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和失重说课教学设计(优质创意设计)
展开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
——超重和失重 教学设计
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 商科伟
一、学习任务分析
超重、失重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理现象,学生往往能感受到,但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现象的特点。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超重、失重的条件与本质所在。
二、学生分析
超重、失重学生有一定感性和模糊的体会,但理解超、失重概念,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我觉得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是物理语言的误导,使学生认为超重(或失重)就是物体重量的增加(或减少);其次学生往往认为向上运动时就超重,向下运动时就失重,没有真正理解超重与失重的原因。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动手与合作能力,生成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意识。
学生有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基础,完全可以通过自主体验与自主学习来完成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可能将超重、失重现象与牛顿运动定律知识割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同化,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结构,让学生体会到超重、失重只是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而已。
三、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知道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
(3)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观察、实例探究讨论交流的过程,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2)经历实验和理论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领略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生成“学以致用”的意识。
(2)体验自主学习过程,养成乐于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超重、失重及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实质。
难点:(1)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例分析。
五、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情景——问题——探究——结论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与组间交流的自主学习
六、教学器材
演示实验1:自制铁丝框架,钉板,气球,彩纸。
演示实验2:天平,量筒,小球,香,细线,薯片包装盒。
教师实验:自制电梯厢,电子秤,摄像头,钢架,滑轮,细线,钩码,多媒体。
学生活动:书本,绳子,带孔钢球,细钢丝,细线,红胶带,饮料瓶,橡皮绳
六、教学流程
七、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开展新课
呈现学习目标:
(1)什么是超重(失重)现象?
(2)什么样运动情况下会出现超重(失重)现象?
(3)为什么会出现超重(失重)现象?
◆过渡语:对应这三个目标,我们分三个环节来教学。先看第一环节。
1.概念探究——感受什么是超重(失重)现象?
趣味实验 激发悬念 引入概念
演示实验1:自制一个金属框架,上面有可以上下自由移动的钉板,下边塞入了一个气球。我把钉板轻轻放到气球之上,气球完好无损。接下来我让装置由突然向上运动,我们看看会怎样?气球爆了。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开始气球完好时,钉板对气球压力和钉板重力是什么关系?——压力等于重力。
②气球后来爆掉是什么原因?——压力大于重力
③气球爆掉时钉板的重力变了么?——重力不变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很容易得出结果。老师针对结果进行总结:
钉板在刚才这个过程中,对气球的压力大于了自身的重力,这种现象叫做超重。
(采用气球爆炸过程,一鸣惊人,更能刺激学生的感官,振奋精神进入新课学习。)
演示实验2:取一个神秘的纸盒子,把它放到天平一端,另一端放砝码,把天平调平。用香烛烧断纸盒子上的这根细线,注意看纸盒子这一侧是突然上升还是下降。看,上升了!再观察天平最后还是否平衡。对,还是平衡的!我同样设计了三个问题:
①烧断细线前,纸盒子对托盘的压力和纸盒子重力是什么关系?——压力等于重力。
②为什么纸盒子这一侧会上升?——压力小于重力。
③天平后来恢复平衡说明纸盒子的重力变了么?——重力不变。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也容易得出结果。老师针对结果进行总结:
纸盒子在刚才这个过程中,对托盘的压力小于了自身的重力,这种现象叫做失重。
(用看不到内部构造的纸盒子,增强神秘感。同时为后面的实验揭密埋下伏笔。)
通过刚才这两个实验,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轻松引入了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
◆过渡语:现在我们明白超重和失重现象是什么了,那么,我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观察到这种现象的呢?接下来进入第二环节:通过让学生和老师共同设计实验,去感知什么样运动情况下会出现超重(失重)现象。
2.规律探究——感知什么样运动情况下会出现超重(失重)现象?
(1)回味生活,进行猜想
在这里,我先让学生回味日常生活,谈一谈平时我们乘坐电梯时的感受。
然后大胆的去猜想什么时候产生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学生可能会提出:电梯启动和停止时。
(2)师生互动,模拟电梯
【探究实验】
(1)实验过程
为了给学生更为直观的体验,我和学生共同探讨,看能不能在教室中模拟出电梯的这两个运动。
先给学生展示出我准备好的实验器材:
自制电梯厢,电子秤,摄像头,钢架,滑轮,细线,钩码,多媒体
①如何在电梯中显示出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呢?
