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第二章 2.3平移和旋转 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第二章 2.3平移和旋转 教案,共7页。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章 2.3平移和旋转 教案教材分析平移变换是最简单的保距变换。如果原始图形中的点沿着平行路径移动相同的距离以到达图像,则这种转换被称为平移。对于物体的平移,有两个要点:第一,物体沿直线方向运动;第二,运动前后物体本身(形状、大小、方向)未发生变化。旋转变换是第二种保距变换。如果原始图形中的点围绕固定的中心点旋转,则转动一个相同的角度,这样的变换称为旋转。对于物体的旋转,有两个要点:第一,物体是以点或轴为中心的圆周运动;第二,运动前后物体本身(形状、大小)不变。小学数学四年级的《平移和旋转》是《空间和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这一部分知识的内容, 也是培养学生空间概念的重要内容。平移和旋转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也都经历过,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只是不知道这两个数学概念,不能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在小学阶段,课程标准也只要求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就可以了。课前思考: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将其作为获取知识的工具,改变传统的数学模型,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果。证明了教学效率。又对于《平移与旋转》课的教学设计, 一是应通过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创设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供相关的课件和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模式,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二是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创设有效教学的情境与策略。在课堂情境中,一方面采取个人思维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应用多种感知通道来感悟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设计思路: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我们力求充分体现“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的基本理念。教学理念是:创设情景,探索体验活动,深入解决问题,体验价值,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概念。1、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尽量联系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命内涵。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不仅捕捉到“生活现象”,而且还拾取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并创造出学生最喜欢的问题情境。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探索获取知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从行动开始,切断行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不能得到发展。”在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观察和探索,使学生能通过自己找到努力知识和掌握知识。3、信息技术探索为解决学生的问题,为学生在积极的思考和合作中创造空间。在多样化学习方法的前提下,它将信息技术融入数学内容,成为学生学习和学习的工具。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应该用小组学习来关注师生之间的互动。然后让学生小组互相讨论,鼓励大胆的猜测,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参与活动,沉浸在探索的乐趣中,思想的翅膀永远开放,参与的意识得到培养,智慧增加了。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例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直观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在观察与操作活动中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想象力。3、能够正确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点:初步感受物体平移、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物体平移、旋转的特点,能够正确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学准备: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运动的现象1感受运动现象(出示课件)师: 今天,老师测试了你的视力,看谁观察得最仔细!哪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不同?课件显示:(旋转电动风扇,升起的红旗,移动方向盘,火箭升降机,旋转门,飞行飞机,平移门,有轨电车,水滴,文具书)【设计意图: 在新课开始时,我们用视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现代信息技术被巧妙地制作成许多中学生所熟知的小动画,使图片被移动(一个是静止的),而学生的学习欲望是通过提问激发的。】当学生观察时,让他们谈论物体如何移动。2分类感知运动方式师: 这么多运动,我的眼睛都花了。我们把它们分成几个家庭吧。活动要求:根据不同的运动方式。(1)学生分组对电脑进行观察、操作、探索和分类。(2)交流与展示。老师总结学生的答案,这样的运动叫做平移,这样的运动叫做旋转。 (板书:平移旋转)【设计意图: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强大的学习工具。当学生对运动对象进行分类时,认为平移和旋转本身是一种运动状态,如何使学生从静态空间概念转变为动态空间概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分类课件,选择生活中众所周知的学生:电风扇、滴水等8种移动方式制作小动画,让学生走向家庭。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了与学生合作的空间。它改变了一个学生走到前台的方式,其他学生看到了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体验和增强了合作意识在传播探索中的作用。信息技术也为这一领域的学生创造了空间,既突破了重点,也分担了困难。】二、活动操作,体验平移、旋转1、联系生活经验建立两种运动方式的表象师:请你轻轻闭上眼,想一想你生活中的平移、旋转,怎样用手势表现出来。[设计意图: 事实上,这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理解,并想象了跑步轨迹,这将帮助学生在想象中形成一种空间感。]2、亲身体验:用身体动作表现平移、旋转,全体起立,向前平移一步,向后平移一步。[设计意图: 学生不可能使用语言平移和旋转的概念,但学生有必要构建精确的概念。通过个人体验和手势活动,我们可以进一步感知平移和旋转。加深对概念的理解。]3动手操作,体验平移师: 孩子们,你们最擅长身体运动的两种动作,比如平移和旋转。老师有许多小礼物(橡皮擦、木块、橡木……)。谁按老师的要求做了就送给你。【设计意图: 加深对平移和旋转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让学生在高兴中、音乐中玩耍,了解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学生是在评价他人和接受他人评价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说”、“敢说”、“说”,让他们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交流合作。】4.活动操作,进一步体验活动素材:光盘铅笔直尺线绳…你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或旋转运动吗?(小组自由活动)集体交流,到前边展示。【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问, 即用新知识充分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发现和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它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联系,以理解平移和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逐渐发现,数字有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体验价值1、生活中的平移、旋转。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旋转现象?【设计意图: 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和生活实例是学习数学的载体。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运用,学习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运用,学会使用,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很多学习的生活。】2、提供生活素材判断运动方式。出示课件:滑梯,风向标等8个图片,一个火车的动画。学生活动:判断谁在运,动?做什么运动?(自由选择说说理由)3、故事升华,拓展应用。老师绘声绘色描述(课件出示):这是一条小船,船头一个点,停着一只红鸟,船尾一个点,停着一直蓝鸟,开动小船演示小船平移)它是做什么运动的?(平移)这时,两只小鸟发生了争吵,红鸟说:我停在船头,经过的路远一点。“蓝鸟说:我停在船尾,经过的路远一点哩。“同学们你们评评理:究竞谁经过的路远一点呢?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可能出现不同的答案)汇报总结(课件演示)【设计意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情景以“红鸟与绿鸟争吵,谁走的路远”这一问题情景引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也为后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这个问题情境使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思考。】教学反思: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由于本学段的学生正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他们观察图形的平移常常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学生往往会把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看作是平移的距离。教材将平移和旋转安排在两课时,本节课把它们安排在一节课上,目的是加强两种变换的对比。这节课我做到以下几点:一、注重直观形象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利用课件创设活动的游乐场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同时让学生借助肢体动作表演进一步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的感知。之后,又让学生玩一玩含有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玩具,激发兴趣,深化理解。学生在大量直观形象的操作活动中较好的形成了概念。二、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课的导入是动态出示学生喜闻乐见、亲身经历过的游乐项目:小火车、观缆车、摩天轮、大风车、滑梯、转椅,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三、巧妙突破平移图形的难点。判断某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教学中,我将问题情境化,童趣化,设计了平移小房子,很自然的把学生的注意引向了图形的移动。通过平移的特点,启发学生只要观察图形的方向和大小不变,这样的图形平移后才能互相重合,只要有任何一个条件发生改变都不是平移。此外,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表述平移和旋转现象时,只能说出某一事物,如:“缆车是平移现象,电风扇是旋转现象”,而无法正确说出“缆车前进是平移现象,电风扇旋转时旋转现象”,为此,我在教学中,我一边讲述,一边用手势比划演示,以此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并让学生也用手势比划、演示平移、旋转的运动方式;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自身体验学生这些现象,让学生在比划演示中感知平移、旋转的运动方式,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理解,同时在数学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为何如此以及怎样纠正学生的说法,是我对本节课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