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时间 150 分钟 满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戏剧本身有双重性,或者说,戏剧有两个生命。它的一个生命存在于文学中,另一个生命存在于舞台上。在中国古典戏曲中,有所谓“案头之曲”与“场上之曲”,指的就是戏剧这种存在方式上的差别。不过,好的戏剧作品应该同时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与舞台性。古今中外那些经典的戏剧作品,都是既经得起读又经得起演的。
正因为戏剧有这种双重性,人们对它的特性的认识,或着眼于文学性,或着眼于舞台性,或着眼于两者的结合,于是便形成了对戏剧性的种种不同的说法。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表达戏剧性的意思时使用了戏剧(drama)一词的形容词:“戏剧式的(dramatic)”“戏剧化的(dramatized)”。这是对“戏剧性”含义的最早表达方式。亚氏认为戏剧是对人的行动的摹仿,然而并非一切“行动”均有戏剧性。亚氏所强调的对行动之“戏剧式的”或“戏剧化的”摹仿有两种情况:第一,“史诗诗人也应编制戏剧化的情节,即着意于一个完整划一,有起始、中段和结尾的行动”;第二,“通过扮演,表现行动和活动中的每一个人物。”这里讲戏剧性,前者着眼于文学的构成(戏剧化的情节),后者着眼于舞台的呈现。
因此,我们在理解戏剧性这一个概念时,要分清它在文学性与舞台性两个不同层面上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不论是从事戏剧创作,还是从事戏剧评论,都要既重戏剧的文学性,又重戏剧的舞台性。
(——董健《戏剧与戏剧性》)
【文本二】
一个动作的目的和内容只有在下述情况下才能成为戏剧性的:由于这种目的是具体的,带有特殊性的,而且个别人物还要在特殊具体情况中才能定下这个目的,所以这个目的就必在其他个别人物中引起一些和它对立的目的。每一个动作后面都有一种情致在推动它,这种推动的力量可以是精神的,伦理的和宗教的,例如正义,对祖国、父母、兄弟姊妹的爱之类。这些人类情感和活动的本质意蕴如果要成为戏剧性的,它(本质意蕴)就必须分化为一些不同的对立的目的,这样,某一个别人物的动作就会从其他发出动作的个别人物方面受到阻力,因而就要碰到纠纷和矛盾,矛盾的各方面就要互相斗争,各求实现自己的目的。
(——黑格尔《美学》)
【文本三】
在一部完整的戏剧作品的文学构成中,戏剧性具体表现出哪些艺术特征呢?戏剧化的情节必须是相对紧凑和集中的。一场戏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当众演完,这种时间上的限制使戏剧的情节构成大大有别于叙事作品(如史诗、小说等)。在谈到戏剧的构成时,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有“起始、中段和结尾”的完整行动是戏剧所特别要求的。这样的情节构成方式与戏剧性的特征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戏剧的“起始、中段和结尾"这三部分在时间上必须环环紧扣,在事件内容的密度上不能太疏落。首先,当众演出(观演的集体性)与私下阅读(欣赏的个体性)是两种不同的信息传递与接受的方式,前者不能随意中途停止、反复检视,后者则是可以按阅读者之意而随时停、启或反复翻阅的。如果戏剧化的情节不够集中,便无法让观众“一口气”看完。其次,戏剧性的动作和冲突必然引起人的某种紧张、期待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只能维持在一定的时间长度之内,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间的限度,人的心理和情绪便会疲劳、弱化以至消失,那时戏剧性便无从谈起了。在史诗、小说等叙事作品中,情节的进展可以是平静、舒缓的,但是戏剧的情节必须相对紧凑和集中。
戏剧性是有它的生活依据和哲学基础的。当自然、社会、人处于平静舒缓的状态,一切差异、矛盾都还在酝酿中或被掩盖着,就不会有“戏”。所谓“戏”,就是从某一“平静、舒缓”状态的打破到求得新的“平衡”的一个过程。因此,没有一定程度、一定方式的紧张,便没有戏剧性。事件、心理本身的紧张性及其在观众中引起的相应的紧张感,是戏剧性的重要特征之一,即紧张性。这种紧张性,并不都是朝着一个心理的向度生发的。它有时表现为狂欢、激奋、情志活泼等;有时表现为惊慌、担忧、恐惧、怜悯等;有时则表现为期待——期待或通向前者,或通向后者。但是,由于戏剧体裁、题材、主题、风格的不同,紧张性不同向度表现的具体内容则是各不相同的。
在戏剧情节的进展中,要有 一连串前后呼应、环环紧扣的转捩点,在这些大小不同的转捩点上,矛盾冲突(包括人的内心心境里的矛盾冲突)的“质”与“量”都要发生变化——“质”是指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量”是指冲突的矢量与速度。戏剧性的曲折性特征由此形成。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悲剧中的两个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于情节的部分,即突转和发现。”所谓突转,是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所谓发现,则是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最佳的发现与突转同时发生”。中国清代戏剧家李渔所说的“山穷水尽之处,偏宜突起波澜,或先惊而后喜,或始疑而终信,或喜极、信极而反致惊疑,务使一折之中,七情具备”,也是从曲折引人之趣来论戏的。曲折性贵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虽然出乎意料,但总是在情理之中。这就是说,不论是“突转”还是“发现”,其动力应该是来自戏剧自身冲突的张力,而不是偶然的、外来的一种“推助”。
