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及答题技巧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415263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及答题技巧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415263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及答题技巧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415263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及答题技巧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展开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一、记叙文概念: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或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答题技巧:(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略式:人物+事件详尽式:(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谁+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谁+在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三、记叙文类别:(一)按写作内容分:1、简单记叙文:事件较简单,线索和记叙方法比较单一,如《走一步,再走一步》。2、复杂记叙文:事件比较复杂,内容分支较多,采用综合的表达方法,如《背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按写作对象分:(1)写人类记叙文(2)叙事类记叙文(3)写景类记叙文(4)状物类记叙文※四、记叙的人称及作用:①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描述。如《背影》 《紫藤罗瀑布》。作用:亲切自然,真实可信,便于表达思想感情。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②第二人称:以“你” “你们”展开描述。如《傅雷家书》《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作用: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抒情。用于人,增加亲切感;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③第三人称:以“他” “他们”展开描述,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将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如《居里夫人》。作用:不受时空限制,形式灵活自由,直接、客观展现生活。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五、记叙的顺序及作用:①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如:《散步》。作用:叙事有始有终,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②倒叙:先写结局或其他后发生的情节,再从事件开头按发展顺序写。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作用: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使情节曲折有波澜,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起强调作用。※③插叙:叙事时中断叙述,插入另外一些有关的情节,再接着叙述后来的事情。如《秋天的怀念》。作用:补充..内容,丰富情节;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交代…背景,解释…原因;使形象更丰满;突出中心。六、记叙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1、记叙:是指作者在文章中,对人物、事件和景物不加修饰地把基本情况交待清楚明白,使读者有个概括的了解,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作用:使读者有概括性的了解,感知人物、环境、事件等,从而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2、描写:是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对描写的对象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描写可以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包括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内容。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例如: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作用:通过描写突出写作对象的特征和意义,生动形象。3、议论:是对某个问题、事件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在记叙文中,议论不是主要表达方式,它只是在叙述、描写或说明过程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和评价,或者借以抒发胸臆。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如: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作用:开头的议论:统领全文;中间的议论:可起到承上启下;引发读者思考;结尾的议论: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4、抒情:是作者在文章中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法,着重于感情的抒发。抒情的方法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个人感情。例如: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增强文章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5、说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作用:将抽象的事物或道理说得清楚明了,便于理解和接受。七、记叙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文章材料串联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部分联结成为一个和谐、有机的整体。记叙文的线索有以下几种:①以人物为线索: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②以事件为线索:如莫怀戚《散步》。③以事物或其特征为线索:如贾平凹《一颗小桃树》;《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④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如魏巍《我的老师》。⑤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如茨威格《伟大的悲剧》。⑥以空间地点的转变为线索: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文章不止一条线索。如《藤野先生》一文。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索是“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索是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答题格式: 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八、记叙文的结构:①总分式:叙述人物经历、事件发展或描写景物时,开头用总说性质的句段统领全文,后文从不同角度分别描述,有的最后总束全文。如《回忆我的母亲》。②递进式: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如《范进中举》。③并列式:内容各部分没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是平行式的结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九、记叙文中常见的描写方式及作用(一)根据描写内容分类。1.人物描写及作用(1)动作描写(典型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又称行动描写,是对人物个性化行为、动作的描写。(2)神态描写(典型课文:《再塑生命的人》):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外貌(肖像)描写(典型课文:《列夫·托尔斯泰》):描述人的身材、容貌、衣着、打扮以及仪态等。(3)心理描写(典型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对处在一定环境下的人物心理的活动(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的描写。(4)语言描写(典型课文:《刘姥姥进大观园》):对人物的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作用:①反映人物心理;②刻画人物性格;③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揭示文章主题。