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基础卷)-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单元复习(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复习课件)- 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单元复习(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课件 0 次下载
- 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基础卷)-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单元复习(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复习课件)- 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单元复习(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课件 0 次下载
- 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提升卷)-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单元复习(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提升卷)-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单元复习(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展开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单元检测(提升卷)
一、单选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30题*2分=60分)
位于东非高原的肯尼亚与我国西北都发展畜牧业,但与我国西北“建设养畜”模式(国家投资、地方配套、牧民集资,投工投料,建成围栏封育草场)不同,肯尼亚采用游牧方式发展畜牧业。下图阴影部分是肯尼亚地理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肯尼亚采用游牧方式发展畜牧业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势低平 B.干季湿季南北更替 C.植被丰富 D.气候垂直差异明显
2.与游牧方式相比,我国西北采用“建设养畜”模式的优势体现在( )
A.增强抗灾能力 B.扩大放牧范围 C.降低养畜密度 D.减少人工投入
【答案】1.B 2.A
【解析】1.游牧主要是逐水草而居,通过肯尼亚地理位置信息,可以判断肯尼亚是南北对称的热带草原气候,因此南北方干湿季更替,草场也南北更替,进而促成游牧业发展,故B正确,游牧需要根据牧草的分布进行一定的迁徙,A、C、D对其影响不明显。故正确答案为B。
2.人工建设牧场放牧,投工投料,有利于增强抵御雪灾、草料短缺等自然灾害,A正确。因为围栏放牧,放牧范围缩小,B错误。人工草场出草量大,相同情况下,人工草场载畜量大,养畜密度大,C错误。人工草场建设需要投入更多人工成本,D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
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据图可知,该地区位于我国的(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南地区 D.西南地区
4.该区域修建铁路主要是为了运输( )
A.工业品 B.农产品 C.原木 D.石材
【答案】3.A 4.C
【解析】3.以北京(40° N ,116° E )为参照,图示经纬度位置在北京东北部,属于东北地区,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图示区域位于长白山地区,东北地区的工业主要集中在辽中南地区,该区域工业品运输量小,A错误;图示地区有海拔 1300m 以上的山地,图示地区地势变化应该是中部较高,河流放射状流向四周,该地区平原面积较小,图示地区不是东北平原的主体部分,农产品运量较小,B错误;该区域铁路建设目的主要是为了运输原木,因为东北地区是我国三大林区之一,林木资源丰富,人口较少,本地需求量小,主要向外运输,C正确;东北地区主要的山地是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森林资源广布,平地土层深厚肥沃,石材资源较少,不是运输主要对象,D 错误。故选 C。
根据国务院批复,我国将规划发展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江苏沿海经济区及澳门横琴地区、中部崛起地区、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区、黄河三角洲开发区等经济区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各大经济区域的基本特征是( )
A.区域没有固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的划分是人们凭空构想的结构
C.区域的边界都是明确的 D.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6.区域内部地理环境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区域内的发展还必须( )
A.保持相同的经济结构 B.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C.保证相同的农业、工业地域 D.保持一样的城市建设要求
【答案】5.D 6.B