(——董健《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诗学》提出“戏剧式的”和“戏剧化的”之前,对于“戏剧性”这个概念的含义、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表达方式。
B. 在黑格尔看来,人类情感和活动的本质意蕴如果没有分化成对立的目的,从而形成互相斗争的矛盾各方,就不能成为戏剧性的。
C. 因为当众演出这种信息传递与接受的方式不能随意中途停止、反复检视,所以观众的紧张、期待等心理反应会在一定时间之后弱化消失。
D. 戏剧事件本身的紧张性及其在观众中引起的紧张感,之所以会朝着不同的心理向度生发,是因为戏剧存在着体裁、题材等多方面的不同。
2. 下列对文本三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三直接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言论,目的是为对某个具体概念进行阐释。在文本一中,也运用了同样的方法。
B. 在论述“戏剧化的情节必须相对紧凑和集中”这个观点的时候,文本三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
C. 文本三使用了总分式的结构,先提出要讨论的问题,再分别阐述文学构成中戏剧性的具体艺术特征。
D. 文本三引用清代戏剧家李渔的话,其目的是为了论证戏剧曲折引人之趣应当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3. 下列各选项中,符合文本一对“戏剧性”概念的认识的一项是( )
A. 李渔曾批评金圣叹对《西厢记》的评论,他说:“圣叹所评,乃文人把玩之《西厢》,非优人搬弄之《西厢》也。文人之三昧,圣叹已得之;优人搬弄之三昧,圣叹犹有待焉。”
B. 俄国批评家尤·伊·艾亨瓦尔德认为剧本要避开剧场,他说:“剧场是艺术的一种虚妄而不正当的样式,一般说来,它并不属于高雅艺术的大家庭。”
C. 美学家朱光潜在英国留学时,曾经认为“独自阅读剧本优于看舞台演出的剧”“许多悲剧的伟大杰作读起来比表演出来更好”。
D. 波兰戏剧家耶日·格洛托夫斯基认为,没有剧本,戏剧也能存在。他说:“在戏剧艺术的演变中,剧本是最后加上去的一个成分。”
4. 请结合三个文本的相关内容,简要概述你对“戏剧性”的认识。
【答案】1. C 2. D 3. A
4. ①好戏剧作品应该同时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与舞台性,经得起读又经得起演。②戏剧性是由人类不同情致推动造成的个体具体、特殊的目的与其他人的目的对立而形成的冲突。③戏剧性的艺术特征之一是戏剧化的情节必须相对紧凑和集中。④戏剧性的艺术特征之一是要有紧张性。⑤戏剧性的艺术特征之一是曲折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因为当众演出这种信息传递与接受的方式不能随意中途停止、反复检视,所以……”强加因果,原文“观众的紧张、期待等心理反应会在一定时间之后弱化消失”的原因是“这种心理反应只能维持在一定的时间长度之内”。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其目的是为了论证戏剧曲折引人之趣应当自然而然、水到渠成”错,原文“中国清代戏剧家李渔所说的‘山穷水尽之处,偏宜突起波澜,或先惊而后喜,或始疑而终信,或喜极、信极而反致惊疑,务使一折之中,七情具备’,也是从曲折引人之趣来论戏的”,可见李渔的话只是论证了戏剧冲突应当具备引人之趣;“戏剧曲折引人之趣应当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是作者的观点。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认为剧本和戏剧是不同的,符合材料一中“戏剧本身有双重性,或者说,戏剧有两个生命。它的一个生命存在于文学中,另一个生命存在于舞台上”的观点;
B.肯定剧本而认为剧场艺术并不高雅,不符合文本一中“既重戏剧的文学性,又重戏剧的舞台性”的观点;
C.认为剧本优于舞台演出,不符合文本一中“既重戏剧的文学性,又重戏剧的舞台性”的观点;
D.否定剧本肯定戏剧演出,不符合文本一中“既重戏剧的文学性,又重戏剧的舞台性”的观点。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好的戏剧作品应该同时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与舞台性。古今中外那些经典的戏剧作品,都是既经得起读又经得起演的”可得出:好的戏剧作品应该同时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与舞台性,经得起读又经得起演。
由“由于这种目的是具体的,带有特殊性的……所以这个目的就必在其他个别人物中引起一些和它对立的目的。每一个动作后面都有一种情致在推动它”“这些人类情感和活动的本质意蕴如果要成为戏剧性的,它(本质意蕴)就必须分化为一些不同的对立的目的,这样,某一个别人物的动作就会从其他发出动作的个别人物方面受到阻力,因而就要碰到纠纷和矛盾,矛盾的各方面就要互相斗争,各求实现自己的目的”可得出:戏剧性是由人类不同情致推动造成的个体具体、特殊的目的与其他人的目的对立而形成的冲突;
由“戏剧化的情节必须是相对紧凑和集中的”可得出:戏剧性的艺术特征之一是戏剧化的情节必须相对紧凑和集中;
由“事件、心理本身的紧张性及其在观众中引起的相应的紧张感,是戏剧性的重要特征之一,即紧张性”可得出:戏剧性的艺术特征之一是要有紧张性;
由“在戏剧情节的进展中,要有一连串前后呼应、环环紧扣的转捩点,在这些大小不同的转捩点上,矛盾冲突(包括人的内心心境里的矛盾冲突)的‘质’与‘量’都要发生变化——‘质’是指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量’是指冲突的矢量与速度。戏剧性的曲折性特征由此形成”可得出:戏剧性的艺术特征之一是曲折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汉卿(节选)
田 汉
元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末的大都监狱。
狱 卒 提关汉卿!
