆盖率超过90%”,因此与中国广东省相比,苏里南天然植被开发程度不高,A错;据图可知,苏里南地处南美北部赤道附近,原始森林覆盖率超过90%,据此可知,该国属于热带雨林气候,B错;广东省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而苏里南“工业以铝土矿开采和加工为主”,经济基础相对薄弱,C错;由图中苏里南所处的经度位置可知,苏里南应属于西4区,理论上比中国广东省(东8区)晚12小时,因此,苏里南迎来中国农历新年较晚,D正确。故选D。
2.读图可知,苏里南首都、城镇、机场、公路等主要分布在该国北部,而南部多为河流上游,多沼泽,自然保护区等。说明苏里南人口密度北部大于南部,A正确;铝土矿开采过程需要消耗能源,是二氧化碳排放源,不利于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B错;由图可知,自然保护区多位于河流源头,海拔较高,以山地为主,C错;北部沿岸地区有圭亚那暖流(大西洋南赤道暖流的一个分支)流经,D错。故选A。
【点睛】零碳排放,不是没有二氧化碳排放,而是使用植树等自然方式补充等量的氧气与人们排放的二氧化碳相抵达到平衡。
3.(2022·天津·高考真题)粮食生产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粮食供求总量平衡,解决了全国人民吃饭问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下图是1983~201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和自给率变化图。回答下列小题。
据图分析,近年来我国粮食自给率变化的原因( )
A.城镇化速度加快,耕地面积持续减少 B.人口增长速度快,对粮食需求量增加
C.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品种需求多样化 D.近年气象灾害频发,粮食减产幅度大
【答案】C
【详解】结合材料可知,自给率主要受到国内粮食产量和粮食进口量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主要是因为我国耕地面积受到国家政策保护,粮食生产面积有保障,并且农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粮食单产也提高,故AD错误;近年来我国人口增长速度较慢,B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品种需求多样化增加,导致我国粮食进口量增加,自给率有所下降,C正确。故选C。
【点睛】耕地红线,指经常进行耕种的土地面积最低值。它是一个具有下限含义的数字,有国家耕地红线和地方耕地红线。现行中国18亿亩耕地红线。2009年6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土资源部提出“保经济增长、保耕地红线”行动,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保护的红线不能碰。
(2023·辽宁·三模)当前国家提出确保粮食安全,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藏粮于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下图为我国2019年耕地等级构成图,据此完成下面4-6小题。
4.目前,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关键是( )
A.扩大种植面积 B.提高耕地质量 C.提高机械化水平 D.培育优良品种
5.针对各区域实际问题,实现“藏粮于地”做法合理的是( )
A.吉林一黑土退化—建设防护林 B.苏南一土壤污染一轮作休耕
C.黄淮海一土地盐碱化一引淡淋盐 D.井冈山一土质粘重一增施生石灰
6.为了更好的做到“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中”,我们还应该( )
①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调整粮食生产布局②大力开发土地资源,提高粮食总产量
③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④加大农业科研力度,加快科技兴粮步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4.B 5.C 6.D
【解析】4.目前,我国耕地资源数量有限,且后备土地资源不足,故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关键要通过提高耕地质量,增加粮食单产,从而实现“藏粮于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吉林出现黑土退化,对应做法应是提高土壤肥力,A错误;苏南土壤污染对应做法是治理土壤污染,B错误;黄淮海地区多中低产田,土壤盐碱化严重,可通过引淡淋盐降低土壤盐分,C正确;井冈山土质黏重的对应措施应是增施有机肥,而增施生石灰是改良酸性土壤的措施,D错误;故选C。
6.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调整粮食生产布局,有助于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从而增加粮食产量,①正确;大力开发土地资源,不符合实际,且易造成生态破坏,影响粮食安全,②错误;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③正确;加大农业科研力度,加快科技兴粮步伐,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④正确;综上所述,故选D。
【点睛】保障粮食安全的途径有两方面,一方面保证耕地数量,另一方面提高耕地质量,“藏粮于地”战略重在提高耕地质量。
