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讲通练透】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重难点专项突破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重难点专项 专题39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重难点专项 专题39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文件包含专题39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教师版docx、专题39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6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一轮生物复习策略
1、落实考点。
一轮复习时要在熟读课本、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后,要找出重点和疑点;通过结合复习资料,筛选出难点和考点,有针对地重点复习。这就需要在掌握重点知识的同时,要善于进行知识迁移和运用,提高分析归纳的能力。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高三生物的考试并不仅仅是考概念,学会知识的迁移非常重要,并要灵活运用课本上的知识。
不过特别强调了从图表、图形提取信息的能力。历年高考试题,图表题都占有比较大的比例。那些图表题虽不是教材中的原图,但它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是对教材内容和图表的变换、深化、拓展,使之成了考查学生读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图文转换能力的有效途径。
3、一轮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重点“攻坚”,突出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这部分知识通常都是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做题时容易出错的地方。分析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重点其实就是可拉开距离的重要知识点。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一点对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很重要。尤其是对于错题。错题整理不是把错题抄一遍。也不是所有的错题都需要整理。
专题39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2)联系
①激素能直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
②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体温调节
(1)人体的产热和散热
①人体热量来源于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
②人体的散热主要是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
(2)体温调节的结构
名称
位置
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
体温感觉中枢
大脑皮层
温度感受器
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
(3)体温的调节过程
① 体温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②寒冷条件下参与产热的激素有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前者的分泌是由下丘脑的传出神经调节的,后者的分泌是由下丘脑和垂体分级调节的,两种激素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③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是下丘脑,产生冷热感觉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3.水盐平衡的调节
(1)抗利尿激素
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储藏于垂体中,在适宜刺激的作用下,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2)调节过程
解题技巧
1、体温调节中的四点提醒
(1)高温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方式主要是神经调节,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
(2)发高烧时,人体的产热不一定大于散热,除非病人的体温在继续升高,如果温度保持不变,则产热就等于散热。
(3)寒冷环境中比炎热环境中散热更快、更多。寒冷环境中机体代谢旺盛,产热也增加,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4)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温度感受器是感受温度变化速率的“感觉神经末梢”,它不仅分布在皮肤中,还广泛分布在黏膜及内脏器官中。
2、血浆渗透压、抗利尿激素含量和尿量的关系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二者呈正相关;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二者呈负相关。
一、单选题
1.与激素调节相比,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
①反应较缓慢 ②反应迅速 ③作用范围较广泛④作用范围较准确 ⑤作用时间短暂 ⑥作用时间比较长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答案】C
【分析】
神经调节的特点: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一个反射活动需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和适宜的刺激。所以神经调节反应迅速、作用时间较短,作用范围较准确。
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因为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出来进入到内环境,经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与特定靶器官或细胞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作用。所以激素调节需要的时间长、反应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
【详解】
由上述分析可知,与激素调节相比,神经调节的特点是②反应迅速④作用范围较准确 ⑤作用时间短暂,C正确。
故选C。
2.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速度比激素调节的速度( )
A.较快 B.较慢
C.相等 D.不确定
【答案】A
【分析】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随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比较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详解】
