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题1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题1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含解析)01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题1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含解析)02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题1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含解析)03
    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题1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题1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含解析),共28页。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凌②上犯禁③,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节选自《管子》)
    【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②凌: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委而去之
    (2)亲戚畔之
    (3)奚以知其然也
    (4)故治国常富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
    3.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注一处)
    民 富 则 易 治 也 民 贫 则 难 治 也
    4.甲乙两文都论述了___________(用乙文中四字短语概括),都强调人的重要性。但两文论述的角度有不同,甲文强调要___________(原文中两字概括)乙文强调要_________(原文中两字概括)
    5.甲文说的“得道者多助”和乙文说的“凡治国之道”,这两个“道”意思一样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1)委,放弃。(2)畔,通“叛”,背叛。(3)然:这样。(4)故,所以。 2.(1)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2)因此,善于主持(或治理)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 3.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4. 治国之道 得道或“人和” 富民 5.不一样。【甲】文中的“道”指统治者施行的“仁政”(取得战争胜利),【乙】文中的“道”指统治者治理天下的方法、途径。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1)句意:守城者弃城而逃走。委:放弃。
    (2)句意: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
    (3)句意: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然:这样。
    (4)句意: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长久富裕。故:所以,因此。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固,巩固;以,凭、靠;威,威慑。
    (2)是以,因此;必,一定;富民,使人民富裕。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民富则易治也”与“民贫则难治也”是两个独立完整的主谓句子,且“也”作为句末语气词,故断句为: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提取。
    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语段内容的感知与理解,通过对句意的疏通来概括作答。根据甲文语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乙文语句“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可知,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以民为本,但甲文是从“得道或施仁政”的角度,乙文是从富民的角度来论述的。
    5.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词语理解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理解两个“道”的含义。两篇文章中的“道”是不一样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可知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意思是: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可知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
    【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乙)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尊敬皇上而畏惧刑罚,尊敬皇上、畏惧刑罚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皇上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长久富裕,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2023·安徽淮南·统考三模)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③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
    【注释】①桀、纣: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为、替。③尔:而已,罢了。④圹(kuàng):旷野,原野。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亲戚畔之:
    (3)所恶勿施:
    (4)兽之走圹: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8.【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这个句子是:“_________。”
    9.【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6.(1)凭借,依靠。(2)同“叛”,背叛。(3)厌恶。(4)跑。 7.(1)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夏桀、商纣失去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的支持)。 8.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9.不一样。【甲】文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仁政;【乙】文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
    【解析】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以:凭借,依靠。
    (2)句意: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
    (3)句意:所厌恶的东西不要强加给他们。恶:厌恶。
    (4)句意:野兽跑向原野一样。走:跑。
    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故:所以;君子:指能行仁政的君主;
    (2)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失:失去;民:人民、百姓。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意思是: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是对其形象的比喻,其意思是: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跑向原野一样。将人民归顺仁德的君主的情形比作水往低处流,野兽奔向田野那样自然,体现了君主拥有仁德对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明确观点:不一样。甲文中谈到“道”的语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其意思是: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仁政;乙文中谈到“道”的语句,“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有道”,这里的“道”指的是有方法,是得到天下、民心的方法途径。
    【参考译文】
    【乙】孟子说:“夏桀、商纣失去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失去了人民(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有方法:得到了人民(的支持),这就得到了天下。得到人民(的支持)有方法:得到了民心,这就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得到民心有方法:(人民)想要的东西替他们聚集起来,所厌恶的东西不要强加给他们,如此而已。人民归顺仁德的君主,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跑向原野一样。”
    (2023·山东临沂·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①。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②,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成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子房:即张良,表字子房。②馈饷:粮饷。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多助之至 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陛下慢而侮人 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绝粮道 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寡助之至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委而去之 项羽仁而爱人
