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第二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一章 章末质量检测 种群及其动态 试卷 0 次下载
- 第一章 第三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第一章 第二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第二章 第一节 群落的结构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生物人教版 (2019)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随堂练习题
展开[课下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
A.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B.某森林每平方千米范围内猞猁的数量
C.某湖泊一年中鲫鱼新增加的个体数
D.一亩水稻的年产量
解析:选B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A项中的杂草不是一个种群;C项描述的是鲫鱼的出生率;D项所描述的并不是水稻的个体数。
2.动物学家考察某个牧区后,认为当地的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 )
A.种群的数量和密度 B.种群的年龄结构
C.种群的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选B 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3.农业上为了有效地降低蝗虫的种群密度,可通过在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方法来治理。用性引诱剂治理的原理是( )
A.改变蝗虫的迁出率 B.降低蝗虫出生率
C.降低蝗虫死亡率 D.改变蝗虫的年龄结构
解析:选B 性引诱剂通过诱杀蝗虫的雄性个体,破坏蝗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蝗虫的出生率。
4.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B.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不能用样方法
C.标记物脱落会导致标记重捕法的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D.黑光灯诱捕法的原理是利用了动物的趋暗性
解析:选C 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不宜作为种群密度调查的对象;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常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对于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宜采用样方法,如植物上的蚜虫,土壤中的跳蝻等;标记物脱落导致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减少,所以计算出的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黑光灯诱捕法的原理是利用了动物的趋光性。
5.右图是某地一个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图。如果有一外来物种入侵,并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这将使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则这种变化为( )
解析:选A 从该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图中可以看出:该种群年幼的个体数非常多,年老的个体数相对比较少,属于增长型。而外来物种入侵后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即年幼的个体被天敌捕食的概率大于其他的个体,导致该年龄段的个体数大量减少,从而改变了该种群的年龄结构,由增长型向衰退型转变。
6.运用标记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数量调查,下列假设不符合这一方面调查的是( )
A.被标记的动物应与种群中的其他个体完全混合
B.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C.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现象
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且标记物不易脱落
解析:选C 标记重捕法的使用条件:被标记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未标记个体和被标记个体都有同样被捕的机会;间隔时间不可过长,以免因种群内部个体的出生和死亡而影响调查结果。
7.某生物小组在调查一块面积为1 hm2的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2只。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
A.少于92只 B.多于92只
C.少于175只 D.多于175只
解析:选C 根据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种群数量=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个体数,故种群数量=50×42÷12=175(只),但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所以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应少于175只。
8.下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
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 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
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 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
解析:选A 开始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年龄结构为稳定型,最后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故年龄结构变为增长型。
9.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解析:选C 利用样方法调查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计数每个样方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每个样方的面积,获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再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10.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单位: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项目 | 麻雀 | 黄鹂 |
第一次捕捉 | 46(标记后放生) | 43(标记后放生) |
第二次捕捉 | 42(其中6只有标记) | 36(其中9只有标记) |
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
B.该区域麻雀大约有322只,黄鹂大约有172只
C.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
D.若被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则计算的结果应偏小
解析:选D 标记重捕法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若被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则计算的结果应偏大。
11.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解析:选D 分析题图,①②③④分别指死亡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在种群的数量特征中,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会直接影响种群的大小和种群密度。在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
12.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
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
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高度无关
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结构
解析:选D 据图分析,横坐标为诱捕距离,纵坐标为回收率,随着诱捕距离加大,回收率逐渐下降,且灯高不同,回收率也不同,从而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高度有关。根据题干信息,无法获知第二次诱捕的斜纹夜蛾总数,故不能得出种群密度。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减少斜纹夜蛾成虫的数量,从而改变种群年龄结构。
二、非选择题
13.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个体数 | 92 | 187 | 121 | 70 | 69 | 62 | 63 | 72 | 64 | 55 | 42 | 39 | 264 |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解析:(1)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衰退型和稳定型三种类型。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幼年个体数为92+187+121=400,成年个体数为70+69+62+63+72+64=400,老年个体数为55+42+39+264=400,所以三个年龄段的个体数比例为1∶1∶1,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该鱼种群数量将保持相对稳定。(2)标记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答案:(1)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 1∶1∶1 保持稳定
(2)活动能力
14.回答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问题:
(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________。某同学在对一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时,得到该植物的分布情况如右图所示(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在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________。在取样时应注意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等。
(2)下图为一种生物三个种群的年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①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图中的A相似,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性别比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使害虫的种群年龄结构变为三图中的________类型。
③东海渔场因捕捞过度造成产量下降,现在当地政府通过控制网孔的大小来“抓大放小”,一段时间后年龄结构变为三图中的________类型。
解析: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所用的方法为样方法,在计数时,应对样方内的个体和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进行计数。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的种群密度会逐渐增大。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使害虫的出生率下降,幼虫数量锐减,害虫年龄结构将成为衰退型。在渔场中采用“抓大放小”的措施,会使幼年个体所占的比例上升,年龄结构变为增长型。
答案:(1)样方法 8 随机取样 (2)①人口密度越来越大 ②降低出生率,减少害虫的种群密度 C ③A
15.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进行调查。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统计结果。
草原类型 调查面积/cm2 | A | B | C |
10×10 | 3 | 3 | 2 |
20×20 | 5 | 5 | 3 |
40×40 | 8 | 6 | 5 |
80×80 | 14 | 9 | 8 |
90×90 | 16 | 11 | 8 |
100×100 | 17 | 13 | 8 |
110×110 | 19 | 13 | 8 |
120×120 | 20 | 13 | 8 |
130×130 | 20 | 13 | 8 |
140×140 | … | … | … |
调查B草原该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
①先取40 cm×40 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1)本调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计算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答案:(1)样方法 随机取样
(2)计算所有样方的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3)①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应取种群密度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100 cm×100 cm),以减小误差 ②取样的方法不对,应在B草原中随机取样 ③对种群密度的估计方法不对,应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精品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精品同步练习题
高中生物苏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一章 种群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第二课时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苏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一章 种群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第二课时当堂检测题,共10页。
高中生物高考1 第九单元 第28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1 第九单元 第28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的空间特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