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江西省九江市高三三模拟(五)(语文)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20104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8届江西省九江市高三三模拟(五)(语文)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20104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8届江西省九江市高三三模拟(五)(语文)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20104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8届江西省九江市高三三模拟(五)(语文)
展开
这是一份2018届江西省九江市高三三模拟(五)(语文),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三模拟卷(五)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我国的集市贸易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物物交换”。有组织的集市,大约出现在殷朝。《史记·平准书》云:“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水,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故言市井也。”但在发掘周代以前城市遗址时,多见手工业作坊,还没有明确、固定的市场。东周后期列国兼并,一方面迎来了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第一个高潮,另一方面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共同催化了城市内的手工业作坊和商肆集中的“市”的发展。春秋时,齐国临淄出现了封闭结构的“市”。随着国家统一及其带来的人口激增,“市”不断壮大。发展至大一统的汉代,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更有东西两市遥遥相对;商人需具备市籍,且只准在市内按业设肆交易,并需缴纳市租。唐朝盛世,商业繁荣,大都长安则更进一步发展,对东西两市采用严格、集中的市制,把整个“市”划分为九区,中心区设有市署。直到唐代,市的设立、废撤和迁徙,都是官府以命令行之,并设有管理市场的专职官吏,监督和管辖着上市商品、度量衡、交易契据以及价格的评定、市税的收缴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城人口的急剧增长、消费需求日益增加,唐代后期的商业活动逐渐不限于两市,在两市附近,已有手工业者和商人摆摊、设店售货,甚至出现了夜市;与此同时,各行业商人形成联合组织,使城中出现了许多经营日用商品的“行”或“市”,并逐渐形成以 之为中心的“街市”。这些变化自下而上地打破了以往封闭的市制。北宋时期的都城东京,其以宫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结构,更是推动了街市的发展。到了北宋末年,东京沿街大量出现商店,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繁华场景就是例证。至此,街市的分布彻底改变了以往集市严格控制、集中市肆的方式。商肆沿街道分布,形成繁华的商业街,这更符合城市人民的生活要求,同时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许多商市集中在某一街道或街道某一段,为了补充商业街的不足和便于农民进行农副产品交易,有的城市还在城门附近设置草市;还有在大型建筑内定期举行的集市,比如开封的相国寺就定期举办庙会,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摘编自寿劲秋、马宁《中国古代城市市肆发展初探》)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集市贸易历史上,最早的有组织的集市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以物换物。B.周代以前并未见明确固定的市场,至春秋时齐国临淄出现了第一个封闭结构的“市”。C.唐代后期围绕“行”、“市”形成的街市由下而上地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封闭的“市”。D.繁华的商业街、城门附近的草市、定期举办的庙会都表现了对传统集市的彻底突破。1.D (A项偷换概念,原文表述是“我国的集市贸易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物物交换’。