根据分析可以看出,神经调节不需要经过漫长的体液运输,通过神经元之间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化可以快速完成调节过程,所以神经调节的速度较快,A正确。
故选A。
3.脑、肺等部位的恶性肿瘤经常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尿量大减且高度浓缩、体内水驻留、出现神经调节障碍现象等。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垂体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
B.患者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C.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D.患者的临床表现说明神经调节受体液调节的影响
【答案】A
【分析】
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从而使尿量减少。
【详解】
A、下丘脑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A错误;
B、患者尿量大减且高度浓缩,说明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B正确;
C、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C正确;
D、患者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出现神经调节障碍现象,说明神经调节受体液调节的影响,D正确。
故选A。
4.辣椒中含有的辣椒素会使人产生全身发热、大量出汗的现象,与炎热环境下的身体特征相似,此时对人体生理变化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此时人体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产热增加,散热减少
B.此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体内新陈代谢产热增加
C.此时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D.此时产热比散热多,体温将逐渐升高
【答案】B
【分析】
炎热环境下体温调节过程: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
A、此时人体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散热增加,A错误;
B、吃辣椒后,辣椒素会使人产生全身发热,而人体热量的来源是有机物的氧化分解,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B正确;
C、大量出汗,会丢失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使尿量减少,C错误;
D、时产热和散热都增多,体温维持稳定,D错误。
故选B。
5.炎热的环境下,野外工作人员的体内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 )
A.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 B.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升高
C.肝糖原的分解速率加快 D.皮肤汗腺分泌增强,汗液增多
【答案】B
【分析】
炎热环境中,人体通过排汗增加散热,减少产热来维持正常体温,此时水分丢失较多,抗利尿激素分泌会增加以维持水分平衡,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
A、炎热的环境下,野外工作人员排汗增加,水分散失过多,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以促进水分的重吸收维持水分平衡,A正确;
B、此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也,体温维持稳定,B错误;
C、野外工作人员的能量消耗大,肝糖原分解加快,C正确;
D、此时皮肤汗腺分泌增强,汗液增多以增加散热,D正确。
故选B。
6.小明参加自行车骑行比赛,在骑行l小时后,他喝下550mL矿泉水。下列关于小明喝水后的生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程度降低②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③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量减少④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提高⑤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减少⑥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A.两项 B.三项 C.四项 D.五项
【答案】B
【分析】
当人体大量失水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饮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详解】
①饮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程度降低,①正确;
②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②错误;
③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减少,③正确;
④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④错误;
⑤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减少,⑤正确;
⑥寒冷时,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饮水与此无直接关系,⑥错误。
故选B。
7.如图为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部分调节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结构A可以作为感受器,接受刺激
B.激素C是由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释放量有所增加
C.在下丘脑相应区域会形成渴觉
D.该情况有可能是因吃的食物过咸所致
【答案】C
【分析】
分析图可知,A是下丘脑,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B是垂体,C是抗利尿激素。当细胞外渗透压升高时,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下丘脑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垂体后叶释放更多的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肾集合管使水分重吸收加强,最终使尿量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详解】
A、结构A下丘脑可以作为感受器,接受刺激,A正确;
B、激素C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且当胞外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释放量会增加,B正确;
C、渴觉在大脑皮层产生,C错误;
D、食物过咸,会使细胞外渗透压升高发生图示过程,D正确。
