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草船借箭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草船借箭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5.《草船借箭》【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幔子、调度、擂鼓、呐喊、支援、丞相、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2、通过抓重点句,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使学生能够复述课文,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重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难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过程】课前引入: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视频音乐。2、你知道哪些《三国》故事?导入《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上课!一、通过课前引入,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注意“箭”的写法,齐读课题。2、课题质疑。【设计意图:带着问题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二、了解故事背景。《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东吴那里帮助作战。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三、检查预习,识记字词。1、出示词语:妒忌 都督 幔子 调度 擂鼓 丞相 神机妙算(1)自读、指名读、齐读词语。(2)指导写字:督①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督”,写时应注意什么?②指生汇报。③师范写。④同桌订正。⑤学生再写。四、整体感知,理清条理(1)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按照这样的顺序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指生说。(2)理清文章的条理。起因(1——2),经过(3——9),结果(10)。【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初步具有默读能力,能在默读中体悟情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五、探究课文,感悟“神妙”。(3——9自然段)学习提示:认真默读第3—9自然段,思考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划出有关词句用心体会,并做简单批注。(一)、学习“知周瑜”1.生默读后汇报: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不过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1)指名读第三节。(2)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2)齐读此句。【设计意图:在学生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后,已经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了解。结合课文时代背景的介绍,他们能在字里行间洞悉人物的内心然后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二)学习“知鲁肃”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指生回答。齐读: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2.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三)学习“识天象”。继续交流: 1.诸葛亮曾担保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可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仍不见动静,直到(引读)——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2.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指名读6-7节。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3)齐读句子,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诸葛亮曾担保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引读)——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以后长叹一声说——(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1)看示意图1。(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与诸葛亮却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神情。鲁肃不禁吃惊他说:(引) “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设计意图:通过品读、体会,让学生从人物的言行举止中品出人物的特点。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四)学习“知曹操”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射箭,箭好像下雨一样。)2.“虚实”是指什么?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1)用“~~~”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2)“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回馈第四节)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诸葛亮能预料得如此之准,就是因为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板:知曹操性3、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4、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这不禁使我们想到诸葛亮向鲁肃借草船时说:“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设计意图:仔细体味,反复品读,品出语言之美、语言之妙,也品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品出人物的精神、人物的内涵。】(五)学习“晓地理”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板:顺风顺水2、出示句子:(1)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2)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3)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3、齐读第9节。(课件)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以后长叹一声说——(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把“叹”加上去,再读此句话。【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揣摩重点语句,抓句子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感悟诸葛亮的“神”,体现“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六、展开想象,拓展文本。请你展开想象:当诸葛亮归来时与周瑜相见,周瑜会怎么说?【设计意图:由“展开想象,拓展文本”这一环节,通过周瑜的内心世界,从而赞美诸葛亮的智慧,是对文本精妙的扩展和延伸。】七、布置作业。师:同学们,《三国演义》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章节反应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课后请认真阅读,然后再和同学们交流。【设计意图:作为我国著名的古典长篇历史小说,其文学价值不是一两节课可以领略,本环节通过引入课外资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让学生投入其中,受其熏陶,实行 “大语文阅读”的策略。】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案,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设计说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共2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