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随着我国交通建筑技术的进步,隧道的修建日渐普遍,下图示意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记录的学校周边一隧道内部和外部1月和7月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表示1月隧道内气温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B.②C.③D.④
2.此隧道( )
A.15时太阳辐射量最大B.内部温差比外部大
C.午后内外的温差最大D.具有冬暖夏凉特点
3.隧道可能位于( )
A.大兴安岭B.秦岭C.南岭D.天山
【答案】1.C 2.D 3.B
【解析】1.1月份气温低,故曲线③和④表示l月份隧道内外温度日变化曲线;7月份气温高,故曲线①和②代表的是7月份隧道内外温度日变化曲线,AB排除;与隧道内相比,隧道外受到太阳辐射日变化影响大,而隧道可以减少内外热量交换,故隧道外温度日变化幅度大,而隧道内气温日变化幅度相对小,即白天温度最高温较隧道外低,晚上最低温较隧道外高,故曲线③符合1月隧道内气温变化曲线,而④代表1月隧道外温度变化曲线,C正确,D错误。故选C。
2.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包含纬度位置、天气状况、日照长短、海拔高低,通过气温变化不能判断太阳辐射量的大小,且一般而言,某地一天当中太阳辐射最强的时候应为当地正午12点,A错误;隧道墙壁隔绝内外的热量交换,相当于白天有削弱作用,晚上有保温作用,隧道内温差变化小,且通过材料图示也可以看出,隧道内温差小,B错误;据材料可看出,1月份6时左右隧道内外温差最大,C排除;根据①②曲线的气温变化特点可判断,①曲线温差大,为隧道外温度,②曲线温差小,为隧道内温度,从图中7月份总体②相对①温度较低,说明夏季隧道内较凉快,1月份总体③相对④温度较高,说明冬季隧道内气温较高,因此隧道内有冬温夏凉的特点,D正确。故选D。
3.根据材料可知,该地日气温在15时为最高值,但日气温最大值一般为当地时间14时左右,说明该地日气温最高值为北京时间15时,其时间晚于北京时间约1小时,经度应在105°E附近;且从图中温度变化可以看出,其一月份隧道内外温度在0℃左右。结合所学可知,秦岭为我国一月0℃等温线,且位于105°E附近,故B正确;其余山脉温度与位置均不符合,ACD错误。故选B。
【点睛】由于隧道有一定的封闭性,受热和冷却速度都较慢,因此隧道内具有冬暖夏凉的作用,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比较小。
三峡水库蓄水后,洪水削减使得各站的流量频率分段特性增强。下图示意三峡蓄水前后下游干流三座水文站流量频率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长江干流上三座水文站自上游向下游依次是( )
A.甲—乙—丙B.甲—丙—乙C.乙—甲—丙D.乙—丙—甲
5.三峡水库蓄水后,下游河床总体下切,主要表现在( )
A.特枯水期B.枯水期C.中水期D.洪水期
6.三峡水库蓄水后,下游干流可能出现( )
A.江心滩扩大B.河道淤积加重C.风沙加剧D.输沙量增加
【答案】4.C 5.B 6.A
【解析】4.自上游到下游,由于汇水面积在扩大,径流量总体上在增长,结合图中横轴上径流量的大小可知,这三座水文站自上游向下游依次是乙—甲—丙。故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选C。
5.由图可知,三峡水库蓄水后,水库下游枯水期径流量明显增加,因而枯水期的侵蚀能力明显增强,且枯水期含沙量低,流水侵蚀能力强。故B正确;由图可知,修建水库后,特枯水期、中水期、 洪水期径流量不同程度的都减小,故ACD错误。故答案选B。
6.根据材料,三峡水库蓄水后,发生洪水的概率降低,江心滩被淹没的概率降低,江心滩植被发育,江心滩地貌更加稳定,逐渐扩大。故A正确;水库修建后,下游含沙量减小,河道泥沙减小,B错误;修建水库与下游的风沙关系不大,C错误;水库修建后,输沙量减小,D错误。故答案选A。
【点睛】水库的作用:1、防洪。上游筑坝拦水可以调节水流量,降低洪水对中下游的影响。2、用水。解决地方用水,合理分配水利资源。3、航运。大坝蓄水后,使上游河道变宽变深,改善上游航运条件,减少了季节对航运的影响。4、供电。水力发电是可持续发展的清吉能源,减少燃油,燃煤的使用对环境的污染。5、灌溉。如都江堰担负着四川盆地农田的灌溉、成都市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
泰加林是由耐寒的针叶林组成的植被类型,植物以松柏类占优势。叶片缩小呈针状,树冠呈塔形。它们广泛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其北界标志着森林生长的极限。下图阴影 部分是泰加林的主要分布区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关于大兴安岭泰加林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抗寒B.耐旱C.根系较深D.枯枝落叶厚