(2023·贵州铜仁·统考模拟预测)2021年福建省三明市常口村获得了全国第一张林业碳票,经专家计算评估,3197亩的集体山林五年间吸收了12723吨二氧化碳。林业碳票总价值为14万元,全体村民人均分红150元,成功实现“碳票”变“钞票”。下图为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7-9小题。
7.当前碳交易市场对企业的主要影响不包括( )
A.增大经营压力 B.提高生产成本 C.促进转型升级 D.扩大生产规模
8.林业碳票的实施可以( )
①增加采伐量,促进林业的发展②提高我国的林业经营水平
③拓宽森林生态价值的实现途径④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为进一步挖掘森林的经济价值,常口村可以( )
A.发展林下经济 B.全面退耕还林 C.提高造林补贴 D.限制森林间伐
【答案】7.D 8.D 9.A
【解析】7.在当前碳交易市场中,环保工作不达标的企业需要购买碳排放配额,成本支出会随之增加,A正确,不符合题意;环保工作不达标的企业为了减少购买配额,需要改善生产流程、更新生产设备或是采购价格更高的环保型生产原料等,导致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经营压力增大,但也会倒逼企业增加技术投入、改善生产流程,促进转型升级,BC正确,不符合题意;碳交易市场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企业不会扩大生产规模,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8.林业碳票的实施,使森林的固碳能力直接转化为经济收入,拓宽了森林生态价值的实现途径,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越多,带给村民的收益就越高,因此为了提高森林的固碳能力,村民会控制森林采伐量,保护森林规模,①错误,③正确;同时需要加强对森林的抚育与管理,注重林木的保护性间伐与更新,提高森林质量,即可以提高我国的林业经营水平,②正确;林业碳票的实施,能够实现生态系统改善和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④正确。综合上述分析,①错误,②③④正确,ABC错误,D正确,故选D。
9.林下经济指的是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它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模式,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林下经济让闲置的资源变废为宝,提高了森林的经济价值,A正确;为保障村民收入,需要在发挥森林生态效益的同时进一步挖掘森林的经济价值,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退耕还林和进一步植树造林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宜农则农,宜林则林,且提高造林补贴不可持续,BC错误;限制森林间伐,不利于森林的更新与质量提高,D错误。故选A。
【点睛】实行碳交易,可以减少全球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可以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碳交易将给超额排放企业带来更高的生产成本,倒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有助于将技术和资金导向低碳发展领域,从而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形成绿色新兴增长极。碳交易可为减排降碳企业或低碳排放地区带来经济收益。
(2023·全国·一模)“虚拟耕地”是指商品贸易中的产品在生产地或消费地生产所需要的耕地资源数量。近十几年中国成为虚拟耕地的净进口国,大豆、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的虚拟耕地净进口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促使中国成为粮食虚拟耕地净进口国的主要因素有( )
①国际上的粮食产量高②国际上的粮食价格低
③中国是人口大国④中国的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⑤中国农业技术水平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11.国际环境安全事件有时会导致很多国家限制粮食出口,为确保粮食安全,中国应该( )
A.维持中国粮食贸易稳定的结构 B.国内各区域实现虚拟耕地“调动”
C.引进国外资金到中国农业领域 D.多进口国外单产高的粮食品种
【答案】10.C 11.B
【解析】10.国际上的粮食产量高并不是我国进口粮食的主要因素,①错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耕地面积减少,同时中国是人口大国,粮食需求量大,再加上国际上的粮食价位低,因此中国粮食净进口量大,②③④正确;中国农业技术水平的发展,粮食产量增加,会使进口量减少,⑤错误。②③④组合正确,故选C。
11.国际环境安全事件有时会导致很多国家限制粮食出口,中国无法维持粮食贸易中稳定的贸易结构,A错误;在各区域之间实现虚拟耕地的“调动”,调节各地粮食生产与需求的关系,保障粮食安全,B正确;受国际环境安全事件的影响,大力引进国外资金投资到中国农业领域的可能性较小,且大力引进国外资金投资到我国农业领域可能会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不利影响,C错误;国外单产高的粮食品种不一定适合在中国发展,D错误。故选B。
