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黄山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展开2023届初中毕业学业模拟考试
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Al-27 Mg-24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请将选出的答案序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1. “构建生命共同体”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说法与该理念不相符是
A. 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B. 大肆开采矿物资源
C. 生活废水处理排放 D. 长江流域十年禁渔
2. 成语“釜底抽薪”的本意包含着灭火的原理,下列灭火方法也依据这个原理的是
A. 砍掉树木形成隔离带 B. 用二氧化碳灭火器进行灭火
C. 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D. 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
3.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登陆火星的国家。火星探测器采用钛合金、铝合金等材料制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铝合金、钛合金属于合成材料
B. 铝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
C. 钛的抗腐蚀性能非常好,远优于不锈钢
D. 太阳能面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火星车开展工作提供了动力
4. 硫辛酸(C8H14O2S2)被称为“万能抗氧化剂”,广泛用于治疗和预防心脏病等多种疾病。下列有关硫辛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属于有机化合物 B. 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C. 由4种元素组成 D. 各元素的质量比为4:7:1:1
5. 为了贯彻“碳中和”理念,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外墙使用了大量碲化镉太阳能发电玻璃。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元素镉、碲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镉、碲均属于金属元素 B. 碲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7.6g
C. 镉原子比碲原子所含质子数多 D. 在碲化镉中,碲显负价,镉显正价
6. 配制10%的稀硫酸并与碳酸钠粉末反应的部分操作如下,其中操作规范的是
A. 读取浓硫酸的体积 B. 稀释浓硫酸
C. 加入碳酸钠 D. 倾倒稀硫酸
7. 学好化学能促进人全面发展。下列项目所涉化学知识不正确的是
选项 | 项目 | 化学知识 |
A | “德”:废旧电池分类投放 | 废旧电池中的重金属会污染环境 |
B | “体”:剧烈运动后喝淡盐水 | 补充人体所需无机盐 |
C | “美”: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表面有固体析出,溶液变蓝 | 铜比银的金属活动性强 |
D | “劳”:用洗涤剂洗涤餐具油脂 | 使油和水分层,发生乳化现象 |
A. A B. B C. C D. D
8. 证据推理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红,能使酚酞变红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B. 活泼金属和酸反应能生成气体,和酸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一定是金属
C. 氧化物中一定含氧元素,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D. 金属能导电,能导电的物质一定是金属
9. 载人航天器中处理CO2的另一种方法是将CO2与氢气反应,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乙和丙的元素组成相同 B. 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
C. 反应前后氧原子个数不相等 D.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4:1
10. 向盛有40g氯化铵的烧杯中加入40g水,充分溶解后,现象如图所示,此时溶液温度为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0%
B. 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40g
C. 若加水使烧杯中的固体全部溶解,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D. 若升温使烧杯中的固体全部溶解,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11. 下列客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B. 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酸溶液中都含有酸根离子
C. 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D. 水通电分解得到氢气和氧气—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12. 某同学用如图的改进装置进行CO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测得甲中硬质玻璃管(含药品)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有关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 硬质玻璃管内发生的是置换反应 B. 该装置的缺陷是未反应的CO会进入空气造成污染
C. 停止加热时需继续通CO直至冷却 D. 制得铁的质量为M1-M2
二、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广袤无际的自然界是一个碳的世界。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对于生态环境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排入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减少CO2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4种主要途径。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4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1。
CO2的吸收是碳封存的首要环节,常选用NaOH、氨水、一乙醇胺等作吸收剂。在研究膜吸收法吸收CO2时,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比较了一乙醇胺、二乙醇胺、氨基乙酸钾3种吸收剂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其结果如图2。
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与担当。实现碳中和人人有责,让我们从衣食住行点滴做起,节约能源,低碳生活。
依据文章内容问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知,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_______。
(2)用NaOH溶液吸收C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由图2可知,随烟气流速增大,CO2脱除效果增强。
B. 节约用电,绿色出行,有助于实现碳中和。