【解析】5.图中各大经济区域,比如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面积并不固定,边界也不明确,AC错误;区域的划分是根据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现实因素科学划分的,B错误;区域内部因地理位置相近,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等特定性质相对一致,D正确;故选D。
6.区域内部之间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发展模式也不同,无法保持相同的经济结构,相同的农业、工业地域,一样的城市建设要求,ACD错误;区域内的发展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现实情况和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B正确;故选B。
读“我国某年东、中、西部GDP分布、网民数分布和人口数分布比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三大经济地带中,网民分布密度最大的是( )
A.东部 B.中部 C.西部 D.无法判断
8.图中信息反映出( )
A.我国东部经济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故互联网发展基础好
B.我国中西部地区因人口相对较少,故网民比重较低
C.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网民比重均超过人口所占比重
D.我国东部地区的网民比重是其人口比重的两倍多
【答案】7.A 8.A
【解析】7.由图中数据可计算出,东部经济地带网民比重占全国的57.8%,东部经济地带面积是三大经济地带中最小的,因此网民数分布密度最大的是东部经济地带。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东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高,互联网发展基础好,故网民所占比重较大,A对;中西部人口数比重超过东部地区,B错;由图可知,中西部经济地带的网民比重并未超过人口所占比重,C错;东部经济地带的网民比重为57.8%,人口比重为38%,不到两倍,D错。故选A。
江苏省泰州市将生态红线区域优化调整为风景名胜区、清水通道维护区、森林公园、生态公益林、特殊物种保护区、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湿地和重要渔业水域九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划分这九类区域的依据是( )
A.单一指标 B.自然指标 C.人文指标 D.综合指标
10.这九类区域( )
A.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B.优势特色相同 C.开发治理措施相同 D.区位特征相同
【答案】9.D 10.A
【解析】9.据材料可知,风景名胜区、清水通道维护区、森林公园、生态公益林、特殊物种保护区、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湿地和重要渔业水域,这九类区域既有自然景观、也有人文景观,说明划分这九类区域的依据不是单一指标,而是综合指标,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0.江苏省泰州市将生态红线区域优化调整为风景名胜区、清水通道维护区、森林公园、生态公益林、特殊物种保护区、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湿地和重要渔业水域九类。这九类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A正确;各有自己的优势条件和特色,B错误;发展方向不同,开发治理措施不同,C错误;各有不同的区位特征,D错误。故选A。
下图是我国福建省林果业分布图,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11.图中气候界线是我国南方学者绘制的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列出学者找到的划分依据( )
①积温②山脉③纬度④降水⑤植被⑥河流
A.①③ B.③④ C.⑤⑥ D.①⑤
12.关于福建省林果业分布及其主导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
①毛竹-地形②桂花-降水③甘蔗--热量④柑橘--光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11.D 12.B
【解析】11.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的划分主要的依据是积温,积温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热量状况,热量状况可以决定一个温度带,①正确;山脉并不能决定一个地区的温度带,②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亚热带和热带的划分界限并不完全与纬度重合,因此并不是依据纬度来划分的,③错误;降水也不能反应温度带的差异,④错误;植被是气候的直观代表,有什么样的气候,就会形成相应的植被,因此植被可以反映热量带,⑤正确;河流和热量带的关系不大,⑥错误。故选D。
12.从图中可以看出毛竹主要分布在积温在5500,说明海拔较高,因此主导因素是地形,①正确;桂花也是分布在积温5500的区域,因此主要因素也是地形,②错误;甘蔗主要分在积温为7500的区域,说明该处的热量更充足,主导因素是热量,③正确;柑橘主要分布在积温为6500的区域,因此主导因素为热量,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问题
13.城市P附近雾日天气多,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地势高低 D.洋流性质
14.图示区域,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
