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中生物高考解密20 种群和群落(分层训练)(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中生物高考解密20 种群和群落(分层训练)(解析版)第1页
    高中生物高考解密20 种群和群落(分层训练)(解析版)第2页
    高中生物高考解密20 种群和群落(分层训练)(解析版)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生物高考解密20 种群和群落(分层训练)(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解密20 种群和群落(分层训练)(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群落的结构及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解密20 种群和群落
    A组 考点专练
    考向一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2020·江苏南通市·启东中学高二月考)某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草鱼的种群密度时,网眼太大常使调查值偏大
    B.T3时草鱼的种群密度约为T5时对应种群密度的一半
    C.T5时增加饵料的投放,池塘草鱼的环境容纳量会有所增大
    D.无论T2之前数据如何,T2~T3和T3~T5时间段内种群数量都是逐渐上升
    【答案】A
    【分析】
    S型曲线中,K值时对应的种群的增长速率是0,K/2时增长速率最大。
    调查草鱼种群密度应该选用标志重捕法,若M表示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N表示该地区的鳙鱼种群的个体总数,n表示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m表示其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则有M:N=m:n。
    【详解】
    若调查的时候捕捉所用的渔网网眼过大,则会导致捕捉的个体数变小,即M、m、n都会变小,但是m:n比值基本不变,故计算出的N会偏小,A错误;T3时对应K/2,T5时对应K,B正确;T5时增加饵料,食物增多,环境容纳量会有所增大,C正确;T2~T3和T3~T5种群的增长速率均大于0,故种群密度会上升,D正确。故选A。
    2.(2020·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高中生物学实验常需测量和计数,下列操作可能导致实验结果估测值偏小的是
    A.对研磨后的苹果匀浆进行过滤检测可溶性还原糖含量
    B.在蒲公英生长密集处取样调查其在样地中的种群密度
    C.被标记鲤鱼投放入池塘后立即重捕并计算鲤鱼的数量
    D.从静止的上清液处取样估测培养液中草履虫种群数量
    【答案】C
    【解析】
    对研磨后的苹果匀浆进行过滤,不会影响可溶性还原糖含量的检测,A错误。在蒲公英生长密集处取样调查其在样地中的种群密度,会使结果偏大,B错误。被标记鲤鱼投放入池塘后立即重捕,会使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增加,从而使鲤鱼的数量偏小,C正确。草履虫的呼吸需要氧气,故草履虫都集中在静止的上清液,因此从静止的上清液处取样估测培养液中草履虫种群数量,会使估测值偏大,D错误。
    3.(2019·江西新余四中高三月考)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酵母菌种群数量的估算可采用抽样检测法,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B.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C.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D.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答案】D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种群数量的估算方法,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研究方法,能量流动,生物多样性价值等知识。
    【详解】
    酵母菌种群数量的估算可采用抽样检测法,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研究方法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A错误;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以氧化分解的形式散失,粪便中的化学元素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B错误;物质是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C错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D正确;正确的选D。
    4.(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密林熊蜂直接在角蒿花的花筒上打洞,盗取其中的花蜜(盗蜜),花筒上虽留下小孔,被盗蜜的花仍会开花,但影响结实率。密林熊蜂偏爱从较大、较高的花盗蜜,其身体不会接触到花的柱头。据此作出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密林熊蜂的盗蜜频率
    B.该盗蜜行为可能会影响角蒿的种群密度
    C.密林熊蜂不会为角蒿传粉,因此不影响角蒿的进化
    D.密林熊蜂与正常传粉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答案】C
    【分析】
    以密林熊蜂的盗蜜现象为素材,考查种群密度调查、种间关系、和生物进化的有关知识,重点考查了从题干获取有效信息,并利用信息解答的能力。
    【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可以通过调查花筒上的盗洞的数量调查密林熊蜂的盗蜜频率,因此可以用样方法, A正确。
    盗蜜行为影响结实率,影响角蒿花子代数量,可能会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
    密林熊蜂影响结实率,进而影响被盗蜜的某基因型植株子代数量,改变种群中某基因型个体的占比,进而影响基因频率,所以会影响进化, C错误。
    熊蜂和正常传粉者均采蜜,所以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D正确
    5.(2018·安徽马鞍山市·高三三模)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溶液是否被蛋白酶完全水解
    B.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是通过菌落特征来判断细菌的类型
    C.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蓝绿色的色素带最宽,说明叶绿素a含量最高
    D.某陆生植物个体数量较少,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应随机取样并适当扩大样方面积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此不能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溶液是否被蛋白酶完全水解,A错误;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过程是:将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纯和鉴定,然后将提纯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通过观察菌落特征发现: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型细菌,B正确;叶绿素a呈现蓝绿色,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结果是蓝绿色的色素带最宽,说明叶绿素a含量最高,C正确;对于个体数量较少的某陆生植物,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并随机取样,D正确。

    考向二 群落的结构及种间关系
    6.(2020·全国高三课时练习)某研究小组研究不同程度下放牧和割草两种利用方式的地上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之间关系,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放牧草地有利于1、2年生植物的生长,在割草草地中,有利于豆科植物的生长
    B.随着割草强度的增加,草地的地上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都呈下降趋势
    C.放牧牲畜不会导致各种植物间的竞争关系发生改变
    D.放牧和割草影响地上植物的生长情况,从而改变草原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D
    【详解】
    A、据图甲与图乙可知,在放牧草地中,有利于1、2年生植物的生长;在割草草地中,有利于禾本科植物的生长,A错误;
