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最新高考之高考语文真题研读与解析
专题09 句子表达效果真题-备战高考之高考语文真题研读与解析
展开
高考句子表达效果真题详尽解析今天练题不准,明天高考不稳 新高考新题型 专项突破对点专练 01【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那时,小镇上的人们和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一律到照相馆留影。而且,小镇只有一家照相馆。照相而入“馆”,①顺理成章 ,这样的场所不大不小,半家常、半神秘,不单规模、形制上端庄含蓄,其幽暗也给人一种② 难以言喻 的高贵感,牵动人心,令人神往。自上中学后,我曾和多位好友去照合影,进了这个面积不大的地方,交费、开票、整理衣服,就要坐到照相的凳子上了,大家经常会发出这样的问话:我脸洗得干净吗?眼睛亮吗?牙齿露出来好,还是不露出来好?我们男孩平时不大在意的问题,照相的时候会一下子冒出来。不过没关系,旁边总会有别的人提醒:你脸上粘了个东西,你头发乱了,你牙上有韭菜。那时,小镇上的孩子们不可能有什么照相的条件,只得依赖照相馆来存放我们的青春、温情、期待。照完相,我们会依然惦记着这件事,甚至兴奋得晚上睡不着,③ 迫不及待 地想看到照片上的自己,等待在取相单上所标的“某月某日下午三点”或“某月某日上午十点半”那个时刻看到照片。在我的记忆中,取相片这件事从来没有出现过忘记或滞后的情况。照片即将从简陋的纸袋里抽出来的那一刻,我们经常心脏狂跳不止。 ★★18.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但第一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你”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回答这道题目,一定要深入阅读原文,贴身近入具体场景,感受当时的氛围,体验人物的心情。两处画线句子都是现场人物的问话,极具现场画面感。在那个经济落后的年代,照一第照片,看到自己的真实形象,是许多人特别是年青人所期待的,期待与兴奋,甚至有些许紧张,是大家共同的心理。现在的年青人,肯定不会有这种情感体验,但是60后、70后一定记忆犹新。画线句子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二人称“你”之分,一个是“我”向别人问,一个是别人回答。那么,问题来了,第一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你”再三出现,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记得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一文中曾经有这样一句话: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咬文嚼字》文中的很多这方面的句子表达效果例子: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对词语的推敲,就是对感情的锤炼。回答这道题根本就不存在套路,实打实的文字推敲与情感体验,需要考生的阅读理解,可以说是一道考验“情商”的题目。 第一处是照相人唯恐自己照出来不好看,因此着急地询问同伴,一连串问题只用一个“我”字能够突出这种急迫而又兴奋忐忑的心情;而第二处是朋友间的互相提醒,这些观察到的问题,如“脸上粘了个东西”“头发乱了”“牙上有韭菜”并非是一下子都看出来的,有可能间隔了一点时间;或者这些提醒并不是一个人发出的,因此连用三个“你”。这样写表现出大家一起去照合影的紧张而又兴奋、热闹情景,也写出当时友爱、互助的美好氛围。【参考答案】第一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表明说话人语速极快,情绪急迫,表明照相时的紧张、兴奋,唯恐自己照的不好看;第二处主语“你”再三出现,形象地展现出跟朋友照相时大家互相帮对方检查,期望留下美好形象的友爱、互助的美好氛围。【总结】虽然是句子表达效果分析,但与考前常练的“原句VS改句”效果分析题有很大不同。一句“我”只出现一次,一句“你”连着出现三次,考生要结合具体语境、进入原文情境,贴着情境中有的人物内心走,感受当时的场景和人物的心情,才能解读出这样写的原因。题目反套路,考察的是学生对文段内容的阅读理解程度,是真正的能力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日,眼科门诊一连来了几名特殊患者,都是晚上熬夜看手机,第二天早上看不见东西了,这种疾病被称为“眼中风”。“中风”一词原指脑中风,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近几年被引入眼科。临床上,眼科医生把视网膜动脉阻塞这类缺血性眼病和视网膜静脉阻塞这类出血性眼病统称为“眼中风”。“眼中风”是眼科临床急症之一,不及时治疗会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害。① 视网膜动脉阻塞有三种 。第一种是中央动脉阻塞,会造成患者视力丧失,甚至永久失明。第二种是分支动脉阻塞,视力下降程度不像第一种那么严重,多表现为视野缺损。第三种是睫状动脉阻塞,②视力下降程度相对较轻微 ,经过治疗可能得到一定程度恢复。视网膜动脉阻塞时,③视网膜缺血时间越久 ,对视功能危害越大。缺血超过90分钟,视网膜光感受器组织损害不可逆;缺血超过4小时,视网膜就会出现萎缩,即使恢复了血供,视力也很难恢复,因此患者最好能在2小时内、最迟不超过4小时内接受治疗,并尽可能保住自己的视力。视网膜静脉阻塞主要表现为眼底出血,并由此导致视物模糊变形、视野缺损或注视点黑影等,不及时治疗也会导致严重后果。 ★★ 20. “眼中风”因和脑血管疾病“中风”有诸多相似而得名。与此类似,“打笔仗”源自“打仗”。