禁 子 跪下!
(关汉卿昂然不跪,禁子拿棒要敲他的腿。)
狱 吏 (制止)别难为他。(向关汉聊)关汉卿,你坐下吧。(向狱卒)给他一条小凳。(狱卒给凳,关汉卿坐下。)
狱 吏 怎么样?这些日子还好吗?
关汉卿 唔,日月照肝胆,霜雪添须眉,可还死不了。
狱 吏 是啊,真是不愿你死啊,你的文章我不懂,可是你的医道真高明,我娘吃了你的药好多了。她是多年的风湿,真没有想到好得那么快,已经能拄着拐杖自己走道儿了。
关汉卿 走走有好处,老年人可也不能太累。
狱 吏 是是,真是谢谢你。可是,关汉卿,你的案情越扯越大了。说老实的,恐怕很难救你,怎么办呢?
关汉卿(诧异)“越扯越大”了?
狱 吏 对。大得够瞧的了。你有一位老朋友叫叶和甫的吗?
关汉卿 唔,有那么一个人,不是什么老朋友。
狱 吏 他要来跟你谈谈。
关汉卿 我跟他没有什么可谈的。
狱 吏 谈谈吧,对你许有些好处。(向内)叶先生,请吧!(叶和甫从里面走出来,对关汉卿很关切的口气。)
叶和甫 哎呀,老朋友,真想不到在这样的地方跟你见面。当初你不听我的话,我害怕总会有这么一天,所以我说,《窦娥冤》最好别写,要写必定是祸多福少。现在怎么样?不幸而言中了吧。
关汉卿 (鄙夷地)你要跟我谈什么,快说吧。
叶和甫 瞧你,还这么急性子,不是应该熬炼得火气小一点儿吗?
关汉卿 (不耐)有话快说吧!
叶和甫 (低声)好,汉卿,先告诉你一个极可怕的消息,你那位朋友王著跟妖僧高和尚同谋,上个月初十晚上,在上都,把阿合马老大人和郝祯大人都给刺死了!
关汉卿 唔,真的?
叶和甫 千真万确的,现在大元朝上上下下都为这事件发抖。你看这是国家多么大的不幸!
关汉卿 你还想告诉我什么呢?
叶和甫 我就是想告诉你,你不听我的劝告,闯出了多么大的乱子!逆臣王著就因为看过你的戏才起意要杀阿合马老大人的。
关汉卿(怒)怎见得呢?
叶和甫 许多人听见他在玉仙楼看《窦娥冤》的时候,喊过“为万民除害”,后来他在上都伏法的时候又喊“我王著为万民除害”,而且你的戏里居然还有“将滥官污吏都杀坏”的词儿。
关汉卿 (按捺住怒火)你觉得“滥官污吏”应不应该杀呢?我们写戏的离不开褒贬两个字。拿前朝的人说,我们褒岳飞,贬秦桧。看戏的人万一在什么时候激于义愤杀了像秦桧那样的人,能说是写戏的人教唆的吗?
叶和甫 汉卿,你这话何尝没有一些道理,可是于今正在风头上,皇上和大臣们怎么会听你的?再说,我今晚来看你,倒也不是为了跟你争辩《窦娥冤》的后果如何,(又低声)我是奉了忽辛大人的面谕来跟你商量一件大事的。你的案情虽说是十分严重,可是只要你答应这件事,还是可以减等甚至释放你的。
关汉卿 我跟忽辛没有什么好商量的!
叶和甫 别这么火气大,老朋友,这事你也吃不了什么亏。反正王著已经死了,没有对证,只要你在大臣问你的时候,供出王著刺杀阿合马大人是想除掉捍卫大元朝的忠臣,联合各地金汉愚民图谋不轨。只要你肯这样招供,不只你的案子可以减轻,忽辛大人为了酬劳你,还预备送你中统钞一百万。
关汉卿 (怒火难遏)你还有什么说的?
叶和甫 你答应了吗?(过去)
关汉卿 我答应了。(他重重的一记耳光,竟把叶和甫打倒在地下)
叶和甫 汉卿,我好好跟你商量,你怎么动起粗来了?
关汉卿 狗东西,你是有眼无珠,认错了人了。我关汉卿是有名的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铛铛的铜豌豆,你想替忽辛那赃官来收买我?我们中间竟然出了你这样无耻的禽兽,我恨不能吃你的肉!
叶和甫 (狰狞无耻的面目毕露)你不答应,好,那你等着死吧。
关汉卿 死也不跟这无耻的禽兽说话了!狱官,让我回号子去。
狱 吏 那么,(对叶和甫)叶先生,您回去吧!