    B、随着割草强度的增加,草地的地上生物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图中物种丰富度呈现增加趋势,B错误;
    C、低等、中等强度的放牧草地与割草草地比较发现,放牧草地中禾本科、和豆科植物明显减少,所以牲畜喜食禾本科和豆科植物。导致各种植物间的竞争关系发生改变,C错误;
    D、放牧和割草不仅影响地上植物的生长情况,也会影响土壤小动物和微生物的数量分布,从而改变草原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
    故选D
    7.(2020·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高二期中)如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其中I、II、III、IV、V代表不同生物类群,①②代表相关的生理过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I、II、III、IV、V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B.该生态系统通过捕食关系构成的联系是I→II→III→IV
    C.经过②过程释放的能量会重新经过①过程进入生物群落
    D.碳元素在I、II、III、IV、V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答案】C
    【分析】
    分析题图:I是生产者,II是初级消费者,III是次级消费者,IV是三级消费者,V是分解者,①是光合作用,②是各生物的呼吸作用。
    【详解】
    A. 由上分析可知,图中I是生产者,II、III、IV是消费者,V是分解者,共同构成生物群落,A正确;
    B. 分解者不参与构成捕食链,该生态系统构成捕食关系是I→II→III→IV,B正确;
    C. 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重复利用,C错误;
    D.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
    故选C。
    8.(2021·江西宜春市·高二期末)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生物学知识的论述。下列对我国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阐述错误的是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实际上体现了物种间的竞争关系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能反映出一条食物链:水稻→害虫→青蛙
    C.“螟蛉有子,蜾赢负之”体现了生物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D.“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
    【答案】C
    【分析】
    ①豆苗与杂草之间争夺阳光等资源,导致“草盛豆苗稀”的现象发生。②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的蛙声,仿佛在说着丰收年,因此“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诗句隐含了“青蛙捕食水稻害虫”的食物关系。③“螟蛉有子,蜾赢负之”出自《诗经·小雅·小宛》,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赢是一种寄生蜂;蜾赢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古人误认为蜾赢不产子,喂养螟蛉为子,因此用‘螟蛉’比喻义子。④“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求偶信号,可以在同种的雌雄个体间传递信息
    【详解】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杂草与豆苗间的竞争关系,A正确;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所隐含的一条食物链是:水稻→害虫→青蛙,B正确;
    C、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赢是一种寄生蜂;蜾赢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因此“螟蛉有子,蜾赢负之”体现了生物之间存在捕食关系,C错误;
    D、“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其中的“流萤”是指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而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求偶信号,以此与异性取得联系,所以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D正确。
    故选C。
    9.(2019·广东惠州市·高三一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丁图中 c点时鹿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
    B.乙图中在A期间,若对害虫喷施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
    C.丙图中若曲线Ⅰ表示某种群的出生率,曲线Ⅱ表示其死亡率,则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a点对应的时期
    D.甲图中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答案】A
    【解析】
    【分析】
    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模型假设: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假定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
    (亲代),而且每代的增长率(λ)都保持不变,且世代间不重叠,该种群后代中第t代的数量为Nt。

    (2)建立模型:Nt=N0λt
    (3)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没有最大值);增长率不变。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

    (2)特点:
    ①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
    ②种群增长率变化,种群数量由0→时,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为时,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由→K时,增长率不断降低;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为0。
    【详解】
    A、丁图中c点时鹿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A正确;
    B、乙图中的蜘蛛和害虫之间是捕食关系,在A期间,若对害虫喷施杀虫剂,蜘蛛因缺少食物而数量增加减慢或减少,B错误;
    C、丙图中若曲线Ⅰ表示某种群的出生率,曲线Ⅱ表示其死亡率,则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o点对应的时期,C错误;
    D、甲图中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弱到强再到弱,D错误。
    故选A。
    10.(2021·天水市第一中学高二期末)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B.鲢鱼和鳙鱼混合放养时为共生关系
    C.鲢鱼和鳙鱼、青鱼、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竞争关系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
    【答案】D
    【解析】
    由图可知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由图可知鲢鱼和鳙鱼混合放养时有共同的水层,所以是竞争关系,B错误。由图可知鲢鱼和鳙鱼、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有竞争关系,但鲢鱼和草鱼、青鱼间没有竞争关系,C错误。浮游动物是浮游植物的天敌,如果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会增加,鲢鱼的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D正确。

    考向三 群落的演替
    11.(2020·利川市第五中学高三月考)下列关于外来物种入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外来物种入侵会对当地群落的演替产生严重的影响
    B.淡水湖泊中出现的水华现象都是由外来物种入侵引起的
