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第6部分 论述实用类文本阅读 任务组一 整体阅读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6部分 论述实用类文本阅读 任务组一 整体阅读课件PPT,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走进任务,文体知识精准理解,整体阅读精准把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信息性阅读文字量大,多达1 800字;题目多,五道题;分值高,达19分。尤为突出的是,它多选非连续性文本。在这种情况下,考生无论是阅读还是答题都有一定的难度。越是这样,越能发现做题前的整体阅读多么重要,尤其非连续性文本更是如此,表现在:(1)非连续性文本形式上是“断”,内容上有“联”,阅读时需要把这个“联”找出来,从而居高临下,更好地掌握多则文本的异和同。(2)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都有涉及多则文本间异同比较的内容,如果不能整体阅读和把握,恐怕答题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在答题过程中,多数选项并没有明确注明“材料一”“材料二”之类的字眼,如果有了整体阅读和把握后,就会快速而准确地锁定区间,确定范围。总之,有了整体阅读和把握,理解更精准,判断更快捷。
一、非连续性文本基本概念和特点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它围绕一个事物或主题,提供阅读的材料是多维度的,是相对独立的。文本材料大多是由文字、图表、数据等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这些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事物或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能够综合地表达意义,顺序不固定。此类文本的考查点与当今信息化、大数据的时代特色相吻合,主要考查考生的信息检索、加工能力,即有效输入、准确输出的能力。从文体上来说,非连续性文本主要包括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具有以下特点:(1)选材热点化。如人类命运共同体、乡村振兴战略、中美贸易战等。(2)源头多样化。材料来源有报纸、网络媒体、学术著作等。(3)文本碎片化。没有完整的文本,都是截取片段。(4)材料多样化。有纯文字类、图文类、综合类等。
二、非连续性文本所涉及的文体(一)非连续性文本·论述类文本
(二)非连续性文本·实用类文本
一、整体阅读的要求和意识、步骤和方法1.要求和意识(1)要求:概括每则材料(含图表材料)的中心。②在各则材料的基础上概括每则材料的中心话题或主题。③在概括中心话题或主题的基础上理清话题与各材料间的内在关系。(2)意识:需要强化主题意识和联系意识。主题意识就是在分析非连续性文本各则材料内容的基础上,异中求同,把握整篇阅读文本的意图和思路。联系意识就是通过对非连续性文本各则材料的分类归纳,围绕主题,理清关系,构建起文本的系统性逻辑。
非连续性文本中的多则材料,是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事物或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但其逻辑关系不紧密,而合在一起又能够综合地表达意义。因此既要强化主题意识,坚持高屋建瓴地把握主题;同时又要研读局部,分辨各则材料间的逻辑关系。2.步骤和方法(1)步骤第一步:整体浏览文本,把握中心话题快速浏览文本,看看由几则材料组成,组成材料的文体各是什么,然后把握几则材料的共同话题。
第二步:圈画关键词句,概括材料大意面对非连续性文本,不管命题者需要我们筛选出什么样的信息,我们都必须先静下心来,细读每则材料,摸清它们最基本的内容,弄清楚它们谈了什么现象或问题。如何把握各则材料的大意呢?考生应该边读边画,主要是圈画出每则材料的中心句、起始句、结论句、转折句。然后通过摘取关键词和综合句意,概括出各则材料的大意。
第三步:依据中心话题,找出阐释角度根据句意,划分材料层次,是深度解读材料的法宝。划分好层次后,根据中心话题,思考各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并分析这个共同点的阐释角度是什么。当然,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选文,一般来源比较广泛。作者在叙述或说明某个主题的过程中,往往也根据自身行业的特点,需要对材料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因此,考生还应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并分析其阐释角度。这样,就可以避免答题角度不明的问题。完成上述三步,最好能画出结构导图,方能成竹在胸。