有组织的集市,大约出现在殷朝”,可见“以物换物”并非是有组织的集市;B项无中生有,原文表述是“春秋时,齐国临淄出现了封闭结构的‘市’”,并没有称其为“第一个封闭结构的‘市’”;C项以偏概全,原文表述是“这些变化自下而上地打破了以往封闭的市制”,其中“这些变化”包含了不再限于两市的商业活动(包括夜市)以及围绕“行”、“市”形成的街市。)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时空为顺序,清晰完整地梳理了我国古代集市诞生、发展和变迁的过程。B.长安的“市”的不断发展,论证了“市”是伴随着国家和经济的发展而壮大的。C.文章结合了商业活动、行业组织和交通结构等因素,分析“街市”发展的原因。D.文章例证丰富,从文献记载、考古发现、艺术作品等方面展现了“市”的变迁。2.A(“时空”错,文中未体现“空间”顺序;另“完整”说法也欠妥,本文时间范围仅至宋代,并非整个中国古代。)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集市贸易发展的历程来看,城市的建设对“市”的发展、变迁有着最为重要的影响。B.唐代后期商人们自发组织夜市、街市,可见当时的商业活动已脱离官府的管辖和限制。C.官府主导的“市”并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逐渐成为了对“街市”的补充。D.从“市”到“街市”,不仅是地理位置发生了变化,更是传统集市被逐步瓦解的过程。3.D(A项,还有另一重要因素“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最为重要”欠妥;B项,唐代后期的商业活动包括了东西两市、夜市和街市,而文章第二段在阐释东西两市的市制时,提到“直到唐代,市的设立、废撤和迁徙,都是官府以命令行之,并设有……市税的收缴等”,可见东西两市仍在官府的管辖之内;C项,文中提及“草市”是对“商业街市”的补充,而没有提及官府主导的“市”是对“街市”的补充。)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乡野里的青蒿我家房前屋后,长满了青蒿。青蒿长得跟小树差不多,枝叶一层层往上长,绿绿的叶脉把地表遮蔽得密不透风。不过,我家门前的青蒿,基本上都长不高,母亲看着青蒿长高了,直接就拔掉了,要不就用刀子拦腰砍断。砍断的青蒿,沉静一段时间后,就开始生长侧枝。侧枝也是向上生长的,长出的侧枝,会把主干遮挡住,侧枝也能长成一株枝繁叶茂的小树模样,甚至更为稠密。有青蒿的地方,地上的土层都较为潮湿。每逢盛夏时节,酷暑难耐,我家那些鸡猫鸭的,就躲在青蒿下面小憩,长在青蒿下面的杂草,被践踏得不堪入目。青蒿不是长青植物,叶片分好多细小的裂片。裂片具有多枚长三角形的栉齿,略呈线状披针形,幼时绿色,有纵纹,下部稍木质化,纤细,无毛。立秋过后,青蒿逐渐变黄,枝蔓上挂满了密密麻麻圆形的果实,秋风一吹,果实及细小的叶脉簌簌飘落一地。冬日里连续几个艳阳,枯萎的青蒿耗掉了藏在体内的水分,村里人会把青蒿一把火点燃,青蒿在烈日下燃烧着枯竭的生命。在村子的庄稼地里,青蒿长在玉米地和黄豆地较为常见,这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长在玉米地里的青蒿,玉米秆都比青蒿高。在玉米的幼苗期间,青蒿刚刚探出个头,就被锄掉了,所以,长在玉米地里的青蒿都长不大。那些没有被锄掉的青蒿,借着从玉米间隙筛下的阳光,屏住呼吸,安静地耐心地生长。而长在黄豆地里的青蒿,就较为幸运,它可以一直待到黄豆收后,还能在山岗上摇摆来,摇摆去的。青蒿的长势跟黄豆不分伯仲,黄豆地也锄草,但黄豆没有玉米那么高,被锄掉的青蒿,阳光充沛时,又很快长出来了。黄豆灌浆后,村民也不怎么打理黄豆地了。这个时候,正是青蒿疯长的最佳时机,等到村民去地里抢收黄豆的时候,有的青蒿已盖过了黄豆。村子里的人对青蒿没有什么好感。那时也不知道青蒿的药用价值有那么大,总觉得它长在村子里比较碍眼。不过,烦人归烦人,不管村里的大人还是小孩,都知道青蒿有两种功效,止血与当旱烟抽。止血这种功效很简单,采撷几片翠绿的青蒿叶片,在一块石头上把青蒿捣碎,然后敷在伤口处。当青蒿的汁液与血液混在一起时,血就会渐渐止住,也可以避免伤口感染,具有消毒功效。当旱烟抽的都是村里的老人。村里吸烟的老人,每人都有一个烟斗。有时去山里干农活,身上携带的烟丝不够了,就去抓一把青蒿或捡几片梧桐树的叶子。当旱烟抽的青蒿,是枯黄的。枯黄过后的青蒿,叶脉特别轻脆,轻轻在掌心一撮,叶脉就碎了。然后把细碎的青蒿跟所剩无几的烟丝,充分搅拌均匀后,放进烟斗里来吸,浓烟滚滚。我爷爷在世的时候,也这样吸过烟,那时我还懵懂,没有问过爷爷,好吸不好吸。反正,爷爷吸着青蒿伴烟丝时的表情,跟吸纯烟丝的表情是一样的。青蒿的一绿一枯,都演绎了不同的价值:生,就生出希望;死,就死出价值。有一年,我从新疆回到老家,正逢母亲在屋前晒青蒿。我问母亲晒这个干嘛?母亲笑嘻嘻地跟我说卖钱。她还跟我说,对面住着的一个姑姑,一个夏天到山里砍苦药子(青蒿)卖,都卖了好几千块。那年青蒿的价格还不错,大概一斤十几块,母亲从山里砍回的青蒿,也卖了好几百块钱。母亲还跟父亲说,明年把房前屋后的青蒿都留起来,把地里的青蒿也留起来。我跟母亲说,这些青蒿就别弄了,卖不了几个钱。母亲说,长在屋前的青蒿,砍掉了也浪费,卖几个钱是几个钱。第二年,母亲老早就去山里砍青蒿了,一年下来,晒干后的青蒿差不多有好几百斤,结果没有收药材的人,一直堆放在房子里,一放就是两年,发霉后不得已扔掉了。