(叶和甫溜下。)
狱 吏 关汉卿,你若真照他说的招供了,我们汉人又该倒霉了。姓叶的回去,必然报告忽辛,忽辛必然加紧追究你的案子……
(有删改)
5. 下列对文本相关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狱吏在选段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狱卒、禁子等人不同,他对关汉卿礼貌客气,这从侧面凸显了关汉卿的形象。
B. 关汉卿作品中有“将滥官污吏都杀坏”的词儿,叶和甫认为正是这些词儿教唆王著起了刺杀之意,最终杀死了阿合马。
C. 叶和甫到狱中是为了劝说关汉卿和忽辛合作,他企图通过减轻罪行、得到酬劳等方面劝说关汉卿,但关汉卿严词拒绝。
D. 叶和甫的形象鲜明,他对关汉卿的态度变化很大,先是温和耐心,之后变得凶狠狰狞,因此关汉卿骂他是“无耻的禽兽”。
6.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本选段表现了关汉卿与叶和甫、忽辛等人的正面冲突。
B. 舞台说明是戏剧的语言之一,“又低声”表示叶和甫说话时有意压低声音,这一舞台说明主要为了表现叶和甫处事的小心谨慎。
C. 戏剧语言具有个性表现力,选段中关汉卿回复叶和甫的语言大都简洁干脆,如“有话快说吧”等台词鲜明地体现了他的厌恶和不耐烦。
D. 本选段有较多潜台词,这些潜台词揭示了关汉卿等主要人物在行动过程中真实的内心表现,丰富了剧本内涵,引人回味。
7. 田汉在创作《关汉卿》时,将关汉卿定位为“伟大的元代戏剧战士”,选段中哪些事件可以体现关汉卿“战士”的性格本色?
【答案】5. D 6. D
7. ①面对阻挠时,关汉卿宁折不弯,坚持写出《窦娥冤》,坚持演出,振奋了民心,震慑了坏人。
②面对诱惑、迫害时,关汉卿不受名利诱惑,不受威逼胁迫,具有浩然正气。
③关汉卿疾恶如仇,他把劝说他叶和甫打倒在地。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因此关汉卿骂他是‘无耻的禽兽’”错误,结合“你想替忽辛那赃官来收买我?我们中间竟然出了你这样无耻的禽兽,我恨不能吃你的肉”可知,关汉卿骂叶和甫是“无耻的禽兽”,不是因为他对关汉卿的态度变化很大,而是因为他充当忽辛等人的走狗。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本选段表现了关汉卿与叶和甫、忽辛等人的正面冲突”错误,本选段表现了关汉卿与叶和甫的正面冲突,没有表现与忽辛的正面冲突。
B.“表现叶和甫处事的小心谨慎”错误,表现所说内容是秘密的,不可告人的。
C.“体现了他的厌恶和不耐烦”错误,由“(不耐)有话快说吧!”可知此句主要表现关汉卿的不耐烦,不是体现他的厌恶。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结合“我就是想告诉你,你不听我的劝告,闯出了多么大的乱子!逆臣王著就因为看过你的戏才起意要杀阿合马老大人的”“(按捺住怒火)你觉得“滥官污吏”应不应该杀呢?我们写戏的离不开褒贬两个字。拿前朝的人说,我们褒岳飞,贬秦桧。看戏的人万一在什么时候激于义愤杀了像秦桧那样的人,能说是写戏的人教唆的吗”等分析,面对阻挠时,关汉卿宁折不弯,坚持写出《窦娥冤》,坚持演出,振奋了民心,震慑了坏人。
结合“只要你肯这样招供,不只你的案子可以减轻,忽辛大人为了酬劳你,还预备送你中统钞一百万”“我跟忽辛没有什么好商量的”“你想替忽辛那赃官来收买我?我们中间竟然出了你这样无耻的禽兽,我恨不能吃你的肉”,面对诱惑、迫害时,关汉卿不受名利诱惑,不受威逼胁迫,他不屈从,不妥协,具有浩然正气。
结合“只要你肯这样招供,不只你的案子可以减轻,忽辛大人为了酬劳你,还预备送你中统钞一百万”“(怒火难遏)你还有什么说的”“我答应了。(他重重的一记耳光,竟把叶和甫打倒在地下)”等分析,文中叶和甫劝说关汉卿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狼狈为奸,关汉卿坚决不答应,还“重重的一记耳光,竟把叶和甫打倒在地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古文观止·梅圣俞诗集序》)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B.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C.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D.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9.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荫是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代官爵或功勋而受到封赏,梅尧臣因家族亲属而受荫。
B. “犹从辟书”的“辟”是指征召,“放辟邪侈”的“辟”是指过度,其含义不同。
C. 雅颂是《诗经》内容和乐曲分类的名称。雅为朝廷的乐曲,颂为宗庙祭艳的乐曲。
D. “因索于其家”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句式相同,都是介词结构后置。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提出“穷而后工”创作观,指出处于穷窘之境的诗人更能体会生活的味道,抒发沉郁的胸臆。
B. 因为梅圣俞经常用诗歌来抒发不得志的感情,所以当时不论贤愚,人们谈论诗歌一定会向他求教
C. 梅圣俞诗作很多,但他却没有收集保管。谢景初精心挑选、分类、编辑,使梅圣俞的诗作得以保存。
D. 文章感情真挚,融叙述、议论、抒情为一体,饱含了欧阳修对梅圣俞的倾慕和同情,引发读者共鸣。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12. 梅圣俞诗文众多,但人们只知其诗,对其文知之甚少。请结合文本用自己的话分析原因。
【答案】8. A 9. B 10. B
11. 我立刻高兴谢景初能够替他分类编排起来,就写了这篇序,把它珍藏起来。
12. ①他在写诗方面很有天赋。②他的诗名气很大。③他的诗歌作品很多。④他写文章不苟且迎合来博得世人的欢心。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的朋友梅圣俞,青年时凭借先辈的功勋做了官,但屡次参加进士考试,每次都被主考官压抑了,只能在州县做小官,总共有十多年。
“梅圣俞”是“予友”的名字,共同做句子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BD;
“荫补”是“为吏”的方式,不能断开,排除C。
“困于州县”是状语后置句,不能断开,排除BC。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错误,第二个“辟”是“行为不轨”。征召;行为不轨。句意:还接受聘书。/(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
