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通用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第3部分专题216篇考纲内文言文和4篇部编教材新添文言文梳理 (含答案)

    (通用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第3部分专题216篇考纲内文言文和4篇部编教材新添文言文梳理 (含答案)第1页
    (通用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第3部分专题216篇考纲内文言文和4篇部编教材新添文言文梳理 (含答案)第2页
    (通用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第3部分专题216篇考纲内文言文和4篇部编教材新添文言文梳理 (含答案)第3页
    (通用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第3部分专题216篇考纲内文言文和4篇部编教材新添文言文梳理 (含答案)第4页
    (通用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第3部分专题216篇考纲内文言文和4篇部编教材新添文言文梳理 (含答案)第5页
    (通用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第3部分专题216篇考纲内文言文和4篇部编教材新添文言文梳理 (含答案)第6页
    (通用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第3部分专题216篇考纲内文言文和4篇部编教材新添文言文梳理 (含答案)第7页
    (通用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第3部分专题216篇考纲内文言文和4篇部编教材新添文言文梳理 (含答案)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通用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第3部分专题216篇考纲内文言文和4篇部编教材新添文言文梳理 (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通用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第3部分专题216篇考纲内文言文和4篇部编教材新添文言文梳理 (含答案),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图示,内容图示鱼我所欲也,对点训练,知识盘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二 16篇考纲内文言文 和4篇部编教材新添文言文梳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注对原文中的重点翻译(考查点)的句子加下画线(波浪线)表示;需要背诵默写的句子加下画线(直线)表示;对重点词加粗表示。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1篇 《论语》十二章考情搜索2006年课改卷考查课内阅读和其他几则课外语录对比阅读。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内容图示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重点归纳【文学常识】《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上以教育为主,涵盖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写作特色】1.语言简洁、含蓄隽永。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篇幅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意思的表达却不乏一定的深度,值得推敲斟酌学习。2.《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寥寥数语中,蕴含着一个为人师者的胸襟、风范,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师者的拳拳育人之心。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成语积累】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逝者如斯 匹夫不可夺志 富贵浮云 箪食瓢饮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知识盘点1.理解型默写(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2)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的句子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3)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本课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4)《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哪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6)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来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7)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6.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 同悦 ,意思:愉快 。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 同又 ,意思: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7.重要句子翻译(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参考答案: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参考答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参考答案: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 (4)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参考答案: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参考答案: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参考答案: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8.划分朗读停顿(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为 人 谋 而 不 忠 乎?与 朋 友 交 而 不 信 乎?传 不 习 乎(3)温 故 而 知 新,可 以 为 师 矣(4)饭 疏 食,饮 水,曲 肱 而 枕 之,乐 亦 在 其 中 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9.内容理解(1)《十二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参考答案: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参考答案:“朋”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所以“不亦乐乎”。 (3)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范”,那么作为“君子”应具有哪些风范呢?参考答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宽广的胸襟、善良的心地。 (4)“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么做的好处。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严于律己、勇于反省自己的精神,只有这样,人才能净化自己的思想,才能在做人与求学方面得到提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5)我们从“温故而知新”这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参考答案:一个会学习的人应该是能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的知识中有所发现。强调要独立思考。 (6)学习与思考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文中孔子的话加以分析。参考答案:学习和思考是辩证的关系,只学习不会思考,则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则会有害。因此二者一定要结合起来。 (7)“学而时习之”与“温故而知新”都提到温习学过的知识这一问题,两则语录强调的重点是否相同?参考答案:不同,前者强调“时习”;后者强调“知新”,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8)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中,北师大教授于丹用自己的人生感悟品《论语》,写出了《于丹心得》。请仿照其形式,谈谈你对《论语》中的一句话的认识与体会。名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丹心得:宽容一点,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名句: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我的心得:诚信,是做人之根本。 (9)赵普,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宰相、谋士。他的那一套治国平天下的本事是从哪儿来的?他说:“我以半部《论语》帮助宋太祖赵匡胤得天下,如今我要以半部《论语》帮助宋太宗治天下,建立国家政权。”根据这个典故,请将以下对联补充完整。上联:示例:半部《论语》治天下 下联:一本《易经》识人生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1.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与“人不知而不愠”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结合选文,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概括《论语》的特点。答案示例:《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多格言警句,体现了孔子的道德修养及学习方法态度等。 
    B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2篇 鱼我所欲也《孟 子》考情搜索2009年本篇第1段与古诗《过零丁洋》对比考查。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原文再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200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2009]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译文及段层评析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就)舍鱼而选取熊掌。[2009]生命,是我所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二者不能够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有胜过生命的(我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假如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胜过(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假如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仅贤人有这样的本性,[2009]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丢掉(丧失)罢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1段: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分三层:第(1)层:用“舍鱼而取熊掌”与“舍生而取义”进行类比,引出本文的题旨“舍生取义”。第(2)层:从正反两方面阐明当“生”与“义”产生矛盾时,应该“舍生取义”,强调“义”的重要性。第(3)层:回到“性善论”上,说明“舍生取义”的美德,本来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不使它丧失罢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2段: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分三层:第(1)层:从正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第(2)层:从反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第(3)层:与第一部分结束相呼应,又回到“性善论”上,把上述人的行为归纳为“失其本心”。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内容图示鱼我所欲也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重点归纳【中心概括】《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义的事。孟子这一思想,被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写作特色】1.善用比喻和举例论证的手法,颇富说服力:文章一开始便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自然引出文章的题旨:“舍生取义”。这种以一般的生活经验作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能把抽象而深刻的道理说得十分浅显明白,又十分形象生动,引人入胜。文中还以行人不受“呼尔”之食和乞人不受“蹴尔”之食为例,更加深入地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共有的本心,使文章的题旨不断深化。2.正反论证,层次清晰:文章的第一段在论述“生死”问题与“义”发生矛盾,应该舍生取义时,就先从正面论述了义重于生的道理,又从反面论述了不义重于死的道理,从而深刻地阐明了舍生取义是人之本性的道理。【成语积累】舍生取义 嗟来之食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知识盘点1.理解型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 、嗟来之食 。 (3)《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5)在孟子看来,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情况是: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 (6)不辨礼义地接受万钟是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7)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 ,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失道义(不义)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5.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 通避 ,意思:躲避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 通辨 ,意思:辨别 。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通德 ,意思: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 与 通欤 ,意思:语气助词 。 (4)乡为身死而不受乡 通向 ,意思:从前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6.重要句子翻译(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参考答案:不仅仅贤人有这样的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丢掉(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参考答案: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参考答案:(如果)二者不能够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参考答案:假如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胜过(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手段可不用呢?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7.划分朗读停顿(1)所欲有甚于生者(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3)乡 为 身 死 而 不 受,今 为 宫 室 之 美 为 之参考答案:略 8.内容理解(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参考答案:(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课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各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①比喻论证。作用:以鱼和熊掌设喻,深入浅出地区别出“生”和“义”的价值高低,引出了中心论点“舍生取义”。②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作用:从正反两方面鲜明地论证了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3)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参考答案: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在作者看来,“苟得”指什么?参考答案:为了“生”放弃“义”,苟且偷生。 (5)文章用“鱼”和“熊掌”分别比喻什么?参考答案:“鱼”比喻“生命”,“熊掌”比喻“义”,形象地区分“生”与“义”的价值高低。 (6)面对死与义不能同时避开时,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取舍?参考答案:宁可赴死,也不躬行不义。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7)“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为什么饥饿的行人、乞丐不接受呢?参考答案:因为施予者的态度不好,他们认为接受这“嗟来之食”将陷于不义,人们天生的羞恶之心,阻止自己这样去做。 (8)古今中外有很多人仁人志士为了崇高的理想而“舍生取义”。请列举几例,简述他们的言或行。参考答案:①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②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③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枪口,宁可倒下,也不屈服。④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愿领取美国的救济粮。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9)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舍生取义”这一道理的理解。参考答案:①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义”放在首位,必要时还应做到“舍生取义”。②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③“舍生取义”不仅有其历史意义,也有其现实意义,这一观点仍然符合新时代的道德要求。 (10)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参考答案: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的时候,一定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对点训练(2017·贵州黔东南中考)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第1~4题。(选文略)
