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记叙文阅读之情节与线索【精品课件】-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1:记叙文阅读之情节与线索【精品课件】-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复习目标,命题趋势,重点考向,方法技巧,典例引领,跟踪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熟练掌握“情节与线索类”记叙文阅读的题型与特点。 2.了解相关知识,掌握答题技巧。 3.学以致用,能熟练运用答题技巧,解答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
中考的选文都力图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以鲜活的时代材料为命题素材,以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树立“生活即语文”的学习观,注重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向,注重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把握,注重考查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阅读试题突出文化性和语文特色,命题始终体现核心内容,始终关注学习过程中呈现问题。因此,中考试题并不是高深莫测,漫无边际,只要用心思考,认真揣摩,就会发现中考试题有规律可循,只要找出这些规律,记叙文的阅读就不再是难事。
1.把握行文线索 2.情节梳理及概括 3.情节的作用 4.体会情感变化
考向一:把握行文线索 文章线索 定义:串起情节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反复出现的物品、事件或情感,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例:《紫藤萝瀑布》一文是围绕“紫藤萝花”来展开的,“紫藤萝花”是全文的线索,它在文章结构、主题体现、人物情感的抒发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是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的:讨厌—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淡薄——敬意完全消失——新的敬意。
答题模板[问法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答法]答人物/物品/时间/地点/事件/情感/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问法2]文中多次写“XX ”,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有何用意)?[答法]①点明以此为线索;②点明作用(描写了………的过程/情景;表达了………的思想感情/中心)。
最后的牵手雷抒雁 ⑴这一次,是他的手握在她的手里。 ⑵这是一双被岁月的牙齿啃得干瘦的手:灰黄的皮肤,像是陈年的黄纸,上边满是渍一般的斑点;不安分的筋,暴露着,略略使皮与指骨间,有了一点点空隙。那些曾经使这手显得健壮和有力的肌肉消失了。这是长年疾病的折磨所雕凿出来的作品。 ⑶可是,母亲仍然紧紧地握着这手。很久都是相对无言。突然,她感到那手在自己手心动了一下,便放松了它。那手立即像渴望自由的鸟,轻轻地转动一下,反握住她的手。 ⑷“要喝水吗?”她贴近他的脸低声地问。 ⑸A父亲不回答,只是无力地拉着母亲的手。母亲知道,他实在是没有力量了,从那手上她已感到,生命准备从这个肉体上撤离。不过依着对五十多年来共同生活的理解,她随着那手的意愿,追寻着那手细微的指向,轻轻地向他身边移动着。到了胸前,她感觉到父亲的手指还在动。又移到颈边,那手指似乎还在命令:前进!不要停下来。 ⑹母亲明白了,全力握紧那干枯的手,连同自己的手,一齐放在他的唇上。那干枯的手指不动了,只有嘴唇在轻轻嚅动。有一滴浑浊的泪从他灰黄多皱的脸颊上滚落下来。 ⑺许多记忆一下子涌上她的心头。从这两双手第一次牵在一起的时候,父亲就这样把母亲纤细的手握在自己手里。那时,父亲的手健壮、红润而有力量。母亲想挣脱他的手,但像关在笼子里的鸟,冲不破那手指的门,直到她心甘情愿地让自己的手停留在他的手里。
⑻这两双手相牵着,走过一年又一年,直到他们的子女一个个长大,飞离他们身边。贫困的时候,他们坐在床边,父亲拉过母亲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苦难的时候,他拉起她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手指好像是一些有灵性、会说话在的独立生命,只要握在一起,就如同魔术师神奇的吹了一口气,什么就都有了。信心、勇气、财富,一切都有了。 ⑼难道就是这两双手一相牵,就能相守一生?或许这只是他们自己独特的方式。 ⑽可是,他们彼此听得懂这手的语言:关切、思念、幽怨、歉意、鼓励、安慰……现在,生命就要首先从他的一双手中滑落。曾经有过的共同的幸福记忆,都将从这一双手首先远去了。母亲的手在父亲的唇上只停留了短暂一瞬,便感到那只干枯的手不再动了,失去了温度。屋子里突然一片静寂,原来那咕咕作响的氧气过滤瓶不再作声了。时间到了! ⑾B母亲没有落泪,站起身来。望着那一张曾经无比熟悉、突然变得陌生的脸,她慢慢抓起父亲的手,轻轻地贴在自己唇边。她觉得沿着手臂的桥,那个人的生命跑了过来,融汇在自己身上。 ⑿她相信自己不会孤单,明天,依然会是两个生命、两个灵魂面对这同一世界。 【试题】文章线索有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选文有两条线索,请说说明线、暗线分别是什么。(4分)