C.正确。
D.正确。句意:趁便向他的家人索取遗作。/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顶着东西走了。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因为梅圣俞经常用诗歌来抒发不得志的感情,所以当时不论贤愚,人们谈论诗歌一定会向他求教”因果关系错误,原文“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人们向他求教和他常用诗歌来抒发不得志的感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遽”,立刻;“类次”,分类编排;“序”,作序。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可知,他自幼写诗就能出语惊人,表明他在写诗方面很有天赋。
由“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可知,人们都向梅圣俞请教写诗,说明他的诗名气很大。
由“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可知,他的诗歌作品很多。
由“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可知,他写的文章,简洁古雅精粹,不想苟且迎合来博得世人的欢心。
参考译文
我听见世上的人说诗人得意的少,穷困潦倒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世上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古代困窘不得志的诗人的作品。大凡读书人胸里怀藏他所有的学问、抱负,却无法在当世施展的,大都喜欢游山玩水,过着隐居的生活,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这一类东西,往往探索描述它们种种奇怪的形状。他们心里充满着忧虑、愤慨的情绪,产生怨恨、讽刺的念头,倾诉羁旅之臣和寡妇的哀叹,因而能写出人们难于表达的话语,诗人愈是穷困,写出来的诗就愈是技巧高明。既然这样,那么就不是诗使人穷困,原来是诗人穷困了然后才写出技巧高明的诗呢。
我的朋友梅圣俞,青年时凭借先辈的功勋做了官,但屡次参加进士考试,每次都被主考官压抑了,只能在州县做小官,总共有十多年。他年纪快五十了,还接受聘书,做人家的幕宾,压抑着胸中怀藏的本领,不能够在事业上施展出来。他的家在宛陵县,小时候就学习写诗。从做孩童的时候起,他所写的诗就使年长的人惊叹。长大后,致力于六经仁义学说的研究,他写的文章,简洁古雅精粹,不想苟且迎合来博得世人的欢心。世上的人也只知道他的诗罢了。可是当时不论是贤能还是庸愚的人,一谈到做诗,必求教于圣俞;圣俞自己也喜欢把他不得志的心情在诗里表现出来;所以他平生所写的,以诗最多。世上的人已经知道他了,可是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从前王文康公曾经见到他,叹息说:“两百年来没有这样的作品了!”王公虽然很了解他,也终究没有推荐。如果能够使他在朝廷发挥作用,做了《雅》、《颂》一类的诗,来歌颂大宋王朝的功业和德泽,把他奉献到宗庙里去,赶上《诗经》中的《商颂》、《周颂》和《鲁颂》,难道不是伟大的事业么?怎么使他到老也不得志,却写些穷困人的诗,只是借虫、鱼一类的东西来抒发羁旅、愁闷的感叹?世人只是喜欢他诗作的技巧,却不知道他长期穷困潦倒并且将要衰老了,这难道不可惜吗?
圣俞写了很多诗,不肯自己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他的诗多了容易散失,就把他从洛阳到吴兴居留期间所写的诗,编成十卷。我特别喜欢圣俞的诗,曾经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我立刻高兴谢景初能够替他分类编排起来,就写了这篇序,把它珍藏起来。过了十五年,圣俞因为患病在京城去世。我在哭吊之后,为他写了一篇墓志铭,趁便向他的家人索取遗作,得到他的一千多篇遗稿,和原先收藏的,选择其中最好的六百七十七篇,编成十五卷。唉!我对圣俞的诗已经论述得很详细了,因此这里就不再说了。庐陵欧阳修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董传留别
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注释:①瓠:瓠的叶子,可作菜用。②“寻春马”暗用孟郊《登科后》的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中“粗缯大布”“囊空”等词体现了董传生活的贫寒,但他在贫寒的生活中勤于读书,气质高雅。
B. 董传志向远大,不甘过贫穷的生活,他想要跟其他读书人在槐花飘落大地时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
C. 诗人告诫董传即使得意也不应在世人面前太过张扬,应该保持谦虚进取的态度以求取朝廷的认可。
D. 本诗语言朴素又诙谐,诗人巧妙地将与科举考试相关的社会现象融入诗歌之中,既富有生机,又意蕴丰富。
14. 诗歌后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13. C 14. 颈联用典,用“寻春马”“择婿车”两个典故,鼓励董传不要被眼前处境所难倒,祝愿董传金榜得中而有机会被那“选婿车”包围。
尾联虚写,想象董传金榜题名、扬眉吐气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董传才华的肯定,寄寓了诗人的鼓励希冀之情。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赏析的能力。
C.“告诫董传即使得意也不应在世人面前太过张扬,应该保持谦虚进取的态度以求取朝廷的认可”错误,“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是对董传给予鼓励,希冀董传能够有朝一日金榜题名,扬眉吐气,以夸世俗。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囊空不办寻春马”,“寻春马”是暗用孟郊《登科后》的典故。这里苏轼是说董传即便登科也没钱置办马匹,像孟郊那样“一日看尽长安花”。“眼乱行看择婿车”,希望董传有机会被那“选婿车”包围,让自己眼花缭乱。此联用“寻春马”“择婿车”两个典故,鼓励董传不要被眼前处境所难倒,祝愿董传金榜得中。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意为友人董传定有金榜题名、春风得意之时,到时可以向世人夸耀:诏书上新写的如鸦的黑字上有自己的名字。这两句诗是承接上两句,继续对董传给予鼓励,想象并希冀董传能够有朝一日,可以金榜题名,扬眉吐气,以夸世俗。这是对董传积极进取、金榜题名的鼓励与祝福。此联作者肯定了董传的才华,寄寓了诗人的鼓励希冀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1分)