和学生交流讨论后,我们这么办,用这小框架代表电梯厢,在上面固定了一个摄像头,通过数据线连接到电脑上,我把这样一个电子秤放到电梯厢中,如果在电子秤上放上重物,我们就能在电脑屏幕上看到示数了。
②如何让电梯厢运动起来呢?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装置,很容易发现方法:给电梯厢拴上绳子,跨过滑轮,另一侧挂上重物,只要重量大于电梯厢,小电梯就会加速上升。
③加速容易,但怎样能让电梯厢慢慢减速呢?学生思考后可能会给出很多方法,比如:用手的摩擦,或者在重物这边系上个橡皮绳……老师对学生的想法要给予肯定的评价,并指出这些方法的优缺点。接着我展示这样一种方法:把电梯厢另一边的重物分成两份,一份挂下边,这样,当下边重物落地后,电梯就会慢慢减速了。我们看一下是不是这样。
下面我们来进行实验:请调出摄像头屏幕,把电子秤调零,我把一个砝码放上去,我们看,示数出来了,刚好100。下面我让电梯上升了,大家注意观察大屏幕上示数的变化。很明显先变大后变小,说明先超重,后失重。
接下来看下降过程,相同的思路,我把电梯厢另一边换成一个重物,在电梯厢下边挂上一个重物,我从高处释放电梯厢,它将先加速下降,这个重物落地后减速下降。我们看一下是不是这样,看电梯厢!我再演示一遍,这一次大家注意观察大屏幕上示数的变化。很明显先变小后变大,说明先失重,后超重。
(2)实验结果
上升时先变大后变小,说明加速上升时超重,减速上升时失重。
下降时先变小后变大,说明加速下降时失重,减速下降时超重。
(3)实验突破点
我认为,这个实验的突破点有二:
①实现了物体压力的大众可视化。
②实现了加速和减速过程的器材统一化。
(4)得到结论
在实验过程中我会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同时各小组白板上合作完成这样的数据记录。之所以用白板来代替练习本,这样做优点很多,比如合作性强、展示距离远、便于修改等等。
通过分析数据,师生达成共识:物体超重还是失重,仅由加速度方向决定,加速度向上超重,向下失重,与物体速度方向无关。
◆过渡语:上以环节是“概念”的“感受”,此环节是 “规律”的“感知”,当然下一环节应该是 “本质”的“感悟”
3.理论探究——感悟为什么会出现超重和失重现象?
(1)小组合作 探究归因
所以我继续组织各小组自主探究超重与失重的本质,在这里,我引导学生用牛顿运动定律的分析方法来分析问题,指导学生把探究结果写在白板上,然后请小组代表上台讲解。与此同时,我将规范学生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思路:选取研究对象→明确运动形式→进行受力分析→根据F=ma列方程得出表达式→求解支持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判断压力。
最后得出结果:超重与失重现象是因为竖直方向上存在加速度,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大小变化,物体的重力不变。
理论探究也是探究学习重要的方式之一。此环节通过学生自主理论探究,既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有亲身的感悟,也对超重和失重有了从现象到本质成功体验,也突破了难点。
二、前后呼应,巩固新知
1.解释实验,前后呼应
小组讨论并发言,解释引入课题中的演示1和演示2。
(小组讨论解释引入的实验现象,既前后呼应,也体验到学习成功感。)
◆过渡语:我们从生活现象出发,学习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及其本质,如果回归生活实践,还可以解释那些现象呢?
2.反馈应用 拓展知识
(1)练一练
例题:一个质量为70Kg的人乘电梯下楼。电梯开始以3m/s2的加速度匀加速向下运动时,求这时他对电梯地板的压力。快到此人要去的楼层时,电梯以3m/s2的加速度向下匀减速下降,求这时他对电梯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少?(解答过程略)
(2)做一做
学生活动:把两本书逐页交叠,用力去拉,看能否拉开。我启发学生讨论:如何能拉开这两本书。引领学生用本届课所学知识去寻找办法。
学生自己展示结果:在课本加速下降时来拉。轻易就拉开了。
引领学生分析原因:是因为失重现象,书本间摩擦力减小了。
同时引出完全失重让学生来了解。
(3)想一想
在完全失重情况下,弹簧称还能称出物体的重力吗?天平还能称出物体的质量吗?浸在水中的物体还受到浮力吗?水银气压计还能测出气压吗?
(通过反馈应用,进一步巩固了结论,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超重和失重就在我们身边。 据教学时间情况,“想一想”、“做一做”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完成。)
(三)板书设计
,
八.设计理念
1.从趣味引入实验,到分组实验,教师实验,最后回归实践,反馈应用,所有器材都是自制器材,体现了课程教学的创新性特点,同时体现了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思想。
2. 教学过程中穿插着教师评价、生生评价以及学生自我评价,体现了新课程评价理念:注重过程性与即时性评价。
3.整堂课从兴趣入手,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强调学生思维和体验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由过去教师要学生学,变为学生自己“我要学、我想学、从中我学到了什么”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自主学习;通过交流、合作的互动过程,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