A.N国主要盛产葡萄、油橄榄、春小麦等农产品
B.城市P气候宜人,树木常青
C.山脉M的成因是由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形成
D.Q点附近海域风浪小
【答案】13.D 14.B
【解析】13.根据图中纬度位置可知,P城市处在大西洋东侧,旁边有加纳利寒流流经,寒流流经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雾天,D正确;P成处在中纬度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和西风带影响,属于岛国受海洋影响大,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地势高低不会影响不是P城市多雾的影响因素,ABC错误。故选D。
14.根据纬度位置和海陆轮廓,N国为西班牙,西班牙主要农作物为谷物(大麦、小麦、玉米)、橄榄树、水果等,春小麦分布纬度较高,西班牙主要种植冬小麦,A错误;城市受海洋影响,纬度较低,气候宜人,树木常青,B正确;M山脉为阿特拉斯山脉,是非洲最大的褶皱和断层山区,阿特拉斯山脉处在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处,C错误;Q地为直布罗陀海峡,受到狭管效应影响,该地风高浪急,D错误。故选B。
甘肃南部的太子山脉(35°N,102°E)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山体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可达660mm。太子山的高山地带岩石裸露,嶙峋峥嵘。左图为太子山植被垂直分布示意图,右图为太子山主峰的地层横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太子山甲、乙自然带最可能分别是( )
A.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 B.高山草原带、荒漠带
C.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 D.针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
16.据右图,推测太子山高山地带裸露花岗岩的形成过程( )
A.岩浆侵入——断裂抬升——变质作用——外力侵蚀
B.沉积作用——岩浆侵入——断裂抬升——外力侵蚀
C.沉积作用——断裂抬升——岩浆喷出——重力剥落
D.岩浆喷出——沉积作用——断裂抬升——重力剥落
17.下列诗词最符合太子山脉景观描述的是( )
A.平沙莽莽黄入天 B.万顷江田一鹭飞 C.群峰高并白云齐 D.五月杨梅已满林
【答案】15.A 16.B 17.C
【解析】15.根据材料“甘肃南部的太子山脉(35°N,102°E)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可知,该地区海拔相对较高,且山麓为温带气候区;根据左图可知,该山甲以下的基带为低山灌丛,乙以上为高山灌丛,同时受山体的抬升作用影响,降水量最多应在半山腰的位置,降水量最多可达660mm,能够满足森林生长,考虑该山位于温带气候区,故甲应为落叶阔叶林带;随着海拔升高,温度的下降,乙应为针叶林带,且A选项符合自然带的垂直更替规律,故A正确,BCD错误。应选A。
16.根据右图分析可知,该山主要由沉积岩(页岩、砂岩和石灰岩)和侵入岩(花岗岩)构成,同时据图可知花岗岩覆盖在沉积岩之上,说明先形成了沉积岩,岩浆才能侵入岩层,故先有沉积作用,其次是岩浆侵入;考虑到该山位于青藏高原附近,受构造运动的影响,该山所在的岩层发生了断裂,从而抬升形成太子山脉;太子山脉形成后,在地表会受到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由此可知,B正确,ACD错误。应选B。
17.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该山具有灌丛、森林等自然带,因此不会平沙莽莽黄入天,A错误;太子山脉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崎岖,不会出现江田景观,B错误;太子山脉海拔在3000米以上,海拔较高,会出现群峰高并白云齐的景观,C正确;由于太子山脉位于温带,且海拔较高,气温较低,不会在五月生长杨梅,D错误。应选C。
我国沿海与内地的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依照各省、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可把全国大致分成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据此回答下面题。
18.下列省区中与所属地区对应一致的是( )
A.吉林、辽宁、浙江——东北地区 B.贵州、陕西、山东——西部地区
C.河南、福建、上海——东部地区 D.安徽、湖南、山西——中部地区
19.我国推动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①给予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资
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部产品的冲击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18.D 19.D
【解析】18.浙江不属于东北地区,A错误;山东不属于西部地区,B错误;河南不属于东部地区,C错误;安徽、湖南、山西都属于中部地区,D正确。故选D。
