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化学中考一轮系统复习: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化学中考一轮系统复习: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化学中考一轮系统复习: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一、单选题
1.下列描述的变化不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 B.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
C.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D.加热铜绿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B.煤、石油、天然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C.分解反应的生成物一定是两种
D.自然界中的水经过沉淀、过滤、吸附等净化处理后属于纯净物
3.现有化学反应:C +H2O=H2↑+CO,2Al +Fe2O3=2Fe + Al2O3 ,Cu+ 2AgNO3=2Ag + Cu (NO3)2,它们具有某种相同特点 , 下列化学反应中也有此特点的是( )
A.NH3+HCl =NH4Cl
B.2KBr + Cl2 =2KCl +Br2
C.NH4HCO3 =NH3 ↑ +H2O +CO2 ↑
D.CuSO4+2NaOH=Cu(OH)2↓+ Na2SO4
4.在一个密闭装置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分解反应
B.乙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C.参加反应的甲、丁的质量之比为4:1
D.反应后丙的质量X为8g
5.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金属镁在空气中比铝更易点燃,说明镁比铝的活动性强
B.蔗糖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蔗糖,也一定不能再溶解其它物质
C.分解反应生成多种物质,所以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是分解反应
D.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中不存在带电的粒子
6.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5
2
20
22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11
28
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甲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乙、丙变化的质量比为9:8 D.反应后甲的质量为0g
7.在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但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 B.高锰酸钾受热分解
C.石蜡在空气中燃烧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8.关于分解反应的叙述,一定正确的是( )
A.反应物只有一种 B.元素存在形态一定不变
C.生成物中有单质 D.生成两种物质
二、填空题
9.由 反应物生成 的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10.选择H、C、N、O、Na五种元素符号完成填空:
(1)酸 ;
(2)金属氧化物 ;
(3)分解反应 ;
(4)中和反应 。
11.下图是分子变化前后的示意图。图中“●”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
上述变化属于 (填“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从图中你还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 (写两条即可)。
12.在下列各个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①碳在空气中燃烧 ②液化空气制氧气 ③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
13.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写出基本反应类型。
(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 )
(2)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铝 ( )
14.了解物质的结构,有利于理解和认识化学问题.
(1)下表为部分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元素名称
氢
氦
氮
氧
钠
硫
元素符号
H
He
N
O
Na
S
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表中硫原子的核电荷数x为 ,硫原子得到两个电子所形成离子的符号为 .
②表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 (填元素符号).
③表中所列6种元素中,位于第三周期的非金属元素有 种.
④钠元素与硫元素可形成化合物硫化钠,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⑤氮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氮原子的质子数为7
B、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01g
C、氮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
(2)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其中“ ”“ ”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
请根据图示回答:①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②在该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填序号)
A、原子数目
B、分子数目
C、元素种类
D、物质的总质量
三、实验探究题
15.根据图1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①A实验中仪器a的名称是 ;
②A实验中连接玻璃管和橡皮管的操作,先把玻璃管口 ;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橡皮管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该反应类型是 ;排水法收集满氧气后,用玻璃片 ;(填“磨砂”或“光滑”)的一面向上盖住集气瓶口。
③上述三个实验中,水对实验仪器起到安全保护作用的是 (填字母)。
④C实验中的实验现象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该实验中细铁丝盘成螺旋状的原因是 ;
⑤B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16.化学实验需要不断改进与创新,请分析以下实验。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煅烧石灰石并检验气体产物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实验一】
A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属于 (填“分解”或“化合”)反应; B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二】
铁丝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实验中,铁丝燃烧能够持续较长时间,主要原因是 。
(3)【实验三】
同时打开弹簧夹K1、K2,一段时间后,C烧杯中的现象是 ,E中液体变为 色,接着同时关闭K1、K2,D 中多孔隔板处依次观察到的现象是 (用字母a、b、c对下图排序)。
“多孔隔板处”放大图
四、综合题
17.最近电茶壶等不锈钢食具容器安全问题引起消费者关注,不锈钢中有铁、碳、硅和锰等元素,有些食具容器所用不锈钢材料锰含量较高,若材料中的金属锰析出超标,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可能会对神经系统有损害.