【答案】明线:(父母的)牵手暗线:父母相伴一生的深情(父母之间的深厚感情)【解析】线索是叙事性文艺作品中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它把作品中的各个事件联成一体,表现形式可以是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或某一贯穿始终的事物。一部叙事作品通常都有一条或一条以上的线索,但起主导作用的只有一条。本文的线索有两条,明线:(父母的)牵手;暗线:父母相伴一生的深情(父母之间的深厚感情)。一般来说,暗线往往是情感线索。
考向二:情节梳理及概括 常用的情节梳理方式有以下三种: 1.根据结构来梳理,即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划分层次,进而梳理情节。 2.根据场面来梳理,即根据不同时期人物活动的场所来梳理情节。 3.根据线索来梳理情节。
[问法]用简洁的文字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答法]①确定梳理角度: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展等;②概括主要情节(人物+事件)。
考向三:情节的作用 情节的作用一般包含:人物对话作用、故事内容作用、反复写某物或某个动作及故事细节或内容的作用等。分析情节的作用可以从以下方面人手:
「问法]文中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的情节(场景)?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章多次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法]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方面具体分析。
天气晴朗,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明如果在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栏杆抬了起来。①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 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也还不错。 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马骁驭心里打了一个闪,想起了母亲。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 马骁驭说,不知道。 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和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吮手指头,发呆,神情漠然。 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布妈妈”。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会在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那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里。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非常重要。 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
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我会多抱他们一会儿。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我还有温暖,有心跳,有笑容。我真心爱他们。 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 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她作为一个女人,肯定有做母亲的天性,每周和孩子们一起待一天,彼此都有益处。何况,一个长期单身的女人,也是需要拥抱的。 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 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马骁驭感觉和她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进入一条小巷,眼前出现了一个四木门。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挂的牌子——某某市第一儿童村。 吴秋明熟门熟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吴秋明左揽右抱,踉跄地往里走,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驭介绍给他们。 