【点睛】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2023·山东潍坊·统考二模)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下表为中国稻谷与小麦的消费数据。据此完成下面12-14小题。
稻谷
小麦
2018/19
2019/20
2020/21
2018/19
2019/20
2020/21
食用消费占比(%)
74.7
75.4
74.8
70.6
68.1
68.8
饲用与损耗占比(%)
7.1
7.9
15.8
13.7
11.6
28.5
工业消费占比(%)
8.2
9.5
8.0
9.1
6.9
8.6
口粮品种总消费自给率(%)
110.3
107.1
100.7
102.0
109.8
90.6
口粮品种食用消费自给率(%)
133.8
132.7
M
141.6
146.8
N
注:口粮品种总消费自给率=口粮品种国内产量/口粮品种总消费量X100%;口粮品种食用消费自给率=口粮品种国内产量/口粮品种食用消费量X100%
12.表中M、N代表的数值分别是( )
A.128.4 124.4 B.133.7 145.3 C.131.6 152.0 D.135.6 147.5
13.稻谷与小麦的饲用与损耗占比增长明显,说明我国( )
A.肉蛋奶消费量增长 B.粮食浪费较严重
C.粮食种植面积减少 D.粮食进口量减少
14.“大食物观”视角下,我国应( )
①积极发展设施农业 ②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③确保食用口粮安全 ④优先发展饲粮生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12.B 13.A 14.B
【解析】12.M代表稻谷2020/21对应的口粮品种食用消费自给率,根据公式:口粮品种食用消费自给率=口粮品种国内产量/口粮品种食用消费量X100%;口粮品种总消费自给率=口粮品种国内产量/口粮品种总消费量X100%;那么口粮品种食用消费自给率:口粮品种总消费自给率=口粮品种总消费量:口粮品种食用消费量,M=100.7×(74.8+15.8+8.0)÷74.8=133.7;N=90.6×(68.8+28.5+8.6)÷68.8=145.3;故M=133.7,N=145.3,选B。
13.稻谷与小麦的饲用占比增长说明饲料占比在增大,主要用于养殖业,同时粮食在流向生猪,牛羊,肉鸡等牲畜的过程中,也存在能量的损耗,所以稻谷与小麦的饲用损耗占比增长明显,这样进一步推测肉蛋奶消费量增长,A正确;稻谷与小麦的饲用增长不能说明粮食浪费较严重,B错误;粮食种植面积减少,粮食进口量减少会导致粮食总量下降,流向养殖业的粮食就会减少,CD错误;故选A。
14.“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大食物观”强调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可以扩展食物来源,①正确;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主要提高的是粮食的产量,不能体现种类,②错误;大食物观”的前提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尤其是确保食用口粮安全,③正确;“大食物观”视角下要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是确保食用口粮安全,而不是优先发展饲粮生产,④错误;①③正确;故选B。
【点睛】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增加粮食的总产量;通过跨区域调剂、国际贸易和粮食储备等手段对粮食安全进行调节;建立粮食储备。
(2023·河北唐山·统考二模)由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三类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固存的碳被称为蓝碳,它们有很强的固碳能力。下图为我国沿海各省区(不包括港澳台)三类蓝碳生态系统年固碳量(单位:万吨)统计。据此完成下面15-16小题。
15.图示我国沿海各省区的蓝碳生态系统年固碳量( )
A.多数以盐沼固碳为主 B.构成比例都较为均衡
C.取决于省区岸线长度 D.北方省区均低于南方
16.挖掘我国沿海各省区蓝碳资源的意义重在( )
A.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B.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
C.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D.助力国家碳中和战略
【答案】15.A 16.D
【解析】15.结合图片信息可知,图示我国沿海各省区的蓝碳生态系统年固碳量多数以盐沼固碳为主,A正确;构成比例并不均衡,B错误;上海海岸线长度在各省区当中并不是最长的,但是其年固碳量却是最大的,因此年固碳量并不是取决于省区岸线长度,C错误;北方省区山东、江苏年固碳量高于南方广西、海南等省区,D错误;故选A。
1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研究我国沿海各省区蓝碳资源有助于帮助我国恢复海岸湿地生态系统,提供其固碳能力,因此挖掘我国沿海各省区蓝碳资源的意义重在助力国家碳中和战略,D正确;研究蓝碳资源对我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影响不大,AC错误;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并不是研究蓝碳资源最主要的目的,B错误;故选D。
【点睛】“蓝碳”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海洋储存了地球上约93%的二氧化碳,据估算为40万亿吨,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体,并且每年清除30%以上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海岸带植物生物量虽然只有陆地植物生物量的0.05%,但每年的固碳量却与陆地植物相当。