(4)对比图2中三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烟气流速范围内,当烟气流速相同时,_______。
14. 实验室现有氯酸钾、块状石灰石、稀硫酸、稀盐酸、浓盐酸、二氧化锰以及下列仪器及装置请你回答有关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
(2)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实验室常用装置B和_______(填药品名称)制取CO2.若使用装置F作为制取CO2的发生装置。与装置B比较,除了利用废物的优点外,请写出其他一个优点_______,该装置使用铜丝网面不使用铁丝网盛放固体的原因_______。
(4)若用装置G来干燥制取的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_______(填“a”或“b”)口进入。
15. 锰元素能形成MnO、MnO2、Mn2O3和Mn3O4等多种氧化物,其中Mn3O4是重要结构材料。工业用硫酸锰(MnSO4)制备Mn3O4的流程如下:
(1)“沉淀”反应是。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_______。
(2)写出“过滤”所得滤液的一种用途:_______。
(3)将Mn(OH)2加水“打浆”制成悬浊液,可加快“氧化”反应速率的原因是_______。
(4)“氧化”时,Mn(OH)2与空气中的氧气在60℃条件下反应生成Mn3O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16. 化学课上老师做了碳酸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实验,实验后老师将浑浊液过滤,得到了澄清的滤液。请你一起探究。
(1)请写出碳酸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提出问题】过滤后的滤液的溶质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组内3位同学提出以下猜想,请你完成丙、丁同学的猜想:
甲同学:滤液的溶质可能有NaOH和Na2CO3;
乙同学:滤液的溶质可能只有_______;
丙同学:滤液的溶质可能有_______。
【实验与结论】
a.甲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观察现象 | _______ | 甲同学猜想错误 |
b.丙同学设计了以下方案进行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_______,观察现象 | 溶液变浑浊 | 丙同学猜想正确 |
(2)向甲同学实验后的试管中逐滴滴加碳酸钠溶液,测得试管内溶液的pH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AB段的实验现象是____,BC段的实验现象是____,D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
17. 铝碳酸镁咀嚼片(主要成分是AlMg(OH)3CO3)可治疗胃酸过多症,反应原理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某化学兴趣小组使用下图所示装置,对该咀嚼片中铝碳酸镁含量进行测定。先取足量稀盐酸于烧杯中,再向其中加入20片铝碳酸镁咀嚼片,开始计时,并将电子天平的读数记录在下表中、已知AlMg(OH)3C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2。
请计算:
时间(s)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读数(g) | 198.4 | 197.8 | 197.4 | 197.0 | 196.6 | 196.2 | 196.2 | 196.2 |
(1)生成二氧化碳_______g。
(2)每片该咀嚼片中铝碳酸镁的含量为多少?(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023届初中毕业学业模拟考试
化学试题(解析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Al-27 Mg-24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请将选出的答案序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1. “构建生命共同体”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说法与该理念不相符的是
A. 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B. 大肆开采矿物资源
C. 生活废水处理排放 D. 长江流域十年禁渔
【答案】B
【解析】
【详解】A、植树活动可增加空气进化的能力,有利于改善环境,故选项正确;
B、大肆开采矿物资源,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土地等,还会带出对有害人体的汞、铅、镉、砷等元素,故选项错误;
C、生活废水处理后排放,减少水体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故选项正确;
D、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有里有保护及改善水资源,故选项正确。
故选B
2. 成语“釜底抽薪”的本意包含着灭火的原理,下列灭火方法也依据这个原理的是
A. 砍掉树木形成隔离带 B. 用二氧化碳灭火器进行灭火
C. 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D. 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釜底抽薪”是一种常用的灭火方法,它利用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将锅底的柴火抽走,就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A砍掉树木形成隔离带利用了移走可燃物的原理起到灭火的作用。此项符合要求。B用二氧化碳灭火利用二氧化碳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从而起到灭火的作用。不符合要求。C用碗盖盖来着火的油锅,利用了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的原理,从而起到灭火的作用。不符合要求。D用高压水枪灭火利用了水将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同时水汽化时会吸收一部分热量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从而起到灭火的作用。不符合要求。所以应选A项。
考点:燃烧与灭火
3.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登陆火星的国家。火星探测器采用钛合金、铝合金等材料制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铝合金、钛合金属于合成材料
B. 铝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
C. 钛抗腐蚀性能非常好,远优于不锈钢
D. 太阳能面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火星车开展工作提供了动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A.合金是一种金属与另一种金属或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混合物,属于金属材料,因此,铝合金、钛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铝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即氧化铝,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钛的抗腐蚀性能非常好,远优于不锈钢,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太阳能面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火星车开展工作提供了动力,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4. 硫辛酸(C8H14O2S2)被称为“万能抗氧化剂”,广泛用于治疗和预防心脏病等多种疾病。下列有关硫辛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属于有机化合物 B. 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C. 由4种元素组成 D. 各元素的质量比为4:7:1:1