    2.对下面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 )A.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 )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人性是恶的。B.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D.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参考答案: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参考答案: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3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 子》考情搜索2015年以单篇阅读的形式考查该篇。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内容图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重点归纳【论证思路】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写作特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突出特色是大量运用排比句,来增强语言气势,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如文章开篇,以排比句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发迹的例子,有穷尽史实之势,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在分析问题时,也用到排比句,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中四个四字句排列整齐,铿锵有力,强调了困境对人才造就的重要性,给文章增添了气势。【成语积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知识盘点1.理解型默写(1)全文的中心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2)课文第一段中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苦难磨炼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炼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炼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在生活上受磨炼的句子是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 (3)作者列举六位古人的事例,然后分析后作出结论的过渡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4)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炼的好处,其中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5.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曾 通增 ,意思:增加 。 (2)困于心,衡于虑衡 通横 ,意思:梗塞,不顺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7.重要句子翻译(1)人恒过,然后能改。参考答案: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参考答案:(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往往就会灭亡。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参考答案: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为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参考答案:(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8.划分朗读停顿(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9.内容理解(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参考答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人才造就、国家治理两个方面论证。 (2)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参考答案: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过渡,承上启下。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4)你能联系实际谈谈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的理解吗?参考答案:我赞同这一观点。它不仅为过去,也为现在无数的事实所证明。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沉湎于舒适安乐的生活之中,人人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振作精神,奋发有为,否则,就有国破家亡的危险。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对点训练 (2018·深圳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选自《吕氏春秋》)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参考答案:(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2)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参考答案:(孙叔敖)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能力的人与普通人不同的原因。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3.请结合甲文,分析孙叔敖为什么让儿子“请寝之丘”。参考答案:甲文强调人要有忧患意识,做事要有远见,孙叔敖认为寝之丘地方贫瘠,名声不好,楚国人敬畏鬼神,越国人信鬼神,请封这个地方可以长时间拥有此地,孙叔敖的忧患意识和长远目光荫庇了后人。 解析 本题考查乙文的理解和甲、乙两文的联系。从乙文中找到“请寝之丘”的原因,但需要结合甲文进行解释,甲文强调的是一种“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态度,孙叔敖就是这样具有大智慧的人,这一点要结合乙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4篇 曹刿论战《左 传》考情搜索2018年本篇第1段与《国语》选段对比考查。2012年本篇第2、3段与《邹忌讽齐王纳谏》第2、3段对比考查。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原文再现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201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译文及段层评析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以实情判断。”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第1段,论战前的准备。写曹刿不顾乡人劝阻,入朝拜见鲁庄公,提出作战的前提条件——取信于民。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鲁庄公和曹刿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正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瞭望齐军(的队形),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第2段,叙齐鲁长勺之战经过:曹刿帮助鲁庄公指挥作战,适时反击和追击。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曹刿那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衰减,到第三次击鼓后勇气已经枯竭了。他们的勇气已尽而我们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2012](齐是)大国,难以揣测(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轮轧出的痕迹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第3段,论取胜原因。曹刿分析如何把握作战时机,反击要在“彼竭我盈”之时,追击要在对方“辙乱旗靡”之时。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内容图示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重点归纳【中心概括】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写作特色】本文运用对比衬托法,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写出了鲁庄公这个“肉食者”的“鄙”——无知、无谋、无能,鲁莽草率,反衬出曹刿的深谋远虑、从容镇定,有政治远见,有高超的军事才能。【现实意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成语积累】一鼓作气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知识盘点1.理解型默写(1)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夫大国 ,难测也 ,惧有伏焉 。 (2)《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 (3)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4)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吾视其辄乱 ,望其旗靡 ,故逐之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5.通假字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 通遍 ,意思:遍及,普遍 。 6.词类活用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7.重要句子翻译(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参考答案:(齐是)大国,难以揣测(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参考答案: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以实情判断。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参考答案:我看到他们的车轮轧出的痕迹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考答案:居高位、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参考答案: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8.划分朗读停顿(1)可 以 一 战(2)一 鼓 作 气,再 而 衰,三 而 竭(3)吾 视 其 辙 乱,望 其 旗 靡,故 逐 之
    可(/)以一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9.内容理解(1)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参考答案:战争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而是善于捕捉战机(“齐人三鼓”的时候进攻、“辙乱旗靡”的时候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战争胜利后,分析取胜原因,精辟深刻。 (2)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们以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他不“鄙”的原因。参考答案: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3)你认为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有哪些?参考答案:①齐国是侵略国,此战役鲁国是反抗的正义战争(“齐师伐我”);②鲁庄公政治上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③曹刿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选择“齐人三鼓”的进攻时机和“辙乱旗靡”的追击时机;④鲁庄公任用能人曹刿,让他亲自参与指挥作战。 (4)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参考答案: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卓识的人。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6)你认为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参考答案:①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②用兵轻举妄动,急功近利;③取胜而不知胜因。可见鲁庄公是一个目光短浅、鲁莽草率、昏庸无能、急躁冒进的人。 (7)本文文题又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后改为“曹刿论战”,请纵观全文分析更改题目的理由。参考答案:①文章在论战过程中体现一种战略战术,重在“论”上,而非战争本身,因此“曹刿论战”更合适。②文章通过对比,塑造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所以作为文章之眼的题目对人物也有所体现。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018·山东聊城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对点训练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①之拔②逼阳③,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④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节选自曾国藩《挺经》)注①荀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克,攻取。③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④遽:迅速。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翻译句子。(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参考答案:我看到他们的车轮轧出的痕迹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2)此善于用气者也。参考答案:这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3.对文本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B.【甲】文“将鼓”“将驰”说明鲁庄公是军事上无知的昏君。C.【乙】文“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引出下文作者对“气”的思考。D.【甲】文用对话的方式说出观点,【乙】文则用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证明观点。
