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记叙文阅读之句子的理解与赏析【精品课件】-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3:记叙文阅读之句子的理解与赏析【精品课件】-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复习目标,考点解读,命题趋势,重点考向,典例引领,方法技巧,跟踪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熟练掌握“句子的赏析”题型与特点。 2.了解相关知识,掌握记叙文阅读相关题型的答题技巧。 3.学以致用,能熟练运用答题技巧,解答中考语文现代文 阅读题型。
记叙文是指摄取生活中的一个或几个片断来刻画人物、讲述故事、以表达作者情感倾向或人生思考的一种文学作品样式。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在中考语文中属于常见题型。此考点考查分析、理解和归纳、整合的能力,能力层级较高,要求比其它题目要高。只要能够掌握解题的钥匙,就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考的选文都力图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以鲜活的时代材料为命题素材,以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树立“生活即语文”的学习观,注重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向,注重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把握,注重考查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阅读试题突出文化性和语文特色。命题始终体现核心内容,始终关注学习过程中呈现问题。因此,中考试题并不是高深莫测,漫无边际,只要用心思考,认真揣摩,就会发现中考试题有规律可循,只要找出这些规律,记叙文的阅读就不再是难事。
1.句子的理解 2.句子的赏析
考向一:句子的理解 理解句子可以从以下角度人手: 1.找到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联系上下文,明确句子所写的具体内容。 2.选好理解的角度,可以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句子是描写句(分析对象的特征)、抒情句(分析出情感),还是议论句(联系主旨,分析句子);也可以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等角度分析,将生动或夸大的内容还原为朴实的说法。 3.揣摩关键词语的作用。比如人物的心理、动作或反复出现的词语等。 4.结合文章的主旨和情感分析,因为对句子含义的理解最终要落实到句子表达的情感上。
文中“重要句子”的类型通常有:1.起始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的作用;2.主旨句,揭示文章中心;3.衔接句,有承上启下作用;4.深化句,有画龙点睛和深化、升华主题的作用;5.警示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6.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寄托了深刻的寓意;7.情感句,凝聚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褒贬扬抑;8.引用句,在文中引用名言名句,表现一定的思想内涵;9.总结句,总结概括,或留有余地,或饱蘸笔墨抒情。此外,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句子的理解有基本含意和深层含意之别。句子的基本含意即表层意义,这往往不难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如哲理意义、隐喻(象征、比喻、双关、感情)意义,这样的句子须在总揽全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理解。 1.哲理意义。指文中简练的警句所表现出来的深刻含义。他们是作者人生经验的总结,显示很强的思辨性和启发性。分析句子哲理,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句子所在文段的语言环境,即该警句产生的土壤。 2.隐喻意义。指作者使用比喻、象征、双关等手法而产生的临时含义。分析句子的隐喻意义必须抓住喻体、象征体与本体的关系来判断和整合。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方法 对于语义的理解,有一个总原则,就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在此基础上,可按照以下步骤归纳总结。 (1)定位(确定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仔细阅读) (2)找出关键词(找出有含义的字、词、短语,包括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反语义、言外之意等) (3)解释关键词,代入原句(结合语境,解释有含义的字词句,尽量选用原文中词语回答。如果句子有比喻、借代、象征等手法,要注意还原为原本含义。) (4)结合文章情感主旨,完善答案(用上面的“代入法”得出句子含义后,再有意识地和文章主题相扣,从以下方面酌情补充答案:表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揭示了什么样的哲理等)
句子含义题目的常见提问方式:1.请分析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3.第②段中“……”一句话该怎样理解。4.文章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理解。5.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反映了“我”怎样的心理。6.把句中的“我怎么可以”换成“我不能”好不好?
