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2023学年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七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2023学年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七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第1页
    2022-2023学年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七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第2页
    2022-2023学年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七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七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七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下列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 )
    A. 智能机器人B. 珊瑚C. 地里钻出的竹笋D. 不断长大的钟乳石
    2.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 )
    A. 食物链B. 食物网C. 消费者D. A和B
    3. 玉米种子在未出土前的萌发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错误的是( )
    A. 含水量增加B. 呼吸变旺盛C. 有机物总量增加D. 细胞数量增多
    4. 玉米田中有杂草,有玉米螟等害虫,还有以害虫为食的天敌。下列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中玉米是生产者B. 杂草和玉米之间是竞争关系
    C. 玉米螟和它的天敌之间是捕食关系D. 玉米田中物种少,自我调节能力强
    5. 在一片稻田中生活着虫、蛙和蛇等生物,该片稻田长期被重金属镉污染。如果用长方形的大小代表四种生物体内镉的量的多少,则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各生物体内镉积累量关系的是( )
    A. B. C. D.
    6. 下列有关显微镜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闭上或用手遮挡
    B. 若将左上方的物像移向视野中央,应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
    C. 下降镜筒时,眼睛注视目镜内的物像
    D. 转换高倍物镜后,为使物像更清晰,需转动粗准焦螺旋
    7. 下列关于水对绿色植物生活意义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植物吸收的水分大部分要散失到周围环境中
    B. 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C. 无机盐只有溶于水才能被植物体运输和吸收
    D. 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因为水能为植物提供能量
    8. 生命活动离不开氧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子萌发需要消耗氧气B. 植物呼吸产生氧气,动物呼吸消耗氧气
    C. 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D. 细胞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9. 如图所示为花蕊结构的概念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是雌蕊B. 丙发育成种子C. 乙是花柄D. 丁发育成果实
    10. 为探究影响大棚作物产量的因素,某校生物科技小组在三个大棚内,按如下表要求进行了种植实验(其他条件均相同),对该种植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乙形成对照,变量是温度
    B. 可形成两组对照,变量分别是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
    C. 甲丙形成对照,变量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D. 乙丙形成对照,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5.0分)
    11. 被子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生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等几个连续的过程,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与结果是其中重要的阶段,根据以下图示回答问题:
    (1)如图甲所示,植株发育到一定阶段会开花,经过传粉、______后形成种子,其中种子由图中[______]______发育而成.
    (2)图乙为菜豆种子结构示意图,图中的D表示______;种子萌发时首先伸出种皮的是[______]______,将来能发育成植物的根.
    (3)取两份适量的干重相等的种子,甲组进行风干处理,乙组浸水湿润,然后分别放入保温瓶中.一段时间后,瓶内温度明显升高的是______组.
    (4)小明将一些菜豆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放在合适的温度下,种子没有萌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A.温度太低 B.种皮太厚 C.缺少阳光 D.缺乏空气
    (5)研究人员发现种子在萌发成幼苗(如图丙),并继续生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吸收水、无机盐等营养物质,植物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无机盐是______
    A.氮、磷、钾 B.钙、铁、锌 C.硫、磷、硼 D.钾、钠、镁.
    12. 柴胡是常用中药材,具有抗炎、解热、镇痛等作用,但种子萌发难、发芽率低。为了了解柴胡种子萌发与外界因素的关系,科研人员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探究不同温度条件对柴胡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实验二:探究不同浓度聚乙二醇(浸泡24小时)对柴胡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实验一中选取种子的方式是______。
    A.随机选取种子 B.挑选饱满完整的种子
    (2)C组中种子的萌发率是______%。
    (3)综合以上实验可知:在温度为______℃条件下,用浓度为______%的聚乙二醇进行浸种处理,柴胡种子萌发率最高。
    (4)柴胡种子萌发难、发芽率低与种皮有关,种皮是细胞经过生长、分裂和______形成的保护组织。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5.0分)
    13. 蚜虫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它以植物的汁液(主要是蔗糖)为食。为有效防治蚜虫,科研人员对扁豆的抗虫性进行了研究。在种植两个品种的扁豆时发现,大量的蚜虫寄生在绿色扁豆上,而在相邻的紫色扁豆上仅有少量。好虫为什么不选择紫色扁豆呢?