    B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4.在对战争取胜原因的认识上,【甲】【乙】两文有何不同?参考答案:【甲】文论述了战时要善于观察,把握战机。【乙】文强调战时不仅要“存有余不尽之气”,还要善于用“气”。解析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两文对取胜原因的分析各有不同。【甲】文中写道:“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这句话是说曹刿通过观察敌情,在确定齐国没有使诈后,这才抓住了战机最终获胜。而【乙】文中的“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则强调了“气”不可用尽是取胜的关键。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5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考情搜索2012年本篇第2、3段与《曹刿论战》第2、3段对比考查。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原文再现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201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译文及段层评析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与他坐着谈话,又问客人说:“我和徐公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啊。”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有求于我。”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土地方圆有几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和身边的侍从,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您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分为两层:第(1)层:先以切身经历为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第(2)层: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齐威王说:“好!”于是就下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人,可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2012]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和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有时候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第三部分(第3段),写齐王虚心纳谏的过程及取得的巨大成效。第(1)层:齐王纳谏的态度和决心。第(2)层: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写出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概括出齐王纳谏的深远意义。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内容图示邹忌讽齐王纳谏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重点归纳【中心概括】本文通过邹忌自己的经历和切身感受,讽劝齐威王要纳谏除弊,从而说明国君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广泛听取、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只有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写作特色】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全文虽只有300多字,情节却相当完整,对人物刻画讲究,如齐王在文中只两个动作,贤君形象却跃然纸上。2.巧设比喻,以小喻大。以生活小事来说明纳谏的重要,娓娓道来,入情入理。3.叙事简洁,剪裁巧妙。如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后来进谏时,却只作概括叙述。【成语积累】门庭若市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知识盘点1.理解型默写(1)开篇描写邹忌体型外貌的句子是“邹忌修八尺有余 ,而形貌昳丽 ”。 (2)描述齐威王纳谏后,群臣纷纷进谏的大好局面的句子是:“群臣进谏 ,门庭若市 ”。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齐王纳谏一年后,群臣吏民的情况是:虽欲言 ,无可进者 。 (4)齐王下令群臣吏民进谏并给予奖励,其中,受下赏者是:“能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 ,受下赏”。 (5)《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分析齐王受蒙蔽原因的句子是: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5.通假字孰视之孰 通熟 ,意思:仔细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7.重要句子翻译(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参考答案: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参考答案: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3)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参考答案: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和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 (4)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参考答案: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8.划分朗读停顿(1)今 齐 地 方 千 里(2)臣 诚 知 不 如 徐 公 美(3)群 臣 吏 民 能 面 刺 寡 人 之 过 者,受 上 赏(4)此 所 谓 战 胜 于 朝 廷
    今(/)齐地(/)方千里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9.内容理解(1)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切身经历 设喻讽谏齐威王,最后写齐王纳谏 及其结果。 (2)妻、客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而说话的语气不同,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妻子的回答用反问的句式,语气非常肯定,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赞美;客人用的是一种陈述的句式,语气平淡,是一种礼节性的应对。 (3)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参考答案: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4)邹忌得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参考答案: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5)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参考答案:①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家比国,以己比君;②使用排比的方式,增强语势,有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③语言委婉含蓄,使对方受到启发;④处处为国为君着想,晓以利害。 (6)请就课文第二段落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参考答案:内容方面:邹忌能以自身为例,由家事巧妙地联系到国事,讽劝齐威王纳谏除弊。写法方面: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推己及人,以此达到讽谏的目的。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7)文章写齐威王下令后有哪些变化?从这些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参考答案:经历了由开始“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的变化过程。启示:齐威王纳谏后朝政弊端越来越少,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 (8)邹忌善于进谏,齐威王虚心纳谏。请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威王的行为。参考答案:察纳雅言(或:开张圣听、咨诹善道) (9)根据选段内容完成下联。上联:邹忌现身说法巧进谏下联:齐王开张圣听振国威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10)邹忌成功说服齐威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怎样的启示?参考答案:启示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或: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接受意见。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对点训练(2018·辽宁锦州中考改编)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第1~4题。【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乙】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①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②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③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④。 (节选自《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注①弭(mǐ):消除。②障:阻塞。③壅(yōng):堵塞。④彘(zhì):晋地名,在今山西霍县。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1)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参考答案: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2)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参考答案:国都的人没有敢说话的,在路上碰见只用眼神示意。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3.【甲】文中邹忌以家比国,劝谏齐威王;【乙】文中召公用“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 ”(请用原文语句作答)形象地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 4.【乙】文中周厉王的做法,带给你什么启示?答案示例: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并能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意见或建议。 解析 本题考查阅读感悟。抓住题目中所提问题“周厉王的做法,带给你什么启示?”,从“启示”这个点来分析处理问题时应有什么样的态度,采取什么样的方法。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6篇 出师表诸葛亮考情搜索安徽近11年未考查。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内容图示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重点归纳【中心概括】《出师表》通过诸葛亮在北伐临行前,给刘禅的嘱托,告诫和劝勉后主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作者报答先主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写作特色】1.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达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谏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议,情理交融,言辞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2.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报先帝、忠陛下”之情贯串全篇,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复汉室”之大业。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成语积累】开张圣听 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作奸犯科 优劣得所 三顾茅庐 计日而待 感激涕零 斟酌损益 不知所云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知识盘点1.理解型默写(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 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两句一致。(2)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 ,远小人 。(用文中语句回答) (3)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 (4)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 (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达自己隐居隆中的志趣是: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 (6)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5.通假字(1)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阙 通缺 ,意思:缺点 。 (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 通又 ,意思:连词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6.重要句子翻译(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参考答案: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臣子忠诚进谏的道路。 (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参考答案:(陛下)确实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参考答案: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朝廷中而异。 (4)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参考答案: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参考答案:在兵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7.划分朗读停顿(1)受 任 于 败 军 之 际,奉 命 于 危 难 之 间(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3)先 帝 知 臣 谨 慎,故 临 崩 寄 臣 以 大 事 也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8.内容理解(1)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在自述经历时,又回顾了哪几件大事?参考答案:三条建议:①广开言路;②赏罚分明;③亲贤远佞。大事有:①三顾茅庐;②临崩寄大事;③临危委重任。 (2)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推荐了哪些贤臣?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宫中:推荐良实,志虑忠纯的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营中:推荐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将军向宠。其他:推荐贞良死节之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目的是消除北伐的后顾之忧,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3)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参考答案:表现在:①积极献言,提岀三项建议(或答“提岀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或回答“推荐人才”);③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岀师北伐;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做准备。 (4)本文将抒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请你仔细品味一下,文中有哪几种感情。参考答案:文中包含着这样几种感情:①效忠刘氏父子的忠贞之情;②挂念后主孱弱的忧国之情;③创业维艰的伤时之情。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5)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先帝和诸葛亮各是怎样的人?(各用四字归纳)参考答案:先帝:礼贤下士、任人唯贤、求贤若渴。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耿耿、考虑周密。 (6)回忆全文内容,从诸葛亮对刘禅“宜开张圣听”“不宜偏私”“宜自谋”“不宜妄自菲薄”“亲贤臣,远小人”的谆谆教导中,你悟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答案示例: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不自私,要自信、自立、自强,要审慎交友。(除此四点外,有新的感悟也可)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对点训练(2017·广东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参考答案: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贵。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参考答案: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B.诸葛亮追述三顾草庐的往事,既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知人善任。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和“还于旧都”等。D.选文结尾,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
