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北师大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优质作业含答案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六节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课后测评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六节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课后测评,共10页。
【精选】第六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2优质练习一.单项选择1.下列与生态学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海洋在调节气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鸟类求偶时会进行复杂的炫耀行为有利于繁殖,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C.在农田中适当增加生物种类,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北极苔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2.下列有关生态学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适当放牧有利于提高草原的物种丰富度B.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C.使用粪肥作肥料,其能量可以循环利用D.可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来研究森林中某种害虫的种群数量变化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全球环境问题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有关C.一般来说,捕食和竞争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D.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4.通过增强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可以增强其稳定性,下列相关措施错误的是( )A.严格控制河流和湖泊中鱼类的捕捞数量以及草原上的放牧量B.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C.任何生态系统都有自我调节能力,不需要人为投入物质和能量D.采用适宜的方法控制有害动物的数量,有利于保护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5.为研究稻虾(水稻—小龙虾)共作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农田生态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水稻单作模式和稻虾共作模式的比较试验。统计结果如下表: 杂草存量(kg/亩)化肥使用量(kg/亩)水稻产量(kg/亩)利润(元/亩)水稻单作模式25062.9477.81386.2稻虾共作模式532.4540.86058.3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农田中的水稻.杂草.小龙虾等生物及水分.土壤等无机成分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B.稻虾共作模式下,小龙虾的引入增加了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小龙虾的引入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D.与水稻单作模式相比,稻虾共作模式可减少化肥使用量,降低成本并使水稻产量增加6.《吕氏春秋》中“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的经典语句,对我们现实生活有实际指导意义,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得到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维持其正常功能B.“竭泽而渔”违背了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C.合理规划养殖鱼的种类和数量可以更好利用该生态环境中资源D.若要持续获得鱼的最大捕捞量,应在鱼种群密度为K/2时捕捞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B.抵抗力稳定性越低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越高C.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D.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其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农业通过能量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在各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B.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必须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D.生态系统各种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进行的9.在农田和果园等人工生态系统中,人们可以通过增加或延长食物链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获得更多的产品。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农田和果园的食物链单一,自身稳定性差,易受病虫害破坏B.水田养鱼.果园养鸡,增加了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C.农作物.果树等植物获取的物资和能量主要来自有机肥D.增加或延长食物链可以提高农田和果园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10.人类的下列活动中,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是( )A.大量喷洒农药杀虫 B.大量引进外来物种C.围湖造田扩大耕地 D.建造防护林防风阻沙11.下列有关生态学相关原理在生活中应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改变人类饮食结构如增加植食性食物的比例,可减少能量损耗,养活更多的人B.生态农业利用了能量和物质循环再生的基本原理,立体农业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C.为治理土地荒漠化实施了“退耕还林”等措施,是为增加生物种类,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利用音箱设备发出结群信号吸引鸟类.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杀害虫属生物防治,分别利用了物理和化学信息12.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草地上蚯蚓的种群密度时,最好采用样方法B.一棵高大榕树上不同高度的不同鸟类,反映的是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D.云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13.我国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恢复力稳定性高
B.锁阳和小果白刺经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了互利共生的种间关系
C.种植小果白刺以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锁阳和小果白刺都属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14.在农业.渔业以及畜牧业的生产中,许多措施体现了对生态学原理的应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竹木混交林中,毛竹不断扩张并纯林化,这一过程属于初生演替B.放养植食性鱼类可以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C.10万“鸭子军队”出征巴基斯坦灭蝗属于生物防治,可有效避免环境污染D.增加人工林生物种类和数量可提高其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和恢复力稳定性15.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食草动物进入早期,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型曲线B.图中点a的纵坐标值代表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C.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与植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负反馈调节有关D.过度放牧会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16.下列哪种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数量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C.增加物种数目 D.限制一个演替系列的演替过程17.