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检测生物试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江苏省淮阴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生物试卷(选修班)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淮阴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生物试卷(选修班)含解析,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
生物试卷(选修)
一、选择题
1. 下列是关于孟德尔杂交实验及遗传定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B. 统计学方法的使用有助于孟德尔总结实验数据规律
C. 进行测交实验是为了对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
D. 假说的核心内容是受精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1、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选材: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授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为纯种;品系丰富,具多个可区分的性状,且杂交后代可育,易追踪后代的分离情况,总结遗传规律。
(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
(3)利用统计学方法。
(4)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
2、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详解】A、豌豆是自花传粉和闭花授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是纯种,这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A正确;
B、孟德尔用统计学的方法得出了杂交或自交后代出现一定的分离比,这是对多数个体及后代统计的结果,有助于孟德尔总结数据规律,B正确;
C、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不仅证明了自己的假说,而且用可见的测交实验的结果验证了假说,C正确;
D、受精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是假说的内容之一,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细胞内的遗传因子控制的”,D错误。
故选D。
2. 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玉米的紫粒和皱粒
B. 狗的长毛和猫的短毛
C. 果蝇的红眼和白眼
D. 小麦的高杆和抗锈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
【详解】A、玉米的紫粒和皱粒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
B、狗的长毛和猫的短毛符合“同一性状”,但不符合“同种生物”,不属于相对性状,B错误;
C、果蝇的红眼与白眼符合“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属于相对性状,C正确;
D、小麦的高杆和抗锈病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D错误。
故选C。
【点睛】
3. 在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时,孟德尔对豌豆植株未成熟的花进行如下图所示操作。他将去雄后的植株作为杂交实验的( )
A. 父本 B. 母本 C. 父本和母本 D. 父本或母本
【答案】B
【解析】
【分析】不同植株的花进行异花传粉时,供应花粉的植株叫做父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做母本。
【详解】去雄后的植株只能接收花粉,在杂交实验中只能做母本,B正确。
故选B。
4. 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断显性和隐性关系的是( )
①红花×白花→红花、白花
②非甜玉米×非甜玉米→301非甜玉米+101甜玉米
③盘状南瓜×球状南瓜→盘状南瓜
④牛的黑毛×白毛→98黑毛+102白毛
A. ①和② B. ②和③ C. ②和④ D. ①和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过程,可知显隐性判断方法:①亲本两种表现型杂交,F1中表现出来的是显性性状。①F2中出现性状分离,新出现的是隐性性状。
【详解】根据显、隐性判断方法可知,②的子代出现性状分离,新出现的是甜玉米,所以甜玉米是隐性性状;③是两种不同表现型杂交子代只有一种盘状南瓜,所以盘状南瓜是显性。B正确。
故选B。
【点睛】
5. 欲鉴别一株高茎豌豆是否是纯合子,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
A. 杂交 B. 回交 C. 测交 D. 自交
【答案】D
【解析】
【详解】豌豆是自花授粉的植物。自交而不产生性状分离,就能确定这株豌豆是纯合子。
故选D。
6. 果蝇灰身对黑身为显性,由基因B、b控制(位于常染色体上)。一只杂合的灰身果蝇与一只黑身果蝇杂交,产生的后代中黑身果蝇所占的比例为
A. 1/2 B. 1/3 C. 1/4 D. 2/3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一只杂合的灰身果蝇的基因型为Bb,一只黑身果蝇的基因型为bb,二者杂交,产生的后代中黑身果蝇所占的比例为1/2b×1b=1/2bb,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以题意“果蝇灰身对黑身为显性,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B、b控制”为切入点,准确定位果蝇体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据此写出双亲的基因型,进而推知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
7. 南瓜的花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的,用一株开黄花的南瓜和一株开白花的南瓜杂交,子代(F1)既有开黄花的,也有开白花的。让F1自交产生F2,表现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是测交实验
B. 由③可知白花是显性性状
C. F1中白花的基因型是Aa
D. F2中开白花与开黄花南瓜的理论比是5:3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遗传实验可知,子一代白花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可推知,白花为显性性状,黄花为隐性性状,则亲本基因型为黄花aa×白花Aa。
【详解】ABC、由③可知,F1白花自交,子代出现性状分离,推断F1白花为杂合子Aa,白花为显性性状,则①为aa(黄花)×Aa(白花),即①为测交实验,ABC正确;
D、F1中白花Aa(1/2)自交子代为(1/2)(3/4白花:1/4黄花),F1中黄花aa(1/2)自交,子代为为1/2黄花,故F2中,开白花与开黄花南瓜的理论比是3/8:(1/8+1/2)=3:5,D错误。
故选D。
8. 如图为鼠的毛色(黑色和白色)的遗传图解。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黑色为显性性状