8.为了适应环境,泰加林树冠呈塔形、叶片呈针状,下列体现其与环境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冬季积雪可顺势下滑B.利于冬季增加光照
C.叶片呈针状利于保温D.利于夏季收集雨水
9.偃松是泰加林高海拔地区最具特色的植物群落,分布在大兴安岭海拔 1000米以上的山脊。研究者观测到,冬季的晚上偃松枝叶全部倒伏,次日上午 9、10点钟蜷缩的枝叶 如睡醒一般挺立起来。其原因最可能是( )
A.山脊处地形陡峭,土层薄B.减少与空气接触面积,聚集保暖
C.枝叶油脂含量高,易冻伤D.夜晚吹山风,为抵御强劲的山风
【答案】7.C 8.A 9.B
【解析】7.泰加林的纬度位置较高,气温低,所以抗寒性强,A正确。泰加林地区气温低,冻土广布,不利于植被根系向下延伸,不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所以耐旱性强,根系浅,B正确,C错误。温度低,枯枝落叶分解的速度慢,累积的数量多,D正确。本题要求选择说法错误的选项,故选C。
8.树冠呈塔形冬季积雪可顺势下滑,有利于植被生存,A正确。树冠的形状与光照关系不大,树叶常绿有利于更好的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叶片呈针状且有蜡质层只要的目的是耐旱抗寒,C错误。针状叶片面积小,不利于拦截雨水,D错误。故本题选A。
9.晚上倒伏白天挺立主要是为了抵御寒冷而采取的自我保护措施,与地形和土壤无关,A错误。倒伏可以减少与冷空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保暖,B正确。油脂含量高有利于保暖,C错误。山脊上无论早晚均有大风,D错误。故本题选B。
【点睛】泰加林区的特点是夏季温凉,冬季严寒,植物生长期较短,以松柏类占优势,叶均缩小呈针状,具各种抗旱耐寒的结构,是对生长季短和低温引起的生理性适应。泰加林的北界就是地球森林的北方界线。为了防风保暖,泰加林的树和树都挤在一起。为了保湿,树叶都缩小成针状,表面还覆有蜡质层。为了防止积雪压坏树枝,树木干脆就长成尖塔形状。为了尽可能多地进行光合作用,除了落叶松,其他针叶树四季常绿。
下图为“亚欧大陆某区域自然带及该区域局部冰川、河流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推测60°E处自然带II向南凸出的主导因素为( )
A.地形B.降水C.光照D.土壤
11.右图中M、N河为主要径流,据图判定虚线框内( )
A.分水岭为东西走向B.河网密布,航运价值高
C.山地地形,植被繁茂D.年均温低,冻土广布
12.右图中R处附近冰川较多的原因为( )
①受西风带影响,降水多②极地东风迎风坡,降水多③纬度高,积雪消融量小④地形陡峭,利于积雪储存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10.A 11.D 12.B
【解析】10.读图可知,自然带II主要位于北冰洋沿岸附近,靠近极圈,其南部的自然带Ⅲ位于大陆内部,且面积广大,为亚寒带针叶林带,自然带II应为苔原带,自然带 Ⅰ位于极圈以内,靠近极点,应为冰原带。图中60°E处苔原带向南凸出的位置位于乌拉尔山附近,乌拉尔山大致呈南北走向,海拔高,气温低,因此其植被带发育为高纬度的苔原带,因此可知,60°E处自然带II向南凸出的主导因素为地形,与降水、光照、土壤关系不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河流由高处向低处流,M河、N河各支流的源头的中间地带为分水岭,结合图示可知,分水岭为东北-西南走向,A错误。该地河网密布,但由于纬度高,河流的结冰期长,因此航运价值不高,B错误。该地为山地地形,但由于纬度高,气温低,主要分布苔原,植被不繁茂,C错误。该地纬度高,年均温低,冻土广布,D正确。故选D。
12.R地纬度较高,其北部靠近北冰洋,位于极圈内部,受极地东风影响较为显著,北冰洋水汽在极地东风的吹送下向南运动,R地为乌拉尔山北部,受地形抬升影响,该地降雪较多,②正确,①错误。同时该地纬度较高,常年气温较低,积雪融化量相对较少,大量积雪易累积,易形成面积较大的冰川,③正确。地形陡峭,不利于积雪储存,④错误。②③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气候的影响因素:1、纬度位置;2、大气环流;3、地形;4、洋流;5、海陆位置;6、下垫面;7、人类活动。
总和生育率是指平均每对夫妇生育的子女数。国际上通常以2.1作为人口世代更替水平,即平均每对夫妇需要生育2.1个孩子才能维持两代人之间人数相等。下图示意某国1965~2015年人口数量、总和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推测该国1980~1990年期间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态环境恶化B.战争难民外迁
C.自然灾害频发D.技术人员流失
14.该国( )
A.位于欧洲西部B.城市化水平较高
C.工业基础薄弱D.人口老龄化严重
【答案】13.B 14.C