    C.水葫芦引入我国后对一些淡水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D.入侵植物进入适宜其生长的地区可影响当地物种的生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引入外来物种可能因为缺乏天敌,环境适宜而引起其数量疯长,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可能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提高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两面性。
    【详解】
    外来物种入侵,如水葫芦疯长,会对当地群落的演替产生严重的影响,A正确;淡水湖泊中出现的水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入,导致水体中氮磷含量过高引起,B错误;水葫芦引入我国后数量疯长,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入侵植物进入适宜其生长的地区可能呈J型增长,会影响当地物种的生存,D正确。故选B。
    12.(2020·延寿县第二中学高二期中)一个无人管理的小水塘会慢慢变小、变浅,成为一个小沼泽地,然后慢慢的变成一片灌木丛,下列关于该演替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演替过程中灌木因其在争夺阳光中占优势而取代前一群落成为优势种
    B.该演替过程中各种群的K值不一定都在上升
    C.加强水塘管理会使得群落演替的方向与自然演替的方向不同
    D.该群落最终一定能演替到森林阶段
    【答案】D
    【分析】
    1.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2.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4.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起始条件不同。
    5.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详解】
    A、该演替过程中灌木因其在争夺阳光中占优势而取代前一群落成为优势种,A正确;
    B、该演替过程中各种群的K值不一定都在上升,有的上升,有的下降,B正确;
    C、加强水塘管理会使得群落演替的方向与自然演替的方向不同,C正确;
    D、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如果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森林,或许只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D错误;
    因此选D。
    13.(2021·天水市第一中学高二期末)将一荒地改建成(复合种植的)果园后,该地的昆虫种类和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该群落也有垂直结构
    B.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对果树的产量没有影响
    D.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答案】C
    【分析】
    植物的垂直结构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另外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自然的演替速度和方向进行。
    【详解】
    A、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与灌木、草本等植物构成垂直结构,A正确;
    B、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正确;
    C、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能调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对果树的产量产生一定的影响,C错误;
    D、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D正确。
    故选C。
    14.(2021·建平县实验中学高二期末)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答案】A
    【分析】
    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植被彻底消失,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详解】
    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
    B、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若没有外力干扰,都可演替到森林阶段,B正确;
    C、初生演替要依次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C正确;
    D、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D正确。
    故选:A。
    15.(2020·江苏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高二月考)建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图坐标系中的曲线可表示生态学中相关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以下描述最准确的是( )

    A.1和2可分别表示某增长型种群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
    B.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2表示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2可以表示“J”型增长曲线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
    D.1可表示群落初生演替过程中丰富度随时间的变化
    【答案】D
    【分析】
    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是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和种群数量的变化,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详解】
    A、由图可知,曲线1和2可分别表示增长型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A错误;
    B、若X代表年龄,Y代表数量,曲线2中老年个体数明显多于幼年个体数,因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B错误;
    C、“J”型增长曲线增长率保持不变,C错误;
    D、群落初生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群落丰富度越来越复杂,到达生态系统稳定时,丰富度处于稳定,D正确。
    故选D。

    B组 专题综合练
    1.(2020·全国高三专题练习)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答案】D
    【分析】
    本题围绕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重点考查种群数量变化过程中种群密度的变化以及对该种群数量的影响,认真分析各个选项,就能解答。
    【详解】
    种群的S型增长条件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有限,因此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A正确;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导致个体之间的斗争加剧,因此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B正确;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密度大的,种内竞争较大,增长量相对较小,密度小的,种内竞争相对较小,增长量相对较大,导致产量最终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达到最大,个体之间的斗争最强,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也越强,D错误。
    2.(2020·内蒙古包头市·包钢一中高二期中)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h、10h、23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在培养到23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
    【答案】D
    【分析】
    分析曲线可知,更新培养基时间间隔越短,细菌甲的种群数量随培养时间延长数量越多。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3h(对应a曲线)时,种群增长为J型曲线,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10h(对应b曲线)时,种群增长类似于J型曲线,但增长速度较缓慢,而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对应c曲线)时,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
