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报告设计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5/1405966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报告设计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5/1405966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报告设计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5/1405966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27页未读,
继续阅读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报告设计
展开
湘科版五年级下册材料清单
活动
活动名称
材料名称
活动1
观察自然水域中的一滴水
显微镜(1个)
滴管(1个)
放大镜(1个)
采集水样的小瓶子(2个)
载玻片(2片)
盖玻片(2片)
活动2
观察洋葱表皮永久玻片标本
洋葱表皮永久玻片标本(1片)
活动3
自制洋葱表皮临时玻片标本
塑料刀(1个)
镊子(1个)
染液(如碘酒)(1瓶)
吸水纸(2张)
活动4
观察微生物及酵母菌的威力
酵母粉 (1包)
自封袋(1个)
烧杯(1个)
水槽(1个)
搅拌棒(1根)
糖包(1包)
活动5
光的传播
手电筒(1个)
打孔纸屏(3张)
纸屏(1张)
光线传播白色纸盒(1个)
透明塑料屏(1片)
火柴(1盒)
艾条+底座(1套)
光线传播彩色纸盒(1个)
黑色弯头吸管(1根)
双面胶(4条)
橡皮泥(1个)
白光灯珠(1个)
活动6
制作小孔成像盒
小孔成像套装(1套)
蜡烛(1根)
活动7
光的反射
镜面贴(2个)
自制潜望镜套装(1套)
活动8/
活动9
光的色散与混合/ 光线与视觉
三棱镜(1个)
红光灯珠(1个)
绿光灯珠(1个)
蓝光灯珠(1个)
纸筒(3个)
双面胶(4条)
带孔彩色纸盒(1个)
遮光纸板(1个)
白纸(1张)
红纸(1张)
绿纸(1张)
蓝纸(1张)
黑纸(1张)
活动10/
活动11
昼夜的交替活动/四季的形成
地球仪(1套)
牙签(1个)
橡皮泥(1个)
活动12
生活中的“好帮手”
钉子(1个)
锤子(1个)
木板(1块)
活动13
探究杠杆的秘密
杠杆尺(1套)
活动16
斜面
斜面(1块)
木块(1块)
活动14、15、17
轮轴、滑轮、设计起重机
材料包
瓶子(1个)
120mm铁轴(2根) 90mm铁轴(1根)
30mm铁轴 (1根)
底板(1块)
轴套(14个)
十字道杆(3根)
连接杆(2根)
插杆(2根)
三通(2个)
滑轮(2个)
羊角钉(3个)
绳子(2根)
T型杆(1个)
摇杆(1个)
力学实验包
测力计(1个)
钩码(1盒)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活动1)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观察自然水域中的一滴水
实验目的
通过不同的观察工具理解自然水域中的一滴水有些什么。
实验器材
显微镜、滴管、放大镜、采集水样的小瓶子、载玻片、盖玻片
实验
步骤
(1) 在池塘里用采集水样的小瓶子采集一瓶水
(2) 在实验室里分别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自然水域中的一滴水,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肉眼
没有看到什么
放大镜
发现水中的微小昆虫、浮萍等
显微镜
发现许多微生物
随着观察工具的变化,我们在水中观察到越来越多的生物。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1(活动2)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观察洋葱表皮永久玻片标本
实验目的
正确操作放大镜、显微镜,练习操作技能,同时观察到洋葱表皮的细胞结构。
实验
器材
洋葱表皮永久玻片标本、放大镜、显微镜、记录本、铅笔。
实验
步骤
(1) 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永久 玻片标本
(2) 正确操作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永久玻片标本
1. 取镜和安放: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平放在桌上。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 对光:一只眼注视目镜内,调节反光镜,使目镜视场内亮度适宜。
3. 把所需观察的标本放到载物台上,转动准焦螺旋,将镜筒尽量调低,注意不要让物镜压到标本上。
一只眼注视目镜内,同时逆(nì)时针方向转动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有时还需要移动观察的标本,才能达到最佳观察效果。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1) 用放大镜只能看到洋葱表皮的轮廓,观察不到洋葱表皮的内部结构
(2) 用显微镜观察到洋葱表皮内部有一个挨着一个的小格子,每个格子里还有一个小圆点。
结论:洋葱表皮由一个个“ 小格子 ”状的结构组成,每个格子里还有一个小圆点。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注意:使用显微镜观察记录物体时,双眼要同时睁开。 左眼注视目镜观察细胞, 右眼看着记录本画图记录。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2(活动3)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自制洋葱表皮临时玻片标本
实验目的
学习洋葱表皮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能自制洋葱表皮临时玻片标本并用显微镜观察。
实验器材
洋葱、刀片、清水、滴管、碘酒、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镊子
实验
步骤
一、洋葱表皮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
(1) 擦拭载玻片、盖玻片。(擦)
(2)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滴)
(3)在洋葱内表皮上用刀片划出一个约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划)
(4)用镊子小心撕取洋葱内表皮。(取)
(5)将洋葱内表皮置于载玻片的清水中,使之平铺开。(展)
6)从一侧开始慢慢盖上盖玻片,不能有气泡产生。(盖)
(7)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染液,如碘酒,给洋葱表皮着色。(染)
(8) 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取多余的染液,使洋葱表皮细胞均匀染色 。(吸)
二、用显微镜观察自制洋葱表皮临时玻片标本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我们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洋葱表皮有一个挨着一个的小格子,每个格子里还有一个小圆点这些微小特征。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3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用显微镜观察植物、动物永久玻片标本
实验目的
用显微镜依次观察一些植物、动物和人体部分结构的永久玻片标本,进而知道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
实验器材
显微镜,动物、植物、人体永久玻片标本
实验
步骤
按顺序操作显微镜(取镜、安放、对光、调节、观察、记录),观察并记录一个玻片标本后,换不同的玻片标本重复以上步骤。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标本名称