19.我国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主要措施是实施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地区的承载能力,这项措施需要大量的财政补贴,但单纯的财政补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提高自身的能力,地区的承载力,只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开发力度,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才能提高地区的接待能力、环境承载能力。其次要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发挥地区的资源优势,积极引进人才。保护产品不受外部产品冲击,也会影响对外开放的程度,与西部大开发政策不相应,故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交通是城市间要素流动的重要载体,不同的交通流模式能够反映出城市间的相互联系状况。有学者基于我国(某)省2019年9月的日平均车流量数据信息,提出了该省高速公路交通流三种模式如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0.仅从交通流的角度考虑,区域中心城市对一般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最明显的是( )
A.甲模式 B.乙模式 C.丙模式 D.三种模式一样
21.促进丙模式区域中心城市间交通流进一步发展的是( )
①区域分工协作②区域信息交流③区域地形平坦④区域气候湿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20.B 21.A
【解析】20.从甲模式中主要交通流位于一般城市之间,区域中心城市交通流为一般交通流,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A错误;乙模式主要交通流为一般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之间,体现出区域中心城市对周边一般城市起到明显辐射带动作用,B正确;从丙模式图可以看到其主要交通流为各区域中心城市间的流动,未体现中心城市对一般城市的明显辐射带动作用,CD都错误。故选B。
21.结合所学可知,交通可以促进丙模式中中心城市间的信息交流和产业分工协作,促进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协同发展,①②正确;地形平坦和气候湿润等自然条件对于中心城市之间的进一步交流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③④错误。故选A。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有关两图中区域划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区域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 B.图2中区域是以经纬线为标准划分的
C.图1各区域特征差异较大 D.图2中区域有大有小,为不同层次的区域
23.下列有关图1中四个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区域雨热同期 B.乙区域受盛行西风的影响,降水少
C.丙区域河流有结冰期 D.丁区域植被覆盖率高但土壤贫瘠
【答案】22.C 23.D
【解析】22.图1为非洲西北部植被类型的划分,是按单一指标划分的,A错误;各植被区之间区域特征差异较大,C正确;图2为非洲西北部政区图,总体上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只有局部边界线是殖民时期依照经纬线划分的,B错误;图2中的区域虽有大有小,但同为一个层次,都是国家,D错误。故选C。
23.甲区域位于非洲北部,植被为常绿硬叶林,属于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A错误;乙区域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B错误;丙区域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地区,河流没有结冰期,C错误;丁区域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植被茂盛,覆盖率高,但热带雨林气候区淋溶作用较强且生物分解作用强烈,土壤较为贫瘠,D正确。故选D。
冀中平原主要由海河水系的冲积物不均匀堆积形成,地势整体西高东低。北宋时期,为加强军事防御,利用冀中平原的地形,开挖渠道、修筑堤坝、导引水源,把各河流导入湖泊,原有湖泊水面迅速扩大并相连,形成塘泺系统(下图)。西区塘泺主要由引水灌注的“方田”构成,中区和东区的塘泺主要为浅湖,平均深度约2.4m。北宋以后疏于管理,塘泺系统逐渐消失,仅剩零星湖泊残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冀中平原开挖塘泺主要的自然优势是( )
A.降水丰沛. B.土壤肥沃 C.洼地众多. D.靠近海洋
25.西区塘泺主要由引水灌注的“方田”构成,是因为( )
A.农业发达 B.人口稠密 C.地势平坦 D.蓄水困难
【答案】24.C 25.D
【解析】24.结合材料:可知塘泺需要有一定的蓄水空间,“冀中平原主要由海河水系的冲积物不均匀堆积形成”可知,冲积物不均匀堆积会在平原地表形成低洼地,低洼地利于积水成湖,且由材料“原有湖泊水面迅速扩大并相连”可知,该区域洼地众多,C正确;该处位于华北地区的冀中平原,降水并不丰沛,A错误;开挖塘泺的优势与土壤肥力无关,B错误;“导引水源,把各河流导入湖泊”,可知开挖塘泺水取用的是河流水,与是否靠近海洋关联性小,D错误;故选C。
25.由材料可知:“地势整体西高东低”,可知西区地势相对较高,坡度较陡,蓄水相对困难,难以形成较稳定的水域,所以采用引水灌注的“方田”构成塘泺,D正确,C错误;与农业发达、人口稠密关联性小,AB错误;故选D。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非农用水量快速增长,我国水资源利用需求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比例呈不断下降趋势,而非农业用水(包括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用水等)占比则不断提高。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非农用水重心移动轨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2003~2006年非农用水重心( )