    假设一:蚜虫对扁豆的选择与颜色的刺激有关
    实验一:
    ①取两个相同的透光玻璃装置,分别编号为甲、乙。
    ②每个装置内放入生长状态相同的绿色、紫色扁豆各一棵。
    ③将甲、乙装置分别放在两种实验环境中,分别引入20只发育阶段相同的虫。
    ④一段时间后,观察记录虫的分布情况。
    ⑤同实验重复3次
    (1)由于黑暗环境中蚜虫不能接受颜色的刺激,步骤3的两种实验环境应分别是 。
    (2)若观察到甲装置中大多数虫出现在绿色扁豆上,乙装置中大多数虫出现在 。
    色扁豆上,则假设不成立。而实际结果确实如此
    进一步探究:是不是扁豆的某种成分影响了蚜虫的选择呢?经分析发现紫色扁豆中含有物质A,而绿色扁豆中没有,据此设计了如下表实验:
    假设二:蚜虫对扁豆的选择与物质A有关。
    实验二:取丙、丁两个相同装置分别引入20只发育阶段相同的虫。将配制好的人工饲液固定在装置中,一段时间后,观察记录蚜虫的取食情况。实验重复3次,结果如下:
    (3)实验二设置的实验变量是 ,为形成对照,表格中“M”处应填入 。
    (4)实验结论:大多数虫不选择紫色扁豆是因其含有物质A。比较丙丁两组数据,支持该结论的实验结果是:1丙组的平均取食频率比丁组 ;2 。
    14. 为了探究植物的某些生理活动,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探究方案,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

    (1)图甲,将植物罩上透明塑料袋,放在充足光照下,一段时间后,将塑料袋中气体通过1号试管收集后取出试管,将一支带火星的木条伸进1号试管内,结果木条复燃,由此得出以下结论:1号试管内含较多的 (气体),这是由于植物进行 的结果。
    (2)在图甲实验中,为了设置对照,可以将透明塑料袋换成黑色的,另外设置一组实验,其目的是防止植物进行 。该实验的变量是 。
    (3)在实验过程中,塑料袋内壁出现水珠,这些水珠是由植物的根吸收,然后通过茎中的 自下往上运输到叶片,最后以水蒸气的形式从图丙(叶片结构示意图)[ ]的(填序号)这一结构中散失,这种生理过程叫 。
    (4)图乙,将植物罩上塑料袋放在暗处。一段时间后,将塑料袋中气体通入2号试管结果发现澄清石灰水变 。由此得出结论是:植物进行了呼吸作用,释放了 (气体)。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智能机器人、不断长大的钟乳石、珊瑚都不能进行呼吸、不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不属于生物,而地里钻出的竹笋具有能够生长和繁殖等生物特征,属于生物。
    故选:C
    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2.【答案】D
    【解析】解:在生态系统中,如食物链:草→兔→鹰,兔吃草,草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就进入了兔的体内,鹰吃兔,兔体内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就到了鹰的体内。因此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故选:D。
    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指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构成了食物网;随着吃与被吃物质和能量随之一起流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主要存在于物质中,生物获取物质的同时也就得到了能量。
    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种子萌发的过程,解答的关键是熟记种子萌发过程中各部分的发育
    种子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使种皮变软,同时储存在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化为可以被胚吸收的成分。
    【解答】
    种子萌发,吸收水分,同时吸入氧气,呼吸作用增强,细胞开始分裂分化,所以细胞数量增多。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有机物的含量应该减少。
    故选:C。
    4.【答案】D
    【解析】解:A、该生态系统中玉米是生产者,A正确;
    B、杂草和玉米,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B正确;
    C、玉米螟和它的天敌之间是捕食关系,C正确;
    D、玉米田中物种少,自我调节能力弱,D错误。
    故选:D。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解答即可。
    此题主要考查对生态系统概念、组成及各部分作用等知识的理解及运用。
    5.【答案】C
    【解析】解: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因此在“食物链:稻→虫→蛙→蛇”中体内镉积累量从少到多依次是稻、虫、蛙、蛇。
    故选:C。
    (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物富集现象。
    6.【答案】B
    【解析】解:A、使用显微镜时,应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画图,A错误;
    B、显微镜呈倒像,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若将左上方的物像移向视野中央,应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B正确;
    C、下降镜筒时,眼睛注视物镜,以免物镜压坏玻片标本,C错误;
    D、转换高倍物镜后,为使物像更清晰,需转动细准焦螺旋,D错误。
    故选:B。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整理存放,解答即可。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7.【答案】D
    【解析】解:A、植物吸收的水分大部分要散失到周围环境中,正确;
    B、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正确;
    C、无机盐只有溶于水才能被植物体运输和吸收,正确;
    D、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但水不能为植物提供能量,错误;
    故选:D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水对植物体的重要作用.解答时可以从水对植物体的作用和呼吸作用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水对植物体的作用.