※答题规范:运用了(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写出了人物⋯⋯的心理,体现了人物⋯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2.环境描写及作用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气氛;(2)表现(或烘托)人物的⋯⋯的心情、⋯⋯的性格,揭示人物⋯⋯的命运;(3)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4)推动情节的发展;(5)突出、深化主题。(6)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社会环境描写的首要作用:(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其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二)、根据描写角度划分。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直接描写人物或事物本身呈现的特征。作用:写出(或表现)人物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给人直接、真实、具体的感受。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作用:①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②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十、记叙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1、伏笔特点:①伏笔是“隐性”的。埋下的伏笔,通常比较隐蔽。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应笔”之前,貌似“闲笔”;②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作用: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进行隐性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前有伏笔,后有应笔。2、铺垫特点:①铺垫是“显性”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以引起读者注意;②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作用:铺垫是为了衬托。借描绘次要人物或次要事件来衬托主要人物或事件。3、前后照应特点:开头和结尾在内容上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对同一情况做出解释、说明、交代。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4、托物言志 (象征)特点: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征,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作用:使所要表达的感情更为含蓄、深刻,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5、衬托(正衬、反衬)特点: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做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叫反衬。作用: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6、对比特点:对比分为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两种形式。横向对比,就是将几个不同的人、事、物进行对比。纵向对比,就是将一个(类)人、物在不同时间点所呈现出来的物象、特征、行为等进行对比。作用:突出表现事物本质特征,揭示本质;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7、烘托渲染特点:用衬托或夸张的艺术手法使事物形象鲜明。作用:浓墨重彩,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8、抑扬(1)、欲扬先抑特点: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形成对比。作用:突出重点,行文跌宕,曲折含蓄,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2)、欲抑先扬特点:本要批评指责的对象,却在开头以赞美颂扬的口气来写。作用: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形成鲜明的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9、设置悬念特点:设置疑团,不做解答。作用:唤起读者“穷根究底”的欲望和急切期待的心理。10、以小见大特点:以平凡细微的事物反映重大主题。作用: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11.象征:借助某一具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思想感情。它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的某一内容得以含蓄形象地表现出来。十一、记叙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一)标题的含义,一般从两个方面来回答:1.表层含义: (1)分析标题中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2)分析标题的指代义、文中内容。2.深层含义: (1)分析标题与主旨的关系(提示、点明);(2)分析标题与人物的关系(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和态度);(3)分析标题在结构上的作用(线索、悬念);(4)分析标题的修辞义;(修辞)(5)分析标题的双关义。(二)标题的作用有:(吸读线象,概括心情)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2.标题新颖,生动形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吸读)3.富有诗意,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4.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 (线)5.点明文章写作对象 (象)6.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概括)7.暗示/揭示/深化文章的中心主旨。 (心)8.奠定感情基调/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情)9.一语双关/比喻。10.具有象征意义。注意: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十二、记叙文段落的作用。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段落结构内容(概括内容、分析手法、表达情感、点明/升华主旨)首段总领全文,统摄全篇,引出下文,照应文题:埋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概括具体内容;开篇点题;奠定情感基调;开篇写景,渲染气氛:开篇写物,由眼前景物引出下文的回忆;交代故事起因,为下文作铺垫。(注意:开头句(段)考虑是否是环境描写。若是环境描写,则有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推动情节等作用。表现手法:欲扬先抑、对比)中间段承上启下:照应标题或前文;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叙写:丰富人物形象;表达情感;点明中心。尾段总结上文:照应开头、题目;首尾呼应;戛然而止,令人深思,给人启示;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发人深省。概括具体内容;点明中心;画龙点睛,深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突出人物形象;寄托思想感情。十三、赏析语句的方法及角度:方法:手 + 术 + 内 + 情(手法、角度) (固定术语) (句子内容) (思想感情)语言表述: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或写作手法),……地写出了……的内容,抒发了(表现了)……的思想感情。赏析角度:1.从修辞的角度:看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表达效果。例如:比喻: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再如:反语: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修辞手法,强烈地讽刺、否定了……,表达了(抒发了)作者……2.从炼字、词的角度:①词义角度:本义+文中义+作用5