母亲扔掉青蒿的那年,刚好是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前一年。后来,母亲又跟我说,今年的苦药子(青蒿)要涨价了。住在对面的姑姑说,苦药子(青蒿)都上新闻了。我没有问过母亲,青蒿的价格怎么样,也不晓得母亲砍了多少青蒿,但我还是想,青蒿如从前一样,站在山岗上,很自然地为所需的人所用。(选自2016年第9期《散文选刊》,有改动)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散文开头写到,我家门前的青蒿,基本上都长不高,母亲看着青蒿长高了,不是直接拔掉就是拦腰砍断。这是为了表现母亲的勤劳和爱整洁。B.第二段写青蒿,盛夏,鸡猫鸭躲在下面小憩,立秋,枝蔓上挂满了果实,冬日,被村里人一把火点燃,表达了作者对青蒿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C.文章第三段,作者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长在玉米地的青蒿和长在黄豆地的青蒿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D.文章成功地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前三段写了青蒿被砍、被烧、被锄的情形,是抑;从第四段开始写了青蒿的功效和价值,是扬。4.D(A.“这是为了表现母亲的勤劳和爱整洁”不妥,侧面体现青蒿生命力的顽强。B.“表达了作者对青蒿不幸命运深切同情”不妥,没有体现出“深切同情”的意思。C.“作者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有误,没有比喻。)5.母亲扔青蒿和屠呦呦获诺奖之间本来没什么必然联系,但作者将二者并提就产生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请紧扣“青蒿”结合原文简要分析。(5分)5.【参考答案】①命运的戏剧性变化。青蒿因无人问津而被扔掉,又因被人发现而名扬世界,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②价值的巨大差异。女科学家在它身上发现的是拯救人类生命的无限的医学价值,农村妇女在它身上看到的只不过是一斤十几块钱的微不足道的经济价值,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人那里价值差距巨大。③揭示的哲理。现实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在被发现之前,往往会遭遇被忽视、被埋没、被误解甚至被遗弃的不幸。④给人的启迪。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怕遭遇被忽视、被埋没、被误解甚至被遗弃的不幸,只要真正有价值,终究会被发现,终究会造福人类。(5分。任选三点作答,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5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6.本文借“乡野里的青蒿”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6.【参考答案】①坚韧不拔,不负生命。②平凡朴实,有益众生。③坚守本色,豁达淡泊。(6分。答对一点给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创作的因素较弱,倾吐的欲望很强雷达以文学评论著称,但他的散文真诚质朴,鲜活泼辣,贾平凹称之“海风山骨,气势裹挟,既擅长对事物作横向的大思考,也善于在寻常物理中提升幽独玄机”“有一种铁的质感”。“我写散文,创作的因素较弱,倾吐的欲望很强,如与友人雪夜盘膝对谈,如给情人写的信札,如郁闷日久、忽然冲喉而出的歌声,因而顾不上推敲,有时还把自己性格的弱点一并暴露了。”雷达说。他曾说,真正能够叩响心弦的才是好散文。《黄河远上》就是这样一部好作品。在书中,他还原了与个人经历血肉相连的风俗史、精神史、心灵史,表现了在极限状态下历史的呼吸、人性的残酷与微妙。 中华读书报:《费家营》《梦回祁连》等作品,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有很高的点击率。您认为,您的散文吸引网友特别是年轻网友的秘诀是什么?雷达:除了在叙述风格上努力做到客观、冷峻、质朴、丰腴外,打通历史与当下,过去与现在,也即实现某种“穿越”,对唤起读者是很重要的。我写的有些东西太久远了,年轻人未免隔膜,怎样引起阅读兴趣,让他们觉得并不久远,而且仍与我们今天的生活血脉相关,是我特别关注的问题。中华读书报:关于《黄河远上》的编选,您说要让这本散文集“呈现出饱满的感性血肉,要用‘苍茫辽阔,委婉多情’的意境和形象去感染人”,您所理解的“苍茫辽阔,委婉多情”是什么?雷达:“苍茫辽阔,委婉多情”是上海一位文友程庸对我散文的评语,我比较认可,觉得接近于我的追求。苍茫可能与我的气质,我所写的对象比较契合,大西北本身就是苍茫的。