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专项练(5)第1页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专项练(5)第2页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专项练(5)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专项练(5)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专项练(5),共11页。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练(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智慧城市是新型城市的升级版,是未来城市的高级形态,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致力于城市发展的智慧化,使城市具有智慧感知、反应和调控能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战术层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务必把握内在逻辑规律。第一,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是万物互联。当前我们正步入物联网时代,5G通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让物理世界的数字化、智能化成为可能,推动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深度融合,从而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逐步扩大到人与物、物与物的沟通。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即将到来,智慧城市正是以智慧为支撑的城市形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全面掌握并运用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思维,更加主动推动城市与智慧的融合。第二,智慧城市建设可分阶段循序渐进。从大逻辑来讲,智慧市建设起码要经历四个步骤:一是让城市各种各样的物能够“说话”;二是让物与物之间能够“对话”;三是让物与人能够“交流”;四是让城市会“思考”。这决定了智慧城市建设有四个版本:1.0版是数字化,这是智慧城市的初级形态,目的是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可以通过数字表述出来,让物能够“说话”;2.0版是网络化,通过网络将数字城市连接起来,实现数据交互,物和物之间能够对话;3.0版是智能化,在网络传输基础上实现智能反应与调控,如智能设备、智能交通、智能工厂,等等;4.0版是智慧化,借助万物互联,使城市各部分功能在人类智慧的驱动下优化运行。第三,智慧城市建设要自下而上,由点到面地推进。智慧城市的内在逻辑决定了它很难先有一张施工总图,然后照图推进,其建设只能自下而上,各个领域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积少成多。也就是说,我们要按照现实需求,区分轻重缓急,构建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智慧子系统,如智慧教育、智慧社区等,各领域各条线都可以分别推进。先把智慧城市的四梁八柱架好,要避免大规模大方案却不做细工的现象。第四,智慧城市建设要坚持市场导向。智慧城市意味着高效率,而效率一定能够产生效益,这就能够吸引社会资本参加。比如物流领域,2017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12万亿元,占GDP15%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如果通过发展智慧物流,把物流成本降到世界平均水平,就会节约4万亿元,这其中如果有2.5万亿元给企业,供方和需方由实体企业分享,剩下15万亿由智慧物流、智慧产业、金融业等各种服务业分享,这样形势就会好得多。第五,智慧城市建设要法制化、标准化。智慧城市是个复杂系统,也是新生事物,其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有三个方面尤为重要:一是标准,要统筹协调,加快构建包括信息技术标准、城市建设标准、信息应用标准在内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确保有序建设,高效集约;二是安全,这是智慧城市正常运转的基础,要加强网络安全立法和监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发展网络安全技术,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三是扶持,政府要带头打破信息孤岛,出台鼓励社会参与的政策措施,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智慧城市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摘编自黄奇帆《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在逻辑》)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智慧城市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致力于未来城市智慧化发展的高级形态。B.城市连接从人与人的连接到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是因为城市建设是由点到面推进的。C.万物互联和分阶段循序渐进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不过万物互联更为基础一些。