月光曲(节选) ①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②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tián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试题:说说你对选文中第②段划线句的理解:“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答案:这句话描写了皮鞋匠听到贝多芬弹奏音乐时想象的画面,音乐节奏由舒缓变得激烈,弹琴者和听者都陶醉在其中。同时表现了贝多芬高超的琴技。
考向二:句子的赏析 句子的赏析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必考题,无论是何种文体都会有要赏析的句子。 句子赏析的考点包括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体会句子包含的情感等方面的内容,当然,前提是理解句子的含义。考查形式灵活多样,或给出赏析的角度,或任选一句赏析,或以批注的方式进行赏析。
1.从结构上看作用。处在文章不同位置的句子,其作用不同,一般情况下:(1)统领句起总起下文的作用。(2)过渡句起前后照应,承上启下的作用。(3)结尾句起总结全文、照应题目(开头)、首尾呼应的作用。2.从内容上分析含义。紧扣文章主旨、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记叙类文章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揭示文章主旨,因此应在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章主旨对表达作者感悟的句子进行拓展,明确表述所透露的意思。如果句子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那就可以从它带给你启迪的角度来品味。
3.从艺术手法上看表达效果。可以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句式等角度入手去分析句子。 答题思路: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艺术手法 散文中常用来赏析的句子一般有: (1)运用修辞的句子。(2)人物描写的句子。 (3)景物描写的句子。(4)富有深意的哲理句、主旨句。
对句子的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从修辞角度赏析 答题四步:(1)判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写出该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3)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含义。(4)表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突出了什么/强调了什么。 如朱自清的《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这段话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新、美、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运用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修辞格作用)地刻画了(表现了、描写了)……,表现了(人或事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或文中人物)对某某事物的……的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答题五步:(1)判断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2)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其内容。(3)表现了人物什么心理(心情)。(4)突出了人物什么性格(精神品质)。(5)揭示出了文章什么主旨。 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这句话通过对人物神态、语言的描写,写出母亲确认那个水手就是于勒后的愤怒,突出了母亲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答题格式】这句话是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内容),表现了……心理(心情),突出了人物……(性格、精神品质),揭示了……(主旨)。