画出观察到的样子
形态特征
实验结论: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且形状结构各不相同。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4(活动4)
(微生物及酵母菌威力)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馒头在温暖环境下容易发霉
实验
目的
通过对比实验,以馒头为例进行探究发霉需要温暖、潮湿的条件。
实验器材
馒头、冰箱、滴管、水(酵母粉自封袋烧杯水槽搅拌棒糖包)
实验
步骤
实验条件:
(1)相同条件:同一块馒头切片;都滴1-2滴水;同时摆放;每天时比较。
(2) 不同条件:摆放地点:一组放冰箱中;另一组放冰箱外。
实验步骤:
(1)将同一块馒头切成相同大小的若干小片。
(2) 每小片馒头都滴1-2滴水。
(3) 将馒头片分成两组。
(4) 一组放入冰箱保鲜层,另一组放在温暖的地方。
(5) 连续一周观察比较实验样品,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在温暖环境中的馒头
在寒冷环境中的馒头
预测一周后的情况
会很快发霉
会发霉
连续观察一周的实际情况
笫4天就出现了明显的霉斑
笫7天出现了少量霉斑
实验结论:馒头在温暖环境下容易发霉。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5
学 校
班 级
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馒头在潮湿环境下容易发霉
实验目的
通过对比实验,以馒头为例进行探究发霉需要温暖、潮湿的条件。
实验器材
馒头、滴管、水等
实验
步骤
实验条件:
(1)相同条件:同一块馒头切片;摆放时间、地点相同;每天同时比较。
(2)不同条件:一组馒头片滴几滴水;另一组保持干燥。
实验步骤:
(1)将一块馒头切成相同大小一的若干小片。
(2)将小片馒头烤干并分成两组。
(3) 一组馒头片上滴几滴水,另一组馒头片保持干燥。
(4) 将两组馒头片都放在桌子上。
(5) 连续一周观察比较实验样品,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在潮湿环境中的馒头
在干燥环境中的馒头
预测一周后的情况
会很快发霉
会发霉
连续观察一周的实际情况
笫3天就出现了明显的霉斑
笫7天还没有出现霉斑
实验结论:馒头在潮湿环境下容易发霉。
注意:馒头本身含有水分,所以要先烤干,再和潮湿的馒头做对比。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6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用显微镜观察馒头和橘皮上的霉的玻片标本
实验
目的
能利用显微镜分别观察霉、酵母菌的玻片标本,发现看似不同的霉具有相同的结构。
实验
器材
显微镜,发霉的馒头、橘皮的玻片标本
实验
步骤
使用显微镜观察发霉的馒头、橘皮的玻片标本,并记录下我们的发现。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发霉的馒头的观察记录
发霉的橘皮的观察记录
顶端近似球形,尾部细长,有菌丝
顶端呈扫帚状,尾部细长,有菌丝
馒头和橘皮上的霉菌形状不同,但结构相似,且都有菌丝。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分组实验报告单7(活动5)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利用卡纸探究光的传播路线
实验目的
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综合不同实验中的相同现象归纳出光的直线传播性质。
实验器材
手电筒、4张相同的长方形卡纸等。(光线传播白色、彩色纸盒、塑料屏、火柴、艾条、弯吸管、双面胶、橡皮泥、白光灯珠)
实验
步骤
实验一 (1)在3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各打一个直径约1厘米的小孔。
(2)把这些卡纸直立在水平桌面上,每两张卡纸之间间隔约15厘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在最后一张卡纸后15厘米处,直立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屏,观察纸屏上发生的现象。
实验二:把第三张卡纸向左或右移动5厘米,观察纸屏上发生的现象。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实验现象:(1) 手电筒的光源通过第一、二、三张卡纸上的小孔,光斑落在纸屏上。
(2)当移动第三张卡纸时,手电筒的光源通过第一张和第二张卡纸上的小孔,光斑落在第三张卡纸上。
实验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把手电筒放置在第一张卡纸前一定的距离处,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卡纸射进小孔。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8(活动6)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制作小孔成像盒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
步骤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8(活动7)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光的反射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镜面贴、自制潜望镜套装
实验
步骤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8(活动8色散与混合)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利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
实验目的
能仿照牛顿完成光的色散实验和混合实验。
实验器材
三棱镜
实验
步骤
(1)将房间的窗帘拉上,关闭所有光源,使房间成为一个暗室。
(2)将窗帘拉开一条小缝,使阳光照射进来。
(3)将三棱镜放在照射进来的阳光下,观察三棱镜所对墙壁上出现的现象。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实验现象:墙壁上出现了七种颜色的光。
实验结论:太阳光是白光 ,白光透过三棱镜会发生色散,分解成七种不同颜色的光。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9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利用水和镜子做光的色散实验
实验目的
能仿照牛顿完成光的色散实验和混合实验。
实验器材
水盆、镜子、阳光。
实验
步骤
(1)将水盆正对一道墙壁。
(2) 在水盆中斜放一面镜子,将镜子面对墙壁。
(3) 让镜子朝向太阳,调整镜子的角度,使光反射到墙壁上,直到看见多种颜色的光。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实验分析: 针放在水盆中的镜面和水面之间有一定角度,当阳光照射水面的时候,在水面发生了折射 ,再经过镜面的反射,阳光发生色散现象,这样我们就在墙壁上看到了多种颜色的光。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10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人造彩虹
实验目的
利用太阳光的色散,制造人工彩虹。
实验器材
喷雾器、水、阳光。
实验
步骤
(1)在晴朗无风的天气里,背对着太阳站立。
(2)用喷雾器向空中喷水雾,观察在水雾中出现的彩虹。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实验结论:阳光经过空气中的水滴发生了色散 ,从而形成了彩虹。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11(活动8色散与混合)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用手电筒做色光混合实验