B. 4号可能为纯合子
C. F1的结果表明发生了性状分离
D. 7号与4号的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亲本都为黑色,子代既有黑色又有白色,则白色为隐性性状,黑色为显性性状。
【详解】A、根据1号、2号和3号或4号、5号和6号可得,黑色为显性,白色为隐性,A正确;
B、由于6号为隐性纯合子,则4号肯定为杂合子,B错误;
C、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故F1的结果表明发生了性状分离,C正确;
D、4号肯定为杂合子,7号是显性纯合子或杂合子,因此7号与4号的基因型不一定相同,D正确。
故选B。
9. 某种品系的鼠毛色灰色和黄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杂交实验得到了如下结果,发现基因型AA胚胎致死。下面推断不正确的是( )
杂交
亲本
后代
杂交A
灰色×灰色
灰色
杂交B
黄色×黄色
黄色 灰色
杂交C
灰色×黄色
黄色 灰色
A. 杂交A中亲本为纯合子
B. 黄色毛是显性性状
C. 杂交B后代中黄色毛鼠有杂合子也有纯合子
D. 鼠毛色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表格分析:杂交B,亲本均为黄色,子代出现黄色和灰色,则黄色为显性,灰色为隐性。
【详解】A、根据杂交B可知,亲本均为黄色,子代出现黄色和灰色,则黄色对灰色为显性,所以杂交A中亲本为纯合子,A正确;
B、根据A选项的分析可知,黄色毛是显性性状,B正确;
C、基因型AA胚胎致死,因此杂交B后代中黄色毛鼠只有杂合子,C错误;
D、根据题意可知,鼠毛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因此鼠毛色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D正确。
故选C。
10. 为加深对分离定律的理解,某同学在2个小桶内各装入20个等大的小球(红色、蓝色各10个,分别代表“配子”D、d)。分别从两桶内随机抓取1个球并记录。则对此模拟实验的叙述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每次抓取完应将小球放回原来的小桶中,保证每种配子被抓的概率相等
B. 两个小桶代表的是雌雄生殖器官
C. 两个小桶内的小球数目可以不相等,但是每个桶内的D和d的小球数目一定要相等
D. 两个小桶内的小球数目必须相等,但是每个桶内的D和d的小球数目可以不相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控制显性性状的遗传因子为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表示,如D),控制隐性性状的遗传因子为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表示,如d),而且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为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为杂合子。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详解】A、为了保证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每次抓取小球统计后,应将彩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甲、乙两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B正确;
CD、两个小桶内的小球数目可以不相等,代表雌雄配子的数量不同,但是每个桶内的D和d的小球数目一定要相等,代表雌性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或雄性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并且这样也可以保证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C正确,D错误。
故选D。
11. 正常情况下,基因型为 DdXBXb的生物不会产生的配子是( )
A. DXB B. dXb C. dXB D. Dd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正常情况下,基因型为DdXBXb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的是DXB、dXb、DXb和dXB,不会产生Dd的配子,D符合题意。
故选D。
12. 如图为某植株自交产生后代过程示意图,下列对此过程及结果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A、a与B、b的自由组合发生在①过程 B. ②过程发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C. M、N、P分别代表16、9、3 D. 该植株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1:1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减数分裂,②表示受精作用,③表示生物性状表现。
【详解】A、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可知,A、a 与 B、b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即①过程,A正确;
B、②是受精作用,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B正确;
C、①过程形成4种配子,则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的方式M是4×4=16种,基因型N=3×3=9种,表现型比例是12:3:1,所以表现型P是3种,C正确;
D、由表现型为12:3:1可知,(A_B_+A-bb):aaB_:aabb=12:3:1,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Bb+Aabb):aaBb:aabb=2:1:1,所以该植株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2:1:1,D错误。
故选D。
13.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且A对a与B对b为完全显性,则有关后代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表现型4种
B. 表现型比例为3:1:3:1
C. 基因型6种
D. 杂合子的比例为1/4
【答案】D
【解析】
【分析】孟德尔在做两对杂交实验的时候,发现F2的分离比为9∶3∶3∶1。提出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并且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F1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四种不同的配子,进而雌雄配子结合得到F2分离比9∶3∶3∶1。
【详解】A、AaBb与aaBb杂交,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将该杂交转化成2个分离定律:①Aa×aa→Aa:aa=1:1,基因型2种、表现型2种,比例是1:1,②Bb×Bb→BB:Bb:bb=1:2:1,基因型3种,表现型2种,比例是3:1,表现型2×2=4种,A正确;
B、结合A项分析,表现型比例为(1∶1)×(3∶1)=3∶1∶3∶1,B正确;
C、结合A项分析,基因型有2×3=6种,C正确;
D、结合A项分析,纯合子的比例为1/2×1/2=1/4,杂合子的比例为,3/4,D错误。