    8.【答案】B
    【解析】解:A、种子萌发需要消耗氧气,正确;
    B、植物和动物呼吸都消耗氧气,错误;
    C、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释放出氧气,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正确;
    D、细胞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这是呼吸作用,正确;
    故选:B。
    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熟记呼吸作用是随时进行的。呼吸作用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9.【答案】D
    【解析】解:花蕊包括雄蕊和雌蕊,雄蕊包括花药和花丝,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子房;所以甲是雄蕊;乙是雌蕊;丙是花药,内有花粉;丁是子房,发育成果实;故D正确。
    故选:D。
    花的结构如下:
    掌握花的结构和果实种子的形成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10.【答案】B
    【解析】解:A、甲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错误;
    B、甲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乙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正确;
    C、甲丙不能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不唯一,变量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错误;
    D、乙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错误。
    故选:B。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对照实验是唯一变量实验。
    11.【答案】受精;4;胚珠;胚芽;B;胚根;乙;D;A
    【解析】解:(1)“如图甲所示,植株发育到一定阶段会开花”,经过传粉、受精后形成种子,其中种子由图中[4]胚珠发育而成.
    (2)“图乙为菜豆种子结构示意图”,图中的D表示胚芽;种子萌发时首先伸出种皮的是[B]胚根,“将来能发育成植物的根”.
    (3)甲组进行风干处理,呼吸作用弱释放的热量少,温度低;乙组浸水湿润,呼吸作用旺盛、释放的热量多温度高.因此“取两份适量的干重相等的种子,甲组进行风干处理,乙组浸水湿润,然后分别放入保温瓶中.一段时间后”,瓶内温度明显升高的是乙组.
    (4)菜豆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缺乏充足的空气,种子不萌发,因此“小明将一些菜豆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放在合适的温度下,种子没有萌发”,其主要原因是缺乏空气,故选:D.
    (5)“研究人员发现种子在萌发成幼苗(如图丙),并继续生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吸收水、无机盐等营养物质”,植物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无机盐是氮、磷、钾,故选A.
    故答案为:(1)受精;4;胚珠
    (2)胚芽;B;胚根
    (3)乙
    (4)D
    (5)A
    (1)开花结果的过程是:开花→传粉→受精→果实(种子).
    (2)当一朵花完成传粉与受精后,花瓣、雄蕊、柱头、花柱凋落,只有子房发育为果实,胚珠发育为种子.
    (3)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4)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先吸收水分,体积膨大,种皮胀破.同时,胚内的生命活动活跃起来,从子叶或胚乳得到营养物质和能量后开始分裂和生长:胚根最先突出种皮,发育成根,然后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发育成连接茎与根的部分.