实验目的
应用光的混合现象,合成白光或其他色光。
实验器材
3支分别发红光、绿光、蓝光且亮度相同的手电筒、白纸
实验
步骤
1.打开3支手电筒,分别在白纸上照出光斑,观察光斑的颜色;
2.将任两种光斑重叠,观察重叠光斑的颜色;
3.将3种已收到光斑互相重叠,观察重叠光斑的颜色。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手电筒光
红
蓝
绿
红+绿
红+蓝
绿+蓝
红+绿+蓝
白纸上的光
红光、绿光、蓝光是光的三原色,这三种色光混合可以得到白光。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12(活动9光线与视觉)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用自制的暗盒研究光线强弱与视觉的关系
实验目的
探究光线强弱与视觉的关系。
实验器材
遮光板、手电筒、自制的暗盒、写有字的纸。
实验
步骤
(1)将写有字的纸贴在暗盒内正对观察孔的一侧。
(2) 打开手电筒照向通光孔,记录同学通过观察孔观察到的现象。
(3) 用遮光板将通光孔遮住三分之二,再打开手电筒照向通光孔,记录同学通过观察孔观察到的现象。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实验现象:进入暗盒的光线强时,能看清暗盒内侧纸上的字;进入暗盒的光线弱时,不能看清暗盒内侧纸上的字。
实验结论:当光源处光线强时,物体所反射进人眼的光就强,看到的物体就更清晰;当光源处光线弱时,物体所反射进人眼的光就弱,看到的物体就不清晰。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13(活动9光线与视觉)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探究非光源物体的颜色与它反射的光线的关系
实验目的
猜想:物体只反射和它颜色一样的光,其他颜色的光不能被反射。
实验器材
4支分别能发出白光、红光、绿光、蓝光的手电筒,暗盒,白纸、红纸、绿纸、蓝纸、黑纸
实验
步骤
(1) 暗盒中放入白纸, 分别用不同色光的手电筒照射, 观察实验现象。
(2) 暗盒中放入黑纸,分别用不同色光的手电筒照射。.
(3) 暗盒中放入红纸,分别用不同色光的手电筒照射。
(4) 分别换绿纸、蓝纸放入暗盒,用不同色光的手电筒照射,观察实验现象。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白光
红光
绿光
蓝光
白纸
白
红
绿
蓝
红纸
红
红
黑
黑
绿纸
绿
黑
绿
黑
蓝纸
蓝
黑
黑
蓝
黑纸
黑
黑
黑
黑
结论:我们看到非光源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14(活动10昼夜交替活动)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模拟昼夜交替现象
实验目的
通过模拟实验,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原理。
实验器材
手电筒、地球仪。
实验
步骤
(1)固定手电筒位置,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
(2)固定地球仪的位置,手电筒围着地球仪转,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实验现象:地球仪上,被手电筒照亮的半球处于白昼 ,未被手电筒照亮的半球处于黑夜 。
实验结论:两种假设都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15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怎样判断是黎明还是黄昏
实验目的
通过模拟实验,判断昼夜交替时某地是黎明还是黄昏。
实验器材
地球仪、手电筒
实验
步骤
(1)在地球仪上标出A、B两个点,如图。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同时让地球仪自转。
(2)观察A处和B处分别是黎明还是黄昏。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A处是黎明 ,B处是黄昏 。在晨昏线,由昼转夜 为黄昏,由夜转昼为黎明。地球自转方向,决定是黎明还是黄昏。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注意:一定要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16(活动12四季的形成)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探究地轴不倾斜时,地面上接受太阳照射的情况
实验目的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轴不倾斜时,地面上接受太阳照射的情况。
实验器材
地球仪、手电筒、牙签、橡皮泥
实验
步骤
(1)以桌面为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让地轴垂直桌面。
(2)在北半球某处用橡皮泥垂直地面竖直固定一根牙签。(3)用手电筒光直射地球仪中部。
(4)让地球的公转从春分开始,依次通过“夏至”“秋分”“冬至”各点。
(5)观察正午时牙签影子的变化和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1)正午时牙签的影子是一样长的,南北半球昼夜长短也是一样的。
(2)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段获得的太阳的光和热不变,地球表面就不会有四季变化。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能用模型解释地球公转,能设计模拟实验演示并解释四季的形成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17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探究地轴倾斜(方向不变)时,地面上接受太阳照射的情况
实验目的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轴倾斜时,地面上接受太阳照射的情况。
实验器材
地球仪、手电筒、牙签、橡皮泥
实验
步骤
(1)以桌面为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将地球仪平放在桌面上,则地轴就是倾斜的。
(2)在北半球某处用橡皮泥垂直地面竖直固定一根牙签。
(3)用手电筒光直射地球仪中部。
(4)让地球的公转从“春分”开始,依次通过“夏至”“秋分”“冬至”各点。
(5)观察正午时牙签影子的变化和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实验结论: (1)正午时牙签的影子转到夏至时最短,冬至时最长;转到夏至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冬至时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则与之相反。
(2)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段获得的太阳的光和热不同 ,地球表面有四季的变化。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注意:地轴要直指向北方能用模型解释地球公转,能设计模拟实验演示并解释四季的形成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18(活动12生活中的好帮手)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拔钉子
实验目的
尝试用不同的工具拔钉子,在比较中发现使用不同工具做同样的事情,效果是不同的。
实验器材
钳子、钉锤、钉有钉子的木块等
实验
步骤
步骤
现象
用钳子夹住钉子直接向上拔
用钉锤钩住钉子直接向上拔
用钉锤钩住钉子,再把钉锤顶住向后拔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步骤
记录
用钳子夹住钉子直接向上拔
拔不出来,很费力
用钉锤钩住钉子直接向上拔
