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第6部分 论述实用类文本阅读 任务组二 真题研练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6部分 论述实用类文本阅读 任务组二 真题研练课件PPT,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走进任务,研练真题,探究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题是最好的训练材料,尤其是2020年新高考卷首次出现,这首次的高考真题价值自然极高,它可以研判高考选文特点、命题意图,甚至可以预测下一年高考命题的走向。这里,选取了2020年两套新高考卷中的信息性阅读试题,供考生认真研练,从而吃透试题精髓,把握高考命题方向。
一、(2020·新高考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
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中国到20世纪初叶才逐渐具备这一条件。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由顾颉刚等发起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1935年,《禹贡》开始以The Chinese Histrical Gegraphy(中国历史地理)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
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志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材料二:历史地理学在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的庞大家族中,具有独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英国近代地理学创建人麦金德,主张地理学者应当尝试重建过去的地理,如果不是这样,地理学就只是当代现象的描述,只有加上时间的尺度,才能考察变化的过程,并显示出今日的地理只不过是一系列阶段的最新一个阶段。
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而地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时间之漫长达到十万至数千万年;我国许多城市的兴起距今已有1 000年,而像武汉如从原始部落聚居算起,距今已达4 000~5 000年,从原始城址的出现算起距今也有3 100~3 600年。这种形成的演变过程,只有全面系统地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探寻出规律性的内容。有了客观的规律,方能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摘编自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在把握中心话题、每则材料大意及其阐释角度的基础上,填写下面的导图内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禹贡》和《汉书·地理志》都对以往的地理现象做了追溯,包含沿革 地理的知识,也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B.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 学和历史研究,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C.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兴起于西方,它的研究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 应用,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D.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两者的形成和演变都遵循一定 的规律,而且都会经历较为漫长的演变过程。
解析 B项首先要关注前两个分句的逻辑是否得当,原文强调沿革地理研究是治学的基本功,并非指“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选项归因失当;其次,“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也与原文表述不符,故B项错误。C项与“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兴起于西方”相关的信息是“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表述正确。与选项“它的研究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相关的信息是“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表述正确。但“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无中生有,原文在材料二中的表述是“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且没有“最能”之说,故C项错误。
D项“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表述错误,对应信息在材料二第二段,作者以长江三峡等地貌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城市的兴起来论证地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要漫长的过程,并非表述“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再者,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并列也不合逻辑,故D项错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我们今天想要了解战国时期某个诸侯国辖域的大致情况,《汉 书·地理志》应是重要的参考书目。B.通过对比1935年《禹贡》半月刊所用的中英文刊名,可以看出这个刊 物兼顾传统与现代的学术视野。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主要得益 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D.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某一地区运河开凿的路线选择,可以为该地 区未来的运河网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解析 C项在材料一的对应信息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引导的内容,其成就得益于多方面,并没有强调主次轻重,所以“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以偏概全,故C项错误。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分)A.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 B.赤壁之战地名考释C.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 D.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