    【详解】
    细菌甲是异养生物,通过分解培养基中的有机物获得无机物,给自身提供养分,A正确;更换培养基,为细菌提供了新的营养物质并除去了代谢废物,因此,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正确;根据题图可知,在23h前,a组细菌甲的生长曲线呈现J型增长,说明a组培养基中资源和空间充足,C正确;由题图曲线可知,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在早期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错误。故选D。
    3.(2021·陕西渭南市·高二期末)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最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致最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
    B.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
    C.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
    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
    【答案】D
    【分析】
    已知L值=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即当L值等于1时,种群数量保持不变;L值大于1时,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L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详解】
    A.因两种群的起始数量未知,第一年末两种群的L值也不同,因此不能确定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A正确;
    B.第2年末甲种群的L值小于乙种群,若甲种群起始数量远多于乙种群,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可能小于甲,B正确;
    C.只要是L值大于1.0,种群的数量就在增加,据此分析图示可知,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C正确;
    D.这4年中,甲种群的L值均为1.5,即每年都是上一年的1.5倍,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D。
    4.(2020·河南鹤壁市·高二其他模拟)从种群和群落水平角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大的乔木在森林中均匀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B.稻田中的水稻植株高矮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分层现象
    C.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D.草原群落只具有垂直结构,不具有水平结构
    【答案】C
    【分析】
    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
    2、种群的空间特征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3、生物群落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草原群落在垂直方向也有分层现象,只是没有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明显。
    【详解】
    种群是指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高大的乔木不是同种生物,其分布不属于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A错误;群落的分层现象是指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稻只是一个种群,不能体现了群落的分层现象,同样,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B错误;C正确;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草原群落也不例外,D错误。
    5.(2020·娄底市春元中学高二期中)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答案】A
    【分析】
    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详解】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
    B、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高,说明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B正确;
    C、一些土壤小动物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增加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C正确;
    D、土壤小动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中,可以参与碳循环,D正确。
    故选A。
    二、综合题
    6.(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某果园中存在A、B两种果树害虫,果园中的鸟(C)可以捕食这两种害虫: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Y诱杀B可减轻B的危害。回答下列问题。
    (1)果园中包含害虫A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该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是_____________。
    (2)A和B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种间竞争通常是指_________________。
    (3)性引诱剂Y传递给害虫B的信息属于_________________。使用性引诱剂Y可以诱杀B的雄性个体,从而破坏B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导致_________________。降低,从而减轻B的危害
    【答案】(1)果树→A→C C (2)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现象 (3)化学信息 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
    【分析】
    食物链是由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许多条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即食物网。
    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寄生等。
    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
    【详解】
    (1)由题意可知,害虫A是果园害虫,故与果树之间为捕食关系,又因为鸟C与害虫是捕食关系,故包含害虫A的一条食物链为:果树→害虫A→鸟C。其中鸟C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2)竞争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的现象,如害虫A、B均以果树为食,二者之间为竞争关系。
    (3)性引诱剂Y是人工合成的,类似于害虫分泌的性引诱剂,即以虫治虫,属于生物防治,其传递给害虫的信息为化学信息。Y可以诱杀害虫B中的雄性个体,破坏B的性别比例,降低其出生率,进而降低B的种群密度,减轻其危害。
    7.(2020·全国高三课时练习)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畴。回答下列问题:
    (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生态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假定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3)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 (2)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 (3)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
    【解析】
    【分析】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的捕食和驱赶,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据此,以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捕食和驱赶)为切入点并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建立联系,结合题意,对相应问题进行解答。