    C.决胜于千里之外 多会于此。
    D.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不足为外人道也。
    1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2)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14.仔细阅读【甲】【乙】两文段内容,分析刘邦战胜项羽原因是什么?刘邦得天下和项羽失天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甲文中的原句回答)
    【答案】10. 极点 傲慢 断 11.C 12.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 13.(1)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寡助之君。(2)这三个人都是杰出人才,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 14. 同部属分享利益,心胸宽广善于用人之长。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
    ①句意: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至:极点。
    ②句意:陛下傲慢而且喜好侮辱别人。慢:傲慢。
    ③句意: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绝:断。
    1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
    A.之:动词,到达/结构助词,的;
    B.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
    C.于:介词,在/介词,在;
    D.为:介词,被/介词,向,对;
    故选C。
    1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的意思是:然而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占领土地。其中“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中的“然”是句首连词,应断开,“陛下”是主语,应断开,“攻城掠地”是谓语。故断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
    1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1)句中重点词:以:用;畔:同“叛”,背叛。
    (2)句中重点词:此:这;皆:都;所以:……的原因。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乙】文“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其意思是但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可知,刘邦“与天下同利”,能与部下分享既得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不与部下分享利益。根据“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其意思是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可知,刘邦能重用人才,而且手下人才众多。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一个人才,却不能重用。以上两点是刘邦和项羽不同的地方,影响了他们的成败,故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能同部属分享利益和任用贤能之人。
    根据【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意思是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可知,刘邦能够战胜项羽,正是因为刘邦善于发现人才,任用人才,施行仁政,使得军队上下齐心,无坚不摧,这正是“得道者多助”的最好诠释;而项羽则刚愎自用,狂妄自大,最终落得众叛亲离,四面楚歌的局面,也就是“失道者寡助”。所以刘邦得天下和项羽失天下的根本原因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参考译文】
    【乙】高祖说:“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喜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但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治理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2023·青海西宁·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三章》)
    【乙】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②: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③,所恶勿施尔也④。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⑤也。”
    (选自《孟子·论得天下》)
    【注释】①桀、纣: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道:方法。③所欲与之聚之:人民想要的,为他们聚集起来。与(yǔ),为、替。④尔也:而已。⑤圹(kuànɡ):原野。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委而去之 委:
    (2)亲戚畔之 畔: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桀、纣之失天下也
    B.环而攻之而不胜 不义而富且贵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皆以美于徐公
    D.故君子有不战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8.请从句式运用的角度,分析【甲】文画线句子的论述效果。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19.【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形象地描绘为“______”。
    【答案】15.(1)放弃 (2)同“叛”,背叛 16.D 17.能实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18.连用了四个并列排比句,每句又用双重否定的句式,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极力铺陈,气势非凡,使论述更加有力。(意对即可) 19.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解析】15.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1)句意:放弃城池而逃走。委:放弃。
    (2)句意: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
    16.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结构助词,的/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
    C.介词,凭借/介词,以为;
    D.都是连词,“所以”的意思;
    故选D。
    1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失道,指不施行治国的正道,即不施行仁政;寡,少。
    18.本题考查句子表达效果的分析。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四个双重否定句构成排比,气势磅礴,增强语势。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方面的优越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对照鲜明,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具有极大的说服力。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意思是: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这情形如同【乙】文中的“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老百姓归向仁政,就如同水流向下游、兽奔向旷野一样)”描绘的一样。
    【参考译文】
    【乙】孟子说:“桀和纣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老百姓;失去了老百姓,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得到了老百姓,就得到天下了。获得老百姓有方法:赢得了民心,就得到老百姓了。赢得民心也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就为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强加在他们头上,如此罢了。老百姓归向仁政,就如同水流向下游、兽奔向旷野一样。
    (2023·广东清远·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20.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兵革非不坚利也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亲戚畔之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立”。
    (选自《论语》)
    2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足兵
    (2)民信之矣
    23.请用“/”给划线的句子断句 (断三处)
    子 曰 足 食 足 兵 民 信 之 矣