可以拔出,但很费力
用钉锤钩住钉子,再把钉锤顶住向后拔
可以拔出,很省力
实验结论: 用钉锤顶住支点向后拔省力。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19(活动13)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探究杠杆的秘密
实验目的
能利用杠杆尺设计并完成探究实验,做好数据的收集、整理及分析,探究出怎样使杠杆省力、费力或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特点。
实验器材
杠杆尺、钩码
实验
步骤
(1)将杠杆尺的A点设为阻力点,B点设为动力点,杠杆尺固定轴是支点,设为0点。(2)在A点上挂4个钩码。(.3)在B点挂若于钩码,让杠杆平衡。(4)变动B点的位置,挂若干钩码,让杠杆平衡。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A点
B点
钩码(个)
4
12
6
4
3
位置(格)
3
1
2
3
4
实验结论: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省力;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 小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费力。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20(活动14轮轴)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探究直接提水和用辘轳提水的不同
实验目的
能自制辘轳模型做模拟提水实验,并与徒手直接提水进行比较,分析数据,得出轮轴能省力的结论。
实验器材
硬铁丝、矿泉水瓶(瓶盖和瓶底打好小孔,孔隙直径稍大于硬铁丝直径)、筷子、铁架台、砝码、弹簧测力计。
实验
步骤
(1)用一根硬铁丝纵向穿过打好孔的瓶体。(如图1)
(2)在瓶体上横向穿过一根筷子并固定好。(如图2)
(3)将辅驴模型固定在铁架台上,瓶口用线挂上砝码。
(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使用辘轳提升砝码所用的力。(如图3)(5)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直接提升砝码所用的力。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实验现象:直接提升砝码所用的力大于用辘轳提升砝码所用的力。
实验结论:用辘轳提水可以省力。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21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探究怎样让辘轳更省力
实验目的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怎样让辘轳更省力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比筷子长的木棍、辘轳模型
实验
步骤
(1)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提筷子末端和靠近瓶体的一端,比较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将筷子换成木棍,用弹簧测力计提木棍末端,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与提升筷子末端所用的力进行比较。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实验现象:
(1)提筷子末端时的示数小于提靠近瓶体一端时的示数。
(2)提木棍末端时的示数小于提筷子末端时的示数。
实验结论:木棍和筷子相当于辘轳的轮,轮到轴的距离越远越省力。
像辘轳这样由一个大“轮”和一个小“轴”组成的装置,叫作轮轴。动力点在轮上、阻力点在轴上时,轮轴可以省力,轮越大越省力。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22(活动15滑轮)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实验目的
用不同的方式安装滑轮提起重物,探究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作用。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定滑轮、动滑轮、钩码、绳子、铁架台。
实验
步骤
(1)用弹簧测力计提起1个钩码,记录所用的力。(如图1)
(2)在绳子的一端系上1个钩码,将另一端系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将绳子放在定滑轮上,拉弹簧测力计提环将钩码提到同一高度,记录所用的力。(如图2)
(3)将绳子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另一端系在弹簧测力计的钩码上,在绳子上放一个挂着1个钩码的动滑轮,用力拉弹簧测力计的提环将钩码拉到同一高度,记录所用的力。(如图3)
(4)再分别测出用上面三种方式提起2个钩码和3个钩码所用 的力。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钩码个数
直接提起钩码所用力的方向和大小
利用定滑轮提起钩码所用力的方向和大小
利用动滑轮提起钩码所用力 的方向和大小
1个
向上0.5N
向下0.5N
向上0.25N
2个
向上lN
向下lN
向上0.5N
3个
向上1.5N
向下1.5N
向上0. 75N
实验结论: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但不省力 ;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改变用力方向。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23(活动16)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探究斜面的作用
实验目的
能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探究斜面的作用。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光滑平板、 小木块、钩码
实验
步骤
(1)用弹簧测力计钩住钩码,匀速上提一定的高度,测出所用的力。
(2)用平板和小木块搭一个斜面,用弹簧测力计钩住钩码,沿斜面匀速将钩码拉到同一高度,测出所用的力。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上提方式
拉力大小(N)
平均值(N)
直接上提
0.48
0.52
0.5
0.5
运用斜面
0.08
0.06
0.07
0.07
实验结论:斜面可以省力.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24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探究斜面怎样更省力
实验目的
猜想:斜面高度不变,斜面越长越省力;斜面长度不变,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实验研究“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20厘米、30厘米、40厘米、50厘米长的光滑平板各一块,20厘米、25厘米、30厘米、40厘米高的木块各一个,钩码。
实验
步骤
(1)用20厘米、30厘米、40厘米长的光滑平板和25厘米高的木块分别搭出3个斜面。
(2)用弹簧测力计钩住钩码,沿斜面缓慢地匀速上拉钩码到相同高度,测出所用的力。
(3) 重复测量3次,并做好记录。
(4)用20厘米、30厘米、40厘米高的木块和50厘米长的木板搭出3个斜面。分别沿斜面匀速上拉钩码到相同高度,测出所用的力,并做好记录。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示数最大的是20厘米木板上的弹簧测力计,示数最小的是40厘米木板上的弹簧测力计。
示数最大的是40 厘米木块上的弹簧测力计,示数最小的是20厘米木块上的弹簧测力计。