(1)铁元素在地壳中主要以化合态存在,从铁矿石中冶炼出铁的主要反应如下:Fe2O3+3CO 高温__ 2Fe+3CO2,该反应 (选填“是”或“不是”)分解反应;
(2)已知锰(Mn)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锌,不锈钢材料中锰若析出进入人体胃中,会与胃液中的盐酸发生置换反应,反应产物中锰元素化合价+2价,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8.
(1)Ⅰ.在工业上用纯碱和石灰石为原料制备烧碱,主要流程如图所示:
在①-④四个过程中,发生了分解反应的是 (填序号)。
(2)上图步骤④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氢氧化钠有很强的腐蚀性,如果不小心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____(填选项序号之一)。
A.硼酸溶液 B.3%~5%的碳酸氢钠溶液
C.生理盐水 D.75%的医用酒精
(4)检验烧碱溶液中含有少量Na2CO3的具体方法是 。
(5)Ⅱ.长期使用的热水壶底部有一层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用酸溶液可以清除水垢。某同学通过实验测定水垢中碳酸钙的含量:将过量的稀盐酸加入200g水垢中,将产生的CO2气体通入盛有足量的NaOH溶液的烧杯中,同时测量3分钟内NaOH溶液增加的质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时间/s(秒)
0
30
60
90
120
150
180
增加的质量/g
0
30
50
60
66
66
66
从表中可以看出,200g水垢与盐酸反应生成的CO2最多是 g。
(6)当CO2气体通入NaOH溶液中30秒时,烧杯中溶液里存在的酸根阴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7)计算水垢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19.镁及其合金是用途很广的金属材料,目前世界上60%的镁是从海水中提取的。如图是工业上提镁的流程,海水中镁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是MgCl2和MgSO4。
(1)有项目研究团队研究问题:在海水提镁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对镁元素的富集?团队成员提出观点如下。
观点A:直接往海水中加入沉淀剂。
观点B:高温加热蒸发海水后,再加入沉淀剂。
观点C:向晒盐后的苦卤水中加入沉淀剂。
通过分析比较,你认为观点 (填“A”、“B”或“C”)最合理,简述理由: 。
(2)①“反应池”→…“中和”过程的主要作用为:使MgCl2转化为Mg(OH)2沉淀;Mg(OH)2再与盐酸反应转化为MgCl2,目的是 。
②反应池中,石灰乳应过量的目的是 。
③“中和”时,Mg(OH)2与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在上述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
(4)上述流程中涉及的主要反应类型属于分解反应的是_____(填字母)。
A.煅烧贝壳(CaCO3)制取生石灰 B.电解熔融MgCl2制镁和Cl2
C.Cl2和H2反应生产氯化氢 D.用生石灰生产石灰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解答】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是物理变化,不是分解反应;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分解反应定义分析;根据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是物理变化分析。
2.【答案】A
【解析】【解答】A. 肥皂水可以鉴别硬水和软水,肥皂水加入软水中,会出现较多泡沫,较少浮渣,肥皂水加入硬水中,会出现较少泡沫,较多浮渣,故符合题意;
B. 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资源,是可以用完的,故不符合题意;
C. 根据分解反应的定义可知,分解反应的产物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故不符合题意;
D. 自然界中的水经过沉淀、过滤、吸附等净化处理后,水中仍含有可溶性物质,属于混合物,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硬水与软水的区别:是否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离子。
B、化石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C、根据分解反应的概念,进行分析。
D、净化后的水含有单质物质,属于混合物。
3.【答案】B
【解析】【解答】已知中所给的化学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A、在 NH3+HCl = NH4Cl 中,是两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一种化合物,是化合反应,不具有相同特点,故A错误;A不符合题意;
B、在 2KBr+Cl2=2KCl+Br2 中也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是置换反应,具有相同特点,故B正确;故B符合题意;
C、在NH4HCO3 Δ__ NH3↑+H2O+CO2↑ 中一种物质反应生成多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不具有相同特点,故C错误;C不符合题意;
D、在 2NaOH+CuSO4=Cu(OH)2↓+Na2SO4 中是两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不具有相同特点,故D错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①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 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 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④ 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4.【答案】C
【解析】【解答】A. 甲、丁质量减少,是反应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0g +3g +5g +10g=6 g +3g +x+9g,x=10g,丙质量增加是生成物,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不符合题意;
B. 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不参加化学反应,故不符合题意;
C. 反应中甲、丁物质的质量比为(10g-6g):(10g-9g)=4:1,故符合题意;
D.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0g +3g +5g +10g=6 g +3g +x+9g,x=10g,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反应物的质量不断减少,生成物的质量不断增加,判断反应类型。
B、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
C、反应中甲、丁物质的质量比=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变化量之比。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进行计算。
5.【答案】A
【解析】【解答】解:A、金属镁在空气中比铝更易点燃,说明镁比铝的活动性强,该选项说法正确;
B、蔗糖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蔗糖,但是能再溶解其它可溶性物质,例如还能够溶解一定质量的氯化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不一定是分解反应,例如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不属于分解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总数和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分析】A、镁比铝活泼;
B、蔗糖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蔗糖,但是能再溶解其它可溶性物质;
C、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多种的反应是分解反应;
D、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总数和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
6.【答案】D
【解析】【解答】解:A、该化学反应为:丁→乙+丙.是分解反应故A是正确的.
