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课件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421212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石壕吏》课件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421212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石壕吏》课件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421212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石壕吏》课件04](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4212122/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石壕吏》课件05](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4212122/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石壕吏》课件06](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4212122/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石壕吏》课件07](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4212122/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石壕吏》课件08](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4212122/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 《卖炭翁》课件 课件 2 次下载
- 《大道之行也》课件 课件 3 次下载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 课件 3 次下载
- 《虽有嘉肴》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送友人》课件 课件 1 次下载
初中语文第六单元24 唐诗三首石壕吏教案配套ppt课件
展开1.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情感。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
杜甫的4个时期1.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此时期诗歌有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望岳》。2.35到44岁,困守长安十载:生活苦楚,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统治阶级的罪恶,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现实主义杰作,确定了杜甫此后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方向。3.45到48岁,陷贼与为官: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一方面勉励人民参战。写出了《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和“三吏”“三别”等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诗篇,达到现实主义的高峰。4.49到59岁,弃官漂泊西南:诗作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形式也更多样化,本时期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等。
《石壕史》的写作背景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期。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杜甫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三吏”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暗示采取十分强硬的手段
①叙事,点明投宿的时间和地点②“投”投宿的意思,暗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的环境③“捉”字暗示采取十分强硬的手段,表现了差役们的凶残和霸道④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⑤为悲剧的发生提供了典型环境。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吏”和“妇”尖锐矛盾
①对比,“呼”与你“啼”“怒”与“苦”对比鲜明②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分别从正面和侧面揭露差役的凶狠残暴,百姓痛苦不堪③表达诗人对残暴愤怒的官吏的憎恨与批判之情,对老妇人的怜悯与同情。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①将要②将近③暂且,姑且④尚且,还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三男二死 丧子之苦
------衣不蔽体 困窘之苦
------自请服役 应征之苦
①藏问于答②通过老妇人叙述家中不幸状况,反映当时战争残酷的社会环境③集中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战争策略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含蓄表达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①“夜久”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差役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 ②“独”只的意思,暗示老妇已被带走,饱含凄苦、悲愤之情,③表达了诗人对饱经战争之苦的百姓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残暴的揭露批判,以及对时局、国家的忧虑。
诗人为什么不站出来?是怯弱还是什么原因?
思想矛盾:支持这场平叛战争,赞扬老妇自请应役、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同时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诗题是《石壕吏》,而诗中却重点写了老妇人的致词,这是为什么?
①侧面描写②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从侧面更形象地突出了封建官吏凶暴、冷酷的形象,更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
诗人夜投石壕村,看到官吏捉人的故事。
官兵是 的
妇人是 的
战争是 的
作者对妇人一家是 的
作者对战争的态度是 的
全诗的三个“夜”字,有何深刻含义?
“有吏夜捉人”:表明差役深知壮丁难抓,选择深夜突袭
“请从吏夜归”:表明老妇希望跟着差役连夜赶回军营,如此急迫,既是为了掩护老翁,也是为了应唐军之急。
“夜久语声绝”:表明夜已深,人被捉走了;夜已静,人心却无法平静。三个“夜”宇联系在一起,表明整件事的发生与结束全在黑夜里,暗示了社会的黑暗。
这是一首现实主义的叙事诗,是一首五言古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事情①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和自己悲痛的心情②揭露了官吏的横暴③含蓄批判了封建统治的残暴④表露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⑥表达诗人的忧国忧民,对国家能平叛战争的渴望,同时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
记叙中抒情,间接抒情,没有议论。
凶恶残暴深重苦难深切同情
耳闻目睹 凶残夜捉——揭开故事序幕(开端)
苦啼申诉 家境凄惨——被逼自愿服役(发展、高潮)
老妇被捉 惨别老翁——凄凉绵绵无尽(结局)
“明写老妇,暗写差役”
诗人之心,与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息息相通。正因为忧国忧民之心,最终形成了杜甫的“沉郁顿挫”的诗风。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1)《石壕吏》中差役的残暴与老妇的悲苦形成鲜明对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兵荒马乱中走出来的诗圣一句“____________,死者长已矣”,道出了多少饱经战乱之人的无尽辛酸痛楚。(杜甫《石壕吏》)(3)《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4)《石壕吏》中揭示“吏”与“老妇”尖锐矛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石壕吏》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6)《石壕吏》概括全诗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老妇用来博取前来捉人的差役的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石壕吏》间接反映当时生活的贫困、社会的黑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1.下列对《石壕吏》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古体诗,全诗的主要内容是议论性的,带有比较强 的抒情色彩。B.差役的“呼”“怒”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狠残 暴不言而喻。C.“独与老翁别”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达了他对这灾 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D.这首诗既有对人民的颂扬、同情,又有对战争的控诉,还表 现出诗人思想上的矛盾。
【解析】《石壕吏》全诗句句叙事,无议论,也无抒情,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寓褒贬于叙事。