    C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7篇 桃花源记陶渊明考情搜索2016年考查《桃花源记》第2段和《醉翁亭记》第3段对比阅读。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内容图示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重点归纳【中心概括】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并借助这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同时也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追求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社会的强烈愿望。【写作特色】本文是作者的寓意之作,因而能否表达寓意,就成了材料取舍的关键。总的说来,桃花源里面写得详,桃花源外面写得略;生活图景写得较详,一般过程写得较略;渔人进桃花源时写得详,出来时写得略;桃花源中人“自云”写得详,渔人的答话写得略。正因为该详就详,该略就略,详略得当,所以全文仅用300多字,就创造了一个有头有尾、有环境、有情节、有人物和有对话的动人故事,完美表达了寓意。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成语积累】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 落英缤纷 怡然自乐 鸡犬相闻 无人问津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知识盘点1.理解型默写(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3)表现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4)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 (5)交代桃花源人躲避在此的原因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5.通假字便要还家要 通邀 ,意思:邀请 。 6.重要句子翻译(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参考答案:渔人感到非常诧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参考答案: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 (3)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参考答案: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4)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参考答案: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参考答案: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相互听见。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参考答案: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参考答案:(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参考答案: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7.划分朗读停顿(1)晋 太 元 中,武 陵 人 捕 鱼 为 业(2)有 良 田、美 池、桑 竹 之 属。阡 陌 交 通,鸡 犬 相 闻(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4)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8.内容理解(1)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第一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做了铺垫。 (2)第二段中,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参考答案:三个方面: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桃花源美在什么地方?参考答案:自然环境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社会环境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精神面貌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民风美:设酒杀鸡作食,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什么?为何桃花源人叹惋?参考答案: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花源人为社会的黑暗、动荡叹惋,为桃花源外百姓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5)为何桃花源人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参考答案:桃花源人心存戒心,不想外人打扰他们平静安宁的生活,同时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6)文中哪里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参考答案:“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和“未果,寻病终”。 (7)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不存在,为什么还要写呢?参考答案: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心愿;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否定。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8)用自己的话对文中的人物做简要评价。参考答案:武陵人(渔人)充满好奇,有私心,不守信用;桃花源人(村人)勤劳自足,文明有礼,热情好客。 (9)怎样理解“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句话?参考答案:这句话表面写桃花源的神秘,实际上作者是在暗示桃花源本来就是虚构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精神寄托。 (10)写南阳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是否为“蛇足”?为什么?参考答案:不是。一方面它再次点明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暗示这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追求;另一方面说明这样的理想社会实际上并不存在。同时委婉地表达了那种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对点训练(2018·甘肃武威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桃花源记 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1.本文有“意同字不同”和“字同意不同”的现象。请依照示例,任选一种现象,从文中举例并解释。示例:意同字不同:“缘溪行”的“缘”和“便扶向路”的“扶”,都有“沿、顺着”的意思。字同意不同:“忘路之远近”“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代词,代“发现桃花源一事”。答案示例:意同字不同:“具答之”的“具”和“咸来问讯”中的“咸”意思相同,均为“全、都”。(答“悉”“皆”亦可)“便要还家”中的“要”,同“邀”,邀请;“各复延至其家”中的“延”,邀请。字同意不同:“寻向所志”中的“寻”意思是“寻找”;“寻病终”的“寻”是“随即、不久”。“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中的“志”,前者是动词,“做标记”,后者是名词“标记”。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参考答案:(他们的祖先)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3.出自本文的成语较多,请选择两个写在田字格中。答案示例: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4.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参考答案: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安宁和乐,自由平等,丰衣足食。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8篇 三峡郦道元考情搜索2013年以单篇阅读形式考查该篇。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内容图示
    高峻类 奔放类 清幽类 凄婉类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重点归纳【中心概括】《三峡》文笔简洁,语言优美。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写,赞美了祖国山河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写作特色】布局合情合理。作者先写七百里山势,再写夏水暴涨,继写春冬美景,后写寒秋肃杀。因为,三峡的山不同寻常,不但多、连、高,而且峡间很窄。可想而知,江水通过这样的峡谷必然比其他处更急,更壮观。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空。由此,水成了串连全文的一根红线。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知识盘点1.理解型默写(1)文中从正面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侧面写山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3)全文描写江水清澈的句子是“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 (4)文中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的句子是“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 ”。 (5)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 (6)写水势凶险的句子是: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 (7)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5.通假字(1)略无阙处阙 通缺 ,意思:空缺 。 (2)哀转久绝转 通啭 ,意思:声音曲折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6.重要句子翻译(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参考答案: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不能航行)。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参考答案: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参考答案: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4)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参考答案: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7.划分朗读停顿(1)自 三 峡 七 百 里 中(2)常 有 高 猿 长 啸(3)巴 东 三 峡 巫 峡 长,猿 鸣 三 声 泪 沾 裳
    自(/)三峡(/)七百里中常有(/)高猿长啸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8.内容理解(1)作者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参考答案: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把自然景观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同时也烘托了秋景悲寂、凄凉的气氛。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参考答案: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3)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参考答案:①水涨(襄陵,沿溯阻绝);②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4)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参考答案:①奔放美;②清幽美;③凄婉美。 (5)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参考答案: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写法:侧面描写。 (6)“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参考答案: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素湍”显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该句写景动静结合,形神皆备。 (7)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中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参考答案: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意思相同均可)。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8)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早发白帝城 李 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参考答案:《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对点训练(2017·福建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注①三姑:地名。②幔亭峰:山峰名。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B.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D.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A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参考答案:这(白帝和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 (2)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参考答案: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 4.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参考答案:第一问:夏水大而湍急,春冬水清而透明,秋水小而清冷。第二问:危壁出泉,疏竹掩映。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9篇 马说韩 愈考情搜索2011年以单篇阅读形式考查该篇。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内容图示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重点归纳【中心概括】作者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引发出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文章处处写马,而句句都在贬“人”,它借有关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把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写作特色】本文属于“说”这种体裁,与现在的杂文相似。本文总体上可归纳为以下两个特点:1.托物寓意。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2.中心突出。本文贯串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束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知识盘点1.理解型默写(1)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 ,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4)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 (5)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6)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6.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 通饲 ,意思:喂 。 (2)才美不外见见 同现 ,意思:表现 。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 通才 ,意思:才能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7.重要句子翻译(1)一食或尽粟一石。参考答案:一顿有时(或许)能吃一石粮食。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参考答案: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参考答案: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参考答案: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8.划分朗读停顿(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9.内容理解(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说明千里马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差,揭示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 (2)用自己的话概括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参考答案:食马者不识马。 (3)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千里马”“伯乐”各有什么寓意?参考答案:“千里马”寓指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赏识、运用人才的人。 (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5)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之情。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6)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参考答案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使自己完美,做得更好。示例三:我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7)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参考答案: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 (8)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参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作者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参考答案:①用正确的方法使用人才,任用人才;②要给予人才正确的优良待遇;③要善于听取人才的意见。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对点训练(2017·辽宁营口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乙】麟之为灵,昭昭也①。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②,非若马、牛、犬、豕③、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角者吾知其为牛,鬣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选自韩愈《古文观止·获麟解》,有改动)注①昭昭:明白显著。②其为形也不类:麒麟的外形不为人辨识。③豕(shǐ):猪。④鬣(liè):兽颈上的毛。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参考答案:想要跟普通的马同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参考答案:既然这样,即使有麟,人们也不认识它是麟啊。 