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作业含答案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细胞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作业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细胞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作业含答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细胞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一、选择题(共15题,1~3题每小题2分,4~15题每小题2.5分,共36分)
1.(2022·西藏拉萨中学阶段练习)细胞内与代谢有关的下列表述中合理的是( )
A.蛋白酶能催化所有的酶水解而导致其活性丧失
B.ATP的腺苷是指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C.细胞无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大部分储存在ATP中
D.剧烈运动时人体肌细胞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解析】 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且酶具有专一性,蛋白酶不能催化化学本质为RNA的酶水解,A错误;ATP的腺苷是指腺嘌呤和核糖,B错误;细胞无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大部分储存在酒精或乳酸中,C错误;剧烈运动时人体肌细胞主要通过有氧呼吸供能,无氧呼吸也提供部分能量,D正确。
【答案】 D
2.(2022·云南昆明期末)为探究酶的相关特性,某班同学开展了一系列实验,下列相关实验设计正确的是( )
A.为探究酶的高效性,甲同学用H2O2作底物,一组加H2O2酶,一组不加酶
B.为探究酶的专一性,乙同学分别用淀粉、蔗糖作底物,均加入淀粉酶,然后用碘液进行检测
C.为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丙同学将H2O2放在不同温度下处理后,再加入H2O2酶
D.为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丁同学将肝脏研磨液用不同pH的缓冲液处理后,再加入H2O2
【解析】 用H2O2做底物,一组加H2O2酶,一组不加酶,只能探究酶具有催化作用,若要探究高效性,需要与无机催化剂对比,A错误;淀粉遇碘变蓝,用碘液可以检测淀粉是否分解,但是不能检测蔗糖是否发生分解,故该实验不能用碘液进行检测,B错误;H2O2受热易分解,一般不能用H2O2作为底物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C错误;肝脏研磨液中含有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用不同pH的缓冲液处理肝脏研磨液可以使酶处于指定pH条件下,达到对自变量的控制,D正确。
【答案】 D
3.(2022·云南期末)如图表示植物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改变的曲线,请分析并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若适当提高温度,光合速率的增加值小于呼吸速率的增加值,则补偿点B应相应地向右移动
B.若增加二氧化碳浓度,B点左移,C点左移,D点向右上方移动
C.D点时,ATP从类囊体薄膜向叶绿体基质移动
D.若图为阳生植物,则换为阴生植物,B点向左移动,D点向左下方移动
【解析】 若适当提高温度,光合速率的增加值小于呼吸速率的增加值,补偿点B表示的是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则补偿点B应相应的向右移动,A正确;若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则光合作用强度增加,因此B点左移,C点右移,D点向右上方移动,B错误;D点时的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其光反应产生的ATP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移向叶绿体基质,参与暗反应过程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C正确;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要低于阳生植物,因此,若图为阳生植物,则换为阴生植物,B点向左移动,D点向左下方移动,D正确。
【答案】 B
4.(2022·安徽合肥二模)下图表示葡萄糖营养液中酵母菌在不同氧气浓度下,O2的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的变化。在5%氧气浓度下,下列有关酵母菌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全部来自细胞质基质
B.生成的丙酮酸全部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
C.线粒体中既有H2O的生成也有H2O的消耗
D.细胞质基质中产生的ATP比线粒体中多
【解析】 在5%氧气浓度下,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产生CO2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产生CO2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A错误;在5%氧气浓度下,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所以生成的丙酮酸一部分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一部分在细胞质基质参加无氧呼吸第二阶段,B错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消耗水,第三阶段生成水,第二、三阶段均在线粒体进行,C正确;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释放的能量最多,故线粒体中产生的ATP比细胞质基质中多,D错误。
【答案】 C
5.(2022·内蒙古海拉尔练习)下图为癌细胞呼吸过程中主要物质变化,①~③为相关生理过程。研究发现,氧气充足时,癌细胞仍主要依赖效率较低的糖酵解途径供应能量,并产生大量乳酸。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癌细胞的糖酵解途径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发生
B.过程②产生ATP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
C.过程③产生的ATP可用于癌细胞主动吸收所需的营养物质
D.通过抑制糖酵解酶的活性抑制癌细胞增殖,可作为治疗癌症的一种新思路