D.我们要建设智慧城市,就要面对它的复杂性并从政策层面推进,把握其内在逻辑规律。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在逻辑规律为立论的理论基础,论证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可能性。B.与万物互联的时代有关,文章第二段论证了物联网时代对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性影响。C.文章第五段通过阐述物流领域的数据、发展智慧物流的利润等,使本段论证更加深入。D.文章通过分析智慧城市目前存在的问题,对务必把握内在逻辑规律问题做了全新的论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应统筹规划,如果战略规划不足,智慧城市的建设就难以推进。B.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势头良好,从大逻辑来讲,智慧城市建设理应经历四个步骤。C.智慧城市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信息技术支撑,而且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D.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在逻辑规律是客观的,如不遵循,将影响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陈寅恪先生说陶渊明不仅“文学品节居古今之第一流”,而且“实为吾国申古时代之大思想家”。学界对他到底应属于儒还是应归于道一直有争论,有人认为他“可推圣门弟子”,有人又认为他“堕庄老”,有人说他“实外儒而内道”,又有人说他“是内儒而外道”。那么陶渊明诗中表现的到底是儒者的胸次还是道家的襟怀?一般而论,儒家强调社会关怀和道德义务,要求个体通过人格的自我完善,担当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道家则主张放弃一切社会责任而“任其性命之情”,鄙薄那些“弊弊焉以天下为事”和“伤性”“以身殉天下”的“圣人”。陶的“洒落”看来有别于儒家悲天悯人的入世情怀而近于道家放旷自适的逍遥态度。不过,儒学也包含了不同的精神向度,孔子在提倡“克已及礼”的敬畏戒慎之外,同时非常激赏“吾与点也”的自在超然,为宋明理学家所乐道的“胸中洒落”已经蕴含在先儒的精神资源中,所以后世不少论者认为陶渊明的“洒落”深契“曾点之意”,他深心体贴的仍是儒者的襟怀。陶渊明的《时运》一诗便是这一论点的极好佐证,诗前小序说:“时运”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影独游,欣概交心”由此他想起了孔子当年“吾与点也”的情景,自己眼下的这种人生怡乐不正是曾点当年所企望且为孔子所赞许的人生境界吗?难怪清张潮等人认为陶渊明是曾点“千载而后”的“知己”了。由于曾点的人生理想已化为他自己现实的人生体验,所以陶渊明对曾点之志有一种独到深至的体认,“从来说曾点为狂,不曾道破静字,今始拈出,深心体贴,俗人不知”。儒门一直将曾点的人生态度视为“狂者胸次”(参见《孟子•尽心下》),陶渊明却认为曾点之志的本质不在于其狂而在于其静:“我爱其静,寤寐交挥。”“静”的反面为“躁”,“躁”表明个体还有所欲求、有所渴慕。有所欠缺,心灵还处于一种栖栖惶惶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洒落得起来呢,陶对“静”与洒落的内在联系深有体会,他在诗文中屡屡谈及自己“偶爱闲静”(《与子俨条疏》),“抱朴守静”(《感士不遇赋》),“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静”是不妄想不妄求个体和谐自足的心理状态,“万物无足以饶心”才能静,因而“静”不仅是人生洒落的必要条件,就其自在与自适而言也是洒落本身。在这一点上儒道走到一起来了,曾点之志的本质既在于其静,庄子的逍遥游虽然被他描绘得气度恢宏飘渺玄远,其实也不过是“游心于淡”而已(《庄子•应帝王》),本质上仍是一种清虚恬淡之乐。陶渊"明的洒落正是庄子之逍遥曾点之理想的完美结合,既近于儒也近于道、同时又不同于儒也不同于道。一方面,陶的洒落与庄的逍遥在境界上相通而又不同:由于反社会反伦理,庄子逍遥游的承担者只是那些吸风饮露的“神人”或“至人”,这种逍遥游也只能到“无何有之乡”、“四海之外”或“无穷”的廖廓中去寻觅;由于不离人伦日用之常,陶渊明的酒落在当下即是“人境”或“东篱”就可实现。由于有儒家对人际、人生的关怀与执着作为根基,陶的酒落不似逍遥游那般汪洋恣肆,但也不似逍遥游那般诡谲放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比起“乘云气,御飞龙”的逍遥游要朴实、平易、亲切得多。另一方面,由于同样深刻地受到庄子逍遥游精神的影响,陶渊明比曾点更少拘束,他的洒落比起曾点的清沂舞雩之乐更加脱略形迹,更加超脱旷达。总之,陶渊明不通过功德勋业而以“纵浪大化”来超脱生死,其生命取向近于庄周,但在价值与意义的景观上同流天地则又回到了孔孟。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中只有他才达到了一种人生的化境——既“放浪形骸之外”(洒落悠然),又“谨守规矩之中”(忧勤执着)。(选自戴建业《洒落与忧勤-论陶渊明的生命境界及其文化底蕴》,有删改)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的“洒落”有别于儒家悲天悯人的入世情怀而近于道家放旷自适的逍遥态度,所以,陶渊明是庄子“千钱而后”的“知己”。B.陶渊明的“洒落”深契“曾点之意”,且陶渊明认为曾点之志的本质不在于其狂而在于其静:“我爱其静, 寤寐交挥。”C.陶渊明的洒落既近于儒也近于道,同时又不同于儒也不同于道,不能简单地进行非儒即道的划分。D.陶渊明的洒落与庄子的逍遥在境界上不同,因为庄子的逍遥反社会反伦理而无法实现,但陶渊明的洒落可以实现。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陶渊明的洒落与儒家以及道家思想进行对比,得出陶之洒落既不是儒家思想又不是道家思想的结论。B.文章第二段举出陶渊明的《时运》一诗诗前小序佐证陶渊明诗中论证的是儒者的胸次而不是道家的胸怀。