实验结论:斜面高度不变,斜面越长越省力;斜面长度不变,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24(活动17)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设计起重机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
步骤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活动
活动名称
材料名称
活动1
观察自然水域中的一滴水
显微镜(1个)
滴管(1个)
放大镜(1个)
采集水样的小瓶子(2个)
载玻片(2片)
盖玻片(2片)
活动2
观察洋葱表皮永久玻片标本
洋葱表皮永久玻片标本(1片)
活动3
自制洋葱表皮临时玻片标本
塑料刀(1个)
镊子(1个)
染液(如碘酒)(1瓶)
吸水纸(2张)
活动4
观察微生物及酵母菌的威力
酵母粉 (1包)
自封袋(1个)
烧杯(1个)
水槽(1个)
搅拌棒(1根)
糖包(1包)
活动5
光的传播
手电筒(1个)
打孔纸屏(3张)
纸屏(1张)
光线传播白色纸盒(1个)
透明塑料屏(1片)
火柴(1盒)
艾条+底座(1套)
光线传播彩色纸盒(1个)
黑色弯头吸管(1根)
双面胶(4条)
橡皮泥(1个)
白光灯珠(1个)
活动6
制作小孔成像盒
小孔成像套装(1套)
蜡烛(1根)
活动7
光的反射
镜面贴(2个)
自制潜望镜套装(1套)
活动8/
活动9
光的色散与混合/ 光线与视觉
三棱镜(1个)
红光灯珠(1个)
绿光灯珠(1个)
蓝光灯珠(1个)
纸筒(3个)
双面胶(4条)
带孔彩色纸盒(1个)
遮光纸板(1个)
白纸(1张)
红纸(1张)
绿纸(1张)
蓝纸(1张)
黑纸(1张)
活动10/
活动11
昼夜的交替活动/四季的形成
地球仪(1套)
牙签(1个)
橡皮泥(1个)
活动12
生活中的“好帮手”
钉子(1个)
锤子(1个)
木板(1块)
活动13
探究杠杆的秘密
杠杆尺(1套)
活动16
斜面
斜面(1块)
木块(1块)
活动14、15、17
轮轴、滑轮、设计起重机
材料包
瓶子(1个)
120mm铁轴(2根) 90mm铁轴(1根)
30mm铁轴 (1根)
底板(1块)
轴套(14个)
十字道杆(3根)
连接杆(2根)
插杆(2根)
三通(2个)
滑轮(2个)
羊角钉(3个)
绳子(2根)
T型杆(1个)
摇杆(1个)
力学实验包
测力计(1个)
钩码(1盒)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活动1)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观察自然水域中的一滴水
实验目的
通过不同的观察工具理解自然水域中的一滴水有些什么。
实验器材
显微镜、滴管、放大镜、采集水样的小瓶子、载玻片、盖玻片
实验
步骤
(1) 在池塘里用采集水样的小瓶子采集一瓶水
(2) 在实验室里分别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自然水域中的一滴水,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肉眼
没有看到什么
放大镜
发现水中的微小昆虫、浮萍等
显微镜
发现许多微生物
随着观察工具的变化,我们在水中观察到越来越多的生物。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1(活动2)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观察洋葱表皮永久玻片标本
实验目的
正确操作放大镜、显微镜,练习操作技能,同时观察到洋葱表皮的细胞结构。
实验
器材
洋葱表皮永久玻片标本、放大镜、显微镜、记录本、铅笔。
实验
步骤
(1) 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永久 玻片标本
(2) 正确操作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永久玻片标本
1. 取镜和安放: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平放在桌上。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 对光:一只眼注视目镜内,调节反光镜,使目镜视场内亮度适宜。
3. 把所需观察的标本放到载物台上,转动准焦螺旋,将镜筒尽量调低,注意不要让物镜压到标本上。
一只眼注视目镜内,同时逆(nì)时针方向转动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有时还需要移动观察的标本,才能达到最佳观察效果。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1) 用放大镜只能看到洋葱表皮的轮廓,观察不到洋葱表皮的内部结构
(2) 用显微镜观察到洋葱表皮内部有一个挨着一个的小格子,每个格子里还有一个小圆点。
结论:洋葱表皮由一个个“ 小格子 ”状的结构组成,每个格子里还有一个小圆点。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注意:使用显微镜观察记录物体时,双眼要同时睁开。 左眼注视目镜观察细胞, 右眼看着记录本画图记录。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2(活动3)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自制洋葱表皮临时玻片标本
实验目的
学习洋葱表皮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能自制洋葱表皮临时玻片标本并用显微镜观察。
实验器材
洋葱、刀片、清水、滴管、碘酒、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镊子
实验
步骤
一、洋葱表皮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
(1) 擦拭载玻片、盖玻片。(擦)
(2)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滴)
(3)在洋葱内表皮上用刀片划出一个约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划)
(4)用镊子小心撕取洋葱内表皮。(取)
(5)将洋葱内表皮置于载玻片的清水中,使之平铺开。(展)
6)从一侧开始慢慢盖上盖玻片,不能有气泡产生。(盖)
(7)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染液,如碘酒,给洋葱表皮着色。(染)
(8) 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取多余的染液,使洋葱表皮细胞均匀染色 。(吸)
二、用显微镜观察自制洋葱表皮临时玻片标本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我们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洋葱表皮有一个挨着一个的小格子,每个格子里还有一个小圆点这些微小特征。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3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用显微镜观察植物、动物永久玻片标本
实验目的
用显微镜依次观察一些植物、动物和人体部分结构的永久玻片标本,进而知道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
实验器材
显微镜,动物、植物、人体永久玻片标本
实验
步骤
按顺序操作显微镜(取镜、安放、对光、调节、观察、记录),观察并记录一个玻片标本后,换不同的玻片标本重复以上步骤。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标本名称
画出观察到的样子
形态特征
实验结论: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且形状结构各不相同。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4(活动4)
(微生物及酵母菌威力)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馒头在温暖环境下容易发霉
实验
目的