3.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对其语境意义的把握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如鲁迅《孔乙己》:“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中的“大约”与“的确”是关键词。“大约”是一个表推测的词语,文章结尾处,即小伙计叙述故事的时候,一直没有再见到孔乙己,也没有人谈起孔乙己死的消息,孔乙己是社会上可有可无的人,他的死当然无人知晓,只能靠推测;“的确”表示肯定的语气。用“的确”来表示“我”猜测的结论。因为世态炎凉,孔乙己无人照料,而“我”又长久没有看见他,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的悲惨下场又是注定的。所以赏析这个句子可以抓住这两个关键词来分析:这句看似矛盾的话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罪恶,流露出“我”的同情,控诉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4.从句式角度赏析。(1)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2)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变化。(3)反问句:加强语气。(4)感叹句:抒发强烈的感情。5.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1)议论句:揭示……的道理,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2)抒情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
注意题型特点 “句子含义题”与“句子赏析题”不同,“句子赏析题”大多考查词语运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句子含义题则重视深一层的含义,也就是要结合文章的情感和主旨,探索句子所表达的某种含义。 有些同学做此类题型常常丢分,因为他们错把“含义题”答成“赏析题”,张冠李戴,所以“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如《栀子花笑了》文中最后一句,“空气中溢满了香气,栀子花笑得有点花枝招展了”,如果题目让赏析这句话,参考答案会是“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栀子花高兴的样子”;如果题目要求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则要结合主旨回答“暗示了异性之间存在着像栀子花一样芬芳美好的友谊”。
理解赏析句子题“三注意”“三想到”
三注意:(1) 注意结合语境分析 对句子的理解、赏析一定要坚持在语境中完成,紧扣中心,并且结合上下文分析把握。答题时要尽量使用在文本中筛选的信息。(2)注意抓关键词 这些重要语句往往有凸显其含意的一个或几个关键词。抓住了关键词,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3)注意本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如解释原因,总分等,通过与上下文关系的把握,理解句子的含意。
三想到: (1)想到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技巧,手法;(2)想到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等; (3)想到文中的重要语句,需结合文章的主旨、情感等加以理解。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母亲的文化迟子建 ①母亲今春血压居高不下,我怀疑是故乡的寒冷气候使然,劝她来哈尔滨住上一段,换换水土,她来了。说也怪,她到后的第二天,血压就恢复了正常。她的气色一天天好看起来,指甲透出玫瑰色的光泽。她爱打扮了,喜欢吃了,爱玩了,甚至偶尔还会哼哼歌。每天她跟我出去散步,看待每一株花的眼神都是怜惜的。按理说哈尔滨的水质和空气都不如故乡好,可她却如获新生,看来温暖是最好的良药啊。 ②白天,我看书的时候,母亲也会看书。受父亲影响,她不止一次读过《红楼梦》,熟知哪个丫鬟是哪一府的,哪个小厮的主子又是谁。母亲说《红楼梦》好看的还是前两卷,写的都是吃呀喝呀玩呀的事情,耐看。而且,宝玉和黛玉那时天真着,哥哥妹妹斗嘴斗气是讨人喜欢的。母亲对高鹗的续文尤其不能容忍,说他不懂趣味,硬写,把人都搞得那么惨,读来冷飕飕的。她对《红楼梦》的理解令我吃惊,起码,她强调了小说趣味性的重要。 ③母亲对历史的理解也是直观朴素的。那段时间,我正看关于康有为的一些书籍。有天晚饭同她聊起康有为。她说,这个人不好啊,他撺掇着光绪闹变法,怎么样?变法失败了,他跑了。要是不听他的,光绪帝能死吗?为了证明她的判断是正确的,她拿来《慈禧与我》,说那里面有件事涉及康有为,也能证明他的不仁义。母亲翻来翻去,找不见那页了,她撇下书,对我说:“不管怎么着,连累了别人的人,不是好人啊。”康有为就这样被她给定了性。
④“刘老根大舞台”最近落户哈尔滨的工人文化宫,每晚都有演出,场面很火爆。我约母亲一同去看,她说:“那东西有什么看头?就是耍嘛!”她说她受不了这个。不过她没有拗过我,有一天,我还是把她拉到剧场。虽然不是周末,但上座率还是很高。母亲说的没错,演出一开始,演员就朝观众要掌声,有的还蹦下台,在观众席中怂恿观众鼓掌。高分贝的音乐震耳欲聋,母亲再次堵起了耳朵,一副痛苦状。演出只到半程,当又一位演员出场后耸着肩膀嬉皮笑脸地要掌声时,母亲终于忍不住了,她几乎是用命令的口气大声对我说:“咱走吧!”出了剧场,她长吁了一口气,对我说:“怎么样?我说就是个‘耍’嘛。再坐下去,我都要犯心脏病了!” ⑤有一天,我和母亲黄昏散步时路过文化宫,看见王全安导演的《图雅的婚事》在上映,立刻买了两张票。我知道这部电影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拿了奖。谁知到了小放映厅门口却吃了闭门羹。