【解析】 癌细胞的糖酵解途径,即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发生,A正确;过程②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产生ATP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B正确;过程③是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ATP,C错误;根据题干信息“氧气充足时,癌细胞仍主要依赖效率较低的糖酵解途径供应能量,并产生大量乳酸”可知,通过抑制糖酵解酶的活性抑制癌细胞增殖,可作为治疗癌症的一种新思路,D正确。
【答案】 C
6.(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磷酸肌酸是在肌肉或其他兴奋性组织(如脑和神经)中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是高能磷酸基的暂时贮存形式,ATP和磷酸肌酸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磷酸肌酸(C~P)+ADP↔ATP+肌酸(C)
A.磷酸肌酸(C~P)在形成肌酸的过程中特殊化学键断裂
B.磷酸肌酸是肌肉中能量储存的一种形式,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
C.剧烈运动时,在磷酸肌酸的作用下肌肉细胞ATP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D.磷酸肌酸释放的能量不能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解析】 磷酸肌酸(C~P)在形成肌酸的过程中高能磷酸键(~)断裂,并释放能量,A正确;一般而言,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磷酸肌酸质的能量也需要先转移到ATP中才能直接供应于生命活动,B错误;由于一定条件下ATP和磷酸肌酸可相互转化,故剧烈运动时,在磷酸肌酸的作用下肌肉细胞ATP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C正确;磷酸肌酸释放的能量需要先转移到ATP中才可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D正确。
【答案】 B
7.(2022·四川成都七中模拟)体育运动大体可以分为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有氧运动能增加心肺功能,如慢跑。无氧运动能增强肌肉力量,如短跑等。两种运动过程中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供能比例不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骨骼肌在有氧运动中进行有氧呼吸,无氧运动中进行无氧呼吸
B.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是葡萄糖
C.短跑过程中,肌肉细胞CO2的产生量大于O2消耗量
D.耗氧量与乳酸生成量相等时,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2倍
【解析】 在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中,骨骼肌都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只是二者的比例不同,A错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是葡萄糖,B正确;人体只有进行有氧呼吸才产生CO2,无氧呼吸不产生CO2,所以短跑过程中,肌肉细胞CO2的产生量等于O2消耗量,C错误;有氧呼吸过程中人体消耗1分子葡萄糖需要吸收6分子O2,如果进行无氧呼吸,消耗1分子葡萄糖产生2分子乳酸,所以如果耗氧量与乳酸生成量相等时,则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3倍,D错误。
【答案】 B
8.(2022·广东模拟)研究发现,氟化物能够抑制植物细胞线粒体内膜上的细胞色素氧化酶(COX,正常呼吸所需要的酶)活性,而对同在该膜上的交替氧化酶(AOX)活性无影响,使细胞在消耗等量呼吸底物的情况下比正常情况下产生更多的热量,这种呼吸方式称为抗氰呼吸。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COX与AOX参与催化呼吸过程中的NADH与氧气结合反应
B.氰化物对AOX与COX的活性影响不同,可知二者结构相同
C.在消耗等量的底物情况下,抗氰呼吸产生的ATP会明显减少
D.AOX能够提高植物细胞的抗氰能力,对植株在逆境中生存有利
【解析】 据题意可知,COX与AOX在线粒体内膜上,参与了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过程,即二者参与催化呼吸过程中的NADH与氧气结合反应,A正确;氰化物对AOX与COX的活性影响不同,可知二者对氰化物的敏感程度不同,按照结构决定功能的原则推测,二者结构不同,B错误;细胞在消耗等量呼吸底物情况下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总量是相同的,其中一部分用来合成ATP,其余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抗氰呼吸比正常呼吸产生的热量更多,则合成的ATP就更少,C正确;氰化物不影响AOX活性,使得植物细胞在氟化物的逆境中进行抗氰呼吸,对植株在逆境中生存有利,D正确。
【答案】 B
9.(2022·四川泸县五中三模)研究人员从菠菜中分离类囊体,将其与16种酶等物质一起用单层脂质分子包裹成油包水液滴,从而构建半人工光合作用反应体系。该反应体系在光照条件下可实现连续的CO2固定与还原,并不断产生有机物乙醇酸。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产生乙醇酸的场所相当于叶绿体基质
B.该反应体系不断消耗的物质仅是CO2
C.类囊体产生的ATP和O2参与CO2固定与还原
D.与叶绿体相比,该反应体系不含光合作用色素
【解析】 乙醇酸是在光合作用暗反应产生的,暗反应场所在叶绿体基质中,所以产生乙醇酸的场所相当于叶绿体基质,A正确;该反应体系中能进行光合作用整个过程,不断消耗的物质有CO2和H2O,B错误;类囊体产生的ATP参与C3的还原,产生的O2用于呼吸作用或释放到周围环境中,C错误;该体系含有类囊体,而类囊体的薄膜上含有光合作用色素,D错误。
【答案】 A
10.(2022·贵州铜仁二模)将植株置于透明密闭容器内,测量容器中CO2的浓度变化情况。在适宜温度条件下,用一定强度的光照处理30分钟,容器中CO2的浓度由2000 ppm降低到180 ppm。随后将装置置于相同温度的黑暗条件下30分钟,容器中CO2的浓度上升到600 ppm。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前30分钟CO2减少量可表示该植株的实际光合速率大小
B.经过完整的1小时处理后,该植株的有机物含量会增加
C.光照条件下,提高环境温度会加快植物细胞对CO2的固定
D.若后30分钟继续光照会使容器中CO2含量持续下降直至为零