通过对比实验,以馒头为例进行探究发霉需要温暖、潮湿的条件。
实验器材
馒头、冰箱、滴管、水(酵母粉自封袋烧杯水槽搅拌棒糖包)
实验
步骤
实验条件:
(1)相同条件:同一块馒头切片;都滴1-2滴水;同时摆放;每天时比较。
(2) 不同条件:摆放地点:一组放冰箱中;另一组放冰箱外。
实验步骤:
(1)将同一块馒头切成相同大小的若干小片。
(2) 每小片馒头都滴1-2滴水。
(3) 将馒头片分成两组。
(4) 一组放入冰箱保鲜层,另一组放在温暖的地方。
(5) 连续一周观察比较实验样品,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在温暖环境中的馒头
在寒冷环境中的馒头
预测一周后的情况
会很快发霉
会发霉
连续观察一周的实际情况
笫4天就出现了明显的霉斑
笫7天出现了少量霉斑
实验结论:馒头在温暖环境下容易发霉。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5
学 校
班 级
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馒头在潮湿环境下容易发霉
实验目的
通过对比实验,以馒头为例进行探究发霉需要温暖、潮湿的条件。
实验器材
馒头、滴管、水等
实验
步骤
实验条件:
(1)相同条件:同一块馒头切片;摆放时间、地点相同;每天同时比较。
(2)不同条件:一组馒头片滴几滴水;另一组保持干燥。
实验步骤:
(1)将一块馒头切成相同大小一的若干小片。
(2)将小片馒头烤干并分成两组。
(3) 一组馒头片上滴几滴水,另一组馒头片保持干燥。
(4) 将两组馒头片都放在桌子上。
(5) 连续一周观察比较实验样品,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在潮湿环境中的馒头
在干燥环境中的馒头
预测一周后的情况
会很快发霉
会发霉
连续观察一周的实际情况
笫3天就出现了明显的霉斑
笫7天还没有出现霉斑
实验结论:馒头在潮湿环境下容易发霉。
注意:馒头本身含有水分,所以要先烤干,再和潮湿的馒头做对比。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6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用显微镜观察馒头和橘皮上的霉的玻片标本
实验
目的
能利用显微镜分别观察霉、酵母菌的玻片标本,发现看似不同的霉具有相同的结构。
实验
器材
显微镜,发霉的馒头、橘皮的玻片标本
实验
步骤
使用显微镜观察发霉的馒头、橘皮的玻片标本,并记录下我们的发现。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发霉的馒头的观察记录
发霉的橘皮的观察记录
顶端近似球形,尾部细长,有菌丝
顶端呈扫帚状,尾部细长,有菌丝
馒头和橘皮上的霉菌形状不同,但结构相似,且都有菌丝。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分组实验报告单7(活动5)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利用卡纸探究光的传播路线
实验目的
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综合不同实验中的相同现象归纳出光的直线传播性质。
实验器材
手电筒、4张相同的长方形卡纸等。(光线传播白色、彩色纸盒、塑料屏、火柴、艾条、弯吸管、双面胶、橡皮泥、白光灯珠)
实验
步骤
实验一 (1)在3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各打一个直径约1厘米的小孔。
(2)把这些卡纸直立在水平桌面上,每两张卡纸之间间隔约15厘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在最后一张卡纸后15厘米处,直立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屏,观察纸屏上发生的现象。
实验二:把第三张卡纸向左或右移动5厘米,观察纸屏上发生的现象。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实验现象:(1) 手电筒的光源通过第一、二、三张卡纸上的小孔,光斑落在纸屏上。
(2)当移动第三张卡纸时,手电筒的光源通过第一张和第二张卡纸上的小孔,光斑落在第三张卡纸上。
实验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把手电筒放置在第一张卡纸前一定的距离处,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卡纸射进小孔。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8(活动6)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制作小孔成像盒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
步骤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8(活动7)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光的反射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镜面贴、自制潜望镜套装
实验
步骤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8(活动8色散与混合)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利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
实验目的
能仿照牛顿完成光的色散实验和混合实验。
实验器材
三棱镜
实验
步骤
(1)将房间的窗帘拉上,关闭所有光源,使房间成为一个暗室。
(2)将窗帘拉开一条小缝,使阳光照射进来。
(3)将三棱镜放在照射进来的阳光下,观察三棱镜所对墙壁上出现的现象。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实验现象:墙壁上出现了七种颜色的光。
实验结论:太阳光是白光 ,白光透过三棱镜会发生色散,分解成七种不同颜色的光。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9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利用水和镜子做光的色散实验
实验目的
能仿照牛顿完成光的色散实验和混合实验。
实验器材
水盆、镜子、阳光。
实验
步骤
(1)将水盆正对一道墙壁。
(2) 在水盆中斜放一面镜子,将镜子面对墙壁。
(3) 让镜子朝向太阳,调整镜子的角度,使光反射到墙壁上,直到看见多种颜色的光。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实验分析: 针放在水盆中的镜面和水面之间有一定角度,当阳光照射水面的时候,在水面发生了折射 ,再经过镜面的反射,阳光发生色散现象,这样我们就在墙壁上看到了多种颜色的光。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10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人造彩虹
实验目的
利用太阳光的色散,制造人工彩虹。
实验器材
喷雾器、水、阳光。
实验
步骤
(1)在晴朗无风的天气里,背对着太阳站立。
(2)用喷雾器向空中喷水雾,观察在水雾中出现的彩虹。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实验结论:阳光经过空气中的水滴发生了色散 ,从而形成了彩虹。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11(活动8色散与混合)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用手电筒做色光混合实验
实验目的
应用光的混合现象,合成白光或其他色光。
实验器材
3支分别发红光、绿光、蓝光且亮度相同的手电筒、白纸
实验
步骤
1.打开3支手电筒,分别在白纸上照出光斑,观察光斑的颜色;
2.将任两种光斑重叠,观察重叠光斑的颜色;
3.将3种已收到光斑互相重叠,观察重叠光斑的颜色。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手电筒光