故选D。
14. 小麦的抗锈病(R)对感锈病(r)是显性,无芒(A)对有芒(a)是显性。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自由组合规律。用基因型为RrAa的小麦作亲本进行自交,则F1的抗锈病无芒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
A. 1/4 B. 1/6
C. 1/8 D. 1/9
【答案】D
【解析】
【详解】RrAa的小麦作亲本进行自交,F1中抗锈病无芒植株的基因型为R_A_,所占比例为9/16,抗锈病无芒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基因型为RRAA,基因型RRAA的个体占F1所有个体的比例为1/16,因此F1的抗锈病无芒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1/16 ÷9/16=1/9。
故选D。
15. 某人用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对其子代的表现型进行统计,结果如图,则亲本的基因组成
A. YyRr×yyrr B. YyRr×YyRr C. YyRr×yyRr D. YyRr×Yyrr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圆粒:皱粒=3:1,黄色:绿色=1:1。
【详解】分析题图信息可知,两豌豆杂交,后代中性状的分离比是圆粒∶皱粒=3∶1,符合杂合子自交的分离比,所以亲本应为Rr×Rr;黄色∶绿色=1∶1,符合测交分离比,亲本组合应为Yy×yy,所以亲本的基因组成为YyRr×yyRr。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常规自由组合问题解答方法
(1)利用基因式法解答自由组合遗传题
①根据亲本和子代的表现型写出亲本和子代的基因式,如基因式可表示为A__B__、A__bb。
②根据基因式推出基因型(此方法只适用于亲本和子代表现型已知且显隐性关系已知时)。
(2)根据子代表现型及比例推测亲本基因型
规律:根据子代表现型比例拆分为分离定律的分离比,确定每一相对性状的亲本基因型,再组合。如:
①9∶3∶3∶1⇒(3∶1)(3∶1)⇒(Aa×Aa)(Bb×Bb);
②1∶1∶1∶1⇒(1∶1)(1∶1)⇒(Aa×aa)(Bb×bb);
③3∶3∶1∶1⇒(3∶1)(1∶1)⇒(Aa×Aa)(Bb×bb);
④3∶1⇒(3∶1)×1⇒(Aa×Aa)×(BB×BB)或(Aa×Aa)×(BB×Bb)或(Aa×Aa)×(BB×bb)或(Aa×Aa)×(bb×bb)。
16. 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 )
A. 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B. 子二代性状的分离比为9∶3∶3∶1
C. 子二代出现与亲本性状不同的新类型
D. 测交后代的分离比为1∶1∶1∶1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及实质
1、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2、实质(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就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时彼此自由组合,即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
17. 下列有关减数分裂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四分体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
B.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配对,每个染色体含有4条染色单体
C. 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且形态、大小一定相同
D. 同源染色体中的姐妹染色单体可发生交叉互换
【答案】A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联会,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叫四分体,四分体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A正确;
B、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配对,每个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单体,B错误;
C、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且形态、大小一般相同,也有形态大小不同的同源染色体,如X染色体和Y染色体,C错误;
D、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发生交叉互换,D错误。
故选A。
18. 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显著的特征是( )
A. 染色体进行复制
B. 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分离
C. 有纺锤丝的牵引
D. 着丝点分裂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的比较:
【详解】A、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在间期都要进行染色体复制,A错误;
B、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后期,B正确;
C、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前期都形成纺锤体,C错误;
D、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会发生着丝粒的分裂和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D错误。
故选B。
19. 与精子形成过程相比,卵细胞形成过程特有的是( )
A. 同源染色体联会
B. 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C. 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配
D. 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答案】C
【解析】
【分析】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与精子的基本相同。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主要区别是: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细胞,大的叫做次级卵母细胞,小的叫做极体。次级卵母细胞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一个大的细胞核一个小的极体。这样,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就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不久,三个极体都退化消失,结果是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详解】A、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都有同源染色体联会,且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错误;