15. 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__”生动地描绘出了曾皙从容、洒脱的情态,同时又表现了他回答老师问题时的恭敬态度。
(2)《齐桓晋文之事》中用反问加强语气,突出强调仁君“罔民”的不可思议,自然引出下文对明君保民的论述的两句是:_____,______ 。
(3)在《鸿门宴》中,面对“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________ ”。
(4)时间和空间的对举或融合在律诗的颔联与颈联中较为常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杜甫《登岳阳楼》中就有这样的诗句,如“_____,_____”。
(5)窦巩《南游感兴》一诗中写道:“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眷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与此诗有相似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
【答案】 ①. 鼓瑟希 ②. 铿尔 ③. 舍瑟而作 ④. 焉有仁人在位 ⑤. 罔民而可为也 ⑥. 樊哙侧其盾以撞 ⑦. 吴楚东南坼 ⑧. 乾坤日夜浮 ⑨. 六朝旧事随流水 ⑩. 但寒烟衰草凝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瑟”“铿”“焉”“罔”“樊”“哙”“坼”“乾”“坤”“凝”。
三、语文积累与运用(27分)
16. 下列各项中,词语字形和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迢远 撒手人寰 湮没 畏葸不前(sǐ)
B. 疟疾 苌弘化碧 横梁 嫁奁(lián)
C. 青蒿 切中肯紧 椽子 不落言筌(quán)
D. 窸窣 烟视媚行 接隼 如翚斯飞(huī)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畏葸不前”的“葸”应读xǐ。
C.“切中肯紧”的“紧”应为“綮”。
D.“接隼”的“隼”应为“榫”。
故选B。
1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实词的用法和意义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舍瑟而作 起身,站起来 摄乎大国之间 摄取
B. 莅中国而抚四夷 临,至 尝为晋军赐矣 对,向
C. 因人之力而敝之 依靠 奚暇治礼义哉 讲求
D. 臣与将军勠力而攻秦 努力 大礼不辞小让 责备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摄”,迫近,夹在,夹着。句意:放下瑟站起来。/夹在大国之间。
B. 句意: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
C. 句意: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D. “勠”,合,一起。“让”,谦让。句意:我和将军合力攻击秦国。/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故选D。
18.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书以记事为本,在历史的叙述中也常透露一些思想、观念。比如《左传》透露出作者左丘明对“礼”的重视。
B. 杂剧的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成一套曲子。比如,“正宫”是宫调,“端正好”“滚绣球”等是曲牌名。
C. 曹禺,剧作家,其代表剧作有《雷雨》《日出》《屈原》等,《雷雨》是中国话剧艺术由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
D. 《哈姆莱特》取材于丹麦历史故事,作者莎士比亚把这个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其代表剧作有《雷雨》《日出》《屈原》等”错误,《屈原》是郭沫若的历史现代剧。
故选C。
19. 下列对课文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是一篇介绍科学发现成果、叙述科学研究过程的文章,整篇文章从标题到结尾,作者始终不忘彰显中医药学的贡献,这使得文章具有了丰厚的教育价值。
B.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是一篇带自传性质的文章,写加来道雄童年时的奇思妙想和青少年时期的积极探索,这些并非“正式”的研究,能让我们领会想象和兴趣对于科学探索与发现的重要意义
C.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科学论文,但作者通过合理设喻,化艰深为浅显,例如,作者将我国自古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把梁、柱、门、窗等称为建筑上的“词汇”。
D. 《说"木叶"》是文学论文,文章结合大量古诗名句,对"木叶""树叶"等,做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指出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在于显在的和外露的意义,而在于潜在的意义或者说是暗示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艺术特点分析理解能力。
D.“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在于显在的和外露的意义,而在于潜在的意义或者说是暗示性”表述错误,原文是“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只在于凭借显在的和外露的意义,而更在于潜在的意义或者说是暗示性”。
故选D。
20. 关于《红楼梦》,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这一辈子莫说是‘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贾赦逼鸳鸯做妾,鸳鸯这样对贾母明誓。
B. 听说书女先生讲《凤求鸾》的大概缘故,贾母批那家人才子的陈腐旧套。凤姐笑言贾母说的是《掰谎记》,自己效“斑衣戏彩”,要引老祖宗开心。
C. 贾府亏空,贾琏求鸳鸯偷出老太太的金银家伙,暂押了应付开销。夏太监又打发人来索钱,凤姐当着人的面,拿两个金项圈典当了与他。