【解析】13.由图可知,该国在1980-1990年期间,总和生育率保持不变,死亡率下降,人口数量理论上应该增加,但是图中显示该国的人口数量却在减少,说明人口数量的变化不是自然增长导致的,而是由机械增长引起的。战争会引起难民大量外迁,导致人口数量减少,B符合题意。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会使死亡率升高,与图示信息不符合,AC错误。根据生育率较高,可推测该国是发展中国家,技术欠发达,技术人员流失的可能性较小,D错误。故选B。
14.该国是发展中国家,而欧洲西部大多是发达国家,A错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较低,B错误。发展中国家工业基础比较薄弱,C正确。该国总和生育率较高,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老龄化不严重,D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等;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婚姻和家庭、宗教信仰等。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为3.76亿,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3.89%,人口流动已经开始并将持续成为主导我国区域间人口变动的决定性因素。专家把我国的人口流动划分为乡乡流动(乡村到乡村)、乡城流动(乡村到城镇)、城乡流动(城镇到乡村)、城城流动(城镇到城镇)四种类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推测P1、P2、P3、P4依次表示( )
A.城乡流动、乡城流动、乡乡流动、城城流动
B.乡城流动、城城流动、乡乡流动、城乡流动
C.城城流动、乡乡流动、城乡流动、乡城流动
D.乡城流动、城乡流动、城城流动、乡乡流动
16.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长远来看,未来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是( )
A.乡城流动比例增大,城乡流动比例下降
B.城城流动比例下降,城乡流动比例上升
C.城城流动比例上升,乡城流动比例下降
D.乡城流动比例上升,城城流动比例下降
【答案】15.B 16.C
【分析】15.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目前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推动乡村劳动人口不断流向城市,使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故乡城流动是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的主体,占比最高,故P1表示乡城流动,据此可排除AC两项;逆城市化是指当城市化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城市化速度就会放慢,甚至出现逆向流动人口超过正向流动人口的现象,我国目前整体上仍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期,逆城市化现象不突出,城乡流动人口规模应最小,故P4表示城乡流动,据此排除D,因此本题选B。
16.国际经验表明,城市化发展近似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缓慢发展期(30%以前)、快速发展期(30%-70%)、稳定发展期(70%之后)。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化进程进入相对饱和时期,城镇化速度将逐渐放缓,乡村人口流向城市的数量减少,乡城流动比例下降,据此可排除AD两项;受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未来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就业机会、经济收入以及高水平教育医疗设施的差距,将提高城城流动人口比例,故B错,C正确。因此本题选C。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事业、婚姻和家庭;(3)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其中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法国是全球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之一。法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产业化的养老服务,有了一批专业的企业和研究所,也掌握了一些技能和经验,养老服务券是法国全国性养老发展规划的重要方面。养老服务券的流通模式是首先由企业或个人购买养老服务券;企业购买养老服务券后,将养老服务券作为员工福利直接发给员工个人或以一个较低的折扣售予员工个人;个人得到养老服务券后,凭券向养老服务提供商要求服务,养老服务提供商则凭券与养老服务券发行商结算。在这一过程中,法国政府给予相关优惠政策以推动其发展。