原来,这场电影只卖出这两张票,放映厅还没开呢。我找来放映员,他打开门,为我和母亲放了专场电影。故事很简单,一个女人征婚,要带着“无用”的丈夫嫁人,而这个丈夫之所以“废”了,是因为打井所致的。这背后透视出的是草原缺水的严峻现实。影片拍得朴素、自然、苍凉而又温暖,我和母亲被吸引住了,完整地把它看完了。出了影厅,只见工人文化宫大剧场里刘老根大舞台的演出正在高潮,演员在台上热闹地和观众做着互动,掌声如潮。 ⑥我和母亲有些怅然地在夜色中归家。快到家的时候,母亲忽然叹息了一声对我说:“我明白了,你写的那些书,就跟咱俩看的电影似的,没多少人看啊。那些花里胡哨的书,就跟那个刘老根大舞台一样,看的人多啊。” ⑦母亲的话,让我感动,又让我难过。我没有想到,这场两个人的电影,会给她那么大的触动。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有母亲在,我生命中的电影,就永远不会是一个人啊。
(1)选文“母亲的文化”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简要概括。 (2)第⑤段画线的句子删去后并不影响文意,而且衔接更自然,你认为是否可以删去?请简述理由。 (3)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①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②文中第①段和第⑤段画线的两个“温暖”含义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选文最后两段提到母亲的话,有何深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1)①母亲读《红楼梦》,评价高鹗的续文缺乏趣味性;②母亲和“我”谈论历史人物康有为,认为他做人不仁义,体现母亲对历史的理解是直观朴素的;③母亲看“刘老根大舞台”的演出,对低俗的表演表示拒绝和厌恶;④母亲观赏获奖电影《图雅的婚事》,感叹好的艺术作品却鲜有人问津,从而体现母亲认为艺术作品应该有内涵的主张。(2)不能删。内容上,这段文字写出了刘老根大舞台演出场景的热闹(或广受欢迎),与本段所写获奖电影鲜有人观看的冷清形成对比,突出了好艺术无人欣赏的可叹现实;结构上,引出下文母亲的怅然及对“我”和优秀艺术作品处境艰难的理解。
【答案】(3)①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翻来翻去”这一动作体现母亲急于翻找书页内容以证明康有为不仁义的认真劲儿,“撇”字体现母亲未找到相关书页时内心的不甘及急于想证明康有为不仁义的心情。语句中评价康有为“不是好人”的语言描写,突出了母亲对历史的理解直观朴素,以及主张为人仁义的特点。②第①段的“温暖”:指天气的温暖及“我”的陪伴让母亲感受到亲情的关爱;第⑤段的“温暖”:既指影片中女人嫁人也要带着残疾的丈夫,体现出来的不弃不离的人情温暖,又指电影关注到草原缺水的严峻现实,充满了温情的关怀。(4)通过看电影,母亲感慨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好的文学作品却鲜有人问津,反而是那些低俗的作品被大家追捧,正如“我”所创作的书所受到的冷遇一样,因此作者感慨母亲是自己文学创作的知音,也体现母亲有文化内涵,从而点明题意,深化中心。
【解析】(1)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先找到文中所写的相关片段,然后用简洁的语句来概括内容。本文第②段写母亲同“我”谈《红楼梦》,评价高鹗的续文缺乏趣味性;第③段写母亲评论历史人物康有为,认为康有为没有仁义;第④段写母亲看“刘老根大舞台”,母亲认为表演方式俗气;第⑤段写母亲看电影《图雅的婚事》,母亲慨叹着好电影没人看,她认为艺术要有内涵。据此概括作答即可。(2)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不能删去,然后看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再结合上下文从内容和结构上回答即可。这句话运用对比手法,内容上,通过比较“刘老根大舞台”演出的火爆和《图雅的婚事》放映的冷清,反映了现今社会中一些畸形的文化现象,表现出好艺术无人观赏的可悲事实;结构上,自然引出下文母亲的感慨和“我”的感动,使文章思路顺畅。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解析】(3)①解答本题,要从人物描写角度来回答。从第③段画线句“翻来翻去”“撇下”可以看出运用了动作描写,从“不管怎么着,连累了别人的人,不是好人啊”可以看出运用了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为人仁义的主张和对历史理解的直观朴素。②作答时,需正确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内在含义即可。结合第①段的语境可知,这里的“温暖”既指的是天气的温暖,也指的是母亲能和“我”在一起生活感到了亲情的温暖。第⑤段中的“温暖”形容的是《图雅的婚事》这部影片,指的是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带着自己“残疾”的丈夫嫁人的这种行为让人感到人性的温暖,又指这部影片的制作者的制作初衷让人觉得温暖。(4)母亲的话“我明白了,你写的那些书,就跟咱俩看的电影似的,没多少人看啊。那些花里胡哨的书,就跟那个刘老根大舞台一样,看的人多啊”写出了母亲对实生活中有些好的文学作品鲜有人问津,而那些低俗的作品被大家追捧的感慨,体现了母亲有文化内涵,从而点明题意,深化中心。