解析 题干要求理解沿革地理研究范畴,该内容对应的信息主要在材料一“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由此可知A、B、C三项分别对应“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而D项“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的关键在于“演变研究”,根据材料二的说法“历史地理学……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D项研究属于历史地理学研究范畴。故选D。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答案 ①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②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③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 ④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每点1分)(这4点应是答案要点,规范的定义应为:历史地理学是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的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解析 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其格式可以用被定义的概念=特征+属概念(上位概念)。根据材料一“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可知历史地理学的基本属性是一门现代地理学科,或者说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根据材料二“历史地理学在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的庞大家族中,具有独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概括其本质特征,即具有时空结合的特点。根据材料一的研究性质及材料二第二段,以及对长江三峡等地貌和武汉等城市的形成和演变,可知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研究目的是“寻找……原因”“探寻其规律”。筛选并整合以上信息,根据下定义多采用判断单句的格式要求,即可概括出准确、完整的答案。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答案 ①首先对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献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②进而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对比,指出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③按年代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每点2分)
解析 行文脉络即文章的写作思路,也就是作者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首先通读全文,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或关键句,概括出段落大意;然后整合段落,切分行文层次;最后概括出整合后的大意。第一段提出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禹贡》。第二段的重点是《汉书·地理志》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第三段论述在时空的发展变化中产生了沿革地理这一专门学问。第四段重点论述沿革地理研究的意义和成就。第五段对比沿革地理和历史地理学的不同。第六段论述在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下,从20世纪初到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分析以上信息,建立联系,整合成三部分,概括大意分别为:历史地理学的起源和雏形及沿革地理产生的原因、历史地理学与沿革地理的本质区别、20世纪以来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二、(2020·新高考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巴巴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害怕。它不怕把它团团围住的兴奋的小孩,而是十分镇定地接受着加州夏日烈阳的炙烤。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是能说得通的,因为它就生活在既安全又轻松的环境中。巴巴是一只肚皮雪白的穿山甲,这种惹人喜爱的动物约莫一只小猫那么大。它脸颊边缘的一圈毛好似山羊胡,粉色的脸颊下方是一截尖尖的、没有牙齿的口鼻——十分适合吸食蚂蚁和白蚁。它最具特色的是覆满头、身、四肢和尾巴的鳞片,这些浅橙色的鳞片层层叠叠,形成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外套。构成这些鳞片的成分和你的指甲一样,都是角蛋白。巴巴是圣迭戈动物园的形象大使,它性格温顺,训练得当,能参与各类公众活动。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常常把巴巴带到福利院、儿童医院等地方,为患病的孩子带去快乐,并向他们普及关于各类珍稀动物的科学知识。
此时,罗布·奈特正用棉签轻轻擦拭它的脸部边缘,奈特是一名研究微观生命的学者,他研究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特别着迷存在于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微生物。开展研究前,他首先得收集它们,收集蝴蝶的人会用网兜和罐子,奈特的工具则是棉签。他把棉签伸进巴巴的鼻孔,仅仅转上几秒钟,就足以让白色棉签头上沾满来自穿山甲体内的微生物。巴巴不仅是一只穿山甲,也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一些微生物生活在它的体内,绝大多数分布在肠道内,还有一些附着在它的脸部、肚子、爪子和鳞片表面。其实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唯一的例外,是科学家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极其小心地培育出来的极少数动物。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
展品统称为微生物组。它们生活在我们的皮肤表面、身体内部,甚至是细胞内部。其中大部分是细菌,也有一些是其他的微小生命体,例如真菌(比如酵母菌)和古菌——后者的身份至今保持神秘,还有数量多到难以估量的病毒。海绵是结构很简单的动物,其静态的身体从来不超过几个细胞那么厚,即使如此,它们的周围也寄宿着活跃的微生物。有时候,通过显微镜都几乎看不到海绵的本体,因为它的上面覆满了微生物。北极熊漫步在北极的冰原之上,举目四周除了冰块别无其他,可实际上,它们身上仍紧紧簇拥着微生物。当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