4.甲乙两文反映的社会现象的共同之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共同之处:有才识之士不为封建统治者所知所用。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什么写法?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两文都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语言风格:甲文语言质朴平实,乙文语言犀利。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10篇 陋室铭刘禹锡考情搜索2017年与课外文段对比考查。原文再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译文及段层评析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异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第一层:以山水作类比,点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不加装饰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二层:从居室环境、来往客人和日常生活三方面来写陋室及陋室生活,具体表现主人的“德馨”,揭示“德馨”的内涵——环境清幽自然,反映主人宁静淡泊的心境;交往之客博学而德高,反映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日常生活悠然闲适,充分反映了陋室主人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不与权贵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第三层:以古贤人的旧居作类比,引用孔子语,点明“陋室不陋”,表明自己“君子”之志。首尾呼应。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内容图示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重点归纳【中心概括】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写作特点】《陋室铭》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山和水,虚写的是仙和龙。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德馨”二字。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陋室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作者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知识盘点1.理解型默写(1)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 (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3)从反面虚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 (4)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 (5)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 (6)描写陋室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 (7)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 (8)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5.重要句子翻译(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参考答案: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参考答案: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参考答案: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参考答案: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参考答案:可以弹不加装饰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参考答案: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6.划分朗读停顿(1)水 不 在 深,有 龙 则 灵(2)斯 是 陋 室,惟 吾 德 馨(3)苔 痕 上 阶 绿,草 色 入 帘 青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 绿,草色(/)入(/)帘青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7.内容理解(1)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以比兴起头,以虚衬实,类比的写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2)你认为能统领全篇大意的句子是哪一句?说说你的理由。参考答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理由:本文作者要说的是“陋室不陋”,而不陋的原因则是陋室主人的品德高尚。 (3)本文对陋室是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这几方面突出了陋室怎样的特征?参考答案: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进行描写的。陋室特征:雅。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参考答案: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 (5)作者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参考答案:不矛盾。前者是指生活情趣高雅,后者是说没有俚语扰耳俗务缠身。(意思对即可)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参考答案: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7)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参考答案: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再次有力地点明主题,同时说明了作者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合。 (8)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参考答案: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9)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参考答案: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 (10)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参考答案:是一位有着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的名士。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对点训练(2018·海南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陋 室 铭 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参考答案: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参考答案: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 4.文中画线句写出了陋室的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参考答案:写出了陋室自然环境的清幽。目的是衬托陋室的不陋。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苔痕”和“草色”主要都在描写陋室的环境非常清幽、宁静,以此来衬托陋室不陋。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11篇 岳阳楼记范仲淹考情搜索2010年本篇第4段与《醉翁亭记》第2段对比考查。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内容图示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重点归纳【中心概括】文章通过对洞庭湖的侧面描写衬托岳阳楼。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写作特色】本文全篇仅368字,却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地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现实意义】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他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知识盘点1.理解型默写(1)描写洞庭湖全景(或“岳阳楼之大观”)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2)概括迁客骚人览物之“悲”的句子: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 (3)概括迁客骚人览物之“喜”的句子: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 (4)阐述古仁人之心内涵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作者的政治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6)作者的旷达胸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7)赞颂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 (8)作者作记缘由:属予作文以记之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5.通假字(1)百废具兴具 通俱 ,意思:全,皆 。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 通嘱 ,意思:嘱托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6.重要句子翻译(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参考答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很多长年荒废的事业全重新兴办起来了。 (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参考答案: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 (3)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参考答案: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水波浩荡,宽阔无边,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景象千变万化。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参考答案: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5)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参考答案: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上下游动,湖岸上的小草和沙洲上的兰花,茂盛并且青绿。 (6)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参考答案: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为什么呢?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参考答案:(他们)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8)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参考答案:在朝廷上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上做官)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为国君忧虑。 (9)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参考答案: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7.划分朗读停顿(1)刻 唐 贤 今 人 诗 赋 于 其 上(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8.内容理解(1)首段交代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代作记缘由,为后文的旷达胸襟做铺垫。 (2)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参考答案: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3)第2段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洞庭湖景象的?分别突出了它怎样的特点?参考答案: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来写洞庭湖。空间上突出洞庭湖的广大,时间上突出洞庭湖早晚景色多变。 (4)“前人之述备矣”照应前文哪句话?参考答案: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5)第2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起过渡作用,由景入情,领起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6)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什么样的人?参考答案:①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②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7)“古仁人之心”和“二者之为”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参考答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作者写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为了将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和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自然转入抒情,表达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9)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参考答案: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10)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参考答案: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登上此楼,可以观赏洞庭湖的壮美景象。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抒怀,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曾写下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岳阳楼因此闻名天下。 (1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范仲淹的“忧”与欧阳修的“乐”在本质上有什么联系?请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忧”与“乐”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范仲淹无论位居高官或是退居民间,都挂念国家、百姓;欧阳修虽然遭到贬谪而失意,仍积极施政,与百姓同乐。他们都心忧天下,以天下苍生为念,始终关心百姓疾苦,关注百姓悲喜。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对点训练(2017·山东泰安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下列语句,朗读时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A.然则/何时/而乐耶B.朝晖/夕阴,气象/万千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D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几句运用了比拟、夸张等修辞方法,写出了洞庭湖气势宏大、水面宽阔、天气多变的特点。B.“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几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连用四字短语,层层渲染,写出了洞庭湖上阴雨连绵的凄楚景象。C.“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几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洞庭湖恬静幽美的秋天夜景。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古仁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或喜或悲的人生境界。
    C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3.下列关于选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第二和第三段,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传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情境。B.选文语言骈散结合,依文章内容而变化,既简洁凝练,又流利畅达,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C.选文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于起承转合之间传达出作者超然物外、心怀天下的理想襟抱。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点明了文章主旨,表达了作者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豁达乐观的胸襟。4.下列诗句与本文作者表达的家国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  )A.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