【答案】D
【解析】
【详解】A、硫辛酸(C8H14O2S2)含碳元素,属于有机物,选项正确;
B、根据硫辛酸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硫元素质量比是(12×8):(1×14):(16×2):(32×2)=48:7:16:32 ,由此可知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选项正确;
C、根据硫辛酸化学式是C8H14O2S2可知,硫辛酸是由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硫元素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选项正确;
D、硫辛酸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硫元素质量比是(12×8):(1×14):(16×2):(32×2)=48:7:16:32 ,选项错误。
故选D。
5. 为了贯彻“碳中和”理念,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外墙使用了大量碲化镉太阳能发电玻璃。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元素镉、碲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镉、碲均属于金属元素 B. 碲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7.6g
C. 镉原子比碲原子所含质子数多 D. 在碲化镉中,碲显负价,镉显正价
【答案】D
【解析】
【详解】A、碲不是“钅”字旁,不属于金属元素,故A错误;
B、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常常省略不写,而不是“g”,故B错误;
C、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镉的质子数为48,碲的质子数为52,所以镉原子比碲原子所含质子数少,故C错误;
D、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一般显正价,非金属元素一般显负价,则在碲化镉中,碲显负价,镉显正价,故D正确;
故选D。
6. 配制10%的稀硫酸并与碳酸钠粉末反应的部分操作如下,其中操作规范的是
A. 读取浓硫酸的体积 B. 稀释浓硫酸
C. 加入碳酸钠 D. 倾倒稀硫酸
【答案】A
【解析】
【详解】A、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B、稀释浓硫酸时,硫酸沿烧杯内壁缓慢注入水,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斜放,然后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至试管底部,然后再将试管竖起,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向试管中倾倒稀硫酸时,图中试管口没有紧挨烧杯口,且试管要稍微倾斜。
故选:A。
7. 学好化学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下列项目所涉化学知识不正确的是
选项 | 项目 | 化学知识 |
A | “德”:废旧电池分类投放 | 废旧电池中的重金属会污染环境 |
B | “体”:剧烈运动后喝淡盐水 | 补充人体所需无机盐 |
C | “美”: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表面有固体析出,溶液变蓝 | 铜比银的金属活动性强 |
D | “劳”:用洗涤剂洗涤餐具油脂 | 使油和水分层,发生乳化现象 |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废旧电池分类投放进行回收,是因为废旧电池中的重金属会污染环境,故选项正确;
B、剧烈运动会出大量的汗,导致人体缺少水和无机盐,喝淡盐水可以补充人体所需无机盐,故选项正确;
C、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表面有固体析出,溶液变蓝是因为铜比银的金属活动性强,铜可以置换出溶液中的银,故选项正确;
D、水和油不能互溶,而乳化作用是使水和油不再分层,故选项错误。
故选D。
8. 证据推理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红,能使酚酞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B. 活泼金属和酸反应能生成气体,和酸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一定是金属
C. 氧化物中一定含氧元素,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D. 金属能导电,能导电的物质一定是金属
【答案】A
【解析】
【详解】A、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红,能使酚酞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故A正确;
B、活泼金属和酸反应能生成气体,和酸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金属,也可能是碳酸盐,故B错误;
C、氧化物中一定含氧元素,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例如氯酸钾含有三种元素,属于化合物,故C错误;
D、金属能导电,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金属,例如石墨具有良好导电性,故D错误。
故选A。
9. 载人航天器中处理CO2的另一种方法是将CO2与氢气反应,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乙和丙的元素组成相同 B. 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
C. 反应前后氧原子个数不相等 D.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4:1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乙即二氧化碳和甲即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甲烷,化学方程式为,据此解题。
【详解】A、如图所示,乙是由氧元素和碳元素组成的,丙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乙和丙元素组成不同,选项错误;
B、如图所示,丙是水(),其相对分子质量是,选项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反应前后氧原子个数相等,选项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甲即氢气和乙即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分析出化学方程式是解决此类试题的关键。
10. 向盛有40g氯化铵的烧杯中加入40g水,充分溶解后,现象如图所示,此时溶液温度为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0%
B. 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40g
C. 若加水使烧杯中的固体全部溶解,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D. 若升温使烧杯中的固体全部溶解,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A、题文中缺少剩余固体的质量数据,不能计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选项错误;
B、题文中缺少剩余固体的质量数据,不能计算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选项错误;