故选C。
8.下列关于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寒冷时人体可通过骨骼肌不自主地颤抖来增加产热
B.受寒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这是一个非条件反射
C.寒冷环境中,人体代谢增强、产热增多与多种激素分泌增多有关
D.寒冷环境中,人体只通过神经调节来维持体温恒定
【答案】D
【分析】
1、体温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感受温度变化的神经末梢,广泛分布于皮肤、黏膜及内脏器官中。
2、在寒冷环境中,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支配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使代谢加强,产热增多,这属于神经—体液调节;另外,下丘脑还可通过有关神经调节使骨骼肌战栗、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等,这属于神经调节,故在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详解】
A、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寒冷刺激了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分析、综合,再使有关神经兴奋,进而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来增加产热,A正确;
B、受寒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不经过大脑皮层,这是非条件反射,B正确;
C、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进肾上腺和甲状腺分泌激素增多,增加人体代谢,使产热增多,C正确;
D、寒冷环境中,人体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共同来维持体温恒定,D错误。
故选D。
9.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寒冷环境中,由于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所以体温不会降低
B.剧烈运动过程中,汗液的大量分泌是为了增加散热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C.从30℃到0℃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条件反射
D.刚从温暖的室内到室外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是由大脑皮层调节的
【答案】B
【分析】
体温调节过程:在寒冷环境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机体通过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骨骼肌和立毛肌收缩,增加产热量,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多,增强细胞代谢等过程维持体温恒定;
在炎热环境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机体通过皮肤血管舒张、增加血流量和汗腺分泌增强,来增加散热,维持体温恒定。
【详解】
A、在寒冷环境中,由于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体温维持相对稳定,A错误;
B、散热的主要途径是皮肤血管的散热和汗液的蒸发,剧烈运动过程中,汗液的大量分泌是为了增加散热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B正确;
C、从30℃到0℃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中枢在下丘脑,这属于非条件反射,C错误;
D、刚从温暖的室内到室外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不是由大脑皮层调节的,是由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D错误。
故选B。
10.冬天洗凉水澡时,下列不会出现的生理反应是( )
A.毛细血管开始舒张 B.开始洗澡时散热增加
C.骨骼肌不自主颤栗 D.肝脏和肌肉的产热增加
【答案】A
【分析】
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
A、冬天洗凉水澡时,由于寒冷刺激,毛细血管开始收缩,以减少散热,A错误;
B、温度降低,开始洗澡时散热增加,B正确;
C、为增加产热,骨骼肌不自主颤栗,C正确;
D、由于散热增加,机体为使体温恒定,会导致肝脏和肌肉的产热增加,D正确。
故选A。
11.人在饥饿时或遇到寒冷刺激,机体会进行一系列稳态调节活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参与这一系列稳态调节的只有下丘脑、甲状腺、胰岛,属于体液调节
B.饥饿时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升高属于体液调节,肾上腺素使血糖升高属于神经调节
C.寒冷直接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了立毛肌收缩,会出现全身颤抖
D.为了减少散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人体会表现出面色苍白
【答案】D
【分析】
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3) 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
A、人在饥饿或遇到寒冷刺激时,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进行体温和血糖调节,参与这一稳态调节的有大脑皮层(产生饥饿感或冷觉)、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以及通过传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胰腺(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等器官,A错误;
B、饥饿时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升高属于体液调节,肾上腺素使血糖升高属于体液调节,但是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是神经调节,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既可通过神经调节,也可通过体液调节,B错误;
C、寒冷直接刺激皮肤上的冷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感受到刺激,传递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了立毛肌收缩,会出现全身颤抖,C错误;
D、为了减少散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人体会表现出面色苍白,D正确。
故选D。
12.内环境的pH调节方式属于(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免疫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答案】B
【分析】
1、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2、体液调节是指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详解】