B、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染色体都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B错误;
C.、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质都是均等分裂,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初级卵母细胞核和次级卵母细胞的分裂都是不均等的,C正确;
D、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都有染色体数目的减半,且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D错误。
故选C。
20. 图甲表示某二倍体动物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图乙表示该动物的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A、a所在的染色体是X染色体
B. 图甲细胞中含有3条染色单体
C. 图甲可对应于图乙中的bc段
D. 图乙中的cd段形成的原因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乙图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粒)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详解】A、X、Y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不可能同时位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则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A错误;
B、由图可知,图甲含有4条染色单体,B错误;
C、图甲细胞中每条染色体有两个DNA,可对应于题图乙中的bc段,C正确;
D、题图乙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粒)分裂,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无关,D错误。
故选C。
21. 高等动物进行的生理过程如图所示,则图中①②分别为( )
A. 受精作用、减数分裂 B.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C. 有丝分裂、受精作用 D. 减数分裂、受精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
【详解】图中①是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属于受精作用;②成熟的生物体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精子和卵细胞;③生物的个体发育从受精卵开始,经有丝分裂和分化形成多细胞个体,所以图中①、②分别为受精作用、减数分裂。
故选A。
22. 下列有关受精卵和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受精卵形成后会进行有丝分裂
B. 受精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是随机的
C. 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D. 受精卵中的DNA—半来自于精子,—半来自于卵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受精卵形成后会进行有丝分裂,当细胞数目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开始进行细胞分化,进而发育成新个体,A正确;
B、在受精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进行随机结合,B正确;
C、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
D、受精卵中的细胞核DNA,—半来自于精子,—半来自于卵细胞,D错误。
故选D。
23. 为了观察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实验材料选择恰当的是( )
①蚕豆的雄蕊 ②桃花的雌蕊 ③蝗虫的精巢 ④小鼠的卵巢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要观察减数分裂的过程,最好选择的是雄性个体,因为雄性个体产生的生殖细胞数量更多,更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蚕豆的雄蕊和蝗虫的精巢中有大量处于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细胞,是也可以作为实验材料的。
【详解】雄蕊、精巢中要形成大量精子,减数分裂很多,易观察到;雌蕊、卵巢中卵细胞形成少,减数分裂进行少,不易观察到。
故选C。
24. 下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植物(2N=16)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图像,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分裂的先后顺序是图1→图3→图2
B. 图1细胞中存在8个四分体
C. 图2每个细胞中含4对同源染色体
D. 图3细胞中正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图1细胞中染色体分布散乱,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应该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图2细胞中形成了4个均等的子细胞,应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图3细胞中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应该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示三个细胞的正确排序为1→3→2,A正确;
B、图1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且该细胞含有16条染色体,因此其应该含有8个四分体,B正确;
C、图2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C错误;
D、图3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会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D正确。
故选C。
25. 萨顿和摩尔根在“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研究中,都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选择的研究材料分别是()
A. 果蝇和蝗虫 B. 蝗虫和果蝇 C. 蝗虫和飞蛾 D. 果蝇和蛔虫
【答案】B
【解析】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在遗传学发展史上,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所用都研究材料,根据题干信息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进行解答。