(2023·全国·模拟预测)“碳汇”来源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是指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源与碳汇是两个相对的概念,碳源是指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下表示意2010年我国某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碳排放量(单位:104t)。据此完成下面17-18小题。
耕地
林地
草地
水域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排放总量
43.10
-28.19
-0.13
-10.78
1190.41
-0.03
1194.38
17.2010年该地区碳源与碳汇的比值约( )
A.31.52 B.0.03 C.30.42 D.0.96
18.为实现该地区碳达峰和碳中和,可采取的措施最合理的是( )
A.增加林地和耕地面积 B.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
C.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 D.降低工业化发展速度
【答案】17.A 18.C
【解析】17.据材料可知“碳汇”是“是指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表中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土地为碳汇,其和为39.13(104t);“碳源是指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表中耕地、建筑用地是碳源,其和为1233.51(104t),故2010年该地区碳源与碳汇的比值约为1233.51÷39.13≈31.52,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8.读表可知,耕地碳排放量较大,增加耕地面积不利于实现该地区碳达峰和碳中和,A错误;建设用地碳排放值最大,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会增加建设用地面积,不利于实现该地区碳达峰和碳中和,B错误;清洁能源碳排放小,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有利于实现该地区碳达峰和碳中和,C正确;降低工业化发展速度不符合区域发展实际,D错误。故选C 。
【点睛】碳达峰,就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2023·全国·三模)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部,受西南季风影响较大,森林覆盖率高,山地土壤垂直带谱分异显著。下图为高黎贡山土壤垂直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19-21小题。
19.高黎贡山( )
A.东坡土壤水分含量高于西坡 B.黄壤分布上限约为1400米
C.东坡土壤类型比西坡更丰富 D.东坡山麓常绿阔叶林广布
20.研究发现高黎贡山从山麓至海拔3400米处,土壤肥力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大,因为海拔高的地区( )
A.枯枝落叶含量多 B.微生物对有机质分解多
C.水热条件组合好 D.化学风化和淋溶作用强
21.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A.应严格禁止旅游、生产、科研等活动 B.是保障国民经济发展潜在战略资源
C.具有蓄洪防旱、防风固沙生态效益 D.主要作用是培养公众生态文明观念
【答案】19.C 20.A 21.B
【解析】19.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高黎贡山受西南季风影响较大,该山地西坡为迎风坡,降水较多,,西坡土壤水分含量高于东坡,排除A;根据图中信息,黄壤分布上限大概在2400米左右,排除B;根据图中信息对比可知,高黎贡山东坡土壤类型比西坡丰富,C正确;东坡山麓地带为亚热带稀树草原土,位于西南季风背风坡,降水少,分布的为灌丛或者草地,排除D。故选C。
20.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高黎贡山位于云南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3400米处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水热组合较差,分布着灌木草丛,枯枝落叶较多,土壤肥力随海拔升高而增大,A正确,排除C;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微生物分解速度变慢,排除B;高海拔地区风化和淋溶作用较强,土壤养分流失,肥力下降,排除D。故选A。
21.根据所学知识,自然保护区是宣传教育的活的自然保护管,不应禁止科研等,排除A;自然保护区指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潜在的战略资源,B正确;蓄洪防旱、防风固沙效果不明显,排除C;自然保护区可以培养公共生态文明观念,不是主要作用,排除D。故选B。