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在帮忙搬。马骁驭也连忙过去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要他喝茶。马骁驭咨询了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马骁驭边听边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 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孩子洗头。初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孩儿,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子的头上。阳光穿透水柱,发出宝石的光芒。
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魂,随时都在,却无法捕捉。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 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尤其是在他们这个年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藩篱的勇气。 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芒,这光芒让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②看见一个头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一只胳膊搂住了他。 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 而后他走到她身边,以从未有过的语调说,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来! 试题: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4 分) 【答案】① 突出了吴秋明心理学博士的身份,说明她懂得“温暖的怀抱”对孩子的重要性;②交代吴秋明穿碎花薄棉衣去儿童村的原因;③引出下文,马晓驭对吴秋明产生了新认识;④为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与孩子们的亲密互动做铺垫。 【解析】本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解答。
考向四:体会情感变化 梳理人物情感变化,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分析: 1.根据题干相关提示,找准行文线索,确定相关段落。 2.根据题干要求,划分结构,找出并分析段落中的关键语句,比如文中带有感情色彩(抒情、议论)的词句,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心理、动作的词句,还有文中的环境描写也对把握人物的情感变化有重要作用。 3.整理有效信息,直接提取或者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得出答案。
[问法]请写出××的心理变化过程/轨迹。 [答法]①梳理文章情节;②概括对应的心理状态。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豆腐坊 ①时光荏苒,父亲的豆腐坊铭刻在心底。每一次家人相聚,少不了上一道家常菜“小葱炖豆腐”。从无约定,习惯成自然。“小葱炖豆腐,一清二白。”这是父亲的口头禅。 ②父亲是地道的农民,不识字,一生中吃尽了没文化的苦头,执意要从下一代人身上有所改变,让我们兄妹几人全都上学读书。为使我们能上学,家里不仅要承担读书费用,还要承担人多劳动力少带来的生活压力。父母起早贪黑去干活,一家人口粮总还是不够。 ③过了些日子,父亲终于想出了个法子,利用家里的石磨和对外祖父家做豆腐的记忆,开了家豆腐坊。经反复摸索,终于把豆腐做了出来。从那时起,父母每天半夜三更起床做豆腐,白天不耽误到队里去上工。一段时间下来,人消瘦了,一家人生活有了着落,我们也不必害怕会失学了。 ④做豆腐是个苦累活,父母每天都起早,我们也没懒觉可睡,上学前和周末假日要帮着做些家务。那一年,我八九岁,常和大我五岁的哥哥一起,到村上人家门上去卖豆腐。每次出发前,父亲都要称一下豆腐的重量,交代我们卖给人家豆腐时要满斤足两。那时,卖给村上人家豆腐是赊销的,只要将卖出的豆腐记在小本子上就可以了。 ⑤那一天,我们将豆腐卖完回家后,父亲接过小本本,拨着算盘,一会儿就发现了问题。父亲板着脸问我们:“这里怎么多出四两豆腐呢?”见我们回答不出个所以然来,便丢下手上忙着的活计,带着我们一家一家去核对,要把多出来的那几两豆腐还给人家。可是,走遍了整个村子,也未有一户说我们少了人家的豆腐。无奈之下,回到家,再一次听父亲严厉的训导。然后,父亲从我书包里翻出个作业本,撕下一张空白纸,让哥哥以他的名义写一份道歉书。至今我还记得道歉的大意:这天上门卖豆腐时,本店少了每户人家几钱(一斤为16两,一两为16钱)豆腐,在此表示歉意,恳请乡亲们原谅,保证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道歉书写好后,父亲认真地张贴在大门前醒目的地方,让来人一眼就能看到,更是对我们的警示。