A.自东部沿海向中部移动 B.位于我国中部地区
C.位于我国东南沿海 D.大致在青海省内移动
27.2007~2015年非农用水重心位移表现出最大经济牵引力量,应来自(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28.对非农用水重心的移动影响较小的因素是( )
A.产业结构调整 B.城市化水平 C.农业用地面积 D.水资源总量
【答案】26.B 27.A 28.D
【解析】26.2003~2006年非农用水重心不断向西南地区移动,结合经历的经纬度可以知道,重心一直位于我国中部地区,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7.2007~2015年非农用水重心位移不断向东北移动也就是东部地区和北方地区牵引力较大,结合选项,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8.产业结构演进会使农业用水比例减小,A错误;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会使农业用水比例减小,B错误;农业用地面积增大会使农业用水比例增加,C错误;水资源总量主要取决于一个地区的气候条件,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很小,因此对于非农用水重心的移动影响较小,D正确。故选D。
陶斯镇位于美国西部新墨西哥州,这里的建筑向人们展示了自16世纪以前就开始的印第安人土胚结构建筑房屋的艺术,村落由两组房屋群组成,均用晒制的土胚泥砖砌成。下图示意陶斯镇土胚泥砖砌成的民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图示传统民居反映的当地环境特点是( )
A.黄土深厚 B.气候湿润 C.阳光充裕 D.降雨量少
30.该传统民居墙体厚重,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减少风沙对房屋破坏 B.增加建筑的美观程度
C.延长房屋的使用寿命 D.白日减少热量输入室内,夜晚减少室内温度输出
【答案】29.D 30.D
【解析】29.图示地区是否有厚厚的黄土,无相关信息支撑,A错误;阳光充裕易使墙壁干裂,但图中显示民居墙壁光滑,C错误;土和泥砖砌成的房屋最怕的是雨水冲蚀,该传统民居能够用土坯建造,并经久存在,说明这里的雨水较少,气候干燥,B错误D正确。故选D。
30.据上题结论可知,该区域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白天炎热、夜晚较凉。厚厚的墙体是热的不良导体,白天减少室外热量的输入,夜晚减少室内热量的输出,营造出室内白天气温偏低、夜晚气温偏高的舒适的温度环境,D正确;减少风沙对房屋破坏、增加建筑的美观程度、延长房屋的使用寿命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AB错误。故选D。
三、综合题
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西双版纳位于北纬21°10'~22°40',东经99°55'~101°50',处于云南省南部,面积19096平方公里。西双版纳传统民居傣族竹楼属于千栏式建筑,即在木头(或其他材料)之上所建造的房屋,房屋主体远高出地面(如下图)。
材料二:兰屿岛位于台湾岛东南方的外海上,终年高温潮湿,年温差小,年降水量高达3055mm。岛上传统民居主要由三个建筑空间构成:主屋、工作房以及凉台。其中,主屋属于“半穴”结构建筑,以木石材料建造的地下屋:凹下地基的四面墙壁用鹅卵石镶嵌,主屋墙壁、地板、门窗都用木板制成。房屋一般位于地下约2米处,屋顶仅高出地面0.5米左右。房屋顶部的坡面一半高出地面,一半在地面以下。屋顶采用不对称设计,缓坡面多朝向海洋。下图示意兰屿岛位置及地下屋景观。
(1)从地理位置方面,说出西双版纳和兰屿岛的不同点。
(2)对比西双版纳竹楼和兰屿岛传统民居的主屋部分,归纳其建筑特点的异同。
(3)根据兰屿岛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简析其传统民居主屋部分的设计优点。
【答案】(1)西双版纳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兰屿岛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兰屿岛为海岛,西双版纳位居内陆。
(2)相同点:都具有A字形屋顶(或人字形屋顶、尖顶)。
不同点:西双版纳竹楼为干栏式结构,高出地面,兰屿岛地下主屋为“半穴”结构,低于地面;西双版纳竹楼的主要材料为竹、木,兰屿岛地下主屋的主要材料为石、木
(3)凹下地基的四面墙壁用鹅卵石镶嵌,利用了石头夜间散热快的原理,以达到为主屋快速降温的目的;主屋的墙壁、地板、门窗用木头制成,利于散热和防潮;主屋位于地下,有利于躲避台风;屋顶缓坡面为迎风坡,坡度缓,有利于防风;屋顶陡坡面为背风坡,坡度陡,有利于排水。
【解析】(1)结合兰屿岛和西双版纳所在地理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板块位置)进行对比,由于纬度基本相同故不对纬度位置作答,所以主要从海陆位置和板块位置作答,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西双版纳位居内陆,而兰屿为海岛。西双版纳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兰屿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
(2)结合材料所给图片和材料进行归纳即可得出答案。相同点:两地降水量都较大,因此屋顶的坡度都比较大,都具有A字形屋顶。不同点:由材料“西双版纳传统民居傣族竹楼属于干栏式建筑,即在木头(或其他材料)之上所建造的房屋,房屋主体远高出地面”和“岛上传统民居主要由三个建筑空间构成:主屋、工作房以及凉台。其中,主屋属于“半穴”结构建筑,以木石材料建造的地下屋:凹下地基的四面墙壁用鹅卵石镶嵌,主屋墙壁、地板、门窗都用木板制成。房屋一般位于地下约2米处,屋顶仅高出地面0.5米左右。房屋顶部的坡面一半高出地面,一半在地面以下”可知,建筑结构方面,西双版纳竹楼为干栏结构,房屋主体远高出地面,兰屿地下主屋为“半穴”结构,低于地面,屋顶仅高处地面0.5米左右,房屋顶部的坡面一半高出地面,一半在地面以下;建筑材料方面,西双版纳竹楼主要为竹木材料,兰屿地下主屋为石木材料。