B、甲的质量反应前后没有变化,可能没有参加反应,也可能是催化剂.故B也是正确的.
C、乙物质变化的质量为11﹣2=9,丙物质变化的质量为28﹣20=8,故C也是正确的.
D、反应后甲的质量为5克,故D是不正确的.
故选D.
【分析】该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质量守恒定律.要做对该题可分两步走,第一,先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总重量不变,求出待测处的数值即反应后甲的质量.5+2+20+22=待测+11+28+5故待测的数值是5.第二:根据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的增减,知道反应物是丁,生成物是乙和丙.
7.【答案】C
【解析】【解答】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B、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C、石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一变多”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选项正确.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C.
【分析】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是氧化反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8.【答案】A
【解析】【解答】A.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故分解反应中,反应物一定只有一种,故符合题意;
B. 元素存在形态不一定不变,例如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时,反应物水中氧元素是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的,生成物氧气中氧元素以单质的形态存在的,故不符合题意;
C. 分解反应中,生成物中不一定有单质,例如碳酸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物中不含有单质,故不符合题意;
D. 生成物不一定只有两种,例如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分解反应的特点分析。
9.【答案】一种;两种或两种以上
【解析】【解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分析】根据分解反应定义分析。
10.【答案】(1)HNO3(或H2CO3)
(2)Na2O
(3)H2CO3=H2O+CO2↑(或2H2O2=2H2O+O2↑、2H2O 通电__ 2H2↑+O2↑)
(4)HNO3+NaOH=NaNO3+H2O
【解析】【解答】(1)酸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根据提供的元素,硝酸、碳酸符合要求,其化学式为:HNO3、H2CO3。(2)由金属元素与氧元素形成的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根据提供的元素,氧化钠符合要求,其化学式为Na2O。(3)碳酸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均属于分解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H2CO3═H2O+CO2↑、2H2O2=2H2O+O2↑、2H2O 通电__ 2H2↑+O2↑。(4)硝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硝酸钠和水,属于中和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NO3+NaOH=NaNO3+H2O。
【分析】(1)根据酸的概念分析
(2)根据金属氧化物是由金属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分析
(3)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分解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分析
(4)根据中和反应是由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分析
11.【答案】分解反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解析】【解答】通过将没有实际参加反应的微粒去除掉,如图:
可以明显看出,是两分子的水生成了两分子的氢气和一分子的氧气,所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通电__2H2↑+O2↑ ;反应物是一种,而生成物是两种物质,所以为分解反应。从图中还可以得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分析】根据反应的特点判断反应的类型,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据此分析
12.【答案】②;③;①;①
【解析】【解答】①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此反应属于化合反应,并有氧气参加,因此也属于氧化反应;②液化空气制氧气是利用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属于物理变化;③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会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此反应中二氧化锰为催化剂不属于反应物,故此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②;属于分解反应的是③;属于化合反应的是①;属于氧化反应的是①。
【分析】根据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分解反应为“一变多”的反应,化合反应为“多变一”的反应,氧化反应为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分析。
13.【答案】(1)2KMnO4加热__K2MnO4+MnO2+O2↑;分解反应
(2)4Al+3O2点燃__2Al2O3;化合反应
【解析】【解答】(1)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加热__K2MnO4+MnO2+O2↑ ;(2)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铝,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4Al+3O2点燃__2Al2O3 ;
故填:(1) 2KMnO4加热__K2MnO4+MnO2+O2↑ (分解反应)(2) 4Al+3O2点燃__2Al2O3 (化合反应)
【分析】(1)根据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及分解反应定义分析;
(2)根据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铝及化合反应定义分析。