我不但写甘肃,在《新阳镇》《皋兰夜语》《费家营》《梦回祁连》等作中,富有西部特有的地理标识、文化基调与精神底色,陕西宁夏青海新疆我都写过,如《走宁夏》《依奇克里克》《乘沙漠车记》《圣果》等。至于是否委婉多情,我不好说,重要的是发现珍贵的细节,写出人性的复杂,写出别人虽经历过却道不出的感受,亦即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东西。中华读书报:“真”是我阅读《黄河远上》的第一感受。您自己是怎么看的?您希望通过《黄河远上》这部作品展示给读者什么?雷达:我同意你说的,“真”是第一感受,真情实感永远是散文的命脉所在。真实是分层次的,表象的真实,较深层次的真实,以及能直抵灵魂引发共鸣、引起疼痛感或撕裂感的真实,是各不一样的。它们取决于作者投入生命的深度,观察、体验、内省的深度,以及艺术表现的能力。这是无法伪装的。我在取材上没有任何优势。我不是出身名门之后、将相之后,耳濡目染过多少有影响的大事件大人物,能自然而然地写出读者渴望了解的名人逸事、历史传奇及某些秘密。但我认为,我仍然可以告诉读者很多,我这个人,或这颗灵魂,他做什么、有何业绩既重要,也不重要,但他应该是一个真实的、热烈的人,一个复杂的、矛盾的人,一个绕系着文化精神冲突 的人,一个心灵在场、注重从体验出发的人,一个与我的年代的生活和心灵紧紧相连的人。我出生并生活到二十多岁的西部,其情调、风俗、生活场景、文化传统,都有丰富的意蕴,到今天,它仍然是神秘的,被遮蔽的,它们的价值有必要得到彰显。记不起是哪位哲人说过的,不管是多么大的人物,或者多么小的人物,多么尊贵的人物,或者多么卑微的人物,只要他负载的信息有足够的精神含量,那么就具备了使用散文这一形式的条件,把它们记述下来就是宝贵的。灵魂的历史比历史本身更鲜活、更耐久。中华读书报:您曾在《我的散文观》谈到自己心目中的好散文“首先必须是活文”,而非“呆文”。您如何理解“活文”?雷达:我确实说过喜欢“活文”不喜欢“呆文”的话。比如,一度文化散文成风,余秋雨早期的一些文章,我认为有开创性,走在前面。但后来忽然很多,有的看上去很渊博,但不少是临时从网上书上查的,这未尝不可,可以普及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但罗列太多,掉书袋,性灵就不见了,便“呆”了。还有,中国散文的叙事记人,有极深厚的传统,弄不好它会变成一种模式的重压,也容易“呆”。我想,“活文”恐怕首先得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包含细腻复杂的人性之困和情感矛盾,这种境界和格局,与作家的知识积累、文学素养有关,更与作家的情怀有关。鲁迅先生说,“开掘要深”,这四个字分量很重,够我们消化一辈子。我很看重一篇文章包含着多少生命的活性元素,思维的浪花是否采撷于湍急的时间之流,是否实践主体的毛茸茸的鲜活感受。这些问题都比较复杂,我也在摸索。(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7.下列对雷达先生谈话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散文要吸引年轻读者,不仅要形成自己的叙述风格,还要使作品反映的时代与现实生活血脉相关,消除年轻人与作品之间的隔膜,从而引起共鸣。B.散文要呈现“苍茫辽阔,委婉多情”的特点,需要作者和所写对象的气质都与“苍茫”契合,需要抓住珍贵细节,写出人性的复杂和独特的生活感受。C.《黄河远上》给人“真”的感受,真情实感是散文的命脉,而真实是有层次高低的,它取决于作者对生活的投入与体验的程度以及艺术表现力等。D.好散文首先必须是“活文”,要写出“活文”,就要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写出鲜活的生命感受,还要求作家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和文化素养。7.B(“需要作者和所写对象的气质都与‘苍茫’契合”“独特的生活感受”错。)8.下列对访谈内容和特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该访谈采访者围绕雷达散文特点和散文观设置问题,具体明确,采访语言既表现出简明扼要的新闻语体特点,又表现出礼貌得体的谈话语体特点。B.受访者雷达既是文学评论家,又是散文名家,其散文真诚质朴,不推敲文字,不遮掩弱点,鲜活感性,体现了“创作的因素较弱,倾吐的欲望很强”的特点。C.散文集《黄河远上》选材没有优势,但真实描写了中国大西北的地域特点、文化基调与精神底色,意蕴丰富。《新阳镇》《走宁夏》等文收在此集中。D.谈及散文的鲜活问题时,雷达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先批评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缺少性灵,传统叙事记人散文容易呆滞,再提出了正确的做法。8.A(B项,“不推敲文字,不遮掩弱点”错,原文为“顾不上推敲,有时还把自己性格的弱点一并暴露了”;C项,“散文集《黄河远上》选材没有优势”于文无据;D项,“批评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缺少性灵,传统叙事记人散文容易呆滞”错,原文为“但后来忽然很多……性灵就不见了”“弄不好它会变成……也容易‘呆’”。)