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
专题19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
展开这是一份专题19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9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专题19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19文言文阅读之断句
★[考点概述]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考主要考察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的标出朗读节奏(即停顿)。
设题方式:① 请用“/”为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一般划一处或两处)
②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知识梳理]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二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意义单位划分法”:
文言句朗读的停顿划分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则“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有一定停顿。
例1、望晚/日照/城郭(《登泰山记》)“望晚”是“向晚”、“傍晚”之意,全句有“望晚”、“日照”、“城郭”三个意义单位。不可读成“望/晚日/照城郭”。
例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其乐”前一“乐”字用做动词,“以……为乐”;后一“乐”字,作名词,“所乐的事”。“乐其乐”即“以其乐为乐”。不可误读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二、“语法结构划分法”:
根据语言顺序处理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动补”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谓之间、谓宾之间、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动补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1、 主谓之间、状谓之间、动补之间可作停顿。
例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例4、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例5、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例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例7、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
2、 动宾之间,结合紧密时不停顿,但宾语有定语限制或修饰,就须停顿。
例8、故/克之(克之是动宾关系,但宾语为单音节,动宾结合紧密,不需停顿,否则读来反而生硬。)
例9、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路之远近”是忘的宾语,有其修饰限制语,结构完整,自成层次,动宾之间,往往有其停顿。)
3、 几个状语之间虽有停顿,但只相当于现代的顿号级别,可不作停顿。
例10、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每与臣”有“每”、“与臣”两个状语,可以连读,不必停顿。)
4、 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一收不停畅
例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三、“文言句式特点划分法”:
要留心文言句式特点,如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划分停顿时须维护其古代语言特点和意义的完整。
例12、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谓语“鼓”)
例1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庙堂之高”是定语后置)
例1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是介词,后省略宾语“之”,代桃源村人)
例15、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应调整为“有何陋?”)
例1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其上”是状语后置)
例17、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在句中是“……的原因”之意,是固定结构;“也”表判断语气,“此……也”是判断句)
例18、帝/感/其诚(“感”具有被动意义,“被……所感动”)
四、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例19、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竭”是关键词)
例20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出”是关键词)
例2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是关键词)
五、留心名作状的朗读停顿。
例22、其一/犬坐/于前(“犬”是名作状,“像狗一样”修饰“坐”的样子,不能读成:其一犬/坐/于前)
例23、山行/六七里(“山”是名作状,“在山路上”限制“行”的处所,不能读成:山/行/六七里
六、留心形同于现代双音合成词现象的朗读停顿。
古代汉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形同于现代的双音节合成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不能把古代两个单音词读成现代的双音合成词。
例24、 于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例25、 可以。可/以/已/大风可/以/一战
例26、 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例27、中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七、留心句首关联词及语气助词“夫、盖、且、若夫、至若”,将其自成音节,专作停顿,以发挥统领全句或全段以及引起话题的作用。
例28、夫/大国,难测也
例29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例30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
例3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八、留心古代的“国名、年号、地名、官名、郡爵、史实”。
例32、陈/康叔公/尧咨/善射(“陈”系姓氏,“尧咨”是名,“康叔公”是谥号,“公”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例33、《范/文正公/集》
例34、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吴中”是地名)
例3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地名---姓名---字---“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例36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九、“也”用在句中表示提示,朗读时应停顿,不能误为副词,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
例37、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例38、可/计日而待也
十、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
例39、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例40、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给/世务者,窥谷/元返
★[典型题析]
一、划分停顿的主要方法
1. 方法一:主谓之间要停顿。(注:主语是单音节人称代词此处停顿可忽略不计)
① 醉 翁 之 意 / 不 在 酒。 ② 城 / 非不 高 也。
③ 当 立 者 / 乃 公 子 扶 苏。 ④ 水 / 皆缥碧。
⑤ 食 马 者 /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 而 食 也。
⑥ 邻 人 京 城 氏 之 孀 妻 / 有 遗 男。
2. 方法二: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
① 必 有 / 得 天 时 者 矣。 ② 三 顾 臣 / 于草 庐 之 中。
③ 又 患 / 无 名 人 硕 师 与游。 ④ 居 / 庙 堂 之 高 / 则 忧 其 民。
⑤ 余 / 尝 求 / 古仁 人 之 心。 ⑥ 受 任 / 于 败 军 之际。
3.方法三:句首语气词(发语词)要和后面的句子分开。
① 夫 / 环 而 攻 之 / 而 不 胜。 ② 若 夫 / 日 出 / 而 林 霏 开。
③ 盖 / 大 苏 / 泛赤 壁 云。 ④ 盖 / 竹 柏 影也。
4.方法四:句首表示假设、转折的连词(若,至若,而,然则)后面必停顿。
① 至 若 / 春 和 景 明 。 ② 然 / 胡不 已 乎?