(3)结合当地所在地理位置可推出当地地理环境具有气温高,降水多(潮湿),多大风(台风)的特点,传统民居主屋部分的设计充分适应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如主屋位于地下,屋顶仅高处地面0.5米左右,房屋顶部的坡面一半高出地面,一半在地面以下,有利于躲避台风;凹下地基的四面墙壁用鹅卵石镶嵌,鹅卵石比热容小,夜晚降温快,有利于主屋快速降温;主屋的墙壁、地板、门窗用木板制成,利于散热和防潮;屋顶采用不对称设计,缓坡面多朝向海洋,缓坡面迎风,有利于防风,陡坡面背风,有利于排水。
32.新时期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及“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应注意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的综合治理。结合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1:我国某区域植被类型分布图及相关资料。
图例
区域
植被类型
人口密度(人/km2)
年降水量(mm)
农业植被
200~400
600~620
杂类草
100~200
——
小灌丛、碱蓬
1~50
380~390
材料2:B地区玉米芯综合利用产业链示意图。
(1)试分析造成图中AB两区域人口密度差异的自然原因。
区域
人口密度
造成差异的自然原因
A
____
____
B
____
____
(2)目前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水土流失、黑土退化严重等,造成该生态问题的人为原因是____。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解决该地区生态问题的措施有哪些?____。
(3)简要说明玉米芯综合产业链对B地区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
【答案】(1) 大 降水较多,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发展农业 小 降水少,地表多流沙,土地盐碱化,不适宜农牧业的发展
(2) 过度开垦,只种不养 退耕还林、还草,保持黑土肥力,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营造防护林等。
(3)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解析】(1)填表所需内容直接来自材料1中的表格。表格中显示人口密度一栏A区域200~400人/km2,B区域1~50人/km2。年降水量一栏中A区域600~620mm,B区域380~390mm。A区域降水多,为农业植被,人口密度大,应位于东北东部地区。所以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降水较多,适宜农业发展;B区域降水少,植被为小灌丛、碱蓬,人口密度小,应为东北西部地区。所以降水少,地表多流沙,土地盐碱化,不适宜农牧业的发展。
(2)由材料1中的经纬度和降水可判断该区域位于松嫩平原,因此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造成该生态问题的人为原因是过度农垦破坏原有植被、只种不养。植被破坏、只种不养导致本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黑土肥力下降,风沙危害严重。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解决该地区生态问题的措施可以采取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营造防护林来应对风沙危害;可以采取农业技术措施:保持黑土肥力,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
(3)发展玉米芯综合产业链对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环境效益高:根据材料2:B地区玉米芯综合利用产业链示意图可知,玉米芯成为工业原料、废料木糖渣成为食用菌袋填充料和晒干作燃料,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有利于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经济效益高:拓展(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种植业、栽培业、农产品加工业),使产品多元化(玉米、木糖醇、食用菌),提高农民收入;社会效益高:有利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33.读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描述波黑的地理位置特征。
(2)说出甲、乙两城市的气候特征差异,并指出主要影响因素。
饱经战乱和政变的波黑,2016年经济才开始复苏。2019年4月,在波黑最大规模的贸易博览会上,中国的现代化铁路、高速公路建设成果展首次亮相,广受赞誉。目前两国已就铁路、公路建设达成了多项合作协议。
(3)结合波黑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其加强与中国合作建设铁路、高速公路的原因。
【答案】(1)大致位于42°N-46°N之间(中纬度);欧洲巴尔干半岛西北部(北半球、东半球);大部分为内陆地区,南部极少部分濒临亚得里亚海;其南、西、北面与克罗地亚共和国毗连,东与塞尔维亚、黑山为邻。
(2)甲城市全年气温较低,各月降水较均匀。乙城市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地形、海陆位置、大气环流。