【点睛】自然保护区的作用:①为人类提供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的场所.②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对于人类活动的后果,提供评价的准则.③是各种生态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便于进行连续、系统的长期观测以及珍稀物种的繁殖、驯化的研究等.④是宣传教育的活的自然博物馆.⑤保护区中的部分地域可以开展旅游活动.⑥能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综合题
22.(2022·辽宁·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镍矿是战略性资源。目前我国镍矿资源占全球总量3%左右,但消费量居全球第一。印度尼西亚低品位红土镍矿储量丰富,易开采,难冶炼。2006年后中国企业在印度尼西亚投资采矿。2014年印度尼西亚政府颁布禁止镍矿出口政策后,中国企业利用其全球领先的低品位红土镍矿规模化冶炼技术,开始在该国建设镍冶炼厂,产品大部分销往中国。下图为2006-2016年中国镍矿进口量及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镍矿进口占中国镍矿进口总量之比变化图。
(1)据图说明中国镍矿进口的基本特点。
(2)分析中国镍资源安全存在的主要风险。
(3)依据材料阐述保障中国镍资源安全的途径。
【答案】(1)进口总量大、进口总量自2006年开始上升,于2013年到达顶峰,随后下降。从菲律宾进口量先下降后上升,从印尼进口量先上升后下降,直至2015年不再从印尼进口镍矿。
(2)镍矿对外依存度高,本国镍矿储量占比小,人均量小且需求量大,价格波动对工业生产影响大,大规模涨价易造成本国含镍工业品成本提高。镍矿进口集中于少数国家。进口易受国外法规与国际关系影响。
(3)进口多元化,从不同国家进口镍矿。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利用率与镍金属回收。对外合作,从国外进口加工过的镍板以减轻镍矿出口限制。提高镍资源的战略储备、积极探查国内未被发现的镍矿。通过加工技术和产量,提高对于镍矿、镍板与制成品的定价权。
【分析】本题背景取自于我国企业2022年遭遇的一次镍矿期货逼仓事件。我国某公司在印尼拥有采矿权、有工厂。本题借镍资源考查学生对于国家资源安全的相关理解。
【详解】(1)从图中和材料中得知,镍矿在我国储量并不高,而进口总量大,且趋势为先升高后降低,根据曲线与柱状图判断出主要从菲律宾和印尼进口镍矿。根据材料描述,禁止镍矿出口,结合图表,推断我国无法从印尼进口矿石。而从菲律宾进口镍矿总量走高。
(2)矿产资源本国储量小,但需求量大,是重要风险点。除此之外,镍矿作为战略资源,价格的波动会传导到工业生产的下游。进口越多元,资源安全程度越高,若只依赖于一两个国家,则存在地缘政治恶化的风险,造成较大的资源安全风险。
(3)对于矿产资源,可以开拓不同进口渠道。而我国本身也要提高利用率,把废弃镍金属资源化。降低对外的依赖。同时,在拥有技术的情况下,可以在外投资设厂,扩大开放,进口镍板可以替代镍矿石。作为生产加工大国,我国也应该对原材料具有一定的定价权,以维护资源安全,防止原材料价格暴涨暴跌造成损失。在资源价格低的时候,国家可以增加收储,做好战略储备。
23.(2022·山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泥炭地约占全球陆地表面的3%,却储存了全球约1/3的土壤碳。泥炭地开发利用方式的不同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差异。下图示意泥炭地开发利用的两种生产模式(a和b)。
(假定:a模式产出的“畜产品”恰好可满足该模式需求;b模式中的“畜产品”与a模式中的等量,但从非泥炭地牧场中获取。)
(1)计算两种生产模式碳排放量的差值(仅写出计算结果)。
(2)我国三江平原某湿地保护区周边的大面积耕地曾经是泥炭沼泽,目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结合图文资料,论述该地区在退耕还湿的过程中,借鉴香蒲生产模式可能对国家安全产生的影响。(要求:角度全面,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答案】(1)15.8或-15.8
(2)答题角度:从碳排放与环境安全、湿地与生态安全、湿地与水资源安全、耕地与粮食安全等方面作答。从其他方面作答,言之有理亦可。
层次要求:能提取材料信息进行具体分析:能结合区域特征进行辩证分析;能对不利方面进行思考,提出应对措施。
开放题参考答案:
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通过其封存和储存碳的能力遏制气候变暖,维持湿地面积,保护地球的生物多样性,降低未来流行病发生的风险,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构建绿色价值链,提高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短期来看,退耕还湿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导致粮食产量减少;长期来看,通过退耕,改善了生态环境,保障了粮食种植的环境,提高农业生产力,确保粮食安全。 (角度全面,逻辑清晰,表述准确,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本题以泥炭地开发利用的两种生产模式为情境,创新性地利用地理原理及地理模型,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等知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现象、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学科能力。考查学生的人地协调、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题意,由图片信息可知,a牧场生产模式排放的温室气体为16.7+32.7+2.7=52.1,b香蒲生产模式排放的温室气体为23.8+7.9+11.1+2.6-9.1=36.3,两种模式生存模式碳排放量的差值为52.1-36.3=15.8。
