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第1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观察土壤剖面或土壤标本,说出不同土壤层次的差异。
2.观察土壤剖面或土壤标本,说出土壤的物质组成。
3.观察、比较不同土壤标本,说明各成土因素对不同土壤特征的影响。
4.举例说明人类生产生活与土壤的关系,以及保护与改良土壤的措施。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观察土壤剖面或土壤标本,说出土壤的层次差异和物质组成。
2.各种成土因素对不同土壤特征的影响。
【教学难点】
各种成土因素对不同土壤特征的影响。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师:五色土
师:中山公园地处北京市中心,东邻天安门,占地面积23.8万平方米,是一座古典坛庙园林。
社稷坛祭坛是中山公园的主体建筑,位于轴线中心,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社稷坛位于内坛核心区,正方形,三层,上层按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铺设五色坛,俗称“五色土”,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明清两朝皇帝每年的农历二月、八月上戊日例行在此举行祭祀仪式,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师:为什么要按五个方位选取五种颜色的土壤呢?
生:(可能的答案)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五”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概念,而是内涵丰富的特殊数字,天数中“九”为最大,地数中“五”为最大。在各个领域中,都存在着五个基本元素,“五”代表的是全部,涵盖着整体。五种颜色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也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因此“五色土”象征着我们祖国辽阔的大地和疆土。
【讲授新课】
(板书)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一、认识土壤 1.土壤的概念
师: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土壤?
2.土壤有哪些重要作用?
生:(可能的答案)
1.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重要作用: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板书)2.土壤剖面
师:观看视频
师:土壤有一定的分层结构。发育成熟的土壤,从地面向下有明显的垂直差异,一般可分为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成土母质层。
师:腐殖质层
腐殖质是已死的生物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机物质。
特点:黑褐色;
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一些元素,特别是氮;
疏松,透水性能好;
矿物质颗粒团聚成团粒状或粒状结构;
能改善土壤,增强肥力,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
师:淋溶层
淋溶作用指下渗水流通过溶解、水化、水解、碳酸化等作用,使土壤表层中部分成分进入水中并被带走的作用。
淋溶层是在湿润地区的土壤剖面上部,由于长时间水分自地表向下淋溶,使上部土层中的可溶性物质和细微土粒遭到淋洗而形成的。
特点:土色变浅;质地变粗;酸度加大;肥力较低。
师:淀积层
淀积作用又叫淀积过程。从土壤上层被淋溶下渗的物质,由于浓度逐渐增大,酸性中和,以及机械的阻留等,使物质在下层重新淀积的作用。由淀积作用形成的土层叫淀积层。
特点:粘重紧实;色暗。
师:成土母质
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物理性质改变,形成疏松的风化物,是形成土壤的基本的原始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除氮外)的最初来源。
特点:产生孔隙,具有通气透水性;
化学风化使部分营养元素成为简单易溶盐状态供植物吸收;
母质中细小黏粒也具有一定保蓄养分和水分的性能。
(板书)3.土壤发育
师:土壤剖面一方面反映了土壤的发育程度: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土层薄、层次少或分层不明显,表明土层发育程度低。
另一方面,土壤的颜色、有机质含量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环境因素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
师:活动探究1:认识土壤发育层度。
师:下图为不同植被(森林、草原、荒漠)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结合前面的知识,小组讨论分析,图中土壤剖面①②③分别对应什么植被?
生:(可能的答案)
① —荒漠,②—草原,③—森林
(板书)4.土壤组成
师:结合课本,查看资料,分组讨论,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在土壤中承担什么作用?
生:(可能的答案)
矿物质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有机质的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水分过多会造成土温下降,土壤缺氧。
空气过多会造成养分、水分不足,植物枯萎。
师:活动探究2:土壤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师:小组合作探究,根据下图,说说你如何理解土壤是岩石圈、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互相作用的结果。
生:土壤处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地带。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会受到其他圈层的影响。气候可以通过水热,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与发育;也可以通过影响植被、水源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土壤圈与大气圈在近地表进行频繁的水分、热量等的迁移和交换,对地区气候产生直接影响。土壤圈是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大气降水通过土壤进入水圈。土壤是直接在岩石圈层表层的风化产物上发育形成的,这些风化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土壤覆盖于岩石上,能够减少外力对母质的破坏。土壤圈是陆地生物圈的载体,土壤支撑绿色植物,为其供应水分、养分;而植被是土壤中有机质的重要来源,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
师:活动探究3:感受土壤的空隙和水分。
师:在学校附近随机挖取小块土壤,用手捏紧,观察体积变化,说明体积变化的原因。
生:(可能的答案)
土壤体积会变小,原因是土壤里边有空气和水,用手捏紧会把土壤中的水和空气挤出。
水分之所以能保持在土壤中,是因为土壤固体颗粒对水分有强大的吸力。根据土壤水分所受吸力的大小,把土壤水分分为吸湿水、毛管水和重力水三种类型。
师:依照课本活动,确定随机挖取的小块土壤的水分属于哪一级。
干 土样捏紧过程中,无湿感,用嘴吹气,有尘土飞扬。
稍润 土样捏紧过程中,有凉的感觉,不成团,用嘴吹气,无尘土飞扬。
润 土样捏紧后,放在纸上,纸会变湿。
潮 土样捏紧过程中,受会感到湿润,土样会粘在手上。
湿 土样捏紧过程中出水。
【课堂小结】
【当堂练习】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层是淋溶层 B.乙层是腐殖质层
C.丙层是淀积层 D.丁层是基岩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富含腐殖质的土壤表层,颜色较深
B.淋溶层肥力较高,颜色较浅
C.淀积层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D.成土母质层最初来源于疏松风化碎屑物
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减少到使植物叶片开始呈现萎蔫状态时的土壤湿度,被认为是植物能够吸收的土壤水的最低值。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树种(苗木)凋萎湿度测量结果。读下图,完成3~4题。
3.对土壤凋萎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A.气温高低 B.土质颗粒
C.基岩性质 D.降水多少
4.图中树种抗旱能力最强的是( )
A.富士苹果 B.山丁子
C.久保桃 D.山桃
5.下图为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是组成土壤的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
(2)土壤水分和________贮存在土壤孔隙中,两者的组成比例常随外界________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彼此消长。
(3)性状良好的土壤,能够调节土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既能___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
答案:1.C 2.B 3.C 4.D
5.(1)矿物质 有机质 (2)空气 气候条件
(3)水分 空气 热量 通气透水 蓄水保温
本节教学总体可遵循“观察——描述——分析——迁移”的思路开展。首先要理解土壤是一个立体的概念,它的垂直剖面上记载着土壤发育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了层次,每个层次的颜色、质地、物质组成等。说明土壤形成因素时,要理解教材中所安排的观察方法、土壤成因(要素相互联系)和人地关系等线索,在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为前提,在地理学科逻辑背景下,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设计“进阶任务”,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科素养。
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走近桂林山水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走近桂林山水第1课时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程引入,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当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成因第1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成因第1课时教案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程引入,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当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第2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第2课时教案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复习旧知,讲授新课,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