(3)该国大部分位于内陆,山区面积广大,交通建设难度大;矿产、森林资源丰富,需要长途、大量、连续运输;本国交通基础设施陈旧、技术较落后,资金不足,通过合作可得到中国的支持。
【解析】(1)描述国家的位置特征应从其所在的半球位置、大洲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交通位置、特殊位置等方面分析;结合图示及位置描述要点可以得出波黑大致位于42°N-46°N之间(中纬度);欧洲巴尔干半岛西北部(北半球、东半球);大部分为内陆地区(位于迪纳拉高原和萨瓦河流域),南部极少部分濒临亚得里亚海;其南、西、北面与克罗地亚共和国毗连,东与塞尔维亚、黑山为邻。
(2)甲、乙气候特征的主要差异图示给出的气候要素气温、降水进行分析。甲城市最热月气温低于20℃.相比乙地气温而言,甲的全年 气温较低,乙地夏热冬温;从降水来看。甲的降水全年较均匀,乙的降水季节变化较大。二者气候的差异与地形、海陆位置、大气环流等有关,甲地海拔较高且纬度较高,受西风影响大;乙地位于沿海地区,纬度较低,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较大,夏季降水相对较少。
(3)结合图示可知,波黑大部分位于内陆地区,境内山地多,且地形地质条件复杂,自然条件尤其是地形条件影响了交通建设;该国山地多,森林资源丰富,据材料,该国的矿产资源也很丰富,国家内部市场较小,其经济发展需要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就必然涉及到将位于内陆的这些资源远距离外运或从外引入产业产品,运力大且能实现陆上连续运输的较为现实的交通方式是高速铁路及公路,但该国的交通设施陈旧、技交通建设技术较落后,且建设资金不足,因此,波黑加强与中国合作建设铁路、高速公路通过合作可得到中国的全方位支持。
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提升卷)- 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单元复习(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这是一份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提升卷)- 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单元复习(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文件包含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提升卷解析版-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单元复习过过过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docx、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提升卷原卷版-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单元复习过过过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基础卷)- 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单元复习(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这是一份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基础卷)- 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单元复习(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文件包含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基础卷解析版-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单元复习过过过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docx、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基础卷原卷版-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单元复习过过过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提升卷)-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单元复习(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这是一份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提升卷)-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单元复习(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文件包含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提升卷解析版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单元复习过过过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docx、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提升卷原卷版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单元复习过过过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