(2) 本题答题角度:从碳排放与环境安全、湿地与生态安全、湿地与水资源安全、耕地与粮食安全等方面作答。从其他方面作答,言之有理亦可。层次要求:能提取材料信息进行具体分析;能结合区域特征进行辩证分析;能对不利方面进行思考,提出应对措施。
示例:通过上题的数据可知,香蒲生产模式能够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其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泥炭地来固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因此泥炭地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土地资源,通过其封存和储存碳的能力遏制气候变暖,降低由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国家安全威胁。同时泥炭地是湿地环境,退耕还湿可以扩大湿地面积,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维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减少环境变化带来的疾病传播风险,降低未来流行病发生的风险,保障国家安全。退耕还湿可以扩大湿地面积,可以调蓄、净化地表水,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在旱季又能提供水源,湿地对维持我国淡水储量和水质有重要贡献;香蒲生产模式在保护环境基础上,开发新资源,生产新材料,发展经济,促进湿地环境的经济可持续开发,构建绿色价值链,满足未来不断增长的资源需求。短期来看,三江平原是我国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基地,我国的粮仓,因此退耕还湿会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导致粮食产量减少,减弱国家粮食安全;但从长期来看,通过退耕还湿,转变发展模式,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生态环境基础,同时湿地环境可以稳定土地的肥力,维持农业的生产力,确保粮食品质和营养,整体环境改善有利于粮食产量的稳定,保障粮食安全。
24.(2023·辽宁·朝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校联考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沙特阿拉伯王国、伊朗伊斯兰共和国,10日在北京发表三方联合声明。三国宣布,沙特和伊朗达成一份协议,包括同意恢复双方外交关系,在至多两个月内重开双方使馆和代表机构。伊朗是世界第四大石油储备国,仅次于委内瑞拉、沙特和阿联酋,大部分经济收入来自石油出口。
材料二:伊朗国土绝大部分在伊朗高原上,里海沿岸是伊朗最平坦的土地,里海沿岸平原往南10~50千米是3000~5000米的高大山体,山顶常年积雪,这里是伊朗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M地降水量在1000mm以上。下图为伊朗地形和降水分布图。
(1)分析M地降水量季节分配的特征并说明其原因。
(2)石油是非可再生资源,经过长时间开采,该国石油资源逐渐减少,为了保持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请为该国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3)简述伊朗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可能对国家安全产生的影响。
【答案】(1)特征:M地降水主要集中于冬季(或冬多夏少)。原因:冬季盛行偏北风,经过里海带来湿润气流;受山脉的阻挡,气流抬升形成丰富的降水。
(2)加强石油的勘探工作,坚持适度开采;积极发展石化工业,加大对石油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石油的利用率);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基地等。
(3)不利影响:新能源的开发,短期内可能对油气资源开发等传统产业造成冲击,影响能源安全;
有利影响:长远看,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对石油、天然气等非可再生资源的依赖,促进 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保障能源安全;提供清洁能源,减少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生态与环境安全;大力发展新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轻全球气候变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分析】本题以伊朗及该国的石油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我国降水量分布状况,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及石油运输和石油开采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本题难度一般,但涉及到的知识点相对较多,需要学生调动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中的图文信息及题干进行综合分析。