请简述“打笔仗”的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句子中重要词语运用的能力。题目形式灵活,反套路明显。深度阅读理解文段的实质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条件。材料:“中风”一词原指脑中风,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近几年被引入眼科。这里的“缺血性和出血性”,就指出了脑中风的主要特点。医学上来说,中风是一种常见病,中风也叫脑卒中,是一个急性脑血管病,可以是出血性的脑血管病,也可以是缺血性的脑血管病,导致大脑功能严重受损。“眼中风”与“脑中风”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与大脑血管或视网膜缺血或出血有关。注意“脑中风”向“眼中风”这里的迁移,有一个核心概念——中风。中风的含义就是“缺血性和出血性”。脑部缺血性和出血叫脑中风,眼部视网膜“缺血性和出血性”,所以就由“脑中风”这一概念迁移出“眼中风”。理解了文段内容后,再来解决新的问题:与此类似,“打笔仗”源自“打仗”。请简述“打笔仗”的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注意答题扣两点,一是含义,一是得名的缘由。题目属于题外考题内,运用题内材料的观点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回答这一题目,还是要知识迁移。中风:脑中风→→→眼中风仗:“打仗”→→→“打笔仗”就像先理解“中风”含义(本质特征),再来解读“脑中风、眼中风”的得名缘由(相似性)一样,我们得先理解“(打)仗”含义(本质特征),再来解读“打仗、打笔仗”的得名缘由,解读其相似之处。“打仗”是指正在对立面的两方或几方拿着武器互相攻击,目的是战胜对方。“打笔仗”,就是以笔为武器,相互讨伐,就是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以笔为武器进行论辩,目的是说服对方。二者的相似点在于:进行“打仗”或“打笔仗”的双方或多方观点、立场不同,甚至对立;双方都用武器攻击对方;目的是战胜对手。 20. (1)含义:“打笔仗”就是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以笔为武器进行论辩。(2)得名缘由:“打笔仗”与“打仗”有相似之处,都是观点或立场对立的双方或多方,以战胜对方为目的,凭借武器互相攻击。【总结】这道题目很有意思,非常灵活。可以说,考生以前是绝对没有练过的,但是又可以答得上来的,难度不高。题目设计的理念,还是“情境化问题”,就是以题目给出的观点、态度、主张,以此为依据,来解决新的问题。“眼中风”是文段内容,以“眼中风”为依据,来解决“打笔仗”概念内含理解这一新问题。面对没有出现过的新题,答题时要冷静,先要审题,题目有两问,一是含义,一是缘由。题目代表了新高考改革大方向,题目反套路,注重情境化解决实际问题,重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是能力题。这一题目出现在全国乙卷,适用于未实行新高考的省份,但是乙卷适用省份庞大,有河南等12个省份,作为新高考过渡,题目具有引领作用。 02【2022年高考新高考Ⅰ卷】(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科学家栾恩杰当年高考时报考的是电机系,因为服从国家安排改学自动控制,从此与国防和航天事业有了 ① 不解之缘 20世纪60年代,栾恩杰到第七机械工业部工作后参与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我国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潜地导弹作为秘密武器,在欧美国家是 ② 秘而不宣(或守口如瓶,秘而不露) 的国防项目,鲜有资料可供借鉴,在没有国外技术援助、自身又缺乏技术力量的情况下,整个团队按照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的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这三步被称为“台、简、艇”,但每一步都失败过。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 ③ 屡见不鲜(或司空见惯) 的。奕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奕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解析】本题考查句子修辞表达效果的能力。题目明确设问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要求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这种题型平时进行过大量训练。不管文句是什么,也不论题目如何问,回答语用修辞考点主观题离不开三点:一是明确指出修辞用法是什么(修辞名称),二是解读修辞手法有什么(内容解读),三是分析修辞手法效果(效果分析)。(1)设问。“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先问后答,下文以三个意味着来具体作答。设问的效果,引发人们对失败内涵的追问与思考,产生一种阅读期待,强化了表达意味,并使前后衔接紧密自然。(2)排比,【思路】排比+排比解读(三个分句内容)+表达效果(增气势+广文义)【文本理解重点】①三个分句所展示的内容②句式上的气势表达效果和内容上的表达效果(形式+内容) 后面的三句话构成的排比句,依次从“付出辛劳,工作更艰巨,在航天世界中的位置变化”, 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论述了“失败”的内涵。