    A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12篇 小石潭记柳宗元考情搜索2007年与《与朱元思书》对比考查。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内容图示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重点归纳【中心概括】作者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小石潭记》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写作特色】1.移步换景: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成语积累】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参差披拂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知识盘点1.理解型默写(1)《小石潭记》中直接写出潭水特征的语句是:水尤清冽 。 (2)《小石潭记》中写出潭中石头形态各异的语句是: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 (3)写出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弯曲的语句是: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 (4)《小石潭记》中表现溪水蜿蜒曲折的语句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5)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 (6)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 (7)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5.重要句子翻译(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参考答案: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参考答案: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 (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参考答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参考答案: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参考答案: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6)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参考答案:(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玩乐。 (7)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参考答案: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8)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参考答案: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9)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参考答案:因为它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长久停留,就写下这篇文章离开。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6.划分朗读停顿(1)全 石 以 为 底(2)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皆 若 空 游 无 所 依(3)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不 可 知 其 源
    全石(/)以为底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7.内容理解(1)本文直接描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侧面描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 (2)本文的写作思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3)作者初发现小石潭时,先写“心乐之”,久坐潭上,又感觉“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是否矛盾?为什么?参考答案:不矛盾。先写“乐”是初见小石潭时的心情,“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作者是借游历山水寄托自己被贬谪的抑郁情怀,乍见小石潭的乐,是一种暂时的解脱;小石潭环境优美秀丽而遭人遗弃和冷落,加上小石潭凄清的环境,自然勾起作者对自己仕途坎坷的联想,悲伤苦闷之情和幽清的环境相契合,以致最后不得不离开。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参考答案: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5)试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得最精彩的句子,说说它的精彩所在。参考答案:如开头用“闻”“伐”“取”“见”等格外准确的动词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6)第2段具体描绘了哪些事物?目的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参考答案:第二段分别写了游鱼、鱼影、日光。目的是衬托水的清澈。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衬托水清。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7)第3段描写小石潭源流依次抓住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参考答案:抓住了溪流的斗折、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小溪流曲折、岸势参差不齐的特点,展现出小潭源流的神秘莫测。 (8)这篇游记描写的对象是小石潭,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石潭有哪些特征。参考答案:潭水清冽,全石为底,竹树环合。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对点训练(2018·山东临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乙】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有老树,中空火出,导泉于寺,周于廊下,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朱鱼万尾,匝池红酣,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剌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静躁关其老少耶?(节选自袁宏道《西山十记》之《记四》)
    解析 A项,“其长尺许者”中的“其”为代词,它们,指朱鱼;“其如土石何”中的“其”翻译为“又”,加强语气。B项,“乃记之而去”中的“而”翻译为“就”表顺承;“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中的“而”翻译为“但是”,表转折。C项,“投饼于左”中的“于”翻译为“在”;“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中的“于”翻译为“比”。D项的“以”都翻译为“因为”。
    D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参考答案: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2)然其跳达剌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参考答案:然而那些活泼跳跃剌泼有声,在水上面游戏的,都是几寸长的鱼。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4.下列六个句子分成为四组,全部属于间接写水清澈的一组是(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③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④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⑤下深丈许,了若径寸。⑥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①④③
    解析 ②句通过写游鱼的影子来写水的清澈;③句“下见文砾金沙”写能看到水下的“文砾金沙”,属于侧面写水清澈;④句没直接写水,而是写影,也属于侧面描写。
    B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5.【甲】【乙】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甲】文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幽静快乐的山水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赞美。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在理解作者所发感慨的意思的基础上回答。【甲】文中写小石潭周边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环境和作者被贬谪后的孤凄悲凉的心境相似,给作者带来了幽深冷寂、孤苦悲凉、悲哀深沉的感受。【乙】文中写喷泉老树、游鱼池水,无不充斥着作者对此间山水的喜爱和赞美。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13篇 醉翁亭记欧阳修考情搜索2016年本篇第3段与《桃花源记》第2段对比考查;2010年本篇第2段与《岳阳楼记》第4段对比考查。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内容图示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重点归纳【中心概括】本文通过记叙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四季早晚的不同景色和滁人游山、宾客饮酒作乐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趣;并间接反映了作者治理滁州取得“政通人和”的政绩。【写作特色】1.以“乐”字提挈全篇,构思精巧。开篇用长镜头层层推进的写法,点出“醉翁亭”,以后又从解释“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乐”,接着连用几层描写和叙述来抒写“山水之乐”。2.照应伏笔,巧妙运用。细品全篇,“醉”字或隐或现,联前顾后;“乐”字或明或暗,前伏后应。3.骈散结合的句式,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仅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还有三句成对的。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成语积累】觥筹交错 峰回路转 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 前呼后应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知识盘点1.理解型默写(1)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 (2)“醉翁”的由来是: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 。(3)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 (4)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5)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 ,太守醉也 。 (6)《醉翁亭记》中描写春夏景色的语句是: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6.重要句子翻译(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参考答案: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啊。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参考答案: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领略山水的景色。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参考答案: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4)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参考答案: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参考答案: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7.划分朗读停顿(1)醉 翁 之 意 不 在 酒,在 乎 山 水 之 间 也(2)野 芳 发 而 幽 香,佳 木 秀 而 繁 阴(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8.内容理解(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微露主旨,为全文奠定抒情基调。 (2)“醉”和“乐”有什么关系?参考答案:醉乐统一。因乐而醉,醉又增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3)作者写禽鸟和众宾之乐的作用是什么?参考答案: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层层推进,突出欧阳修“乐其乐”,表达作者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情怀。 (4)“太守之乐其乐”中“乐”的含义有哪些?参考答案:①寄情山水之乐;②政绩卓著之乐;③与民同乐之乐。 (5)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醉”与“乐”矛盾吗?参考答案:线索是:乐。不矛盾。“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6)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参考答案:两人都有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7)联系本文谈谈为官者怎样才能做到“与民同乐”。参考答案:为官者要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像欧阳修那样,抛弃个人荣辱,胸襟阔达,时刻以人民疾苦为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百姓是否同意、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自己业绩的标准,以高尚的人格和行为解决人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人民谋福利,创造出人民满意的业绩。 (8)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实际谈谈,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参考答案: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虽身处逆境,仍要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乐观,用自己的行动,干出一番事业。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对点训练(2018·重庆中考A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醉翁亭记 欧阳修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参考答案: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生长茂盛,形成浓郁的绿荫。(或“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一片浓郁”)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参考答案: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或“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可是不知道太守自有他所乐的事情”)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第②段“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采用对偶手法,描写了山间变幻多姿的早晚景物,两幅画面对比鲜明。B.第③段“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既照应了首段太守“饮少辄醉”,也凸显了作者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抑郁和苦闷之情。C.本文除第①段外,每段开头都用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D.这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展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美好场景。