C、若加水使烧杯中的固体全部溶解且得到饱和溶液,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如果加水使烧杯中的固体全部溶解后得到不饱和溶液,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选项正确;
D、若升温使烧杯中的固体全部溶解,则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增加,溶剂水的质量不变,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增加,选项错误。
故选C。
11. 下列客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B. 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酸溶液中都含有酸根离子
C. 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D. 水通电分解得到氢气和氧气—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答案】B
【解析】
【详解】A、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两者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A正确;
B、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故B错误;
C、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C正确;
D、水通电分解得到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分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D正确;
故选B。
12. 某同学用如图的改进装置进行CO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测得甲中硬质玻璃管(含药品)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有关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 硬质玻璃管内发生的是置换反应 B. 该装置的缺陷是未反应的CO会进入空气造成污染
C. 停止加热时需继续通CO直至冷却 D. 制得铁的质量为M1-M2
【答案】C
【解析】
【详解】A、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单质和另一化合物的反应。而装置甲中玻璃管内发生的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的反应,不符合置换反应的定义,故A错误;
B、装置乙既能起到验证二氧化碳的作用也能起到收集适量尾气一氧化碳的作用,故B错误;
C、由于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热的铁容易被氧化,因此停止加热需继续通CO直至冷却,故C正确;
D、硬质玻璃管中反应前是氧化铁,反应后是铁,因此(M1-M2)是氧化铁中氧元素的质量,故D错误。
故选C。
二、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广袤无际的自然界是一个碳的世界。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对于生态环境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排入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减少CO2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4种主要途径。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4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1。
CO2的吸收是碳封存的首要环节,常选用NaOH、氨水、一乙醇胺等作吸收剂。在研究膜吸收法吸收CO2时,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比较了一乙醇胺、二乙醇胺、氨基乙酸钾3种吸收剂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其结果如图2。
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与担当。实现碳中和人人有责,让我们从衣食住行点滴做起,节约能源,低碳生活。
依据文章内容问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知,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_______。
(2)用NaOH溶液吸收C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由图2可知,随烟气流速增大,CO2脱除效果增强。
B. 节约用电,绿色出行,有助于实现碳中和。
(4)对比图2中三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烟气流速范围内,当烟气流速相同时,_______。
【答案】(1)碳替代 (2) (3)B
(4)氨基乙酸钾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最好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1可知,碳替代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是,所占比例最大,故填:碳替代。
【小问2详解】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A、由图2可知,随烟气流速增大,三种物质对二氧化碳的脱除率都在降低,故随烟气流速增大,CO2脱除效果减弱,说法错误;
B、节约用电,绿色出行,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则有助于实现二氧化碳的排放,即实现碳中和,说法正确;
故选B。
【小问4详解】
对比图2中三条曲线,当烟气流速相同时,氨基乙酸钾对二氧化碳的脱除率最高,一乙醇胺次之,二乙醇胺对二氧化碳的脱除率最小,因此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烟气流速范围内,当烟气流速相同时,氨基乙酸钾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最好,故填:氨基乙酸钾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最好。
14. 实验室现有氯酸钾、块状石灰石、稀硫酸、稀盐酸、浓盐酸、二氧化锰以及下列仪器及装置。请你回答有关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
(2)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实验室常用装置B和_______(填药品名称)制取CO2.若使用装置F作为制取CO2的发生装置。与装置B比较,除了利用废物的优点外,请写出其他一个优点_______,该装置使用铜丝网面不使用铁丝网盛放固体的原因_______。
(4)若用装置G来干燥制取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_______(填“a”或“b”)口进入。
【答案】(1)长颈漏斗
(2)
(3) ①. 块状石灰石、稀盐酸 ②.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③. 铁与盐酸反应会生成氢气,使二氧化碳不纯
(4)b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仪器①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小问2详解】