【详解】萨顿通过对蝗虫的研究说明了染色体在遗传中的作用并把基因和染色体联系起来,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利用果蝇做实验材料,验证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故选B。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在遗传学发展中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及研究成果的了解和识记。
26. 下列关于人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B.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
C. 男性体细胞中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成对存在
D. 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都含Y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1、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是均和性别决定有关,如红绿色盲基因、血友病基因等;并且生殖细胞中并不是只表达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细胞新陈代谢必需的酶的基因在每个细胞中均得到表达。
2、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性染色体上的遗传方式都与性别相关联,称为伴性遗传。
【详解】A、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如与人类红绿色盲有关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但其与性别决定无关,A错误;
B、基因在染色体上,伴随染色体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B正确;
C、男性体细胞中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大多都成对存在,XY染色体上有非同源区段的基因不是成对存在,C错误;
D、X和Y为同源染色体,在初级精母细胞中一定含有Y染色体,但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由于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次级精母细胞中只含X或Y这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也就是说,次级精母细胞有的含X染色体,有的含Y染色体,D错误。
故选B。
27. 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群体中的性别比例为1:1,原因是( )
A. 雌配子:雄配子=1:1 B. 含X的配子:含Y的配子=1:1
C. 含X的精子:含Y的精子=1:1 D. 含X的卵细胞:含Y的卵细胞=1:1
【答案】C
【解析】
【分析】XY型性别决定方式的生物,其中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只能产生一种含有X的雌配子;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能产生两种雄配子,即含有X的精子和含有Y的精子,且比例为1:1,含有X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雌性个体,含有Y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雄性个体,所以群体中的雌雄比例接近1:1。
【详解】XY型性别决定方式的生物,其中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只能产生一种含有X的雌配子;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雄性个体产生的含有X的精子:含Y的精子=1:1,含有X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雌性个体,含有Y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雄性个体,所以群体中的雌雄比例接近1:1,C符合题意 。
故选C。
28. 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 ZW 型,鸡羽的芦花性状(B)对非芦花性状(b)为显性。用非芦花公鸡(ZZ)和芦花母鸡(ZW)交配,F1代的公鸡都是芦花鸡,母鸡都是非芦花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鸡羽的芦花性状遗传属于伴性遗传
B. F1代公鸡的基因型为ZBZb或ZBZB
C. 芦花性状可用于淘汰某一性别雏鸡
D. F1代随机交配子代芦花鸡约占 1/2
【答案】B
【解析】
【分析】用非芦花公鸡(ZZ)和芦花母鸡(ZW)交配,F1代的公鸡都是芦花鸡,母鸡都是非芦花鸡,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ZbZb、ZBW。
【详解】A、由分析可知:鸡羽的芦花性状遗传属于伴性遗传,A正确;
B、亲本的基因型为ZbZb、ZBW,F1代公鸡的基因型为ZBZb,B错误;
C、由于F1代的公鸡都是芦花鸡,母鸡都是非芦花鸡,故可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根据芦花性状来淘汰雄鸡还是雌鸡,C正确;
D、F1代公鸡的基因型为ZBZb,母鸡的基因型为ZbW,F1代随机交配子代芦花鸡约占1/2,D正确。
故选B。
29. 下图为某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 该遗传病为隐性性状
B. 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C. Ⅱ3和 Ⅱ4的基因型相同
D. Ⅱ3和 Ⅱ4的基因型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1、单基因遗传病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伴X显性遗传病、伴X隐性遗传病;2、根据题意和遗传系谱图分析可知:母亲有病女儿都正常,不能确定致病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也不能确定致病基因的位置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
【详解】A、该遗传病可能是隐性致病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也可能是显性致病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错误;
B、该病的致病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B错误;
CD、该病如果是隐性遗传病,则Ⅱ3和Ⅱ4都是杂合子;如果该病是显性遗传病,则Ⅱ3和Ⅱ4都是纯合子,因此不论是那种遗传病二者的基因型都相同,C正确,D错误。
故选C
30. 如果一位女性患有红绿色盲病,那么该女性
A. 父亲是红绿色盲,女儿也是红绿色盲
B. 母亲是红绿色盲,儿子是红绿色盲
C. 父亲是红绿色盲,女儿未必是红绿色盲
D. 母亲不是红绿色盲,儿子是红绿色盲
【答案】C
【解析】
【分析】红绿色盲为常见的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遗传规律为:(1)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现象;(2)患者中男多女少;(3)女患者的父亲及儿子一定为患者;(4)正常男性的母亲及女儿一定表现正常;(5)男患者的母亲及女儿至少为携带者。