2.下列对《石壕吏》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叙事诗,通过作者的内心独白,直接抒情。B.“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渲染出县吏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人凄苦、可怜。C.本诗中,作者在思想上是矛盾的,他歌颂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深感悲通。D.“独与老翁别”含蓄的写出诗人的感受,表达了他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3.下列对《石壕吏》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诗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结尾以“独与老翁别”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达他对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B.【乙】诗中“搔更短”“不胜簪”以特写镜头将优国、伤时、思家之情浓缩在诗人苍老的形象中。C.两首诗都写到了战争,【甲】诗写出诗人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乙】诗写出了在连绵的战火中,久盼家书而不至的急切心情。D.两首诗都表达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甲】诗抒情中记叙,【乙】诗融情于景。
【甲】诗抒情中记叙”有误。《石壕吏》记叙中抒情。
4.下列对《石壕吏》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以“暮—夜—夜久—天明”的时间为序,其中略写了老妇人的致词。B.“吏呼”“妇啼”两句渲染出了官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也表现了老妇的凄苦。C.“出入无完裙”是说进进出出都没有完整的衣服,表明了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D.最后一段虽只有四句,但暗示了结局,照应了开头,写出了事件结局和诗人感受。
5.下列对《石壕吏》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加点词语“一何”是“多么”的意思,诗人连用两个“一何”,增强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差吏的蛮横气势与老妇的凄凉处境。B.最后四句是故事的尾声,“独与老翁别”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C.本诗构思巧妙,暗写老妇,明写差役,将差役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D.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人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事实和具体的形象里,如“有吏夜捉人”一句,它是叙事,同时又是讽刺和揭露,包含诗人的憎恨之情。
【解析】“明写老妇,暗写差役”
6.下列对《石壕吏》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古体诗,全文的主要内容是议论性的,带有比较强的抒情色彩。B.差役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狠残暴不言而喻。C.“独与老翁别”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达了他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D.这首岸既有对人民的颂扬、同情,又有对战争的控诉,还表现出诗人思想上的矛盾。
7.下列对《石壕吏》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杜甫,浪漫主义诗人,《石壕吏》是作者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B.《石壕吏》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有力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C.《石壕吏》只是“客观”叙述,并没有作者情感、态度的直接表露。D.本诗构思巧妙,用差吏的“怒”“呼”贯穿于老妇人陈情的全过程。
8.下列对《石壕吏》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且颇为紧张。B.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C.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典雅华丽,用典巧妙恰当,一唱三叹,高低抑扬,达到沉郁顿挫的效果。D.诗人用巧妙的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
9.下列对《石壕吏》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叙事诗,以时间为序,脉络清晰,用白描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情感。B.“三男邺城戍”可见朝廷征兵无度,“出入无完裙”写出百姓生活贫困潦倒。C.“前致词”的内容可分为三层,一层一韵,暗示县吏对老妇人的多次“怒呼”。D.“独与老翁别”的“独”暗示老妇人被官吏抓走,表达出诗人沉重的心情。
【解析】“用白描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情感”理解有误,这首叙事诗,用对话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10.下列对《石壕吏》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从内容上看,本诗属于叙事诗,最能概括诗歌中心事件的句子是“有吏夜捉人”。B.诗的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人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C.“怒”和“苦”二字对比鲜明,表现了差吏的横征暴敛和老妇的悲伤痛苦。D.最后四句交代了故事的尾声,“独与老翁别”暗示老翁已被差吏抓走。
11.下列对《石壕吏》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出演提供了典型环境。B.《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C.这是一首叙事诗,结尾以“独与老翁别”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达了他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D.全诗主要塑造了一个盛气凌人的恶吏形象和一个饱受欺凌的老妪形象。其中,恶吏是本文塑造的主要人物。
12.下列对《石壕吏》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暮投石壕村”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时间和地点,“有吏夜捉人”总领全文,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B.从诗的题目看,主要人物是差役,诗人对他用了大量笔墨明写,差役的“怒”“呼”贯穿在老妇“致词”的全过程中,体现了他的凶横残暴。C.“夜捉人”,一是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是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D.“独与老翁别”,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说明国家急需兵源,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
13.下列对《石壕吏》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从“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这句可以得知老妇人三个儿子中的两个刚刚牺牲在战场上,她的经历令人同情。B.“泣幽咽”中“咽”指哭声梗塞低沉,“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C.《石壕吏》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D.《石壕吏》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半夜抓人当壮丁行为的不满和对广大百姓的同情,是首优秀的抒情诗。
14.下列对《石壕吏》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B.“夜捉人”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百姓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则表明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C.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十三句诗,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县吏也一直在那里洗耳恭听。D.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
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第六单元24 唐诗三首石壕吏/杜甫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第六单元24 唐诗三首石壕吏/杜甫教学ppt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整体感知,细读文本,寓褒贬于叙事,精炼概括前后照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 唐诗三首石壕吏教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 唐诗三首石壕吏教课ppt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新课导入,谈谈你所了解的杜甫,作者简介,石壕吏,写作背景,细读分析,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登前途与翁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石壕吏集体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石壕吏集体备课课件ppt,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石壕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