内环境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是体液中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属于体液调节,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3.体温的“调定点学说”认为,人的正常体温调定点为37℃。当体温超过或低于37℃时体温调定点进行调整,将机体体温调至37℃。如病毒感染时,人的体温调定点可能升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夏天中午当人进入15℃的空调房时,其产热量仍等于散热量
B.若某人体温调定点变为40℃,当其高烧至39℃时仍会觉得冷
C.感受寒冷刺激的是冷觉感受器,此时的效应器有皮肤血管、骨骼肌、肾上腺及支配它们的神经纤维
D.人寒冷时打寒颤,这一反射的效应器为骨骼肌,而神经中枢应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和垂体
【答案】D
【分析】
人体体温平衡的实质是产热量和散热量的相对平衡。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维持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
【详解】
A、夏天中午当人进入15℃的空调房时,受到冷刺激,其产热量增加,但仍等于散热量,所以体温相对稳定,A正确;
B、若某人体温调定点变为40℃,当其高烧至39℃时,仍低于体温调定点,所以仍会觉得冷,B正确;
C、感受寒冷刺激的是冷觉感受器,此时下丘脑可通过神经调节皮肤血管、骨骼肌、肾上腺生理活动,促进产热,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C正确;
D、人寒冷时打寒颤,这一反射的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骨骼肌,而神经中枢是下丘脑,D错误。
故选D。
14.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影响人体的生理状态,在高度紧张,焦虑、恐惧等情况下,肾上腺素等激素的含量会上升。此时,呼吸频率加快、心跳加速。有关该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该过程只有神经调节
B.该过程只有体液调节
C.该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D.在紧张、焦虑、恐惧等情况下,体内肾上腺素的含量很高
【答案】C
【分析】
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如缺碘),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详解】
ABC、由题意可知,高度紧张,焦虑、恐惧等情况下涉及到神经调节。肾上腺素等激素的含量会上升,此时呼吸频率加快、心跳加速可知涉及到激素调节,其中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所以该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AB错误,C正确;
D、激素是体内含有的微量高效性的物质,所以在紧张、焦虑、恐惧等情况下,体内肾上腺素的含量也不会很高,D错误。
故选C。
15.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B.体温受到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
C.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
D.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
【答案】D
【分析】
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进行的调节。
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叫激素调节。
【详解】
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
B、如寒冷时,骨骼肌战栗属于神经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使代谢速率增大属于体液调节,B正确;
C、饮水不足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会引起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C正确;
D、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D错误。
故选D。
16.人体内有些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的调控,常见的有下列两种途径: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经由途径1分泌的激素都可使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B.经由途径2分泌的激素都不存在反馈调节
C.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方式不同于途径1、2
D.途径1分泌的激素与途径2分泌的激素只存在拮抗关系
【答案】C
【分析】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这就是所谓的分级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又反过来作用于垂体和下丘脑,抑制它们产生更多的相应的激素。
【详解】
A、经由途径1分泌的激素不全都是蛋白质,不一定都可使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如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的衍生物,A错误;
B、.经由途径2分泌的激素可存在反馈调节,血糖调节涉及的激素存在反馈调节,B错误;
C、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运输到垂体储存,故抗利尿激素分泌方式不同于途径1、2 ,C正确;
D、途径1分泌的激素与途径2分泌的激素可能存在拮抗关系 ,也可能存在协同关系,D错误。
故选C。
17.下图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主要方式。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传递迅速
B.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存在反馈调节
C.体温调节可能涉及①②③三种传递方式
D.方式③的信息传递不通过体液
【答案】D
【分析】
分析图示,图中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主要方式。方式①是人体内的内分泌腺分泌激素进行信息传递;方式②是下丘脑-垂体分泌激素进行信息传递;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传递速度慢,存在反馈调节。方式③是神经调节,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
【详解】
A、方式①和②属于激素调节,传递的途径是体液,传输速度缓慢,方式③属于神经调节,传递迅速,A正确;
B、方式①②属于激素调节,传递的途径是体液,激素的含量能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是通过反馈调节来维持的,B正确;
C、体温调节涉及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①和②属于体液调节,③属于神经调节,C正确;