9.贾平凹称雷达的散文“有一种铁的质感”,你认为这种“铁的质感”表现在哪些方面?以《黄河远上》为例简要分析。(6分)9.①内容主旨上,描写的是苍茫辽阔的大西北及与个人经历血肉相连的风俗史、精神史和心灵史,表现了在极限状态下历史的呼吸、人性的残酷与微妙,沧桑沉重深厚。②创作风格上,客观真实、冷峻质朴,创作的因素较弱,倾吐的欲望很强,因而顾不上推敲,甚至暴露自己性格的弱点,大巧若拙,给人沉甸甸的实在感。③阅读感受上,用铁刃一般的笔力剖析文化冲突和人性的复杂,情感真挚,直抵灵魂引发共鸣,引起疼痛感或撕裂感,有感染力、冲击力。(6分。答对一点给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父整,仕周,官至大将军,始、丰二州刺史。熙性严重,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不妄通宾客,凡所交结,必一时名士。博览群书,尤明《三礼》,善骑射,颇知音律。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寻授都督、辅国将军,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高祖受禅之际,拜沧州刺史。在职数年,风教大洽,称为良二千石。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在州获白乌白麞嘉麦甘露降于庭前柳树八年徙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追思相与立碑颂德及行台废,授并州总管司马。后征为雍州别驾。寻为长史,迁鸿胪卿。后以本官兼吏部尚书,往判五曹尚书事,号为明干,上甚任之。及上祠太山还,次汴州,恶其殷盛,多有奸侠,于是以熙为汴州刺史。下车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许以便宜从事。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更相谓曰:“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于是相率归附。在职数年,上表曰:“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筋力精神,转就衰迈。请解所任。”优诏不许,赐以医药。熙奉诏,令交州渠帅李佛子入朝。佛子欲为乱,请至仲冬上道,熙意在羁縻,遂从之。有人诣阙讼熙受佛子赂而舍之,上闻而固疑之。既而佛子反问至,上大怒,以为信然,遣使者锁熙诣阙。熙性素刚,郁郁不得志,行至永州,忧愤发病而卒,时年六十三。(节选自《隋书·令狐熙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州获白乌/白麞/嘉麦/甘露/降于庭前柳树/八年/徙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追思/相与立碑颂德B.在州获白乌/白麞/嘉麦/甘露降于庭前柳树/八年/徙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追思/相与立碑颂德C.在州获白乌/白麞/嘉麦/甘露降于庭前柳树/八年/徙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追思/相与立碑颂德D.在州获白乌/白麞/嘉麦/甘露降于庭前柳树/八年/徙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追思相与/立碑颂德10.B(原文标点应为:在州获白乌、白、嘉麦,甘露降于庭前柳树。八年,徙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追思,相与立碑颂德。)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含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豪右,指占有大量田产的豪族。古代“凡居以富强为右,贫弱为左”,故豪族又称“豪右”。B.经,指能流传后世的典范、权威著作,此处指儒家经典,如《论语》《礼记》《道德经》等。C.祠太山,古代帝王去泰山封禅,向天地之神致谢,另一方面向天下宣告自己统治的合法性。D.下车,代指官吏就职。因古代官员都是坐驿车去上任,故后来用下车表示官吏初到任所。11.B(《道德经》不是儒家经典)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令狐熙出身高门,博学多才。他父亲曾任北周的大将军,两州刺史,他本人博览群书,明经史,晓音律,还擅长骑射。B.令狐熙精明强干,政绩显著。他任沧州刺史数年,使得风教广布;任汴州刺史时,措施有力,令行禁止,被称为“良政”。C.令狐熙教化百姓,深受爱戴。他要去洛阳朝见皇帝,百姓怕他被调走,在路边痛哭;等到他又回来时,百姓出境迎接,欢呼叫喊。D.令狐熙客死永州,令人叹息。他任桂州总管时,受李佛子贿赂,纵容佛子延期;皇帝很生气,派使者抓捕他,他郁结于心,忧愤而死。