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阅读 1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阅读 1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 子》原文译文(参考《教材解读》)段落(层)分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有利于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够取胜。包围并且进攻它,一定得到天气、时令了,这样却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弃城而逃,这是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的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被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国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第一层: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第二层:从攻、守两个方面具体论证中心论点,进一步阐明“人和”的重要性。第三层:深入论述“得道”,即“得人和”者“战必胜”。【结构图示】(阅读借鉴)【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2)《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是是否行“仁政”,从而阐明行“仁政”的重要性。【写作特色】(1)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尾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2)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一、通假字亲戚畔注之 畔:__同“叛”,背叛__二、古今异义 1.三里之城 2.池注非不深也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兵注革非不坚利也5.委注而去之 6.亲戚注畔之三、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__限制__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__使……巩固__四、一词多义利五、重点实词1.环注而攻之而不胜 环:__围__2.兵革注非不坚利也 革:__皮革制成的甲、冑、盾之类__3.委而去注之 去:__离开__4.得道注者多助 得道:__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__5.寡助之至注 至:__极点__6.故君子注有不战 君子:__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__六、虚词的意义及用法之七、特殊句式判断句1.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者,……也”,表判断)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非”,不是,表否定性判断)八、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有利于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课下注释)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课后习题)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九、问题探究1.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用顶真的修辞手法,用“天时”“地时”“人和”三者作相较,中间用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三者是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突出“人和”的重要性。这样提出中心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2.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课后习题)示例: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天时、地利、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在这里孟子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人和”就是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不就是说“人和”的巨大作用吗?“人和”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战争中,还可以推及其他领域。示例:我国古代就有靠“人和”千古留名的人。被誉为“智”的化身的诸葛亮,在未出茅庐时对天下形势的分析是曹操占有天时,孙权占有地利,刘备占有人和。刘备当时的势力相当弱小,因占有“人和”,在诸葛亮的辅佐下终使天下三分。这也印证了国得“人和”国昌盛的道理。二战初期,法西斯横扫欧洲大陆,涂炭生灵。欧洲人民团结一致,奋起反抗,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十四年抗日战争,日寇践踏我国国土,山河破碎。国共两党合作,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以弱胜强,最终将日寇赶出中国。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1~4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委而去之 委:__放弃(2)亲戚畔之 畔:__同“叛”,背叛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够取胜。(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3.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句话承上启下,展开论述,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排比句,说明“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靠“天时”与“地利”的条件,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4.本文说服力极强,结合全文分析其语言特色。运用对比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有说服力;整散结合,句式灵活,表达自由奔放,语势更加强烈。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阅读 1 论语,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语》十二章,吾十有注五而志于学 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四十而不惑注 惑,从心所欲 从,不逾注矩注 逾,学而不思则罔注 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阅读 4 爱莲说,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翻译,问题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阅读 9 与朱元思书,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重点实词,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翻译,问题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