2021年3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新闻记者会上表示,中国的老龄人口已经有两亿六千万,养老产业也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朝阳产业,它带来了多样化的需求。然而我国的养老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一直以来,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着管理不当、专业人员短缺的问题。
(1)分析法国养老服务业发达的优势条件。
(2)说明法国养老服务券流通模式的好处。
【答案】(1)老龄化严重,市场需求大;养老产业起步较早,经验丰富;经济发达,消费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医药研发能力强;配套设施完善;政府政策支持。
(2)个人:员工享受到了比自付价值更高的服务;企业: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获得了相应税费等的政策优惠;政府:提高了养老服务的供给,也刺激了养老服务的需求,有效促进了相关产业链的良性循环(推动养老相关产业发展)。
【分析】本题以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产业化的生产实践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服务业区位、服务业发展的好处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养老服务业的区位条件,从市场、消费能力、科技水平、研发能力、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据材料“法国是全球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之一”可知,法国老龄化现象严重,市场需求量大;“法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产业化的养老服务”和“在这一过程中,法国政府给予相关优惠政策以推动其发展”可知,法国养老产业有政府政策支持,起步较早;“有了一批专业的企业和研究所,也掌握了一些技能和经验”可知,法国养老产业经验丰富,配套设施完善;“养老服务券是法国全国性养老发展规划的实施”可知,由于法国经济发达,养老服务券购买能力强,消费量大;法国是传统意义上的发达国家,科学技术水平高,医药研发能力强,为老龄化人口提供了便利养老的条件。
(2)养老服务券流通模式的作用主要从个人、企业、政府三个方面进行说明。个人:据材料“企业购买养老服务券后,将养老服务券作为员工福利直接发给员工个人或以一个较低的折扣售予员工个人”可知,员工享受到了企业予以的优惠政策,获得比自付价值更高的服务。 企业:“将养老服务券作为员工福利直接发给员工个人或以一个较低的折扣售予员工个人”可知,企业提供福利给员工,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企业也获得了相应税费等的政策优惠,促进企业发展。 政府:政府发行的养老服务券通过多种形式提供给养老人员,提高了养老服务的服务范围,也刺激了养老人员的该项服务需求,有效推动养老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气候条件是控制某一类植被类型形成以及分布的主要因素,水热条件的时空变化会对植物的生长造成影响。黑河流域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南以祁连山为界,南北横跨数百千米,在黑河上游野牛沟流域高海拔地区发育了典型的高寒草甸植被。下图示意野牛沟流域不同海拔高寒草甸生物量随海拔的变化。
(1)说明5月份野牛沟流域不同海拔生物量较为接近的原因。
(2)说明野牛沟高寒草甸生物量随海拔变化的规律,并从水热条件分析其原因。
(3)判断野牛沟水热条件最好的月份,并说明判断依据。
(4)分析气候变暖对野牛沟不同海拔高寒草甸生产力的影响。
【答案】(1)野牛沟流域纬度和海拔较高;5月份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冰雪融水量小;不同海拔高寒草甸均处于生长季初期,所以生物量较少,积累速度较慢,生物量较为接近。
(2)生物量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原因:在海拔3180米的区域降水条件较差,在海拔3400米的区域气温条件较差;3300米海拔区域水热综合条件最好,生物量达到峰值。
(3)7月份。依据:7月份不同海拔处生物量积累速度最快,说明水热条件较好。
(4)在海拔较低区域,气候变暖会导致蒸发量增加,使得该区域水分条件变差,进而使生产力下降;在海拔较高区域,水分条件较好,热量是主要限制性因素,全球变暖会使气温升高,使草甸生产力升高。