红
蓝
绿
红+绿
红+蓝
绿+蓝
红+绿+蓝
白纸上的光
红光、绿光、蓝光是光的三原色,这三种色光混合可以得到白光。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12(活动9光线与视觉)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用自制的暗盒研究光线强弱与视觉的关系
实验目的
探究光线强弱与视觉的关系。
实验器材
遮光板、手电筒、自制的暗盒、写有字的纸。
实验
步骤
(1)将写有字的纸贴在暗盒内正对观察孔的一侧。
(2) 打开手电筒照向通光孔,记录同学通过观察孔观察到的现象。
(3) 用遮光板将通光孔遮住三分之二,再打开手电筒照向通光孔,记录同学通过观察孔观察到的现象。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实验现象:进入暗盒的光线强时,能看清暗盒内侧纸上的字;进入暗盒的光线弱时,不能看清暗盒内侧纸上的字。
实验结论:当光源处光线强时,物体所反射进人眼的光就强,看到的物体就更清晰;当光源处光线弱时,物体所反射进人眼的光就弱,看到的物体就不清晰。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13(活动9光线与视觉)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探究非光源物体的颜色与它反射的光线的关系
实验目的
猜想:物体只反射和它颜色一样的光,其他颜色的光不能被反射。
实验器材
4支分别能发出白光、红光、绿光、蓝光的手电筒,暗盒,白纸、红纸、绿纸、蓝纸、黑纸
实验
步骤
(1) 暗盒中放入白纸, 分别用不同色光的手电筒照射, 观察实验现象。
(2) 暗盒中放入黑纸,分别用不同色光的手电筒照射。.
(3) 暗盒中放入红纸,分别用不同色光的手电筒照射。
(4) 分别换绿纸、蓝纸放入暗盒,用不同色光的手电筒照射,观察实验现象。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白光
红光
绿光
蓝光
白纸
白
红
绿
蓝
红纸
红
红
黑
黑
绿纸
绿
黑
绿
黑
蓝纸
蓝
黑
黑
蓝
黑纸
黑
黑
黑
黑
结论:我们看到非光源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14(活动10昼夜交替活动)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模拟昼夜交替现象
实验目的
通过模拟实验,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原理。
实验器材
手电筒、地球仪。
实验
步骤
(1)固定手电筒位置,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
(2)固定地球仪的位置,手电筒围着地球仪转,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实验现象:地球仪上,被手电筒照亮的半球处于白昼 ,未被手电筒照亮的半球处于黑夜 。
实验结论:两种假设都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15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怎样判断是黎明还是黄昏
实验目的
通过模拟实验,判断昼夜交替时某地是黎明还是黄昏。
实验器材
地球仪、手电筒
实验
步骤
(1)在地球仪上标出A、B两个点,如图。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同时让地球仪自转。
(2)观察A处和B处分别是黎明还是黄昏。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A处是黎明 ,B处是黄昏 。在晨昏线,由昼转夜 为黄昏,由夜转昼为黎明。地球自转方向,决定是黎明还是黄昏。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注意:一定要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16(活动12四季的形成)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探究地轴不倾斜时,地面上接受太阳照射的情况
实验目的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轴不倾斜时,地面上接受太阳照射的情况。
实验器材
地球仪、手电筒、牙签、橡皮泥
实验
步骤
(1)以桌面为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让地轴垂直桌面。
(2)在北半球某处用橡皮泥垂直地面竖直固定一根牙签。(3)用手电筒光直射地球仪中部。
(4)让地球的公转从春分开始,依次通过“夏至”“秋分”“冬至”各点。
(5)观察正午时牙签影子的变化和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1)正午时牙签的影子是一样长的,南北半球昼夜长短也是一样的。
(2)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段获得的太阳的光和热不变,地球表面就不会有四季变化。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能用模型解释地球公转,能设计模拟实验演示并解释四季的形成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17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探究地轴倾斜(方向不变)时,地面上接受太阳照射的情况
实验目的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轴倾斜时,地面上接受太阳照射的情况。
实验器材
地球仪、手电筒、牙签、橡皮泥
实验
步骤
(1)以桌面为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将地球仪平放在桌面上,则地轴就是倾斜的。
(2)在北半球某处用橡皮泥垂直地面竖直固定一根牙签。
(3)用手电筒光直射地球仪中部。
(4)让地球的公转从“春分”开始,依次通过“夏至”“秋分”“冬至”各点。
(5)观察正午时牙签影子的变化和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实验结论: (1)正午时牙签的影子转到夏至时最短,冬至时最长;转到夏至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冬至时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则与之相反。
(2)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段获得的太阳的光和热不同 ,地球表面有四季的变化。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注意:地轴要直指向北方能用模型解释地球公转,能设计模拟实验演示并解释四季的形成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18(活动12生活中的好帮手)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拔钉子
实验目的
尝试用不同的工具拔钉子,在比较中发现使用不同工具做同样的事情,效果是不同的。
实验器材
钳子、钉锤、钉有钉子的木块等
实验
步骤
步骤
现象
用钳子夹住钉子直接向上拔
用钉锤钩住钉子直接向上拔
用钉锤钩住钉子,再把钉锤顶住向后拔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步骤
记录
用钳子夹住钉子直接向上拔
拔不出来,很费力
用钉锤钩住钉子直接向上拔
可以拔出,但很费力
用钉锤钩住钉子,再把钉锤顶住向后拔
可以拔出,很省力
实验结论: 用钉锤顶住支点向后拔省力。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19(活动13)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探究杠杆的秘密
实验目的
能利用杠杆尺设计并完成探究实验,做好数据的收集、整理及分析,探究出怎样使杠杆省力、费力或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特点。
