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福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课内基础知识(20分)
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参省(xǐng) 蹩(bié)脚 芣(fǔ)苢 摈弃(bìng)
B. 忸怩(nì) 倡(chàng)女 贾(gǔ)人 红绡(xiào)
C. 钿(diàn)头 银蓖(bì) 骐骥(jì) 槁暴(pù)
D. 跬(kuǐ)步 靛(diàn)青 百舸(gě) 揳(xià)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芣苢”的“芣”,应读作“fú”;“摈弃”的“摈”,应读作“bìn”。
B.“忸怩”的“怩”,应读作“ní”;“倡女”的“倡”,应读作“chāng”;“红绡”的“绡”,应读作“xiāo”。
D.“揳入”的“揳”,应读作“xiē”。
故选C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羁鸟 讪讪 罅隙 守拙
B. 迁谪 敛容 着恼 墙橹
C. 造诣 纶巾 寥廓 嗳嗳
D. 慰籍 樊笼 嚣鸣 掩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B.“墙橹”的“墙”应写作“樯”;
C.“嗳嗳”的“嗳”应写作“暧”;
D.“慰籍”的“籍”应写作“藉”。
故选A。
3. 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雪峰”“太阳”“蜘蛛”等意象,营造出凝重而又壮美的氛围,体现谦卑而强劲的生命力量。
B.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所描绘的力的形象,可以看作是“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诗歌中的“白云”“北冰洋”“太平洋”等意象,体现了“五四”所焕发的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概。
C. 《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赋予它新的含义,赞美了红烛以“烧蜡成灰”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
D. 《哦,香雪》小说背景是建国初期火车的开通给边远山村带来的新鲜事。小说通过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情节,描绘了香雪等几位姑娘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波澜,折射出山村生活的新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小说背景是建国初期火车的开通……通过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情节”错误。小说写的是改革开放之初火车的开通给边远山村带来的新鲜事,并没有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只是捕捉了几个小的生活场景。
故选D。
4. 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词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豪放派“以诗为词”,多为豪放不羁之语,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婉约派风格清丽婉媚,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
B.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诗人将酒洒向空中,以示凭吊,表现了苏轼从惆怅失意种解脱出来,情怀开始变得旷达洒脱。
C.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诗人自述自己到九江郡担任司马一职。其中“左迁”一词是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
D.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诗人将酒洒向空中,以示凭吊”错误,“还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表现了苏轼从惆怅失意种解脱出来,情怀开始变得旷达洒脱”不准确,这句诗歌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无人相知的苦闷和忧郁之情。
故选B。
5. 下列各项中全都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虽有稿暴,不复挺者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C. 君子生非异也 或师焉,或不焉
D.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知”通“智”,智慧、见识。句意: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受”同“授”,传授。句意: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B.“有”通“又”,再;“暴”同“曝”,晒。句意: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
C.“生”通“性”,天性。句意: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
“不”通“否”。句意: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
D.无通假字。句意:(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
故选D。
6.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C.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D. 吾从而师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古今异义现象的能力。
A.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很多人。句意: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
B.古今同义,指骏马、良马。句意: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
C.寄托:古义,托身;今义,心灵的某种依靠。句意: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D.从而:古义,“从”指跟从,“而”表承接;今义,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句意:我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故选B。
7.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吾师道也
B.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则群聚而笑之
C.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小学而大遗
D.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而耻学于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水”,名作动,游泳。句意: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
“师”,名作动,学习。句意:我是学习道理的。
B.“上”,名作状,向上。句意: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
“群”,名作状,成群。句意: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C.“善”,形作名,善行。句意: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
“小”形作名,小的方面。句意:小的方面则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
D.“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这里可以译为“善于”。句意: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奔走。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句意: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
只有D项加点词语活用类型不同。
故选D。
8. 下列各项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B. 故不积跬步 跬: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
C. 圣人无常师 常:一般的
D. 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常:一般的”错误。常,固定的。句意: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老师。
故选C。
9. 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的一项是( )
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师不必贤于弟子
B. 吾常终日而思矣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其可怪也欤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比。句意:靛青,是从蓝草当中取得的,颜色却比蓝草还要深。
介词,比。句意:老师不一定比弟子贤能。
B.连词,表修饰。句意:我曾经整天地思考。
连词,表转折。句意:他们比不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C.结构助词,起到定语后置的作用。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健的筋骨。
结构助词,起到提前宾语的作用。句意: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
D.代词,它。句意: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
语气助词,表感叹语气。句意:这真是奇怪啊!