    24.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答案】20.①兵器 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③同“叛”,背叛 21.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②支持帮助他的人多的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归顺他 22.①军备(军队) ②信任,信用 23.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24.【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解析】20.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1)句意: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兵:兵器。
    (2)句意: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域:疆界。
    (3)句意: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
    2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故,所以;胜,胜利。
    (2)至,极点;顺,归顺。
    22.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1)句意:军备充足。兵:武器,指军备。
    (2)句意:民众信任朝廷。信:信任。
    2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语法分析判断句子的停顿。
    本句的意思是: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廷。这句话是孔子针对治理国家的提出的办法。“足食”与“足兵”“民信之”三句是并列关系,意思完整独立,是孔子给出的三个治理国家的办法,故此断开。“矣”是句末语气词,不需断开。可据此断句为: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2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中心论点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和”。接着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地利”重于“天时”,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人和”重于“地利”。然后,作者用“故曰”二字,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句说明“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靠“天时”与“地利”的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乙】文孔子回答子贡有关治理国家的办法的问题“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即使粮食充足,使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廷。在迫不得已去掉两项后,剩下“信”,进而阐明自身的观点“民无信不立”,要取信于民,强调百姓的信任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人和”指人心归一,上下团结。“取信于民”指主张重民意,取得百姓的信任,这样才能实现人心归一,上下团结。因此,“取信于民”是“人和”的重要条件之一。
    【参考译文】
    【乙】子贡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廷。”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些,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在剩下的两项中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如果没有民众的信任,那么国家就站立不住了。”
    (2023·广东揭阳·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2)委而去之( )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2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上(汉文帝)下诏,赐民十一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①!”慎夫人②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其后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③廪庾④尽满,而府库余财。
    (选自《汉书·食货志上》,有删改)
    【注释】①何以台为:还要露台干什么呢!②慎夫人:汉文帝的宠妃,在宫中与皇后平起平坐。③都鄙:京城和边邑,借指全国。④廪庾:粮仓。
    2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直百金( ) (2)国家亡事( )
    28.请用“/”给选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慎 夫 人 衣 不 曳 地 帷 帐 无 文 绣 以 示 敦 朴 为 天 下 先……
    29.本文汉文帝采取了什么方法治国?成效如何?这体现了孟子所提倡的什么主张?请简要概括。
    【答案】25. 围 放弃 巩固 26.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7. 价值 同“无”,没有 28.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29.做法:汉文帝减轻百姓赋税,节省宫廷开支。效果:天下太平,人民生活富足,国库充盈。体现主张:施行仁政。
    【解析】2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环:围;
    (2)句意: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委:放弃;
    (3)句意:巩固国防不能凭借险要的山河。固:巩固。
    2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
    以:凭借;顺:归顺;畔:通“叛”,背叛;胜:胜利。
    2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造价要白银百两。直:同“值”,价值;
    (2)句意:国家没有大事发生。亡:同“无”,没有。
    2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断句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语法分析判断句子的停顿。
    本句的意思是:慎夫人衣服不拖地,蚊帐没有刺绣,用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的表率……这句话是对慎夫人厉行节约的介绍。“慎夫人衣不曳地”与“帷帐无文绣”是对慎夫人做法的描述,故此断开。“以示敦朴”和“为天下先”则说明这样做的目的,故此断开。可据此断句为: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29.本题考查古文阅读的比较分析。
    从【乙】文“上(汉文帝)下诏赐民十二租税之半。明,遂除民田之租税。即位二十三,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等句子可见,汉文帝治国的方法是减轻百姓赋税,节省宫廷开支。据【乙】文“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可知,其效果是:天下太平,人民生活富足,国库充盈。这种做法其实就是【甲】文所说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也就是主张施行仁政。
    【参考译文】
    【乙】汉文帝下诏赏赐百姓十二年租税的一半。第二年,免除百姓农田的租税。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防御没有任何增加。曾经想造一座露台,召集工匠计算,造价要白银百两。汉文帝说:“白银百两,相当于十户一般人家的家产了。我继承了先帝的宫室,常常担心使他蒙羞,我还要露台做什么呢?”慎夫人衣服不拖地,蚊帐没有刺绣,用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的表率……前后七十年,国家没有大事发生,除非遇到水灾旱灾,老百姓自给自足,全国粮仓都是满的,府库里面都是多余的钱财。
    (2023·广东深圳·校联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3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在德不在险
    C.若君不修德/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D.顾而谓吴起曰/元方入门不顾
    3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B.《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甲文体现了这一点。
    C.从乙文可以看出,名将吴起是一个文韬武略兼备的人物。
    D.乙文画线部分的正确断句是: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
    3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33.甲乙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乙文相当于论证了甲文的哪一观点?请写出具体语句(限一小句),并结合乙文的内容和思路进行分析。
    【答案】30.D 31.D 32.(1)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险固的山河(是多么)壮美啊,这是魏国的瑰宝! 33.乙文相当于论证了甲文“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乙文首先通过吴起提出“在德不在险”的论点,这里的“德(仁德)”和“险(险要的地势)”分别相当于甲文的“人和”与“地利”,“在德不在险”就是“地利不如人和”。然后举出历史上的三个反面事例(三苗氏、夏桀、殷纣)对魏武侯进行劝谏,强调统治者如果不培育仁德,实行仁政,后果很严重。最后重申论点,并发出警告。甲乙两文的观点实质上是一致的。
    【解析】3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池,护城河/池塘;
    B.险,险要/山河的险要;
    C.若,如果/你;
    D.顾,都是指回头看;
    故选D。