③ 子 子 孙 孙 / 无 穷 匮 也,而 / 山 不加 增。
④ 然 则 / 何 时 而 乐 耶 ?
5.方法五:句首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是以”后面必停顿。
① 故 / 自 号 曰 醉 翁 也 。
② 故 / 虽 有 名 马 ,祗 辱 于 奴 隶 人 之 手。
③ 是 故 / 所 欲 有 甚 于 生 者。
④ 以 是 / 人 多 以 书 假 余。
6.方法六:承接前文的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如“是”“此”。
① 是 / 进 亦 忧,退 亦 忧 。
② 知 之 / 为 知 之,不 知 / 为 不 知 ,是 / 知 也。
③ 是 / 地 利 / 不如 人 和 也 。
④ 此 / 诚 危 急 存 亡 之 秋 也。
7.方法七:句中转折连词“而”前面要停顿。
① 人 不 知 / 而 不 愠。 ② 夫 / 环而 攻 之 / 而 不 胜。
③ 出 淤 泥 / 而 不 染,濯 清 涟 / 而 不妖。
④ 由 是 则 生/ 而 有 不 用 也,由 是 则 可 以 避 患/ 而 有 不 为 也。
8.方法八: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乎”“者”“也”后面一般要停顿。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
① 望 之 / 蔚 然 而 深 秀 者 ,琅 琊 也 。
② 鸣 之 / 而 不 能 通 其 意 。
③ 此 三 子 者,/ 皆 / 布 衣 之 士也。
④ 余 闻 之 也 / 久。
9.方法九:语句倒装处要停顿(多指状语后置)。
① 宋 / 何 罪 / 之有?
② 遂 许 先 帝 / 以 驱 驰 。
③ 躬 耕 / 于 南 阳,苟 全 性 命 / 于 乱世,不 求 闻 达 / 于 诸 侯。
④ 操 蛇 之 神 / 闻 之,惧 / 其 不 已 也,告之 / 于帝。
以上只是文言句子停顿的一般原则和规律,朗读时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重在“语意”上花功夫,把一句话分成几个意群,一定看好题目所要求的划分几处,依意群来标示。
10.方法十: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如:其一 / 犬 坐 于 前。
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所以,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
二、特殊说明:
1.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地名、人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错误。
如:① 虞 山 / 王 毅 叔 远 甫 / 刻 。
“虞山”是山名。这个人姓“王”名“毅”字“叔远”,“甫”是对古代对男子的美称。“虞山王毅叔远甫”指核舟的雕刻者,相当于“王毅王叔远先生”,所以不能分开。
② 晋 / 太 元 中,武 陵 人 / 捕 鱼 为业。
③ 庆 历 四 年 / 春,滕 子 京 / 谪 守 巴 陵郡。
2.停顿应体现出省略成分:
如:一鼓 / 作 气,再(鼓) / 而 衰 ,三(鼓) / 而 竭 。
“再”和“三”的后面都省略了“鼓”字,所以应该在“再”和“三”后面停。
3.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如: ① 今 / 齐 地 /方千 里。(“地方”在古代是两个词,土地方圆)
② 今 / 天 下 三 分 。(“今”是一个词,“天下”是一个词)
③ 可 / 以 一 战。(“可”“以”是两个词,可以凭借)
4.表时间和方位的词后边也应稍作停顿。
如:① 已 而 / 夕阳 在 山 ,人 影 / 散 乱。
② 既 而 / 风定 天 清 ,一 切 / 乌 有。
③ 乡 / 为身 死 / 而 不 受,今 / 为 宫 室 之 美 / 为 之。
④ 始 知 / 郊田 之 外 / 未 始 无 春,而/ 城 居 者/ 未 之 知 也。
⑤ 然 则 / 何时 / 而 乐 耶?