【详解】A、已知这位女性为红绿色盲,其携带红绿色盲基因的X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故其父亲一定是红绿色盲患者;这位女性携带红绿色盲基因的X染色体会遗传给女儿,女儿可能是携带者,不一定是红绿色盲,A错误;
B、该女性携带红绿色盲基因的X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其母亲可能是携带者;这位女性携带红绿色盲基因的X染色体会遗传给儿子,儿子一定是患者,B错误;
C、该女性携带红绿色盲基因的X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故其父亲一定是红绿色盲患者;这位女性携带红绿色盲基因的X染色体会遗传给女儿,女儿可能是携带者,未必是红绿色盲,C正确;
D、该女性携带红绿色盲基因的X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其母亲可能是患者;这位女性携带红绿色盲基因的X染色体会遗传给儿子,儿子一定是患者,D错误;
故选C。
31. 几位同学描述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其中符合摩尔根研究结论的是( )
A. 染色体上的基因呈线性排列
B. 细胞中所有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
C 一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基因
D. 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答案】A
【解析】
【分析】摩尔根毕生从事胚胎学和遗传学研究,在孟德尔定律的基础上,创立现代遗传学的“基因理论”。曾对多种生物(包括许多种海洋生物)和生物学问题进行研究;利用果蝇进行遗传学研究,发现了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确立了伴性遗传规律。并发现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的连锁、交换和不分开等现象,建立了遗传学的第三定律——连锁交换定律。把400多种突变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制成染色体图谱,即基因的连锁图。
【详解】A、摩尔根及他的学生通过荧光标记的方法把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正确;
B、细胞中的质基因位于细胞质,B错误;
C、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呈线性排列,C错误;
D、染色体上的基因均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D错误。
故选A。
32. 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中,有光滑菌落产生的是( )
A. S型菌蛋白质+蛋白酶+R型菌
B. S型菌的DNA+R型菌
C. S型菌的RNA+RNA酶+R型菌
D. S型菌的DNA+DNA酶+R型菌
【答案】B
【解析】
【分析】
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
【详解】A、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故加入蛋白酶以后也不会产生影响,故不能将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所以没有光滑菌落产生,A错误;
B、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能使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所以有光滑菌落产生,B正确;
C、S型菌的RNA不是转化因子,不能将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所以S型菌的RNA+RNA酶+R型菌培养后,没有光滑菌落产生,C错误;
D、S型细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被水解,不能将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所以没有光滑菌落产生,D错误。
故选B。
33. 格里菲斯和艾弗里实验中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是( )
A. DNA B. RNA C. DNA或RNA D. 主要是DNA
【答案】A
【解析】
【分析】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肺炎链球菌作为原核生物,具有细胞结构,所有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4. 如下图,病毒甲、乙为两种不同的植物病毒,经重建后形成“杂种病毒丙”,用病毒丙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增殖后产生的新一代病毒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组成的,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结构生物。
【详解】ABCD、病毒遗传物质是病毒中的核酸,所以即使重组病毒丙的衣壳是甲病毒的,但遗传物质是乙病毒提供的,所以用病毒丙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增殖后产生的新一代病毒是乙病毒,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35.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是一种先前未在人类中发现的病毒,关于该病毒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化学组成主要是蛋白质和核酸
B. 增殖时所用原料来自宿主细胞
C. 遗传物质是双链DNA
D. 疫情期间需科学佩戴口罩进行防护
【答案】C
【解析】
【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该+RNA既能作为mRNA翻译出蛋白质,又能作为模板合成-RNA,再以-RNA为模板合成子代+RNA。
【详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化学组成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A正确;
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其增殖时所用原料来自宿主细胞,B正确;
C、新冠病毒以单链+RNA为遗传物质,C错误;
D、新冠病毒可以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疫情期间,需科学佩戴口罩进行有效防护,D正确。
故选C。
36.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内涵是( )
A. 细胞中核遗传物质是DNA,而其余部分为RNA
B. 绝大多数生物遗传物质是DNA,部分生物以RNA作遗传物质
C. 所有细胞型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D. 真核生物遗传物质是DNA,原核生物则是RNA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2、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其细胞核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DNA。