D. 抄检大观园之时,迎春丫头司棋与表弟潘佑安的私情败露,凤姐见她低头不语,也无畏惧惭愧之意,登时放下脸来,命人带出去打二十大板。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著相关情节、内容的能力。
D.“登时放下脸来,命人带出去打二十大板”说法错误。登时放下脸来,命人带出去打二十大板的事发生在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这是她对迟到者的惩戒。司棋与表弟潘佑安的私情败露后,凤姐见她低头不语,也无畏惧惭愧之意,倒觉可异。因为王熙凤素来敬重有胆有识,敢作敢当的人,她见司棋如此,便心生敬意,没有盘问司棋,而是派两个婆子监视、看守司棋,生怕司棋自杀。
故选D。
21.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请简述其中“紫鹃试玉”的主要情节。
【答案】紫鹃先是对宝玉极为冷淡,使乘兴而来的宝玉如浇了冷水般发了呆。而后又转冷为热,谈起黛玉要回苏州家去的事,引起宝玉发病。宝玉病情好转后,她又直接提出宝玉最敏感的事——定亲,终于使宝玉完全敞开心扉,倾吐了对黛玉的一片深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慧紫鹃情辞试忙玉”主要写紫鹃为黛玉的终身大事操心,试探宝玉对黛玉是否真心。简述情节时要说清楚人物、事件,以及事件的前因和后果。
那一回说道贾宝玉准备去看望林黛玉,没想到黛玉正在睡午觉。宝玉觉得不好打搅黛玉,又见到紫鹃做着针线活就去搭讪,见她衣服单薄摸了衣服,便说了几句关心的话,没想到却被紫鹃冷眼相对。宝玉心中觉得像被浇了一盆冷水似得,便坐在一块山石上发呆。这时正好被雪雁碰见,雪雁这时候正好奉王夫人之命来给黛玉送人参。在和雪雁闲聊的时候,听雪雁说起宝玉正坐在石头上发呆,紫鹃知道后,便去找宝玉了。找到宝玉便安慰宝玉,还和他坐着聊天,聊着聊着就说到黛玉,还知道每天送来的燕窝是宝玉求老太太给的,紫鹃就就把话头引向黛玉,说黛玉明年就要回苏州林家了,宝玉听了好像受了五雷轰顶似得,变得魂不守舍的,一直这么呆呆的,两眼发直。大家见到宝玉这一状况都慌了,就找来紫鹃问她是怎么回事。紫鹃把事情的原委说了一遍,称自己只是开个玩笑。说着有人会回林之孝家的事情,宝玉听了个“林”字便又开始哭闹,以为是林家人来接黛玉了,他看见了个船模,就认为是接黛玉的船来了,就把船模藏在被子里,嘴上还说着这下黛玉可去不了了。在太医诊断开药后,宝玉才逐渐的好转,几天后人才恢复。宝玉拉着紫鹃问为什么骗他,紫鹃解释说本来是开玩笑试试宝玉的真心,不想闹出了大事,不过也知道宝玉是真心对待黛玉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种革命性的思想初看起来似乎很奇怪,因为我们 ① 地认为我们天天生活在三维世界之中。已故物理学家帕格尔斯曾说过:“我们物理世界的一个特点如此 ② ,以至于大多数人从未怀疑过空间是三维的这一事实。”几乎是出于本能,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物体可以用它的长、宽、高来描述。通过给出三个数字,我们就可以在空间确定一个位置。如果我们想在纽约请某人吃饭,我们就说:“在第42街和第1大道拐角处那座大楼的24层楼见面。”头两个数字给我们确定的是街的拐角处, 甲 。事实上,通过精确测定这三个数字,就可以把世界上从我们的鼻子尖到可见宇宙中的每一点都准确地定出位置。
爱因斯坦扩展了这一概念, 乙 。例如,请某人吃饭,我们必须讲明中午12点30分在曼哈顿见,即为了详述一个事件,我们必须对它的第四维——事件发生的时间加以描述。
高维空间是不可能用眼睛观察的,著名德国物理学家亥姆霍兹把人们不能“看见”第四维和盲人不能想象颜色的概念 ③ 。无论我们怎么滔滔不绝为盲人描述“红”颜色,但是用语言总是不能确切地把丰富的颜色告知盲人。甚至已经对高维空间做了多年研究的有经验的数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也承认, 丙 ,而只能退到了数学方程的世界中。
(《超维空间理论》加来道雄 有删节)
22. 请在①②③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3. 请在甲、乙、丙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2. ①理所当然
②显而易见
③相提并论
23. 甲:第三个数字则描述离地面的高度。
乙:把时间作为第四维包括进来。
丙:他们不能形象化地描述高维空间。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结合语境“大多数人从未怀疑过空间是三维的这一事实”,此处是说我们认为自己生活在三维世界之中是很合理的,可以用“理所当然”。“理所当然”:道理当然是这样的,义为情理之中发生的,合乎情理的,不容怀疑。
第二处,结合语境“几乎是出于本能,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物体可以用它的长、宽、高来描述”,此处是说人们很容易就知道空间是三维的,可以用“显而易见”。“显而易见”:(事情、道理)非常明显,很容易看清楚。
第三处,结合语境“高维空间是不可能用眼睛观察的”“用语言总是不能确切地把丰富的颜色告知盲人”,此处是说把人们不能“看见”第四维和盲人不能想象颜色的概念同等看待,可以用“相提并论”。“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事物不加区别地混在一起来谈论或者看待。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结合上文“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物体可以用它的长、宽、高来描述。通过给出三个数字,我们就可以在空间确定一个位置”“头两个数字给我们确定的是街的拐角处”,推断①处是说第三个数字是关于这个位置所处的高度,可以填入“第三个数字则描述离地面的高度”之类的内容。
乙处,结合上下文“爱因斯坦扩展了这一概念”“我们必须对它的第四维——事件发生的时间加以描述”,推断②处是说第四维是关于时间的,可以填入“把时间作为第四维包括进来”之类的内容。
丙处,结合上下文“高维空间是不可能用眼睛观察的……不能确切地把丰富的颜色告知盲人”“而只能退到了数学方程的世界中”,推断③处是说科学家们还不能很清晰的描述高维空间,可以填入“他们不能形象化地描述高维空间”之类的内容。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方志敏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淡泊以明志,肥甘不丧节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瓶无储粟”,却生发出一份淡泊明志;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钟鸣鼎食”,亦浇灌出一方礼乐宜家。故:明志不以贫苦移,节义不因肥甘改,方为“贤哉”!