★[解题技巧]
文言文断句的几种方法
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切忌一边看一边点,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此外,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体裁、语言风格等。如需加标点,则标点的使用、书写要规范。在平时学习时,应该加强诵读训练,增强语感。在断句是,可以考虑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文意,分层次。
通读全句,联系全文、全段或语境,弄清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句大意。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第二: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
第三:看虚词,找位置。(因为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他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
1、语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言,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6、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
第四:用语法,辨句式。
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第五:明修辞,巧判断。
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短句时可以利用。如顶真句“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有有孙”;
★[01-2022年恩施市]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
【乙】
僧澄波①善弈,余命霞裳②与之对枰③。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④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⑤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节选自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注释】①澄波:人名。②霞裳:人名。③对枰(píng):对坐下棋。④参错:杂乱不齐。⑤怀远:人名。
1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是日更定矣 是:________
(2)拥毳衣炉火 拥:________
(3)僧澄波善弈 弈:________
(4)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 曳:________
20. 给【乙】文中划线句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不 图 观 瀑 之 娱 一 至 于 斯 亭 之 功 大 矣
2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
22. 请你从感官角度,比较【甲】【乙】两文写景分别侧重于什么?
23. 请你概括【甲】【乙】两文写景的对象及其特点。
【答案】19. ①. 这 ②. 抱,持,这里是穿着 ③. 下棋 ④. 拖,拖拉
20. 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21. (1)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附近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2)于是吟诗的声音,又再次响亮地响起。
22. 甲文从视觉角度写景,乙文从听觉角度写景。
23. 《湖心亭看雪》写雪景,表现出清新雅致的特点;《峡江寺飞泉亭记》选段写飞泉亭,表现出万籁合奏,美妙至极的特点。
★[02-2022年岳阳市]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甲】
ㅤ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ㅤㅤ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①枕路,是时范文正②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③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④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⑤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殍殣:饿死的人。②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③术:方法,手段。④敖仓:敖,地名,秦时以敖地为仓,故称敖仓。⑤仰食于公私:依赖官府和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①所以宴游及兴造
(2)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4)根据对甲段的理解,你认为乙段中的范仲淹符合甲段中“古仁人”的标准吗?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
【答案】
(1)①探求; ②……的原因。
(2)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
(3)①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②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
(4)范仲淹灾年赈灾,不拘常理,想朝廷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不计个人得失,不畏监司,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符合古仁人的标准。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求,探求;
②句意:所以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所以,……的原因。
(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本句句意为: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故可断句为: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以,因为。物,外物。句意: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②重点词有:是,这。岁,年。徙,迁移。句意: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
(4)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古仁人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灾年赈灾,不拘常理,想朝廷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不计个人得失,不畏监司,使“杭州晏然,民不流徙”,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符合古仁人的标准。
【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自春天到夏天,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又召集各寺院主持僧人,告谕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所以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饥荒年打开司农寺发放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此机会为民间兴利,这是先生的美德啊!