故选A。
10. 下列各项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师不必贤于弟子
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师不必于弟子贤”。句意: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B.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C.省略句,在“爱其子”前省了主语“人们”。句意:(人们)关爱自己的孩子,会选择老师来教育他们。
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句意: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
故选A。
二、古诗文阅读(29分)
(一)古代诗歌鉴赏(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溪夜泊
欧阳修
楚人自古登临恨,暂①到愁肠已九回。
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
殊乡况复惊残岁②,慰客③偏宜把酒杯。
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
[注]①暂:始、初。②残岁:一年将尽的时候。③慰客:犹“迁客”。慰,忧郁。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自古以来的楚人一样,登临高处的诗人因满怀遗憾而感到十分悲伤。
B. 颔联对仗工整,气象宏阔,“苍烟”与“明月”的色调令人黯然神伤。
C. 诗人身在异乡的漂泊况味,让他自己拿起酒杯来,借以抒发心中郁闷。
D. 前三联句句借景抒情,所表达的各种情怀与层层愁绪盘结于诗人之心。
12. 本诗作者因自身经历,触景生情,全诗情感丰富,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生发出哪些情感。
【答案】11. D 12. ①首联写因贬谪之恨,而源溯到屈原,借以自喻而自慰,可终不能抑制这种生活的愁怨。②颔联通过写景进一步渲染作者谪居他乡的愁苦心情。③颈联写客居异乡,借酒浇愁,表达了内心的伤感和无奈。④将悲情化为临风吟咏,因能饱览楚地奇异谲诡的风光而自豪,表达了一种旷达豪迈之感。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前三联句句借景抒情”错。首联是写因贬谪之恨,而溯源到屈原,借以自喻而自慰,可终不能抑制这种生活的愁怨,并不是“借景抒情”;第三联属于直抒胸臆,写客居异乡,苦恨经年,只有借酒消愁,也不是“借景抒情”。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借助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极为复杂的思想感受,既有无辜被贬的深沉感慨,又有思乡怀归的惆怅之情,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又自我解嘲,故作旷达。
首联“楚人自古登临恨,暂到愁肠已九回”,写因贬谪之恨,而源溯到屈原,借以自喻而自慰,可终不能抑制这种生活的愁怨。
颔联“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写高山、丛林、溪水和明月,画面壮美又幽深,又有“猿哀”的鸣音,更加凄怅苍凉,进一步渲染作者谪居他乡的愁苦心情。
颈联“殊乡况复惊残岁,慰客偏宜把酒杯”,写客居异乡,苦恨经年,只能强颜作欢,借酒浇愁,以为暂时的宽慰,表达了内心的伤感和无奈。
尾联“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将悲情化为临风吟咏,因迁谪而来,似乎为今日能饱览楚地奇异谲诡的风光而自豪。情绪顿转,于解嘲中放达,表达了一种旷达豪迈的感情。
(二)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2)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
(3)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______________________?(《声声慢》)
(5)《短歌行》中写诗人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自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艰难苦恨繁霜鬓 ②. 鸡鸣桑树颠 ③. 别有幽愁暗恨生 ④. 如今有谁堪摘 ⑤. 越陌度阡 ⑥. 枉用相存 ⑦.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⑧. 使我不得开心颜 ⑨. 封狼居胥 ⑩. 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繁”“鬓”“颠”“幽”“摧”“胥”“赢”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课内文言文翻译(10分)
14. 翻译下面的句子。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答案】(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
(3)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上”“下”,名词做状语,向上,向下;“用”,因为;“一”,专一。
(2)“位卑”,地位低的人;“羞”,感到耻辱;“谀”,谄媚。
