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A卷) 试卷 0 次下载
-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B卷) 试卷 0 次下载
- 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二单元核心素养整合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课ppt课件
展开1.运用史料,分析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基本史实及发展趋势,了解官吏考核制度与监察制度的内容与特点,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2.把握科举制的兴起和发展的基本史实,辩证地分析科举制产生的影响,培养唯物史观等素养3.了解隋唐至宋元时期监察制度和官吏考核制度的基本内容,培养时空观念等素养
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选拔制度(1)汉朝之前的选官制度。
(3)魏晋九品中正制。
微思考1如何评价九品中正制?提示:①积极意义:a.初期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为家世、品德、才能并重。b.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也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消极意义:a.魏晋时期家世成为唯一的评定标准,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b.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已经流于形式。到了隋朝,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九品中正制终被废除。
2.官吏考核制度(1)秦汉时期:上计制。
(2)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虽然曹魏、西晋、北朝也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
3.监察制度(1)中央:秦汉建立了以 御史大夫 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2)地方: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 刺史 一人。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
2.官吏考核制度(1)隋唐时期官吏考核制度。①隋唐时期官员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②标准:唐朝以 品德 和 才能 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 (2)宋朝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3.监察制度(1)隋唐时期监察制度。
(2)宋朝:宋朝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 台谏合一 ,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
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元朝官员选拔制度(1)元朝的官员选拔,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2)元朝在1313年颁科举诏,宣布次年开考,恢复了科举制,但仍然时断时续。
2.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
3.明清时期官吏考核制度
4.监察制度(1)元朝的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2)明清两朝的监察机构,主要有 都察院 和六科,合称“科道”,行使监察权。
(3)内容。①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 六科给事中 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御史和给事中都只是正七品官员,品级虽低,但权力很大。 ②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作为皇帝“耳目风纪之司”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
微思考2如何认识中国古代的监察和谏议制度?提示:①积极作用: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②不足: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权,也不能很好地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一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及影响【史料一】 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吏皆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钱穆《国史大纲》
【史料二】 (魏晋时期)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于中央政府的官员到地方上去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樊树志《国史概要》【史料三】 隋朝时,选举权集中到中央,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问题探究:(1)根据史料一,指出汉朝的选官制度并概括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及选官标准,并分析其局限性。(3)根据史料三,概括指出隋朝的选官制度及特点。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汉至隋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提示:(1)选官制度:察举制。影响:有利于下层人才参政;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维护国家统一;选官标准趋向客观公正。(2)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前期),家世(后期)。局限性:门阀士族垄断官场。(3)选官制度:科举制。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趋势:选才的对象逐渐平民化;选官的方式逐渐公平化。
核心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影响(1)演变趋势。①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②选拔方式:由依靠血缘关系、推荐、地方评议及品评演变为考试。③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2)积极影响。①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绝对的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高了地方官员的素质,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拓展延伸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1)就地位而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的重要举措。(2)就作用而言,各种选官制度在实行初期都起到了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在实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3)就选拔标准和方式而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经历了由以家世、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的变迁,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公开、公平、客观。(4)就选拔程序而言,汉朝主要是由地方推选人才为官,隋唐以后主要是由中央采取考试的方式选官。从汉至唐选官制度的变化充分反映出封建政府将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的实质。
学以致用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州、郡、县设中正官,朝廷设吏部尚书。名义上中正官评定士人的品德,吏部尚书执掌选用人才的权柄,事实上中正官只依据士人的籍贯及祖、父官位,定门第的高低,吏部尚书依据门第高低做用否的标准。材料表明九品中正制( )A.保留了地方对人才的推举B.使士族操纵地方政治经济C.造成了地方分裂割据局面D.弱化了中央对人才的选拔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名义上中正官评定士人的品德,吏部尚书执掌选用人才的权柄,事实上中正官只依据士人的籍贯及祖、父官位,定门第的高低,吏部尚书依据门第高低做用否的标准”,可知九品中正制弱化了中央对人才的选拔,故D项正确。
二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史料一】 秦灭六国而统一天下后,在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作为丞相副贰,辅佐丞相治理天下,同时监督各级官吏。御史大夫之下设有皇帝直接任命的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官,由其组成御史府。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吏,同时向上级推荐人才。御史府的建立和地方监察官员的设置,标志着监察制度的建立。——摘编自张国安《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史料二】 隋唐时期和宋朝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官僚系统进一步完善,监察制度也随之日益完善。唐朝的监察机构分为谏官组织和御史台两部分。谏官负责规劝皇帝,御史台负责监察百官。御史台实行分署办公,成立台院、殿院、察院,三院在御史大夫(御史台长官)率领之下各司其职,构成一个严密的中央监察系统。宋朝实行台谏合一制度,除了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外,还有皇帝派遣的“通判”负责对各州官吏的监察。元朝比较重视监察制度的规范化,制定了一整套监察法规,如《设立宪台格例》是中国监察制度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中央监察法规。——摘编自汤建华、宋晓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借鉴意义》