根据所给药品,应选择氯酸钾制取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和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实验室可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与装置B相比,装置F可将固体置于铜网中,关闭弹簧夹,通过去底塑料瓶添加液体,固液接触,生成气体,装置内压强增大,将液体压入导管中,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打开弹簧夹,气体导出,固液接触,反应开始,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使制得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氢气,导致收集的二氧化碳不纯。
【小问4详解】
若用装置G来干燥制取的二氧化碳,为了保证气体和浓硫酸充分接触,应该长进短出,则气体应从b端通入。
15. 锰元素能形成MnO、MnO2、Mn2O3和Mn3O4等多种氧化物,其中Mn3O4是重要结构材料。工业用硫酸锰(MnSO4)制备Mn3O4的流程如下:
(1)“沉淀”反应是。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_______。
(2)写出“过滤”所得滤液的一种用途:_______。
(3)将Mn(OH)2加水“打浆”制成悬浊液,可加快“氧化”反应速率的原因是_______。
(4)“氧化”时,Mn(OH)2与空气中的氧气在60℃条件下反应生成Mn3O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答案】(1)复分解反应
(2)作氮肥 (3)增大氢氧化锰与氧气接触面积
(4)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为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
【小问2详解】
“过滤”所得滤液为硫酸铵,因含有N、P、K三种营养元素中的氮元素,可作氮肥;
小问3详解】
将Mn(OH)2加水“打浆”制成悬浊液,可加快“氧化”反应速率,是因为增大了氢氧化锰与氧气接触面积;
【小问4详解】
由题中所给信息及质量守恒定律可知,Mn(OH)2与O2在60℃条件下反应生成Mn3O4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6. 化学课上老师做了碳酸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实验,实验后老师将浑浊液过滤,得到了澄清的滤液。请你一起探究。
(1)请写出碳酸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提出问题】过滤后的滤液的溶质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组内3位同学提出以下猜想,请你完成丙、丁同学的猜想:
甲同学:滤液的溶质可能有NaOH和Na2CO3;
乙同学:滤液的溶质可能只有_______;
丙同学:滤液的溶质可能有_______。
【实验与结论】
a.甲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观察现象 | _______ | 甲同学猜想错误 |
b.丙同学设计了以下方案进行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_______,观察现象 | 溶液变浑浊 | 丙同学猜想正确 |
(2)向甲同学实验后的试管中逐滴滴加碳酸钠溶液,测得试管内溶液的pH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AB段的实验现象是____,BC段的实验现象是____,D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
【答案】 ①. ②. NaOH ③. NaOH和Ca(OH)2 ④. 无气泡产生 ⑤. 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或滴加Na2CO3溶液) ⑥. 产生气泡 ⑦. 产生白色沉淀 ⑧. NaCl和Na2CO3
【解析】
【详解】(1)碳酸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作出猜想]由碳酸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过滤后滤液中溶质猜想是:甲同学:碳酸钠过量时,溶质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乙同学:碳酸钠和氢氧化钙恰好完全反应时,溶质只有氢氧化钠;
丙同学:氢氧化钙过量时,溶质是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钠。
[实验与结论]
a、实验结论是甲同学猜想错误,即不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由于碳酸钠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因此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观察现象是无气泡产生;
b、根据溶液变浑浊的现象,则丙的结论是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根据氢氧化钙溶液和二氧化碳或是碳酸盐溶液反应能生成碳酸钙沉淀,因此操作是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或滴加Na2CO3溶液);
(2)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滤液的成分为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钠,甲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氯化钠,所以向甲同学实验后的试管中溶质的成分为HCl、氯化钙和氯化钠,再逐滴滴加碳酸钠溶液,AB段根据pH迅速上升说明溶液中的盐酸与碳酸钠反应酸性减弱,直至恰好完全反应,同时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现象是产生大量气泡;BC段的是溶液中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因此此时的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CD段pH上升,说明氯化钙反应完了且碳酸钠过量,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生成的氯化钠和碳酸钠。
17. 铝碳酸镁咀嚼片(主要成分是AlMg(OH)3CO3)可治疗胃酸过多症,反应原理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某化学兴趣小组使用下图所示装置,对该咀嚼片中的铝碳酸镁含量进行测定。先取足量稀盐酸于烧杯中,再向其中加入20片铝碳酸镁咀嚼片,开始计时,并将电子天平的读数记录在下表中、已知AlMg(OH)3C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2。
请计算:
时间(s)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读数(g) | 198.4 | 197.8 | 197.4 | 197.0 | 196.6 | 196.2 | 196.2 | 196.2 |
(1)生成二氧化碳_______g。
(2)每片该咀嚼片中铝碳酸镁的含量为多少?(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1)2.2 (2)解:设20片该咀嚼片中铝碳酸镁的含量为x
x=8.1g
故每片该咀嚼片中铝碳酸镁的含量为8.1g÷20≈0.4g;
答:每片该咀嚼片中铝碳酸镁的含量为0.4g。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98.4g-196.2g=2.2g。
【小问2详解】
见答案。
天津市东丽区 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天津市东丽区 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及答案,共6页。
【化学一模】2023年无为市七校中考一模联考化学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化学一模】2023年无为市七校中考一模联考化学试题(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上丰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上丰中学中考模拟化学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