(3)“道”,道理;“术业”,学问技艺;“专攻”,专长;“而已”,罢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的传统社会格局,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圈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释名》中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潘光旦先生曾说:凡是有“伦”作公分母的意义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材料二:
学术界普遍认为“差序格局”这个概念好,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理由:1.它表现出了中国人交往中的亲疏远近特点。这一点既同中国传统家族的五服图相一致,也同中国人际交往的事实相吻合,又同儒家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相贯通。2.这一格局的重点在于反映个体与家国、天下之间的关系,尤其表明了个体在同心圈中所处的中心的位置,进而可以反映出宏观与微观、大宇宙与小宇宙、大我与小我之间的一体性或同质性。3.从这一同心圈的格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道德既有内在的一贯性,又有等差性。照费孝通本人的观点来看,差序“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但它们之间也都有“仁”的共相。以往学界有所争议的地方是,儒家道德原则究竟是特殊的,还是普遍的?而差序格局无形中把两者巧妙地结合到了一起,让人们觉得一以贯之与差等有别可以共存于同一体系中。4.该格局还反映了公与私、自我与他人及内外群体之间相对且模糊的关系,而不同于西方社会所体现的明确关系。在西方的概念中,公私是一对对立概念,两者界限分明。任何属于公的就不可能属于私,而划归为私的就不是公。但中国人不这么认为。中国人对公德、公共领域、公共场所、公共事业、公民社会等均感到陌生,但这种陌生又不影响人们的公共热情。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祖国处处有亲人,只要把这些地方都看作自家范围的扩展,中国人一样可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上面的许多特点其实可以提升为一系列认知中国社会的模式,即我们并不是按照西方所谓的二元对立思维来构建社会的。以群体研究为例,西方社会学倾向认为群体应该被划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但差序格局打破了这样的界限。它让我们看到个体完全可以共存于若干群体中,也看到了个体在多种群体中的游离与自定义的状态。结果分辨各个群体与自己之间的关系远近比划定内外界限更重要。
(摘编自翟学伟《再论〈差序格局〉的贡献、局限与理论遗产》)
1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中,由于关系网络中心的“己”不同,即使父母相同,兄弟两人的亲属体系也不尽相同。
B. 在乡土社会,地缘圈子范围大小会依着圈子中心的财富和权势的变化而伸缩,可以大,也可以小。
C. 贾府兴盛的时候可以容得下各种亲戚,然而一旦失势,树倒猢狲散,这说明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
D. 西方社会中,群己界限分明,公私是一对对立的概念,而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人们没有公共意识。
16.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的传统社会结构是呈水波纹状的,一个人所处的时间、地点不同,他所动用的圈子是相同的。
B. 学术界普遍认为“差序格局”这个概念好,最主要是因为它表现出中国人交往中的亲疏远近的特点。
C. “伦”重在分别,是有差等的次序,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老百姓是不能够随意改变这种有差等的次序的。
D. 西方社会学注重群体内外界限的划分,差序格局打破了这样的界限,因此差序格局要优于其他格局。
17.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差序格局”的一项是( )
A. 乡村自治发展进程中,村民自治组织能力不断提升,建立起体系完备的农民自治组织。
B. 在我国有随礼的习惯,礼金的多少往往取决于随礼的对象与自己的亲密程度。
C. 公司员工在工作中的权责明确,在公司召开会议时,与会议无关的人员不得参与。
D. 在西方英、美等国家,家庭所包含的对象只能有丈夫、妻子以及他们之间未成年的孩子。
18. 我国自古就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语,但在新冠疫情面前,国人却能够众志成城,共同抗疫。请结合材料,运用差序格局的相关知识对此变化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C 17. B
18. ①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具有伸缩性,当面对威胁国人生命安全的新冠病毒,一致抗疫。
②在差序格局中,个体与国家之间存在一体性或同质性,面对新冠病毒,我们能够团结起来抗疫。
③国人的道德具有一贯性,差序所维系的私人的道德具有“仁”的共相。因此面对新冠病毒时,中国人推己及人,集众人之力,共同抗疫。
④差序格局中的公与私、自我与他人及内外群体之间的关系是相对且模糊的,面对新冠疫情,家的范围会扩展,四海之内皆兄弟,祖国处处有亲人,中国人可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疫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人们没有公共意识”错,原文是“中国人对公德、公共领域、公共场所、公共事业、公民社会等均感到陌生,但这种陌生又不影响人们的公共热情”,这只是说中西方对公私概念的认识不同,并不能说中国的传统社会中的人们没有公共意识。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