    3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D.划线句句意为:魏文候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信任,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
    故根据句意即可断为: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所以,表述有误;
    故选D。
    3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1)重点词:故,所以;君子,能行仁政的君主;必,一定。
    (2)重点词:美,壮美;哉乎,语气词,“啊”;固,险固;宝,瑰宝。
    33.本题考查论点和论证思路。
    论点:
    甲文:根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知,作者认为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乙文:根据吴起对魏武侯讲的“在德不在险”可以看出,吴起指出“在德不在险”的治国思想。吴起认为,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这里的“德(仁德)”和“险(险要的地势)”分别相当于甲文的“人和”与“地利”;
    由此可知,乙文印证了甲文“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
    论证思路:
    根据“在德不在险”可知,吴起提出论点,即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
    根据“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可知,吴起通过列举三苗氏部落不修好仁德礼义,被大禹所灭;夏桀治理国政不仁,成汤起兵将他放诼;殷纣王修政不仁,被周武王杀死这三个反面事例论证这种思想;
    根据“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可知,吴起强调统治者如果不培育仁德,实行仁政,后果很严重。这是在重申论点,并发出警告。
    【参考译文】
    【乙】魏文候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信任,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侍奉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如果您不修德行,这小舟中的人都会是敌国的人。”武侯回答说:“讲得好。”
    (2022秋·辽宁沈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3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民之悦之 何陋之有《陋室铭》
    B.莫之能御也 虽乘奔御风《三峡》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
    D.地未有过千里者也 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35.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2)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3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鸡 鸣 狗 吠 相 闻 而 达 乎 四 境 而 齐 有 其 民 矣。
    37.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甲】文重点强调了①是克敌制胜的必要条件,同时【乙】文中的②现象体现了这一必要条件;【甲】文孟子得出③的结论;【乙】文中孟子的④观点也印证了【甲】文的结论。(用原文的词语或短语回答)
    【答案】34.C 35.(1)在那种情况下,文王还能从方圆百里的小地方兴起,所以是非常困难的。
    (2)所以事情只要做到古人的一半,效果/功效/功劳必定是古人的一倍,这只有现在这个时候才能办到。 36.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37.①人和 ②民之悦之 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多助 ④行仁政
    【解析】34.考查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辨析。
    A.之:代词,指这件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B.御:动词,抵御,阻挡/动词,驾着,驾驶;
    C.以:均为介词,凭借;
    D.过:动词,超过/动词,犯错误;
    故选C。
    35.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然而,在那种情况下;犹,还能;起,兴起;是以,所以是;难,困难。
    (2)句重点词语:故,所以;事半古之人,事情只要做到古人的一半;功,效果、功效;惟,只有。为然,才能够办到。
    36.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为:鸡鸣狗叫的声音处处都听得见,一直到四方边境,这说明齐国人口众多。
    “鸡鸣狗吠相闻”是说鸡鸣狗叫的声音处处都听得见,“而达乎四境”说明声音范围之广,中间应断开;“而齐有其民矣”是说这证明了齐国人口众多,“而”后应断开;故划分为: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37.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第一空,结合甲文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可知,重点强调了“人和”是克敌制胜的必要条件;
    第二空,乙文中“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意思是这个时候,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就像被吊着的人得到解救一样。据此可提取“民之悦之”作答;
    第三空,甲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第四空,乙文中“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意思是这个时候,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就像被吊着的人得到解救一样。所以,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就古人双倍的功绩。只有这个时候才做得到吧。据此可提取“行仁政”作答。
    【参考译文】

    当时没有一尺土地不属于纣王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属于纣王统治,在那种情况下,文王还只能从方圆百里的小地方兴起,所以是非常困难的。齐国人有句话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农时。”现在的时势就很利于用王道统一天下:夏、商、周三代兴盛的时候,土地没有超过千里的朝代,而现在的齐国却超过了;鸡鸣狗叫的声音处处都听得见,一直到四方边境,这说明齐国人口众多。国土不需要新开辟,老百姓不需要新团聚,如果施行仁政来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阻挡。何况,统一天下的贤君没有出现,从来没有隔过这么久的;老百姓受暴政的压榨,从来没有这么厉害过的。饥饿的人不择食物,口渴的人不择饮料。孔子说:“道德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迅速。”这个时候,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就像被吊着的人得到解救一样。所以,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就古人双倍的功绩。只有这个时候才做得到吧。
    (2022秋·河北沧州·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②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齐君曰:“何以知之?”曰:“共载③皆白首④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⑤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⑥以济贫困,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阿:地名,即今山东阿县。②既而:后来,不久。③共载:同车。载,坐车。④白首:老年人。⑤决之:决断政事。⑥仓廪:储藏谷米的仓库。
    38.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寡助之至 天子先驱至(《周亚夫军细柳》)
    B.故君子有不战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追者反 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D.何以知之 何夜无月(《记承天寺夜游》)
    3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
    4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2)库无兵,仓无粟。
    41.请从乙文中找出形象印证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一道理的句子。
    42.从乙文看,“阿县大治”是因为子奇采取了哪些有力的措施?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38.B 39.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 40.(1)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2)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意思对即可) 41.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42.重视农业生产,将兵库里的兵器铸造成农具给百姓使用;关心人民,打开粮仓救济贫困的人,得到了百姓的拥护。(意思对即可)
    【解析】3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极点/到达;
    B.所以/所以;
    C.同“返”,返回/同“返”,往返;
    D.为什么、怎么/哪个;
    故选B。
    3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
    故断为: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