    B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文意。B项中,“颓然”在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结合文章内容看,这篇文章描写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但其中既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也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故题干“凸显了作者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抑郁和苦闷之情”理解不准确。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4.课文中的“环滁皆山也”,在作者初稿中表述为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请联系课文第①段,分析作者这样修改的原因。【链接材料】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参考答案:课文“环滁皆山也”一句言简意丰,已经写尽了滁州群山环抱的地理形势;链接材料中所写的另外几座山,与课文写的琅琊山无关,可以省去。 解析 题干要求联系第①段的内容阐释原因。材料中具体描写了环绕滁州的四座山,从文章来看,文章主要写琅琊山上的醉翁亭,与其他几座山联系不大,故课文中用“环滁皆山也”显得简明扼要。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14篇 爱莲说周敦颐考情搜索2014年以单篇阅读的形式考查该篇。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内容图示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重点归纳【中心概括】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写作特点】一是巧用比喻,把菊花比为“隐士”,把牡丹比作“富贵人”,把莲花比喻成“君子”。二是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全文三次用菊花、牡丹衬托莲花。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表现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慨叹世上没有几个人和自己的爱好相同。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知识盘点1.理解型默写(1)陶渊明独爱菊的原因的句子是:菊,花之隐逸者也 。 (2)世人甚爱牡丹的原因的句子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 (5)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香远益清 。 (6)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4.重要句子翻译(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参考答案:(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它洁净地挺立在那里。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参考答案:(人们)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3)莲,花之君子者也。参考答案: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参考答案: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5.划分朗读停顿(1)水 陆 草 木 之 花,可 爱 者 甚 蕃(2)自 李 唐 来,世 人 甚 爱 牡 丹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6.内容理解(1)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参考答案: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不慕名利,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质。 (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作者用了衬托的写法,用“菊”作正衬、“牡丹”作反衬,突出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3)“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参考答案: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颐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4)第1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突出了莲的美好品质?参考答案:三方面。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5)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6)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参考答案: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7)第2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参考答案:议论、抒情。第1段描写“莲”的形象,第2段点明“莲”的象征意义,揭示中心。 (8)本文用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参考答案:莲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追求恬淡自然、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生活态度。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9)“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表达作者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对点训练(2017·山东滨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③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选自《宋史》)注①任:推荐。②手版:即笏板,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③仕:指做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参考答案: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参考答案: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有人敢和他争。 4.【甲】文托物言志 ,借“莲”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乙】文叙事写人,通过“速决一狱”和与王逵争辩 两件事分别表现了周敦颐富有才能 、为官正直(后三空意思对即可) 的特点。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15篇 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考情搜索安徽近11年未考。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内容图示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重点归纳【中心概括】通过对庭院月色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写作特色】这篇游记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第一层以叙述为主,第二层以描写为主,第三段以议论抒情为主。文章感情基调十分明显,可以从“欣然”和“闲人”等词直接流露出来。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知识盘点1.理解型默写(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2)作者当时虽遭贬但仍乐观,文中最能体现出作者旷达心境的语句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4.重要句子翻译(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参考答案: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参考答案: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参考答案: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5.划分朗读停顿(1)念无与为乐者(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4)庭下如积水空明(5)水 中 藻、荇 交 横(6)盖竹柏影也
    念(/)无与为乐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6.内容理解(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处境和心情?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参考答案: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②仕途失意的落寞。③自我排遣的旷达。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几句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样的美妙境界?参考答案: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参考答案: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4)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几句的妙处。参考答案:“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对点训练(2006·河北邯郸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题。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选文的作者苏轼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 八大家”之列。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文中的横线上。3.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盖 竹 柏 影 也盖(/)竹柏影也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参考答案:(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参考答案: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6.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1)作者描绘的世界: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2)作者的心境:自我排遣的旷达。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16篇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 濂考情搜索2008年以单篇阅读的形式考查该篇。原文再现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2008]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2008]。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译文及段层评析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冻成坚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我)抄写完毕,跑着(或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2008]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第1层:写少年时代读书的刻苦勤奋。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名人交往(或交流),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请教的学生挤满他的房间,他从不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待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第2层:写成年后求师之艰难。写老师的严厉突出作者求学的诚恳。第一段:记述自己少年时期和成年之后的求学经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热水来(给我)浇水洗,用被子盖着我,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提供两顿伙食,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配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像这样。[2008]第二段:写自己外出求学的艰苦情况。从衣、食、住方面来写“苦”,写“苦”一是为了与同舍生对比,二是为了表现自己内心的乐趣。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内容图示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重点归纳【中心概括】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同舍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于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写作特色】1.对比鲜明、说服力强。在第2段中,作者将自己粗朴衣食与同舍生玉食锦绣相对比,得出“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的一心向学的结论。2.叙议结合、突出中心。如作者将自己同那些被绮绣的同舍生对比之后,点出了甘于敝衣、粗食的原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里的“足乐者”就是进德修业,简要的议论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志趣。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成语积累】负箧曳屣 德隆望尊 计日以还 深山巨谷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知识盘点1.理解型默写(1)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4)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5)表明老师发怒,自己以谦和的态度虚心请教的句子是: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6.通假字(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 同肢 ,意思:四肢 。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 同披 ,意思:穿着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7.重要句子翻译(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参考答案: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2)(2014·雅安)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参考答案: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3)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参考答案: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冻成坚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 (4)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参考答案: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请教的人挤满了他的房间,他从不把言辞放委婉些,脸色放温和些。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5)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参考答案: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提供两顿伙食,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6)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参考答案: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参考答案: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8.划分朗读停顿(1)余 因 得 遍 观 群 书(2)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余(/)因得(/)遍观(/)群书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9.内容理解(1)作者是如何解决“无书”“无师”这两个困难的?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参考答案:解决“无书”的办法: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解决“无师”的办法: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艰难?参考答案:幼年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 (3)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参考答案: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4)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5)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是由“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6)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是否赞同这种从师态度?为什么?参考答案:赞同。学生应该虚心学习,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这既是对老师的尊敬,也是自己虚心求教的表现。或:不赞同。我们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疑问或想法,与老师平等地交流、沟通,这样利于求得真知。 (7)文中宋濂的求学经历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参考答案:①学习要勤奋刻苦;②学习要以读书为乐。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对点训练(2018·湖北黄冈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乙】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①,自平乡尉免归乡里。布衣环堵②之中,萧然自得。时人莫之知也。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问驿吏曰:“此有好客乎?”驿吏白以嘉贞,循宪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③,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及命表又出意外。他日,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己官让之。则天曰:“卿能举贤,美矣,朕岂可无一官自进贤耶?”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嘉贞仪貌甚伟,神采俊杰,则天甚异之。翌日,拜监察御史。(节选自《大唐新语·张嘉贞》)注①下人:下于人,在别人之下。②环堵:四围墙,常形容居屋狭小简陋。③积时凝滞者:长期积累下来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解析 A项,“然”分别为“……的样子”“这样”。B项,“而”分别为“表转折”“表顺承”。C项,“之”分别解释为“代词,代张嘉贞”“结构助词,的”。D项,两个“异”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D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3.