(2)方法①依据文体特征和文本特征力求“读懂”首先,就文体来说,论述类文本要关注文本的核心概念、关键语句、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实用类文本具有实用性和真实性的特点,新闻文体的特性不允许作者虚构,语言也以客观、质朴、直白为主,因此在阅读心理上要预设适当的期待值,“不好看”,很理性,注重科普和事实,重在传播信息和展示事实,这些都是合理的阅读定位。
其次,从文本上看,非连续性文本的特征可用“藕断丝连”来形容,“断”开的是一个个材料,“连”着的是一个个材料所共同指向的主题(中心话题、关键词等),主题聚拢着材料,材料诠释着主题。阅读时,首先要能发现主题是什么,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观点,还是一组矛盾,然后辨别各个材料分别是从哪些角度、侧面、层面展开说明主题的,再次根据主观题题干检验自己对主题的发现是否准确,自己判断出来的各个材料的角度是否符合。②关注出处及标题,揣测材料大意非连续性文本多是断续性的,不像连续性文本一样有标题,且放在篇首,它的出处与标题放在材料结尾处。关注其标题,可以把握材料话题甚至内容;关注其出处,可以推测文本立场甚至态度。
③提取关键语句,把握材料要点要善于抓住每则材料的显性的关键语句。有的材料每段的段首或段尾句,往往起到总领或总结的作用,把握住这些语句就能很好地把握材料的信息要点。例如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信息性阅读材料一第3段的尾句、第6段的开头两句,抓住这样的关键语句,不仅把握了内容,连行文思路都有了。
二、整体阅读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材料一:典籍记载,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曾经发明文字。仓颉的传说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他被奉为创造汉字的神,尊称为“字祖”。至今在中原地区的濮阳南乐、开封、鲁山、虞城、洛宁、新郑等地,还可以看到仓颉庙、仓颉祠、仓颉造字台、仓颉墓冢等遗存。
关于历史上的仓颉其人,我们已不可确知。不过,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肯定经过了一个由无序到有序,由少到多,由表意到意音兼备,约定俗成,逐步系统化的过程。文字系统的形成不可能由一个人或一个时代来完成。我们推测,大约在黄帝时期,可能确实存在过史官仓颉这样身份的人。他不一定独自创造了文字,却可能是最初对文字萌芽进行整理和传播的代表性人物。历史上对文字最早进行规范化整理的人还有上蔡人李斯。他身为秦相,作有秦刻石和《仓颉篇》字书,曾辅助秦始皇统一文字。历史上最早把古汉字作为知识体系进行全面解说的是东汉的许慎。从文字学史的角度看,许慎所撰写的《说文解字》,既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解释古代汉字的重要字典,也是一部总结自春秋战国以来有关
经学、小学的研究成果,进而探究汉字字源,并根据汉字的构形特征从理论上加以阐发的经典性文字学著作。自《说文解字》问世以来,历代都有学者致力于汉字的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字学。近百十年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我国商周古文字资料的主要出土地。这里地下出土的古文字门类齐全,资料丰富。仅殷墟、周原出土的10多万片甲骨文和河南、陕西、山西诸省出土的8 000余件带有铭文的商周青铜器,16 000余片温县、侯马春秋盟书,9 000余件魏晋隋唐墓志碑刻等大宗资料就足以震惊世界。它不仅推动了中国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成熟,而且也令世人对黄河文明刮目相看。如今在许慎家乡漯河境内的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中,还有8 000年前新石器时期刻画符号的重要发现,
由此已引起学术界对中华文字起源的新思考。近几十年河北蒿城台西出土的象形符号及郑州小双桥商代陶器朱书文字,加之20世纪50年代发现的郑州商城二里岗期刻辞甲骨,使我们对商代前期的古汉字又有了新的认识。山西襄汾陶寺文化朱书陶文、偃师二里头和登封王城岗陶文,则透露出虞夏文字的若干重要信息。所有这些无不表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与汉字文化渊源的独特联系。
据统计,目前海内外刊布的各种殷墟时期的著录刻辞甲骨已达 90 000余片,历代出土的相当于殷墟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多达6 500多件。以这些甲骨文、金文为典型代表的商代文字符号,是我国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古汉字系统。殷商文明是在吸收、借鉴夏代文明的基础上形成的。商代文字当承自夏文化,而且在殷墟时期尤其是从商王武丁以后有迅速发展的迹象。那时候,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时人大多是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可惜今天已不易见到,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翻铸在青铜器上。今所见殷墟时期的单字字目已达4 100余个,可释字目在1 340多个。这些存活着的古汉字多为人、首、口、大、小、山、川、木、虫、鱼之类的基本字,它们是汉字的基础,后世通过它们又不断地孳乳出新字。
