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6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中考总复习语文二轮复习全套课件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中考总复习语文24.-第四部分 作文-专题一 自我生活 成长经历课件
展开
第四部分 作文专题一 自我生活 成长经历 1中考导航2考点突破3技法提炼5考点突破6技法提炼7真题回放4专题概述8热身体验9实战演练作 文中考作文复习是有套路的,可以采用不同方式的组合拳,或按题材分类——写自我、写校园、写家庭、写社会、写自然,或按文体分类——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或按题型分类——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不管如何操作,其实就是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其中“写什么”是格局,“怎么写”是布局。格局大于布局。下面依照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分专题进行步步为营的训练和积累。专题一 自我生活 成长经历成长在这和美的时代,处于这如花的年华,莘莘学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美丽新世界。基于这点,“关注自我成长”“强调人文关怀”一直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与之相关的“自我生活成长经历”类考题也一直是中考作文命题的重点。因为紧扣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以记录自我成长足迹为核心的考题在中考作文中最为普遍,基本占据了“半壁江山”。从命题形式看,这类考题一般以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的形式出现;从命题内容看,它引导考生回首人生道路,放眼社会生活。或崇尚个性表达,或关心学生成长,或涉及情感体验,视野较为开阔,内容相对集中,多数考题在题目中直接出现“我”“我们”或“自己”等字眼。1.(2019·北部湾经济区)根据下面的要求写一篇文章。要求:①以“阳光正好”为标题,延续所给首句“那一天,阳光正好”,叙写生活;②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600字;③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解析 【审题立意】这是一道标题+情境设置的复合作文题。标题中“阳光”既可指自然的阳光,也可赋予它比喻义或象征义,如喻指光明、温暖等,或指能带来光明或温暖的人、事、物、景、情等。“正好”中的“好”意味着赞许等美好的思想感情和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讲,标题提供了立意的方向。【选材构思】题目要求“叙写生活”,既可写亲身经历,也可写对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作文所给首句“那一天,阳光正好”,为故事的发生设置了一个具体的情境,写作需在此特定的情境下完成,续写的故事必须扣住“那一天”“阳光”“正好”三个要素展开,要求是一篇真实可感的记叙文。“那一天”规定了故事发生的时间,“阳光”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正好”暗示故事主人公的情感体验。【写法指导】接句(段)是对首句“那一天,阳光正好”的紧承和延续,要注意情境及语言的延续性,两者应有内容或逻辑上的衔接。要从小 处切入,才能写得具体,写得生动。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场景,抓住几个真实的、震撼人心的镜头,注意细节取胜,对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要进行细腻的描写刻画,这样有助于突出文章主旨,挖掘出深刻的立意。【例文】阳光正好(例文见P219)【点评】一、文章紧承首句,描写了一段小景,第二段自然地展开,对阳光下、微风里的老街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画。个人情感的融入,让文章诗意盎然。二、对多年后的展望与想象,扩展了文章的立意——守住流年,不改初心,留下美好。逻辑清晰,语言流畅美好。2.(2019·福建)成长路上,我们不断迎接挑战,努力完成各式各样的作品。这些作品或有形或无形,都是我们成长的印迹,也许其中有自己心中最好的作品,也许最好的作品还在追寻的路上。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和感悟?请以“最好的作品”为标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自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解析 【审题立意】这道作文题以材料+命题的形式呈现,材料提示清晰,对于题目具有启发性,十分贴近学生生活,开放性十足。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最好的”,围绕“最好的作品是什么”“为什么是最好的作品”“这个作品对自己的成长有什么价值、意义”去写。【选材构思】“作品”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虚实结合,有着丰富的可供挖掘的素材。作文题目的导语对考生的写作方向有着明确的引导,它要求考生关注自我,努力克服困难,寻找成长道路上的印迹。最好的作品一定是成长路上的重要路标,在学生走向成熟的路上有着弥足珍贵的意义。【写法指导】从文体上看,多数考生可能会选择写记叙文。写作之前要多思考,不要一说作品,就联想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写琴棋书画,或是文章手工,止于浅层次表现具体某一项作品,平铺直叙自己是如何实践,却没有关注到习惯的养成或品质的锤炼。一场文体活动可以是你最好的作品,从中你学会良性地沟通,凝聚成长道路上的力量;一份旅行攻略可以是你最好的作品,从中你学会选择,让世界之大和生活之美融为一体。你也可立意“最好的作品还在追寻的路上”,无论如何你都会应对挑战,最终完成“最好的作品”。【例文】最好的作品(例文见P220)【点评】文章写的是一次很独特的手工实践——陶瓶制作。手指、心尖的全新体验,细致入微的场景及动作描写,就像一幅幅流动的画面。从惊叹、渴望到欣喜、舒畅,从焦急、无奈到醍醐灌顶,文章写的不仅仅是一次陶艺作品的完成过程,更是一次生命意义的体验,在挫败中思考,在思考中领悟真谛。“最好的作品”不再只是简单有形的物件,更是无形的思想成果。3.(2019·河池)请以“我终于学会了”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请先把文题补充完整后再作文;②横线处只能填写家务或生产中的某项劳动技能的一个动宾短语,如“洗衣服”“种玉米”等;③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600字以上;④不得抄袭本试题卷中的阅读材料,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解析 【审题立意】审题时紧抓关键词。这道半命题作文题的关键词是“学会”,文章要写的故事是横线处所填的内容,是关于“我”的事,不能写其他人。“终于”暗示这件事要经历一些波折。这件事在经历了波折之后的结果一定是“学会了”。【选材构思】首先,要选取“我”的事来写;其次,这件事是关于学会家务或生产中的某项劳动技能的,如“洗衣服”“种玉米”“叠被子”“做饭”等。在写之前,可以先回忆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印象深刻且难忘的能写得精彩的故事。【写法指导】在写“学会”时,要写出学的原因、学的经过,重点是写出过程,要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同时还可以表现一些其他的内容,如学会后得到的启示等,使文章意味深长。【例文】我终于学会了浇灌花草(原文见P221)【点评】知识来自实践,也来自资料,在没有实践的情况下,通过查找资料,也能做好浇花这件事。从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到按科学方法浇花,暗示了“终于”的意思,传神的语言描写中,温柔的妈妈,易于接受意见、善于动脑的“我”的形象,鲜明地浮现在读者面前。文章最后一段,水到渠成,自然点题,深化了中心。(《热身体验》见本书P221~225)(《实战演练》见本书P225~226)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