内容丰富,情感加浓,富有气势,程度加深,强调各种失败虽然给航天领域的研发带来的危害损失巨大,反衬出奕恩杰科研决心之坚定。【参考答案】(1)设问。“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先问后答,下文以三个意味着来具体作答。设问的效果,引发人们对失败内涵的追问与思考,产生一种阅读期待,强化了表达意味,并使前后衔接紧密自然。(2)排比。三个“意味着……”构成的排比句,依次从“付出辛劳,工作更艰巨,在航天世界中的位置变化”, 论述了“失败”的内涵。内容丰富,层层推进,富有气势,强调各种失败虽然给航天领域的研发带来的危害损失巨大,反衬出奕恩杰科研决心之坚定。(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 ①主要看体质指数 。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18.5~23.9,如果低于18.5,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23.9,就可以考虑减肥了。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 ②还会损害健康 ,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 ③体重不仅会反弹 ,甚至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足,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在同样的体重下,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更高。因此,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B.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C.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解析】本题考查考查人称代词的作用的能力。本题近年来练习模拟时关注度不高,本题并不难。题目的命题思维有一点类似于现代文阅读Ⅰ的选择题3,都是以文本内的观点内容来考查文本外的内容。首先要了解文段中“生活中你会发现”中的“你”的手法然后据此来与四个选项进行比对,找出用法相同的一项。文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这里的“你”在语境中是一种泛指,是作者面对所有读者而言。A.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语境:具体对话场景,“你”指具体特指某一人。)B.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语境:具体对话场景,“你”指具体特指三人中的某一人。)C.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语境:具体对话场景,“你”泛指所有同学。)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语境:具体对话场景,“你”指具体特指某一人。)故选C。【总结】解题的本质是结合语境,理解某一词语含义。从广义上来讲,还是考察句子(中的词语)运用效果。虽然题目简单,但是透露了新高考重要信息——注重考生阅读理解,在新的情境中考查对文本信息的透彻理解。今年的高考题会朝这个方向转变,且难度会加大。培养考生的阅读能力,是备考重点。 03【2022年高考新高考Ⅱ卷】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20.文中写到自己的祖父,没有一处使用“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中人称或写作视角作用的能力。“他”是第三人称视角,属于代词,用来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人,文中不使用这个代词而是称呼祖父,表明作者对祖父的情感深厚,从来不曾把祖父看作自己之外和读者以外的第三人,“我的祖父”“祖父”这些称呼中,能让人不仅感受到“我”对祖父的爱戴和敬重,还能够深入体会祖孙二人的亲密感情,体会到“我”对祖父深厚的爱和永恒的怀念,无论时间过去多久,祖父离开“我”多久,“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祖父永远是“我的祖父”,活在“我”心里眼前,历历在目,正如这一年四季年年依旧的花草一样,鲜活着,亲切可感,而非冷冰冰的“他”。 【参考答案】①“他”通常指双方以外的第三方,文中用“祖父”而不用“他”,体现了作者对祖父的尊重,也表现了二人关系非常亲近;②反复说“祖父”,给人心心念念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祖父的留恋。【总结】解题的本质是结合语境,理解人称谓的表达形式与表达效果。虽然是考察人称形式,但是人称还是通过一句名话来体现的,本质上还是考察句子中人称的表达效果。答案思考方向还是从思想情感这一角度切入。情感的分析点,通过文段阅读,感受两种情感:尊敬(敬重)与怀念(留恋)。与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18题分析“你”“我”出现次数的不同相比,两题都重视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祖父”的衰老死亡和“我”的成长是一个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4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文句: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题目问:“祖父”的衰老死亡和“我”的成长是一个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审题:句子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也就是回答是什么方式表达。 ①时间顺序。“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这里一读,就明显感受到以时间为序,时间在不断递进,年龄数字在不断变化,意在说明“我”从出生到成长,“祖父”在慢慢衰老,到离世。这是在陈述既定的事实。②鲜明对比。将“我”与祖父的年龄对举,形成鲜明对比,数字的变化中是祖父的老迈,“我”的长大成熟,这其中的情感是值得涵咏的。自然规律下“我”难以留住祖父,总有几分惆怅;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痛;往日美好、物是人非的深深怀念。 ③排比手法。使用排比修辞,用“我……,祖父……”的表达句式,间隔反复中不断强化突出祖父由衰老至死亡与“我”由出生至成长的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表达了“我”与祖父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祖父的不舍,语言简单但情感深厚,可谓言简义丰,耐人寻味,启发读者思考,并用心对待生活,珍惜与亲人在一起的年年岁岁分分秒秒。20.【参考答案】①以时间为序,将“我”与祖父的年龄对举,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②用相似句式再三叙说:“祖父”和“我”的年龄变化,不断强化祖父由衰老至死亡与“我”由出生至成长的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表达了对祖父的深深怀念。 【总结】题目是比较标准的句子表达效果试题。以表达方式,来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深度阅读与理解。得分点:“表达方式+结合文段具体分析表达效果”。考生要细品文句,找到“时间顺序、对比、排比”这三样表达方式。然后结合文段内容分析其具体表达效果。效果分析中的情感要素是得分关键。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句子修辞表达效果的能力。题型常见,考前经过了大量训练。具体解说略。【参考答案】排比。①按早晨、午间、黄昏的时间顺序,通过细数露珠、向日葵、红霞等记忆深刻的事物,写了早到晚三个时间的三种景色;②句式整齐对称,音韵和谐,富于想象,极具感染力;③在铺叙堆叠中突出作者对小城满满的回忆,渲染了自己的怀念之情,表达出一切美好终将逝去的惆。 04【2022年高考江浙卷】 现代文阅读:《逛》作者:和军校观音镇是真的好,那么宽的路,那么多的人,那么多好吃好喝好穿的。这里,就他一个采油工,一个单站,好大一座山,一口油井,一节列车式铁皮房,住着敦厚一个看井人,四野茫茫,遥无人迹,比他们的泔河村还荒凉。★★13. 赏析小说画线的两处描写及两者对比所构成的艺术效果。(6分) 13. ①第一处描写,连用三个“那么”,渲染小镇的热闹,从而写出敦厚妈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②第二处描写,连用六个“一”,写尽敦厚守卫的油井之荒凉,从而塑造出他甘守荒凉、一心奉献的品格。③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既解释了敦厚在众人眼中“不孝”的原因,也彰显了他为国守油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的品格。【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描写的能力。第一处描写,“观音镇是真的好,那么宽的路,那么多的人,那么多好吃好喝好穿的”,这段话先总写“观音镇是真的好”,然后具体描写了观音镇的路、人和物质的丰富、事物的繁多热闹,“那么宽的路,那么多的人,那么多好吃好喝好穿的”,连用三个“那么”,渲染小镇的热闹,从而写出敦厚妈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第二处描写,“这里,就他一个采油工,一个单站,好大一座山,一口油井,一节列车式铁皮房,住着敦厚一个看井人,四野茫茫,遥无人迹,比他们的泔河村还荒凉”,这是对敦厚守护的油田环境的描写,“一个采油工”“一个单站”“好大一座山”“一口油井”“一节列车式铁皮房”“一个看井人”,连用六个“一”,写出山之大而空旷,写出单站、油井、铁皮房和敦厚这唯一的看井人的孤独,写尽敦厚守卫的油井之荒凉。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么多年,他一句理怨都没有过,从没提出过困难”,从而塑造出他甘守荒凉、一心奉献的品格。观音镇的热闹繁华和油田的空旷荒凉形成鲜明对比,原来敦厚不让他妈来是怕他妈担心,这样两段画线句既解释了敦厚在众人眼中“不孝”的原因,也彰显了他为国守油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的品格。【总结】这道题目是考察小说自然环境描写作用的的能力。题目还是套路题。题目给出两个句子,让考生具体其艺术效果,又属于考察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答题时要审题, 一是紧扣两个句子,一是从句子间内容的对比分析表达效果。思路:两个句子内容及效果,两个句子整体上对比所产生的效果。这时既有具体句子表达形式上的分析,也有句子表达内容(含思想情感)上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