14.【答案】(1)16;S2-;He;1;Na2S;bc
(2)分解反应;ACD
【解析】【解答】解:(1)①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所以表中硫原子的核电荷数x为:2+8+6=16,硫原子得到两个电子所形成的离子为硫离子,符号为:S2-;②氦的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排布了2个电子,达到了稳定结构,原子的符号为:He;③表中所列6种元素中,只有硫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位于第三周期,属于非金属元素;④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与硫元素形成化合物时硫显-2价,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2S;⑤a.氮原子的质子数为7,说法正确;b.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不是“g”,说法错误;c.氮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5,不是7,说法错误;(2)①由图示可知反应前含有一种分子即为一种物质,反应后存在两种分子即为两种物质,符合分解反应“一变多”的特性,因此为分解反应;②A、观察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数量均不变化,故说法正确;
B、反应前分子的数目是2个,反应后是3个,因此分子的数目发生了变化,故说法错误;
C、原子的种类不变,因此元素的种类也不变,故说法正确;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说法正确。
【分析】(1)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电荷数、离子符号书写、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第一层为最外层2)为相对稳定结构及元素周期表中小格信息分析;
(2)根据一变多的反应为分解反应及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和个数都不变分析。
15.【答案】集气瓶;用水润湿;2H2O2MnO2__2H2O+O2↑;分解反应;磨砂;C;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3Fe+2O2点燃__Fe3O4;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与氧气充分接触;4P+5O2点燃__2P2O5
【解析】【解答】①A实验中仪器a的名称是集气瓶;②A实验中连接玻璃管和橡皮管的操作,为减小摩擦,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橡皮管内;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H2O2MnO2__2H2O+O2↑ ;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排水法收集满氧气后,为防止气体逸出,用玻璃片磨砂的一面向上盖住集气瓶口;③上述三个实验中,水对实验仪器起到安全保护作用的是C,原因是铁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物的温度较高,溅落瓶底易炸裂集气瓶;④C实验中的实验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Fe+2O2点燃__Fe3O4 ;该实验中细铁丝盘成螺旋状的原因是增大受热面积与氧气充分接触,有持续利于铁丝燃烧;⑤B实验中,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P+5O2点燃__2P2O5 。
【分析】 ① 根据常用仪器名称分析;
② 根据仪器的连接方法及特点、分解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分析;
③ 根据铁丝燃烧中水的作用分析;
④ 根据铁丝燃烧的现象及该实验的注意事项分析;
⑤ 根据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分析。
16.【答案】(1)CaCO3点燃__ CaO+CO2↑;分解;Ca(OH)+CO2=CaCO3↓+ H2O
(2)3Fe+2O2点燃__ Fe3O4;双氧水的分解能持续提供氧气
(3)燃着的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红;c-b-a
【解析】【解答】【实验一】A处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高温__ CaO+CO2↑,属于分解反应; B处化学方程式为Ca(OH)+CO2=CaCO3↓+ H2O;
【实验二】铁丝燃烧生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点燃__ Fe3O4,该实验中,双氧水的分解能持续提供氧气,所以铁丝燃烧能够持续较长时间;
【实验三】C烧杯中的现象是燃着的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实验现象是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依次观察到的现象是c-b-a。
【分析】【实验一】A处碳酸钙高温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 CaO+CO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 B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CO2=CaCO3↓+ H2O;
【实验二】铁丝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为3Fe+2O2点燃__ Fe3O4,该实验中,由于铁丝是在装有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容器中进行,在铁丝燃烧过程中,双氧水的分解能持续提供氧气,所以铁丝燃烧能够持续较长时间;
【实验三】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和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所以C烧杯中的现象是燃着的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溶液显酸性,可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同时关闭K1、K2,生成的气体无法导出,装置中压强变大,将液体压入长颈漏斗,D中多孔隔板处液面下降,直到固液分离,依次观察到的现象是c-b-a。
17.【答案】(1)不是
(2)Mn+2HCl=MnCl2+H2↑
【解析】【解答】解:(1)分解反应是一变多的反应,所以Fe2O3+3CO 高温__ 2Fe+3CO2的反应不是分解反应;(2)锰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锰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Mn+2HCl=MnCl2+H2↑.