生态足迹是指现有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中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大值。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餐厨垃圾分类.回收与利用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可以减小生态足迹B.改善饮食结构.减少肉食摄取比例可以缩短食物链从而减小生态足迹C.建立沙滩保护区.K值强度的捕捞量等均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D.培育农作物良种.建设生态农业等措施均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18.某研究小组,对从亚北极到热带的五个地点进行研究发现,降低食碎屑生物的多样性,会降低凋落物碳和氮的循环速度和分解速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食碎屑生物可获得凋落物的能量,对凋落物具有选择性B.食碎屑生物在生态系统扮演着把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的角色C.碳元素和氮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能量为动力,单向流动D.食碎屑生物在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处于最高营养级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1.【答案】B【解析】2.【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越丰富,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解答:A.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A正确;B.全球环境问题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这些都与生态系统稳定性遭到破坏有关,B正确;C.一般地,捕食和竞争关系往往通过负反馈调节,保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D.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要禁止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是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D错误。故选D。4.【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反之,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解答:A.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超过了这个限度,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河流.湖泊中的鱼类的捕捞量应该严格控制,草原上的放牧量也应严格控制,A正确;B.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及利用都应适度,防止生态系统遭到破坏,B正确;C.对于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增加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这样才能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C错误;D.对有害动物的数量应该采用适宜的方法进行控制,否则有害动物一旦激增,对其他生物会造成威胁,使生物多样性降低,D正确。故选C。5.【答案】A【解析】6.【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解答: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A正确;B.“竭泽而渔”行为不可取,违背了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B正确;C.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有限,合理规划养殖鱼的种类和数量可以更好利用该生态环境中资源,C正确;D.由于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值在K/2,因此若要持续获得鱼的最大捕捞量,应该在鱼群密度大于K/2值时捕捞,使剩余的种群数量位于K/2左右,D错误。故选D。7.【答案】B【解析】8.【答案】A【解析】9.【答案】C【解析】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0.【答案】D【解析】11.【答案】B【解析】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解答:A.由于在能量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所以改变人类饮食结构(增加植食性食物的比例)缩短食物链,减少能量损耗,可以养活更多的人,A正确;B.能量不能循环再生,B错误;C.为治理土地荒漠化实施了“退耕还林”等措施,是为增加生物种类,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C正确;D.利用音箱设备发出结群信号吸引鸟类是利用物理信息.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杀害虫;利用化学信息,属生物防治,D正确。故选B。12.【答案】C【解析】13.【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2)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关系。解答:A.竹木混交林中,毛竹不断扩张并纯林化,这一过程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B.放养植食性鱼类可以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更好地流向人类,B错误;C.鸭子捕食蝗虫属于生物防治,可以避免过多使用农药造成环境污染,C正确;D.增加人工林中生物种类和数量可增加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从而使其抵抗力稳定性增强,D错误。故选C。14.【答案】B【解析】15.【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一般来说,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解答: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会降低物种的丰富度,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下降,A错误;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B错误;C.适当增加物种数目,可以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化,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D.一般而言,群落演替是逐渐向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限制一个演替系列的演替过程,不会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故选C。16.【答案】C【解析】同种生物的生态承载力不是固定不变得,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生态承载力会在平均值附近波动。解答:A.餐厨垃圾分类.回收与利用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可以减小生态足迹,A正确;B.改善饮食结构.减少肉食摄取比例可以缩短食物链,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从而减小生态足迹,B正确;C.建立沙滩保护区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持续K值强度的捕捞量会降低生态承载力,C错误;D.培育农作物良种.建设生态农业等措施可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生态承载力,D正确。故选C。1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降低食碎屑生物的多样性,会降低凋落物碳和氮的循环速度和分解速度,则食碎屑生物对凋落物具有选择性,可获得凋落物的能量,A项正确;食碎屑生物在生态系统的中的成分属于分解者,能把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B项正确;碳元素和氮元素在生物群落中沿食物链和食物网单向流动,以能量为动力,C项正确;分解者不属于任何营养级,D项错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六节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课后复习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有关“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下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六节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课后作业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下列关于种群,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第六节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同步训练题,共11页。