12.D(“受李佛子贿赂”错,他是被诬告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2)既而佛子反问至,上大怒,以为信然,遣使者锁熙诣阙。13.(1)以前的桂州总管,总用军队的威势胁迫我们。如今的总管却用教化手段,让我们明白道理。我们怎能违背他呢?(“以”“谕”和反问句式各1分,大意2分。)(2)不久李佛子造反的信息传到京城,皇上大怒,认为事情确实如此,就派使者把令狐熙押送到京师来。(“问”“信然”“诣”各1分,大意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青玉案 黄公度①邻鸡不管离怀苦,又还是、催人去。回首高城音信阻。霜桥月馆,水村烟市,总是思君处。 裛②残别袖燕支雨③,谩留得、愁千缕。欲倩归鸿分付与。鸿飞不住,倚阑无语,独立长天暮。【注】①黄公度:南宋主战派。作此词时词人在泉南任职,秦桧假借君命令他速回都城临安。②裛(yì):沾湿。③燕支雨:夹着胭脂的泪水纷落如雨。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三句看似是词人在责怪晨鸡不懂离人之苦,实则是表达其不愿离家又不得不去的矛盾心理。B.“霜桥月馆,水村烟市”对旅途的景物做了细腻描绘,通过画面的组接,营造了孤寂的氛围。C.词以描写词人倚着栏杆悄然无语,独自伫立在暮色笼罩的长空之下。景语作结,含而不露。D.本词词风柔美,缠绵悱恻,采用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法,婉而多讽,尽显风雅遗风。14.B(“对‘霜桥’‘月馆’等旅途的景物做了细腻描绘”错,该词并未做细腻描写。)15.清人张惠言说,词是“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15.【参考答案】本词表面是写男女别愁,实则寓意深远。①起句写对“邻鸡”啼鸣、催促启程的责备,实际表达对“君命”(实为秦桧)的一种怨恨和不满;②旅途中词人一再回望、依依不舍,既表达对所恋之人的思念,又暗含对入京后前途命运的担忧;③鸿雁无情离去、家书阻隔(或倚栏独立无语),则表达了词人心中苦闷无处诉说的无奈和痛苦。(6分。一点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强调做人要坚持自己的原则、面对丰厚俸禄的诱惑不能违背礼义的句子是:“ , !”(2)《诗经·卫风·氓》中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年华逝去的诗句是“ ,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表现了作者乐天安命、顺随自然变化的思想。【答案】(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2)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3)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9分)中秋节期间,在“传统节日与当代价值”的国际学术对话中,一位年轻的外交官,对传统节日给出了一个令人 的定义。她认为节日不仅是传承文化,更是人类追求艺术的极致表达。什么是节日?“节”本意取自竹节,但我们给了它更多的思想内涵——生活在时间的流里,( )。而八月十五这一天,本就是每年十二个圆月中的一个,这“节”便成了我们中国人内心深处与幸福紧密相连的时间密码。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终极表达。 ,没有什么能比艺术做得更出色。因为,只要是真正的美,一定会受到千千万万人的喜爱,而这分喜爱会变成文化创造的巨大动力。面对时代变化,只有发挥这份创造力,在保持节日文化的内涵的基础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前提上,利用包括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诠释传统节日艺术的多重表达,才可能创造出为人民 、有强烈感染力的新的节俗文化产品。开贞起元, ,此其时也!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不同民族根据不同的文化给无尽的时间之流安排刻度,以此赋予节日不同的深刻意义B.不同民族根据不同的文化给无尽的时间之流安排刻度,以此对时间长短进行深度切割C.节就是为无尽的时间之流安排的刻度,而不同民族可根据不同的文化对时间进行切割D.节就是为无尽的时间之流安排的刻度,而不同民族根据不同的文化赋予这刻度以意义17.D(考虑话题一致性,排除A、B。考虑语意的连贯性,排除C。)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耳目一新 移风易俗 喜闻乐见 推陈出新B.焕然一新 入乡随俗 乐此不疲 革故鼎新C.耳目一新 移风易俗 喜闻乐见 革故鼎新D.焕然一新 入乡随俗 乐此不疲 推陈出新18.A(①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此处语意想要表达有人提出一个新奇的观点,让作者感觉新鲜,所以用“耳目一新”。