从殷商晚期的甲骨文、金文到周秦时期的篆系文字、六国文字,还有秦汉以后的方块汉字,包括古隶、八分隶、魏碑、楷书,各时期的汉语文字资料丰富完备。北宋学者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一书中,详细地记述了印刷工匠毕昇于北宋庆历年间发明活字版的经过,并记录了毕昇活字版的工艺技术。这种字体萌芽于北宋汴京,所谓“横平竖直,横轻竖重,字形方正,笔画匀称”,也许因为这个,后世的“宋体”便成为出版印刷最为理想的正文字体。可以说,宋代是汉字真正成熟的时期。(摘编自王蕴智《黄河学视野中的汉字》)
材料二:汉字发展规律有三:一、汉字形体存在简化趋势。作为一种表意文字,汉字最初的形体大都相当复杂,在数千年的使用过程中,汉字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自然演变过程,简化的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种:变图形为符号,删减多余和重复的偏旁,用笔画简单的字体代替笔画复杂的字体,截取原字的一部分代替本字等等。汉字字形大致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魏碑—楷书几种形体,还有两种辅助性的字体:行书和草书。
二、汉字形体趋向规范化。早期的汉字形体没有一定之规,偏旁位置不固定,或左或右、或上或下,同字异体现象也相当严重。汉字在简化的同时也不断地进行着规范化。汉字规范化主要由政府完成,当然,个体也可能影响汉字的规范化,例如撰写《说文解字》的许慎。三、汉字形体存在形声化趋势。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甲骨文中主要是象形字和会意字,形声字所占的比例仅为20%,到了许慎《说文解字》,形声字已占80%,今天汉字中的形声字所占比例更高达90%以上。可以看出汉字的发展存在一个形声化的过程。可见,汉字是一种与时俱进、能适应现代化要求的、不断自我调整的文字。(摘编自徐光春《汉字文化》)
在把握中心话题、每则材料大意及其阐释角度的基础上,填写下面的结构导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仓颉庙、仓颉造字台等遗存以及文字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历史上 确实存在史官仓颉这样身份的代表性人物。B.中原地区出土的大量魏晋隋唐墓志碑刻资料,不仅推动了中国考古学 和古文字学的成熟,而且也让世人刮目相看。C.殷墟时期甲骨文字中依然存活着的古汉字多为人、山、川、木、虫等 基本字,后人以此为基础不断创造新的文字。D.汉字形体的简化、规范化以及形声化趋势,是汉字为适应社会发展和 时代需求而不断自我调整的必然结果。
解析 A项或然变必然,“历史上确实存在史官仓颉这样身份的代表性人物”错,将“可能”说成“必然”,相关信息在材料一第二段,原文为“可能确实存在过史官仓颉这样身份的人”。B项缩小范围,“中原地区出土的大量魏晋隋唐墓志碑刻资料”错,相关信息在材料一第三段,原文为“它不仅推动了中国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成熟,而且也令世人对黄河文明刮目相看”,根据上文,可知“它”所指的不仅是魏晋隋唐墓志碑刻资料,还包括甲骨文、春秋盟书以及带有铭文的商周青铜器等。
C项缩小范围,“殷墟时期甲骨文字中依然存活着的古汉字多为人、山、川、木、虫等基本字”错,相关信息在材料一第四段,原文为“以这些甲骨文、金文为典型代表的商代文字符号”“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翻铸在青铜器上”,可知殷墟时期的文字主要包括甲骨文字和金文。故选D。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我们将来要学习、研究古汉字体系,或者要探究某些汉字的起源, 研读《说文解字》或许是很好的选择。B.我国商周古文字资料主要出土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或许可以推知汉字 文化的源头就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C.殷商文明吸收、借鉴夏代文明,因为文字发展具有传承性,也因为夏 代文字载体的门类非常丰富。D.汉字形体源于以象形和会意为主的甲骨文,定形于楷书,这既有历朝 历代官府的作为,也有个体的作用。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大意;其次要细读题干及选项,回归原文;最后要分析选项各句子间的关系,并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对分析。