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奥逊·威尔斯曾经说过:“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这句话并不正确。纵使我们“孑然一身”,也绝对不孤独,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一些动物在还是未受精的卵子时就被微生物占据并在其中繁衍,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我们吃东西时,它们也吃;我们旅行时,它们也结伴而行;我们死后,它们消化我们。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
我们观察白蚁、海绵时,也相当于在观察自身。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律。珊瑚礁里的微生物因为经历污染和过度捕捞而变得杀气腾腾,人类肠道中的菌群在不健康的食物或抗生素的侵袭下也会让人发生奔涌的腹泻。老鼠肠道中的微生物会左右它们的行为,而我们自己肠道内的伙伴也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大脑。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微生物也会在动物之间迁移,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跋涉,它们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
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时,看到的都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个体: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这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们”,而不是“我”。忘记奥逊·威尔斯口中的“孤独”吧,请听从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摘编自埃德·扬《我包罗万象》,郑李译)
在勾画圈点、概括段意及归纳中心的基础上,填写下面的导图内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层层叠叠的鳞片是巴巴的明显特征,这种由角蛋白构成的鳞片让它拥 有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浅橙色“外套”。B.除了科学家们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培育出的极少数动物,地球上所有 生物的体表、体内,甚至细胞内部都聚集着微生物。C.我们肉眼很难直接看见细菌,却可以感受到它们带来的影响,比如当 你腹泻时,可能就是你肠道菌群的稳定性遭到了破坏。D.以前我们认为个体是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 命活动,但是微生物的研究证明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解析 D项由倒数第二段“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时……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可知,D项前半句话属实,但原文中并没有后半句的相关信息。第四段确有“老鼠肠道中的微生物会左右它们的行为,而我们自己肠道内的伙伴也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大脑”,但是“影响”可大可小,作者并没有举例说明有什么相关研究能够推翻目前大众对于“个体”这一概念的认知。因此D项不正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用可爱的动物园形象大使巴巴开篇,这种行文方式有助于引起读 者的阅读兴趣,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B.为了说明自然界中的动物身上都寄宿着微生物这一观点,作者使用了 结构简单的海绵和结构复杂的北极熊这两个例证。C.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作者针对这种看法, 给读者普及了一种全新的观点:人类与微生物是共同生活的。D.“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 物展览”“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这三句话在本文中都表达了同 一种观点。
解析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搜索信息可知,原文并未出现“疾病”这一概念,唯一与“疾病”有关的信息是“人类肠道中的菌群在不健康的食物或抗生素的侵袭下也会让人发生奔涌的腹泻”,但此句及前后文均无“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的相关论述。“作者针对这种看法,给读者普及了一种全新的观点”,这个观点是不是“全新”,原文并没有说明,因此,总体上看C项表述有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这 说明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月球上可能还没有地球上的微生物。B.“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当我们出生时,微 生物会伴随我们而生,同理,当我们死亡后,微生物也会立即消亡。C.我们观察动物时,会发现某些动物身上的微生物与人类身上的微生物 遵循着相同的生存规律,这些遵循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一种微生物。D.微生物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不断迁移 时,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
解析 B项“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来自原文,“当我们出生时,微生物会伴随我们而生”是对这句话的解释,表述无误;“同理”一词后的内容为命题者的推断,但与上句并不存在类比推断关系,“出生”和“死亡”属于发生在不同时间有不同规律的事项,不能作同理推断,且与原文“我们死后,它们消化我们”的内容不相符,因此B项错误。C项前半句来自原文第四段“我们观察白蚁、海绵时,也相当于在观察自身。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律”。而C项后半句“应该”后的内容是命题者的推理结论,“这些遵循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一种微生物”,“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