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循 宪 方 复 命 使 务 有 不 决 者 意 颇 病 之4.翻译下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参考答案:因为(我)内心有足够值得快乐的事,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2)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己官让之。参考答案:武则天拿这件事询问张循宪,张循宪全部按实际情况回答,于是请求把自己的官职让给张嘉贞。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5.阅读上面两选段,完成下面填空。(可用原文语句填写,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1)【甲】文重点写作者在求学过程中生活的艰苦,运用对比手法写了自己与“同舍生”不同的穿着打扮,在这方面作者的态度是“略无慕艳意”或根本不羡慕 。 (2)【乙】文中张循宪通过“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和“命表又出意外”两件事,发现张嘉贞才能超群 的特点。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17篇 诫子书诸葛亮原文再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译文及段层评析高尚君子的品行,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作者的观点——要从“静”和“俭”两个方面修身养性。不恬淡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第二层:分析学与静、学与才、志与学之间的关系,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第三层:叮嘱晚辈,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内容图示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重点归纳【中心概括】作者概括了自己做人治学的经验,劝勉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立志勤学,表达了一个父亲对儿子寄予的志存高远的厚望。【写作特色】1.求真尚简,含蓄隽永。作者在家书中寄语子女、兄弟,予以谆谆教诲与劝勉,文字简洁、朴实无华,真情自然流露。2.善用对比。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知识盘点1.理解型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 (2)文中有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句话是: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 (3)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6.重要句子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参考答案:高尚君子的品行,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参考答案:不恬淡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参考答案: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参考答案: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参考答案: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7.划分朗读停顿(1)非 淡 泊 无 以 明 志,非 宁 静 无 以 致 远(2)非 学 无 以 广 才,非 志 无 以 成 学(3)淫 慢 则 不 能 励 精,险 躁 则 不 能 治 性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8.内容梳理(1)“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参考答案:“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2)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参考答案:成才需要具有三个条件:①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②学习,“才须学也”;③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参考答案: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4)请写出一句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和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18篇 卖油翁欧阳修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内容图示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重点归纳【中心概括】本文通过记叙卖油翁对答陈尧咨的话和酌油的事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写作特色】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卖油翁的酌油技艺高超,蕴含哲理,因而记叙得比较详细,也就突出了文章的重点。故事并不是要说陈尧咨如何善射,所以对陈尧咨射箭写得简略,只用了“十中八九”几个字。2.对比鲜明,刻画具体。文中两个人物,对一己之长各持己见。陈尧咨善射,“以此自矜”,骄傲不可一世;卖油翁虽然技高一筹,但并不为此而自夸,表现出智者超然物外之态。【成语积累】熟能生巧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知识盘点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5.通假字(1)徐以杓酌油沥之杓 通勺 ,意思:勺子 。 (2)惟手熟尔尔 通耳 ,意思:相当于“罢了”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6.重要句子翻译(1)公亦以此自矜。参考答案:康肃公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 (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参考答案:(卖油的老头)见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对此点头。 (3)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参考答案: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睛看他射箭,很久也不离开。 (4)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参考答案: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 (5)尔安敢轻吾射!参考答案: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6)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参考答案:我也没有其他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7.划分朗读停顿(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2)尔安敢轻吾射(3)吾射不亦精乎(4)以我酌油知之(5)乃取一葫芦置于地(6)康肃笑而遣之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尔(/)安敢轻吾射吾射(/)不亦精乎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康肃(/)笑而遣之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8.内容理解(1)康肃公由“忿然”到“笑而遣之”说明了什么?参考答案:通过卖油翁的表演,使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技术是无止境的。 (2)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开始反感、恼怒,后来无言以对,笑之。原因:看到卖油翁酌油技术的纯熟却不自夸。 (3)说说文中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参考答案:陈尧咨:恃才傲物、盛气凌人、性情暴躁,也有通达爽快的一面。卖油翁:技高、谦虚,是一位身手不凡、神闲气定的智者。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4)本文中哪个句子能说明道理?说明什么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参考答案:“但手熟耳”或“惟手熟耳”,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任何事情,只要反复练习,就可以达到精妙的地步。同时告诫人们,即使有长处也不能过分骄傲。启发:①熟能生巧;②勤能补拙;③应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不可骄傲自满。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19篇 河中石兽纪 昀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内容图示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重点归纳【中心概括】这则故事用和尚、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兽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写作特色】1.用词准确,语言简洁。作者在叙述事件时,抓住了事件的要点,不做过多的修饰。如课文第一段写石兽落水后,寺僧打捞石兽的情景,寺僧们“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这里的三个短句,写明了事件的经过,其中“棹”“曳”“寻”三个动词用得相当准确、精当。然后仅以“无迹”两字交代了事件的结果,真可谓“惜墨如金”,简洁之至。2.层层铺垫,一波三折。作者先写寺僧打捞石兽的结果,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岂止众人,就连读者也几乎认为这就是结论了。谁知接着又引出了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找到石兽的结果,巧妙地表现了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文章采用这种写法,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平而不板,耐人寻味。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知识盘点1.重点词语解释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5.重要句子翻译(1)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参考答案: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2)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参考答案: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钯,(往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3)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参考答案: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4)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参考答案:(应该是)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子里,越沉越深罢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5)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参考答案:它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 (6)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参考答案: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颠倒错乱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加颠倒错乱了吗? (7)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参考答案: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它的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情况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6.划分朗读停顿(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7.内容理解(1)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于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湮于沙上,渐沉渐深”,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老水兵则判断其当“于上流”,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 (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参考答案: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某个道理就做出主观判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 (3)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参考答案: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告诉我们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4)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性格特征。参考答案: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20篇 富贵不能淫《孟 子》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内容图示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重点归纳【中心概括】此章以景春的话语开篇,论述了大丈夫应具有的优秀品质。“大丈夫”在古代是对品德高尚、节操俊杰的人的尊称。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行得正、站得直,为正义的理想目标去奋斗。【写作特色】1.语言含蓄幽默,讽刺深刻尖锐。孟子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不以正义为标准,而是以顺从为原则,是在行“妾妇之道”。2.运用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形成排比,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成为千古名言。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知识盘点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5.重要句子翻译(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参考答案:“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参考答案:一发怒诸侯就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参考答案:(大丈夫应该)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上。 (4)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参考答案: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参考答案:金钱和地位不能使他扰乱心意,贫穷卑贱不能使他改变节操,威胁暴力不能使他屈服意志。这才叫大丈夫。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6.划分朗读停顿(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14
    15
    16
    17
    18
    19
    20
    7.内容理解(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参考答案: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文中哪句话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相同?参考答案: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参考答案: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4)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大丈夫的形象。参考答案:像公孙衍与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相关课件

    (通用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2部分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 (含答案):

    这是一份(通用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2部分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 (含答案),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标解读,真题再现,知识清单,课时讲练第一课时,通“返”返回,代指老人,击败打败,希望期望,没有多久,怎么为什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第3部分专题216篇考纲内文言文和4篇部编教材新添文言文梳理 (含答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第3部分专题216篇考纲内文言文和4篇部编教材新添文言文梳理 (含答案),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图示,内容图示鱼我所欲也,对点训练,知识盘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标通用中考语文总复习第3部分专题216篇考纲内文言文和4篇部编教材新添文言文梳理课件201904051182:

    这是一份课标通用中考语文总复习第3部分专题216篇考纲内文言文和4篇部编教材新添文言文梳理课件201904051182,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图示,内容图示鱼我所欲也,对点训练,知识盘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