【分析】本题以野牛沟流域不同海拔高寒草甸生物量随海拔的变化为材料,设置4道小题,涉及影响生物的因素、生物垂直变化、气候变暖对生物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黑河上游野牛沟流域位于中纬度内陆地区,海拔较高,5月份时,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冰雪融水量小,植被处于生长季的初期,不同海拔高寒草甸生物量较少,积累速度较慢,生物量较为接近。
(2)读图可知,野牛沟不同海拔高寒草甸生物量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少,3300米处生物量最大。原因是随海拔升高,气温下降,降水增加,所以高寒草甸生物量随海拔变化呈单峰型,先增加后减少,在3180米处,降水较少,生物量较低;在3300米海拔处,水热组合条件最好,生物量达到峰值;之后随海拔升高,热量变差,生物量下降。
(3)由图可知,7月份,高寒草甸生长最为旺盛,不同海拔处生物量积累速度最快,所以此时水热条件最佳。
(4)全球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湿度下降。在海拔较低区域,气候变暖会导致蒸发量增加,土壤湿度降低,土壤变干,从而使高寒草甸生长速度变慢,生产力下降;在海拔较高区域,热量是主要限制性因素,全球变暖会使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改善使高寒草甸生产速度加快,生产力升高。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塔哥尼亚冰原是仅次于南极洲和格陵兰岛的全球第三大冰原,位于南美大陆南端、巴塔哥尼亚高原西侧的安第斯山脉中。巴塔哥尼亚山地主体由花岗岩组成,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了“崖壁垂直,尖峭挺立”的地貌景观。菲茨罗伊峰因其常年笼罩在“云雾”之中,成为世界上最难攀登的山峰。左图示意巴塔哥尼亚高原位置、地形分布,右图示意塔状尖峰景观。
(1)简析巴塔哥尼亚高原成为全球第三大冰原区的主要原因。
(2)利用地质作用原理,说明巴塔哥尼亚地区塔状尖峰的形成过程。
(3)右图中山峰上没有形成冰川,分析其原因。
【答案】(1)纬度较高,东部海域有寒流流经,地处高原,气温较低;南美大陆南端,大陆面积狭窄,西临太平洋,地处西风带迎风坡,降水丰富;地势较高,冰雪易于存留,利于大面积冰川形成。
(2)位于板块交界处,板块碰撞挤压使地壳隆起,形成高大的巴塔哥尼亚山脉;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浆活动侵入地壳内部裂隙,冷凝形成花岗岩;地壳抬升,在风化、冰川侵蚀等外力作用下,上覆岩层被侵蚀,花岗岩出露地表;在风化、冰川侵蚀作用下,花岗岩山体形成“崖壁垂直,尖峭挺立”的地貌景观。
(3)地势陡峭,积雪难以停留和保存;山顶附近气流紊乱,天气变化复杂,风力强;单个山峰体积较小,难以发育冰川。
【分析】本题以巴塔哥尼亚高原区域图为背景材料设置问题,涉及地貌形成过程、冰川地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阐释地理事物、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素养。
【详解】(1)主要原因可以从气温、降水和地形的角度进行分析。从降水来看,南美大陆南端的巴塔哥尼亚高原西临太平洋,地处西风带迎风坡,降水丰沛。从气温来看,巴塔哥尼亚高原所处的纬度位置较高,气温较低,另外也受秘鲁寒流影响,降温减湿,从地形来看,巴塔哥尼亚高原地势较高,地形起伏较小,冰雪不易融化和运动,易于存留,利于大面积冰川形成。所以,成为全球第三大冰原区。
(2)运用内力作用,主要从板块位置及岩性特征分析,该地地处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挤压边界,岩层破碎,岩浆易侵入;受到板块挤压,地壳抬升,隆起形成高原、花岗岩山地;岩石受到内力作用,山体岩石破裂,产生垂直节理。外力作用的原理主要从外力作用的过程说明,山地海拔较高,有冰川分布,山峰岩体经风化、冰川侵蚀,山体逐渐形成角峰;该区域的山体垂直节理发育明显,节理两侧岩石易被风化、侵蚀而剥落;逐渐形成塔状尖峰。
(3)主要从地形角度分析,陡峭的地形不利于积雪的留存,由于塔状尖峰是在角峰基础上崩解、风化而成,单个个体较小,无法储存达到形成冰川的雪量;再加上山顶地区气流紊乱,风力较强,容易吹走峭壁上的积雪。所以山峰上没有形成冰川。
2022-2023学年福建省仙游县枫亭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仙游县枫亭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仙游县度尾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仙游县度尾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关于图中各圈层的正确叙述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