    (5)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
    (6)图甲中,1花粉、2花粉管、3子房、4胚珠,图乙中,A胚轴、B胚根、C种皮、D胚芽、E子叶.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12.【答案】B 37.3 20 5 分化
    【解析】解:(1)种子萌反应同时具备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从种子自身条件来看应采取的措施是挑选粒大而饱满的种子,这样的种子储存的营养物质多,有利于种子萌发。
    (2)C组种子的发芽率=373÷1000×100%=37.3%。
    (3)据表中数据可见:在温度为20℃条件下,柴胡种子萌发率最高。据曲线图可见:用浓度为5%的聚乙二醇进行浸种处理,柴胡种子萌发率最高。
    (4)细胞必须经过分裂、生长、分化后才能形成组织从而进一步形成器官、生物体。
    故答案为:(1)B
    (2)37.3
    (3)20;5
    (4)分化
    (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2)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掌握种子萌发条件和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13.【答案】黑暗和明亮 绿 物质A 一定量10%蔗糖溶液 低 丙组的平均取食时间比丁组短
    【解析】解:(1)由于黑暗环境中蚜虫不能接受颜色的刺激,步骤3的两种实验环境应分别是黑暗和明亮。
    (2)若观察到甲装置中大多数蚜虫出现在绿色扁豆上,乙装置中大多数蚜虫出现在绿色扁豆上,则假设不成立。而实际结果确实如此。
    (3)实验二中丙组加入物质A,丁组不加物质A,因此此设置的实验变量是物质A,为形成对照,变量唯一,表格中“M”处应填入一定量10%蔗糖溶液。
    (4)实验结论:大多数蚜虫不选择紫色扁豆是因其含有物质A.比较丙丁两组数据,支持该结论的实验结果是:1丙组的平均取食频率比丁组低;2丙组的平均取食时间比丁组短。
    故答案为:
    (1)黑暗和明亮;
    (2)绿;
    (3)物质A;一定量10%蔗糖溶液;
    (4)低;丙组的平均取食时间比丁组短。
    对照实验就是为了防止其他因素的影响,再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它除了原实验本身改变的条件外,其他条件保持相同,最后与原实验所得结果进行对照,观察异同,对照实验用来证明某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确切影响。
    此题综合性强,只有全面掌握基础知识,才能避免知识的遗漏,正确解答与教材相关的各种问题。
    14.【答案】氧气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 光照 导管 ⑤ 蒸腾作用 浑浊 二氧化碳
    【解析】解:(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的过程,甲图将植物罩上透明塑料袋,放在光下3-4小时,意思是让里面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然后用①号试管收集里面的气体后取出试管,将一支带火星的木条伸进①号试管内,结果木条复燃了,我们知道氧气有帮助燃烧的特性,因此证明①号试管内含较多的氧气。这是由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果。
    (2)实验中,分别用透明和黑色两种塑料袋就使得这两个装置一个有光一个无光,光是变量,其他条件都一样。换成黑色塑料袋是为了防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3)在实验过程中,塑料袋内壁出现水珠,是植物通过叶片上的气孔散失的水分凝聚而成,这些水分主要是通过植物根尖的成熟区吸收后,由木质部的导管自下往上运输到叶片。水分以气态的形式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门户是⑤气孔。
    (4)乙图,将植物罩上塑料袋,放在暗处3-4小时,无光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植物在线粒体里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二氧化碳有一个特性就是能把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他将塑料袋中气体通入②号试管,结果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结论是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放出的是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
    (1)氧气;光合作用;
    (2)光合作用;光照;
    (3)导管;⑤;蒸腾作用;
    (4)浑浊;二氧化碳。
    (1)分析甲、乙实验装置可知:该同学设置的实验是为了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
    (2)由图可知:①叶脉;②上表皮;③叶肉;④下表皮;⑤气孔,据此分析解答。
    平时不但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注意知识的拓展,要加强知识的巩固和提升。
    大棚



    二氧化碳浓度
    0.03%
    0.1%
    0.1%
    温度
    30℃
    30℃
    20℃
    组别
    温度(℃)
    种子数(粒)
    萌发数(粒)
    A
    15
    1000
    286
    B
    20
    1000
    536
    C
    25
    1000
    373
    D
    30
    1000
    83
    项目
    组别
    丙组
    丁组
    人工饲液
    一定量 10%蔗糖溶液
    M
    物质A
    不加物质A
    实验结果
    平均取食频率
    1 次/小时
    18次/小时
    平均取食时间
    0.2分钟/次
    1.5分钟/次

    相关试卷

    2022-2023学年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学期末生物学试卷:

    这是一份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学期末生物学试卷,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加强环保意识,发展绿色食品”,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七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