C.文章第三段举出曾点的事例是为了论证儒、道在崇尚“狂”和“静”这一点上走到一起来了。D.文章运用总分总的结构,遵循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逻辑。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在提倡“克己复礼”的敬畏戒慎之外,同时非常激赏“吾与点也”的自在超然,所以陶渊明的洒落深契“曾点之意”也就是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B.陶渊明的洒落正是庄子之逍遥与曾点之理想的完美结合,也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完美结合。C.晚年辞官归隐的王安石诗云“我亦暮年专一壑,每逢车马便惊猜”,正体现出他内心之躁,与陶渊明的洒落不同。D.“静”是不妄想不妄求个体和谐自足的心理状态,所以“静”不仅是人生洒落的必要条件,也就是酒落本 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世界观。中国人对天地的认识是循序而进的,周代以前,只有春和秋的概念。“以春秋知四时”,西周时期,多个诸侯国的国史以“春秋”为书名,“吾见百国《春秋》”(墨子),东周之后,已经有了冬和夏的记载,但孔子以鲁国史书为基本线索,又兼容120个诸侯国的史料,写出了那部大历史著作,仍以《春秋》为名称。后来这一历史段落,也以“春秋”来命名。战国之后,陆续有了节气时令的记载。二十四节气首次完整阐述是在汉景帝时的《淮南子》一书中,汉武帝时,作为国家历法写入《太初历》。中国古人有两个了不起的科学贡献,一是发现并细化了一年之中这个井然有序的生态变化规律。再是以春秋命名国家史书,把天文、地理、人间沧桑事态相互参照起来看待世界。《淮南子•天文训》中,古人精确地把一年作了二十四等分,并加以命名,这是二十四节气第一次被完整叙述。②二十四节气是讲变和不变的。一年之中二十四个节点的运行原则是不变的,但每个节点里都饱含着变化。气候这个词的意思,是节气变化的外在体征,老百姓过日子,要看天地的气候。古人的观察是很具体的,五天为一候,每个节气里有三候。如“立春”三候:初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鱼自河底上游,抵近冰层)。“立秋”三候: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③二十四节气里,不仅有敬畏心,还有警惕心。在每个节气里,古人都硬性规定了具体的禁忌条款,如“立春”和“雨水”:祭品不得用母畜,禁止伐木,不得毁鸟巢,不得捕杀幼小的、怀胎的、刚出生的动物,不得捕杀学习飞翔的鸟及小兽,不得掏鸟蛋,不得聚众起事,不得大兴土木,不可以起兵征伐,军事冲突不得由我方挑起。④二十四节气的路线图,由立春到大寒,不是一条线,是一个圆,是轮回。设定这个顺序的基础不仅是天象,还有地势和农时。立春这个节气,大地复苏,万物生长。大寒的物候是:“鸡使乳(孵小鸡),征鸟厉疾(鹰隼一类猛禽最具攻击性),水泽腹坚(河流湖泊冻得结结实实)”。中国古人对天文的认识,一年开始的第一天是冬至,冬至也称一阳,那一天地气由地心开始上升,“今日交冬至,已报一阳生”,“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小寒与天寒之间是二阳,地气运行四十五天,在立春这天突破地表,因此这一天也称“三阳开泰”。在汉代之前,我们中国有六种历法,其中黄帝历:周历和鲁历,以冬至所在月份(即今天农历十一月)为正月,这就是以天文为基础的。如果按阳历计算,每年的冬至是在12月22日前后,阳历是西方的历法,也是以天文做基础的。从中国的冬至到阳历的元月一日,这中间有八九天差距。中国古人是站在黄河流域,再具体说是渭河流域观测天象的。西方的阳历,是站在他们那里观测的,这之间有地理站位的差距。二十四节气,是以渭河流域为落脚点和出发点,比较着说,长江流域再往南的区域,时令的变化与这个路线图出入也是很显著的。⑤二十四节气里的警惕心,是对人妄为妄行的警惕,戒欺天,戒逆天。(摘编自穆涛《二十四节气里的警惕心》)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以《春秋》命名他的历史巨著,可见当时社会只有春和秋的概念。B.在春秋时期古人就定出了春秋节气,后来不断改进完善,到汉代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定。C.二十四节气是一个轮回,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它的顺序是依天象、地势、农时设定的。D.古人把冬至看成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地气开始上升,但阳气只是初动,万物还未萌动。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说理具体且形象。B.第三段的举例是为了论证二十四节气里体现出的警惕心。C.文章举了黄帝历、周历、鲁历及西方阳历对冬至日的划定的例子,证明了农历和阳历都是以天象、地势、农时为基础。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中体现的思想与本文论述的“警惕心”一致。9.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节气命名国史是中国人把天文、地理、人间沧桑事态互相参照看世界的体现。B.从“立春”到“惊蛰”,中间是一个月。C.中国的冬至与阳历的元月一日中间相差八九天,这跟东西方观测天文的地理方位有关。D.二十四节气只对黄河流域适用,对长江流域往南区域没有指导农时的意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经典的形成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和地域相联系,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论语》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春秋时期政治体制及伦理关系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蕴含从普遍的文化层面加以阐释的可能。