A.“一个人所处的时间、地点不同,他动用的圈子是相同的”错,材料一第一段中说的是“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据此可知,时间、地点不同,作为圈子中心的个人所动用的圈子不一定相同。
B.“最主要是因为它表现出中国人交往中的亲疏远近的特点”错,原文说“学术界普遍认为‘差序格局’这个概念好,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理由:1.它表现出了中国人交往中的亲疏远近特点。……2.……3.……4.……而不同于西方社会所体现的明确关系”,由此可知,这只是原因之一,原文并没有说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D.“差序格局要优于其他格局”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以群体研究为例,西方社会学倾向认为群体应该被划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但差序格局打破了这样的界限”。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A.村民“自治”是新农村建设逐步向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标志,并不能体现“差序格局”。
B.礼金的多少与随礼的对象和自己的亲密程度有关,体现了“差序格局”。
C.“与会议无关的人员不得参与”,属于“团体格局”的表现,不能体现“差序格局”。
D.西方英、美等国家对家庭认识,属于“团体格局”的表现,不能体现“差序格局”。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文章说“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由此可知,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具有伸缩性,当面对威胁国人生命安全的新冠病毒,国人可以抛开个人成见,共同抗疫。
文章说“这一格局的重点在于反映个体与家因、天下之间的关系,尤其表明了个体在同心圈中所处的中心的位置,进而可以反映出宏观与微观、大宇宙与小宇宙、大我与小我之间的一体性或同质性”,由此可知,在差序格局中,个体与国家之间存在一体性或同质性,而新冠病毒是我们共同的敌人,所以我们能够团结起来对抗疫情。
文章说“从这一同心圈的格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道德既有内在的一贯性,又有等差性。照费孝通本人的观,点来看,差序‘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但它们之间也都有‘仁’的共相”,由此可知,国人的道德具有一贯性,差序所维系的私人的道德具有“仁”的共相。因此面对新冠病毒时,中国人可以将爱心推己及人,集众人之力,共同抗疫,守护家园。
原文说“该格局还反映了公与私、自我与他人及内外群体之间相对且模糊的关系……只要把这些地方都看作自家范围的扩展,中国人一样可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由此可知,差序格局中的公与私、自我与他人及内外群体之间的关系是相对且模糊的,面对新冠疫情,家的范围会扩展,四海之内皆兄弟,祖国处处有亲人,中国人可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这一格局的重点在于反映个体与家国、天下之间的关系,尤其表明了个体在同心圆中所处的中心的位置,进而可以反映出宏观与微观、大宇宙与小宇宙、大我与小我之间的一体性或同质性,从而共同抗击疫情。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除夕的夜
阿成
漫天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天,整座城市变成了雪国。我总觉得夜里的雪下得静悄悄的,俨然背景音乐,令人有一点迷茫和感伤。
老伴重病已住了半年多的医院。医生说,看能熬过这个年吧,要是能,或者有可能再延长一段时间。我暗自落泪,内心依然巴望奇迹发生。
除夕,我请求回家过年,医生摇了摇头。回不了家,那就在病房里守岁吧。我想,无论如何也要过一个像点样的年啊。我知道老伴吃不下东西了,但哪怕是摆摆样子,让她看一看也好啊。于是,我上街寻找饭店,去买几个老伴爱吃的菜。
大雪甫落之后,东北的除夕夜更加寒气袭人。我踏着雪向前走着,内心很凄凉。现在,这条十里长街上只有我一个人的脚印。
边走边寻找着。街道两旁大商家、小商店、饭店,等等,都关门了。在如此清静的大街上,孤寂、凄凉和失落始终伴我一同寻找。但是,想到今年的除夕或许就是老伴的最后一个年了,我心里就不觉得冷了,我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十里长街寻遍。记得小时候,为了逃避父亲的打,离家出走,在下雪的夜里我躺在天棚上,看着从瓦隙中飘落下来的雪花,那种孤凄与今夜的感受是何其相似啊。现在自己有家了,就会深深地爱上这个家。
这条路可真长呵,加上是难走的厚厚雪路。最后,路过一个胡同口,我看到几个流浪汉正在用小铁桶涮“火锅”,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对我说,兄弟,过来喝酒呀,咱们一块儿过年吧!
我说,谢谢,不了,我还有事。
大过年的有什么事啊?你看这么多吃的呢,都是区政府白给我们的,我们就喜欢在大街上造(吃),这才来脾气呢。说着,他们举起了啤酒瓶,兄弟,过年好!过来喝一杯吧!