3、病毒只含一种核酸,因此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详解】A、细胞核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DNA,A错误;
B、绝大多数生物(细胞型生物和部分病毒)遗传物质是DNA,部分生物以RNA作遗传物质,因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正确;
C、所有细胞型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不能说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C错误;
D、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D错误。
故选B。
37. 从某生物中提取出DNA进行化学分析,发现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的46%,又知该DNA的一条链(H链)所含的碱基中28%是腺嘌呤,问与H链相对应的另一条链中腺嘌呤占该链全部碱基数的( )
A. 26% B. 24% C. 14% D. 11%
【答案】A
【解析】
【分析】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T=C+G,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该DNA分子中,G与C之和占46%,说明A与T之和占54%,即每条链中A与T之和也占54%,由于A占28,因此T占该链的比例为26%,即互补链中的A占26%,故A正确。
故选A。
38. 下图表示 DNA 分子结构中的一部分,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组成元素有C、H、O、N、P
B. 连接碱基A与T的是氢键
C. 图中核苷酸的名称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胸腺嘧啶核糖核苷酸
D. 由两条反向平行的链组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
1、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DNA分子元素组成有C、H、O、N、P,A正确;
B、图中A、T是两条链上相邻的碱基,通过氢键相连,B正确;
C、图中核苷酸的名称是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C错误;
D、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D正确。
故选C。
39. 如果DNA的一条链上某碱基序列是5′-AGCTGCG-3′,则另一条链与之配对的部分是( )
A. 5′-CGCAGCT-3′ B. 5′-TCGACGC-3′
C. 5′-AGCTGCG-3′ D. 5′-GCGTCGA-3′
【答案】A
【解析】
【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测;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DNA分子的两条链反向平行,且其上的碱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和T配对,G和C配对,因此一条链上某碱基序列是5′-AGCTGCG-3′,则另一条链与之配对的部分是5′-CGCAGCT-3′,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40. 下列有关生命科学研究方法与发展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 )
A. 孟德尔利用豌豆实验得出分离定律采用了假说——演绎法
B. 摩尔根得出“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观念也采用了假说——演绎法
C. 艾弗里、赫尔希与蔡斯等人探究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相似
D. 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主要运用了数学模型建构的方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肺炎双(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4、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5、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A、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A正确;
B、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B正确;
C、艾弗里、赫尔希与蔡斯等探究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相似,都是将物质分开,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C正确;
D、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主要运用了物理模型建构的方法,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41. 有研究者对基因型为EeXFY的某动物精巢切片进行显微镜观察,然后绘制了三幅细胞分裂示意图(仅示部分染色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图乙绘制了同源染色体_____对。
(2)若图甲、乙、丙是一个细胞连续分裂过程的三个时期示意图,那么这三个时期发生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3)图丁中,BC段的变化原因是__________。
(4)若不考虑交叉互换,图乙细胞分裂产生的精细胞基因型是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次级精母细胞 ②. 3
(2)丙→乙→甲 (3)DNA复制##染色体复制
(4)EXF、eY 或 eXF、EY
【解析】
【分析】分析图像可知,甲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正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丙细胞有同源染色体,且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小问1详解】
该动物为为EeXFY的雄性,甲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正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因此表示次级精母细胞。图乙细胞中有3对同源染色体,6条染色体。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甲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正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丙细胞有同源染色体,且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若图甲、乙、丙是一个细胞连续分裂过程的三个时期示意图,则精原细胞先进行有丝分裂,再进行减数分裂,因此这三个时期发生的先后顺序是丙→乙→甲。
【小问3详解】