    4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委:放弃;去:离开;不如:比不上;
    (2)库:兵库里;兵:武器;仓:粮仓里;粟:指积粮(存粮)。
    4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意思是: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印证了“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其意思是:阿县的人父亲带儿子,哥哥带弟弟,以自己家的兵器战斗,于是打败了魏国军队。虽然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但是子奇所施行的政策能够让百姓生活好起来,做到了“人和”,所以百姓合力打败了魏国的军队。
    4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铸库兵以作耕器”可知,子奇将兵库里的兵器铸造成农具给百姓使用,重视农业生产;
    根据“出仓廪以济贫困”可知,子奇关心人民,打开粮仓救济贫困的人,得到了百姓的拥护。
    【参考译文】
    【乙】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王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齐王问:“你怎么知道的呢?”回答说:“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到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井井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亲带儿子,哥哥带弟弟,以自己家的兵器战斗,于是打败了魏国军队。
    (2022秋·河北承德·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丙】《书》①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②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③盛也,举④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⑤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注】①《书》:指《尚书》。②逸豫:安逸舒适。③其:指后唐庄宗李存勖。李存勖灭梁以后,骄傲自满,宠信乐工、宦官。④举:全、所有。⑤伶人:宫廷里供统治者娱乐表演的人物。
    4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亲戚畔之 畔:____________
    (2)发于声 发:____________
    (3)及其衰也 及:____________
    (4)数十伶人困之 之:____________
    4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45.【丙】文中的后唐庄宗李存勖“身死国灭”,探究其根源,如果用【甲】文中的词语回答就是“___________”,用【乙】文中的句子回答就是“___________”
    46.【甲】【乙】【丙】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
    【答案】43. 同“叛”,背叛。 显露、流露。 等到 代词,他或代李存勖 44.(1)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全天下的英雄豪杰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45. 失道 死于安乐 46.不设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4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为: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
    (2)句意为:流露在言谈中。发:显露、流露;
    (3)句意为:到他衰败时。及:等到;
    (4)句意为: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之:代词,他或代李存勖。
    4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有:
    (1)故:所以。
    (2)举:全、所有。莫:没有人,没有谁。
    4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根据【甲】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可知,李存勖“身死国灭”是因为没有行仁政,故原因是:失道;
    根据【乙】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可知,李存勖“身死国灭”是因为耽于享乐,故原因是:死于安乐。
    46.本题考查主观表达,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一:我选择【甲】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为我的座右铭。它意为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这一主张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考虑“人和”的因素,顺应民心。因为“人和”可以帮助我们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帮助和支持越多,力量越大,胜算也就越大。
    示例二:我选择【乙】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句话作为座右铭。因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只有这样,个人才能成长,国家才能长盛不衰。
    【参考译文】
    【丙】《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
    (2022秋·河南周口·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成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乙]
    齐王使①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②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③,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释】①使:派。②岁:一年的收成,年景。③说:同“悦”。
    4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池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B.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兵器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地域
    D.委而去之 委:放弃
    48.把【甲】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9.【甲】文开篇用两个“不如”强调了“①_____”是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后借讨论战争论述推行②____________的重要性。
    50.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和【乙】文都阐释了①__________的治国理想,但语言风格不同。【甲】文大量使用②_________与③________句式,气势非凡;【乙】文则大量运用④______句式,语气强硬,不容置辩。
    【答案】47.C 48.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49.人和 仁政 50. 以民为本 排比 对偶 问(答“反问”亦可)
    【解析】4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C.句意: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域:管辖、限制;
    故选C。
    4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
    寡:少;之至:到达极点;畔:通“叛”,背叛;顺:归顺,服从。
    4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知,开篇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是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结合“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内容可知,作者借讨论战争论述推行仁政的重要性。可据此作答。
    50.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文言文要点的提取和写法的把握。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两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根据【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和【乙】“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等内容可知,两文阐释的治国理想可概括为“以民为本”。“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为对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为排比。“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都运用问句。可据此作答。
    【参考译文】
    【乙】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书信,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可以吧?百姓安乐吗?你们大王无恙吧?”使者有点不高兴,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百姓的状况,这有点先卑后尊吧?”赵威后回答说:“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年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岂有舍本问末的道理?”