⑥古老的村子,淳朴的民风,造就了父亲真诚、厚道的品德。父亲的豆腐坊,离不开购进大豆,卖出豆腐,杆秤是那时的计量器具。我家用的杆秤有3把,大的秤杆长近2米,一次可称180多斤重货物。短的秤杆长2尺多,能称28斤的重量。长短杆秤,用于称村上人家送来做豆腐的黄豆重量,以及兑换豆腐时零星数量的大豆。那杆戥秤,专门用于称豆腐。父亲在践盘上打出几个洞,好在称豆腐时将践盘里的水沥去。为配制这三杆秤,父亲步行了近20里田间小路,赶到冈门街上享誉乡里的配秤行,出高价请人家定制。村上的人都说我家的秤毫厘不差,对买我家豆腐没有不放心的。我家豆腐店开得兴旺了,曾有江湖配秤的人来店里,让父亲配九折八折的秤。父亲说这分明是短斤少两,捞昧心钱,来人遭到了父亲的拒绝。 ⑦就在那一天,我和哥哥帮父亲做豆腐,一同忙活到了日头下西山。晚餐时,父亲特地让母亲加了一道“小葱炖豆腐”。那时,我家虽然做豆腐,却很少能吃上一餐豆腐美食,一来自己家舍不得吃,二来父亲做的豆腐质好价廉,一天下来全都卖完了。“小葱炖豆腐”,是家乡的一道美味。一家人围坐在桌前,我和哥哥提着心,端坐在桌前,盯着眼前这“小葱炖豆腐”,馋虫早已爬到了嗓子眼,却丝毫没有伸筷子的想法。父亲坐下后,先夹了一块豆腐放在我的碗里,又夹了一块豆腐给哥哥,语重心长地说:“就像这‘小葱炖豆腐’,记着要一清二白去做人。” ⑧如今,父亲的豆腐坊早已不在,那伴随豆腐坊长长的杆秤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多为电子秤、台秤、磅秤等。可我仍常想起父亲不知疲倦做豆腐的身影,和那“小葱炖豆腐,一清二白”的教诲。
(1)选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2)选文中的哪些事能体现父亲真诚、厚道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3)结合具体语境,对文中画线句子做简要赏析。一家人围坐在桌前,我和哥哥提着心,端坐在桌前,盯着眼前这“小葱炖豆腐”,馋虫早已爬到了嗓子眼,却丝毫没有伸筷子的想法。 (4)第⑧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案】(1)叙事线索是父亲的豆腐坊。(2)①每次“我”和哥哥出发卖豆腐前,父亲都要称一下豆腐的重量,并交代“我们”卖给人家豆腐时要满斤足两;②“我”和哥哥卖豆腐回家后多出四两豆腐,父亲带“我们”一家一家核对,并让哥哥以他的名义写了一份道歉书贴在门上,让来人一眼就能看到;③父亲专门去近20里远的配秤行定制三杆精准的秤;④父亲在践盘上打洞,在称豆腐时将水沥去,不让水给豆腐增加重量;⑤父亲在豆腐店兴旺后,拒绝配九折八折的秤,拒绝捞昧心钱。(3)“端坐”“盯着”等动作描写,“提着心”“馋虫早已爬到了嗓子眼”等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和哥哥对于白天所发生的事情的惶恐以及对可以吃“小葱炖豆腐”的期盼,也从侧面表现了父亲的严厉。(4)内容上:进一步抒发了对父亲的豆腐坊和往日时光的怀念,表达了对父亲的教诲的感激,深化了主题。结构上: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解答】(1)文章通过讲述父亲在豆腐坊做豆腐,卖豆腐时对孩子进行教导,经营豆腐坊的几个典型的故事,表现了父亲真诚厚道、有原则、注重对子女的教育等品质。故本文的叙事线索是父亲的豆腐坊。(2)根据第④段“每次出发前,父亲都要称一下豆腐的重量,交代我们卖给人家豆腐时要满斤足两”可知,“我”和哥哥出发卖豆腐之前父亲称豆腐的行为以及对我们的嘱咐体现了父亲的真诚、厚道。根据第⑤段“父亲板着脸问我们:‘这里怎么多出四两豆腐呢?’见我们回答不出个所以然来,便丢下手上忙着的活计,带着我们一家一家去核对,要把多出来的那几两豆腐还给人家。可是,走遍了整个村子,也未有一户说我们少了人家的豆腐。无奈之下,回到家,再一次听父亲严厉的训导。然后,父亲从我书包里翻出个作业本,撕下一张空白纸,让哥哥以他的名义写一份道歉书”可知,“我”和哥哥出门卖豆腐,回来时多出四两豆腐,父亲带我们一家一家核对,虽然没人说豆腐少了,但父亲仍让哥哥以他的名义写了一份道歉书贴在门上,让来人一眼就能看到,这件事反映了父亲的真诚、厚道的品质。根据第⑥段“父亲在践盘上打出几个洞,好在称豆腐时将践盘里的水沥去”可知,父亲在戥盘上打洞沥水,不用水给豆腐增加重量,这件事反映了父亲的真诚、厚道的品质。父亲为了配制毫厘不差的秤专门去近20里外的配秤行,通过村里人的态度可看出,他们认可父亲真诚、厚道的品质;在豆腐店生意兴隆后,父亲坚持自己的原则,拒绝配九折八折的秤,拒绝捞昧心钱,也能反映父亲真诚、厚道的品质。
【解答】(3)解答此题,结合第①段第一句“就在那一天”可知,“那一天”指的是“我”和哥哥出门卖豆腐,回来时多出几两,父亲带我们一家一家核对,并写了一份道歉书贴在门上给我们警示的那一天。再结合“端坐”“盯着”的动作和“提着心“馋虫早已爬到了嗓子眼”的心理,可看出“我”和哥哥对于白天所发生的事情的惶恐,对可以吃“小葱炖豆腐”这件事情充满了期盼,也从侧面体现了父亲的严厉。