    【详解】(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入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过程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都会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余下的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中,也有一部分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出来而不能输入到下一营养级,即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大部分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因此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
    (2)依题意可知:顶级肉食性动物的引入,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而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进而推知,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顶级肉食性动物对甲、乙的驱赶作用而引起的甲、乙的“恐惧”程度不同,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
    (3)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由题意中“恐惧生态学”的知识可推知,其可能的原因有:一是该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对野猪的直接捕食而导致野猪的个体数减少,二是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
    8.(2020·全国高三课时练习)某城市河流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经过治理后,河水又恢复了清澈。如图表示该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如图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食物网中,遗漏了一条能量流动途径,该条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所示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图1分析,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图2分析,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____________________(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7.6%。
    (5)经检测,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推测此农药含量最高的物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生态学角度解释,污染物排放导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水草→甲→丁 (2)丙和丁 捕食和竞争 (3)传递给丙、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4)大于 (5)丁 (6)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有限
    【分析】
    据图分析,图1中水草、藻类为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甲、乙为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丙、丁为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丁还可以为三级消费者,属于第四营养级。图2中水草、藻类固定的总能量为25000KJ/(m2.a),乙固定的能量为1900 KJ/(m2.a),丁固定的能量为275 KJ/(m2.a)。
    【详解】
    (1)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水鸟可以捕食3种鱼,则图1中缺少的食物链为:水草→甲→丁。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1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丙、丁;丁与丙都以乙为食,且丁以丙为食,因此丁与丙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3)图2中乙固定的能量除了流向丁和分解者外,还应该包括流向给丙和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
    (4)结合图1和图2分析,属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水草、藻类,固定的能量是25000KJ/(m2.a);属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是甲、乙,固定的能量应该多于1900 KJ/(m2.a),因此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应该大于1900÷25000,即大于7.6%。
    (5)根据题意分析,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因此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该农药的含量越高,即丁的农药含量最高。
    (6)由于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污染物排放容易导致水质恶化。
    三、实验题
    9.(2021·哈密市第十五中学高二期末)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_________型,且种群数量为_________时,种群增长最快。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1)S a/2 (2) 减小 不变 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有J型曲线和S型曲线,前者需要理想的条件,后者出现的原因是由环境阻力。
    【详解】
    (1)J型曲线中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没有峰值。S型曲线中,由于环境阻力(培养液有限、试管体积有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不变,该单细胞菌数量达到a不变,即为K值,故该种群的增长曲线为S型,种群数量为K/2即a/2时,增长速率最快;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2)若把上述单细胞菌接种到含5mL培养基的试管中,由于培养液减少,营养物质减少,故该菌的K值会出现下降。若该菌的接种量增大一倍,则会较快达到K值,但由于培养液量不变,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故K值不变。

    四、非选择题
    10.(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_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J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 捕食 (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解析】
    (1)理想环境条件下,种群呈J型增长。(2)药物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相关试卷

    高中生物高考解密24 酶的应用(分层训练)(解析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解密24 酶的应用(分层训练)(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高考解密24 酶的应用(分层训练)(解析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解密24 酶的应用(分层训练)(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高考解密20 种群和群落(分层训练)(原卷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解密20 种群和群落(分层训练)(原卷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群落的结构及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