图丁中,BC段染色体与DNA的比值由1:1变为1:2,是由于DNA复制导致的。
【小问4详解】
由题意可知,该动物的基因型为EeXFY,图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其产生精细胞基因型为EXF、eY 或 eXF、EY。
42. 下图是人类某一家族甲种遗传病和乙种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设甲遗传病与A和a这一对等位基因有关,乙遗传病与另一对等位基因B和b有关,且甲乙两种遗传病至少有一种是伴性遗传病)。请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遗传,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遗传。
(2)个体5的基因型是________。
(3)若个体3和个体4再生一个女孩,则该女孩表现正常的概率为________。
(4)个体8的乙种遗传病致病基因最初来源于图中的________。
【答案】(1) ①. 常染色体显性 ②. 伴X染色体隐性
(2)AaXBXb (3)1/4
(4)Ⅱ-3##3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3号和4号均患有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正常的女儿,即“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3号和4号均不患有乙病,但他们有一个患乙病的儿子,说明乙病是隐性遗传病,由已知甲乙两种遗传病至少有一种是伴性遗传病,则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小问1详解】
3号和4号均患有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正常的女儿,即“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3号和4号均不患有乙病,但他们有一个患乙病的儿子,说明乙病是隐性遗传病,由已知甲乙两种遗传病至少有一种是伴性遗传病,则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小问2详解】
根据9号甲病正常(aa)和10号患乙病(XbY)可推知,5号的基因型为AaXBXb。
【小问3详解】
由于7号正常,8号两种病均患,所以3号的基因型为AaXBXb,4号的基因型为AaXBY,他们所生女孩不可能患乙病,患甲病(A_)的概率为3/4,因此他们所生的女孩表现正常的概率为1/4。
【小问4详解】
个体8号患乙病,其基因型为XbY,根据伴性遗传交叉遗传的特点可知遗传病致病基因最初来源于个体3。
43. 图1是脱氧核苷酸示意图,图2是多肽链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3中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标记元素所在部位是图1中的_____。如果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标记元素所在部位是图2中的_____。
(2)获得被32P标记噬菌体的具体方法是_________。
(3)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若不经搅拌_____(填“会”或“不会”)影响本实验结果。
【答案】(1) ①. ① ②. ④
(2)先用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噬菌体侵染被32P标记的细菌
(3) ①. 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 ②. 不会
【解析】
【分析】图1中①为磷酸,②为脱氧核糖,③为含氮碱基。
图2中④为R基,⑤为肽键。
图3表示用32P标记的噬菌体(DNA)侵染细菌的过程。
【小问1详解】
32P位于DNA分子中的磷酸基团上,即图一中的①位置。如果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图2表示蛋白质的分子式,35S位于R基上,即标记元素所在部位是图2中的④位置,
【小问2详解】
获得分别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的具体方法是分别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和35S标记的大肠杆菌。
【小问3详解】
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不搅拌会造成病毒的蛋白质外壳不能与细菌分离开,随细菌进入沉淀物中,而该实验只是用32P标记了噬菌体的DNA,没有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无放射性,无论是否搅拌,放射性都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故不搅拌不会影响本实验结果。
44. 分析下列DNA分子的构成过程,探讨下列问题:
(1)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
(2)5是规则的___________结构,它的基本骨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NA分子中,由于碱基对具有多种不同排列顺序,因而构成了DNA分子的_________。
(4)若双链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T)/(C+G)=a,则其互补链中该比值为_______。
A. a B. 1/a C. 1 D. 1-1/a
【答案】(1)脱氧核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
(2) ①. 双螺旋##反向平行双螺旋 ②. 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
(3)多样性 (4)A
【解析】
【分析】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一分子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碱基组成,核苷酸之间由磷酸二酯键相连,构成脱氧核苷酸链。DNA分子一般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间互补配对形成氢键,A与T配对、C与G配对,DNA分子一般呈双螺旋结构。
【小问1详解】
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
【小问2详解】
5是DNA的模式图,是规则的反向平行双螺旋结构,其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在外侧形成基本骨架。
【小问3详解】
DNA分子中,由于碱基对具有多种不同排列顺序,是DNA分子具有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小问4详解】
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DNA双链中各单链的(A+T)/(C+G)比值相等,若双链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T)/(C+G)=a,则其互补链中该比值也为a。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生物试题,共13页。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调研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智贤中学高二3月学情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