(4)解答本题时,需要先概括具体内容,第⑧段是结尾段,作者在此抒发了自己的感情,根据“如今,父亲的豆腐坊早已不在,那伴随豆腐坊长长的杆秤已不多见”可概括出作者对父亲的豆腐坊的怀念,根据“可我仍常想起父亲不知疲倦做豆腐的身影,和那‘小葱炖豆腐,一清二白’的教诲”可概括出作者对往日时光的怀念和对父亲教诲的感激。在结构上,结尾段一般有总结全文,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的作用,第①段中有“时光荏苒,父亲的豆腐坊铭刻在心底……‘小葱炖豆腐,一清二白。’这是父亲的口头禅”,因此第⑧段具有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的作用。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还不清的“账”程存孝 ①马蜂窝捅不得,但我就捅过,我和弟弟差点儿没被马蜂蜇死。 ②我十三岁那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我和弟弟跑到前大沟瞅小鸟,发现不断有“土蜂”从墙上一个小窟窿眼儿里进进出出。我想,里边一定有很多蜂蜜,便撺掇弟弟一块儿捅了它,解解馋,弟弟说“行”。于是,我们跑回家从头到脚武装起来:我穿上夹袄夹裤,戴上手套,绑紧袖口、裤脚,用一张小筛面箩罩到脸上,再用一条毛围脖将脑袋、箩圈、脖子缠了个严严实实,将一块毛毯叠成两层,中间穿了一根绳子,披到身上,系紧;至于弟弟,只打算让他跟我做个伴儿,没打算让他上手。所以,没让他多穿戴什么。两个人“装束”停当,我扛了一把镢头,让他背了把破扫帚,便出发了。 ③到了那里,担心弟弟被土蜂蜇,让他趴在远处,因为马蜂只往上看。我放心大胆地抡起镢头,照准那个窟窿眼儿就刨。一镢头下去,刨出一个箩头大的圆洞,洞顶吊着一个洗脸盆大小的蜂巢。这时,只见无数只黄蜂“嗡”地一下向我扑来。但我不害怕,心想,我防护得这么严实,怕它咋的?就继续抡起镢头刨。 ④又刨了一镢头,突然感到浑身像挨千刀万剐!糟糕,土蜂们钻进我衣服里来蜇我了,也不知道它们是怎么钻进来的。我本能地扔下镢头就跑,但无数只毒蜂就像一团黄烟,将我团团围住,往死里蜇我。 ⑤在这生死关头,只见毫无防护的弟弟挥舞着扫帚拼命扑打蜇我的蜂群。 ⑥我立即高喊:“别管我,你快跑!”但他就是不听,只顾扑打我身上的毒蜂,以至于将很多毒蜂引到了他身上。一个九岁的孩子瞬间便成了一个活动的“马蜂窝”! ⑦我们跑出百米远之后,蜂群仍然穷追不舍,蜇得我都感觉不到疼了。我穿戴得太厚,也没用,实在跑不动了!索性将围脖、箩子、毯子扔掉,满地打滚儿。
⑧令我惊骇不已的是,弟弟还是只顾朝我身上拍打,打了前胸打后背,我却毫无办法帮他,只有打滚儿的份儿。 ⑨事后,我不解地问他:“当时叫你跑,你为什么不跑?就不怕蜇死你?”他竟羞得满脸绯红道:“哥,你看你说的,谁让你是俺哥呢?”一直到现在,我想起他这句话都想掉泪。 ⑩待我们丢盔卸甲、灰头土脸跑回家里时,弟弟脸色煞白,“咚”的一声栽倒在地。这可把全家吓蒙了。俺娘撩起弟弟的衣襟惊诧道:“是谁打你们了?打得红青黑烂、膀眉肿眼,没个人样了。”在俺娘的再三追问下,我只好嗫嚅着道出了实情。俺爹听后嚷道:“你个傻种,土蜂都是吃虫子的,哪来的蜜让你解馋?你弟弟要有個三长两短,看我怎么收拾你!”这时,我只觉得天旋地转,气也出不动了。奶奶一看大事不好,对俺爹嚷道:“还不快去割黄蒿搓,再晚人就没了。” ⑪只见俺爹顺手从墙上取下一张镰,跑到庄下割黄蒿。他很快就割了一小捆,把我俩的衣裤脱个精光,抱到炕上,拿黄蒿在我们身上不停地搓,搓了前边搓后边。由于身上肿得厉害,不一会儿,我俩都变成了明晃晃的“绿种人”,活像两个绿色的大塑料娃娃。 ⑫为防止搓破皮化脓,俺娘将两大捆黄蒿先用铡草刀铡碎,再用碾子碾成绿糊糊,昼夜摊到我俩身上,不停地更换,往外吸毒。经过十来天的“绿色洗礼”,我俩算是都活过来了,不过,身上都蜕了一层绿皮。 ⑬从此,我感到欠下弟弟一笔“账”,也欠下全家一笔“账”,永远也还不清。
(1)根据提示,填写空白处。①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②故事情节:“我”全副武装,带弟弟去捅马蜂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母铡草,救被马蜂蜇伤的“我”和弟弟→“我”因捅马蜂窝欠“账”。 (2)文章在朴实的叙述、描写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中。品味下面的细节,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他竟羞得满脸绯红道:“哥,你看你说的,谁让你是俺哥呢?” (3)找出文中与第⑤段词语“毫无防护”相照应的语句,再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4)本文标题为“还不清的‘账’”,结合相关内容,说说“我”欠下了弟弟的什么“账”?为什么还不清?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专题16:记叙文阅读之写作手法【精品课件】-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复习目标,课标解读,命题趋势,重点考向,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典例引领,表达方式及作用,跟踪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3:记叙文阅读之句子的理解与赏析【精品课件】-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复习目标,考点解读,命题趋势,重点考向,典例引领,方法技巧,跟踪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2:记叙文阅读之标题的理解及作用【精品课件】-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复习目标,考点解读,命题趋势,重点考向,典例引领,跟踪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