我说,过年好!你们尽兴吧,我真的是有事。对了,附近有还开门的饭馆吗?我想弄几个菜给住院的老伴儿。
他们答道,往前走到头有一家小饭馆开门,我们的佐料就是她给的呢。
我离开时,那几个流浪汉在喊,祝你老伴儿早日康复!
我听了,眼泪就流下来了。自老伴儿患病后,我第一次听到陌生人祝福我老伴早日康复。老伴儿得了重病之后,我没有通知单位的任何人。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困难永远是自己的,要自己去面对。
雪愈下愈大。果然,在街的尽头我看到了那家小饭馆,我又禁不住热泪盈眶了。
年轻的老板娘见我进来,便站了起来。我问,我想买几个菜带走可以吗?给医院的病人。
饭馆的老板娘说,当然可以,你先选菜吧。然后她说,我给厨师打个电话。
我点了几样老伴儿平时爱吃的菜。哦,只是不知道这家饭馆能不能做,这大过年的。老板娘说,没问题。
厨师很快就回来了,他冲我点了点头。是啊,若是这时候对方的表情里稍微有一丝的不满,都会伤害到客人——这个除夕夜里脆弱的人哟。
我问,今天的和平时还是一个价钱吗?老板娘说,大过年的,不能乘人之危,平时卖什么价还是什么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些才对呀。
菜做好了,品相不错,我决计打车回医院。上车后,司机说,过年好!去哪儿?我说,第一医院。司机说,家里有人住院?我说,老伴儿。
司机长叹了一声,这年哪,有人欢喜有人愁哇。刚才我拉了一位老大娘。我问,大娘咋才回家过年哪?老太太一听就流泪了。我就跟她说,大娘,大过年的,咱得高高兴兴的,对吧?临走时,那个老太太非要给我一百块钱。我说,我怎么能要您钱呢?您留着吧。老太太说,就当是我给你的压岁钱了。我一听,眼泪哗哗的。最后,我还是悄悄把钱塞到老太太的包里了,看她进了进站口才走……人人都有犯难的事呀。老哥,你看我,媳妇在家等着我呢,可我为了家人还在路上奔波哩!
回到医院,病床上的老伴儿很高兴。看着一桌子的菜,她说,大年三十儿还有饭店开门?
我说,这是托你的福,说明你的病很快就要好了,好事就从今天开始啦。
老伴儿听了也蛮高兴的,她竟然慢慢地坐了起来。零点的钟声响了,我们老两口儿举起酒杯祝福彼此。老伴儿闪动着泪花说,难为你了。我说,别这么说,我愿意,高兴着哪。
老伴儿说,好好活着。
我说,什么?
老伴儿说,你一定要好好活着。
(选自2019年第1期《长城》,有改动)
19.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交代“我”老伴的病情严重,既是“我”在除夕夜外出买菜的原由,也暗示了“我”在特定环境下的伤感心情。
B. 文中插叙“我”小时候逃避父亲的打而离家之事,意在用那时的感受来突出“我”现在的孤独无依以及对家的眷恋。
C. 文章两次写“我”流泪,第一次突出了“我”受到陌生人祝福时的感动,第二次表达了“我”找到小饭馆时的感喟。
D. 出租车司机的感叹,意蕴丰富,既有对生活艰辛的感慨,又有对“我”的劝慰,从而揭示出人们对人生无常的哀痛。
20.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但叙述时却将其它人物推到前台,让读者来认识其言容笑貌,而“我”隐身其后,处于次要地位。
B. 文章开头点出“迷茫和感伤”,它是“我”心情的写照,又让读者产生疑问,从而自然引出对老伴病情的叙述。
C. “街上商家、饭馆等都关门了”一句蕴含了“我”的失落、凄凉与孤寂之情,又与最后找到小饭馆形成了对比。
D. 文章构思巧妙,以“我”买菜为线索,将所写人物及事件一一展现,使得文章既层次分明,又脉络清晰,浑然一体。
21. 文中对雪夜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2. 从本文人物的身上可看到浓浓的人性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9. D 20. A
21. ①渲染寒冷的环境气氛,烘托了人物伤感心情。除夕夜,下雪不止,天气寒冷,而老伴重病,“我”心情沉重,这里用寒冷的雪夜烘托了人物的内心哀伤。②用寒冷的气候突出反衬出流浪汉、出租车司机和饭店老板娘等人热心、善良的形象特征,凸显出伟大的人性光辉。
22. ①“我”为老伴的病情担忧,为了安慰老伴,寻找老伴喜欢吃的菜,而老伴最后说“你一定要好好活着”等,体现了夫妻之间相濡以沫、为对方着想的深情。老伴生重病,“我”没告诉别人,敢于面对困难,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担。②流浪汉在大街上用小铁桶涮“火锅”,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与“我”陌不相识,叫“我”一起过年,告诉我小饭馆的位置,还祝“我”老伴早日康复。体现了以苦为乐、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精神。③小饭馆老板娘及厨师给流浪汉佐料,对待“我”很热情,价格与平时一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体现了待人善良、服务热情、生意公道、为他人着想的品质。④出租车司机开导大娘,还不收其车费,送大娘进车站口后才走,体现了为人热心,救助危难的道德品质。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从而揭示出人们对人生无常的哀痛”说法错误。由“司机说,家里有人住院?我说,老伴儿。司机长叹了一声,这年哪,有人欢喜有人愁哇”可知,司机只知“我”老伴住院,而不知其病重危及生命,因此“对人生无常的哀痛”语意过重。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我’隐身其后,处于次要地位”分析错误。从文章来看,“我”与文中所写人物及大多数的事件都有联系,而在叙述时,“我”也参与其中,和其他人物共同为表现文章主旨服务,因此,并没有“隐身其后”,也不是处于次要地位。