例如,今天我们可以从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层面进行阐发,思考如何使个体充分履行各自义务的问题。经典不仅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更有超越地域的世界性的意义。真正的经典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是世界文化共同财富的组成部分。中外经典,概莫能外。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其重点讨论的正义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不只适用于西方;儒家典籍《论语》讨论的仁道原则,其意义同样超越中国。在不同的文化尚未相互作用时,这样的意义也许隐而不彰,但当不同文化彼此相遇,经典的世界性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就意味着我们要开眼界。在阅读、理解经典的过程中,如果眼界封闭,常常会给经典的理解带来多方面的限制;而视域的扩展,则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经典。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引进来,借鉴西方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主动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不管是西方文化的引进来,还是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都既要以其各自的特殊内涵为背景,也要以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及其对经典理解的影响,今天依然可以看到。“西学东渐”这一思想背景,使我们可以在更广的文化参照视野之下反观经典自身,从经典中读出以往的思想家们未能读出的新的意义。仅仅封闭、限定于单一传统,无助于理解经典的深沉内涵。基于上述前提,对时下一些流行看法似乎需要再思考,如“以中释中”,即以所谓纯粹传统中国概念去理解中国的问题,这种思路明显忽视了经典的普遍意义。外来语已逐渐输入并融入现代汉语,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思想和观念内容。当我们用受外来语影响的现代汉语去理解经典时,相应地也受到外来语背后的深层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因而,试图以“纯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与之相比,王国维在二十世纪初所倡导的“学无中西”的观念则更具有开放意识,他就是在当时世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以世界文化视野来反思和理解多样文化经典的。近代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等大儒者,他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并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评,但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释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都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这也就是他们的学说被称为“新儒学”的重要原因。(摘编自杨国荣《经典的意义》)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的形成与特定的文化、民族和地域有关,同时又有超越时代和地域的价值。B.只要是经典,就具有普遍意义,中西方不同文化相互的作用,使其成为世界文化的共同财富。C.借鉴西方的历史文化成果,我们可以从经典中读出他人未曾发现的新的意义。D.虽然“新儒学”学者们的学术目的是回归或延续儒学,但他们诠释以往经典时还是借鉴了西方观念。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经典具有普遍意义”为前提,提出要以开放的视野来阐释经典的建议。B.在解释经典的“超时代价值”和“世界性意义”时,作者使用了引证法和例证法。C.本文指出,要深入把握经典,就要从“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着手。D.文中批评了一些忽视经典普遍意义 看法,并引出了“学无中西”的“新儒学”。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理解经典的内涵,应该跳出经典的特殊性限制,还要去分析它的普遍意义。B.“以中释中”的尝试在现实中走不通后,王国维开始倡导“学无中西”的理念。C.外来语在输入时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思想观念,进而不可避免地有损于对经典的理解。D.“新儒学”既接受西方文化观念也批评西方文化,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选项将第二段中的“从而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物与物的沟通”和第四段“智慧城市建设要自下而上,由点到面地推进”,这两句内容进行组合,并用“是因为”连接起来,使之形成因果关系,根据原文信息可知,这种因果关系并不存在,属于强加因果。C.第二段是说“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是万物互联”,第5段是说“智慧城市建设可分阶段循序渐进”,A选项表述为“万物互联和分阶段循序渐进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都是”一词表明二者一致,这与原文内容不符,曲解文意。