【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可得和所学知识可得,该地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冬季;该地冬季盛行偏北风,经过里海带来湿润气流;在陆地受山脉的阻挡,气流抬升形成丰富的降水。因此该地冬季降水多。
(2)针对资源短缺类问题可以从开源和节流两大方面进行分析。可加强石油的勘探工作,同时坚持适度开采;积极发展石油工业,减少对初级产品的依赖,加大对石油的深加工,增加石油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提高石油的利用率;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基地等。
(3)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说:能源安全:伊朗是一个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过度依赖传统能源可能会导致能源安全问题。发展新能源产业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安全性,但新能源的开发,短期内可能对油气资源开发等传统产业造成冲击,影响能源安全。经济安全:伊朗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直面临着经济制裁和外部压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可以带动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的经济安全。环境安全:伊朗是一个环境资源非常脆弱的国家,发展新能源产业可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提高环境安全性。大力发展新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轻全球气候变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技术安全:发展新能源产业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和投资,伊朗需要引进外部技术和资金,这可能会对国家的技术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地缘政治安全:伊朗是一个地缘政治重要的国家,发展新能源产业可能会影响国家的地缘政治地位和国际关系,可能会引发一些地缘政治安全问题。
25.(2023·辽宁·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5月20日,全球最大的智慧养殖工船“国信1号”在青岛交付运营,它是我国驶向深蓝的“移动的海洋牧场”,将为我国持续提供稳定的优质蛋白质来源。通过“船载舱养”模式常年游弋在黄海千里岩、东海舟山群岛、台山列岛和南海南澎岛之间,利用深远海优质海水养殖大黄鱼、石斑鱼、大西洋鲑鱼等名贵鱼种。该船全长249.9米,排水量13万吨,内设2108个监测点,实时监测并集中控制15个养殖舱内的水、氧、光、饲、鱼等状况,每日24小时不间断换水16次,养殖密度是传统网箱的4~6倍,养殖周期缩短1/4以上。此外,该船还拥有苗种培育、饲料加工、物流运输、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以及“科技+资本+产业”的发展模式。下图为“国信1号”养殖工船及其游弋路线示意图。
(1)说明与传统近海养殖方式相比,“国信1号”模式的优势。
(2)为了进一步提升深远海大型养殖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请说明国信集团可采取的有效措施。
(3)请以大力发展驶向深蓝的“移动的海洋牧场”为例,阐述其对我国国家安全的有利影响。
【答案】(1)“船载舱养”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深远海清洁、优质以及不同水温的海水,进行集约化、智能化养殖,单产高,品质优,市场竞争力强,利润大;深远海海域宽广,海水自净能力强,深远海养殖对环境污染小;可开发的海洋空间资源广阔,易形成规模效益;养殖工船机动灵活,可避免因台风、赤潮造成的损失;集工业化养殖、苗种培育、饲料加工、物流运输、销售于一体,产业链完善,产品附加值高。
(2)扩大融资渠道,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优化鱼苗品种,提高养殖技术,提升养殖品质和产量;增加养殖工船数量,扩大养殖规模,降低生产运营成本;加强海况研究,扩大养殖海域范围,优化养殖线路;开发营养食品、生物制药等高附加值的产品,延长产业链;加强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开发深远海养殖体验观光旅游项目等。
(3)可减轻近海养殖压力,缓解近海海水环境污染,利于保障国家海洋环境安全;充分利用深远海海洋空间资源,缓解陆地土地资源供给肉蛋奶等农产品的压力,利于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开发和利用深远海专属经济区海洋资源,利于宣示国家海洋国土权力和权益,保障海洋国土安全。
【分析】本题以智慧养殖工船“国信1号”为背景材料,考查了海洋空间资源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详解】(1)据材料可知,从养殖条件看,深远海环境污染小,自净能力强,水质清洁更优;由“内设2108个监测点”可知,养殖工船科技投入大,鱼产品品质更高,市场竞争力强,利润大;从“驶向深蓝”可知,可开发的海洋空间更大,规模效益潜力巨大;从“移动的海洋牧场”可知,养殖工船机动灵活,能选择适宜的养殖海域,可避开台风、赤潮等灾害;从“完整产业体系”可知,该模式集工业化养殖、苗种培育、饲料加工、物流运输、销售于一体,产业链完善,产品附加值更高,可增加利润。