问题探究:(1)根据史料一,概括秦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建立监察制度的目的。(2)根据史料二,指出唐、宋、元三代监察制度发展完善的表现。
提示:(1)特点:自上而下垂直监察;监察官员由皇帝任命;监察机构及其职能尚未专门化。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加强君主专制;分割或制衡相权;维持官僚系统的清正廉洁。(2)表现:监察系统趋于严密;监察机构权力扩大;监察法规逐渐完善。
核心归纳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影响(1)发展历程。①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夏、商、周三代已有监察的因素和活动,但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并未确立。②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秦朝的御史大夫、汉朝的刺史,表明从中央到地方出现完整的监察制度。
③隋唐时期的成熟阶段:隋唐时期,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出现谏议制度,形成较严密的监察网。④宋元时期的强化阶段:宋朝设独立机构谏院,元朝制定整套监察法规。⑤明清时期的顶峰阶段: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地方设按察使司。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到顶峰阶段。
(2)影响: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然而,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
拓展延伸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1)皇帝握有最高监察权。在专制制度下,最高监察权归皇帝,整个监察过程,从纠参到议复,从核实到复劾都必须请旨进行,最后由皇帝裁决。监察效果有赖于皇帝的贤明,监察官有赖于皇帝的保护。
(2)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自魏晋御史台脱离少府后,中央监察主体机构与行政机关分离,组成独立的监察机关。地方监察机关一般也不隶属于地方衙门。这种监察体制有利于监察机关独立行使监察权,排除同级或上级行政长官的干扰。
(3)重视监察官的选任。历代统治者都非常注重监察官的遴选,既要求监察官有刚正不阿的品质,又要求监察官有丰富的为官经验和优异的治绩,还要求监察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4)凭实绩黜陟,严格考核监察官。中国封建统治者根据实绩对监察官进行考核,并采取了一些定量化的方法,这些举措促使监察官尽职尽责、积极上进。
学以致用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是随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发的,伴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由此可以推断出( )A.学者认为古代监察制度属于应该摈弃的糟粕B.古代监察制度的完善要求统治阶级内实现民主C.古代监察制度体现了皇权控制下的权力制约D.监察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核心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而不断发展、完善,由此可以得出,监察制度下监察官员对官员的监督体现的是皇权控制下的权力制约,故C项正确。
一、选择题1.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要追溯到汉朝的察举制。但就汉朝察举制度的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B.认为察举制比九品中正制好C.肯定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D.认为科举制要优于察举制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要追溯到汉朝的察举制,但其以品德和才学为主要的举荐依据,从这个角度讲肯定了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C项正确;A项不是题干材料的主旨,排除;题干材料并未提到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好坏比较,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排除D项。
2.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察举制注重门第声望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C.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D.科举制有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信息“科举制”“以文取士”“自由报考”,可知科举制不仅提高了官员的素质,而且扩大了统治基础,故D项正确;察举制注重品德、学问、议政能力,故A项错误;科举制注重文化素养,而不是科技素养,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故C项错误。
3.汉朝皇帝诏书先下御史大夫,然后转给丞相,丞相上书也由御史大夫转达。御史大夫一职多由皇帝的亲信充任,如汉景帝时的晁错、汉武帝时期的张汤等。可见御史大夫( )A.对丞相具有监督与制衡作用B.是内外朝制度的具体体现C.实际上掌握着朝廷行政大权D.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诏书先下御史大夫,然后转给丞相,丞相上书也由御史大夫转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御史大夫在一定程度上对丞相具有监督与制衡作用,故A项正确;御史大夫属于外朝官员,不能体现内朝制度,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御史大夫实际上掌握着朝廷行政大权,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也没有反映御史大夫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D项错误。
4.隋文帝在统一后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以后又规定,州、县官吏三年一换,不得重任,不许本地人担任本地官吏。这主要是为了( )A.打击世家大族 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消除地方割据D.确保中央政令的推行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隋朝中央掌握了地方官吏的任免权、考核权,实行三年任期、地域回避制度,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故B项正确;打击世家大族只是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一个方面,A项表述不全面;隋文帝时期并未出现地方割据,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材料与中央政令的推行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5.明仁宗指出: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明朝实行这一办法的主要目的是( )A.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B.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C.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的交流D.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南人十六,北人十四”,可知南北科举取士人数大致均衡,这有利于均衡政治势力,故B项正确。A、C、D三项都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二、非选择题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桓灵时童谣》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 唐行科举制度,凡举士铨官,皆重考试。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且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于世宦,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为中古社会上一大变革也。——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卷三《隋唐五代》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选官制度。这些选官制度的主要弊端是什么?(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有何积极作用。(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精品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精品ppt课件,共40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优秀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优秀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科举制的历史意义,知识导图,要点记忆,完成课时作业五,Homework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全面认识科举制的影响,依赖皇权服务皇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