D、方式③神经调节的信息传递通过体液,如神经递质的要释放到组织液中起作用,D错误。
故选D。
18.胰岛素抵抗是胰岛素与受体结合率降低,使得机体胰岛素分泌增加;瘦素是一种由肥胖基因编码的对机体有调节作用的非糖基化蛋白类物质。吸烟减轻体重的机制如图所示(图中的“↑”“+”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中的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迅速且作用精准
B.尼古丁的作用结果之一是胰岛A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
C.图示中的瘦素是由脂肪组织分泌的激素
D.据图推测,戒烟者戒烟后一段时间内体重可能增加
【答案】B
【分析】
据图分析,尼古丁会导致内脏脂肪积累,使胰岛素与受体结合率降低;尼古丁会促进肾上腺素分泌,导致脂肪组织氧化供能增加导致体重减轻,促进脂肪组织分泌瘦素作用于脑,也可以直接作用于脑,使大脑产生饱腹感,食欲下降;增加脂肪组织的氧化供能;吸烟行为代替进食可减少食物摄入量导致体重减轻。
【详解】
A、图示中尼古丁可作用于脑,使人体增加饱腹感、降低食欲,也可以提高肾上腺素和胰岛素水平,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而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持续时间长、范围广,A正确;
B、胰岛素抵抗是胰岛素与受体结合率降低,尼古丁增加胰岛素抵抗后机体通过调节增加胰岛素分泌来降血糖,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A细胞分泌的是胰高血糖素,B错误;
C、瘦素是一种非糖基化蛋白类激素,由肥胖基因编码,主要由脂肪细胞分泌,C正确;
D、图示中关于吸烟减轻体重的机制有多种途径,例如吸烟行为可以替代进食,增加饱腹感,降低食欲,尼古丁能使脂肪组织增加氧化分解等,上述途径最终都使体重减轻,所以可推测戒烟者戒烟后一段时间内体重可能增加,D正确。
故选B。
19.在受到食物刺激后,人体胃酸分泌有两条调节途径:途径1是胃黏膜壁细胞在迷走神经的直接刺激下分泌胃酸;途径2是迷走神经等神经细胞刺激幽门黏膜G细胞,幽门黏膜G细胞再分泌一种激素-胃泌素,胃黏膜壁细胞在胃泌素的调节下分泌胃酸。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食物刺激才能让胃酸分泌,胃酸分泌属于条件反射
B.通过途径2促进胃酸分泌是神经-体液调节
C.迷走神经细胞和胃黏膜壁细胞之间存在突触间隙
D.胃泌素在完成调节胃黏膜壁细胞后,会立即灭活
【答案】A
【分析】
1、胃酸分泌调节的过程,有途径1神经调节(只有迷走神经的直接刺激),途径2神经-体液调节(迷走神经和胃泌素均参与)两种调节方式。
2、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系统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功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包括五个基本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3、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前者为在生活过程中训练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而后者为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
4、神经-体液调节是指有些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和体液共同作用,在整个过程中双方都参与调节。
【详解】
A、食物刺激才能让胃酸分泌,胃酸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原因是这个反射是先天就有的,A错误;
B、通过途径2促进胃酸分泌有迷走神经参与,也有胃泌素参与,因此途径2是神经一体液调节,B正确;
C、迷走神经细胞可直接刺激胃粘膜壁细胞分泌胃液,所以类似于神经肌肉之间的突触,迷走神经和胃黏膜壁细胞之间存在突触间隙,C正确;
D、胃泌素在完成刺激胃黏膜壁细胞后,会立失活,D正确。
故选A。
20.植物性神经系统通常是指支配内脏器官的传出神经,分布于人体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等部位,调节机体的消化、呼吸、分泌、生长和繁殖等多种生理机能。植物性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的作用既相互拮抗又协调统一。交感神经的作用主要是保证人体在紧张、运动状态时的生理需要,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主要是维持安静、休息时的生理功能。据此推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闪身躲过一辆汽车后心跳加快,此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B.不少内分泌腺受神经系统的调节,此时神经调节可以看做体液调节的一个环节
C.人在恐惧时瞳孔放大,主要是由交感神经支配;安静后瞳孔缩小,主要是由副交感神经支配
D.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会影响消化,原因可能是运动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腺分泌功能下降
【答案】B
【分析】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详解】
A、闪身躲过一辆汽车后心跳加快此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增多,A正确;
B、不少内分泌腺受神经系统的调节,此时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B错误;
C、在恐惧害怕时瞳孔放大是因为交感神经兴奋支配瞳孔开大肌收缩,关静后瞳孔缩小是因为副交感神经支配瞳孔括约肌收缩,C正确;
D、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会影响消化原因可能是运动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腺分泌功能下降,D正确。
故选B。
21.人是恒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随外界温度变化来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假如正常个体处于0℃的环境中,产热为a1,散热为b1;处于30℃的环境中,产热为a2,散热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体温调节主要是依靠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来完成的
B.同30℃环境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因此a1>a2,b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重难点专项 专题57 酶的应用,文件包含专题57酶的应用教师版docx、专题57酶的应用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重难点专项 专题47 群落,文件包含专题47群落教师版docx、专题47群落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重难点专项 专题37 血糖调节,文件包含专题37血糖调节教师版docx、专题37血糖调节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