实验器材
杠杆尺、钩码
实验
步骤
(1)将杠杆尺的A点设为阻力点,B点设为动力点,杠杆尺固定轴是支点,设为0点。(2)在A点上挂4个钩码。(.3)在B点挂若于钩码,让杠杆平衡。(4)变动B点的位置,挂若干钩码,让杠杆平衡。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A点
B点
钩码(个)
4
12
6
4
3
位置(格)
3
1
2
3
4
实验结论: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省力;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 小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费力。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20(活动14轮轴)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探究直接提水和用辘轳提水的不同
实验目的
能自制辘轳模型做模拟提水实验,并与徒手直接提水进行比较,分析数据,得出轮轴能省力的结论。
实验器材
硬铁丝、矿泉水瓶(瓶盖和瓶底打好小孔,孔隙直径稍大于硬铁丝直径)、筷子、铁架台、砝码、弹簧测力计。
实验
步骤
(1)用一根硬铁丝纵向穿过打好孔的瓶体。(如图1)
(2)在瓶体上横向穿过一根筷子并固定好。(如图2)
(3)将辅驴模型固定在铁架台上,瓶口用线挂上砝码。
(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使用辘轳提升砝码所用的力。(如图3)(5)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直接提升砝码所用的力。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实验现象:直接提升砝码所用的力大于用辘轳提升砝码所用的力。
实验结论:用辘轳提水可以省力。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21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探究怎样让辘轳更省力
实验目的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怎样让辘轳更省力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比筷子长的木棍、辘轳模型
实验
步骤
(1)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提筷子末端和靠近瓶体的一端,比较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将筷子换成木棍,用弹簧测力计提木棍末端,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与提升筷子末端所用的力进行比较。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实验现象:
(1)提筷子末端时的示数小于提靠近瓶体一端时的示数。
(2)提木棍末端时的示数小于提筷子末端时的示数。
实验结论:木棍和筷子相当于辘轳的轮,轮到轴的距离越远越省力。
像辘轳这样由一个大“轮”和一个小“轴”组成的装置,叫作轮轴。动力点在轮上、阻力点在轴上时,轮轴可以省力,轮越大越省力。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22(活动15滑轮)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实验目的
用不同的方式安装滑轮提起重物,探究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作用。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定滑轮、动滑轮、钩码、绳子、铁架台。
实验
步骤
(1)用弹簧测力计提起1个钩码,记录所用的力。(如图1)
(2)在绳子的一端系上1个钩码,将另一端系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将绳子放在定滑轮上,拉弹簧测力计提环将钩码提到同一高度,记录所用的力。(如图2)
(3)将绳子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另一端系在弹簧测力计的钩码上,在绳子上放一个挂着1个钩码的动滑轮,用力拉弹簧测力计的提环将钩码拉到同一高度,记录所用的力。(如图3)
(4)再分别测出用上面三种方式提起2个钩码和3个钩码所用 的力。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钩码个数
直接提起钩码所用力的方向和大小
利用定滑轮提起钩码所用力的方向和大小
利用动滑轮提起钩码所用力 的方向和大小
1个
向上0.5N
向下0.5N
向上0.25N
2个
向上lN
向下lN
向上0.5N
3个
向上1.5N
向下1.5N
向上0. 75N
实验结论: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但不省力 ;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改变用力方向。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23(活动16)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探究斜面的作用
实验目的
能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探究斜面的作用。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光滑平板、 小木块、钩码
实验
步骤
(1)用弹簧测力计钩住钩码,匀速上提一定的高度,测出所用的力。
(2)用平板和小木块搭一个斜面,用弹簧测力计钩住钩码,沿斜面匀速将钩码拉到同一高度,测出所用的力。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上提方式
拉力大小(N)
平均值(N)
直接上提
0.48
0.52
0.5
0.5
运用斜面
0.08
0.06
0.07
0.07
实验结论:斜面可以省力.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24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探究斜面怎样更省力
实验目的
猜想:斜面高度不变,斜面越长越省力;斜面长度不变,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实验研究“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20厘米、30厘米、40厘米、50厘米长的光滑平板各一块,20厘米、25厘米、30厘米、40厘米高的木块各一个,钩码。
实验
步骤
(1)用20厘米、30厘米、40厘米长的光滑平板和25厘米高的木块分别搭出3个斜面。
(2)用弹簧测力计钩住钩码,沿斜面缓慢地匀速上拉钩码到相同高度,测出所用的力。
(3) 重复测量3次,并做好记录。
(4)用20厘米、30厘米、40厘米高的木块和50厘米长的木板搭出3个斜面。分别沿斜面匀速上拉钩码到相同高度,测出所用的力,并做好记录。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示数最大的是20厘米木板上的弹簧测力计,示数最小的是40厘米木板上的弹簧测力计。
示数最大的是40 厘米木块上的弹簧测力计,示数最小的是20厘米木块上的弹簧测力计。
实验结论:斜面高度不变,斜面越长越省力;斜面长度不变,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24(活动17)
学 校
班 级
年级 班
实验小组成员
时 间
实验名称
设计起重机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
步骤
观察到
的现象
或结论
指导
教师:
评定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