故选A。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在选文开头的环境描写:“漫天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天,整座城市变成了雪国”,渲染寒冷的环境气氛,烘托了人物伤感心情,从而自然引出对老伴病情的叙述。
结合“老伴重病已住了半年多的医院”“大雪甫落之后,东北的除夕夜更加寒气袭人。我踏着向前走着,内心很凄凉”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有除夕夜,下雪不止,天气寒冷,而老伴重病,“我”心情沉重,插叙“小时候,为了逃避父亲的打,离家出走,在下雪的夜里我躺在天棚上,看着从瓦隙中飘落下来的雪花,那种孤凄与今夜的感受”,这里用寒冷的雪夜烘托了人物的内心哀伤。
结合“这条路可真长呵,加上是难走的厚厚雪路”“路过一个胡同口,我看到几个流浪汉正在用小铁桶涮‘火锅’,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对我说,‘兄弟,过来喝酒呀,咱们一块儿过年吧’”“果然,在街的尽头我看到了那家小饭馆,我又禁不住热泪盈眶了”“年轻的老板娘见我进来,便站了起来。我问,我想买几个菜带走可以吗?给医院的病人。饭馆的老板娘说,当然可以,你先选菜吧。然后她说,我给厨师打个电话”等分析,用寒冷的气候突出反衬出流浪汉、出租车司机和饭店老板娘等人热心、善良的形象特征,凸显出伟大的人性光辉。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结合“我暗自落泪,内心依然巴望奇迹发生”“我知道老伴吃不下东西了,但哪怕是摆摆样子,让她看一看也好啊。于是,我上街寻找饭店,去买几个老伴爱吃的菜”老伴儿说,你一定要好好活着”“老伴儿得了重病之后,我没有通知单位的任何人。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困难永远是自己的,要自己去面对”等分析,体现了夫妻之间相濡以沫,为对方着想的深情。“我”没告诉别人,敢于面对困难,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担。
结合“我看到几个流浪汉正在用小铁桶涮火锅,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对我说,‘兄弟,过来喝酒呀,咱们一块儿过,年吧’”“过年好!你们尽兴吧,我真的是有事”“我离开时,那几个流浪汉在喊,祝你老伴儿早日康复”他们答道,往前走到头有一家小饭馆开门,我们的佐料就是她给的呢”等分析,体现了以苦为乐、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精神。
结合“饭馆的老板娘说,当然可以,你先选菜吧。然后她说,我给厨师打个电话”“老板娘说,没问题”“老板娘说,大过年的,不能乘人之危,平时卖什么价还是什么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些才对呀”等分析,体现了待人善良、服务热情、生意公道、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结合“刚才我拉了一位老大娘。我问,大娘咋才回家过年哪?老太太一听就流泪了。我就跟她说,大娘,大过年的,咱得高高兴兴的,对吧?临走时,那个老太太非要给我一百块钱。我说,我怎么能要您钱呢?您留着吧。老太太说,就当是我给你的压岁钱了。我一听,眼泪哗哗的。最后,我还是悄悄把钱塞到老太太的包里了,看她进了进站口……人人都有犯难的事呀”等分析,体现了为人热心,救助危难的道德品质。
这些人有的待人善良,服务热情,生意公道,有的为人热心,救助危难,有的待人细心,体贴入微。这些描写表现了浓浓的人性美,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五、语言文字应用(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媒体报道,家长们在令人________________的童书市场上为孩子尤其是为幼儿选书时,就会发现这不是件容易事。儿童该读什么书?当然是适合他们的书,儿童读物( )。不同孩子的成长发育有快慢之别,认知能力也不完全一样,而要结合其特点选择读物,实际上是一项相对专业的工作。
家长们的选择焦虑也与市场上童书的________________有关。一些刊载不适合儿童的露骨情节的图书还不时出现,一些________________、题材和内容高度重复的出版物依然屡见不鲜。提高对图书市场的整顿和监管,目的是为了要确保孩子们“开卷无毒”,这也是我们最起码的要求。今年暑假“双减”落地,减轻的是孩子们的课业负担,开拓的是他们的阅读空间。孩子博览群书、邀游书海,写文章时也可兴之所至、________________,将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2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眼花缭乱 良莠不齐 粗制滥造 随手拈来 B. 纷繁芜杂 鱼龙混杂 粗制滥造 唾手可得