②词性角度:动词、形容词、叠词、副词、拟声词、贬词褒用、大词小用+分析内容(用词对象)+分析作用③修辞角度:修辞+内容+情感3.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4.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属于什么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再分析作用。5.从观察描写的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方面。6.从正、侧面描写的角度。7.从句式特点:是否是特殊句式,如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对称句(①句子整齐互相映衬,富有诗意②并列对举,增加文章张力)、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肯定语气强烈)、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强调)等。十四、记叙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一)比喻:分类:1.明喻:用“像、如、仿佛”等比喻词。2.暗喻:是用“是、成为、等于”等比喻词。3.借喻: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像” “是” “如” “比如” “比作”等词语。作用:生动形象地描写事物的特征,使人容易理解、并引起想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二)拟人: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感情、动作、状态和语言等的修辞手法。判断依据:把物当作人来写。只要描写或叙述的事物中包含只有人才能做出的事,就是拟人。作用:赋予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事物人格化、具体化,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三)排比:判断依据:具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同的字词或句式,即可判断为排比。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常用于抒情,加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四)对比: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把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对照。判断依据:叙述事物的两个方面或将两个事物相对着记叙,常有关键词“比” “好” “多”等表示对比的词。作用:通过对照比较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鲜明突出。(五)夸张:根据表达需要,对客观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判断依据:只要含有夸大现实的词就可以判断为夸张,一般会体现在数字、动作等词语中。作用:突出特征,揭示事物本质,给人留下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加强表达效果。(六)反复:故意的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判断依据:某个词或某个句式重复出现。作用: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富有感染力。(七)对偶:对偶(对仗):把数字相等、结构相同(或相近)内容相近、相反或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在一起。判断依据:整齐匀称、词性相对、节奏感强的句子即为对偶。作用:整齐匀称,音调和谐,相互映衬,节奏感强,有音乐美。(八)设问:采用自问自答形式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判断依据:有问有答是设问;有问无答,但是答案已经在句子中的是反问。作用:引起读者注意,突出内容,引发思考、加强理解。(九)反问:为了加强语气,用问而不答的疑问句的形式来表示确定的意思。作用: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经确定的思想表达得更加突出,感情色彩更加鲜明。(十)反语: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多数是讽刺嘲弄的。判断依据:判断时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语意表示赞扬,但违背事实的赞扬即为反语。作用:可以取得幽默、讽刺的效果,增强战斗性。(十一)借代:不直接把人或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用跟他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名称或它本身的某种属性来替代,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借代。作用:使语言多变,丰富多彩,具体形象,揭示出人或物的特征,并引发读者联想。(十二)引用:直接引用原文要加引号,概述大意的不能加引号。作用:加强真实性,丰富文章内容、帮助说明伦理、增强表现力。十五、词句含义(一)词语含义(1)揣摩词语的本义(2)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语境义(3)把握词语的修辞义(4)把握词语的深层含义/内涵(二)句子含义解答句子含义题一般有以下思路:(1)解释这个句子这么说的原因;(2)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和具体的语境意或者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3)如果句子中运用修辞手法,需要点明修辞指代的对象答题时,可从以下几点入手:①从句子的位置入手。若是总领句,可从下文搜索相关信息;若是总结句,可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若是过渡句,就需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其内涵;②从句中的关键词语入手。从关键词语入手,可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把握语境意义,从而理解句子的含义。③从文章的中心思想入手。为了凸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会采用含义深远的句子点明、突出或深化文章主题,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文章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具体含义。九、人物形象题(一)答题方法:(1)仔细审题,确定题型,注意分值,明确答题方向。(2)总体把握,画句分析(注意找出评价性的句子、重要的事例)(3)分类合并,恰当表述,标序号,分点作答。(1)题型一:人物形象概括题(▲有理有据)答题模板:①人物形象特点1;②人物形象特点2;③人物形象特点3;⋯⋯例题:概括《台阶》中父亲的人物形象:①要强、有志气,不甘人后,渴望受人尊重②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③是老实厚道的农民,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2)题型二:人物形象分析题(▲有理有据)答题模板:①人物形象特点1+事例1;②人物形象特点2+事例2;③……例题:结合文本,分析《带上她的眼睛》中小姑娘的人物形象。①小姑娘敬业、为科学献身,身陷地心,自愿按照研究计划工作。②小姑娘热爱自然,对一花一草都极为爱惜,对人间美丽景色十分留恋。③小姑娘坚强乐观,困于地心,在恶劣、孤寂的环境中生存,不惊恐慌乱。(二)归纳常见职业用词:▲科学家、院士的优秀品质:①爱国爱家②无私奉献(具有献身精神)③执着坚韧、坚持不懈、百折不挠④责任心强、热爱事业⑤专注、一丝不苟,认真严谨,脚踏实地⑦精益求精,不倦探索,敢于创新⑧不迷信权威⑨生活简朴,淡泊名利⑩心怀梦想,有追求⑪平易近人,待人亲和▲具有传统技艺的师傅优秀品质:(1)技艺精湛、一丝不苟(2)淡泊名利、尽职尽责(3)坚持不懈(4)善良无私、倔强有个性(5)具有审美情趣 (6)热爱传统工艺农民/农民工的优秀品质:(1)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勤劳能干(2)关爱亲人、爱乡恋乡(3)善良淳朴、待人热情(4)技术娴熟 (5)诚信善良(6)生活节俭▲父母的优秀品质:(1)慈爱,关爱子女。(2)尊重孩子,善于引导,教育技术高超。(3)勤劳节俭,生活朴素(4)坚强,不轻易向命运屈服。(5)热心肠、尊重邻里(6)诚信、诚实善良子女的品质:(1)体贴父母,孝敬父母(2)刻苦勤奋,努力上进,聪明懂事。(3)不懂事,与父母存在代沟,但能知错即改教师的优秀品质:(1)关爱学生(2)教导有方、循循善诱,教育技术高超(3)细心体贴,有耐心(2)治学严谨、尽职尽责(有责任感) (3)博学多识、文思敏捷(4)幽默风趣、口才好(三)人物作用题【人物作用方法指导】第一步:找出人物所做的事及对其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分析其自身的意义和作用。第二步:考虑人物与文章情节、主要人物、主题有无关系。【★答题角度:】(1)人称及叙事角度: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将事件串联起来,增加小说的真实性,使叙述更亲切自然,便于抒情;(2)结构:有可能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将事件串联起来,又能增强故事情节的真实感。(3)人物:如果是次要人物,则有引出主要人物、侧面(衬托)写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形象)的作用,有时还起到提供具体的环境,暗示社会环境,渲染氛围的作用。(4)情节:写了⋯⋯内容,推动情节的发展(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使情节有波澜,更完整)。(5)主题:突出中心,暗示(揭示)⋯的主题,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例题】 《回忆鲁迅先生》中“我”起到什么作用?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写“我”的亲见、亲闻,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使情感的抒发更有感人的力量,还表现了鲁迅对青年的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