    (2022秋·河南平顶山·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晚世之兵,君虽无道,莫不设渠①,傅堞②而守,攻者非以禁暴除害也,欲以侵地广壤也。是故伏尸流血,相支以日③,而霸王之功不世出者,自为之故也。夫为地战者,不能成其王;为身战者,不能立其功。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众之所助,虽弱必强;众之所去,虽大必亡。兵失道而弱,得道而强;将失道而抽,得道而工;国得道而存,失道而亡。
    (选自《淮南子·兵略训》,有删改)
    【注释】①渠,指护城河。②傅堞:依靠城墙。③相支以日:指旷日持久。
    5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5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53.你对(一)文中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如何理解的?
    54.文本(二)传达的思想与文本(一)中哪种思想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51.(1)指能够实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2)同“叛”,背叛。 52.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5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说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时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由此可知,虽说“天时”“地利”“人和”是成功的三大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人和”,“人和”的基本前提便是有一个好的君王,一个施行仁政的君王必定会得到民心,得到民心便可以实现“人和”。 54.与文本(一)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相似。文本(一)中,孟子认为国君应该施行仁政,这样才能得到臣子和人民的拥护。文本(二)中,作者认为军队将领和国君都应该施行仁政,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帮助。
    【解析】5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道:指能够实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2)句意: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
    5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句的重点词有: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以:凭借,靠;封疆:疆界、边境;固:使巩固;国:国防;山溪:山河;险:险要的地理环境;威:震慑;以:凭借,依靠之意;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53.本题考查关键句子的理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意思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天时”“地利”“人和”是成功的三大因素,但最重要的、最能促进战斗胜利的是“人和。有利的气候条件、有优势的地理形势都比不上作战时的人心团结、众志成城。而“人和”并不是随意就可以达到的,前提是有一个“仁君”,施行仁政,得到民心,民心所向,就能所向披靡,实现“人和”。
    54.本题考查文言文本的比较阅读。
    本题要简要分析文本(二)传达的思想与文本(一)中哪种思想有相似之处。据文本(二)“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众之所助,虽弱必强;众之所去,虽大必亡。兵失道而弱,得道而强;将失道而抽,得道而工;国得道而存,失道而亡”可知,作者认为军队将领和国君都应该施行仁政,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帮助,国家才能统治长久。而据文本(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可知,孟子认为国君应该施行仁政,这样才能得到臣子和人民的拥护,国家才能稳固。故文本(二)传达的思想与文本(一)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有相似之处。
    【参考译文】
    (二)后世用兵打仗,某国国君尽管无道,但民众还是开挖壕沟,依靠城墙来防守,为什么这样呢?这是因为来进攻的部队不是为了铲除无道废除暴君的,而是借除暴安良的名义来侵占该国的土地以扩大自己的领土。因此仗打得尸横血流、旷日持久,但是能称王称霸平天下的事业还是不能在世上出现,这是因为战争只是为了少数人利益的缘故。为了扩张领地而发起的战争是不能实现称王平天下的目标的;同样,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发起的战争是不能建立丰功伟绩的。发起战争是为人民的,人民就会帮助他;兴起战争是为自己的,人民就会抛弃他。得到民众的支持,尽管弱小也必定会强大;被民众唾弃,即使强大也必定会灭亡。军队失去了道就会衰弱,军队得到了道就会强大;部队将领失去了道就会变得笨拙,得到了道就会变得灵巧;国家得到了道就能长存,国家失去了道就会衰败。
    相关试卷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题12 活板(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题12 活板(含解析),共34页。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题11 卖油翁(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题11 卖油翁(含解析),共33页。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题09 爱莲说(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题09 爱莲说(含解析),共34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题1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含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