C. 眼花缭乱 鱼龙混杂 粗枝大叶 随手拈来 D. 纷繁芜杂 良莠不齐 粗枝大叶 唾手可得
24.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既要在年龄特点上适合他们,又要与其阅读能力相匹配
B. 除了在年龄特点上适合他们,还与其阅读能力有关
C. 既要与其阅读能力相匹配,又要在年龄特点上适合他们
D. 除了与其阅读能力有关,还要在年龄特点上适合他们
25.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3. A 24. A
25. 修改:加大对图书市场的整顿和监管力度,目的是要确保孩子们“开卷无毒”,这也是我们最起码的要求。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眼花缭乱:指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纷繁芜杂:形容文章内容芜杂,没有条理,或者是事情杂乱无章,没有头绪。语境是形容童书市场,而且和“令人”搭配,应填“眼花缭乱”。
良莠不齐:好的坏的混杂在一起,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鱼龙混杂:形容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文中描述的对象是童书,应填“良莠不齐”。
粗制滥造:指写文章或做东西马虎草率,只求数量,不顾质量。粗枝大叶:比喻工作粗糙,不认真细致。语境是形容出版物质量不高,应填“粗制滥造”。
随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唾手可得:比喻非常容易得到。文中是形容孩子写文章,应填“随手拈来”。
故选A。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根据后文“不同孩子的成长发育有快慢之别,认知能力也不完全一样”,应该是先说年龄特点,再说阅读能力,排除CD;
两个分句之间应是并列关系,而不是选择关系,且“还与其阅读能力有关”表述不准确,排除B。
故选A。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搭配不当,“提高……整顿和监管”动宾搭配不当,应是“加大……整顿和监管力度”。
句式杂糅,“目的是为了”是“目的是”和“是为了”这两个句式的杂糅,保留其中一个句式。
六、作文(60分)
26. 阅读下面的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中庸》:“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意思是说,要想远行,就必须从近处开始;要想登上高山,就必须从低处起步。
正处于高中求学起始阶段的你,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行远自迩,登高必卑
巍巍高峦耸云间,欲凌顶而揽群山,非拾阶而上别无他法;悠悠远道转山麓,欲达远而观沧澜,不积跬步难至千里。人生如攀峰,必自低处起。世无一步登云之阶,唯有盘山曲折之径。行远自迩,登高必卑,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方能不为外物所迷惑;不失其本心者,能行得远路,一揽青云俯众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涓流聚沧海,砖瓦起高阁。入木三分,何处晓羲之墨洇莲池为洗笔;出将入相,谁曾闻匡衡凿壁偷光照简牍。读书破万卷,方能妙笔生花,绣虎雕龙于纸笺;行路千万里,才可青山入怀,游记潇洒流世间。登高必自卑,唯有脚踏实地,夯实基础,才能稳步向前。若一曝十寒,即使取得暂时性成就,亦只是“下临无地”的“空中楼阁”罢了;抑或畏缩踟蹰于前路之艰不肯行进,或狂傲乜斜道之迩而懈怠懒惰,如此皆将一事无成。沧海,因翻山越岭之细流而聚;高木,由破土推壤之嫩苗而发。世间万物,皆循此理。
做学问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实实在在的钻研,反反复复的磨砺,滴水石穿,筚路蓝缕,做学问的功夫才能从较低的境界逐渐升华到较高的境界。对此,著名学者王国维有一句风趣而形象的名言:“古今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立高楼,望尽天涯路。’此谓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谓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意思是说,要想学问有成,必须经历三个阶段:第一要有献身学术的勇气和心理准备;第二,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要有为学问献身的精神;第三,一旦学问做到了很高的境界,就可以纵横捭阖,运筹帷幄,即使在平凡中亦能洞察到深刻。正如《红楼梦》中所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的确,做学问正象佛教里的苦修一样,要达到涅槃的境界,必须从每日的“读经”、“打座”等一招一式做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矢志不渝,持之以恒,才能终成学术“正果”。目前学术界华而不实、投机取巧的风气甚嚣尘上,比如剽窃别人的观点,拷贝他人的论文之类的行为屡见不鲜。这种行径可能会在短期内捞到一些利益,但自己的学养未见提高,最终于社会、科学研究和自己的事业都是百弊而无一利。