一箪一瓢一腔爱——他们,淡泊以明志!
曾国藩曾言:“以穷养志。”诚哉,斯言!斟古,匡衡家贫,却怀一腔读书之爱,凿壁以偷光;孙康清苦,亦怀一腔求知之爱,囊萤以苦读,宋濂“无以致书以观”,负箧百里以问师。酌今,格力女王最喜欢衣服也不过是几十块钱的红裙子,而她满腔之爱尽付科技;水稻之父,最常穿的衬衣也不过是几十块钱的格子衫,而他满腔之爱尽献天下黎元……他们,或生而贫苦,却在贫苦中炼出了最炽热的梦想、最纯粹的志趣;或性本淡泊,在淡泊中,铸成了最坚强的力量,最阔大的胸怀。“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贤哉,淡泊明志者们!
一曲一觞一忠魂——他们,肥甘不丧节!
《菜根谭》有云:“节以肥甘丧。”这话实在是值得商榷的。君不见,古有“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的白居易,田间地头见了“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劳动人民,亦会“念此私自愧,曾不事农桑”。他的满腔同情,是对卖炭翁,是对琵琶女,是对千千万万的穷苦人,哪怕自己贵为一官,也不曾失了本心。君不见,今有“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的耄耋院士,在疫情肆虐之时,奔赴抗疫一线,以生命赴使命,以挚爱护苍生,他的满身勇毅,无关年龄,无关时节,哪怕自己富为国士,亦不曾失了担当。古时的他,今时的他,在富贵中,却也只是,用最纯的爱,把自己锻成钢刀,锻成铁剑,为这世间披荆,为这苍生斩棘,拼得春暖花开,挣得海晏河清,贤哉,肥甘不失节者!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贫苦卷走的是茅草,锻造的,却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大德;“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富足滋养的是体魄,淬炼的,却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大爱。
故我辈青年,生活在前人劈荆斩棘的幸福里,自要铭记圣贤“淡泊以明志”,自当效仿前浪“肥甘不丧节”,用青春之我,奋斗之我,谱吾辈高歌,赴吾辈征途!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关于“利”与“义”的辩证看法的名言。
第一则,孔子说:“财富如果可以合理求得的话,即使是做手拿鞭子的差役,我也愿意。”这句话承认了“利”在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孔子在这里提到了富贵和道的关系问题。只要是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但其实,原文中还有后半句话“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富有,但是必须符合道。第二则,意思是: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这里赞扬了安贫乐道、不慕荣利、行守正道、坚持本心的美好品质,肯定了正确面对生活,不因贫富而改变心志的健康财富观。第三则,借革命先烈方志敏先生的话,说明了有时候清贫朴素的生活,反而能使我们不被利益迷惑心智,从而有更多力量可以战胜革命中困难。同理,有时候适当放弃利益能帮助我们锤炼意志,从而拥有更多直面生活挑战的勇气。
由此可知,物质财富的确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给人带来幸福感和满足感,且追求财富本身就是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假如眼里只有财富、只把积累财富当成人生唯一奋斗目标,除此之外对其他的一切都毫不在意,为求取得财富甚至不惜背叛初心、出卖良知、多行不义,则是不可取、应批评的。材料中三则名言都体现出古人对物质财富的淡视、对品德操守的重视、对道德良知的坚守。
综上,材料包含的是“义”“利”之辨的问题,涉及的是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的关系,是先“义”后“利”,以“义”为荣;还是“义”“利”结合,平等看待。行文构思上,可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义利并举,善莫大焉”。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第一,折中而取,寻找“利”和“义”的平衡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违背道德良知。第二,拥有利他之心,奉献,付出,多为别人着想,舍弃小我,成就大我。第三,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时候,舍鱼而取熊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大是大非面前不含糊。
立意:
1.摒世俗之气,立青年担当。
2.劝“义”不应否“利”。
3.必要时要舍“利”取“义”。
4.扬淡泊之风,彰时代风华。
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应用,写作,卷面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文积累与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基础知识,古诗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应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