【解析】 前30分钟CO2减少量可表示该植株的净光合速率大小,A错误;经过完整的1小时处理后,容器中CO2浓度由2000 ppm降到600 ppm,减少的CO2都全部用于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因此该植株的有机物含量会增加,B正确;根据题干可知,题中的温度条件是适宜的,因此提高环境温度会降低酶活性,从而减慢植物细胞对CO2的固定,C错误;由于密闭容器内的二氧化碳含量有限,若后30分钟继续光照,随着光合作用的持续进行,二氧化碳逐渐被消耗,浓度降低,进而光合作用强度随之降低,当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到一定水平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则装置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就保持相对稳定,即若后30分钟继续光照会使容器中CO2含量持续下降直至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
【答案】 B
11.(2022·贵州贵阳期末)将某种植物置于高温环境(HT)下生长一定时间后,测定HT植株和生长在正常温度(CT)下的植株在不同温度下的光合速率,结果如图。由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两组植株的CO2吸收速率最大值接近
B.CT植株的酶活性最适温度高于HT植株
C.50 ℃时HT植株能积累有机物而CT植株不能
D.HT植株表现出对高温环境的适应性
【解析】 由图可知,CT植株和HT植株的CO2吸收速率最大值基本一致,都接近于3 mmol·cm-2·s-1,A正确;据图可知,HT植株的最适温度在45 ℃左右,CT植株的最适温度在25 ℃左右,故CT植株的酶活性最适温度低于HT植株,B错误;由图可知,50 ℃时HT植株的净光合速率大于零,说明能积累有机物,而CT植株的净光合速率不大于零,说明不能积累有机物,C正确;由图可知,在较高的温度下HT植株的净光合速率仍大于零,能积累有机物进行生长发育,体现了HT植株对高温环境较适应,D正确。
【答案】 B
12.(2022·黑龙江哈尔滨六中期末)下列关于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萨克斯让叶片在暗处放置几小时,然后一半遮光、一半曝光,之后用碘蒸气处理,得出光合作用需要光照
B.恩格尔曼以好氧细菌和水绵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得出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C.梅耶根据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D.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只来自水
【解析】 淀粉遇碘液变蓝是淀粉的特性,萨克斯让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用碘蒸汽处理叶片,结果发现叶片曝光部分呈深蓝紫色,遮光部分没有深蓝紫色,说明曝光部分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A错误;恩格尔曼用水绵与好氧细菌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证明了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结论,B正确;梅耶根据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C正确;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光合作用中O2来源于参加反应的水,D正确。
【答案】 A
13.(2022·湖南雅礼中学二模)[H]是细胞中广泛存在的一种还原剂,对生物细胞内多种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作用。下图是小麦叶肉细胞中[H]在细胞代谢中的产生和传递途径,X、Y、Z表示不同的物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X表示丙酮酸,形成X的同时有[H]和ATP产生
B.Z表示CO2,②过程既有[H]消耗,又有[H]产生,同时有ATP的产生
C.Y表示酒精,③过程有[H]消耗,无[H]产生,同时有ATP产生
D.①②发生的场所不同,①③发生的场所相同
【解析】 ①表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一分子葡萄糖分解为两分子丙酮酸(X)并产生[H]和少量的ATP,A正确;②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Z表示CO2,第二阶段产生[H]、第三阶段消耗[H],且两个阶段都产生ATP,B正确;③表示无氧呼吸第二阶段,Y表示酒精,有[H]消耗,无[H]产生,但不产生ATP,C错误;①表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②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分别在线粒体基质和内膜上进行,③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D正确。
【答案】 C
14.(2022·辽宁鞍山二模)2021年,中国科学家在人工合成淀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实现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直接人工合成淀粉。该技术通过耦合化学催化与生物催化模块体系,实现“光能—电能—化学能”的能量转换方式。人工合成淀粉速度比玉米提高8.5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工合成淀粉与光合作用合成淀粉需要的酶相同
B.玉米光合作用合成淀粉在光反应阶段完成
C.人工合成的淀粉彻底水解的单体是葡萄糖
D.玉米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转换方式不是“光能—电能—化学能”
【解析】 据题意可知,人工合成淀粉是通过耦合化学催化与生物催化模块体系,因此人工合成淀粉与光合作用合成淀粉需要的酶并不相同,A错误;光反应阶段包括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没有淀粉合成,淀粉的合成是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B错误;淀粉是由单体葡萄糖形成的,因此人工合成的淀粉彻底水解的单体是葡萄糖,C正确;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中光能转变为电能,然后转变为活跃的化学能,在暗反应阶段是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因此玉米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转换方式是“光能—电能—化学能”,D错误。
【答案】 C
15.(2022·重庆一模)为探究温度对绿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将绿藻培养液均分成4份,装入密闭培养瓶中,置于4种不同温度(已知t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酶和ATP作业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酶和ATP作业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酶和ATP 作业含答案,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