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寒夜里的那束灯光王桂秀 ①于小菲走进教室,发现今天的课堂出奇的安静。她放下课本,转身去黑板写这节课的课题,却见黑板上密密麻麻画满了图案:大大小小姿态各异的鱼儿。 ②“小飞鱼!”不知谁低低地喊了一句,整个教室就像听到口令似的,响起潮水般的哄笑声。面对这阵阵潮声,于小菲这条小鱼却像被搁浅在沙滩上,呼呼地喘着粗气。 ③于小菲是开学初新来的实习老师,高挑,白净,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于小菲打扮入时,性格却温柔得有些绵软,那些调皮的男生早就练就了火眼金睛,几堂课下来,就把年轻的于老师揣摩得透透的。他们就喜欢在课堂上制造出一些小意外,看到年轻的于老师小脸通红,窘迫得长长的睫毛扑闪闪无处安放的样子,就莫名地高兴。 ④“小飞鱼”这个绰号无伤大雅,于小菲也早就听同事说了,但她没想到他们竟公然在课堂上大剌剌“展示”。年轻的于小菲很生气,拿着粉笔的手有些抖,她才刚刚走上讲台没几天,还没有从学生身份真正过渡到教师这一角色。此刻,面对一片哄笑声,她不想在学生们面前暴露自己的软弱,可她又拿不出老教师的力度给予他们痛击。于小菲咬住嘴唇,扭头看向窗外,竭力让委屈的眼泪转回眼眶。
⑤孩子们的笑声戛然而止,班长小心翼翼地走上讲台,轻轻地擦起了黑板。于小菲轻声说了句“谢谢”,她没有追究黑板上是谁的“杰作”。这堂课上得很安静,除了于小菲的讲课声,就是孩子们刷刷记笔记的声音。午后的阳光斜斜地投进窗口,于小菲感觉自己此时还真像一尾小鱼,一尾急于游出去的小鱼。 ⑥早春的天很短,日子似乎还没真正从寒冬里挣脱,放学后不久,天色就迅速暗了下来。风依然很凉,暮色四合的村庄静静的,偶尔传来一两声犬吠。于小菲独自行走在回家的路上,年久失修的路坑坑洼洼,她只好放慢单车的速度,在夜色中摸索前行。突然后面传来一阵嘈杂的声音,几束灯光胡乱闪过,笑闹声中传来“小飞鱼”的轻呼。 ⑦“又是这群孩子。”于小菲心中一紧,不由加快了车速。这时,几束灯光整齐地投到她前行的路上,她快,光束跟着快,她慢,光束也跟着慢。于小菲不动声色,循着灯光暗暗加速。还好前方路口她就要转弯了,要拐进一条更僻静的小路,她下意识地握紧车把,极力睁大眼睛辨识前方的路。 ⑧于小菲蹬车的脚突然顿住了,她分明感受到那几束灯光停驻在路口,齐刷刷地照向小路的尽头。桔黄色的光线铺就一条温暖的路,穿透夜的黑暗,驱散夜的寒冷。于小菲鼻子发酸,心里软软的,她没有回头,就在这片暖意中稳稳前行。 ⑨第二天,于小菲走进教室,郑重地自我介绍,就像第一次见到同学们一样:“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于小菲,”她停顿了一下,脸色有些红,激动地说,“我想做一条小飞鱼。”孩子们惊奇地看着她,眼里满是惶惑。“我想做一条会飞的鱼!”于小菲兴奋得眼睛亮晶晶的,她大声说:“我要带着你们一起飞!”教室里沉默了片刻,不知谁鼓起了掌,紧接着掌声越来越热烈,又夹杂着“小飞鱼万岁”的欢呼声…… ⑩于小菲真正像融入水中的鱼儿一样了,她知道,那晚的灯光才是真正让她飞起来的翅膀。此时,她的双翼满载着孩子们的爱和追随,在暖暖的灯光中,稳稳飞翔。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了一群调皮捣蛋的学生形象,意在引发人们对教育现状的反思。B.于小菲怕学生报复,所以没有在课上追究是谁在黑板上画鱼。C.在经历了夜路惊魂后,于小菲郑重地重做自我介绍,目的是给孩子们一个严厉的警告。D.标题“寒夜里的那束灯光”一语双关,点明主旨,耐人寻味。 (2)通读全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及于小菲的心理变化过程。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①“‘小飞鱼!’不知谁低低地喊了一句,整个教室就像听到口令似的,响起潮水般的哄笑声。”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此句。②“风依然很凉,暮色四合的村庄静静的,偶尔传来一两声犬吠。”此句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4)文章第③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5)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专题16:记叙文阅读之写作手法【精品课件】-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复习目标,课标解读,命题趋势,重点考向,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典例引领,表达方式及作用,跟踪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2:记叙文阅读之标题的理解及作用【精品课件】-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复习目标,考点解读,命题趋势,重点考向,典例引领,跟踪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0:记叙文阅读之记叙顺序【精品课件】-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复习目标,课标解读,考点解读,命题趋势,重点考向,典例引领,答题模板,跟踪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