D.原文最后一段,“智慧城市是个复杂系统”,第一段又说“从战术层面推进智慧城市……逻辑规律”,而选项表述为“就要面对它的复杂性并从政策方面……逻辑规律”,“政策”一词偷换概念。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通过阅读文章可知,智慧城市正在推进建设当中,智慧城市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发生的,因此选项中“智慧城市目前存在的问题”的表述有误。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原文表述为“从大逻辑来讲,智慧城市建设起码要经历四个步骤”,选项将“起码”换成了“理应”,意思发生了变化。4.答案:A解析:文章第二段“难怪清张潮等人认为陶渊明是曾点“千载而后”的知己了”,不是曾点的知己,选项张冠李戴。5.答案:D解析:A选项错误,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陶渊明的洒落与儒家以及道家思想进行对比,得出陶之洒落既近于儒又近于道,既不同于儒又不同于道的结论。B选项错误,文章第二段“所以后世不少论者认为陶渊明的洒落深契曾点之意,他深心体贴的仍是儒者的襟怀”,不是作者的结论。B选项错误,文章第二段“所以后世不少论者认为陶渊明的洒落深契曾点之意,他深心体贴的仍是儒者的襟怀”,不是作者的结论。C选项错误,文章第三段举出曾点的事例是为了论证陶渊明体认出曾点之志‘静’的本质及其与洒落的内在联系。6.答案:C解析:A选项错误,文章第二段“不过,儒学也包含了不同的精神向度,完予在提倡“克己复礼”的敬畏戒慎之外,同时非常激赏吾与点也的自在超然”,与选项“陶渊明的洒落深契“曾点之意”也就是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没有因果关系,强加因果;同时“陶渊明的洒落深契“曾点之意'也就是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说法也过于绝对。B选项错误,文章第三段“陶渊明的洒落正是庄子之逍遥曾点之理想的完美结合,既近于儒也近于道,同时又不同于儒也不同于道”。选项“也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完美结合”,扩大文意。D选项错误,文章第三段“静”是不妄想不妄求个体和谐自足的心理状态,“万物无足以饶心”才能静,因而静不仅是人生洒落的必要条件,就其自在与自适而言也是洒落本身。”,选项忽略“就其自在与自适而言”这个前提条件,说“静也就是洒落本身”,以偏概全。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可见当时社会只有春和秋的概念”说法错误。从原文第一段“东周之后,已经有了冬和夏的记载。但孔子以鲁国史书为基本线索,又兼容120个诸侯国的史料,写出了那部大历史著作,仍以《春秋》为名称”可知,在孔子创作《春秋》时,社会上已经有夏和冬的概念了。故选A。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证明了农历和阳历都是以天象、地势、农时为基础”说法错误。第四段表述为“阳历是西方的历法,也是以天文做基础的……西方的阳历,是站在他们那里观测的,这之间有地理站位的差距。”并没有说以“农时”为基础。故选C。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对长江流域往南区域没有指导农时的意义”说法错误,原文第五段中“比较着说,长江流域再往南的区域,时令的变化与这个路线图出入也是很显著的。”并没有说二十四节气对长江流域再往南的区域没有指导农时的意义。故选D。1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读出他人未曾发现……”错误,由第三段“从经典中读出以往的思想家们未能读出的新的意义”可知,应为“前人未曾发现”。故选C。1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引证法”错误,从文中来看,只有“例证法”,如第一段“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其重点讨论的正义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不只适用于西方;儒家典籍《论语》讨论的仁道原则,其意义同样超越中国”,并没有引证。故选B。1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走不通后,王国维开始……”错误,逻辑关系错误。原文是说“对时下一些流行看法似乎……这种思路明显忽视了经典的普遍意义”“与之相比,王国维在……更具有开放意识”,这两者是并列关系。C.“有损于……”错误,文中是产生影响,不是损。D.“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错,前后矛盾,“学无中西”的理念是学问不分中西,兼容中西文化的意思;而“新儒学”接受西方文化观念也批评西方文化,不是兼容中西文化的意思。故选A。
     

    相关试卷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专项练(9):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专项练(9),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第四段中的“两个过程”指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专项练(8):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专项练(8),共12页。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专项练(7):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专项练(7),共11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