★[03-2022年益阳市]9.(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ㅤㅤ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ㅤㅤ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ㅤㅤ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黄州①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②,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ㅤㅤ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③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④。”是日剧饮而归。
(苏轼《游沙湖》)
【注释】①黄州,今湖北黄冈,当年作者被贬此地。②相(xiàng)田:察看田地的好坏。③王逸少:指王羲之,字逸少,相传他在此临池学习书法,池水尽黑。④黄鸡,报晓的公鸡。该句意思是不要因为时光易逝,年华老大而悲伤。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门前流水尚能西
B.全石以为底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
C.潭中鱼可百许头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
D.以其境过清
余以手为口
(2)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B.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C.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D.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文作者柳宗元、苏轼均为唐宋八大家重要成员,“唐宋八大家”指八大散文家。
B.两文的写作背景基本相同,分别为作者被贬湖南永州和湖北黄州后出行记游之作。
C.两文语言均很优美。【甲】文善用比喻且句式灵活;【乙】文风趣幽默,简练生动。
D.两文主旨相同,皆表达了作者虽遭朝廷放逐,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旷达情怀。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答案】
(1)C
(2)B
(3)D
(4)①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西:向西/西:向西流淌;
B.为:作为/为:是;
C.许:大约/许:大约;
D.以:因为/以:用。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故断为: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BC.正确;
D.有误,【甲】文借写小石潭的幽深寂静和清丽之景色,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心情。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
【参考译文】
【甲】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因为去看田地好坏,得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
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我作了一首诗歌:“山下短短的兰芽浸在溪水中,松林里沙子路土干净没有污泥。晚间萧萧细雨里子规啼鸣。谁说是人老了不再年青,你看那流水还能向西,白发的老人还能作报晓的公鸡。”这一天,喝得大醉了回去。
★[04-2022年连云港市]古诗文阅读
“旷达豪放苏东坡”专题学习活动,老师选择了苏轼的三篇作品进行专题阅读,请完成6~11题。(21分)
【甲】
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丙】臣自颍移扬,过豪、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
臣闻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
(节选自《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6.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苏轼自夸身上虽穿着粗衣劣布,但因为饱读诗书而气质高雅。
B.颔联“踏槐花”源自“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指学子忙于春游活动。
C.颈联写董传身处失意和困窘,意志消沉,不再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D.尾联意为相信董传定能金榜题名,春风得意,表达了对董传的期许和祝愿。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月色入户 ▲
(2)亲入村落 ▲
(3)臣亦不觉流涕 ▲
(4)臣窃度之 ▲
8.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
10.“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传诵,请你谈谈“气”和“诗书”的关系。(2 分)
11.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请你结合乙、丙两文写出对“乐天派”和“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的理解。(4 分)
【答案】6.(3分)D
7.(4分)(1)门 (2)亲自 (3)眼泪
(4)揣测,估量
8.(2分)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答对一处得1分,斜线超过两处不得分)
9.(6分)
(1)(3分)庭院的地面好像积满了水,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3分)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俭省吃穿用度,还可以活下去。
(第一句中“空明、交横、盖”,第二句中“乏、犹、生”为关键词,错一处扣 1分)
10.(2分)“气”指气质或精神气色,读书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气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中心明确,表述合理得2分)
11.(4 分)①作者在写作乙文时,是被贬黄州期间,正是人生失意之时,但文中无一处有悲凄可怜之态,反而随缘自适,“欣然”邀友赏月,透露出豁达乐观的天性。②丙文中作者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当百姓因苦于官府催缴欠债难于活命而落泪时,“亦不觉流涕”,并将情况如实上奏朝廷,以期朝廷能施仁政,解百姓之忧,和“黎民百姓”忧戚与共,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每点2分,表述充分即可)
[参考译文]
我从颍州到扬州,经过濠、寿、楚、泗等地方,所到之处遍地都是麻和麦子(丰收景象)。我常常摒退身边的人,亲自进入村庄。(我)询问父老乡亲,(他们)脸.上都有忧虑的神色,说:“丰收的年头还不如灾荒的年头。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俭省吃穿用度,还可以活下去。如果是丰收的年头,(官府)催缴积累的欠债,一群官府小吏上门,枷棒打在身上,一家人求死不能。”说完流下眼泪,我也忍不住落泪。(我)又到别的地方,看到很多流亡的百姓……
我听过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猛。”过去我常常不信这话,根据现在(情形)看,大概比这更严重。水灾旱灾伤害百姓,比老虎凶猛百倍;然而百姓害怕催缴欠债,竟然比畏惧水灾旱灾更厉害。我私下揣测,每州催缴欠债的士卒,不少于五百人。拿整个天下的情况来说,这就是有二十多万的虎狼散落在民间,百姓怎么能够安心生活呢?朝廷的仁政怎么能够实现呢?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7 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旨-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7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旨-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17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旨-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8 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8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专题18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7 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旨-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7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旨-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专题17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旨-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