C项弄错时间,“也因为夏代文字载体的门类非常丰富”错,相关信息在材料一第四段,原文为“而且在殷墟时期尤其是从商王武丁以后有迅速发展的迹象。那时候,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那时候”指的是“殷墟时期”,所以“文字载体的门类非常丰富”的时期是“商代”,而不是“夏代”。故选C。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汉字发展规律范畴的一项是A.编写《汉字简化方案》B.秦相李斯主持“书同文”C.毕昇发明活字版技术D.武则天造一个“曌”字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所给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其次要从原文中找到相关的区域,最后将各个选项内容与原文比对分析。D项答非所问,相关信息在材料二,根据原文内容,“汉字发展规律”指汉字形体具有简化、规范化和形声化的趋势,A项直接与汉字简化有关,B项和C项都与汉字规范化相关,而D项“武则天造一个‘曌’字”仅是因一己之私,显然与汉字发展规律的三个特点都不相关。故选D。
4.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说文解字》的作用。
答案 ①可以解释古代汉字;②为研究汉字构形特征、探究汉字字源提供了理论依据;③《说文解字》开汉字研究之风,成为中国文字学的发轫之作;④促使汉字向着规范化方向发展。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明确题干要求,然后在原文中寻找相关区域,将有效信息加以分类,最后概括要点,形成答案。此题要求概括“《说文解字》的作用”,材料中与《说文解字》有关的信息主要集中在材料一第二段,有两个长句,第一句表面上是解释《说文解字》这本书的,其实也暗示了它的作用:首先,它是一本字典,就可以解释字词;其次,它是一本文字学著作,也就可以给人提供一些理论依据。第二句直接写《说文解字》对中国文字学的作用,稍加概括即可。材料二有两处提到了《说文解字》,各有一句话,第一句是“例如撰写《说文解字》的许慎”,关键信息在此句的前一句“个体也可能影响汉字的规范化”上,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句的话,就可能作答不全;第二句与作用无关。对这三处有效信息加以概括,就可以形成答案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案 ①首先解说仓颉的影响,以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规律引出对古汉字的整理与研究;②接着介绍黄河中下游地区出土的古文字资料,并分析这些古文字与汉字之间的关系;③最后指出各个时期的汉字资料情况,以及汉字的真正成熟时期。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全文,把握每一段的大意,然后根据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层次,理清行文思路,最后归纳要点,整理答案。材料一共有五段,第一段写仓颉对后世的影响,第二段由仓颉引出整理汉字的有关情况,第三段介绍黄河中下游地区出土的文献资料及其影响,第四段分析中原地区的古汉字与汉字之间的关系,第五段先说汉字发展的大概脉络,再由《梦溪笔谈》指明汉字的成熟时期。第一段引出第二段,二者理当分作一层;第三段和第四段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指明中原地区文字与汉字的渊源关系,此两段为一层;第五段为一层。对此加以概括,就可以形成答案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6部分 论述实用类文本阅读 任务组三 特别微任务 抓住关联,比较迁移,答好探究类试题课件PPT,共4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走进任务,核心突破,附材料二结构导图,即时巩固,解析D项曲解文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6部分 论述实用类文本阅读 任务组三 任务一 抓住概念,锁定信息,精准筛选整合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走进任务,核心内容导图概览,重要概念精准理解,关键信息精准把握,汉字信息压缩技术,信息量大幅度下降,这种压缩方法,允许文字变倍,汉字点阵生成器,复原成点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6部分 论述实用类文本阅读 任务组三 任务三 精细筛选,精要归纳,精准分析概括课件PPT,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走进任务,核心内容导图概览,概括知识精准理解,概括题型精准掌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