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既有崇高理想,雄心壮志,又能扎扎实实,勤勤恳恳的人,最终都能名垂青史。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司马光立志编撰《资治通鉴》这部巨著,为此,他夜以继日的读书,查阅文献,收集资料。为了能够用功而不懈怠的读书,他专门做了一个圆木枕头,并给它起了个有意思的名字,叫“警枕”。当读书困倦时便在木板上稍睡片刻,身子一动,枕头滚到地上,脑袋就重重地磕在木板上,这样就会立即惊醒,于是爬起来继续攻读。就这样,司马光历时十九个年头,“遍阅旧史,旁采小说”,对一千多年的历史事件人物进行分析研究,写出了《资治通鉴》草稿。然后又删繁就简,取精用宏,修成了一部上至战国,下至五代,囊括十六个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历史,共二百九十四卷,三百多万字的鸿篇巨制《资治通鉴》。据说,这部书成书以后,底稿就足有两大屋之多。
所以,对处于高中起始阶段的我而言,要想在高中三年学有所成,甚至在未来成就一番事业,我就必须从此刻开始,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锲而不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正如马克思所言:“在科学的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巍巍高峦耸云间,欲凌顶而揽群山,非拾阶而上别无他法;悠悠远道转山麓,欲达远而观沧澜,不积跬步难至千里。长路漫漫,若恐迷途不知返,唯有不忘初心,行远自迩,登高必卑,方能一览众山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句的意思是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这句话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而第二句《中庸》的“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和前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讲的只是日常生活中细微的道理,但其中有着深刻的寓意。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必须有一个远大而确定的目标,但实际做起来,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适得其反。
引申到学习问题上来,就是要发扬一种求实务实的科学精神,就是做学问切忌华而不实的作风。既要紧盯学科领域里的理论最前沿,密切关注社会、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最深刻的问题,又要从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开始,扎扎实实,打好基本功。要把远大的目标和务实的行动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切忌好高骛远。
试题要求据此结合生活现实写一篇议论文。写作时可先由个人学习、做事要务实,脚踏实地,紧盯目标步步为营;再写企业、国家也是这样;或者写不同领域的学习、工作都需要这样的精神,比如航天团队,女排崛起,做学问等等。考生可以思考一下当前有哪些人、哪些做法属于反其道的,采用对比论证更能突出当前时代需要这样的务实精神,青年要想成才更需要这样的品质。
立意:
1.行远必自迩,追求无止境。
2.以梦为马,行远自迩。
3.登高自卑,踏实追梦。
福建省福州市十五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十五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回答非选择题时,请拍照上传,0分),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福州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文言知识,信息类文本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整本书阅读及语言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福州市格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线上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格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线上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应用,古诗文阅读,默写 (共 14 分,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