们不同”虽未表明微生物种类一定不同,但也存在不同的可能性,且“相同的生存规律”与是否为“同一种微生物”无关,故本推理不成立,因此C项不正确。D项前半句的表述来自第四段最后一句内容,作者这里的写作意图是要告诉读者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进而得出“它们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的结论,但人类与微生物在往来、互动的过程中,是否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这是无法确定的,需要分具体情况而定,文中并未对此展开分析,因此D项推断不准确。
4.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第三、四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3分)A.古生物学家安德鲁·诺尔曾经说过:“动物就像整个演化蛋糕上的糖霜, 细菌才是糖霜下的蛋糕本体。”B.生物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福尔-恩盖表示:“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 共生,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C.微生物学家们开展过“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会怎样”的思维实验, 并得出结论:“地球上的大多数物种会灭绝,而幸存下来的物种,其 数量也将大大减少。”D.生物学家勒内·杜博写道:“鼠疫、霍乱、黄热病都被写成了故事,排 成了戏剧,拍成了电影,但却没有人漂亮地讲出肠道和胃部微生物发 挥有益作用的故事。”
解析 根据原文内容分析概括可知,“纵使我们‘孑然一身’,也绝对不孤独,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为第三段中心句;“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为第四段中心句。两段统一考量,中心论点应当是:所有生命都与许多微生物生活在一起,并持久往来、互动。A项古生物学家安德鲁·诺尔强调微生物的主体地位,认为在生命演化过程中动物远不如微生物重要,此观点与本文内容没有太大关联,且不相符。
B项“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生”与中心论点表述近似,且“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与第四段“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的表述也类似,因此B项正确。C项学者们开展思维实验的结论说明了微生物对自然界中的生物非常重要,但这与第三、四段的中心论点无关。D项生物学家勒内·杜博表述的核心思想是某些细菌对人体有益,并希望微生物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同样与第三、四段的中心论点无关。
5.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答案 作者借用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与奥逊·威尔斯“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这句话遥相呼应,既使文章结构严谨,又再一次强调了本文的核心观点——所有的生命都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人类也不例外,突出了文本主题;同时,作者引用两句观点对立的名言,旨在用轻松诙谐的方式表达观点、总结全文,让读者获得愉悦的阅读体验。(第1点3分,第2点2分)
解析 要想知道画横线句子的作用,首先要理解这句话的含意。“奥逊·威尔斯”这个名字和他所说的“孤独”相关内容在第三段出现过,作者以此句作为批评的靶子,引出“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的观点,两个意思相反的句子在此遥相呼应。其次,由原文“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们’,而不是‘我’”可知,这里的“我”指代所有人类,而纵览全文可知,这里的“包罗万象”喻指包含丰富的微生物,作者借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表达的就是本文反复强调的核心观点: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人类也不例外。同时我们应该清楚,作者引用奥逊·威尔斯和沃尔特·惠特曼的两句话的原意其实与微生物并无关联,引用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
也并非想证明奥逊·威尔斯的观点是错误的,此处作者只是借用这两句话的引申含意,有意地制造出二者观点的对立,作者如此行文的目的就是想用诙谐幽默的方式收束全文,这样的表达方式也更能为读者所喜闻乐见。
在认真研读真题的基础上比较两卷命题上的异同:1.文本选择相同点:(1)内容上都是专业性较强;(2)文体上都是专业论文;(3)都在为考生设置学科认知情境。不同点:(1)Ⅰ卷采用非连续性文本形式,Ⅱ卷采用连续性文本形式; (2)阅读量上,Ⅰ卷约1 800字,Ⅱ卷约1 600字。2.题型设置都是五道题,均由选择题加主观题组成。不同的是:Ⅰ卷是3选+2主,满分19分,两道主观题的分值分别为4分、6分;Ⅱ卷是4选+1主,1道主观题的分值为5分。
3.考查重点Ⅰ卷三道选择题分别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依据信息推断结论及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等;两道主观题分别考查下定义(理解重要概念)和论证思路。Ⅱ卷四道选择题分别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论证分析、依据信息推断结论及论点与论据关系分析;主观题考查重要句子的作用。两卷都重视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依据信息推断结论、建立不同信息(文内与文外)联系以及分析论证特点,都重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情境问题,所不同的是两卷各有侧重、使用题型不同而已。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8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 任务组二 真题研练课件PPT,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走进任务,研练真题,记述建水县城,建水的布局及市井生活,市民院里生活,普通市井,生活及其诗意,回忆性散文,青年当,新事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7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 任务组二 真题研练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走进任务,研练真题,“我”追忆跟父亲看,棋学棋的情景,镜”老师对弈的过程,棋艺高超,胜负不贪图物质,九十年代左右,人品高于棋艺,享受峡谷滑雪的快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6部分 论述实用类文本阅读 任务组一 整体阅读课件PPT,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走进任务,文体知识精准理解,整体阅读精准把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