②移风易俗: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入乡随俗:到一个地方就遵从当地的风俗习惯。此处强调艺术改造的力量,所以用“移风易俗”。③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不作定语。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④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意在表明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所以用“推陈出新”。)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在保持节日文化的内涵的基础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前提上,利用包括含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赋予传统节日艺术的多重表达B.在保持节日文化的内涵的前提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基础上,利用包括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赋予传统节日艺术的多重表达C.在保持节日文化的内涵的前提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基础上,利用包括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传统节日被赋予艺术的多重表达D.在保持节日文化的内涵的前提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基础上,利用包括含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赋予传统节日艺术的多重表达19.B(“前提上”、“基础下”不符合搭配,排除A。主语应保持一致,排除C项。“包括含……在内”,句式杂糅,去掉“含”,排除D。)20.高三学生李明不慎将九江市图书馆借书证丢失,5月4日已经向市图书馆申请补办,借书证号由2017001104更换改为2018011234。请你替张明写一则申明原借书证无效的声明。(6分)20.【参考答案】声明本人于5月4日于九江市图书馆重新补办借书证,原借书证编号为2017001104,从今天起此证在九江市图书馆的借阅场所一律无效。特此声明。 李明5月5日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近些年来,各个地方“送图书下乡”活动数不胜数,但有些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由于观念意识、设施设备等诸多因素,普遍存在乡村居民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有的乡村图书馆甚至难以为继,改作他用。“送图书下乡”不能“一送了之”, 。(1)请根据给出的文字,将句子补充完整。(不超过35个字)(3分)(2)对于“送图书下乡”活动,你有哪些好的建议?(3分,不少于三点)21.【参考答案】(1)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村民阅读,才能让农村的文化建设走上高效优质的轨道。(2)①选择适合农村需要的、实用性强的图书;②举办季节性读书活动以及知识竞赛;③设置固定场所及管理人员。 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一个游戏无论几个人来玩,总有输家和赢家,赢家所赢的都是输家所输的,所以无论输赢多少,正负相抵,最后游戏的总和都为零,这就是所谓的零和游戏,又称零和博弈。其实,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总能找到与零和游戏雷同或类似的现象。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届江西省九江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文件包含精品解析2022届江西省九江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精品解析2022届江西省九江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江西省九江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共24页。
这是一份2021届江西省九江市高三三模考试(语文),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9元抢购一份“太阳神鸟”,1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