故答案为:(1)不是;(2)Mn+2HCl=MnCl2+H2↑.
【分析】(1)根据分解反应是一变多的反应进行分析;(2)根据锰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锰和氢气进行分析.
18.【答案】(1)①
(2)Ca(OH)2+Na2CO3=CaCO3↓+2NaOH
(3)A
(4)取少量烧碱溶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石灰水),若有气泡(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反之,则不含有碳酸钠
(5)66
(6)CO32-
(7)解:设水垢中CaCO3的质量为
CaCO3+
2HCl=
CaCl2+H2O+
CO2↑
100
44
x
66g
10044=x66g
x=150g
150g200g×100%=75%
答:水垢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75%。
【解析】【解答】(1)①是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符合“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②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符合“多变一”,属于化合反应;③没有发生化学变化,④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属于复分解反应;故填:①;
(2)步骤④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3)A、硼酸溶液与氢氧化钠反应,且酸性较弱,故A正确;
B、碳酸氢钠溶液显碱性,不可用,故B不正确;
C、生理盐水与氢氧化钠不反应,不可用,故C不正确;
D、酒精不与氢氧化钠作用,不可用,故D不正确;
故答案为:A;
(4)碳酸钠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也可以和含钙离子的物质生成沉淀,取少量烧碱溶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石灰水),若有气泡(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反之,则不含有碳酸钠;
(5)表格中增加的质量为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从表中可以看出,200g水垢与盐酸反应生成的CO2最多是66g;
(6)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当CO2气体通入NaOH溶液中30秒时,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烧杯中溶液里存在的酸根阴离子是碳酸根离子,符号为:CO32-;
(7)200g水垢生成66g二氧化碳,过程见答案。
【分析】(1)分解反应:一边多;
(2)根据复分解反应的特点书写方程式;
(3)根据酸碱中和反应分析;
(4)碳酸盐与酸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5)根据表格数据分析;
(6)根据化学反应分析;
(7)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出所需碳酸钙的质量,即可得出答案。
19.【答案】(1)C;不但充分利用了晒盐后的卤水而且卤水中镁离子浓度较大更利于提取
(2)富集海水中镁元素,去除海水中其它杂质;保证镁离子完全反应;Mg(OH)2+ 2HCl= MgCl2+2H2O
(3)氯气
(4)A;B
【解析】【解答】(1)向晒盐后的苦卤水中加入沉淀剂提取镁,不但充分利用了晒盐后的卤水而且卤水中镁离子浓度较大更利于提取;
故答案为:C。
(2)使MgCl2转化为Mg(OH)2沉淀;Mg(OH)2再与盐酸反应转化为MgCl2,目的是富集海水中镁元素,去除海水中其它杂质。
②反应池中,石灰乳应过量的目的是保证镁离子完全反应。
③“中和”时,氢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 Mg(OH)2+ 2HCl= MgCl2+2H2O 。
(3)在上述流程中,氯气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故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氯气。
(4)A. 煅烧贝壳(CaCO3)生成生石灰和二氧化碳,符合一变多特点,属于分解反应;
B. 电解熔融MgCl2制镁和Cl2,符合一变多特点,属于分解反应;
C. Cl2和H2反应生产氯化氢,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
D. 生石灰和水生成氢氧化钙,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
故答案为:AB。
【分析】(1)根据蒸发溶剂结晶法,进行分析。
(2)氢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 。
(3)物质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故此物质可循环使用的物质。
(4)根据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的特点,进行分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过关练习考点39 复分解反应(教师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应用, “无色透明”条件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化学中考一轮系统复习: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综合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化学中考一轮系统复习:氧化反应及其应用,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实验探究题,推断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