(2)据材料可知,“科技+资本+产业”是“国信1号”的产业发展模式,该产业模式具有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产业链长的特点。深远海智慧渔业大型养殖的成功运营,需要在遵循市场规律基础上,从科技、资本、产业等方面进行关联综合发力。通过资金投入,扩大融资渠道,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科技研发,优化鱼苗品种,提高养殖技术,提升养殖品质和产量,助推深远海养殖产业持续发展。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养殖工船数量,扩大养殖规模,降低生产运营成本;产品多元化、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提升国内国际品牌知名度、加强海况研究,扩大养殖海域范围,优化养殖线路;开发营养食品、生物制药等高附加值的产品,纵深延长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加强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开发深远海养殖体验观光旅游项目等,融合开发新产业等。
(3)国家安全主要包括国土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移动的海洋牧场”既是对海洋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是对我国海洋权益的维护和主权宣誓,保障海洋国土安全。可减轻近海养殖压力,缓解近海海水环境污染,利于保障国家海洋环境安全。目前近海养殖业面临海洋空间资源拓展瓶颈和海水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深远海养殖业能够缓解这些人地矛盾,可以为我国长期稳定地供给优质蛋白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缓解陆地土地资源的生产压力,缓解近海养殖对海洋空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等。
26.(2023·广东·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镍广泛应用于不锈钢、特种合金以及电池材料等生产。镍矿是我国紧缺的战略矿产,对外依存度高。印度尼西亚的镍矿资源丰富,长期以来该国的原矿主要出口至我国,随着印度尼西亚禁止原矿出口,大量中资企业投资印度尼西亚的镍矿开采与加工,建成众多镍铁及不锈钢生产线,并将镍铁售往我国。目前印度尼西亚已成为全球镍铁生产大国。下图示意印尼苏拉威西岛镍矿及中资企业投资的冶炼厂分布。
(1)中资企业投资的镍冶炼厂主要分布在苏拉威西岛沿海,分析其原因。
(2)说明中资企业的投资对印尼镍产业发展的作用。
(3)简析中资企业投资印尼镍产业对保障我国镍矿资源安全的意义。
【答案】(1)苏拉威西岛镍矿资源丰富,(靠近原料产地)降低原料运输成本;位于沿海,利用港口出口产品;沿海地势低平,便于建设。
(2)带来了资金、技术、设备等,促进镍矿的开采;通过镍铁及不锈钢延长镍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帮助印尼深度参与全球相关产业链,提升其产业地位;企业生产本地化过程中,培养当地的镍产业相关人才。
(3)通过进口大量镍铁,缓解我国镍矿供应压力;延长我国镍可开采时间,提升镍矿供应的稳定性。
【分析】本题以印尼苏拉威西岛镍矿及中资企业投资的冶炼厂分布图为情境,涉及工业区位选择、产业转移的影响、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详解】(1)由图可知,苏拉威西岛分布较多镍矿,镍矿资源丰富,(靠近原料产地)降低原料运输成本;苏拉威西岛沿海,海运便利,利用港口出口产品;苏拉威西岛沿海地势平坦,便于建设。
(2)大量中资企业投资印度尼西亚的镍矿开采与加工,建成众多镍铁及不锈钢生产线。为印尼镍产业带来了资金、技术、设备等,促进镍矿的开采;资金、技术的投入,延长镍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目前印度尼西亚已成为全球镍铁生产大国,深度参与全球相关产业链,提升其产业地位;使印尼本地的镍产业在企业生产本地化过程中,培养当地的镍产业相关人才。
(3)印尼镍铁售往我国,我国通过进口大量镍铁,缓解我国镍矿供应压力;加大了我国镍铁的供应量,可以延长我国镍可开采时间,提升镍矿供应的稳定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回归教材重难点12 海洋环境-【查漏补缺】2023年高考地理三轮冲刺过关(新高考专用)(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波浪,海啸,风暴潮,潮汐,洋流的影响因素,大洋环流的分布与性质规律,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及原因,影响渔场形成的因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回归教材重难点10 差异性与自然环境-【查漏补缺】2023年高考地理三轮冲刺过关(新高考专用)(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中①②自然带分别是,图中②③④自然带分布体现了,全球变暖会使该山山地草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回归教材重难点03 天气系统-【查漏补缺】2023年高考地理三轮冲刺过关(新高考专用)(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据图,此时,影响图中降温区分布特点的因素是,表示摩擦力的箭头是,乙天气系统的气流运动方向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